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玉门市玉门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玉门市玉门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甘肃省玉门市玉门一中 2019-2020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 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 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 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 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国先民把黍米放 在火上烧熟,把剖开的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贮存水,用双手捧着水来喝,用草 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像用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 到神的庇护和赐福。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 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便是所谓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食物也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中国的 先民们想通过这种简单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而当这种纪念仪式逐渐定型化, 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这里,我们将“污尊而杯饮” 之类的仪式称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 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喝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 平安。所以,“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亦非巧合。人 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关于礼的起源,国外的一些学者也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以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 斯的观点影响最大。史密斯认为,图腾制是由一种叫“图腾餐”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图 腾餐”是神与神的崇拜者之间“共餐”,“共餐”的意思就是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进餐。共餐 本身就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世界上许多民族礼的起源大都与饮食有关,这对于理解中国礼的 起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说,《礼记》中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史密斯的“共 餐”制的说法有相似之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关于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是十分类似 的。他们都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莫过于“吃的是同一锅饭”,如中国先民们就将那种 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视为另起炉灶、感情淡薄的表现,因而饮食筵宴就成了中国人 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各种饮食礼节也就产生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礼”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的“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 威的制约因素。 B. “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先民们通过毫无保留地向神奉献自己的食物,来请求 神的庇佑。 C. “原始的礼”指的是“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它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D. 关于“礼”的起源,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与我国的看法完全一致,如英国学者威廉·罗伯 逊·史密斯的“共餐”制之说。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以及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都来源于源远流 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B. 《礼记·礼运》中记载,我国先民“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来表达对鬼 神的敬意。 C. 中国先民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的简单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 义时,原始的礼便逐渐形成了。 D. 世界上许多民族对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十分相似,这对理解中国礼的起源有一定的参 考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的,所以说, “礼”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B. 我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并且按照人类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从而创 造了祭礼文化。 C. “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不但音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这种巧合,表现了中国先民 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D. 中国人并不赞同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而是十分重视饮食筵宴,并将其作为联络 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题目。D 说法过于绝对。“从而可以理解中国礼的 起源”,原文“这对于理解中国礼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C 未然变成已然。原文说的是“原始的礼便 有了自己的雏形”,而不是“逐渐形成”。 点睛:做归纳和筛选信息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 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原文和题干可知,此题 中 B 项,“原始的礼便逐渐形成了”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 可知未然变成已然。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 词语。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C “这种巧合”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亦非巧合”;另外“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 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的是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而不是“这种巧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 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说。 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需求、新产品、 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 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报告称,到 2035 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 高 27%,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人 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 2%、1.8%和 1.7%。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处在了爆发前夜,很多人把人 工智能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人类生活,硬件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传统 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 济深度融合。 (摘编自刘坤《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热潮》) 材料二 2004—2019 年中美 AI 产业企业增量走势及预测图 (摘编自《2017 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 材料三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有着来自政府、企业、资本的多重推力。 2015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 人工智能被列为 11 项重点行动之一;2017 年 3 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 国际上,英、美、韩、日等国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2013 年,百度 成立全球首家深度学习研究院;Facebook、谷歌等巨头也不约而同提出了“人工智能优先” 的战略转变。互联网数据和咨询公司 IT 桔子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 收录了 467 家 AI 企业和 636 起投资事件,其中,人工智能总获投率为 67.65%,高于其他行业 2~3 倍。 但是,商汤科技 CEO 徐立直言,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大多扎堆在应用层面,创业者使用开源 算法,找到某个垂直领域便套上“人工智能”概念扎进去,但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 的人并不多。