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试卷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神话学来说,《诗经》的文献资料价值是很突出的。首先,《诗经》虽然成书于东周时代,但作为一部搜集广泛的上古诗歌总集,却保存了原始时代和奴隶制社会早期的思想观念、风俗人情以及神话传说等等。其中有不少材料直接取自民间,更是值得珍惜。再者,《诗经》是可以歌诵的诗歌作品,通过口耳相授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其内容和字句为人所共知,难以篡改和作伪,因而能够更多地保持其原貌。 同样一则神话,几部古籍分别记录,《诗经》所记往往具有独特价值。《大雅·生民》不但是著名的姜嫄弃子和后稷生而灵异神话的最早记录者,而且比其他文献的记载更加详细具体,更加接近于原貌,因而也更加富于神话特征。对于姜嫄临产,后稷出生的具体过程,敢于不加回避地直接进行描述,反映了初民的质直和朴野。而后来的文献如《史记》记录这则神话虽也较详细,但对上述细节却遮遮掩掩。对于姜嫄所以要抛弃这个新生婴儿,只是笼统地说“以为不祥”便转了笔锋。至于是什么不祥,则未作任何说明和解释。这样一来,文字虽然“雅驯”了,但原始神话的色彩也大为减弱了。可以想到,如果没有《大雅·生民》的最早记录,姜嫄与后稷的神话也许永远地沉埋于不可复现的远古了。 《诗经》中关于禹的记载很少,而且与后代文献所记绝然不同。关于大禹的神话,我们现在所知的如大禹与其父鲧的关系,禹继舜位成为夏代开国君王等等,一律不见之于《诗经》,而全部是通过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如《国语》、《左传》、《山海经》的记载而流传下来。至于春秋时期以前禹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事迹,当然十分引人注意。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上述文献记载的性质,而这对于评估神话学文献是很重要的,因而《诗经》记载也就尤其值得注意。 《大雅·韩奕》:“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前者说大禹治山,后者说大禹治水,仅仅限于改造山河,治理洪水,其他内容均无涉及。不但没说与夏朝的关系,而且连他的世系也不清楚,既不知其父鲧和祖父颛顼,也不知其祖先为黄帝。殷周典籍《尚书》中关于禹的记载基本也是如此,这可以证明《诗经》的记载确实可信。既然如此,那么春秋以后典籍关于禹的那些记载肯定不会是信史,而只能属神话传说。这就是说,作为史学对象它们没有足够的品格,而作为神话学的对象却具备了比较充分的条件。由此不难看出,作为神话学的重要文献,《诗经》在禹的神话传说方面虽然没有提供什么资料,但却对鉴别禹的神话传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节选自赵沛霖《论<诗经>的神话学价值》) 1. 下列关于《诗经》对于神话学的文献资料价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可以歌诵的诗歌作品,通过口耳相授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因而能够更多地保持其原貌。 B. 《诗经》中有不少材料直接取自民间,所以文献资料价值大,更是值得珍惜。 C. 《诗经》成书于东周时代,比《国语》、《左传》、《山海经》等文献成书早,所以文献资料价值更大。 D. 《诗经》保存了原始时代和奴隶制社会早期的思想观念、风俗人情以及神话传说等等,文献资料价值很突出。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诗经》记载姜嫄弃子的神话比《史记》更详细具体,更加接近于原貌。 B. 《诗经》中关于禹的记载很少,而且与《国语》、《尚书》所记绝然不同。 C. 《诗经》是著名的姜嫄弃子和后稷生而灵异神话的最早记录者。 D. 《诗经》作为神话学的重要文献,对鉴别禹的神话传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大雅·生民》对姜嫄与后稷生而灵异的神话的最早记录,那么这一神话就不会流传千古了。 B. 《诗经》中没有记录大禹与其父鲧的关系,也没说其祖先为黄帝以及禹继舜位成为夏代开国君王等等。 C. 如果《诗经》对于姜嫄临产、后稷出生的具体过程遮遮掩掩,其原始神话的色彩也会大为减弱。 D. 春秋以后的典籍关于禹的那些记载作为史学对象它们没有足够的品格,所以不会是信史,而只能属神话传说。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诗经》对于神话学的文献资料价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诗经》比《国语》、《左转》、《山海经》等文献成书早”错,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国语》、《左传》、《山海经》的记载而流传下来。至于春秋时期以前禹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事迹,当然十分引人注意。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上述文献记载的性质,而这对于评估神话学文献是很重要的,因而《诗经》记载也就尤其值得注意。