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题 Word版

连城一中2019--2020学年上期高二年段月考二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罗东华 审题人:林小凤 ‎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凝脂(zhī)  闲暇(xiá)  绰约(chuò)  马嵬(wēi)‎ B.潺湲(yuán) 联袂(mèi) 踯躅(zhí) 祠堂(cí)‎ C.千载(zǎi) 鹧鸪(zhè) 绸缪(móu) 玉簟(tán)‎ D.寤寐(wǔ) 歧路(qí) 江渚(zhǔ) 庑门(wǔ)‎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城阙   萧索   娥嵋   连理 B.修葺   芳馨   逍遥   装饰 C.慷概   黄鹂   飘飖  链接 D.瓜州   时事   阑干   凝睇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可爱,可羡 B.与佳期兮夕张 佳期:好的日期 C.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停止 D.三顾频烦天下计 频烦:多次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 分)‎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B.技盖至此乎 C.技经肯綮之未尝 D.善刀而藏之 ‎5.下列加点词语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所见无非牛者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①善刀而藏之 ②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B. ①乃中《经首》之会 ②莫不中音 C. ①族庖月更刀 ②每至于族 D. ①吾闻庖丁之言 ②不求闻达于诸侯 ‎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吾见其难为 B. ①进乎技矣 ②依乎天理 C. ①虽然,每至于族 ②怵然为戒 D. ①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②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8.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例句:良庖岁更刀,割也 A.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B.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C.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D. 臣之所好者道也 ‎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 永春老醋、崇武鱼卷、洪濑鸡爪等特产充满着道地的“泉州味”,深受游客喜爱,是有口皆碑的“泉州伴手礼”。‎ ‎② 2017年去世的吴文俊、黄大年等科学家,不但功勋卓著、著作等身,而且有一腔至诚的爱国情怀,令人高山仰止。‎ ‎③ 2018年元旦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1.33亿人次,不少景点游客爆满,门票一票难求,给人以洛阳纸贵之感。‎ ‎④ 在央视辩论节目《世界听我说》中,华人辩手个个巧舌如簧,努力通过他们的思想和口才交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⑤ 不少人为了追求好身材而盲目节食减肥,食不果腹,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很可能适得其反,影响身体健康。‎ ‎⑥ 为了吸引眼球,有些人喜欢在微博上故作惊人之语,其实他们的言论往往肤浅狭隘,缺乏理性,不过是一孔之见而已。‎ A. ①③⑥ B. ③④⑤ C. ①②⑤ D. ②④⑥‎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 第二架C919客机首次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完成飞行,这意味着我国两架C919飞机均已进入试飞状态,项目迈入全面试验试飞阶段。‎ B. 近年来,以扶贫为目标的各种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形成全国性与基层组织、综合扶贫与专业组织相互配合,有力支持了精准扶贫的实施。‎ C. 近日,格力电器与阿里巴巴签署百亿级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零售、大数据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推进产业方面的颠覆式变革。‎ D. 英国政府着手制定相关新法律,计划严厉打击比特币和其他虚拟货币,主要原因是由于担忧这些资产被用户用于金融犯罪和洗钱。‎ ‎11.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 A. 为改善教师福利、增强学校凝聚力,不苟言笑的洪校长在行政会上诚恳地说:“为了学校的发展,大家就斗胆建言献策吧。”‎ B. 同学们,“文章不厌百回改”,希望你们把作文拿回去,从选材到谋篇到拟题再作斟酌修改,周一交上来,我会认真斧正的。‎ C. 临川太阳镇江先生的儿子今年以优异成绩荣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乡亲们纷纷前往祝贺,他连连道谢说:“托福!托福!”‎ D. 他是个古道热肠的人,无论谁请他帮忙,也无论他能否办得到,他都会满口答应下来:“我一定鼎力相助,您就放心吧!”‎ ‎12.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一些经典古诗文 ① _经久不衰, ② 它们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与心理共振。 优秀的古诗文作品, ③ 具有文学上的审美趣味, ④ 具有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它们穿越千年,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 ⑤ 在个体精神世界疲惫、懈怠、干涸的时候给予他们心灵上的甘霖, ⑥ 使他们保持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之所以 是因为 不仅 还 并 ‎/‎ B ‎/‎ 就在于 除了 并且 由于 必然 C 既然能 肯定是 ‎/‎ 也 甚至 因此 D 之所以 不排除 不但 而且 ‎/‎ 进而 二. 阅读题(5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13-15题。(每题3分,共9分)‎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②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的“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③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④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⑥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改)‎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相对于其他共同体思想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的问题。‎ B.历史上共同体观念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C.“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中找到思想本源。‎ D.当今世界并不是一片祥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一开头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接着引出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 文章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本源有传统和现代两部分,并就两者之间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在论证中多次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旨在通过对比论证突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 D. 