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
浙江省宁波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zhěng)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pán)石上的时候。 B. 有时用笔极为俭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gǎng)上的山神庙,着(zhuó)“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 C. 它不只是一堆平凡迭积的砖堆,它是举世无匹(pī)的大胆的建筑纪念物,磊拓嵯(cuó)峨,意味深厚的艺术创造。 D. 他蜷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chù)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筋络,但是他没有叹一口气,只是把头向后转转,向右转转,又向左转转,并且把头摇得像腰上被牛虻(máng)叮过的公牛。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及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B项,俭省——简省,景阳冈(gǎng)——gāng; C项,“迭积”应为“叠积”,举世无匹pǐ; D项,“牛虻méng”。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人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甲)世人皆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桓谭《新论·琴道》也讲述了一个关于“雍门周以琴见孟尝君”的故事。(乙)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对曰:“臣之所能令悲者,先贵而后贱,昔富而今贫。”雍门周说孟尝君养尊处优,流连声色,沉醉忘归,所以无法让孟尝君闻琴而生悲。等到雍门周惟妙惟肖地描述人死后的凄凉景象,引琴而歌之,孟尝君遂悲伤流泪。要被音乐感动,既取决于音乐本身,也取决于听者的心境。 琵琶有独特的表现力。《宋书·乐志》引傅玄《琵琶赋》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载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丙)如此说来,琵琶是在公主和亲的路途上使用的,所宣泄的必然是幽怨,悲哀和无可奈何,是难以排解的离愁别绪,是命运无定的惆怅和迷惘。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连 B. 惟妙惟肖 C. 取决于 D. 宣泄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C 【解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流连:耽于游乐而忘归,留恋不止,依恋不舍。结合“声色”分析,使用正确。 B项,惟妙惟肖:强调模仿得像真的一样。结合“描述人死后的凄凉景象”分析,使用不当,此处可用“绘声绘色”,强调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C项,取决于:指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种情况来决定。结合“音乐本身,也取决于听者的心境”分析,使用正确。 D项,宣泄:使积水流出去;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泄露等。结合“幽怨,悲哀和无可奈何”分析,使用正确。 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C项,“幽怨,悲哀和无可奈何”宾语并列,应用顿号。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环球时报》刊登文章说,国家兴衰历来是一个热门话题,抛开国家规模、战略导向等关键变量不讲,决定国家兴衰的终极因素是一个国家建成“有组织的活力型社会”。 B.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祛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人们还要在这一天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等。 C. 2019宁波“万有引力”论坛“资本对话科技”为题,拓宽了宁波科技争投、产业争先的视野,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氛围,为宁波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D. 他像小学生一样,拜草原的牧人和终年奔走在大漠的“赶脚人”为师,改编、搜集、整理在西北大地广泛流传的“花儿”和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民歌。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可改为“决定国家兴衰的终极因素是一个国家能否建成‘有组织的活力型社会’”; C项,成分残缺,“资本对话科技”前加“以”; D项,语序不当,应为“搜集、整理、改编”。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假山?西方建筑前一般有雕塑,多是与宗教有关的人的形象;而中国人的建筑没有这种东西,①________________。假山就是中国建筑前的雕塑,其中含有深邃的思想追求。瘦、漏、透、皱就是“拙”,②________________,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大巧若拙。我很喜欢明代计成的一句话:“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纲领之一。③________________:第一,遵循自然,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第二,最关键的就是规避人工秩序。 【答案】 (1). 