故答案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 ,《诗经》中关于禹的记载很少,而且与《国语》、《尚书》所记绝然不同。理解有误。《尚书》中关于禹的记载基本与《诗经》一致。原文说的是:殷周典籍《尚书》中关于禹的记载基本也是如此,这可以证明《诗经》的记载确实可信。故答案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推断、归纳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如果没有《大雅•生民》对姜嫄与后稷生而灵异的神话的最早记录,那么这一神话就不会流传千古了。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如果没有《大雅•生民》的最早记录,姜嫄与后稷的神话也许永远地沉埋于不可复现的远古了。故答案选A。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凝望生命的绿草地 站在故乡低缓的山坡,那一片葱茏的绿色,再次摄住我的心魄。那些肆意生长的青草编织出如锦的地毯,上面缀着些许无名的小花,红的,黄的,蓝的,白的……星星一样眨着调皮的眼睛,像是在向我讲诉着有关岁月不老的往事。 在我童年永不褪色的记忆里,那片向远方浩浩荡荡伸展的绿色汪洋,最适合描述的词语应该是“广袤”或者“一望无际”。而现在,那四周散布的杂乱的采石场,已将草地逼仄成了那样小小的一方。 忍不住俯下身去,我已沟壑纵横的手掌,再次轻轻地抚过那些柔柔的小草,绵绵的记忆便悠悠地飘然而来。翩翩年少的我,曾经整天整天地奔跑于那片长满快乐的绿草地上,采花、逐蝶、听鸟鸣、编草帽、挖野菜……累了,便躺在那松软如毡的草海里,仰望蓝天飘动的白云,嗅着泥土的馨香,一任阳光活泼泼地撒满周身,一任玫瑰色的梦幻在微风里轻轻地摇荡。 草地是温柔的,那么多年的异乡漂泊后,我只需在草地上慢慢地坐一会儿,就能抖落满身漂泊的疲惫。就像面对一位久已音讯杳无的老朋友,我们只需那样静静地对坐着,就仍能够从彼此不再年轻的眼睛里,读到时光不曾更改的那份情意。即使无言,相信那份洗却铅尘的真真的情愫,也会像那株蓝色的打碗花,自自然然地绽开。 草地是幸福的,年年岁岁,它总会放飞无数缤纷的憧憬,总会收获无数的悲欢离合。每一株小草、每一朵小花,都见证过世事沧桑。 草地是坚忍的,经历了那么多风吹雨打,那么多的犁耕火烧,很多的草根被掘出了,很多的生命已湮灭了,它依然无怨地守护着那个山坡,依然张扬着绿色的主旋律。 草地是诗歌的,在枯黄的季节里,有期盼的种子在悄悄地萌动,在葳蕤的日子里,有沉思的花朵在倾诉着生命的感悟。春风秋雨吹不散的韵脚,寒霜暴雪也压不乱的节奏,是云卷云舒的淡定与从容。 草地是散文的,随便的一缕风,随意的一声鸟鸣,甚至一只迅疾跑过的田鼠,都会为我打开跳跃的灵感,都会让我禁不住身心清爽地放飞思绪,沿着一个青翠的主题,法而无法地恣意铺展满怀的情思。 而我最愿意做的一件事,还是默默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块绿草地。 我知道,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永远无法割舍的,一个人无论走多远、走多久,他心灵的深处总有一方深情凝注的天地如影相随,总有一份特别的温润会在不经意间不约而至,瞬间便会引领蓬勃的思绪跨越人世的万水千山,便会沟通了古往今来。 凝望那块草地,我看到了大地的宽厚与慈爱。给每一粒种子以希望,给每一条根须以滋润,无论岁月馈赠的是贫瘠还是肥沃,干旱还是洪涝,很多似乎坚硬如岩的注定也是完全可以打破的,就像那些从来不肯低头的草,什么样的风霜雪雨都没法打败生长的信念,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屡遭磨难的人们,他们的骨子里拒绝靠近“倒下”“退缩”“沉沦”这类的东西。 凝望那块草地,我听见了岁月徐徐吹送的感慨:谁能够真正地了解一株小草的心事呢?谁又能够真正地参透大地无声的箴言呢?谁没有过青春葱茏的时光呢?谁没有梦想夭折的泪水呢?谁没有目睹过生命无奈的凋零呢?是见识过太多太多衰与荣的草地,在不动声色地告诉我:只要是在行走着,就有光荣和梦想,就有遗憾和失落,就有欢欣和苦痛……我们的幸福,不在于我们已拥有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可以选择应该拥有什么。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古老的农谚里面包容着沉甸甸的智慧,寄寓着浓浓的情感。每个人都不过是一株简单而卑微的小草,一株会思考的小草,但汇聚起来就是一片博大而深邃的草海,就是一片历经生命辉煌与暗淡的思想汪洋。身在其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感恩的心情,仰望头顶的天空,拥紧足下的大地,不卑不亢地绽露生命青翠的本色。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散文洞穿了草木精神,抒发了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绿草地以及绿草地上一株株小草都给人以启迪。 B. 作者记忆中“广袤”的绿草地如今被采石场“逼仄成了那样小小的一方”,对比中有对现实环境的不满。 C. 文章语言生动,如“那片向远方浩浩荡荡伸展的绿色汪洋”“抖落满身漂泊的疲惫”等,给人以美的享受。 D. 