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半月考(双周考)语文试题 Word版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半月考(双周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高峰。 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欧洲,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一直流行于欧洲的上层社会中。在法国,中国的龙凤图案常被运用于各类织物中。在15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瓷器制作中,盛行模仿中国青花瓷器造型。18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青年时期曾研究中国的《百戏图》,他的作品《舟发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著名的评论家雷文曾说:“凡对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著之特色也。”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认为应该将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罗可可”艺术称为“中国——法国式”。19世纪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则因为具有浓郁东方意味的艺术语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误生在19 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 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此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了西方艺术家以启迪,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一些杰出的画家诸如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克里姆特、大卫•霍克尼等,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吸取中国艺术的养分,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杰作,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诚然,一些西方艺术家和学者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的 影响,不过,凡是知晓世界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日本艺术并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的。尽管后印象派的画家是从日本浮世绘中获取了灵感,但是日本浮世绘的画法,则是来自中国唐代绘画及明代画家陈洪绶和萧云从的作品。正如毕加索所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中国。”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历代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超技巧的艺术样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在世界艺术史上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审视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桂小虎《东方的启迪——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绘画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因此,被西方艺术史论家公认为世界艺术的高峰。 B. 早在14世纪,随着中国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在欧洲上层社会的流行,中国传统艺术就影响到欧洲。 C. 发明于19世纪中叶的摄影术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冲击很大,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促使其寻找新路。 D. 中国传统艺术特色鲜明,技巧高超,体系完整,地位不可替代,因而为世界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最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段总述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尤其是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影响,点明其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 B. 第二、三两段按照历史时代顺序,具体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巨大影响,紧密照应第一段相关内容。 C. 结尾一段重申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地位及贡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并在段末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D. 在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过程中,文章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法国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的作品《舟发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其中的风景以及画法与中国宋代风景画非常相似。 B. “罗可可”艺术被认为应称作“中国——法国式”,安格尔被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足见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影响之大。 C. 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等杰出画家之所以能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艺术杰作,与他们善于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分不开。 D. 有人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影响。作者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因为日本浮世绘画法也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形成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湖北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武汉联合发布《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7)。