示例:①但一般都有假山 (2). ②“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 (3). ③我将它归纳成两个要点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西方建筑前一般有雕塑”“没有这种东西”“假山就是中国建筑前的雕塑,其中含有深邃的思想追求”等分析,此处和前面形成转折关系,讲中国建筑前一般有假山;第②处,结合“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大巧若拙”分析,此处主要讲“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第③处,结合“第一,遵循自然,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第二,最关键的就是规避人工秩序”分析,此处主要讲把它归纳为两点。 6.经典作品总是令读者回味无穷。请从下列语段中任选其一,指明作家、作品,并从人物情节、技巧、主题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赏析,不超过90字。 ①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②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③——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哦,好地方。 ——你三十年前在无锡么? ——是,老爷。 ④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 (1)作家:________________ 作品: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答案示例:雨果(或者維克多•雨果) (2). 《巴黎圣母院》 (3). “温柔地举到”等动作描写,表现了爱斯梅拉达的善良:“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一大颗眼泪”等细节描写,表现出伽西莫多的丑陋和感动,在美与丑、施恩与感恩的对照中作者歌颂了美、善的人性。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及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从下列语段中任选其一,指明作家、作品,并从人物情节、技巧、主题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赏析”,需要分析材料,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赏析。①是《红楼梦》里的内容,主要讲贾宝玉的,作者是曹雪芹;②是《边城》里的语句,作者是沈从文;③是《雷雨》里的台词,作者是曹禺;④是《巴黎圣母院》里的内容,作者是雨果。可以结合人物形象、表达技巧、主旨思想等角度赏析,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明确选择的材料内容,然后赏析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天,我们到底该如何修缮古建? 北京青年报 近日轰炸朋友圈的热点事件一定是 “巴黎圣母院火灾”,早先曾有消息称,此番失火与正在进行的巴黎圣母院修缮相关。无论这场火灾由什么引起的,“修缮”必定是今天的巴黎圣母院要面对的功课。为此北京青年报采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老师。 北青报: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后,曾有消息称引发火灾的原因或许因为正在进行的巴黎圣母院修缮。后来说法也比较多,您认为修缮是否会带来危险? 【吕舟】修缮是一个干预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对象的改变和干预。改变大了,干预多了,就会造成对文物价值的损害。修缮的过程当中确实会有很多风险:比如说原来没有人的地方,现在有人在活动;原来没有电源的地方,现在因为要修缮,要把电缆加进去,像这种情况,如果管理不严,就有可能存在火灾的危险。 【北青报】提到修缮,我们知道“古建筑修缮”是一门大有讲究的学科,那么正如其名,它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吗? 【吕舟】“古建筑修缮”是一门比较近的学科。在中国,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同道开始进行基于保护古代建筑为目的的修缮设计,但修缮工程则还是传统的修房子的方法,并没有体现出文物修缮的特点。 【北青报】古建筑修缮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基本原则是什么? 【吕舟】文物修缮的难点在于对文物价值系统和全面的认知和研究。文物修缮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基于对文物整体价值的认识,尽可能地保护好这些真实的历史信息和价值,并使建筑能够保持相对健康的状态。文物修缮,不是修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尽可能避免变化,变化越小越好,尽可能多地去保留能够体现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或是文化价值的部分,要尽量把这些东西都留下来。 【北青报】修缮与变化中间,其实是一道哲学问题。一些资料上说,建筑师和历史学家其实对“古建筑修缮”是有不同意见的? 【吕舟】 19世纪在英国,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等人曾批评建筑师做的历史建筑的修缮是对这些历史建筑的破坏,因为建筑师往往更在意表达自己的创意,要在建筑上留下痕迹。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应当充分尊重原有的建筑遗存。文物建筑的保护,尽可能保存历史建筑上所有的有价值的内容,不能把它变成建筑师们表现自己的场所。今天,在文物的保护、修缮这个行业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修缮应该保护好文物建筑上有价值的部分。 【北青报】有这么一个概念提到“忒修斯之船”的悖论,即如果一艘木船上的木头被一根一根换掉,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先的那艘船吗?有人认为,巴黎圣母院同样有此类困扰。 【吕舟】“忒修斯之船”的悖论是一个古罗马时期的逻辑学讨论,它涉及今天人们所说的“真实性”,如何保护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文物价值,保护这些价值所依附的物质存在?