“而这块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 就国内而言,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专 业人才有 195 万,中国只占 2%,排名第七。 (摘编自张意轩、王威《人工智能需要翻越三道坎》) 材料四 人工智能技术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它注定会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 的创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甚至改变全球的 权力格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对就业造成冲击。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 步消失,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 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 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两个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 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下岗和失业。 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 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 一言以蔽之,最大限度地缩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已是当下必须 要考虑的问题,此差距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美国 AI 企业增量长期高于中国,但是 2015 年和 2016 年中国 AI 企业增量反超美国, 总量差距有所缩小。 B. 从 2004 年至今,中美 AI 企业数量都在持续增长,但美国增长的爆发期和回落期都早于中 国。 C. 中国 AI 企业增量在 2011 年短暂回落后连续几年上升,在 2015 年达到峰值,AI 企业共计 166 家。 D. 中美两国 AI 企业数量经过创业持续火爆增长的高峰期,预计将进入休整阶段,只是小幅增 长。 5.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但要真正“飞”起来,还需要人工智能 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B. 面对人工智能的热潮,不少国家积极应对,中国将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其他国家也 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C. 当前人工智能总获投率高于其他行业,能吸引其他行业人才的进入,缓解人工智能发展的 人才困境。 D.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 整个世界的权力格局。 6. 根据上述材料,分别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应对人工智能热潮的建议。 【答案】4. C 5. C 6. 企业角度: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创新应用;关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 究,积极投入原创技术研究。 个人角度:积极理解、跟踪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机遇;学习掌握新技能,提升自我,以应对 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失业潮。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文段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准答题区 间“材料二”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 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 项,“中国 AI 企业增量在 2008 年短暂回落后一路上扬,在 2015 年达到峰值,AI 企业共 计 166 家”错误,结合表格内容分析,中国 AI 企业增量在 2015 年达到峰值,是新增 AI 企 业数量为 166 家而不是 AI 企业总量。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联系全文的倾向性。 C 项,结合文本内容“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 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分析可知,“能吸引其他行业人才的进入……” 错误。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分别 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应对人工智能热潮的建议”的要求,然后浏览文章内容,到文 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概括。 题目要求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来谈应对人工智能热潮的建议。从企业角度谈时,定位到第 ④段,由“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的表述,得出: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创新应用;定位到第⑦段,由 “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的表述,得出:关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积极投入原创技术 研究。从个人角度谈时,结合第⑧段揭示的“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的现状,以及材料 四关于人工智能热所带来的机遇以及失业潮的说明,得出:个人应积极理解、跟踪人工智能 【 发展可能带来的机遇;学习掌握新技能,提升自我,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失业潮。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 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 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 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 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在我墙上 王鼎钧① 你用了三页信纸谈祖国山川,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图。正看反看,横看竖看, 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看五千年,看十亿人。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山东仍然像骆 驼头,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肃仍然像哑铃,海南岛仍然像鸟蛋。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 种障眼法。每一个黑点都放大,放大,放大到透明无色,天朗气清,露出里巷门牌,让寻人 者一瞥看清。出了门才知道自己渺小,过一条马路都心惊肉跳。 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一千年前有个 预言家说,地是方的,你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会掉下去。哥伦布不能证实的,由我应验 了。看我走过的那些路,以比例尺为证,脚印为证。披星戴月,忍饥耐饿,风打头雨打脸, 走得仙人掌的骨髓枯竭,太阳内出血,驼掌变薄。走在耕种前的丑陋里,收获后的零乱凄凉 里,追逐地平线如追逐公义。那些里程、那些里程呀,连接起来比赤道还长,可是没发现好 望角。一直走,一直走,走得汽车也得了心绞痛。 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羡慕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 遍,童年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走走走,还不是看冬换了动物,夏换了植物,看最后的玫 瑰最先的菊花,听最后的雁最先的纺织娘。四十年可以将人变鬼、将河变路、将芙蓉花变断 肠草。四十年一阵风过,断线的风筝沿河而下,小成一粒砂子,使我的眼红肿。水不为沉舟 永远荡漾,漩涡合闭,真相沉埋,千帆驶过。我实在太累、太累。 说到树,那天在公园里我心中一动。蟒蛇一样的根,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领土地,竖 立旗帜。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除非砍伐肢解,花 果飘零,躯干进锯木厂,残枝堆在灶石。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 我坐对那些树,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想问他们:生在这里有抱怨没有?想生在山顶 和明月握手?想生在水边看自己轮回?讨厌,还是喜欢树上那一群麻雀?讨厌,还是喜欢树 下那盏灯?如何在此成苗?如何从牛蹄的夹缝里活过来?何时学会垄断阳光杀死闲草?何 时学会高举双臂贿赂上帝?谁是你的祖先?谁是你的子孙? 湖边还参差着老柳。这些柳,春天用它的嫩黄感动我,夏天用它的婀娜感动我,秋天用 它的萧条感动着我。它们和当年那些令我想起你的发丝来的垂柳同一族类。它们在这里以足 够的时间完成自己,亭亭拂拂,如曳杖而行,如持笏而立,如伞如盖,如泉如瀑,如须如髯, 如烟如雨。老家的那些柳树却全变成一个个坑洞。它们只不过是柳树罢了,树中最柔和的, 只不过藏几只乌鸦泼一片浓荫罢了! 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 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在人们的猜疑编造声中,我们都想凭一张 药方治对方的百病。我怎能为了到峨眉山上看猴子而回去?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假洋鬼 子只称道长城和故宫,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 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来说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 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一个业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 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 44 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 44 年之后还能真正 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 [注] ①王鼎钧,旅美华人,散文家。 7.