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十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十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十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红色最符合宝玉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 B.《红楼梦》中所涉服饰虽存在汉族元素,审美价值颇高,但却未触犯清廷禁律。 C.从宝玉身上的各种安全饰物中,我们可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备受呵护、地位至高。 D.服饰描写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比对描写,说明“突显地位”是曹雪芹服饰描写的重要原则。 B.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见解深刻。 ‎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十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红色最符合宝玉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 B.《红楼梦》中所涉服饰虽存在汉族元素,审美价值颇高,但却未触犯清廷禁律。 C.从宝玉身上的各种安全饰物中,我们可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备受呵护、地位至高。 D.服饰描写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比对描写,说明“突显地位”是曹雪芹服饰描写的重要原则。 B.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见解深刻。 ‎ C.文中援引徐珂、赵振民两人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 D.文章以“服饰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等诸多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 B.曹雪芹笔下的服饰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深入品赏时,我们需了解写作时代背景。 C.《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艺。 D.《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该书是研究清人服饰情况的重要文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材料一 ‎ 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 K.J.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 ‎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 材料二 阅读年龄与阅读类别表 ‎ ‎60后 ‎70后 ‎80后 ‎90后 ‎00后 社科 哲学 生活 少儿 经济管理 孕产育儿 文学 心理励志 原版 教材教辅 中国人习惯的阅读方式表 ‎ 纸质图书 手机阅读 在线阅读 电子阅读器 下载打印 ‎57.2%‎ ‎23.5%‎ ‎14.3%‎ ‎3.4%‎ ‎1.6%‎ ‎ 材料三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搜狐网)‎ 材料五 ‎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摘编自人民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C.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D.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 B.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C.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6、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责任 程宪涛 吴畏明天离职。‎ ‎     吴畏一夜未眠,翻来覆去如烙饼。‎ ‎     这里,除逢年或喜事燃苁鞭炮,还给离任领导放鞭炮。这是“欢送”领导离职,是对领导未尽职责的诅咒。这是坊间的自发“仪式”。‎ ‎     上级在调职谈话时询问吴畏,吴畏道:“那是为官者的耻辱。”领寻说:“今年是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你恰巧今年调动,有足够的信心吗?”吴畏不敢说,只觉压力更大,甚至生出一份惶恐。‎ ‎    电厂成立50多年,管理层換了多少届,没有几人记得清楚。任职者一届职满,都心怀忐忑,唯恐听见鞭炮噼啪声。‎ ‎     某任领导到异地赴任。迎接的人欢天喜地,送行的人兴高采烈。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小车行至小镇十字路口。喧闹声不绝于耳。身着工装的员工们,站在马路的两侧。两根竹竿立起来,两挂鞭炮挑起来。众人愣怔的片刻,鞭炮轰然爆开,陪同的人四散弃逃,领导灿烂的笑容枯萎成瑟缩的叶子。小车仓皇挤出人群逃出小镇。‎ ‎     知耻近乎勇。几届继任者,为官清廉发奋,突破发电纪录,实现辅业剥离,完成企业化改制……但是,历史轮回,又有继任者中枪。‎ ‎     某任老总颇自知,离职前谎称八点离厂,却在凌晨五点钻进小车启程。原想神不知鬼不觉,却不料刚转过街口,赫然看到,鞭炮蜿蜒,犹如几条红色的蛇,转眼间火信子喷吐。寂静的清晨,爆竹声格外刺耳。领导心脏病突发,再没有站起来。‎ ‎     俩领导其后相继被“双规”。‎ ‎     吴畏的上一任老总,在职期间被查,在上级谈话之后,即称病在家休养,直到半年后入狱。