报告显示,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从文化消费者市场角度看,2015年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方式。2016年6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14亿人,网络视频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72.4%,其中手机端用户占85.6%。文化生产市场正在大规模向网络迁徙。2015年,我国公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图书的增长速度高达63.9%;国内网剧真正进入“超级元年”,网络自制剧呈爆发式增长,国内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网剧近20部;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依然在增加,调查显示微信阅读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电子阅读方式,超过一半的成年人选择用微信来吸收文化知识。 (摘编自雷宇、唐婉婷《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 材料二: (摘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材料三: 《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701亿,较2015年的624亿同比增长12.30%,延续了2015年的增长势头。“纸质书阅读率的回暖,实际上跟近来国内倡导走进书店、阅读实体书的理念有一定关系。”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指出,长久以来,一些读者对“数字阅读”以及“纸质书阅读”的认识可能有一点误区,“二者不是相对立的、冲突的。恰恰相反,根据我们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纸质书人均阅读量是增长了的”。 数字阅读既有优势也有弊端,而传统的纸质书阅读一般都是深度阅读,其增加内涵、塑造良好价值观等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家也都能认识得到,“数字阅读与纸质书阅读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此消彼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传统纸质图书和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仍将会并存。倡导阅读纸质书,绝不只是因为情怀。 (摘编自上官云《数字阅读率攀升的当下,纸质书回暖只是因为情怀吗?》) 材料四: 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了纸质书阅读率。早前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也显示,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连续8年上升。但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书为4.65本,高于电子书,51.6%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数据印证了纸质书阅读的逐渐回暖,这当然令人欣慰。事实上,尽管数字阅读势头迅猛,但现实中,喜欢“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朋友圈中也常有人晒自己正在阅读的书。至于各地为推动全民阅读而举办的各种书市、读书会、朗诵活动等,更是成为常态景观。这也表明,阅读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价值的诉求。纸质书一直都在那里,阅读数据可能有波动,但它一直都很暖。 从接受的层面看,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无可替代。不仅书籍本身从装帧到排版、插图等都带给人愉悦感,而且阅读活动本身也与周围环境产生着内在默契,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已经与书籍一样,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体验。不要以为这样的体验无足轻重,也不要以为这可以被随意置换,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体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摘编自胡印斌《纸质书一直都很“暖”》)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可以预测,未来世界里,数字阅读将会逐渐取代纸质书阅读,其中微信阅读将会成为最受公众欢迎的阅读方式。 B.以上四则材料都用列举数据的方法来说明纸质书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发展情况,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三呈现出了纸质书阅读回暖的现象。 C.纸质书阅读回暖会带来电子书阅读人数的上升,电子书阅读人数增加也会带来纸质书阅读人数的增加,这二者是共赢共损的关系。 D.数字阅读和纸质书阅读各有利弊,二者间会存有较量,读者也会择其一种或两种阅读;对纸质书阅读回暖现象,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可盲目乐观。 6、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纸质书阅读呈现回暖现象”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一片白茫茫,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有声音,是旷野里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的呼呼声;有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有温度,温度很低,让人感到萧萧的凉意。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欢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一样东西。 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母亲和小扣子没有马上回家,女画家接着又说到了荞麦花。女画家说,她小时候,跟着下放的父母在农村住了一段时间,好像看见过荞麦花。在她印象里,荞麦花不是零零星星开的,似乎一夜之间全都开了。她早上起来,觉得西边的天怎么那么明呢,跑到村边往西地里一看,啊,啊,原来是荞麦花开了。荞麦花开遍地白,把半边天都映得明晃晃的。荞麦花的花是不大,但经不住荞麦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了大面积白茫茫的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才感到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的,是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她钻进密密匝匝的花地里,一呆就是半天。她记得荞麦地里蜜蜂和蝴蝶特别多,像是在花层上又起了一层花。连蜜蜂和蝴蝶似乎都变成了白的。她晚间也去看过荞麦花。晚间很黑,没有月亮。不过,她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满地的白花老远就看见了。她看着前面的光明,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花地里。 