文章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并不平坦,需克服很多困难。‎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如果个别大国能够打破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不以假想或者现实的敌人为目标,那么将会减少大国间的对抗因素。‎ B.如果没有对中国古代形成的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进行创造性改造,就不能让它焕发新的活力。‎ C.“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也反映了中国的自我定位。‎ D.只有全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国际关系中的对抗因素,才有可能实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愿望。‎ ‎(二)文学阅读(15分)‎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节选)‎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把三国群雄为权谋而进行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上古到三国,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做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他们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断断续续外出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就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照理,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辞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他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有了高远的心怀,才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做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三首·神释》‎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进行对比,说明了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17.根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6 分)‎ ‎18.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6 分) ‎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9~21题。‎ 文帝择绛侯勃子贤者河内守亚夫,封为条侯,续绛侯后。‎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成礼而去。 ‎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吴方攻梁,梁急,请救,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却,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等为列侯。‎ 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予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 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太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指春秋末期齐国著名军事家司马穰苴)曷有加焉!足已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B.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C.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D.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续绛侯后:这里指的是袭爵,即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周亚夫承袭父亲绛侯周勃的侯爵位,因封地在条,故称条侯。‎ B.孝景三年:用的是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这里指的是使用“孝景”这个年号的第三年。‎ C.太尉: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隋以后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等的加官、赠官。孝景三年,为平吴楚七国之乱,命周亚夫为太尉。‎ D.县官:旧称一县的行政长官,西汉时常用以称政府或皇帝。《索隐》解释说,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 ‎2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亚夫严于治军。汉文帝六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周亚夫驻守细柳营,营中将士随时保持战备状态,皇帝也不能随意进出军营。‎ B.周亚夫长于用兵之道。在平定七国之乱时,他明了敌方的优势和缺陷,提出了明确的战略方针,并排除干扰,坚决执行,大败敌军。‎ C.周亚夫性格耿直,坚持自己的政见。他先是以“高皇帝约”反对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后来又站在臣子守节的立场上反对封匈奴降王为侯。‎ D.周亚夫处事不慎,终至惹祸上身。他儿子私自购买甲盾埋在地下,被佣夫告发,调查人员指出他的问题并转交廷尉处理,他绝食抗议,五天后呕血而死。‎ ‎2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3分)‎ ‎(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3~24题。‎ 秦州杂诗①(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 属国②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期间创作《秦州杂诗》。②属国,即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这里指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 ‎2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莽莽”“万重”写出了秦州四周山岭的绵延和雄奇,突出了秦州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势。‎ B.地面无风,但高空却风动云移。虽未入夜,但边城已明月高悬。这里写出了秦州特有的景象。‎ C.‎ 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始终坚守气节。作者借此激励唐朝出使各国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 D.秦州本不属边塞之地,而作者目光所及,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一片衰败萧索的景象。‎ ‎24. 本诗与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均提到了“楼兰”,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指出其不同。(5分)‎ ‎(五)25.情境默写(7分)‎ ‎(1)《岳阳楼记》±íÏÖ×÷ÕßÐؽó¿ªÀ«、Çé²Ù¸ßÉС¢Ë¼Ïë¾³½ç高、ÐÄ̬好µÄ¾ä×Ó: , 。‎ ‎(2)《送东阳马生序》×îÄÜÌåÏÖ×÷ÕßÇóѧ֮“¼è”µÄ¾ä×Ó: ,‎ ‎ , 。‎ ‎(3)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感叹生命短暂的句子是:               ,                。