传说他临行前夜,小镇的爆竹售磬,在众人的浮想中,那是一爆竹铺夭盖地,盛况空前的景况。而据说,在其后三年中,这批爆竹并未燃放,一直保留到现在,员工们在等待……或许,员工并不希望再现那场景。‎ ‎     吴畏心里没有底。‎ ‎     吴畏穿衣下床,拿起手电筒,戴上安全帽。这是他三年来形成的习惯,每天到厂子内巡查。三年前,吴畏第一次巡查时,值班室中一片狼藉,运行人员一个酒气熏天,两个在睡大觉,三个在斗地主……还有缺岗。吴畏立刻把班长、值长、主任及主管安会、生产的副总找来,自己坐在缺岗员工的位置上……‎ ‎     一切都需要改变。‎ ‎     正值设备检修关键期,检修主任提前一小时,早晨七点到达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次日六点半到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第三日六点到现场,他依然见吴畏在现场。主任问:“吴总几点来的?”吴畏答:“比你提前半小时!”主任说:“今晚,我住在检修现场!”那一年的机组大修,实现了有史以来首次全优。‎ ‎     无垠的天幕上,星光挥映;运行值班空内,机器浅声低唱。值班人员各司其职,目光在仪表上流动。这是一个普通的凌晨。吴畏流连在新建机组外,这是老厂的希望工程。远方山中,有在建的垃圾屯站,新型绿色能源基地……‎ ‎     但是,依然有那么多遗憾,断掉了员工福利用水,停掉了家属免费用电,学校和物业社会化……那么多的责难、掣肘,还有骂娘、唾沫,甚至上访……‎ ‎     吴畏告诉办公室主任,早七点启程,办公室主任似乎明白了,问吴畏怎么走。吴畏道:“步行。”主任说我知道一条小路,不会被人发现。”吴畏说:“我走大道,你把车开到小镇口。”主任说:“都知道你今天离厂,万一出现状况咋办?”吴畏道:“这是最好的检阅!”‎ ‎     清晨七点十分,吴畏出现在小镇街口。吴畏看见聚集的员工,穿着整齐的工装。几十挂挑起的鞭炮形成红色的海洋。办公室主任有了惊恐慌乱,他拉一下吴畏的衣袖:“咱们坐车走吧!”吴畏走向人群,人群散开一条路。吴畏走进人群。一位老员工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吴畏拉住那双粗糙的手,更多的手伸过来……‎ ‎     吴畏走出人群很远。没有爆竹炸响。身后忽然有人嘁:“吴总!”吴畏扭头回望。员工指着鞭炮阵,问:“你怕吗?”吴畏大声回应道:“怕!”人群轰的一声笑了,十分开心的模样,就像清晨的阳光。‎ ‎     那员工高声道:“这是准备过年放的摆出来让你看看,今年是个好年头!”‎ ‎     吴畏的眼眶一紧,用力地点了点头。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写吴畏离职前一夜未眠,表现出吴畏内心的煎熬,既引出下文对放鞭炮欢送领导的民间仪式的介绍,又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注意。 B.“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领导离职到异地赴任时的得意,与下文鞭炮响起后领导的反应形成对比 C.小说中画线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工厂清晨安静的氛围,表明所有的工作井然有序,工厂已经形成良性运转,说明吴畏的领导工作卓有成效。 D.“一位老员上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老员工对吴畏的敬重和畏惧心理,反映出吴畏脱离群众的现实。‎ ‎8、小说吴畏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6分 ‎9、小说中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吴畏之前的几届领导离任的情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 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 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兼崇陵使判官。 ‎ ‎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①,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 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注释:①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B.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C.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D.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言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唐以前的五言诗通称为“五言古诗”,初唐后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B.礼部尚书,“三省六部”中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财政、科举等事务的大臣。 C.秩满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古代官职级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秩满意为古代官吏任期届满。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后妃等所居宫内。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叔文得势时,名重一时的刘禹锡受到重用,王叔文失势后,刘禹锡也受到牵连,被连续贬官。 B.刘禹锡的诗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涉嫌讽刺,招致朝廷的不满,最终被贬为播州刺史。 C.刘禹锡认为培养人才不应过分注重祭祀孔庙的形式,应该省出钱来增加教育的投入,但意见没有被采纳。 D.文中交代白居易与刘禹锡在诗歌方面的唱和往来以及白居易为之作序,意在侧面衬托刘禹锡文学成就。