2019-2020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地山河 茅盾 ‎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像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郡就是水闽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诧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①“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 只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只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 ‎ ‎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也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斩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变得砥平而坚实,单马拽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 我还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那是盐池!‎ ‎ 1941年8月19日 ‎[注] ①女大:即延安中国女子大学。②《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尔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谢家的哥哥”指其侄谢胡儿,“他的妹妹”指谢安的侄女、东晋女诗人谢道韫。‎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叙述明晰而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 B.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地区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延水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泪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C.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撮人心魄的力量,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D.作者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2、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6分)‎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傅尧俞,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曰:“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介叹息奇之。‎ 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兖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时乏国用,言利者争献富国计。尧俞奏曰:“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 英宗即位,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皇太后与英宗同听政,英宗有疾,既平,尧俞上书皇太后,请还政。久之,闻内侍任守忠有谗间语,尧俞谏皇太后曰:“外间物论纷惑,两宫之情未通。臣谓天下之可信者,无大于以天下与人,亦无大于受天下以公,况皇帝以明睿之资,贯通古今,而受人之天下乎?如诛窜谗人,则慈孝之声并隆矣。”于是皇太后还政,逐守忠。‎ 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 哲宗立,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四年,拜中书侍郎。六年,卒,年六十八。哲宗与太皇太后哭临之,太皇太后语辅臣曰:“傅侍郎清直一节,终始不变,金玉君子也。方倚以相,遽至是乎!”赠银青光禄大夫,谥 曰献简。‎ ‎(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B.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C.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D.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嘉祐,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傅尧俞性格沉静,潜心向学。他十岁便能写文章,未冠时即登第,但却仍能闭门读书,不事游冶,受到石介赞叹。‎ B.傅尧俞尽职尽责。兖国公主与驸马不和,仁宗皇帝袒护公主,将驸马调到外地任职,时任监察御史的傅尧俞上疏指出这种做法不合礼制。‎ C.傅尧俞正直敢言。皇太后听信身边奸邪小人的谗言,迟迟不将政事还给英宗。傅尧俞上疏请求皇太后以天下和公心为重,还政给英宗,并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 D.傅尧俞公正无私。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并许以高官厚位,傅尧俞不为所动,并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5分)‎ ‎(2)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5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9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8.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9.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和氓嬉戏玩耍的情景,与“青梅竹马”一词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即使九死一生也不后悔的句子是: , 。‎ ‎(3)《短歌行》中用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为明月,表达了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 , ?‎ ‎(4)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的所说的 “ , 。”两句。‎ ‎(5)我们经常说:只要尽力了,就不遗憾。《游褒禅山记》中揭示出这个道理的句子是 , 。