‎ 四、写作(60分)‎ ‎26.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微信微博;过去熟悉的是笔墨纸砚,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书香墨宝,现在熟悉的是手机电脑。‎ 现在与过去对比,会引起我们许多联想和感慨。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选择一个切入点,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连城一中2019--2020学年上期高二年段月考二语文参考答案 ‎1.B [A项“嵬”应读wéi;C项“簟”应读diàn;D项“寤”应读wù。]‎ ‎2.B [A.嵋—眉;C.概—慨;D.州—洲。]‎ ‎3.B [佳:佳人;期:约会。]‎ ‎4.C [A.向—响;B.盖—盍;D.善—缮。]‎ ‎5.D [A.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B.古义:到了;今义: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C.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6. B(见《名校学案》P46第2小题)‎ ‎7. B(见《名校学案》P46第3小题)‎ ‎8. D(D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A项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省略句;C项是状语后置句。改造《名校学案》P46第6小题)‎ ‎9. B 试题分析:①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使用正确。②高山仰止:比喻高尚的道德。使用正确。③洛阳纸贵:比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对象不当。④巧舌如簧:舌头灵巧,能言善辩,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含贬义。此处感情色彩不当。⑤食不果腹:吃不饱肚子。此处望文生义。⑥一孔之见:比喻片面的见解。使用正确。‎ ‎10. C 试题分析:A项,“首次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完成飞行”语序不当,应改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完成首次飞行”。B项,“形成全国性与基层组织、综合扶贫与专业组织相互配合”成分残缺,应改为“形成全国性与基层组织、综合扶贫与专业组织相互配合的格局”。D项,“主要原因是由于担忧这些资产被用户用于金融犯罪和洗钱”句式杂糅,可改为“主要原因是担忧这些资产被用户用于金融犯罪和洗钱”。‎ 点睛: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11. C 试题分析:A项,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辞,句中应改为“大胆”或“积极”。B项,斧正,敬辞,请人修改文章,文中应改为“批改”。C项,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的意思。D项,鼎力,敬辞,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句中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应改为“尽力”。‎ 12. A 试题分析:“一些经典古诗文经久不衰”和“它们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与心理共振”之间是因果关系,前为果,后为因,故①②两处应填表因果关系的一组关联词语;“优秀的古诗文作品”自然应该“具有文学上的审美趣味”,而“具有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则是深层次的美,故“文学上的审美趣味”与“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应为递进关系,据此就可确定本题答案应为A项。‎ ‎13. C 试题分析:A项,“‘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狭隘、片面,“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应该是“全人类的、世界的”,原文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B项,“历史上共同体”说法扩大了范围,以偏概全,原文是“历史上不少共同体”。D项,“是全世界负责任大国的共同责任”,无中生有。‎ ‎14. B 试题分析:B项,根据原文第三段,作者未论证两种思想文化本源之间的关系。‎ ‎15. C 试题分析:“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张冠李戴,文章中提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非其提出的背景。所以该选项错。‎ ‎16.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A项,“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说法有误,第七段说的是“到了唐代……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故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 ‎17.①文笔自然,言辞通俗而心怀高远。②以平静而优雅的姿态来保持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③歌咏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田园。‎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文章从第六段开始谈及陶渊明的诗作,一直到篇末。从文段中筛选出能够说明其“诗作”特点的词句,然后整合作答即可。如第六段“他的言辞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第七段“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第九段“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第十一段“陶渊明认为……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等,容易概括出答案。‎ ‎18. ①“田园”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然的归隐之地。②“田园”是陶渊明以最自然的文笔去描写的具体对象。③“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文化人格的精神家园。④“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学作品中词语内涵的能力。依据文意,第二段“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第五段“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就荒芜了。他天天自催”、第七段“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第九段“有了高远的心怀……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第十一段“陶渊明认为……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分析以上可知,“田园”表面上是陶渊明的隐居之所和诗作的描述对象,其深层含义则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和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 19. 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高皇帝约”的意思为“当初高皇帝规定”,所以“约”后断句,“王”做“不得”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王”后断句,排除选项C。“非有功不得侯”的意思是“不是有功的人不能封侯”,所以“侯”后断句,“不如约”的意思是“谁不遵守这个规定”,所以“约”‎ 后断句,排除选项B。“今信虽皇后兄”的意思是“如今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哥哥”,所以“兄”后断句,排除选项D。‎ 19. 