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一句,道出了作者的无奈慨叹:面对地图似乎 能“一瞥看清”自己的故乡,但现实中却难觅故园。 B. “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一句通过反问形式,强调了文章的主旨,即“近乡情怯”的 担忧,不愿回故乡是怕惹出更浓的乡思的心结。 C. 文章抒写了缠绵又复杂的乡愁,揭示出内心渴望追根溯源和这种渴望难以实现的矛盾, 这与作者游子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D. 作者在文章中综合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既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真实, 又使文章具有对话感,亲切而又自然。 8. 作者 什么“羡慕那些树”?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9. “中国在我墙上”作为文章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B 8. ①树可以静止,一直停留在出生的地方,而自己却一生漂泊行走,太累; ②树不用寻根,根和树为一体,而自己却远离了自己的根——故乡;③树有自尊自信,对自 身处境和遭遇从不抱怨,而自己却难以坦然面对生活。 9. ①从表达技巧看,一语双关,“中国在我墙上”既指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也指故乡对“我” 而言仅仅停留在墙上,可望而不可即,一般意义上的“还乡”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抒发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②从行文思路看,“中国在我墙上”是文章的线索,作者由看墙 上的中国地图,引发出对于“根”的追问,对“还乡”意义的理解,最终感慨“中国只是在 我墙上”,引人思考。③从情感方面看,能够更形象地抒发一个离开故乡 44 年的漂泊者对于 “还乡”的感慨,不断寻觅故乡,但故乡只是“在我墙上”,沧桑变幻,物是人非,有国却 没了家,表现内心的无奈与惆怅,矛盾与纠结。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 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 项,“强调了文章的主旨,即‘近乡情怯’的担忧”错误。结合文本最后两节内容分析, 我渴望回乡,但离乡多年,即使到了故乡,故乡已是物是人非,陌生遥远,人们已回不去真 正意义上的故乡,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和怅惘之情。并非表现作者“近乡情怯”的担忧,“泰 山……”句表达出一般意义上的“还乡”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发出了作者内心的感 慨。故选 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 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 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 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为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 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者为什么‘羡慕那些树’?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是对文章整 体感知的理解和考查,考生须通读全文,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 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加以自己的体悟和思考,然后去提炼和概括。结合“回想 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羡慕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遍,童年 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分析,树可以静止,而自己却一生漂泊行走,太累。作者由对“树” 这一形象的描写和精神赞美,进而联想到漂流在他乡异地的游子。文中由物到人,思想感悟 纯真而深沉,充满了对人生的积极思考。且文章蕴含丰富,人应坦荡、自尊、自信,应扎实 前行而不漂浮抱怨,也含有深深的思乡之情。结合“蟒蛇一样的根,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 领土地,竖立旗帜。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那时 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我离乡已经 44 年”等分析,树不用寻根,而 自己却远离了自己的根——故乡。结合“我坐对那些树,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想问他们: 生在这里有抱怨没有?想生在山顶和明月握手?想生在水边看自己轮回?讨厌,还是喜欢树 上那一群麻雀……谁是你的子孙”“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 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我哪有 心情去看十三陵”分析,树有自尊自信,从不抱怨,而自己却难以坦然面对生活。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标题内涵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题目是文章的眼 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 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 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 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 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中国在我墙上”,结合“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 图。正看反看,横看竖看,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看五千年,看十亿人”“现在,在我眼前, 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来说能有什么意 义呢……我离乡已经 44 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 44 年之后还能真正再 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分析,有 两层意思,一语双关,指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也指故乡对“我”而言仅仅停留在墙上,抒发 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结合“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 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那时根 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 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 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 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等分析,“中国在 我墙上”是文章的线索,作者由看墙上的中国地图,引发对“根”的思考,理解“还乡”的 意义,抒发自己的感慨。结合“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 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你曾 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来说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 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一个业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 我离乡已经 44 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 44 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 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分析,形象地抒发 一个离开故乡 44 年的漂泊者对于“还乡”的感慨,故乡只是“在我墙上”,表现内心的无奈 与惆怅,矛盾与纠结。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 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 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辞曰:“臣之壮也……” 辞:告辞。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微弱 C.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 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古代最高爵位名,也用来尊称长辈男子或年老的人。 B. “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稷,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 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之神和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 意思相同。 D. “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周代王位由嫡长子世袭,余子分封为诸侯(也有异姓功臣封为诸 侯的)。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为卿大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 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 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 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 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答案】10. C 11. C 12. C 13. (1)“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 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3)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 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 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 项,辞:推辞; B 项,微:非,无,没有; D 项,“武”应为“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即“武德”。