‎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22分)‎ ‎(一)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倔 (juè )强 蓊(wěng)郁 安土重(chóng)迁 否泰(pǐ)‎ B.羞涩(sè) 霎时(shà) 参差(cēn) 愀然(qiǎo)‎ C.公姥(mú) 便言(pián) 踯躅(zhí chú) 愆期(qiān)‎ D.伶俜(pīn) 修禊(xì) 畏葸(xǐ) 子衿(jīn)‎ ‎12.下列各组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2分)‎ A.躬自悼矣 壬戍之秋 匪夷所思 糜有朝矣 B.总角之宴 周公吐哺 踟蹰不前 其文漫灭 C.放浪形骸 终南捷径 即见复关 义愤填赝 D.游目骋怀 激流勇退 无与士眈 安之若素 ‎13.下列对古诗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采用了借代的修辞,通过描写诗人目送友人乘船离开的情境,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14.下列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 中只收录了屈原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了从西周中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C.《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撰写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的叙事诗。‎ D.“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二年。句中的“既”,是“过了”的意思;“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望日的次日,即农历每月十六日。‎ ‎15.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叙述正确的一项( )(2分)‎ A.巴金的《家》是以爱情和婚姻纠葛为情节线索的,小说结构类似《红楼梦》,以觉慧等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和生活追求为情节链条,全面展示了一个大家族的衰亡过程。‎ B.《家》主人公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典型,做了许多大胆而又幼稚的“新潮行为”,包括参加学生运动,逃婚,以及最终从家中出走等。‎ C.《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如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爱斯梅拉达的钟情与弗罗洛的轻薄,都形成极为明显的对比。‎ D.《巴黎圣母院》的全名是《巴黎圣母院—1482年》,1831年出版。这是一部司各特式的历史小说,是法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6分)‎ 经典是在古今中外__________的书籍中淘洗出的精品,经受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和__________。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书展期间发布了“2019新时代上海大学生经典阅读指数”,数据显示,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范围比较狭窄,( ‎ ‎ )。其次是经典阅读愈加浅层化。具体表现为快餐式和功利式的阅读,人们越来越不愿认真、耐心阅读,而转向浏览网页式的跳读和浏览,经典往往读得__________。最后是缺乏经典阅读的氛围。学校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校园缺乏人文内涵。同时,家庭普遍缺乏读书氛围,不读书、读书少的家长不在少数。针对这一现象,专家指出,经典不是死的__________,它是有着强大活力、能参与到当代文化建构、并深刻影响到人类灵魂的文化遗产。人们从经典中不仅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 ‎16.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浩如烟海 诠释 支离破碎 标本 B.汗牛充栋 诠释 分崩离析 标本 C.浩如烟海 解释 支离破碎 范本 D.汗牛充栋 解释 分崩离析 范本 ‎17.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尽管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已不足三成,而从来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有三至四成 B.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尚不足三成,而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 C.竟然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来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不足三成学生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 D.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的学生有三至四成,况且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也不足三成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人们从经典中不仅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进取的力量,使个体产生归属感或成就感。‎ B.人们不仅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进取的力量或者心灵上的抚慰。‎ C.人们不仅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 D.不仅人们从经典中获取知识,更获得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 ‎(三)修改语病(6分)‎ ‎19.下面是某高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表达感谢的信件,其中有三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屠奶奶:‎ 您好!‎ 作为当今国际中医界大家,您能够应允忝列本社顾问,拨冗为本社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谨代表本社向您表达诚挚的感谢,希望您不吝赐教。‎ ‎ 此致 敬祝编安!‎ ‎ 王 哲 ‎2019年5月10日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50分)‎ 材料一:米兰・昆德拉认为,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而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轻松。