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省八校2020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四省八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语 文 2019.1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的繁荣发展之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有着重要意义。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需要在“守”与“变”中开拓新境、绘就时代新风。 “守”,是要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继承传统一方面要深刻体悟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遵循中国画自身发展逻辑。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诉求和精神意蕴。如“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中华关学基础上的中国画,不注重感官刺激,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名作,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气势磅礴;而南宋偏安一隅,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境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境,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中国画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 真正意义上的求“变”,是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这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让“笔墨当随时代”,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一是要以高蹈的视野看世界,取各国艺术精髓并将其化为己有。这都要求创作者要有广博的学识、独立的艺术观而不随波逐流。在这一方面,老一辈艺术家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不论是林风眠的中西融合之道,还是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都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径。在他们的绘画中,既有借鉴外来艺术形式和观念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审美,又有立足中国画传统的核心要义进行的创新转化,最终于笔墨法度中成就新的精神气象。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融会创新,恰恰建立在极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之上,此意学者当识之。 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在“守”与“变”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蓬勃、正大、刚健、醇雅”的精神追求,展现新时代的“审美”风范。中国画的“守”与“变”,包含着对艺术传统的回望也包含着对中华美学的回溯,更包含着对当代审美的追求,推动着中国画向前发展的同时,又保持着中国画特有的轨迹、精神和面貌,以民族艺术所应体现的文化自信,指导着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画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基因。 B. 中国画有其独特的审美诉求和精神意蕴,常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 C. 中国画创作者要有“为祖国山河立传”的扎实技法,更要有光大中华文化高度的家国情怀。 D. 中国画要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就要放眼世界,取各国艺术精髓并化为己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中国画创作的“守~变”分别展开论证,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B. 文章采用举例、对比、道理等多种论证方法,阐明了中国画创作应坚守并继承的传统。 C.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画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写意”,论证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D. 文章采用大量事例详细地论证了中国画的“守”与“变”,探索了中国画的发展道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花一世界”所包含的博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都是中国画独特的文化特质。 B. 中国画的创作,只有守住精神的同时守住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才能在继承传统中创新。 C. 林风眠的中西融合之道和张大千的“泼彩”山水画开辟了中国画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 D. 中国画创作者坚守文化自信,展现新时代审美风范,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画的发展之路。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中国画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基因”错误,偷换概念,原文是“中国画的繁荣发展之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在‘守’与‘变’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基因”,朔的是“中国话创作者”。 B项,“中国画有其独特的审美诉求和精神意蕴,常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扩大范围,“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并非“中国画”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而是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D项,逻辑不当,原文是“一是要让‘笔墨当随时代’,表现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一是要以高蹈的视野看世界,取各国艺术精髓并将其化为有”,二者是皆是中国画“变”的含义,是并列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采用大量事例详细地论证”有误,文中并没有大量事例,更没有“详细”一说。