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解并掌握常见 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 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 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 项,《左传》中的“传”不同于“志”“记”,是解说经义的文字。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 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C 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误, 原文为“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1)壮,“壮年的时候;犹,尚且;为,做。 (2)舍,放弃;以为,省略句,以之为,把它当作;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3)东,在东边;封,使……成为边境;肆。延伸扩张;阙, 使……减少。 【点睛】参考译文: 的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没有用应有的礼仪来接待他,并且在依附 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 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 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 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去拜见秦伯, 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即将要灭亡了。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 处,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 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困难的,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 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秦国使节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 回到晋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把 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后,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怎么取得它所企求的土 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考虑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撤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 天这个地步。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盟国,这是不明 智的;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 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 年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 谁来主宰的问题。 B. “恰”字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是对往昔 战斗生活的高度概括。 C.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含蓄地回答了“谁 主沉浮”的问题。 D. 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词人迎着风浪阔步前 进的革命豪情和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怀。 15. 结合全词,请谈谈词的上阙中,“看”字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14. D 15.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 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词人从山上、江面、 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 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 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 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 项,“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怀”不恰当,应该是书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 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理解并赏析词中重点字。解答此题,要重点阅读上阙,解释该 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其次展开联想,把字词代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明该字词烘托了怎 样的感情。 “看”字引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 自由”,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 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 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 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 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完成下列填空。 (1)《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____,____。 (2)在描写易水送别的场景时,“____,____”两句借景抒情,很好地抒发了荆轲的悲壮之情。 (3)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____,____”,确实是己方完全被动的状态。 【答案】 (1). 软泥上的青荇 (2).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人方为刀俎 (6). 我为鱼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 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荇” “萧萧”“俎”。 三、语言文字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 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 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 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 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 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 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 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 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 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 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 ____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 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 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 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 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 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 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冲锋陷阵”,指做事不畏艰难险阻,冲在前面;“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 顾身;由语境“在时代的战场上”可知,应该使用“冲锋陷阵”。 第二处,“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亊;“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由语境“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可知, 此处应是褒义的语境,应使用“指点江山”。 第三处,“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由“生命之土”可知,此处是所可以让人们有所寄托的地方,应使用“安身立命”。 第四处,“超凡脱俗”,超出一般,脱离世俗;形容与众不同,非常特別;“超世绝伦”,超出世 俗,无人可比;由“精神之天”可知,这是说脱离世俗,应使用“超凡脱俗”。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衔接和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 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 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 减小误差。 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应补写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 B、C 两项,这两项“无论……都”是条件关系。 “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 “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 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 A 项。