最沉重的负担把我们压得越贴近天地,我们就越能真实地感受生活。‎ 材料二:一艘货船卸货后返航时,突遇巨大风暴,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水手们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来越高,货轮渐渐地平稳了,装满水负重的船在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带领下安全返航。‎ 材料三:华为自2018年1月份以来接遭受了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许多不公平对待,任正非表示,华为今天碰到的问题,在十多年前就有预计,公司已经准备了十几年,并不是完全仓促、没有准备地来应对这个局面。眼前的困境让华为更要坚持走创新之路,突围而出,华为从未在世界上这么有名,应为这个广告宣传付钱。‎ 面对今天时代发展和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你有何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答案:1、A项中“文字凝练而富有的诗情画意”与“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自相矛盾。原文风格应是粗犷直白的。解析:本题只要找到写西北高原的三段文字,对其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要点加以归纳,就不难得出答案所列的要点 ‎2、(6分)(1)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2分)‎ ‎(2)西北的雪也有大朵的柳絮,但更多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质感。(2分)‎ ‎(3)西北的雪还有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2分)解析:本文真正写雪只有一段,就是倒数第二段,这段把西北的雪和江南的雪作了对比。只要对这段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要点加以归纳,就不难得出答案所列的要点。本题难度不大,故分析从略。‎ ‎3、(6分)(1)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 ‎(2))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 ‎(3)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还要仔细体味,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的特质。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是要亲身去实践和感受的。 ‎ 二、古诗文阅读 ‎4、答案B. 5、解析C项,“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错,应该是从汉武帝时开始启用的。6、解析D项,“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不准确,傅尧俞只是告诉王安石世人对于新法的态度。‎ ‎7、参考答案(1)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且使她的家臣回归(公主身边),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他的女儿呢?‎ ‎(2)王安石向来和他要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 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8.D ‎9.(1)诗歌前两联在景情关系的层面,采用了借乐景写乐情的手法,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2分)‎ ‎(2)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2分)‎ ‎(3)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2分)(此题为2012年上海高考题,难度不大,但要求学生规范答题,分值比例明细,阅卷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答题情况酌情给分,但分点不明的情况,要扣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答案 ‎10、‎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4、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四、四、语言文字应用(共22分)‎ ‎11、答案:B (A.安土重迁”,“重”应为zhòng;“倔强”,“倔”应为jué;C. “姥”读mǔ,“躅”读zhú;D. “俜”读pīnɡ)‎ ‎12答案B.[A项“壬戍之秋“应为“壬戌之秋”“糜有朝矣”应为靡有朝矣;C项“即见复关”应为既见复关;“义愤填赝”应为“义愤填膺”D项“无与士眈”应为无与士耽。]‎ ‎13答案:A B项“雨”能“知”,是拟人手法;“潜”是“偷偷地”,也是把“雨”人格化了.C、句的修辞手法解说也正确.“气”能把“云梦泽”“蒸腾”起来,“洞庭之波”能将岳阳城撼动,确定运用了夸张的手法。D句分析无误。只有A句“合”的意思是“连接在一起”,“斜”是个描述青山形象的形容词,说它们有人的感情,是不合实际的,没有拟人。‎ ‎14、答案:D,A错在只收录屈原的作品。B错在西周中期,应该是西周初年。C错在徐陵撰写。题目来自课下注释。‎ ‎15、答案:A B错在逃婚的是觉民;C错在“弗罗洛”改为“弗比斯”D错在现实主义作品,应该为浪漫主义作品。‎ ‎16.‎ ‎ 【答案】A【解析】第一空处,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汗牛充栋: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此处的语境为形容古今中外的书籍多,所以应该用成语“浩如烟海”。第二空处,诠释:指说明,解释;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或者是用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也可理解为:对某事的讲解、证明。解释:分析阐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此处的语境为精品经受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不同视角的理解,此处应该用“诠释”比较合适。第三空处,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支离,零散,残缺。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此处的语境为人们对于阅读经典采取浏览网页式的跳读和浏览,所以经典往往读得零散破碎,不成整体,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支离破碎”。