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开辟了中国画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错误,“不论是林风眠的中西融合之道,还是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都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径”中指明是“为中国画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径”并非“开辟了”,不符文意。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在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意见》明确,通过系列政策举措,切实配齐建强师资队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大幅提高,铸魂育人实效显著增强。 逐步形成评价合理、激励有效、保障有力的管理体制机制,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成长发展通道更加顺畅,岗位吸引力明显增强。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了新蓝图》,2019年10月15日) 材料二: “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期的思政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闪闪的红星”长沙市中小学生红色课本剧大赛应运而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等课本剧体现了“坚特真理”“家国情怀”“正能量”“革命精神”等理念,确保了剧本的正确导向,保留了革命英雄故事的精粹,令红色课本剧的主题得以升华。这就是思政课的一种创新。在江苏,部分高校探索将思政教学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实践,加深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认同。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创作歌曲《马克思依旧活在我们身边》,播音专业学生朗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南京大学师生历时一年多拍摄情景剧《神会马克思》,以这种方式与马克思重逢。在南京农业太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排的主旋律话剧《狂飙》校内公演至高潮段落,全场400多名师生自发起立、齐唱国歌,不少学生激动得热泪盈眶。南航首创“校友总师思政公开课”,邀请C919、AG600、直10、北斗三号卫星等“国之重器”的总设计师返校,为青年学生“现身说法”,激励他们成长成才,报效国家。 (摘编自红网、新华社《百万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2019年10月21日) 材料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最重要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最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时代,赓续爱国主义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坚特全员全过程空方位育人,通过深入、持久、生动的教育实践,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目前面临如下方面难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容易引起人们的思想波动。二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错误社会思潮容易引导人们的观念倾向。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时有泛起,特别是对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问题经常抛出险恶论调,混淆视听。三是国际斗争中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发展遏制和价值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其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性出发,一直存有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幻想甚至实践,企图通过“围堵压制、分化瓦解、拉拢演变”的策略来“西化”分化”中国,这是我们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四是社会生活还存在一些非理性,甚至违法的爱国言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本身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顶层设计亟待加强和改进、理论研究亟待深化、内容形式亟待完善和创新等问题。 (摘编自张智《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2日) 4. 下列对“思政课”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今年上半年的座谈会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成为一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B. 在系列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思政课的师资队伍及管理体制均已完善,该岗位呈现出明显的吸引力。 C. 为献札新中国成立70周年,长沙市中小学生红色课本剧大赛主题鲜明、导向正确,育人目标明确。 D. 部分江苏高校通过开展别开生面的说、唱活动,实现与经典的对话,加深了青年学生的思想认同。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期的思政谭在教育方针下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B. 话剧《狂飙》的校内公演所引发的积极效果,证明了思政教学内容融人专业教学实践的可行性。 C. 南航邀请大国重器总设计师回校讲学,旨在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的思想,增强其理想信念。 D. 新时代务必传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能在实践中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6. “思政课”可以视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发展方向。 