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除个别处记叙外,以抒情、议论为主,笔法灵活。 5. 赏析文章划线语段。 6. 凝望生命的绿草地,作者有哪些有关人生和生命的思考?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①修辞 之美。运用比喻,“松软如毡的草海”,以“”毡“海”喻草,形象描绘出绿草松软,广袤的特点;运用比拟,以“活泼泼”修饰阳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阳光的灵动,少年的惬意。②描写之美。运用一连串的动词,“采”“逐”“听”“编”“挖”“躺”“望”“嗅”,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进行充分描写,生动再现了少年奔跑于草海的快乐之情,表现作者少年时期对草地的无限热爱之情。③句式之美。整散结合,长短互衬,运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6. ①每个人都有精神的家园。“一个人无论走多远、走多久,他心灵的深处总有一方深情凝注的天地如影相随,总有一份特别的温润会在不经意间不约而至”,这个精神家园让人无法割舍,给人以精神的动力。②任何时候都不应放弃前进的信念,不要向困难低头。“就像那些从来不肯低头的草,”“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屡遭磨难的人们,他们的骨子里拒绝靠近‘倒下’‘退缩’‘沉沦’这类的东西。”③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见识过太多衰荣的草地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总会有光荣与梦想,遗憾和失落,欢欣和苦痛……“我们的幸福,不在于我们已拥有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可以选择应该拥有什么。”④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但人类是伟大的。“每个人都不过是一株简单而卑微的小草,一株会思考的小草,但汇聚起来就是一片博大而深邃的草海。”即便卑微,也要努力绽露生命的本色。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D,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除个别处记叙外,以抒情、议论为主,笔法灵活。没有借代修辞。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故答案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的赏析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手法和语言的风格上加以分析和作答。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语言的风格基本上是两类“通俗”和“典雅”,所谓的通俗就是质朴的文风,口语、俚语引入文章,风格诙谐幽默,富有情趣;所谓的“典雅”就是引经据典,讲究语言的锤炼,辞藻华丽、庄重。有的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等。本题从手法上不难发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体现了作者在自然中自得其乐的惬意。从语言特色上看本段文字语言整齐句式工整,体现出了语言的优美而富有深意。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概括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筛选和概括。本题题干问的是:凝望生命的绿草地,作者有哪些有关人生和生命的思考?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可以有如下的筛选:草地是坚忍的,经历了那么多风吹雨打,那么多的犁耕火烧,很多的草根被掘出了,很多的生命已湮灭了,它依然无怨地守护着那个山坡,依然张扬着绿色的主旋律。春风秋雨吹不散的韵脚,寒霜暴雪也压不乱的节奏,是云卷云舒的淡定与从容。草地是散文的,随便的一缕风,随意的一声鸟鸣,甚至一只迅疾跑过的田鼠,都会为我打开跳跃的灵感,都会让我禁不住身心清爽地放飞思绪,沿着一个青翠的主题,法而无法地恣意铺展满怀的情思。我知道,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永远无法割舍的,一个人无论走多远、走多久,他心灵的深处总有一方深情凝注的天地如影相随,总有一份特别的温润会在不经意间不约而至,瞬间便会引领蓬勃的思绪跨越人世的万水千山,便会沟通了古往今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古老的农谚里面包容着沉甸甸的智慧,寄寓着浓浓的情感。每个人都不过是一株简单而卑微的小草,一株会思考的小草,但汇聚起来就是一片博大而深邃的草海,就是一片历经生命辉煌与暗淡的思想汪洋。身在其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感恩的心情,仰望头顶的天空,拥紧足下的大地,不卑不亢地绽露生命青翠的本色。