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走近经济单元核心素养讲座课件粤教版必修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走近经济单元核心素养讲座课件粤教版必修5

单元核心素养讲座 第一单元 单元课文精彩提炼 一、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技巧   品味角度: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得出结论,表明作者的观点。 教材回扣: 《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 》 这篇调查报告,数据和文字的表述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文中各段都有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不是作者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分析大量的数据后得出来的。 如第二部分“勤俭节约尚未过时”。先点出调查结果,提供数据:在今天这个重视消费的时代,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仍然得到 88.2% 的青少年的肯定:其中有 56.9% 的人认为,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完全是一种美德,永远不会过时”; 31.3% 的人认为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倡”勤俭节约;只有 6.9% 的人认为勤俭节约“现在已经过时”。 然后得出结论: 结论 1 :对勤俭节约精神的充分肯定,表明以往社会主导文化强调的这一观念仍然得到当今青少年的认可。作为一种具有道德规范作用的价值观念,勤俭节约并不受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直接影响而随即发生改变。 结论 2 :进一步比较发现,初中生对勤俭节约表现出了最高的认同度,认为勤俭节约 “ 永远不会过时 ” 的比例最高 (66.2%) ,比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相应比例均高出 12 个百分点。 结论 2 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再结论,是以年龄段的回答比例结论的,调查的结果是很有意味的。 再如第三部分“青少年享受意识正在增强”这个部分,先点出调查内容,提供数据:“对于‘要体现人生的价值,就应该努力追求眼前最大程度的享受’这一观点。”后展示调查结果:“表示赞同的青少年占 17.9% ;不赞同的占 55.4% ;还有 24.0% 的人持中性的‘一般’态度。独生子女和初中生都表现出更多地注重享受的倾向。” 最后得出结论: “ 可以看到,大多数人并没有对过分强调享乐的观点给予认同,但是持中性态度的人占到一定比例,说明在一些青少年心中对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两可倾向。 ” 二、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教材回扣: 《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 》 这篇调查报告表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追求生活质量。全文通过调查当前大多数青少年的消费观念,利用大量的数据,表明“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居首位,同时强调生活质量、重视享受的倾向也在日益呈现,而且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优越一些。他们的父母在消费观念上比较开放、相对超前,这对于他们的子女有直接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负担较轻,消费较高,后顾之忧少,消费水平也相对高一些。 《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 》 的序言部分就是调查的结论,这样就把有关调查的背景资料放在序言部分之后,分成四个小论点,每个小论点又各自独立,有调查结果,有调查分析,也有调查结论,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大结论。最后结尾部分,又对序言部分进一步深化、照应,并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点明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如本文的结尾: 总之,就当前青少年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而言,讲求实际、追求实惠是主要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他们自身基本上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诸如勤俭节约这一类曾经被长期弘扬的思想观念对他们仍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相应的强调生活质量和重视充分享受的观念,在青少年身上正越来越突出地呈现。 这样先谈分析的结果,即定性,而后查找原因, 即做因果分析。这样的一次大型的调查结果再一次呈 现于读者面前,收到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虽然 《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 》 在序言部分就交 代了调查的结论,但是作者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没有 明确说明。分析全文的调查数据和逻辑推理,不难发 现,本文作者反对中学生盲目消费,认为中学生应树 树立适度消费观。适度,就是适家庭经济条件之度,适中学生正常需求之度。盲目消费表现在不管有无好处,有无必要,是否适合自己,而一味地追时髦,赶潮流。中学生要抵制不利于健康的消费内容,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多听家长、老师的意见,多思考消费的目的和效果,防止盲目消费。 