【答案】4. B 5. D 6. ①导向性。新时代思政课应引导学生家国为上,崇德向善,尚真尚美,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②专业性。思政课应体现理论的专业性,将概念阐述深刻,并融入专业教学中。③实践性。思政课应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展开,实现教学情境化。④创新性。思政课在内容上,可以从传统文化方面发掘精华,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鲜活题材,丰富学生视野;形式上可以创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思政课’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与“思政课”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均已完善”有误,原文在材料一,文中说的是“逐步形成评价合理、激励有效、保障有力的管理体制机制”,未然误作已然。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D项,“新时代务必传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能在实践中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错误,条件关系分析有误,原文在材料三,“新时代,赓续爱国主义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是“新时代,赓续爱国主义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条件,D选项条件与结果倒置。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要求,如本题“‘思政课’可以视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发展方向”,如材料二“新时期的思政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出“思政课”的导向性;“在江苏,部分高校探索将思政教学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实践,加深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认同”提出“思政课”的专业性;如材料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坚特全员全过程空方位育人,通过深入、持久、生动的教育实践,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提出“思政课”的实践性;如材料三“如顶层设计亟待加强和改进、理论研究亟待深化、内容形式亟待完善和创新等问题”和材料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等课本剧”“创作歌曲《马克思依旧活在我们身边》,播音专业学生朗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提出“思政课”的创新性。考生可以围绕这些进行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乞丐 契诃夫 “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帮帮忙,行行好!”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 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 “先生!”他说,一手按住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 “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 “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破衣人耸了耸肩,似乎感到纳闷。话已出口的他犹豫不决地跟着厨娘走了。斯克沃尔佐夫赶快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 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 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住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 “卢什科夫。” “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再见吧!” 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驹皮帽子。 “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噢,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卢什科失先在谎称自己是失业的乡村教师等被截穿后羞愧低头的表情动作,说明卢什科夫并非顽固不化,毫无廉耻之心。 B. 奥莉加“气呼呼打量”“恶狠狠地推门”“发愁”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她对卢什科夫自暴自弃行为的痛心及担忧。 C. 卢什科夫答应到斯克沃尔佐夫家劈材是因为他急需一份糊口的营生,解决失业问题,因此对斯克沃尔佐夫充满感激之情。 D. 文章主要运用顺叙、插叙方式,情节富有波澜;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立体有变化的乞丐形象,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8. “奥莉加”在小说中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叙述了卢什科夫“乞讨”“劳动”“释疑”等行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推进 情节。“奥莉加”是卢什科夫命运转变的参与者,由于奥莉加的帮扶督促等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见证着卢什科夫的变化。②衬托人物。小说中主人公斯克沃尔佐夫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也通过“奥莉加”的行为更加反衬出斯克沃尔佐夫助人时居高临下、颐气指使的人物形象特征。③丰富文章主旨,卢什科夫对奥莉加发自内心的感激告诉我们乞丐是可以改变的,主要看我们采用何种方式。斯克沃尔佐居高临下的帮助固然能改变一时的生活,但只有真诚平等的帮助才能挽救心灵。 9. ①通过描述卢什科夫行乞时信誓旦旦的谎言直观地揭露了人性的缺陷,批判了社会中行乞者利用人性善良博取同情心的丑恶行为。②通过“劳动”情景的描写,表现出了卢什科夫好逸恶劳、懦弱无能的形象特征,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不愿通过劳动改变创造生活丑恶现象的批判与否定。③通过释疑情节的插叙,我们发现同样是帮助,奥莉加的帮助显出平等态度和对人的尊重,更显真诚,因而才真正产生“帮助”的效果,从而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深化了主题:帮助人的关键是真诚、尊重与平等。