比如巴黎圣母院,我们当然希望经过修复之后,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巴黎圣母院原来使用过的材料。这些材料(遗存)才是我们与历史之间的媒介,无论这些材料是12世纪初建时的材料,还是19世纪修复时加上去的材料,它们都是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历史的一部分,都是历史的遗存,今天换上去的新的材料,无论它是多么生动、准确地模仿了12世纪或是19世纪的做法,它也只是一仿品,它无法体现原有材料所具有的价值。 【北青报】外国的古建筑修缮和中国古建筑修缮,方法会不会有不一样? 【吕舟】基本的原则是一样的,尽管我们可能会碰到很多具体的复杂的问题,比如有中国建筑的彩画问题,欧洲的石材保护问题就是他们比较突出的问题,但是基本原则仍然是尽量保护好这些建筑所具有的价值。 【北青报】谈到古建筑修缮,很多文章谈到《威尼斯宪章》。 【吕舟】《威尼斯宪章》是1964年从事历史建筑保护的专家们通过的一个共识。当时一批从事历史建筑保护的国际专家在会议上通过的这个文件,它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对文物、历史建筑保护基本原则的认识。《威尼斯宪章》提出的对文物保护的原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其中一些原则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比如刚才谈到的对于历史信息的保护、对于“原物”的保护等。《威尼斯宪章》也提出最好是把零散的构件给规整,把它原来解体的构件回到原来的位置上放好就可以了。 【北青报】在《威尼斯宪章》国际框架之下,对中国的古建筑保护有什么积极影响? 【吕舟】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威尼斯宪章》被翻译到中国,引起了中国文物修缮领域的很多讨论。此前,中国的修缮出发点和欧洲的出发点有差别,我们之前比较强调的是复原,面对一个元明清都有添加的宋代的建筑,这时候大家都觉得宋代的很有价值,于是想把它恢复到宋代最标准的时候,但事实上没有确切的资料能够证明这座建筑在宋代的样子。这时候的复原带有太多的猜测的成分。《威尼斯宪章》引进以后,人们重新检讨整个历史建筑复原的过程,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有很多东西就做“过”了,随着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按照公约相关的保护原则,《威尼斯宪章》的很多思想就融入到了中国的文物保护当中,比如“少干预”、保护历史信息、复原需要非常谨慎等内容。 7. 下列关于“古建筑修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建筑修缮是一个干预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对象的改变和干预,它会对文物价值造成损害。 B. 中国古建筑的修缮始于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同道们基于保护古代建筑为目的的修缮工程。 C. 文物修缮,修得越少越好,尽量地少改变它。要尽可能避免变化,变化越小越好,尽可能多地去保留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或是文化价值,要尽量把这些东西都留下来。 D. 文中引入“忒修斯之船”的悖论,意在说明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巴黎圣母院原来使用过的材料,不管是初建还是后来修复时用的材料,都因有历史遗存信息而要尽量保留。 8. 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修缮的过程中有很多无法避免的风险,比如人的活动以及电的使用,因此要避免出现此类修缮危险,就需要进行严格管理。 B. 如果建筑师更在意表达自己的创意,要在建筑上留下痕迹,那么他们做的历史建筑的修缮往往是对这些历史建筑的破坏。 C. 根据《威尼斯宪章》提出的对文物保护原则,修缮应该尽量复原文物的初始面貌,以便更好地保护好这些建筑所具有的价值。 D. 不管是中国古建筑修缮,还是外国古建筑修缮,保护中突出的问题虽有不同,但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要尽可能全面地研究并保护好文物价值,避免过度干预。 9. 根据全文,概括古建筑修缮必须遵循的原则。 【答案】7. D 8. C 9. ①对古建筑的文物价值做系统和全面的认知和研究:②文物修缮变化越小越好,不能像建筑师一样表现自己的创意;③尽可能保存历史建筑上各个有价值的部分;④修缮古建筑遵循《威尼斯宪章》提出的一些原则;⑤尽可能地使用原来使用过的材料。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它会对文物价值造成损害”错误。原文为“干预多了就会造成对文物价值的损害”。 B项,“修缮工程”错误。结合“在中国,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同道开始进行基于保护古代建筑为目的的修缮设计”分析,应为“修缮设计”。 C项,“修得越少越好”文中没有提到,“尽可能多地去保留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或是文化价值”应为“尽可能多地去保留能够体现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或是文化价值的部分”,即相关文物本身。 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修缮应该尽量复原文物的初始面貌,以便更好地保护好这些建筑所具有的价值”错误。结合文本最后一段内容分析,《威尼斯宪章》引进以后,人们重新检讨整个历史建筑复原的过程,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有很多东西就做“过”了,即修复不一定要用猜测的方式去复原文物的初始面貌,复原过程其实需要谨慎。故选C。