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 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句子有 两处语病,一是“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 导致句子出现了两个主语,排除 BD 两项。 二是照应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排除C。 故选 A。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 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 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 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 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 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 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 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 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 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20.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 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 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 5000 年前就开 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 载还只能视为传说。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_______。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 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__________。上个世纪 50 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 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 3500 多年,这个时 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 _____。 【答案】 (1). 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 (2). 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 发掘的证实 (3). 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 是根据语段进行补写,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补写句子要注意前后语境及前后句式特点。 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 内容: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尽管没有得 到考古证实。在研读第二节文段的内容,这是一段表述更严谨的论述类文字,是材料内容的 扩展和延伸。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题目中每个空缺处都能在材料中找到依据。第 ①个空,“传说中的远古时期……”对应“黄帝……”;第②个空,“但是……”对应材料 倒数第二句“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 3500 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 期”;第③个空,是由前文表述得出的结论。 21.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①《记念刘和珍君》是现代文学中回忆性散文的代表性篇章。 ②鲁迅是回忆性散文《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 ③《记念刘和珍君》表达了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的 主题。 【答案】《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创作的以表达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 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为主题的现代文学中回忆性散文的代表性篇章。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仿用、选用、变换句式的能力。本句属于短句变长句。解答本题时, 一、确定主干句(核心句)。主干句常常是一组短句中的肯定性判断句或结论性语句。 二、把其余短句转化为短语,分别修饰主干成分。把短句转化为修饰性短语时,要安排好各 个修饰成分的层次顺序,使其修饰恰当,合情合理。 首先,明确所写句子的主干,即:《记念刘和珍君》是现代文学中回忆性散文的代表性篇章。 然后将其他内容作定语放在宾语的前面即可。改写时注意对原有信息的保留。 【点睛】短句,包括短的单句和复句中结构简单的句子。特点是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表达 简洁、明快、有力,一般用于口语或口语化的文体。 短句变长句与长句变短句在思维上正 的 好相反。从语法上说,就是要以一个核心句为主体,将其它的句子变为核心句的修饰成分。 其基本步骤是: 一、确定主干句(核心句)。主干句常常是一组短句中的肯定性判断句或结论性语句。 二、把其余短句转化为短语,分别修饰主干成分。把短句转化为修饰性短语时,要安排好各 个修饰成分的层次顺序,使其修饰恰当,合情合理。 六、作文(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柏拉图说:“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卢梭则谈道:“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死亡, 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 鲁迅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 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角度、也可以从整体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答案】战胜自己 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 ——题记 我一直以为成功就是战胜别人,可是渐渐的发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战胜别人不一定会成功, 真正的成功,是战胜自己。 海伦·凯勒的一生坎坷,她接连失去了听力、视力以及说话的能力,变成了一个又聋、又盲、 又哑的重度残疾人。面对这一系列的挫折。海伦·凯勒没有气馁,她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因此,她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在写作的过程中,她不畏艰辛,把写作看成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经过她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诸多名著,成为德国著名的女作家。 海伦·凯勒的一生可谓艰辛,但是她并不悲观,她克服了失去听力,视力,和说话的能力带 来的不便,在黑暗中写作。不仅战胜了自己,同时也战胜了别人,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战胜自己需要勇气。战胜自己要有一颗困境中勇于奋斗的心,一种在逆境中敢于抗衡的精神。 战胜自己并非易事,所以我们要有战胜自己的恒心、信念。这样,经过不懈的努力,就一定 会取得成功。 著名电力科学家法拉第小时很穷,连饭都吃不饱。他 12 岁的时候上街卖报,在卖报的同时, 还在报上识字。后来他进了一家印刷厂当图书装订学徒工,他一边装订图书,一边学习,还 把各种游泳的信心记录下来。把学习当做生活最大的乐趣。一次,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无 意中发现了他的“手抄本”,大为吃惊,于是送给法拉第皇家学院的听讲券,主讲人是英国赫 赫有名的化学家戴维。听讲的过程中,他极其认真,把认为有用的信息记录在了他的小本上, 并作为自学用的《化学课本》。后来戴维把他招为了助手。法拉第非常勤奋,非常认真,努 力钻研,发现了“法拉第电解定律”。 法拉第正是由于看重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为,并由这对学习的热情,才由一个连饭都 吃不饱的报童变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电力科学家。他对生活不放弃,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出人 头地。终于,他做到了,他战胜自己的困难,勇敢的向电力学发展,取得了成功。 贝多芬因为战胜了自己,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音乐家;张海迪因为战胜了自己,成为了著名的 作家;霍金因为战胜了自己,成为了众所周知的宇宙之父…… 战胜自己,远比战胜别人更加重要。所以,不要把战胜别人看得太重,最大的对手是你自己, 同样,最大的胜利也就是战胜你自己。只有你战胜了自己,成功才会离你更近。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三则材料内容及关键信息构思立意。读后 可知,这三则材料,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审题立意时,一定要注意材料所具有共同点 和各自的侧重点。我们既可以从共同点立意,也可从某一句名言的某一个侧面去立意。柏拉 图的侧重点在“征服自己需要更大勇气”,其言也就在于征服自己;卢梭的侧重点则在于“不 能惧怕”,其言即为“克服惧怕需要勇气”“没有勇气就会有严重的后果”;鲁迅的侧重点则在 于“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其言“战胜厄运需要勇 气”“不幸需要勇气来克服”等。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就是“勇气”,也就是“人需要勇气”。参考立 意:(1)人要有勇气(2)人要有勇气战胜自己 人没有勇气的后果 人要有勇气面对不幸。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以名人名言为材料 新型作文题,是近几年不少省份的高考语文作文都采用材 料作文的题型。在高考语文材料作文题中,写作难度较大的当数重要人物的几句名言为材料 的作文题,考生如果对名言理解不透彻,就容易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后果可想而知。因 此,要认真审读材料,确定立意。读懂名言材料的内涵是第一步,把握名言的主旨,抓住关 键词。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中能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贴近自身的生活和实际来抒写自我 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形成等,因此,本题运用了三则名言材料来命制试 题,既体现了新课改的需要,又体现了高考考查的需求。 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