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卢什科夫答应到斯克沃尔佐夫家劈材是因为他急需一份糊口的营生,解决失业问题”错误,从文中“耸了耸肩,似乎感到纳闷。话已出口他犹豫不决地跟着厨娘走了”可见,卢什科夫当时并不是因为急需一份糊口的营生,解决失业,只不过是碍于面子而已。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比如本文中的“奥莉加”显然是次要人物;其次,要明确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更好地叙述故事,丰富文章内容等。首先看“奥莉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最后卢什科夫的讲述来看,“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这些内容展现出奥莉加的善良。然后分析这样的奥莉加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小说展示出卢什科夫命运的变化,他一开始是一个靠行乞来骗钱,之后开始靠自己的劳动赚钱,人物形象发生变化,从他最后的的讲述中,可以看出奥莉加促使了他的转变,所以奥莉加的形象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接着分析次要人物对其他人物的作用,小说除了写奥莉加和卢什科夫之外,还提到另一个人物,即斯克沃尔佐夫,他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很想帮助卢什科夫,但他的帮助显然有居高临下之感,他觉得是自己改变了卢什科夫,奥莉加的形象对其起到衬托作用。最后分析主旨上的作用,小说主要讲述卢什科夫的转变,而让他转变的原因是奥莉加的帮助、善意,这说明真正的善意是可以改变人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叙述了卢什科夫‘乞讨’‘劳动’‘释疑’等行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出这些情节,分析这些情节在展现形象、凸显主旨方面的作用。先看卢什科夫行乞,他行乞的时候使用谎言来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借此将矛头指向社会中利用善良人性来获得好处的行为;接着看人物的“劳动”,卢什科夫“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迟疑地拉过一块未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而且在最后的释疑环节中,我们知道,这所谓的“劈柴”都不是他做的,由此可以看出好逸恶劳、懦弱无能,这也是他为什么靠行乞生活的原因;最后看“释疑”环节,在之前的情节中,斯克沃尔佐夫始终认为是自己改变了卢什么科夫的生活态度,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最后的释疑环节让我们知道,真正改变卢什科夫的是奥莉加,因为奥莉加对卢什科夫的帮助的发自内心的,不是斯克沃尔佐夫居高临下的帮助,由此可见,真正能帮助人的应该是真诚、尊重和平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甄琛,字思伯,中山毋极人,汉太保甄邯后也。父凝,州主簿。琛少敏悟,闺门之内,兄弟戏狎,不以礼法自居。颇学经史,称有刀笔,而形貌短陋,鲜风仪。举秀才。入都积岁,颇以弈棋弃日,通夜不止。手下苍头常令秉烛,或时睡顿,大加其杖,如此非一。奴后不胜楚痛,乃白琛曰:“郎君辞父母,仕宦京师。若为读书执烛,奴不敢辞罪,乃以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琛惕然惭感,遂从许睿、李彪假书研习,闻见益优。 太和初,拜中书博士,迁谏议大夫,时有所陈,亦为高祖知赏。世宗践祚 ,以琛为中散大夫、兼御史中尉,转通直散骑常侍。数年,遭母忧。琛母服未阙,复丧父。琛于茔兆之内,手种松柏,隆冬之月,负掘水土。乡老哀之,咸助加力。十余年中,朝廷有大事,犹上表陈情。时兴复盐禁,伪弊相承,琢表曰:“乾坤所惠,天子顺之:山川秘利,天子通之。 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周礼》虽有川泽之禁,正所以防其残尽,必令取之有时。今者,天为黔首生盐,天子亦何苟禁一池也。诏曰:“民利在斯,深如所陈。付八座议可否以闻。”诏琛参八座议事。寻正中尉,常侍如故。迁侍中,领中尉。琛俯眉畏避,不能绳纠贵游,凡所劾治,率多下吏。于时赵修盛宠,琛倾身事之。至修奸诈事露,明当收考,今日乃举其罪。修死之明日,琛与黄门郎李凭以朋党被召诣尚书,兼尚书元英、邢峦穷其阿附之状。琛遂免,归本郡,左右相连死黜者三十余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 B. 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 C. 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 D. 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践祚,亦作“践阼”,“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 B. 兼,是兼任官职之意,文中甄琛兼任御史中尉。文言文中表“兼任”的词还有“领、判、摄”。 C. 《周礼》,儒家经典,和《仪礼》、《礼记》合称“三礼”,都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 D. 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黔,黑色,秦尚黑色,平民都用黑布来包头,故有此称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甄琛聪颖博学,且能迷途知返。他通过秀才考试进京后,却一度整天流连棋局消磨时光,还殴打办事不力的仆人,但最终在仆人的质问中痛改前非。 B. 甄琛守孝至诚,感动乡邻。父母去世后,甄琛在他们的墓地内亲手种下松柏,隆冬腊月,挖土挑水,坟墓修成,树木葱茂,乡邻十分同情并来帮忙。 C. 甄琛心怀百姓,直言上书。在奏疏中,他认为天子应该以民为本,做事以老百姓利益为重,顺从天意,对盐池的开发利用应加以引导而非禁止。 D. 甄琛关注国事,很受皇帝器重。太和年间,他陈述时事,得到高祖的赞赏;后来上书谈及盐禁措施时,提出利民建议,得到世宗的认可和允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琛惕然惭感,遂从许睿、李彪假书研习,闻见益优。 (2)琛遂免,归本郡,左右相连死黜者三十余人。 【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甄琛幡然悔悟,深感惭愧,于是跟从许睿、李彪借书研读,见识越来越广博。 (2)甄琛于是被罢去官职,送回家乡,他身边亲近被牵连罢黜官职处死的有三十多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是以《月令》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禽兽者/皆野虞教导之/其迭相侵夺者/罪之无赦/此明导民而弗禁/通有无以相济也”意思是“所以《月令》上说山林之中,薮泽里面,如果能从中获取些菜蔬食物、禽鸟走兽之类,那都是大自然为百姓所设造的;有谁与百姓侵吞豪夺的,其罪不赦。这告诉圣上引导百姓而不禁止,接通有无以济养百姓的道理”,“称”是动词,意思是“说”,后面应是“称”的内容,所以应在“称”后断开,排除A项。 “取”是动词,意思是“获取”,宾语是“蔬食禽兽者”,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无赦”指的是“罪之”,即其罪不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文言文中表‘兼任’的词还有‘……摄’”错误,“摄”是暂代官职。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项,“得到世宗的认可和允许”错误,文章末尾,世宗下诏“付八座议可否以闻”,意思是“将此章交给群臣广为议论,然后定夺”。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惕然”,警觉省悟貌;“惭感”,深感惭愧;“遂”,于是;“从”,跟从;“假”,借;“闻见”,见识;“益”,更加。第二句中,“遂免”,被动句,于是被罢免官职;“归”,(被)送回;“左右”,身边亲近之人;“连”,牵连;“黜”,(被)罢黜。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甄琛,字思伯,中山毋极人。他从小聪敏颖悟,闺门之内,他不以礼法事等约束自己。博读经史,笔锋健达,通过秀才考试。进入都城都几年了,总以下棋消磨时光,甚至与人通宵达旦地下棋。身边老仆人总是被他指使着秉烛照明,偶尔打起瞌睡,甄琛则愤怒而起,棍杖相加,诸如此类,时常发生。老仆人后来终于忍受不了鞭打之苦,禀告甄琛说:“郎君您辞乡别亲,入京求功名,假若我为您读书秉烛照字,奴才我万不敢推辞,但您却天天拴在棋盘上,没日没夜地下,这哪有入京求官之意?”甄琛幡然悔悟,深感惭愧,于是跟从许睿、李彪借书研读,见识越来越广博。 太和初年,皇帝拜授他为中书博士,迁任谏议大夫,时时上疏圣上,也被高祖所称道嘉赏。世宗登极,任命甄琛为中散大夫,兼任御史中尉,转任通直散骑常侍,仍然兼任中尉。几年之后,母亲去世。甄琛母亲丧服没有满期,父亲又去世了。甄琛在父母坟茔内,亲手种下松柏,隆冬腊月,挖土挑水,坟墓修成,树木葱茂。乡亲父老十分同情他,都来帮忙。十多年中,朝廷有什么大事,还上书陈奏。当时盐禁实行,伪诈弊端相承不断,甄琛上表说:“天地所惠万民的,天子应当顺从天意;山川的财富,天子应通之于世。 所以《月令》上说山林之中,薮泽里面,如果能从中获取些菜蔬食物、禽鸟走兽之类,那都是大自然为百姓所设造的;有谁与百姓侵吞豪夺的,其罪不赦。这告诉圣上引导百姓而不禁止,接通有无以济养百姓的道理。《周礼》中虽然有禁止豪夺山川的条文,那目的正是防备山川之产被很快耗尽,为的是让人民取之有时。而今,老天为黎民百姓生盐,你何必要禁止百姓去开发一个池子呢?”皇帝下诏说:“百姓利益,深如奏章所陈。将此章交给群臣广为议论,然后定夺。”皇帝又下诏书让琛参与八座讨论国事。不久甄琛就当上了中尉,常侍官职如故。又迁任侍中,兼任中尉。甄琛胆小怕事,所任不能纠治显贵,所有被他弹劾的人中,大都是下层官吏。当时赵修正得宠,甄琛倾所有攀附他。等到奸诈的事情败露,明天准备收审,今天甄琛就列举其罪状。赵修死的第二天,甄琛与黄门郎李凭也以“朋党”之名被召往尚书处,兼尚书元英、邢峦穷究二人阿曲逢迎赵修的情况。甄琛于是被罢去官职,送回家乡,他身边亲近被牵连罢黜官职处死的有三十多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独不见 沈佳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①,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②。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风城③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④? 【注】①卢家少妇郁金堂:萧衍《河中之水歌》曰:“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含香。”②辽阳:在今辽宁省境,为当时边防要地;下句的白狼河(今名大凌河),即在这里。③丹凤坡:指长安。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善吹箫,引来凤凰集于城上,后来称京城为丹凤城。④流黄:一种帷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借用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这恰如李白诗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B. 开头两句“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第二句中的“海燕双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海燕相互依偎的情态。 C. 颈联承接颔联中的苦苦相“忆”,思妇在京城苦苦思忆丈夫,哪曾想夫婿音讯断绝,思妇在京城满怀担忧,惴惴不安。 D. 尾联构思新颖,先写主人公愁苦至极的内心独白,再写其不胜愁苦而迁怒于明月,意境较前人开拓一步,增添了抒情色彩。 15. 本诗言愁有“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之感,作者是如何表现主人公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衬托,首联“海燕双栖玳瑁梁”反衬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②借景抒情,颔联颈联寒砧木叶、城南秋夜,渲染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思念征人而不得见的忧愁。③直抒胸臆,尾联“含愁独不见”直接抒发不见之愁。④以景结情,“明月照流黄”景物渲染(以景结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第二句中的‘海燕双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中“拟人”手法错误,“海燕双栖玳瑁梁”意思是“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栖”意思是“栖息”,这本就是鸟的行为,所以不是拟人。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达技巧,评价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要求,如本题“作者是如何表现主人公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然后回顾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哪些,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和手法进行分析。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从本诗来看,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前一句写卢家少妇,后一句写双栖海燕,以玳瑁装饰的画梁上双栖海燕的亲昵自得来反衬深居郁金堂的那位卢家少妇生活的孤单和内心的寂寞,这是反衬的技巧;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和颈联“白狼河北音书断,丹风城南秋夜长”住哟啊是写景,农历九月,已是深秋气候,京师长安一带西北风飒飒送寒,萧萧落叶伴随着邻家厨房里隐约传出的阵阵刀砧声而飘零,这些属于借景抒情。