高考核心素养落实示范 【 典题展示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武汉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记者李昌建 徐伯行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某高校网站上的顺口溜, 反映出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小李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他表示自己从来不亏待自己,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简单向记者介绍了一下他的日常开销 —— 一天饮食 40 ~ 60 元,平日衣服给洗衣店 10 ~ 20 元 / 周;平日杂七杂八的 120 元 / 月,在外上网一个月也要几百块。每个星期还要留 200 元机动资金出去玩。记者简单算了一下,小李一个 月的生活费大概是 1850 元。 而同样是大二学生的小张,却表示自己一个月家里补贴 300 元就够了,运气好的时候甚至不需要伸手向家里要钱。“一个月大概需要 800 元,但自己在一些网站进行文字工作赚钱,一个月少说也有 500 元的收入,所以家里的负担还是比较小的。” 更多的学生,则介于小李和小张之间。记者对采访到的 60 余位大学生的月消费数据进行平均, 980 元是个中间数。 每月生活费给多少,才能让孩子既够用又不浪费?对于大学生的家长们来说确实是个问题。 陕西省宝鸡市的李女士,为奖励儿子考上了武汉 大学,拿出多年的积蓄,给儿子买了手机、笔记本电 脑,儿子也非常开心。很快,李女士又纠结起来 —— 因为儿子的生活费。她原本计划一月给儿子 800 元的生 活费,但儿子说不够,要求再添 200 元。李女士说,老 公下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自己的工资,一个月拿出 1 000 元,负担太重了。她也害怕儿子手头钱多了, 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但不给吧,又怕钱不够花,委屈了儿子。 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戴先生,对于儿子每月 2 400 元的生活费,倒不是很介意。他儿子去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开销是有点大,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用钱,慢慢就好了,不能让他受苦啊。” 而湖南长沙的李先生表示,孩子大了,消费要有 “计划”。他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李先 生说,上学之前,已经带女儿来武汉“实地考察”了 一番,最后按女儿报的数给生活费。当记者询问女儿 究竟报了多少时,李先生笑着说:“女儿报了个一 千,我蛮开心的,还比较合理。”不过随后李先生也 补充了一下,如果女儿不够用,找家里要,当然也会 给,天下哪有不心疼儿女的父母呢? 对于学生每月的花费,老师们是如何看待的?记者带着问卷调查报告,采访了一些高校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 “‘90 后’明显在消费上高于 80 后。有些学生实在是太敢花钱了,我真的不敢想他们如果没有钱该怎么办。”一名辅导员感慨不已。但他表示,“奢侈型”消费的学生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校园中并不多见。学校不方便干涉学生的支出情况,只能做正确引导。 中南民族大学钱文斌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主要是购买一些硬件设备比较花钱,比如笔记本电脑、 MP4 之类的,又由于缺乏理财的观念,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建议父母一次不要给太多钱。大学生可以打一下工,既获得社会经验,又充实大学生活。 关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有关专家也向记者表达 了他们的观点。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博士吴一鸣表 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 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 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 贪图享乐的坏习惯。 “大学生需要什么,应该靠自己 打工挣钱去买,只有自己去体验过劳动的艰辛,经历 过磨炼,才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吴一鸣建议,应借鉴西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即可。奢侈攀比要不得,盲目跟风要不得,提前消费要不得。要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 选自 2011 年 9 月 10 日 《 楚天金报 》 ,有删改 ) 【 达成路径 】 核心素养一:思维发展与提升 —— 用精确的数字得出结论 方法:分小组阅读,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承担探究目标,组内合作讨论明确答案。 1.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精确的数据来表明观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明确: (1) 本文第 2 段: 一天饮食 40 ~ 60 元,给洗衣店 10 ~ 20 元 / 周;杂七杂八的 120 元 / 月,上网一个月也要几百块。每个星期还要留 200 元机动资金出去玩。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 1 850 元。 这就运用了小李日常开销数据,通过具体、翔实的消费数字,证明小李消费较高。 (2) 本文第 3 ~ 4 段: 一个月家里补贴 300 元,一个月大概需要 800 元,自己在一些网站进行文字工作赚钱,一个月少说也有 500 元的收入,大学生月平均消费 980 元。 第 3 段运用三个数据,证明小张消费较低。 这样本文第 2 ~ 4 段,利用数据分别介绍了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消费水平的差异和大学生整体上的消费状况,说服力强,能够让读者对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数据直观,使读者一目了然。 核心素养二:文化传承与理解 —— 分析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方法:分小组阅读,请学生边读边标出重点语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承担探究目标,组内合作讨论明确答案。 2. 