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文物修缮的难点在于对文物价值系统和全面的认知和研究”分析,古建筑修缮必须对古建筑的文物价值做系统和全面的认知和研究;结合“文物修缮,不是修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尽可能避免变化,变化越小越好,尽可能多地去保留能够体现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或是文化价值的部分,要尽量把这些东西都留下来”分析,古建筑修缮必须遵循文物修缮变化越小越好的原则;结合“文物建筑的保护,尽可能保存历史建筑上所有的有价值的内容,不能把它变成建筑师们表现自己的场所”分析,古建筑修缮必须尽可能保存历史建筑上各个有价值的部分;结合“《威尼斯宪章》提出的对文物保护的原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其中一些原则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比如刚才谈到的对于历史信息的保护、对于‘原物’的保护等。《威尼斯宪章》也提出最好是把零散的构件给规整,把它原来解体的构件回到原来的位置上放好就可以了”分析,古建筑修缮必须遵循《威尼斯宪章》提出的一些原则;结合“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巴黎圣母院原来使用过的材料”分析,古建筑修缮必须尽可能地使用原来使用过的材料。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品质 〔英〕高尔斯华绥 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他本人就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虚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要等到跟他们订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他接受了我的定货,但没拿皮革给我看;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 “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惟一的一次。 “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 他的面孔和声调使我获得很深刻的印象,结果在随后几分钟里,我定了许多双靴子。这下可糟了!这些靴子比以前的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起想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去了。我也比平时等了更长的时间,才看到一张面孔向下边窥视,随后才有一阵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最后,他站在我的面前了;他透过那副生了锈的铁架眼镜注视着我说: “你是不是——先生?” “啊!格斯拉先生!”我结结巴巴地说:“你要晓得,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看,这双还很像样的呢!”我把脚向他伸过去。他看了看这双靴子。 “是的,”他说,“人们好像不需要结实靴子了。” 为了避开他的带责备的眼光和语调,我赶紧接着说:“你的店铺怎么啦?” 他安静地回答说:“开销太大了。你要做靴子吗?” 虽然我只需要两双,我却向他订做了三双;……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又到他的店铺里去;我记得,我去看他的时候,心里有这样的感觉:“呵!怎么啦,我撇不开这位老人——所以我就去了!也许会看到他的哥哥呢!” 因为我晓得,他哥哥很老实,甚至在暗地里也不致于责备我。 我的心安下了,在店堂出现的正是他的哥哥,他正在整理一张皮革。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好吗?” 他走近我的跟前,盯着我看。 “我过得很好,”他慢慢地说;“但是我哥哥死掉了。” 我这才看出来,我所遇到的原来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以前从没听他提过他的哥哥。我吃了一惊,所以喃喃地说:“啊!我为你难过!” “的确,”他回答说,“他是个好人,他会做好靴子;但是他死掉了。”他摸摸头顶,我猜想,他好像要表明他哥哥死的原因;他头上的头发突然变得像他的可怜哥哥的头发一样稀薄了。“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你要做靴子吗?”他把手里的皮革举起来说,“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 …… 一个星期以后,我走过那条小街,我想该进去向他说明,他替我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但是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统马靴。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10. 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 (2)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 11.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2. 小说多次出现陈列在橱窗里的三双靴子,请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13. 小说主要是以第一人称来展开叙述的,但为什么作者要把格斯拉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交给那个年轻人来叙述? 【答案】10. (1)表明这个年轻人的做法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普遍的宣传做法,以此对比出格斯拉低调的经营方式。(2)表面上是对皮革材质的肯定、赞美,实际上表明格斯拉将皮革当作艺术品来欣赏。 11. (1)白描:直接勾勒出格斯拉的外貌特征。(2)比喻:将格斯拉比作皮革,生动形象地说明格斯拉的性格特点:沉默寡言,迟钝,不善于交流。(3)对比:将格斯拉僵硬的面孔和眼睛作对比,反映出格斯拉外表木讷,而眼睛则流露追求靴子质量的精益求精的坚定,表现格斯拉高尚的职业道德。 12. (1)衬托人物形象。这些制作精良、经久耐穿的靴子,衬托出主人公格斯拉精湛的手艺。(2)三双近似工艺品的靴子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格斯拉究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暗示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次三双靴子失去了孤高的气派,第三次靴子依然在,但是店铺的姓氏不见了,表现格斯拉兄弟在大公司垄断下苦苦挣扎,一步步陷入困境,走向消亡的过程。 