尾联“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更从正面一点,对表现全诗主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卢家少妇在深秋月夜,思念久别远戍的丈夫,愁肠百结,一个“愁”字直抒胸臆。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歇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达自身对选择做官的后诲,其中透露出自己想要归隐的愿望。屈原《离骚》中表达相同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从师观和《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提倡的观点相悖。 (3)成语“莺歌燕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景象,这与诗歌《钱塘湖春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 悔相道之不察兮 (2). 延伫乎吾将反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几处早莺争暖树 (6). 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察、伫、卑、谀、莺、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小说史上,无论就哪个方面而言,《红楼梦》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红楼梦》是中国小说中反映时代最深刻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性。《红楼梦》的叙事结构也有了重大突破。它改变以往多数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时空,情节的推移也具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红楼梦》的语言运用更达到 的地步,它以北方口语为基础, 传统文言中的精华,融会贯通,形成高度艺术化的文学语言。作者往往只需用 ,就可以勾画出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独具个性,像宝钗的雅,黛玉的尖,凤姐的俗,薛蟠的粗等等,使读者仅凭这些语言就可以 人物。作者的叙述语言,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斌,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而且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 ),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由于以上卓越的各方面的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上或是艺术上都别具面貌,呈现出永久的艺术魅力,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登堂入室 兼采 三言两语 判断 B. 登峰造极 兼采 三言两语 判别 C. 登峰造极 博采 只言片语 判断 D. 登堂入室 博采 只言片语 判别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与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口气高度切合 B. 将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口气高度切合 C. 把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口气高度吻合 D. 使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口气高度吻合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成就的卓越,因而使《红楼梦》无论在思想上或是艺术上都别具面貌 B.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成就的卓越,因而《红楼梦》无论在思想上或是艺术上都别具面貌 C.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的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在思想上或是艺术上都别具风貌 D.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的成就,因而《红楼梦》无论在思想上或是艺术上都别具风貌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登堂入室”,也说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语境是说《红楼梦》的语言运用达到顶峰,应为“登峰造极”。 “兼采”,同时采纳;“博采”,广泛地采纳;语境是说同时采纳“北方口语”和“传统文言中的精华”,应为“兼采”。 “三言两语”,指很少的几句话,形容较简短、简洁;“只言片语”,个别的词句,片段的话语,形容话语零碎;语境是说作者语言的简洁,用“三言两语”恰当。 “判断”,断定,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判别”,辨别(不同之处);语境是说辨别人物,应为“判别”。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本题,考生应先浏览括号前后的内容,把握语境,然后应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进行准确补写。前面说“做到了‘诗如其人’”,之后使用破折号,表明后面是对前面的解说,而前面的“诗如其人”是指小说里的诗词曲赋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极为相似,所以应选“与(和)……”句式,这就排除BCD三项。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由于以上卓越的各方面的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上或是艺术上都别具面貌”,第一处,“由于以上卓越的各方面的成就”定语语序不当,应该为“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的成就”,排除AB两项。 第二处,“由于……使……”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应删去“使”,还“红楼梦”的主语地位。“面貌”与“风貌”在作“风景、景象”时,意思相近,排除C项。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发现,蓝光比萦紫线更伤皮肤。蓝光是指波长在400 -500纳米的高能量可见光,普遍存在于手机、电脑或LED显示器等中。提到蓝光的危害,很多人都知道它会导致眼睛疲劳、干涩,影响视力健康。但除此之外,①____。蓝光易在表皮层和更深的皮肤层产生色素沉淀,导致皮肤暗沉、变黑、长斑。同时,研究表明,蓝光不仅和紫外线一样,促使上皮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生成更多更活跃而加速皮肤衰老,而且由于蓝光波长更长,因此②____,造成细胞DNA氧化预伤,减少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产生,引起毛孔粗大、黑眼圈等皮肤问题。