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101中学2020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北京一零一中高三语文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先民站在陆地与河流交接的河岸,身后是适宜农牧的沃野,面前是碧波荡漾的河流。他们接受了大自然开枝散叶与源远流长的双重恩泽,选择沿河而居,因为这样既可以固守家园,也可以通过水路远走四方。 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无不与河流相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哺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哺育了埃及文明,印度河、恒河哺育了印度文明,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文明。人类依水建屋,近水耕种,不同地区的水文各具特点,孕育出的文化也千姿百态。《汉书》中说:“河出昆仑,经中国,注勃海……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沿河而居的人们,精耕细作、撒网捕鱼、采摘养殖、航运通商,江南水乡也由此而发展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人文荟萃之地。 河流一旦干涸,与河流相伴的文明也可能会随之消失。考古研究表明,曾经的连年干旱摧毁了玛雅人赖以为生的农业,导致玛雅文明最终走向分崩离析。《汉书》中的有关记载显示,毗邻罗布泊的楼兰古国,“民随畜牧,逐水草”。后来因为注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孔雀河改道,楼兰日益缺水,发祥于罗布泊的楼兰文明最终被风沙湮没。 于是,兴水利、除水害成为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重要推力。据考古发现,岷江流域是中国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但由于水患频繁,古蜀先民经常被迫在岷江沿线迁移。至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组织民众利用自然地势,在江心顺流筑堰,将岷江水流分为两股,一股引入灌区,一股流入原始河道。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岷江丰沛的水流量与顺应自然的水利工程完美结合,造福了当地民众,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取材于高心怡等作者的文章) 材料二 河流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血管,它将陆地、湿地、湖泊、海洋连接在一起,也将诸多生态系统连接在一起。在流动过程中,河流与所接触的土壤以及其他水体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交换,溶解在水中的多种矿物质,为各种水生生物输送了必要的营养。水藻、浮游生物以及其他水生动植物在河流中繁殖生长,互为依存,数量与种群处于动态的平衡。一些通往大海的河流,还会定期迎送一些到内陆河流产卵繁殖的海洋生物。 蜿蜒流淌的河流是大地上靓丽的风景。河流中的生命自然流转,各种物质、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可以实现水体自净;季节性的洪水可以进一步荡涤河流中的多余物质,大雨冲刷过的河流也会变得更加清澈妩媚。然而,有些地方将自然河道截弯裁直,用水泥和砖石铺满两岸与河床。这种笔直坚硬的河段看上去仿佛有一种“整齐美”,却会导致河水在短时间内变臭。原因在于,河流经过弯曲的河岸,会加大冲刷力度,增进水体与土壤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自净。所谓的“整齐美”,实际上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 对人类而言,河流能够提供的便利不一而足。诸如饮用、灌溉、捕鱼、养殖、清洁、运输、防御等。人们将河流上游的木材连成木排、竹排,借助河流运到中下游;在河流上筑坝发电,在河床上采沙挖泥。可是正因这些便利,河流两岸的森林最先被砍伐;许多陆生动、植物的原始栖息地因筑坝而被淹没,一些洄游鱼类的繁衍之路被截断;大规模采沙挖泥则破坏了河床和河道,对鱼类产卵及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构成了严重威胁。 (取材于朱永杰等作者的文章) 材料三 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对于河流生态的影响有限。而工业革命后,河流成为原料运输、商贸货运、人员往来的重要航道,河流对人类的意义愈加重要。然而,人类对河流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使许多昔日秀美的河流变得苍老而憔悴。 1970年前后,航运功能逐渐衰退的新加坡河,污染问题日益凸显。1977年,新加坡政府开展了“十年清河,十年河清”的河流治理工程,包括改造排水系统、重新安顿沿河贫民、清理河床垃圾等。经过十几年治理,河水还清,海洋生物重返新加坡河产卵;经过改造的新加坡河沿线丰富的城市界面与特色片区,成为一张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圣安东尼奥河是美国圣安东尼奥市的母亲河,其流经市中心马蹄形的“大弯曲”河道在雨季经常泛滥。1921年,在遭遇一场严重洪灾后,人们对是否保留“大弯曲”河道产生了激烈争论,最终河道得以保留。1929年,青年建筑师罗伯特·哈格曼提出建设滨水步道,他认为“城市历史文化与河流的自然之美都应当被保留”。1998年,圣安东尼奥市启动河流改善工程,通过保持岸线的自然形态、植被覆盖、加固树根土壤等生态工程方法,有效减少了水流对河岸的侵蚀。2014年,圣安东尼奥沿河建成了全美最大的滨河公园,城市形象得到显著提升。 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是长江入海前汇入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东端的杨浦滨江,沿江曾经密布几十家工厂,此外还有工业码头、远洋鱼货市场,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本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厂房多数废弃,不仅不能发挥生产效用,还遮挡了人们的视线,让附近一些居民“临江不见江”。2015年,上海启动滨江改造工程,通过水岸生态系统修复、营造亲水景观、废弃厂房再利用等方法,重建人与河流的亲善关系。2019年9月,改造后的5.5公里岸线向公众开放。市民在沿江步道上或漫步,或健身,或参观沿岸的工业遗址,或凭栏欣赏清流涤岸、水光天色。昔日封闭的工业生产岸线,由此转变为开放共享的城市生活岸线。 (取材于陈泳、邓艳、章明等作者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类选择沿河而居,因为这样有利于安排生产生活。 B. 河流哺育了人类文明,影响着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 C. 连年的洪涝灾害,最终造成了玛雅文明的分崩离析。 D. 