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 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是作为“知音”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并不为过。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④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 ‎,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⑤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 (选自2017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B.“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 C.“知音”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他们的文本辨识力也很敏锐,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 D.“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引发读者兴趣,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文章第①②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令读者在开篇便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C.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更清晰的认识,文章第③④⑤段分别从二者的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为“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他们不关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金庸的“粉丝”对金庸的作品具有敏锐的辨识力,所以他们能去芜存菁,使那些用“金庸”之名仿作的小说全部被淘汰。‎ D.知音能够创作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既嫉妒又眼馋。 ‎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 第二年,女孩要搬家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等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开过去了。 ‎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有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友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 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3年前因病去世…… ‎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有删改) ‎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钱看电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好学生。‎ B.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说明男孩几十年来都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因为女孩给了他最初的温暖,这成了他生命的动力。‎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在交代同桌的女孩最后的结局时还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D.男孩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5.小说中的刘兵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 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6.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引发了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7.《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①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②,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③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曩者:从前,之前。②争道:争夺棋局上的格道。③嘿:同“默”。 ‎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 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句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5分)‎ ‎(2)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南 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凄苦的心境,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然后用“沾襟”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 C.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抒情极为沉痛。‎ D.“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因病而不能上战场,都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 E.“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12.百年歌自苦,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苦中还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2)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3)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4)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5)积善成德,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党的十九大后,国家各行各业兴旺发达。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必将迎来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 ‎②有些人盲目清高,不认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目无全牛,认为古不如今,经典不如现代。‎ ‎③中考后,告别了青梅竹马的初中同学,来到高中,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学习新知识,感到眼界宽阔,前途更光明。‎ ‎④乘着时代春风,人民生活跃上新台阶。我们孝感城每当夜幕降临时,酒店农家乐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⑤努力学习,就能增加才干。有了知识功底,还要多思,才能形成思想。多练,能提高写作水平。出口成章,文不加点,靠的是多学,多思,多练。‎ ‎⑥班主任虽然日理万机,但多次找我谈心,解开我的思想疙瘩。我再不努力学习,对得起班主任吗?‎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⑤‎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在中国千年小镇——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8日圆满闭幕,与去年相比,本届大会规格更高,规模更大,代表性更强,社会影响更深远。‎ B.许多事实表明,能否发现并阐明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不是由学者个人身份决定的,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C.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之所以感人至深,让听讲者终生难忘,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在演讲时倾注了饱满真挚的情感造成的。‎ D.近年来,普通人身上涌现出的道德力量向社会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了一种从我做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 ‎1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盛唐时期的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诗史上的双子星并称“李杜”,世称“‎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而中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沧海泣珠”“蓝田玉烟”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17.下列四副对联须分别呈送至朋友乔迁新居、书店开张、博物馆及校庆现场,搭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上联:列圣精华宵射斗 下联:诸儒冠盖画盈门 ‎②上联:竹笋破土傲霜雪 下联:松木参天作栋梁 ‎③上联:莺声到此鸣金谷 下联:麟趾于今步玉堂 ‎④上联:汉瓦秦砖世之所宝 下联:汤盘孔鼎识者宜珍 A.①②④③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②①③④‎ 四、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台湾漫画家朱德庸说:“我相信,人和动物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比如老虎有锋利的牙齿,兔子有高超的奔跑,所以它们能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可人们都习惯性地希望成为老虎,但其中有很多人只能是兔子。我们为什么放着很优秀的兔子不当,而一定要当一只很烂的老虎呢?”‎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文体特征鲜明。‎ ‎ ‎ ‎【参考答案】‎ ‎1.【答案】C“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错,第1段,“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2.【答案】A“叙述详细生动”错,文章开篇仅是以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为引子,引出“知音”的内涵。‎ ‎3.【答案】C A项“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错,原文第1段,“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B项,“他们不关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错,原文第4段,“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 D项,“知音能够创作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错,原文第5段,“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知音只是没有更多地涉足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并非没有能力创作、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4.【答案】B(A拒绝女孩替他交钱看电影与原文情节不符,原文中是先拒绝,后勉强答应了她;再者说女孩帮困救弱,概括也不大准确,男孩虽然有困难的一面,但他不弱,男孩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很上进的学生。 C插叙改补叙。 D这给男孩的心理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分析错误,从小说的情节上看,男孩并不知道女孩已经去世。)‎ ‎5.【答案】①自尊心强:少年时拒绝接受同桌给予的帮助。 ②学业、事业有成:不仅学业有成,而且经过打拼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③重感情,知恩图报:看重和同桌之间的情意,对同桌的离开感到伤心;对少年时同桌给他的温暖念念不忘,想方设法寻找过去的同桌,并希望如有需要的话对同桌能有所报答。(每点2分)‎ ‎6.【答案】A(“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 ‎(“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 ‎7.【答案】①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 ‎②选择的题目都很“接地气”,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 ‎ ③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④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8.【答案】A ‎9.【答案】C(“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的应是他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10.【答案】(1)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好”“以”“说”“用”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顷之”“会”“亡”各1分,句子大意2分。 )‎ 参考译文:‎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在游历过的诸侯各国,他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 ‎“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 ‎11.【答案】CD ‎12.【答案】①羁旅漂泊之苦:“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悲愁。 ②年老体病之愁。“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衡湘之苦。 ③无人赏识之悲。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 ④渴望报效之情。“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得重用之情。‎ ‎13.【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2)梦啼妆泪红阑干(3)同是天涯沦落人(4)只是当时已惘然(5)而神明自得 ‎14.【答案】B 繁荣昌盛:蓬勃发展,兴旺发达。用来形容国家或事业欣欣向荣。‎ 目中全牛:比喻技艺纯熟高超。不合语境,望文生义。‎ 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儿童天真无邪亲昵玩耍。对象用错。‎ 灯红酒绿:①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②形容夜欢聚会,娱乐场所的情景及繁华景象。本句取②意。‎ 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日理万机:形容当政者处理事务繁忙。此句大词小用。‎ ‎15.【答案】A( B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 C项,句式杂糅,或删去“造成的”。 D项,成分残缺,“形成”后面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的风气”。)‎ ‎16.【答案】A ‎17.【答案】C ①书店;②校庆;③乔迁;④博物馆。‎ ‎18.【答案】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