另外,蓝光还会刺激大脑,抑制褪黑素分泌。经常在睡前使用电子产品,③____,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皮肤暗黄、长斑、脱发等问题。 【答案】 (1). ①蓝光还会“侵袭”皮肤(蓝光还会损害皮肤) (2). ②能够渗入皮肤深层 (3). ③强蓝光会破坏激素分泌平衡(会让褪黑素分泌异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然后横线前后句子的内容和句式,借以确定补写句子的内容和句式。这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说明的对象是“蓝光”,主要是谈蓝光的危害。第一处,前面说“提到蓝光的危害,很多人都知道它会导致眼睛疲劳、干涩,影响视力健康。但除此之外”,由此可知,后面应该还是说蓝光的危害,再看后面,“蓝光易在表皮层和更深的皮肤层产生色素沉淀,导致皮肤暗沉、变黑、长斑。同时,研究表明,蓝光不仅和紫外线一样,促使上皮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生成更多更活跃而加速皮肤衰老,而且由于蓝光波长更长”,这都是说蓝光对皮肤的危害,这就可以确定此处的内容。第二处,“因此”表明横线上的内容应该是前面句子的结果,前面说“蓝光不仅和紫外线一样,促使上皮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生成更多更活跃而加速皮肤衰老,而且由于蓝光波长更长”,后面说“造成细胞……”,由此可知,此处是说蓝光可以渗入皮肤深层。第三处,前面说“另外,蓝光还会刺激大脑,抑制褪黑素分泌。经常在睡前使用电子产品”,此处应是说睡前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即让褪黑素分泌异常。 21.请欣赏下面这幅丰子恺的著名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要求:①突出景物特征;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100字。 【答案】示例一:浅月如钩,廊前竹帘高卷,廊下木桌静立,茶盏零落,月色如水。一生要经历多少聚散?又能遇到多少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聚散无常,盈亏有道。欢聚后,虚静余馨,多些宁静和从容吧! 示例二: 一生,会遇上多少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 此夜,许是良朋对酌,说尽傻话痴语。 此夜,许是海棠结社,行过酒令填新词。 此夜,许是结队畅游,哄笑惊起宿鸟碎了花影。 人散后,追忆愈甚。 今夕,人散后,夜凉如水,请珍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观察画面,把握画面的对象以及这些对象合成的意境,然后分析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欣赏下面这幅丰子恺的著名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 “突出景物特征”“语言表达鲜明、生动,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首先把握漫画的标题,《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表明漫画所反映的是人散之后的情形,这也就意味着,此时画中无人,而之间应该是有人的;然后观察画面,画中一张茶桌,两把椅子,桌上是一把茶壶,三个杯子,窗帘卷起,窗外是一弯新月;接着就要为这幅漫画写一篇短文或一首小诗,拟写的时候要抓住前面列举的这些景物,体现这些景物的特点,同时还要使用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这些都可以运用,如形容“弯月”可用“钩”“镰刀”,形容茶具,可以用“蹲”。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爱”在艺术、哲学、美学、科学等领城,都是一个普遍的主题,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是什么?古往今来,许多文人、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及社会学家们,都想说清楚“爱”,都想给“爱”以恰当的或准确的解释和定义。“爱”指人对人或其他事物的很深的情感,包含亲情、友情、爱情、家国情等。每个人的一生,都与“爱”息息相关…… 请据此给《青年报》“‘爱’说”专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爱”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说“爱”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是父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母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爱……简简单单的“爱”字,包含人世间无尽的情感,牵动着我的心。 “爱”,似静幽的莲花,清丽而芬芳,若轻轻碰触,暗香便由指间漾溢上心头。静静徜徉于“爱”的历史,可以领略到远离尘嚣、远离名利纷争的世外桃源的极美风光,可以聆听到来自云水深处的曼妙。繁体的“爱”是由“爪”“秃宝盖”“心”“友”四部分组成。“友”即是朋友,顾名思义,就是志同道合的在一起的人。“爱”的上面还有“爪”,和秃宝盖,“心”,三个部分,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抓住心。抓住谁的心?这时“友”字就说明了这个人。因此整个“爱”的意思就是:抓住具有志同道合人的心。以我之心,解其之意。爱,是主动行动,真心对待,让春风吹到世界每个角落,送去温暖与幸福。 纵观历史长河,多少“爱”的故事仍口口相传,多少“爱”的诗篇仍拍案叫绝,多少“爱”情感仍拨动心弦……孟郊之母的连夜缝衣,王勃阳关前的劝酒,孟姜女为夫之死的哭倒长城,苏轼中秋月下的共婵娟……幕幕似在眼前,心潮腾涌,像平如镜的海面翻起层层的波浪,半晌,又像是断流的河床被涓涓的细流慢慢滋润,泪已无声流下。 于“爱”,我想,也许,更多的钟情来源于我母亲名字中有它的存在,母亲更是将它倾注于我,一生。简简单单,一个由几根树枝搭起的爱的小巢,我可以一下子轻快地钻进去,里面有一碗水,凉凉的,甜甜的,滋润我干渴的灵魂;里面有一袋鼓鼓的,香香的,填饱我无止尽的欲望;里面有一张床,软软的,暖暖的,抚慰我莫名的忧伤;里面还有一盆花,一幅画,一首诗,缀着些叮咛,嵌着些嘱托…… 而我只是理所当然的享受,甚至是践踏。不知不觉,您老了,乌黑的头发中出现了银丝,黄色的斑斑点点逐渐霸占了您的脸,而我才发现。对不起,我的淘气,我的不懂事,曾经一次又一次伤害了您。我愿,用余生,以“爱”之名,弥补铺满您心灵的伤痕,也许,不会完全恢复伤痕,我会尽力的,相信我。 爱,简简单单,却蕴意无穷。用心感受,它遍布每一个角落,连接我们每个人的缘分。但,请记住,感受到 “爱”就挥洒“爱”的雨露,滋润更多的人,续写更多的历史,一路相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依据材料给《青年报》“‘爱’说”专栏写一篇文章,体现对“爱”的理解与思考。