说到这里,女画家轻轻地笑了。她说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反正那样的荞麦花如今是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小扣子把女画家的话都记住了。 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小扣子看见,荞麦出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得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把小扣子感动得都快要哭了。 从荞麦开花那一刻起,小扣子天天在花地里,并不时地向远方张望。母亲知道小扣子盼望什么,她帮着小扣子向远方张望。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出她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取向。 B. 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 C. 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注重场景描绘,意在引领人们去发现乡村之美,唤醒人们心中沉睡却不能忘却的乡村诗意。 D. 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8、“小扣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9、 探究标题“遍地白花”的丰富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以荫主原州截原寨。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二年四诣阙,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 驻泊都监,徙秦凤。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募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录。 进为环庆都钤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河神祠故在南壖,祷而迁诸北,以杀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为沙碛。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还,道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选入时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B.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C.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D.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权利。 B.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擢,拔也,指拔官,提升官职,《后汉书•公孙述传》中有“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又如: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守约卫国戍边,恪尽职守。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都被采用;提拔为融州知府,捕杀峒将吴侬,扫除边境祸患。 B.张守约治军严明,禁杀无辜。河州羌人军队被击败后,老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命,张守约向全军发布严禁部下前往截杀、劫掠的命令。 C.张守约通晓边务,胆大心细。难以节制的慕氏家族鼓动部落滋事,他率军征伐,将其斩首;高遵裕征讨灵武,不听他防劫劝告,结果兵败而归。 D.张守约足智多谋,出奇制胜。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率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虚张声势,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2)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天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 青枫江: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②白帝城:在夔(kuí)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此别”“谪居”等词点题,“嗟”字和“问”字表现出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 B.颔联中的“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与“数行泪”“几封书”,既是情景交融之佳句,又深得虚实结合之妙处。 C.颈联中的“青枫江上”紧扣王少府贬长沙,“白帝城边”紧扣李少府贬峡中,“秋天远”“古木疏”意境高远雄深。 D. 尾联“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指在圣明的时代,会多多沐浴皇恩,意在宽慰勉励友人,也暗含微讽之意。 15.本诗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两句一致。 (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贬谪之地的音乐“ , ”,和琵琶女高妙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3)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人生短暂渺小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9分) 1978~2018,在悄无声息中,中国走过了轰轰烈烈的40年,40年让中国的文化面貌 ,骄傲面对新时代的世界潮流。 对中国和她的十多亿儿女来说,1978年是注定不平凡的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载入史册,作为历史上新中国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从此我们看到了中国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奋发图强、砥砺奋进的40年,( ),最终汇聚到人民身上的表现,便是文化生活日新月异的变迁,是精神面貌前所未有的充实,是科学素养节节攀升的成果,也是新时代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的进步。我们在这纪念历史的日子里,回忆了经济水平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大幅提高;同时更不应忘记,我们的文化环境让我们沐浴着更加民主、进步的春风。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文化的变迁并非仅仅是经济飞速发展的附庸,它有自己独自的发展轨迹和鲜明的历史事件作为时间轴上引人深思的记号。改革开放的40年是轰轰烈烈的40年,政治经济改革 ;改革开放的40年更是 的40年,文化的种子遍地播撒,遍地开花。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载入史册,成为历史上新中国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载入史册,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重量的里程碑之一。