第四空处,标本:枝节和根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加工整理,供教学、研究用的动物、植物、矿物等的样品;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医学上指用来化验或研究的血液、痰液、粪便、组织切片等。范本:典范的样本(多指 书画)。此处的语境是指经典不是像那些经过加工整理,供教学、研究用的动物、植物、矿物等的样品一样,它是有着强大活力的,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标本”。故选A。‎ ‎17.【答案】B【解析】根据前文“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范围比较狭窄”的理解,接下来要补充的句子应该为大学生读了什么内容的书,先介绍读了什么方面的书,再说不读什么方面的书,据此可排除选项CD,然后再看A选项,句子“尽管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已不足三成”可以理解为,以前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有三成,现在没有三成了,强调学生的减少,而此处的语境是强调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人数少,并没有减少的意思,所以应该用“尚不足”三成表示更符合题意,据此排除选项A。故选B。‎ ‎18.【答案】A【解析】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是:“更是一种精神”错误,跟前面的主语“人们”搭配不当,句子主干为“人们是一种精神”,主宾搭配不当,应该改为“人们获得一种精神”,跟前一句“人们获取知识”句式一样。第二处是:“这种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错误,语序不当,分句间内容次序颠倒,分句间有递进关系,先说“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再说“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A项,正确。B项,语序不当,“这种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进取的力量”错误,分句间内容次序颠倒,分句间有递进关系,先说“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再说“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C项,“更是一种精神”错误,跟前面的主语“人们”搭配不当,句子主干为“人们是一种精神”,主宾搭配不当,应该改为“人们获得一种精神”,跟前一句“人们获取知识”句式一样。D项,语序不当,“这种精神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 错误,分句间内容次序颠倒,分句间有递进关系,先说“为个体提供心灵上的抚慰或者进取的力量”,再说“可以使个体产生成就感或归属感”。关联词语“不仅”的位置不当,两句的主语都是“人们”,所以应该把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人们”后面。故选A。‎ ‎19、参考答案:①将“忝列”改为“屈就担任”。②将“绵薄之力”改为“指导帮助”。 ③将“编安”改为“安康”。‎ 参考译文傅尧俞,字钦之,本是郓州须城人,后迁徙到孟州济源。十岁就能写文章,等到考中进士,还不到二十岁。石介每次拜访他,傅尧俞都在家中读书,石介说:“你年纪轻轻就科举得中,却不知游玩以相娱乐,为什么呢?”傅尧俞说:“我生性不喜欢喧闹嘈杂,并没有其他原因。”石介大为叹息,认为他是个奇才。‎ 傅尧俞任新息县知县,经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博士。宋仁宗嘉祐末年,任监察御史。兖国公主下嫁给李玮,被家臣梁怀吉、张承照离间,与丈夫不和。仁宗将二人贬到外地,不久,又将这两人召回公主家中,却把驸马李玮调到卫州做知州。傅尧俞说:“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把两个家臣调回来,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他的女儿呢?”‎ 当时国家缺乏用度,谈论财政的人争相向皇上献上使国家富强的办法。傅尧俞上奏说:“如今经费开支不足,确实不能忽视,但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陛下自己应当节俭,削减费用,为天下人做出榜样,不耽误农时,不损害商人,这样国家自然会富裕。否则,只想着改革弊政,即使施行了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聚敛天下财富为自己所用,那么天下就危险了。”‎ 英宗即位后,傅尧俞转任殿中侍御史,又升任为起居舍人。英宗同皇太后同时处理政事,后来英宗生病,(政事由皇太后一人处理)英宗的病痊愈以后,傅尧俞上书太后,请她将权力交还给英宗。过了许久,傅尧俞听说内侍任守忠向太后进谗言,傅尧俞上疏太后说:“宫外议论纷纷,传言您和皇上之间有隔阂。我认为最能取信于人的事,莫过于将天下交给别人,也莫过于向天下人显示您的公心,何况皇上凭借着英明睿智的天资,通晓古今,怎能将天下授予他人呢?如果您能够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那么母慈子孝的美名就会一并传扬了。”于是皇太后还政英宗,并且驱逐了进谗言的任守忠。‎ 神宗即位后,傅尧俞调任庐州知州。熙宁三年,被召回京城。宰相王安石和他原先就十分要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 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傅尧俞对他说:“新法世人认为不合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应当赶紧讨论这件事。我平生不喜欢欺瞒,所以敢于以实相告。”王安石为此而怨恨他,只任命他在昭文馆任职,并暂时代理盐铁副使,不久又让他出任河北转运使,又改任江宁知府。之后先后到许州、河阳、徐州任职,两年之中在各地辗转改任了六次。‎ 宋哲宗即位,提拔傅尧俞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四年,任命他为中侍郎。元祐六年,傅尧俞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哲宗和太皇太后驾临哭悼,太皇太后对辅佐的大臣说:“傅侍郎清廉正直的气节,始终如一,真是金玉君子啊。我刚想任其为宰相,他却突然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谥号“献简”。‎ 五、作文命题方向 审题 限制性 ‎1.材料内容的限制。题目由三则材料构成,材料一主要从思辨的角度来阐释人因重负而能真实地感受生活;材料二主要从故事的角度阐释船因重负在风暴中安全返航;材料三主要从现实的层面阐释华为未雨绸缪,敢于负重,突出重围。三则材料从三个角度阐释重负的积极作用,由小到大,从个人到社会,层层递进,逐渐深入。材料内容是第一位的,是后续立意行文的基础和前提,观点的生发和支撑都不应离开材料内容的范畴。‎ ‎2.任务指令的限制。