13. ①年轻人肯定格斯拉的手艺,却对格斯拉专注于靴子质量的做法不屑一顾,反衬出格斯拉坚守职业道德的可贵品质。②照应上文的情节,印证了格斯拉的话,大公司机器生产靠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都垄断去了,体现出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暗示格斯拉悲剧的社会原因。③我和年轻人对格斯拉的看法形成对比,表达出我对格斯拉的理解、尊敬和惋惜,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1)结合“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分析,“当然”一次写出了“为王室服务”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普遍的宣传做法。结合哥斯拉的“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分析,通过对比,突出格斯拉低调的经营方式。 (2)“美丽”修饰“皮革”,是对皮革材质肯定、赞美;“多么美的一张皮啊”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极少听到别人说爱自己的岗位,大多都是为了高待遇、高享受而去工作。而格斯拉先生的这句话却体现他对皮革的喜爱,对自己职业充满无限的热情,他热爱做靴子,这句赞美发自肺腑。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分析,运用比喻,将格斯拉比作皮革,写出格拉斯老实执着、严肃认真、不擅交际的性格。结合“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分析,运用白描手法,直接勾勒出格斯拉的外貌特征。结合“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分析,将格斯拉僵硬的面孔和眼睛作对比,不为赚钱马虎了事,不损人利己,不偷工减料,运用自己的手艺不断地为人们做出结实、漂亮、舒适、耐穿的靴子。暗示人物的精神品质,表现格斯拉高尚的职业道德。 点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多次出现陈列在橱窗里的三双靴子,请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需要结合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结合“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分析,这些制作精良、经久耐穿的靴子,衬托出主人公格斯拉精湛的手艺。结合“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去了”“但是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统马靴”等分析,暗示人物命运的变化,通过鞋子境遇的变化,表现哥斯拉兄弟的店铺一步步陷入困境,走向消亡的过程。多次出现陈列在橱窗里的三双靴子,三双近似工艺品的靴子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叙述人称改变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主要是以第一人称来展开叙述的,但为什么作者要把格斯拉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交给那个年轻人来叙述”,需要结合哥斯拉、年轻人等人物形象特征分析。“年轻人”,他口齿伶俐,能说会道,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世俗商人;他对格斯拉的诚信、负责和执着有些不解、不屑,他肯定格斯拉的手艺,却否定其表现出来的职业操守,即使他说“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似乎还是在夸耀其自身的“公道”。在这一人物的反衬下,格斯拉对事业的坚守和生命的灿烂便更加凸显出来了。从“年轻人”的话语及其整体形象中,也印证了前面格斯拉自己说的话——“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透露出当时社会一般人的价值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格斯拉悲剧的社会原因。主要叙述者“我”,从小就跟随父亲到格斯拉的店里去,从他十四岁开始到最后一次让格斯拉做鞋,见证了格斯拉生命的重要历程。也就是说,这个视角可以在第一现场看到格斯拉的工作状况,亲自感受其工作的认真、细致和负责,聆听其心声,同时观察到他身体的日益虚弱和生意的日趋清淡。在情感与价值取向上,使“年轻人”与“我”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小说更耐人寻味。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与刁景纯学士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启:近自罢乾德,遂居南阳,始见谢舍人,知丈丈内翰凶讣①,闻问惊怛 ,不能已已。丈丈位望并隆,然平生亦尝坎坷,数年以来,方履亨途,其去大用尺寸间尔。岂富与贵不可力为,而天之赋予多少有限邪?凡天之赋予人者,又量何事而为之节也?前既不可诘,但痛惜感悼而已。 某自束发为学,初未有一人知者。及首登门,便被怜奖,开端诱道,勤勤不已,至其粗若有成而后止。虽其后游于诸公,而获齿多士②,虽有知者,皆莫之先也。然亦自念不欲效世俗子,一遭人之顾己,不以至公相期,反趋走门下,胁肩谄笑,甚者献谗谀而备使令,以卑昵自亲。名曰报德,非惟自私,直亦待所知以不厚。是故惧此,惟欲少励名节,庶不泯然无闻,用以不负所知尔。某之愚诚,所守如此,然虽胥公,亦未必谅某此心也。 自前岁得罪夷陵,奔走万里,身日益穷,迹日益疏,不及再闻语言之音,而遂为幽明之隔。嗟夫!世俗之态既不欲为愚诚所守又未克果惟有望门长号临柩一奠亦又不及此之为恨何足道也!徒能惜不永年与未大用,遂与道路之人同叹尔。 知归葬广陵,遂谋京居,议者多云不便,而闻理命③若斯,必有以也。若须春水下汴,某岁尽春初,当过京师,尚可一拜见,以尽区区。身贱力微,于此之时当有可致,而无毫发之助,惭愧惭愧。不宣。某再拜。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节) 【注】①丈丈内翰凶讣:欧阳修丈人胥偃去世的消息。