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载入史册,成为历史上新中国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载入史册,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焕然一新 积羽沉舟 大显神通 如坐春风 B.耳目一新 积羽沉舟 大展宏图 如坐春风 C.焕然一新 积微成著 大展宏图 春风化雨 D.耳目一新 积微成著 大显神通 春风化雨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体制的改革 B.无论是体制的改革还是经济的发展 C.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还是体制的改革 D.不仅是体制的改革还是经济的发展 20.高考不仅是对十二年知识学习的总检阅,更是一种对体力和毅力的挑战和考验,是意志品质的自我较量。在即将召开的高考励志班会上,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对家长、老师、同学,你会各说些什么?(6分) (1)对家长说: (2)对老师说: (3)对同学说: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自卑的人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因此,自卑的人一定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那些在职场游刃有余的人就不存在自卑心理。自卑大多与其成长经历中得到的否定有关,因此,小时候受到父母严厉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1)不是每一个自卑的人都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2) 。 (3)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种种无人值守的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已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从无人售货机、无人银行柜员机、无人售票公交,直到眼下的无人值守图书馆、无人便利店、无人超市……对此,我们或许会联想到:便捷、关怀、规则、秩序、管理、信任、自律、道德、进步、时尚、创新、失业…… 某网站开辟《我也来说“无人……” 》专栏,现在请你来发声。你可以将某种(些)最熟悉的无人公共设施(服务)与某一个词或几个词结合起来,展开思考与联想,表达你独到的看法或体验。注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荆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第四次周考答案 1.B 。A“公认为”不正确,原文为“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故A错误。C“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促使其寻找新路”不正确。根据原文,在此前艺术家就已经开始寻找新路了,中国传统艺术只是“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故C错误。D“中国传统艺术”应为中国传统艺术样式;“因而为世界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最大”不正确,原文说“作出了突 出的贡献”,且强加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B。 2.C。“在段末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不正确,段末点明写作意图而非提出中心论点。故C错误。 3.D。“作者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不正确。根据原文,“诚然”表明作者对这一观点并非不以为然,而是强调日本浮世绘画法也是源于中国;因果关系也不成立。故D错误。 4.B。从材料二图中曲线看似交叉的地方可以发现,二者并非一定要达到平衡相等后才出现超过的现象,因为曲线是几年的总体统计,不是均衡发展的;且最后数字阅读率高于纸质阅阅读率。 5.D。A说法绝对,未来“数字阅读将会逐渐取代纸质书阅读”过于绝对;;B.以偏概全,材料一只说明了“数字阅读的发展情况”,材料三只说明了“纸质书阅读的发展情况”;C.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三,“相辅相成”只是“应该”这样,一种推测,不能表明二者具有“共赢共损”的关系。 6.①受倡导阅读实体书理念的影响。②纸质书阅读多是深度阅读,能增加内涵,塑造良好价值观。③纸质书阅读有仪式感,带给人愉悦感。④纸质书阅读是精神体验,是一种文化基因,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任意三点6分)“纸质书阅读呈现回暖现象”的原因可以根据“实际上跟近来国内倡导走进书店、阅读实体书的理念有一定关系”“传统的纸质书阅读一般都是深度阅读,其增加内涵、塑造良好价值观等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从接受的层面看,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无可替代”“阅读活动本身也与周围环境产生着内在默契,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已经与书籍一样,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体验”等内容概括得出。 7.B。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分析有误,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 8. ①情节上,充当线索人物,串起几个场景。②人物形象上,小扣子对画作的感受,衬托出女画家高超的画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③主旨上,小扣子欣赏画作、要求种植荞麦,表现出村民对美的感受被逐步唤醒,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每点2分)小说人物的作用主要有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的作用;提示主题,增添魅力的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小扣子在小说中充当线索人物;小扣子对画作的感受,衬托出女画家高超的画技;小扣子欣赏画作、要求种植荞麦,表现出村民对美的感受被逐步唤醒,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9.①开满的大面积的荞麦花;②富有震撼力的美;③给人以希望的光明;④对美的感知可以感染更多的人;⑤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人性美。(任意3点6分)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标题的含义以及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分析“意蕴”应当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来着手,表层方面就要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深层则要联系标题中词语的深层义和文章的主题。“遍地白花”表面指的是开满的大面积的荞麦花。