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38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史宁字永和,建康(袁)表氏人也。宁少以军功拜别将。迁直阁将军、都督,宿卫禁中。寻加持节、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率步骑一千,随胜之部。值荆蛮骚动,,三鸦路绝,宁先驱平之。因抚慰蛮左,翕然降附,遂税得马一千五百匹供军。寻除南郢州刺史,及胜为大行台,表宁为大都督。 属魏孝武帝西迁,东魏遣侯景率众寇荆州,宁随胜奔梁。梁武帝引宁至香磴前谓之曰观卿风表终至富贵我当使卿衣锦还。宁答曰:“臣世荷魏恩,位为列将,天长丧乱,本朝倾覆,不能北面逆贼,幸得息肩有道。傥如明诏,欣幸实多。”因涕泣横流,梁武帝为之动容。在梁二年,胜乃与宁密图归计。宁曰:“朱异既为梁主所信任,请往见之。”胜然其言。宁乃见异,申以投分之言,微托思归之意,辞气雅至。异亦嗟挹,谓宁曰:“桑梓之思,其可忘怀?当为奏闻,必望遂所请耳。”未几,梁主果许胜等归。 大统二年,宁自梁归阙 ,进爵为侯,增邑三百户。久之,迁车骑将军、行泾州事。时贼帅莫折后炽寇掠居民,宁率州兵与行原州事李贤讨破之。转通直散骑常侍、东义州刺史。十二年,转凉州刺史。宁未至而前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乱。诏遣独孤信率兵与宁讨之,宁先至凉州,为陈祸福,城中吏民皆相率降附。仲和仍据城不下,寻亦克之。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凉西凉二州诸军事、散骑常侍、凉州刺史。十五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进爵为公。 孝闵帝践阼,拜小司徒,出为荆襄淅郢等五十二州及江陵镇防诸军事、荆州刺史。宁有识画,谙兵权,临敌指挥,皆如其策,甚得当时之誉。及在荆州,颇自奢纵贪浊,不修法度。尝出,有人诉州佐曲法,宁还付被讼者治之。自是有事者不复敢言,声名大损于西州。保定三年,卒于州。谥曰烈。 (节选自《周书·史宁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武帝引宁至香磴前∕谓之曰∕观卿风表∕终至富贵∕我当使∕卿衣锦还 B. 梁武帝引宁∕至香磴前∕谓之曰∕观卿风表∕终至富贵∕我当使∕卿衣锦还 C. 梁武帝引宁∕至香磴前∕谓之曰∕观卿风表∕终至富贵∕我当使卿∕衣锦还 D. 梁武帝引宁至香磴前∕谓之曰∕观卿风表∕终至富贵∕我当使卿衣锦还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蛮”,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B. “桑梓”,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人往往用“桑梓”代指故乡。 C. “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归阙”意为返回京师。 D. “践阼”,原指古代踏上阼阶主位,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宁成就始于少年。史宁少年时立下战功,授别将。升任直阁将军、都督,宿卫皇宫。随即加持节、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衔。 B. 史宁既感恩又重情。史宁在梁期间向梁武帝陈情,述说不忘昔日魏恩,感激梁武帝收留之情,也委婉表达了效忠于梁之心。 C. 史宁作战善用谋略。宇文仲和叛乱时,史宁先到凉州,说服凉州城中官民,使之归附,削弱宇文仲和力量。不久就攻克凉州城。 D. 史宁晚年名声不好。史宁晚年在荆州,奢侈放纵,不整治法令制度。有人控诉州佐枉法,史宁就把此人交给那个州佐治罪。 10.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寻除南郢州刺史,及胜为大行台,表宁为大都督。 ⑵宁曰:“朱异既为梁主所信任,请往见之。”胜然其言。 【答案】7. D 8. A 9. B 10. ⑴不久,(史宁)被授于南郢州刺史,等到贺拔胜任大行台时,(他)上表举荐史宁做大都督。 ⑵史宁说:“朱异既然被梁国的皇帝(梁武帝)信任,那么请允许我前去见他。”贺拔胜同意了他的提议。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梁武帝引宁至香磴前谓之曰观卿风表终至富贵我当使卿衣锦还”,这句话的含义是:梁武帝把史宁领到香磴前,对他说:“看你的风度仪表,终会富贵,我一定让你衣锦还乡。”根据对文本中文句的理解,“梁武帝引宁至香磴前”意思是:梁武帝把史宁领到香磴前。是一句整句,所以可以排除BC两项。根据理解原句,“我当使卿衣锦还”意思是,我一定让你衣锦还乡,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A项。故答案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A,“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理解有误。“蛮”,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故答案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B,“委婉表达了效忠于梁之心”陈述不妥。