‎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 ‎ ②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西阁夜① 杜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②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15、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6分 (一)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写了诗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想宋武帝刘裕挥戈北伐、收复失地的威猛气势,以 ‎“ , ”两句表现刘裕的英雄气概。‎ ‎(3)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改革开放 40年间,中国发生了______的变化,我们的文学生动地书写、积极地参与到了这段历 史之中。(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该文被认为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的______.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芙蓉镇》等写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获得巨大社会反响。同时,各种文学思潮、创作流派涌现,______.诗人叶延滨深有感触:“‎ 改革之初,中国诗坛就是一本《诗刊》、一本年选、一篇年度评论、几本名家诗集,而现在全国有十余家公开发行的诗刊,数百种民间诗歌社团不定期出版的诗刊诗报。” 改革开放,为文学提供了 ______的创作资源,也让中国文学置身于宏阔的国际文化背景中,建构新的格局,莫言、曹文轩、贾平凹、阎连科、麦家、刘慈欣……越来越多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推介到国外。2012年,莫言更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在世界上有了更大影响力,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实现了从学习到对话的转变,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 对世界文学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作家对本土文化传统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先锋文学诸多作家重新回到了文学的现实主义立场,用心描绘中国故事。中国文学正向世界发出自己有力的声音、建构起自己鲜明的形象,正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先锋文学的诸多作家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用心描绘中国故事。 B.近年来,诸多先锋文学作家重新回到了文学的现实主义立场,用心描绘中国故事。 C.近年来,先锋文学的诸多作家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用心讲述中国故事。 D.近年来,诸多先锋文学作家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用心讲述中国故事。‎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广大文学工作者和作家潜心创作、朝气蓬勃、团结一心、锐意创新,推出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B.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朝气蓬勃、团结一心、潜心创作、锐意创新,推出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C.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朝气蓬勃、潜心创作、锐意创新、团结一心,推出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D.广大文学工作者和作家朝气蓬物、锐意创新、团结一心、潜心创作,推出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翻天覆地 扛鼎之作 异军突起 取之不尽 B.焕然一新 扛鼎之作 异军突起 源源不断 C.翻天覆地 发轫之作 异彩纷呈 取之不尽 D.焕然一新 发轫之作 异彩纷呈 源源不断 ‎20、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摘录,请根据应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的不当之处并加以修改。5分 ‎(1)记者:听说你快退役了? 体操运动员:是啊,我的年纪大了,今年满十九了。(采访记录)‎ ‎(2)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专家指教,谢谢聆听! (汇报结束语)‎ ‎(3)同学们,近日,由于流感爆发,学校决定,本周六住校生全部回家,以防止疲情蔓延。(广播稿)‎ ‎(4)您是《论语》研究专家,在《论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颇有心得,若能莅临本次研讨会并发表演讲,一定会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权威指导。(邀请函)‎ ‎21、阅读下面材料,提炼“身边好人”的推荐条件,要求各使用四字短语加以概括。 6分 ‎①_______ _:主动给他人无私帮助,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赢得群众赞誉。