“面对今天时代发展和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你有何感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作为任务指令,即要求考生首先聚焦“今天时代发展”和“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这两个方面与上述材料反复提到的“重负”之间的关系,这将是审题立意的出发点,也是“据此”的意义所在;其次,要以“感想”的形式来体现,即感触和想法必须在行文中得到明确体现;最后,还应关注连词“和”,其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两个对象都需要在行文中得以体现,缺一不可。具体全面地落实任务指令,是优秀作文的必由之路。‎ ‎3.价值观取向的限制。从所提供的三则材料来看,价值观取向都是积极进取、催人奋进的,所以考生在处理“今天时代发展”“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与“重负”之间的关系,进行审题立意时必须旗帜鲜明,正向立意;在行文论证的过程中,也需体现出一名优秀高中生对人生、社会和祖国的热情,更要能直接或间接地传达时代主题,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审题立意时主要应处理好“今天时代发展”“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与“重负”之间的关系,由于“今天时代发展”“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两者背后可选择阐释的角度非常多,大到集体、社会、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到衣食住行等等都可以,而对于“重负”的诠释既可抽象处理,又可具体呈现,再加上没有明确限制具体的组合方式,二者的叠加使立意角度的开放性达到了最大化,这可以让考生的写作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2.思维角度的开放。材料中“重负”的积极作用呈现为三个大的方向:个人、集体或他人、社会或国家,而考生在任务指令的指引下联系材料做具体的选取,进行联想、想象时可以择取其一,优选两个,或者多者兼顾。题目材料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却饱含抽象的思维角度,而任务指令却恰恰相反,为考生思维转换、发散和深入思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有利于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 ‎3.文体表达的开放。文体的选取、表达方式的运用方面都较为自由。在文体的选取方面,根据材料来看,议论、记叙平分秋色;在表达方式的选择方面,大到记叙、议论、描写,小到各种表现手法,如能合理运用,均能出彩。‎ 解题 本题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包含材料和任务指令两大部分。有三大特点:一、三则材料整体呈现出一个核心指向,这是需要考生解读并明确的,有一定的难度;二、三则材料之间构成有机的联系,也从某种程度上限定了考生思维的走向;三、任务驱动设置巧妙,以AB关系型来呈现任务指令却并不直接言明,看似浅易,实则有心。‎ 作为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读懂材料尤其是材料中隐含的核心指向——重负的积极作用,以及三者材料之间的有机关联——由小及大,是必要的前提;而任务指令实则是引导考生去思考:在今天时代发展和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中,重负的积极作用将如何体现,或者如何认识这个积极作用。明晰了这些方面,作文才能水到渠成。 ‎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时代浪潮勇争先。‎ ‎2.困中求进,重负助力。‎ ‎3.生命因负重而精彩。‎ ‎4.未雨绸缪,负重可兴。 ‎ ‎5.美哉,负重的人生。‎ ‎  ……‎ 偏题立意:‎ ‎1.抛开重负和压力,独自去“流浪”。(没有重视材料内容的意义和作用,只谈“今天时代发展”“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没有结合“重负”而谈)‎ ‎2.顾此失彼,考虑任务指令不全面。(只关注“今天时代发展”和“自己将来的人生选择”二者之一和“重负”的关系,对任务指令理解不到位)‎ ‎3.抛弃任务指令,泛谈重负的作用。 ‎ ‎…… ‎ 优秀范文: 为负重的人生喝彩 米兰·昆德拉曾说:“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而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轻松。” ‎ 货船在暴风巨浪中因为负重而安全返航,华为在艰苦创业时因为负重而享誉世界,同样,我们青年一代的人生也会因负重而精彩,我们要为负重的人生喝彩。‎ 生命的过程不是轻歌曼舞、繁花似锦,更不是雅阁品茗、海滩度假,生命的意义在于负重前行,只有让心灵背上责任、希望、动力、信念等,我们的人生才能走得更远,步伐才会更为坚实。就像有人追求清闲,但任弼时却说他最怕没事可做;有人畏惧西藏的恶劣环境,但孔繁森却志愿援藏十多个春秋;有人大学毕业后竞相奔往大城市,徐本禹却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他们身肩重负历经苦难,却在岁月中留下了真实的感动,让负重的生命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 米格格曾说:没有负重前行,便没有如释重负;没有狼狈不堪,便很难体会幸福感爆棚。一个人如此,一代代人更是如此。‎ 七十年负重追梦路漫漫,不觉回首遍地花开。伟大的变革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华赤子的负重前行。新中国成立之初,当美苏早已展开“星球大战”逐鹿太空时,中国却只能遥望天空做着“航天梦”,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毅然回国,投身航天事业,负重前行,从此我们有了“东方红”,不久又迎来了“神舟”载人飞船,如今“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已在遨游太空。我们敢于负重,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中国人不仅在太空留下了身影,还骄傲地向世界证明中国是第一个登陆月背的国家。‎ 名联有言: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究其原因就在于人的潜力是无穷的,重负之下,激发潜能,完成壮举。‎ 你可曾想,是什么使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是天时地利?不,是负重前行!2003年非典爆发,2007年洪涝灾害,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9美国贸易战,这些并没有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多难兴邦,在负重中我们迎难而上,毫不畏惧;中华民族历来深具忧患意识,从来勇于负重前行。正因为负重,我们战胜洪水,战胜病疫;正因为负重前行,我们让滚滚黄沙成绿洲;正因为负重,我们战胜贫困,全面小康。负重前行吧,青年,让我们挽起袖子加油干,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马克·吐温说:“黄金时代在我们前面,而不在我们背后。”新时代的我们,是黄金时代的主力军,沐浴着祖国的美好,不仅要以负重前行之姿推动时代变化,更要以负重前行之心肩负起复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