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本次作文材料的开放性大,既兼顾个体情感、人文意蕴,又有对社会生活的思考,体现出对考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和能力的综合性反馈,重视学生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的考察;对于文体虽无显性规定,但在题干中有“‘爱’说”“体现你对‘爱’的理解与思考”,这一隐形指向表明,本题一方面可以进行议论文写作,阐明考生对“爱”的观点态度;另一方面可以进行记叙文写作,叙写关于“爱”的经历,表达对“爱”的理解。试题材料内容的逻辑清晰,先是提供了“爱”的普遍性及其与生活的关联性,再指出其探究性—— “都想说清楚‘爱’,都想给‘爱’以恰当的或准确的解释和定义”。接下来谈到了其基本含义和所包含的丰富内容:“爱”指人对人或其他事物的很深的情感,包含亲情、友情、爱情、家国情等。此外,考生还可以谈师生情、人类悲悯大爱,人类与自然的情感等等。前面的这两句话实际为后面的内容张本,很自然地为考生思考作了铺垫:每个人的一生,都与“爱”息息相关。“爱”是构成生活与艺术的要素,“爱”与个人共存相生,百味纷呈。于是,得出本次作文的审题与行文的关键:万物只有互联互爱,相知共情,世界才能异彩纷呈。作文引导学生由浅人深去阐述“爱”的内涵,秉承了“立德树人”的总则,注重社会飞速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群体与全体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互助协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考生确定文章立意的过程, 就是思考自身与他人以及外在世界关系的过程,进行自我反思、追问、思考、选择生活的过程,是由“无情”走向“有情”,再由“有情”升至“有理”,从“小我”走向“大我”,由“有我”再至“无我”之境迈进的过程,体现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呈现出文章的层次性和思辨性。 参考立意: 1.亲情:亲情相伴,阳光灿烂;读懂亲情,理解真爱;感怀亲情,回报亲恩;一点一滴总关情;寸草报得三春晖。 2.友情:用心培育,真诚浇灌;真金历火炼,患难见真情;诚恳交换真情;断送于奉承,巩固于真挚;交于相知,久于相容;真诚为伴,理智为航;真诚为伴,谏诤为航;挚友之交淡如画,诤友之交清如水。 3.爱情:真正的爱情能鼓舞人;爱情是无邪的,神圣的,高尚的;恋爱不是慈善事业,所以不能慷慨施舍;爱情的意义,在于互助提升;爱情能和命运抗衡;爱情,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自由时,才会叶茂花繁;成熟的爱情,须有敬畏;爱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 4.家国情:爱国是义务,更是一种光荣;丈夫当为国;发扬宝贵的民魂;一身救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立业献祖国;各尽所能,为祖国服务;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爱国,是一种极高贵的感情活动;祖国陆沉人有责。 5.师生情:务学不如务求师;圣人无常师;经师易遇,人师难遇;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为学莫重于尊师;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疾学在于尊师;师道既尊,学风自善;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6.自然情:热爱生命、关注环境保护、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等。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说‘爱’”。然后开篇以排比句引出话题。正文先结合“爱”的字形分析其内涵,接着联系历史分析“爱”之典故,最后表达对“爱”的感受。结尾收束全篇,呼应开头。 素材: 1.爱是宽容和理解,爱使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社会更美好。爱有时意味着责任。 爱是博大的,不仅要爱自己、爱亲人和朋友,还要爱社会、爱整个人类。爱的力量远远比恨强大。 名言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战国]孟子爱是美德的种子。——[意]但丁 3.用温婉的怜恤叩门,再沉重的铁门也会开放。——[英]莎士比亚爱是自然界第二个太阳。——[美]查普曼 4.爱,既非环境所能改变,亦非时间所能磨灭。——[英]布朗宁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英]雪莱 5.爱胜过一切。 ——[瑞士]希尔泰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荷兰]梵高 6.爱是理解的别名。——[印度]泰戈尔 7.权欲可以使爱心泯灭(曹植的七步诗) 曹操在66岁这年,因旧病复发,死在洛阳。曹操死后,太子曹丕继续他做了魏王和丞相,全揽朝廷大权。曹丕即位以后,有人告发他的弟弟、临淄侯曹植经常喝酒骂人,还把他派去的使者扣押起来。曹丕立即派人赶到临淄,把曹植逮住押回邺城审问。原来,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妻子卞太后所生。曹操不但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个文学家,曹丕、曹植兄弟俩也擅长诗文,文学史上把他们父子合称为“三曹”。曹植从小聪明非凡,十几岁的时候,就读了不少书,能写很出色的文章。曹操觉得曹植才华出众,对他非凡宠爱,多次想把他封为太子,只因有些大臣反对,才决定不下来。曹丕怕自己地位不稳,想方设法讨曹操欢喜。再加上左右侍从替曹丕说好话的人不少,曹操宠爱曹植的心才渐渐变了。曹丕称帝以后,仍然嫉恨曹植。这一回,就抓住机会把曹植抓起来,要处罚曹植死刑,他母亲卞太后知道了,连忙在曹丕面前替曹植求情,要他看在同胞兄弟份上,宽恕曹植。 曹丕把曹植召来以后,为了要惩罚他一下,要他在走完七步的时间里做出一首诗。假如做得出,就免他一死。曹植略略思考一下,就迈开步子,走一步,念一句,随口就念出一首诗:“煮豆燃其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心里有愧,只好放曹植回去。 8.志同道合,其爱弥笃(李清照和赵明诚) 宋朝年间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和金石家赵明诚,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恩爱夫妻。他们共同鉴赏字画、勘校古籍,写诗作词一唱一和,恩爱无比。为了收集资料,夫妻俩节衣缩食。赵明诚把做太守的俸禄节省下来,两人经常外出购买名人字画和钟鼎彝器、碑碣石鼓等文物。回来后夫妇共同编写目录,切磋研究。赵明诚在爱妻李清照支持和帮助下。写出了一部30卷的《金石录》。 赵明诚不幸英年早逝,李清照非常悲痛。《金石录》印行时,她写了篇《后序》。今天只要读一读后序,仍然会被他们夫妇的恩爱所感动。 9.爱应一视同仁(钱梦龙偏爱差生的故事) 有一次,上海闻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应邀到江苏省某县文化馆小剧场上示范课,观众席上坐着两三百名前来观摩的老师。上课时,钱老师忽然发现了被藏在侧幕后“旁听”的几个“差生”,他当即热情地将他们请到台中心显要位置上来,有的孩子感动得流下眼泪。上第二节课时,钱梦龙老师特意让一挂泪出场的女生回答问题,并热情夸奖她很聪明,该生泪痕未干的脸上绽开了笑意。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