②获齿多士:在众多士子中容身立足。③理命:人临终而神志清明时的遗命。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问惊怛 怛:痛苦,忧伤 B. 方履亨涂 亨涂:坦途,顺利的境遇 C. 若须春水下汴 须:必须,一定 D. 于此之时当有可致 致:表示,表达。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至其粗若有成而后止 敛赀财以送其行 B. 皆莫之先也 夫晋,何厌之有 C. 直亦待所知以不厚 虽董之以严刑 D. 亦未必谅某此心也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谢舍人那里,欧阳修听到了丈人去世的噩耗,他一方面悲难自抑,另一方面也为丈人历尽坎坷、即将获得大任而突然辞世,深感惋惜。 B. 欧阳修深情地回忆起丈人对自己的褒奖和栽培之恩,满怀感激之情;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欧阳修甚至愿意像世俗士子那样来回报丈人之恩。 C. 欧阳修认为,回报知遇之恩最好的方式是不断磨练个人的操守,成为一个出类拔萃、功成名就的人,可惜丈人也不一定能体谅自己的用心。 D. 在这封简短的书信里,欧阳修充分展示了自己最动人的两面:一个重情重义的女婿和晚辈,一个恪守道义、为人正直的学子和臣子。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世 俗 之 态 既 不 欲 为 愚 诚 所 守 又 未 克 果 惟 有 望 门 长 号 临 柩 一 奠 亦 又 不 及 此 之 为 恨 何 可 道 也 18.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岂富与贵不可力,而天之赋予多少有限邪? (2)是故惧此,惟欲少励名节,庶不泯然无闻,用以不负所知尔。 (3)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答案】14. C 15. C 16. B 17. 世俗之态既不欲为/愚诚所守又未克果/惟有望门长号/临柩一奠/亦又不及/此之为恨/何可道也 18. (1)难道是富和贵不能凭人力追求,而上天的赋予多或少是有定限的吗? (2)因此我很怕这样,我只想磨砺自己的名节,希望自己或许不会在世人中消失而没有名声,来表示不辜负人家的知遇之恩而已。 (3)先前如果我的尸骨抛弃在荒草丛中,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国君和父母的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须”,结合“春水”“某岁尽春初,当过京师,尚可一拜见,以尽区区”分析,“必须、一定”错误。应解释为等待、等到。句意:如果能等到明年开春再沿汴水南下。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代词,我,自己;代词,他。 B项,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C项,都是介词,用。 D项,助词,表句末感叹;助词,表句中停顿。 故选C。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欧阳修甚至愿意像世俗士子那样来回报丈人之恩”错误,结合原文“然亦自念不欲效世俗子”分析,而我也考虑不愿效仿世俗的士子。故选B。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世俗之态”是“为”的宾语,在“为”后面断开;“望门长号”“临柩一奠”是并列关系,应该断开;“此”是代词,修饰“恨”,结合“亦”“何”等词语,结合句意内容断句。句意:我既不想做那些随俗浮沉的事,愚拙的忠诚、有所恪守又没得到什么益处,只剩下望胥公之门而大哭,面对灵柩浇酒祭奠,可惜连这点心意也无力去表达。这样的遗憾,怎么才能诉说清楚啊!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岂……耶”,难道……吗;“力”,用人力、凭借人力(名词作状语);“为”,动词,追求;“而”,连词,表转折;“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限”,定限;“岂富与贵不可力为,而天之赋予多少有限邪?”(反问句)。(2)“是故”,因此;“此”,代词,这样;“惟”,只;“励”,磨砺;“庶”,希望;“泯然”,消失净尽貌;“以”,连词,表目的,来;“负”,辜负;“尔”,兼词,同“耳”,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3)“向”,先前;“使”,假使、如果;“于”,介词,在;“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状语后置句);“浩然”,正大光明的样子;“愧怍”,惭愧、羞愧;“然”,连词,表转折;“微以”,无以,没有……的办法;“自文”,自我表白;“于”,介词,对;“然微以自文于君亲”(状语后置句);“其”,代词,他们。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头下拜书。近日离开了乾德县令之任,随后暂居在南阳,才见到谢舍人,得知了丈人内翰去世的凶信,听闻之间震惊凄惨,几乎无法自控。丈人地位尊显声望也很高,然而平生仕途多有坎坷,近些年来,才算走上了平坦之路,他离高居宰辅己经很近了。难道是富和贵不能凭人力追求,而上天的赋予多或少是有定限的吗?凡是上天能赋予人的,又根据什么来确定分寸呢?人死了无法再追究这些,只有悲痛惋惜感怆哀悼而已。 我自从束发求学,最初没有一个人了解我。我第一次登胥公的门,便受到他的爱怜和夸奖,开启我的智慧,诱导我的学习,股勤不倦,到我稍稍有所进步之后才中止。此后我和许多公卿大夫相交住,并在众多士子中得以容身立足,虽然也有对我青睐的,但没有谁能比他更早。而我也考虑不愿效仿世俗的士子,一朝得到人家的关照,不把人家看作是出于公心,反而趋走于人家的门下,耸肩谄笑,过分者甚至会进献谗谀的奉承而甘愿受人家的驱使,拿降低自己人格的代价去讨好人家,名为报德,其实无非出于一己之私,这样做其实只是用不忠厚的方式回报有知遇之恩的人。因此我很怕变成这样,我只想磨砺自己的名节,希望自己或许不会在世人中消失而没有名声,来表示不辜负人家的知遇之恩而已。我这种近乎愚拙的诚恳,想要恪守的就是这些,然而即使是胥公本人,也未必能体谅到我的内心。 自从前两年获罪贬到夷陵,奔走了水陆万里,自身日益困顿,行迹日益疏远,不能够再听到他的教导之言,如今竟然成了阴阳相隔的人。唉!我既不想做那些随俗浮沉的事,愚拙的忠诚、有所恪守又没得到什么益处,只剩下望胥公之门而大哭,面对灵柩浇酒祭奠,可惜连这点心意也无力去表达。这样的遗憾,怎么才能诉说清楚啊!我只能怜惜胥公不终天年与未得重用,与道路上的人们一同哀叹而已。 