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B项,“孝景三年:用的是年号纪年法”错误,“孝景三年”是“帝号纪年法”。 ‎ 20.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要点的概括、归纳及分析的能力。D项,“他儿子私自购买甲盾埋在地下”错误,由原文“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可知,是条侯的儿子从专做后事用品的工官尚方那里给父亲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而不是“购买甲盾埋在地下”。 ‎ 参考译文:‎ 文帝从周勃的儿子中挑选贤能的河内郡太守亚夫,封他为条侯,接续绛侯的爵位。‎ 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边境。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刀剑出鞘,开弓搭箭,弓拉满弦。皇上的先行引导人员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引导的人说:“皇上即将驾到。”把守军营的都尉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诏令将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皇上劳军礼仪完毕后离去。‎ 孝景帝三年(前154),吴、楚叛乱。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领兵进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针锋相对。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然后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这个意见。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景帝随即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仍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由弓高侯等人率领去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让人们注意防备西北。接着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可是由此梁孝王却和太尉有了仇怨,梁孝王每次进京朝见,常常跟太后讲条侯的过失。‎ 有一天,窦太后说:“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了。”景帝说:“这件事需要和丞相商议一下。”周亚夫说:“当初高祖皇帝规定‘不是刘氏家族的人不能封王,不是有功的人不能封侯,谁不遵守这个规定,天下人共同攻击他’。如今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没有立功,封他为侯是违背规约的。”景帝听了默默无言,只好作罢。后来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投降汉朝。景帝想要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后来的人。丞相周亚夫说:“那几个人背叛他们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们为侯,那还怎么去责备不守节操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的意见不能采用。”于是把唯徐卢等人全都封为列侯。‎ 过了不久,条侯的儿子从专做后事用品的工官尚方那里给父亲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搬运的雇工很受累,可是不给钱。雇工们知道他偷买天子用的器物,一怒就上告周亚夫的儿子要反叛,此事牵连到条侯。雇工的上书呈报给景帝,景帝交给官吏查办。官吏按文书上内容一一责问条侯,条侯拒不回答。景帝责骂他说:“我不任用你了。”并下令把周亚夫交给廷尉治罪。廷尉责问说:“您是想造反吗?”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要造反呢?”狱吏说:“您纵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狱吏逼迫越来越加紧。起初,狱吏逮捕条侯的时候,条侯想自杀,夫人制止了他,因此没能死,接着就进了廷尉的监狱。周亚夫于是五天不吃饭,吐血而死。他的封国被撤除。‎ 太史公说:周亚夫的用兵,一直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即使司马穰苴(jū,居)这样的名将怎能超过他呢!可惜他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最后以穷途困窘而告终,真令人悲伤啊!‎ ‎22.翻译(1)厨师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超过(一般的)技术了。”(道1分,进1分,句子通顺1分)‎ ‎(2)我看见难解的地方,就小心谨慎提高警惕,目光因为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怵然1分,为1分,句子通顺1分)‎ ‎23.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作者借此激励唐朝出使各国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理解错误,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诗句中包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24.①杜诗“楼兰斩未还” 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寓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②王诗“不破楼兰终不还” 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作者也借此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的鉴赏能力。关于“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杜诗“楼兰斩未还” 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这一联寓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而王诗“不破楼兰终不还” 化用了楼兰的典故,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作者也借此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25.情境默写(7分)‎ ‎(1)《岳阳楼记》表现作者胸襟开阔、情操高尚、思想境界高、心态好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分)‎ ‎(2)《送东阳马生序》最能体现作者求学之“艰”的句子: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3分)‎ ‎(3)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感叹生命短暂的句子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2分)‎ ‎26.【写作指导】本则材料中信封信纸、笔墨纸砚、书香墨宝代表的是传统文化;微信微博、鼠标键盘、手机电脑是现代科技。这则材料实际上引导我们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可以从“守住传统文化”的角度立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由此看来,传统文化不能丢,应该坚守。可以从“没有发展便没有一切”的角度立意。如果一味抓住传统文化而不知变通,势必会造成畏步不前的情况。因此,要注重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来谈,既要注重传统文化,又要重视科技发展,两者并不是水火不容,矛盾对立的。‎ ‎【例文】‎ 守住传统文化(833字)‎ 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感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泱泱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思想。这些思想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