原文说的是:宁答曰:“臣世荷魏恩,位为列将,天长丧乱,本朝倾覆,不能北面逆贼,幸得息肩有道。傥如明诏,欣幸实多。”表达的很直接。故答案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⑴“寻”不久;“除”表被动,授予官职;“为”做;“及”等到;“表”上书推荐。⑵“既”既然;“为…所”表被动;“请”表请求;“然”表赞同,同意;“言”提议或者建议。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史宁字永和,建康表氏人。史宁少年时立下战功,授别将。升任直阁将军、都督,宿卫皇宫。随即加持节、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衔。贺拔胜担任荆州刺史时,史宁以原来官职任贺拔胜的军司,率领步兵、骑兵一千人,跟随贺拔胜赴任。当时荆蛮动乱,通向三鸦的道路被截断,史宁担任先锋,扫平道路。他趁机安抚蛮族部众,使他们迅速归附,并租来一千五百匹马供应军队。不久,(史宁)被授予南郢州刺史。等到贺拔胜任大行台时,(他)上表举荐史宁为大都督。 魏孝武帝西迁,东魏派侯景率军侵犯荆州,史宁随贺拔胜投奔梁国。梁武帝把史宁领到香磴前,对他说:“看你的风度仪表,终会富贵,我一定让你衣锦还乡。”史宁答道:“微臣世代承蒙魏国大恩,位至将军,天下动乱,我朝覆亡,我不能向逆贼称臣,幸而能在这里休息。倘若能公开下诏,则微臣实感无限欣慰。”说着泪流满面,梁武帝也为之感动。在梁国二年,贺拔胜与史宁秘密商议回去的办法。史宁说:“朱异既然被梁主所信任,那么请允许我去见他。”贺拔胜同意了他的建议。史宁就去见朱异,说明情谊相合,委婉提出思归之意,言词文雅周到。朱异也为之叹息伤感,对史宁说:“思乡之念,怎能忘怀?我一定为你上奏,满足你的愿望。”不久,梁主果然允许贺拔胜等人回国。 大统二年(536),史宁从梁国返回京师,晋封侯爵,食邑增加三百户。又过了很久,升任车骑将军、代理泾州事务。当时,贼帅莫折后炽抢劫居民,史宁率领州兵,与代理原州刺史李贤将其打败。(史宁)转任通直散骑常侍、东义州刺史。十二年,(史宁)转任凉州刺史。史宁尚未到任,前任刺史宇文仲和据州叛乱。诏命独孤信率军与史宁讨伐,史宁先到凉州,说明利害,城中官民都相继归附。宇文仲和仍据城固守,不久也被攻克。(史宁)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凉西凉二州诸军事、散骑常侍、凉州刺史等衔。十五年,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衔,晋封公爵。 孝闵帝登基,(史宁)被授予小司徒,出任荆、襄、淅、郢等五十二州及江陵镇防诸军事、荆州刺史。史宁有见识,善谋划,熟悉用兵的权谋,临敌指挥,都一如他预先的谋略,在当时名望很高。等到在荆州任职时,(史宁)奢侈放纵,贪婪昏昧,不整治法令制度。有一次外出,有人控诉州佐犯法,史宁就把此人交给那个州佐治罪。从此,有事者不敢再说话,在西州史宁名望大损。保定三年(563),在荆州去世。谥号为“烈”。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时运(其一)(并序) 陶渊明 序: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注】时运:指春、夏、秋、冬四时之运行。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序中的“春服既成”化用《论语•先进》中的“暮春者,春服既成”,采用了用典的手法。 B. 开头两句的“迈迈”、“穆穆”两个叠词,声调悠长,使整首诗的节奏平缓。“迈迈”形容时间一步一步地推进,“穆穆”形容春色温和宁静。 C. 五、六句主要通过对山峰、云雾、天宇和云霄这些意象的描绘,营造了虚无缥缈的意境。 D. 这首诗模仿《诗经》的格式,用四言体,诗题取序首二字,诗前的小序,点明全篇的主旨。 12. 清代的学者沈德潜认为“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中“翼”字写出了性情。请结合诗句对“翼”字做简要赏析。 【答案】11. C 12. (1)“翼”原指鸟的翅膀,在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南风吹拂春苗,宛若使之张开翅膀,将南风写得和煦暖人。(2)该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惠风微拂新苗,万物欣欣向荣的画面。(3)一个“翼”不仅歌颂了春天美好的大自然,也体现了诗人悠然自得、随心适意的情怀。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理解和选项进行比对分析,这样才能很好的作答本题。选项C,“山涤余霭”写山峰涤除了最后一点云雾,露出清朗秀丽的面貌,并没有虚无缥缈之感。故答案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字词赏析的能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根据对原句的理解:南风吹来,把踪迹留在一大片正在抽发的绿苗上,那些禾苗欢欣鼓舞,像鸟儿掀动着翅膀。这些写景的句子从简朴中显出精巧,似漫不在意,却恰到好处。同时这开远的画面,又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象征。它广大、明朗、平和、欢欣。