得知胥公将归葬于广陵,于是开始谋求在京居住,议论者却有很多人认为这样做不妥,而我闻听胥公的遗命是这样的,必然会有这样的考虑。如果能等到明年开春再沿汴水南下,那么我今年年末或明年初春,应当会经过京城,还可以有拜见学士的机会,以表达内心的感慨。身在下贱之中能力卑微,此时理当有心意上的表示,却没有能力提供一丝一毫的帮助,实在惭愧,实在惭愧!别不多言。欧阳修再拜书。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夕逗繁昌浦 (南北朝)刘孝绰 日入江风静,安波似未流。 岸回知舳转,解缆觉船浮。 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 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 疑是辰阳宿①,于此逗孤舟。 【注】①辰阳宿:辰阳,战国楚地,屈原《九章·涉江》有句“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写他流放行途的曲折险难。 19. 本首诗从体裁上说是________,前面四句写出了江面_______的特点。 20. 本诗后六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孤寂之情的?试简要赏析。 【答案】19. (1). 五言古体诗(五言诗、古体诗也对) (2). 平稳(意近即可) 20. ①情景交融,“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句,“暮烟”“远渚”等意象寄托了作者不能回家的孤寂之情;反衬,以人与鸟的晚归,反衬诗人自己不得不暂宿异乡渡口的孤单。②对比或反衬。“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句,以远远近近的“戍鼓”和“棹讴”之声,反衬出诗人境况的冷清。③用典。“疑是辰阳宿,于此逗孤舟”句,用屈原“夕宿辰阳”之典,显示诗人旅途的曲折险难,流露出内心的孤苦。 【解析】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体裁及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结合诗歌的字数、句式、平仄、押韵等方面分析判断体裁。诗句为五字,十句内容,因此为五言古体诗。结合前四句内容分析概括江面特征,“日入江风静,安波似未流”,这两句写傍晚时分,江面风平浪静,水就仿佛不流淌似的。“岸回知舳转,解缆觉船浮”,“回”,转;“舳”,指舵。这两句说,看见江流的平静,才知道船在转舵,解开缆绳,才知道船是浮于水上。这还是写江流的平静。 点睛:古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律,是古代的“自由诗”,一般分为四言诗、五言古体(五古)、七言古体(七古)、杂言体。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是古代的格律诗,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排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此外,我国古诗的分类方法还很多。例如,按作者分,有苏李体、太白体等;按诗集名称分,有楚辞体(骚体)、选体(《昭明文选》)等;按作诗方法分,有柏梁体(即联句诗)、集句体、回文体等;按用途分,有试帖诗(用于科举考试,也叫“赋得体”)、字谜体等。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暮烟”,既是指暮色、雾霭,也当指炊烟;“夕鸟”前飞,当是寻找归巢。情景交融,这些景象会引发作者的联想,居人的安煦,夕鸟的归飞,是会使他倍觉孤单。“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戍鼓”,报警或报时的鼔;“棹讴”,船夫唱的歌。这是他听到的声响,显得很热闹。但这“隔山”、“傍浦”传来,距离非近,又显得他在这里很是清冷了。运用反衬,这一静一喧的对照,可见出他的心情。“疑是辰阳宿,於此逗孤舟”,用典,“辰阳宿”用屈原《涉江》语:“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诗从行旅角度看,是写水道萦回,船行难走,从心情而言,是写放逐中的抑郁和悲愤。此处作者自比为屈原的辰阳之行,大概主要取前意,江行与湘西景观很有相似之处;当然,在这比拟中,亦显露了旅途中常见的孤寂情绪。 (三)古诗文默写。(8分) 2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守着窗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答案】 (1). 谨庠序之教 (2). 申之以孝悌之义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艰难苦恨繁霜鬓 (5). 千呼万唤始出来 (6). 犹抱琵琶半遮面 (7). 独自怎生得黑 (8). 梧桐更兼细雨 (9). 亦以明死生之大 (10).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谨”“申”“常”“霜”“始”“稷”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上了高中,离家的路开始远了;以后读了大学,或者去开创一番事业,离家的路可能会越来越远。有人觉得,在这个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时代,青年人不宜离家太远,应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也有人认为,一个人唯有离开家,走向无尽的远方才能真正成长,好青年志在四方。 对此,你有什么体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家和远方 从小,我便清晰地知道,无论我走多远,无论我飞多高。家,会始终站在那个或许并不起眼的地方,微笑着等着我归来。所以,我淡然地笑着,平静地拥抱一个个未知而又神奇的,远方。 父母一直认为,游览更多的地方能使我的眼界开阔,知识丰富。所以不满十岁,我便游历了不少的美景。通往远方,不论路途长短,不论时间多少,我总会有些小兴奋。看着高大的旅行箱,雪白的火车票以及崭新的太阳帽、墨镜,心里一种叫做“期盼”的东西便被点燃了。我是个喜爱自由的人,喜爱火车微微的颤抖及“轰轰”的鸣叫;喜爱穿着运动鞋,背着旅行包,有些出汗却毫不在意;喜爱一睁眼,拉开窗帘,就能发现自己正身处一个陌生崭新的地方。 而家,却又让我成为了一个怀旧,充满眷恋的人。当拿着钥匙,将门上的锁“咔嗒”一声打开时,泪水不知怎地就会冒出来,热乎乎地在眼眶中盘旋。