兴水利除水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了推动作用。 2.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的一项是( ) A. 拦截岷江水流 B. 奠定防洪基础 C. 扩大灌溉面积 D. 造福当地民众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河流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流的流动有利于各种水生生物得到一些必要的营养。 B. 河流的季节性洪水可以进一步荡涤河岸上的多余物质。 C. 河流既能给人类带来审美愉悦又具有实际的利用价值。 D. 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生产生活中的诸多方面。 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 ) A. 工业革命过程中人类对河流的利用程度有显著提高。 B. 海洋生物重返新加坡河表明污染治理已经出现成效。 C. 在圣安东尼奥河治理过程中注重保持河流的自然美。 D. 彻底拆除废弃厂房重建了市民与黄浦江的亲善关系。 5. 依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在享受河流恩泽时应当如何善待河流。 【答案】1. C 2. A 3. B 4. D 5. ①合理利用,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②尊重自然之美,避免不必要的人为改变。③适度开发,尊重与河流相关的历史文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连年的洪涝灾害”错,根据材料一“曾经的连年干旱摧毁了玛雅人赖以为生的农业,导致玛雅文明最终走向分崩离析”可知,造成玛雅文明分崩离析的原因是干旱。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看是否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A项,根据材料一“将岷江水流分为两股”可知,都江堰将岷江分流,并非截流。 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看是否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B项,“河岸上”应改为“河流中”,根据材料二“季节性的洪水可以进一步荡涤河流中的多余物质”可知。 故选B。 4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看是否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D项,“彻底拆除废弃厂房”错,根据材料三可知,应为“废弃厂房再利用”。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其次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本题答题关键词是“善待”,三段材料都提出一些人与河流不和谐的例子,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每段材料各概括一点即可。材料一论述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兴衰的关系,举都江堰的成功例子,启发我们改造河流应顺应自然。材料二论述人类对河流的不合理改造,“截弯裁直”等行为,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之美,避免不必要的人为改变。材料三论述人类对河流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使许多昔日秀美的河流变得苍老而憔悴。再举新加坡河、圣安东尼奥河以及黄埔江的成功治理,启发我们要适度开发,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尊重与河流相关的历史文化。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一日,帝留安石坐,曰:“有欲与卿从容论议者。”因言:“唐太宗必得魏征,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安石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禼;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以天下之大,人民之众,百年承平,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皋、夔、稷、禼、傅说之贤,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 “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则皋、夔、稷、禼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属文动笔如飞 属 :连缀 ②嚣天下之口 嚣 :阻塞 ③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因:沿袭 ④大抵皆祖此书 祖 :效法 ⑤庶同济此道 庶 :希望 ⑥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 肆 :放纵 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 苟:苟且 ⑧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但:只 A. ①⑦ B. ②③ C. ④⑤ D. ⑥⑧ 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以太宗为哉 哪里比得上太宗的作为呢 B. 恐无以副卿此意 恐怕无法符合你的期望 C. 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 这二人确实不是每代都能有的人物啊 D. 卷怀而去尔 藏身退隐而离开(朝廷)罢了 8. 下列对第二段王安石所上《万言书》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一项是 A. 要学习先王施政的思想要义 B. 财富不足是治国的最大忧患 C. 要举贤任能,储备人才 D. 改革弊端需要循序渐进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10. 某同学读完《宋史·王安石传》,制作了一张读书卡片,请你根据文章的第二段内容, 把下面的表格空白之处补充完整。 ⚪《宋史·王安石传》读书卡片⚪ 问题所在 根源分析 解决办法 财力日以困穷 风俗日以衰坏 搜罗天下人才 苟且因循 【答案】6. B 7. A 8. B 9. 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把上天赐予当作常态,而不考虑万一出现忧患该怎么办吗? 10. 《宋史•王安石传》读书卡片。 问题所在 根源分析 解决办法 财力日以困穷 风俗日以衰坏 不知法度 不法先王之政 效法先王为政的用意(思想) 以财不足为公患 治财无其道 搜罗天下人才 不合于当世之变 苟且因循 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②“嚣天下之口”是说“又不至于使天下的人吵吵嚷嚷地反对”,“嚣”:使……喧哗。