从修辞上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体现了万物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和作者内心的舒适和惬意的情怀。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⑴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表明坚持理想和追求,纵然死多少次也绝不后悔。 ⑵《归园田居(其二)》中用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 ⑶《赤壁赋》中,指出从不变的角度来观察,则万物与我们都无穷无尽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⑷《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暧暧远人村 (4). 依依墟里烟 (5). 自其变者而观之 (6).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 衔远山 (8). 吞长江 (9). 浩浩汤汤 (10). 横无际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表明坚持理想和追求,纵然死多少次也绝不后悔”“《归园田居(其二)》中用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赤壁赋》中,指出从不变的角度来观察,则万物与我们都无穷无尽”“《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全景”。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暧”“衔”。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耐心和勇气常能帮助我们去对付那些善于搅合的人,把事情一件件弄清楚,不要让对方有顺手牵羊的机会。 B. 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智慧,成为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C. 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D. 实验既终,书籍置之不理,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选项A,项顺手牵羊,比喻趁机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不合语境,应该为“浑水摸鱼”。选项B,“一名不文”,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为贫穷。使用正确。选项C,“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不能指儿子。选项D,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去理睬,不去照顾,应为“束之高阁”。故答案选B。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 政府应与共享单车公司“牵手”,通过共享用户数据、建立单车使用诚信系统等方式共同引导共享单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C.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D.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密切,文明用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人们增进理解和交流,甚至对于个人事业成功也有着重要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选项A,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者“使得”;选项C,搭配不当。“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的主语应是“艾灸”;选项D,语序不当,“理解和交流”应为“交流和理解”。故答案选B。 1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昨日,本人不慎丢失《论语》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 B. 您的文章,我已经看了,对其中不妥的几处,我想斗胆加以斧正,明天我会到府上拜望详谈。 C. 这本《唐诗三百首》是我语文启蒙老师惠赠给我的,虽然时过多年而且破损不堪,但我一直珍藏着它。 D. 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演讲,评委老师们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衷心感谢各位的洗耳恭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得体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选项A,"璧还原物"是敬辞,表示完好无损地退还赠礼或归还借物,不能用于对自己;选项B,斧正,敬辞,用于请别人修改文章;选项D,“洗耳恭听”,指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故答案选C。