‎ ‎②______ __:关键时刻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勇于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③____ ____:有强烈的诚信意识,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严格自律、履行承诺。‎ ‎④______ __: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有较突出的工作成绩;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尽职尽责工作,任劳任怨,奉献精神强。‎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所有缺点中,最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法国)蒙田   你越是放弃自我,相应地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德国)費尔巴哈  如果真的要写墓志铭,我会选择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满斗志的一句话: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李嘉诚 “我”,是每个人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考虑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一期末考核答案 ‎1、B A.“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扩大范围了,按照原文第一段“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可知选项“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表述扩大范围。 C.“地位至高”过于绝对。宝玉在贾府极受爱宠,但不能说地位至高。D.结合原文末段“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可知封建审美规律的形成在前,而选项中“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便混淆了先后关系。故选B项。 2、C.“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曲解文意。从徐珂、赵振民两人的相关言论中,并不能得出“独有”之义。故选C项。 3、A.“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无中生有。结合原文内容,看不出“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的意思。故选A项。 ‎ ‎4、C C.“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张冠李戴,根据材料四第一段看出,追求“独立思考”是陶渊明的观点。‎ ‎5、B A.“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夸大范围,图表中是“57.2%的人习惯于阅读纸质图书”;C.“不同类型文章”错,材料五第一段中是说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D.“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逻辑错误,原文材料四第三段说的是“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 6、①政府重视倡导,全民形成重视阅读的共识;②政府加大投入,提供资金和设备上的保障;③社会多方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④国民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特别注意从娃娃抓起;⑤多出版有价值的好书,重视经典文化的宣传;⑥指导人们掌握各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7、D ‎(1)D.“畏惧心理”“脱离群众”不正确,文中没有依据。从员工敢于放鞭炮“欢送”贪官的角度来看,员工不惧怕领导。老员工想与吴畏握手,表现出对吴畏的敬重、感谢、肯定,又“缩回”手,可从人之常情的角度思考,如担心场合不合适等。 8、①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细致扎实:每天巡视工厂,检修期间提前到岗。②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或敢于打破常规),不怕非议:取消员工福利水电,学校和物业社会化,不怕掣肘、责难。③为官清廉,深得民心:离任时员工欢送握手而不放鞭炮。④胸怀全局,远见卓识:老厂添置新机组,垃圾电厂、环保基地在建。‎ ‎9、①突出人物形象。暗示厂里情况复杂,吴畏工作开展艰难;以员工对贪官的态度和对吴畏的态度进行对比,反衬吴畏清廉深得民心。②使小说情节连贯紧凑,波澜起伏。交代吴畏有压力的原因,引出下文吴畏离职的场景,使小说情节连贯,且设下悬念,形成波澜,吸引读者。③深化小说主题。三任贪官落马,说明员工心里有标准,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警示为官者,为官一任应尽责一方,心存敬畏,深化小说主题。 ‎ ‎10、C(1)“巫”是“好”的宾语,其后断,排除AD;“于其间”是“从事”后置的状语,中间不能断,排除B;译: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 11 B.“财政”错,应该归户部掌管,不是礼部的职权。 12 B.“被贬为播州刺史”错误,原文是“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于是改调(刘禹锡)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 13、①重点:“以”,因为;“每”,经常;“器”,才能。 ‎ ‎①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 ②重点:“对”,回答;“改容”,改变了脸色;“人子”,儿子。 ②裴度没有话回答了。(过了一会儿)宪宗改变了(严厉的)脸色说:“我所说的,是责备做儿子的事,但不想伤他母亲的心。” 