文中调查到的三位大学生家长在孩子消费问题上的态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 (1) 相同点:都十分疼爱儿女,希望在生活消费上不委屈孩子。 (2) 不同点:①李女士老公下岗,一家人生活全靠自己的工资,一个月拿出 1 000 元,负担太重。害怕儿子手头钱多了,养成乱花钱的习惯。 可见李女士怕孩子乱花钱。 ②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戴先生,对于儿子每月 2 400 元的生活费,倒不是很介意 …… 不能让他受苦啊。 可见戴先生家庭条件稍好,对孩子的高消费不是很介意。 ③李先生表示,孩子大了,消费要有 “ 计划 ” 。他在女儿上大学之前,已经带女儿 “ 实地考察 ” 了一番,最后按女儿报的数给生活费。 可见李先生希望孩子消费要有计划。 1. 下列表述,不准确、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 A. 这是一篇通过直接调查大学生、大学生家长、高校教师完成的调查报告。由于参与调查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员,所以他们的评论作为调查数据来源显得真实可信,调查的目标也非常明确。 B. 关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所有的专家都表示,“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会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 C. 大学生消费高,主要是购买一些硬件设备花钱多,比如笔记本电脑、 MP4 之类的,又由于不善于理财,花钱比较大手大脚。 D. 多数家长疼爱孩子,怕委屈了孩子,对高校的消费情况也不完全了解。学校应该做正确引导,干涉大学生的支出情况,不能放任自流。 E. 大学生不能奢侈攀比,盲目跟风,提前消费,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 解析 】 选 BD 。 B.“ 所有的专家都表示”以偏概全,原文中,只有个别人这么认为。 D.“ 学校应该做正确引导,干涉大学生的支出情况,不能放任自流”有误,原文是“学校不方便干涉学生的支出情况,只能做正确引导”。 2. 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数字来说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 分 ) 答案: 作者通过具体、翔实的数字,介绍了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消费水平的差异和大学生整体上的消费状况,说服力强,能够让读者对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数据直观,使读者一目了然。 3. 文中的专家说,对于孩子的消费,中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西方是“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作为一位未来的大学生,你赞成哪一种消费观念?请结合本文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 答案: 我赞成“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家里再富有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消费需求。一味满足孩子会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让他们养成贪图享乐、奢侈攀比、盲目跟风等恶习。家长应该帮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自己打工挣钱,经历过磨炼,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 能紧扣观点,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 【 素养解读 】 1. 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筛选并整合文章的重要信息。 2. 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表达技巧。 3. 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评价观点态度。 【 写作实践 】 请就“中学生零花钱消费现状”这一问题,对你所在的学校及周边学校的部分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多种消费情况,然后写成小调查报告。 【 参考例文 】 中学生零花钱消费现状 我对我所在的海民中学以及周边学校的 187 名中学 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多种消费情 况。 在月消费金额一项,约有 40% 的学生消费在 300 ~ 500 元之间,年消费额中有 31% 的学生在 3 000 ~ 5 000 元之间。 在中学生消费倾向的调查中,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食品、服装、学生用品。 在对校服满意程度一项中,有 35% 的学生认为不满意,有 32% 的学生认为一般,有 12% 的学生填上了“死都不想穿”和“宁死也不穿”。 在服装类中,中学生拥有名牌运动服的前三位分别是:阿迪达斯、耐克和李宁,占 53% 。购买时主要考虑样式的占 31% ,考虑价格的占 23% ,考虑质量的占 22% ,在休闲系列中,拥有最多的是真维斯,其次是堡狮龙和班尼路,购买牛仔系列前三名的名牌是:派、 LEE 、 LEE COOPER ,占其比例的 40% 。 有关部门在对北京、广州两地少儿消费状况的调查中表明,名牌对孩子们的影响极深,有 75.8% 的孩子表示,他们买东西主要看是不是名牌,此外,还有 33% 的孩子认为价格高就是好东西,就是名牌。孩子们的购买欲望有 30% 来源于广告宣传的诱惑,更多的是来源于商品直观外表 (42.5%) ,还有 24.3% 的孩子是出于攀比心态。 那么,处在名牌运动服饰包围中的工薪族们,对 名牌又有什么体验呢?在调查中走访了不同职业的不 少人,尽管他们的月收入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但 大多数却毫不犹豫地认为自己属于工薪族,只是因经 济实力不同,而造成不同的购买能力,自然他们消费 名牌的心态与经历也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惊人地一 致,在对孩子“买名牌的选择”是几乎都曾经给予认 可并购买过,理由也是多种多样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