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巴金早期的作品的确不算精美圆熟,特别是包括《家》在内的早期小说,不属于那种可以反复去推敲细读的作品,但 ,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很能抓住读者的心。 A. 其善于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动势强烈的句式以及富于抑扬力度的语调造成一种浓烈的审美氛围,单纯、朴素、流畅,激情充溢,以情动人 B. 其富于抑扬力度的语调、动势强烈的句式以及善于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造成一种浓烈的审美氛围,单纯、朴素、流畅,激情充溢,以情动人 C. 其单纯、朴素、流畅,激情充溢,以情动人,善于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动势强烈的句式以及富于抑扬力度的语调造成一种浓烈的审美氛围 D. 其单纯、朴素、流畅,激情充溢,以情动人,善于用富于抑扬力度的语调、动势强烈的句式以及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造成一种浓烈的审美氛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连贯、逻辑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该段语义表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巴金作品的特点,后从词汇、句式、语调角度,阐明其作品的行云流水、汪洋恣肆。根据对选项的辨识和语段前后文文意的把握,综合几个选项来看,只有选项C最符合要求。故答案选C。 18.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一致。 人生中的每一场磨难,都是毕生宝贵的财富。战国时的爱国诗人屈原,仕途坎坷,枉遭放逐,悲愤之余,成就千古诗篇《离骚》;汉代著名史官司马迁,命途多舛,惨遭宫刑,忍辱负重,写成史学巨著《史记》; 【答案】宋代的代表词人苏轼,官运不济,频遭贬黜,淡然处之,终留传世名作《赤壁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仿写的能力。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 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本题要注意所给语句的句式特点:人物——命运——成就。在表达的时候注意句式间的逻辑要严密。 19.下面是某校“激情浪漫校园舞”比赛的初步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 【答案】激情浪漫校园舞比赛将于10月27号在学校运动场举行,高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将参加此次比赛,本次比赛分设一、二、三等奖,赛后当场评分,颁发奖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简洁、通顺的能力。此题是一道流程图的语言表达题,作答流程图类试题,首先要找准流程图表述的中心主题,然后从流程图箭头的指向上去语言描述,最后是主题试题的要求,例如本题中心主题是:激情浪漫校园舞。考生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图像的方向,最后要注意要求:下面是某校“激情浪漫校园舞”比赛的初步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字数的限定是最关键的,考生要注意语言的简洁。 20.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①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A.家和万事兴 B.天道酬勤 C.百善孝为先 选______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师想用一幅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________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__________ 【答案】 (1). A (2). 和睦对于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非常重要。 (3). 言传身教 (4). 家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得体、连贯、逻辑严密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本题是属于根据语言的情景来选用词语或句子,例如①任选一项均可,选项与理由要统一,解释合理、充分即可。