译文:        刘禹锡,字梦得,家中世代是儒生。(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被提拔为进士的等第,荣登博学宏辞科。(刘禹锡)精通写文章,善于作五言诗。 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太子继承皇位后,朝廷中的重大议题和秘策多出自王叔文之手。(王叔文)请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宫中商议(国事),(刘、柳)所提出的观点都被(王叔文)采纳。(刘禹锡)被授为屯田员外郎,兼任崇陵使判官。        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州刺史,(还)没到(连州),(又被再)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唱的歌,大多是刘禹锡写的歌词。         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诏书下达后,御史中丞裴度奏禀(皇帝)说:“播州特别偏远,(是)猿猴居住的地方,刘禹锡母亲八十多岁了,不能(跟着儿子)前去,(就)将与她的儿子死别,(我)担心(这样会)伤害陛下以孝治天下的方针,请求您稍稍往近的地方调动(他)。”宪宗说:“做人儿子的应该谨慎做事,不让父母担忧。像刘禹锡这样有名望的人,更不能饶恕了。”裴度没有话回答了。(过了一会儿)宪宗改变了(严厉的)脸色说:“我所说的,是责备做儿子的事,但不想伤他母亲的心。”于是改调(刘禹锡)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         刘禹锡曾经感慨天下学校荒废,就上书给宰相说:“言官说天下缺少读书人,却不懂得培养人才的方法,不是上天不降生人才,而是(人才被)湮没不能发展的缘故。这就如不耕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可以(这样)吗?贞观的时候,(全国有)学舍一千二百处,学生门徒三千多人,外国派年轻人来跟着学习的有五个国家。现在学校坍塌荒废,学生门徒缺少,不是管教育的官员不努力,问题是没有资金来供给。过去,凡是管教育的官员,在春秋两季向先师(孔子)祭奠,只是在国立大学里这样做,没有遍及天下的学校。现在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祭奠,恐怕这不是孔子的意思。请求废除全国地方州县每年四季祭奠孔子的制度,登记那些(用来祭奠)的资财,把一半给予所隶属的地方州县,让(地方)增设学校,拿另一半给国立大学。(这些钱)可以营建学舍教室,制备教具,丰富(师生的)饮食,那么古时的风气,明显地可以恢复了。”(朝廷)当时没有采用他的主张。         刘禹锡晚年和少傅白居易交好,诗词文章,(当时)没有在白居易之上的人。(白居易)常常和刘禹锡相互和诗酬答,于是(白居易)集录这些诗并为之写序说:“彭城刘梦得是诗人中的豪者。他的(诗)锋芒突出,很少有敢和他对诗的。我自不量力,常常和他对诗。互相呼应的人声气相同,交锋的人力气相当。(我们两人)一去一回(互相唱和),想要停也停不下来。太和三年春天以前,用纸墨记录下来的(诗),共一百三十八首。” 开成初年,(刘禹锡)又做了太子宾客分司,不久授为同州刺史。任期满,做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刘禹锡)会昌二年七月去世,去世时七十一岁,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 ‎14、C “比如‘白雾昏’……采用了比拟手法”错误,“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而“白雾昏”意思是白雾缭绕让山间日色如昏,“白雾昏”既没有拟人,也没有拟物,所以没有采用比拟手法。故选C。 15、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悲凉痛苦之情。 ②颈联引典(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争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表达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译文: 寒山一片暮色,恍惚难明;白雾横拖,逶迤而成昏暗之景。 山川仿佛虚隐,风吹石落;楼阁寂静,只有月色侵入房门。 击柝传声令人可怜,无衣可捣是哪里的村庄? 时局危难令人百般忧虑,盗贼你却还在横行。 16(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17、D“近年来,先锋文学的诸多作家”,语序不当,按“属、数、动、形、名”的定语顺序,“诸多”应放在“先锋文学”前,排除AC;“文学的现实主义立场”,语序不当,“现实主义”是“文学立场”的修饰性定语,应放前面,“描绘中国故事”搭配不当,应为“讲述中国故事”,排除B.故答案为D。 18、B 19、C 翻天覆地:形容変化巨大而彻底。焕然一新:改变旧的面貌,呈现出新的样子。语意更强调改革40年巨大的变化,应用“翻天覆地”。 扛鼎之作:比喻作品(多指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广大,意义深远。发轫之作:新局面开始出现的成就或表现。此处语境是说《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最新成就,应用“发轫之作”。 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异军突起:比喻与众不同的新派别或新力量一下子崛起。此处语境是各种流派成就突出,应用“异彩纷呈”。 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的样子。此处说的是改革为文学提供很多材料,应用“源源不断”。故答案为C。 20、(1)将“我的年纪大了”改为“我快超龄了”; (2)将“聆听”改为“倾听”; (3)将“全部”改为“全都”;‎ ‎(4)将“颇有心得”改为“成果丰硕”; 21、①助人为乐②见义勇为③诚实守信④敬业奉献 ‎22参考立意: ①正视自我,不要轻视自己。 ②追求“无我”,淡泊名利,宁静至远。 ③“我”很重要。 ④要拥有一个真实的自我。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