推开浴室的门走出来,用毛巾搓揉着湿漉漉的头发。眼前熟悉的麻布窗帘,玻璃餐桌和高脚的凳子,还有一杯温热的牛奶,散发着丝丝甜湿的气息。这,比任何世界奇观都更美,更令人感动,更催人泪下。 远方,是阑珊、旖旎的。那里有着这样那样不为人知的神奇事物。那里有着绚烂缤纷的灯火,广阔毫无边际的天空,冰蓝纯净的湖泊溪流,还有俊俏挺拔的山石秀峰,它们的美丽令无数人为之惊叹,为之折服! 可家呀,它却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点了。它变成了我们许多人的精神寄托,变成了最坚实的避风港,变成了最可靠的后路。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是心灵的故乡。 当我装备好一切,准备一个人面对时,却发现留下的是手忙脚乱,事情来得太突然,让我措手不及。我原本的自立,自强,只是一些笑话罢了。原来的人生,早已变得面目全非。我丢失的不光是能力,还有希望。我丢失的不光是自己,还有人生。当世界只有我一个人时,孤独也就没那么可怕了。可惜世界不可能只有我一人,为之到来的,就是孤独,无助,陌生,冷淡。看人生,色彩单调;看自己,支离破碎。 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想的人生和我见到的不一样呢?为什么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变化呢?这些改变真的会让我不一样吗? 我们憧憬远方,体会了它那短暂美丽的刺激后,回到了永久的家。我们在家中本分地工作、休息,只在心中,梦着下一个奇妙、迷人的远方。然而只有在家整顿过后,我们才能精神充沛地面对前方。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体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青年人如何选择家和远方,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材料主要讲随着青年人慢慢长大,有的人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就涉及家和远方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青年人不宜离家太远,应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可以从亲情、责任、陪伴等角度分析立意。也有人认为“一个人唯有离开家,走向无尽的远方才能真正成长,好青年志在四方”,人生需要成长,外面也许有非常好的机会,也许有人生的重大改变,也许是经验的积累等。可以从奋斗、经验、梦想等角度分析立意。 参考立意:正确处理家和远方的关系;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责任与担当;重视亲情;要有长远眼光,追寻自己的梦想;做人要有开阔的视野;追求诗意的远方;人生是一种过程,意味着寻找、奋斗、拼搏等。 行文结构:结合“远方有美丽的风景”“远方有新的起跑线”“远方有纯真的情感”等分析,引出论点“追求远方,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追求远方的风景,美丽无限心畅然,如孔子是追求远方的践行者,他一生无所悔,无所撼,面对泰山的美丽,孔子心胸开阔,内心愉悦,留下泰山之游的佳作;追求远方的人生,奥运黑马心志坚,人生就是长跑,唯有不断追求远方,才能达到“更快、更高、更强”的境界,可以结合刘翔成为一位脱颖而出的奥运黑马来写;追求精神的远方,成就精彩人生。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追求远方,到达人生灿烂精神的彼岸;苍鹰克服了内心的恐惧才能拥抱蓝天,种子冲破土层的压抑才能沐浴阳光,而你我只有选择了远方才能走向成功。 【素材】远方是什么?游子说:“远方就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故乡。”诗人说:“我的思想在远方,那里有光明的火种。”人们往往对远方怀有美好的憧憬,远方象征着希望,孕育着成功。 远方的道路上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也会有许多坎坷不平。但不管是什么,都将是移到亮丽的风景线,好好把握吧! 我一直认为,远方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为它的距离。就像着名诗人汪国真说的那样: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每个人都向往着那存储着自己人生理想和希翼的远方。只不过对于远方,有人向而往,有人却向而不往。 儿子哭了,这里他很陌生,但他选择了这里,他也无数次的想家,想念母亲,但他也没有哭过。这次,他哭了,因为他感到了这封信纸上有母亲的无数滴泪水,母亲想尽办法才能把这信寄到他手里。一天,塑料里的绿叶黄了,儿子感到母亲……他到了总站里打通了电话,儿子怔住了,电话里的邻居说母亲死了……一年后,青藏铁路全线完工,儿子决定留在西藏,当了唐古拉山站里的一名普通列车员,带着从外面来的旅客踏上这段颠峰之旅。又一年后,儿子又收到了一封信,信封里没有信纸,只是一片用塑料包起来的纯澈的绿叶。原来母亲是……一片绿叶联通两地真情。绿,是使者,是牵挂。是远方与远方之间的亲情。 记得一位名人曾讲过:“没有梦的人,他的夜晚是黑暗的。”不错,太阳在有梦的地方升起,月亮也在有梦的地方才发出皎洁的光芒。 时光太长,长的像一幅怎么铺都铺展不完的画卷。在这幅画卷里,有些事如惊涛骇浪,让人感动万分。有些事却又如湖中的涟漪带给了我微微的感动。而那有亲情陪伴的日子,让我铭记在心,久久不能忘记……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一颗明星,在黝黑的夜里,它能给迷途的心指引方向。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一根绳子,用它的身躯,把心与心牢牢连了起来,亲情是什么?亲情是一罐蜂蜜,蕴含着浓浓的香味儿,使人们的心儿如痴如醉。亲情是什么?亲情是字典,是明星,是绳索,是蜂蜜。实在,亲情就是一种幸福。 劝告每一个人,不要让亲情在熙熙攘攘的古代社会变更中越来越懦弱地面对冲击发挥奇妙想象,漫天星辰,运用精妙比喻。至少咱们能够从自我做起,不要给本人留下遗憾,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我设计的游戏――吊果果,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学期的播种。"趁当初为自己的双亲送上一份不算奢靡的温馨问候!把暖和的亲情珍藏在心中。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