深层义可结合文中的如下句子分析,“荞麦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她看着前面的光明,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花地里”“荞麦花开得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把小扣子感动得都快要哭了”“从荞麦开花那一刻起,小扣子天天在花地里,并不时地向远方张望”。 10、D。“守约”为人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C;“逆战”是“迎战”的意思,作谓语,其后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夏人万名骑兵前来侵犯边境,张守约恰好巡视边境,与他们相遇。(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后退。 11、B。“金”用以止众,“鼓”用以进众。古代军队行军作战时离不开金鼓,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打鼓,即鸣鼓而攻,而命令军队停止或退回就击钲,即鸣金收兵。《曹刿论战》中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为证。 12、C。“将其斩首”错,依据原文“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 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可知,慕氏家族只是被张守约捉拿,被斩首的是逃到夏国的部落余众。 13、(1)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檄:名词作动词,下军令;置:动词,放弃;居:动词,停留,引申为“过了”;械:名词作动词,用枷锁拘捕;一点1分,句意1分) (2)有人问:“怎么对付水灾?”张守约说:“饥荒之年役使民众,比水患还要厉害,我将慢慢想办法解决。(或:有人;如…何:怎么办,怎么对付/应付;歉岁:荒年;图:打算,想办法解决。一点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张守约,字希参,是濮州人。(他)凭借父祖的功勋主管原州截原寨。(他)担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中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的利弊,(建议)都被采纳。欧阳修推荐他有智慧谋略、通晓边塞事务,(他)被提拔为融州知州。峒族将领吴侬凭恃险要地势而成为边境祸患,(张守约)捕杀了他。欧阳修又推荐张守约可以担任将帅,(他)担任了定州路驻泊都监,调往秦凤(任职)。在职六年,查出生羌隐瞒一千顷田地用来招募射手,修筑硖石堡、甘谷城,评定功劳(数他)最多。 夏人万名骑兵前来侵犯边境,张守约恰好巡视边境,与他们相遇。(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后退。夏人从两边包抄,张守约在阵前挺身站立,亲自擂响战鼓,发强弩射杀敌方的首领,敌人于是退走了。河州羌族部落首领率三万人马在敦波驻扎,想收复失地,张守约渡过洮水打败了他们,取出他们藏在地窖里的粟米给自己的部队吃。年老体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往南山,张守约的部下想堵截他们,说可以缴获很多。张守约说:“他们不敢迎战,只是逃命罢了,擅自出击的人斩首!”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带领敢死队在高山上擂响战鼓,竖立战旗,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张守约)于是担任岷州知州,降服他手下的大小首领一千七百人。(朝廷)提升(张守约)为西上阁门使,镇戎军主管,调往环州任职。慕氏家族强横凶狠难以节制,鼓动部落滋事,(张守约)统率军队征讨并擒获他们,部落余众逃到夏国。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跟随(皇帝)征讨灵武,到达清远军,劝告高遵裕命令士兵保护好粮饷,以防备被(敌方)抢劫,(但高遵裕)不听从劝告,结果兵败而归。张守约有捍卫海南咸平的功劳,不被记功。 (张守约)进职为环庆都钤辖、邠州知州,又调任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兼任康州刺史。夏人在南牟驻军十万,畏惧张守约的威名,带领军队退走了。任泾州知州,泾水经常冲毁城墙,每年春天都必须加固堤坝,所花费用无法计算。正值饥荒之年,(张守约)废除了这一劳役。有人问:“怎么对付水灾?”张守约说:“饥荒之年役使民众,比水患还要厉害,我将慢慢想办法解决。”河神祠原来在河南岸,(张守约)祷告后把它迁到河北岸,(用这种方法)来制止河水泛滥。有一天夜里雷雨大作,第二天,河水改向南流,河的北岸就成为沙滩。(朝廷)召(张守约)回朝担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张守约)在途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14、B。(“虚实结合”理解不当,应是虚写,这两句是诗人设想二人到了贬谪之地。) 15、同:均表达了对友人被谪贬远行的同情和慰问。(2分) 异:高诗情谊真挚而又气势雄健,尤其尾联“莫踌躇”之语,在赠别的悲伤气氛中,翻出一股豪迈之气;(2分)李诗则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之中,诗人借助飘落的杨花、悲啼的子规点染“愁心”,从而传达了对友人此番贬去的深切关心和深深忧虑。(2分) 16、(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分) (2)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2分)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分) 17、B。本题考主动被动关系和多层定语的顺序。“十一届三中全会”与“载入史册”之间是被动关系。“历史上”应该在最重要的前面。 18、C。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积羽沉舟:比喻坏事虽小,积累起来,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积微成著:细微的事物经过长时期积累,就会逐渐变得显著。大显神通:形容充分显示高明的本领。大展宏图:放手实施宏伟的计划和设想。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19、A。根据后文的提示和句意,所填句子应该是条件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排除CD,“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的关系应该是先后关系,答案选A。 20、(1)对家长说:请父母们放心,我们一定努力拼搏,永不言弃,用优异的成绩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2分) (2)对老师说:请老师放心,我们一定不骄不躁,决不后退,用勤奋的汗水为母校争光。(2分) (3)对同学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一定要用最灿烂的方式诠释生产的精彩!(2分) 21、②不是每一个在职场游刃有余的人都不存在自卑心理。(3分) ③不是每一个小时候受到父母严厉批评的孩子长大后都会产生自卑心理。(2分) 22.作文主题挖掘角度 (1)从科学技术层面与道德层面,探讨“无人值守”的可行性。 (2)探讨“无人值守”的优越性。减少成本,无须零钱,不排队等。 (3)探讨“无人值守”的不足处或不利影响。如便利店中物品繁多,如果没有店员帮助,不容易找到所需物品,这样,“便利”反而变成了“不便”。 (4)探讨对于“无人值守”的态度。(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或是辩证看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