理解各项内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说明其表达的含义及对家庭生活的意义。②中要注意语言环境,例如“长辈”就应该是和教诲相关,“子孙”继承的就是家风。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月28日,重庆市一公交车行驶至万州长江二桥桥上时,与一辆轿车相撞,公交车失控冲破护栏坠入长江。车上15名乘客, 13名遇难,2人失联。事发原因:由于道路维修改道,一乘客错过下车站点。行驶途中,该乘客要求下车,但该处无公交车站,驾驶员拒绝停车。双方发生争吵,乃至厮打,导致车辆失控坠入江中。一个人错过了一站,一车人错过了一生。 12月2日是第七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是“细节关乎生命,安全文明出行”。多地联合启动公交车上设“守护员专座”公益活动,在公交车上设置守护员专座,倡导“守护司机安全,就是守护全车乘客安全”的理念,鼓励乘客志愿守护。 请以“生命的守护”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生命的守护 人的一生,有人出现在你的身边,也有人离开你。而那些离开自己的人却是再也没有回来,我的生命中也经历了这种“离开”,直到此刻,我才知道有些人需要一生用生命去守护。 我的奶奶在我四岁那年悄然离开了,那时我还小,不懂什么是死亡,以至于在奶奶最后的葬礼上,其他的人在拭泪,而我在妈妈怀里傻笑。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奶奶已不在人世,这也成为我终身的遗憾。 四岁以前的记忆寥寥无几,零零散散,只记得记忆中奶奶是一个其貌不扬、生而矮胖、沉默寡言的人。她常常带我去下面的操场玩,还会时常给我买棒棒糖吃,还记得奶奶最拿手的一道菜是糖醋莲白。每逢我去奶奶家,奶奶便会给我做这道菜。除此之外,其他的便没有太深的记忆了,只是后来从大人口中,我渐渐得知当年的故事。 今年回去老家扫墓,虽然不是清明,但仍有很多人散落在各处墓前。隔着老远,便传来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走过一排一排墓碑,沿着一级一级台阶,终于来到奶奶的墓前,以往的扫墓都只是插几根香,烧点纸钱,最后拜祭几下就结束。 但这次扫墓有别于以往,爸爸还叫我跟地下的奶奶说几句话,我一时半会儿想不出,爸爸便一脸严肃地说出了下面一番长长的话:“奶奶最疼爱的就是你了,那时还没有妹妹,她就只有你一个孙子,每天带你到处的玩不知疲倦,后来她得了糖尿病,在病床上都还是说我想见见我的孙子,她这么爱你,你就一点也没有想和她说的吗?” 听完爸爸这长长的一番话,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奶奶带着我出去玩,夏天我跑在石街上吃冰棍,奶奶在旁边为我扇扇子。秋天,天气偏冷,怕我着凉,奶奶把自己的外套脱下给我披上,而最后在深夜医院走廊上绿色的病床上,奶奶还是紧紧地拽着我的手,努力和我说话…… 一件又一件的往事,像一幅幅画面,此时不断在脑海中浮现,奶奶过往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我愈发愈觉得对不起奶奶,因为在奶奶生命的最后守护中,我连一句关怀她的话也从未说过,最后奶奶平静的走了,而此时的我才深感到忏悔…… 我于是跪在地上,向奶奶的墓碑深深地磕了三个头,过去奶奶用生命守候着我,总担心我出事,最后她自己却出事了,我不由得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守护好奶奶的墓碑,清扫干净上面的每一点灰尘,让奶奶的墓碑在夕阳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扫墓结束后,我一直在想:人的一生,都在守候,有些守护有结果,有些守护没有结果,就像奶奶守护了我一辈子,最后却没有得到我的回报,我也会像奶奶一样,守护爸爸妈妈一辈子,这种守护需要时间来验证,需要生命来呵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一篇材料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注意结合对材料的理解,确立材料的中心,进而明确材料的审题立意。从材料看是“公共交通安全”的话题,主要是写现实中重庆公交的惨痛事件。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公共安全靠大家、公共安全体现公民素养、生命的守护高于一切、旁观者是酿成惨剧的重要因素、公益守护者托起公共安全。以上角度都可以是写作立意的角度,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材料的中心,准确根据立意结合现实生活。特别要注意命题作文写作,不要擅自改变命题,在写作中要体现出现实的观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深入挖掘事件的起因,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如“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四)追问法“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