“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是说“应该以天下的力量来创造天下的财富”,“以”:凭借。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A项,“何以太宗为哉”是说“为什么要以唐太宗为榜样呢”。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项,“财富不足是治国的最大忧患”错误,原文是说“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即“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从来没有出现过财富不足的大患,问题只在治理财政时不得法罢了”。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其”应理解为“难道”;“以……为”应理解为“把……作为”;“天幸”应理解为“上天赐予”;“一旦之忧”,应理解为“万一出现忧患”。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结合文章的第二段内容“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可知,问题所在“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的根源是“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解决办法是“效法先王为政的用意”;结合“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可知,对应解决办法要“搜罗天下人才”,因为问题的所在是“以财不足为公患”,根源分析是“患在治财无其道”;结合“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可知,“苟且因循”的问题所在是“不合于当世之变”,解决办法是“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从小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动笔如飞,开始好像并不在意,完成后,看到的人都佩服他文章精妙。 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并能够以广博的知识进行辩论,以发扬自己的学说。他敢于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事,慷慨奋发,有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习惯的志向。于是,他向仁宗上万言书,认为:“现在,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贫困,风俗一天比一天衰败,出现这种令人忧虑的情况,其原因在于不知道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治。效法先王的政治,就是要效法先王的用意。只要效法先王的用意,那么我们的改革,既不至于惊世骇俗,又不至于使天下的人吵吵嚷嚷地反对,就已经符合先王的政治了,应该以天下的力量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应天下的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从来没有出现过财富不足的大患,问题只在治理财政时不得法罢了。现在,当官任职的人中间,人才已经不足,而民间也缺乏可用的有才能的人。向谁托付国家大事,靠谁来守卫边境地区,陛下能够长期靠老天赐给的幸运,而不担心有突然的忧患吗?我希望皇上能看到苟且因循的弊病,公开下诏告诉大臣,准备逐步改变它,以便能够符合当前形势的变化。”后来王安石执政时,他所施行的办法,差不多都来源于这封万言书。 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达朝廷。他入宫朝见回答皇帝的询问时,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先做什么事。神宗说:“按唐太宗的政策做怎么样?”他说:“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为什么要以唐太宗为榜样呢?尧、舜治国的办法,非常简略而不繁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只是后代的学者不能完全了解,才认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以说是用难做的事情来要求君主了,我自顾力量微薄,恐怕无法符合你的期望。你可以全心全意地辅佐我,以便能够共同成就这事。”有一天讲学,(众大臣走后)神宗皇帝让王安石留下来,说:“我有事想跟你认真讨论。”于是说道:“唐太宗必须得到魏征,刘备必须得到诸葛亮,然后才能够有所作为。这两人确实不是每代都有的杰出人物啊。”王安石回答说:“陛下果真能做尧舜,那么必然会有皋、夔、稷、禼这样的人物来辅佐;果真能做商高宗,那么必然会有傅说来辅佐。凭借我大宋幅员之大,人民之多,百年治平相承,有学问的人不可以说不多。但经常忧虑没人可以帮助陛下治理国家,其原因在于陛下选拔人才的方法还不明确,诚意待人做得还不到家,即使有皋、夔、稷、禼和傅说这样的贤人,也会被小人遮蔽,藏身退隐而去。”神宗说:“哪个朝代没有小人?即使是尧、舜的时代,也不能没有‘四凶’。”王安石答道:“正因为能够辩别‘四凶’而加以惩处和铲除,尧、舜才能够成具为尧、舜。假如让‘四凶’肆无忌惮、谗害忠良、为非作歹,那么皋、夔、稷、禼还肯因循苟且贪图傣禄而虚度一生吗?”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就任参知政事。神宗对他说:“人们都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研究经书,不了解世间的事务。”安石回答:“研究经书正是为了处理世间的事务,但是后代所谓儒者的人,差不多都是些庸人,所以社会上都习惯地认为,研究经书是不可能用来处理世事的。”神宗说:“那么,你要先进行什么工作呢?”安石说:“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是当前最为急迫的事。”神宗认为很对。 1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篇》) ②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 》) ③子曰:“事父母几(委婉)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忧愁)而不怨。”(《论语·里仁篇》) (1)请概括以上三则材料中孔子认为在“孝道”中的正确态度。 (2)第③则材料中“不违”,有人解释为“不违背其父母”,有人解释为“不违背其最初的‘几谏’之意”,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合理?请结合材料及孔子的思想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对待父母要始终和颜悦色;“孝”要由心生,要有恭敬态度;对父母之过,劝谏要委婉;要任劳任怨。 (2)示例一:我认为第一种解释更为合理,因为此则材料是说我们要孝敬父母,就应该是不违背父母的意愿,顺从父母,即使让自己感到忧愁困惑也不抱怨,符合孔子认为“孝”要由衷的恭敬的观点。 示例二:我认为第二种解释更为合理,因为此则材料是说在孝敬父母的时候,对父母之过不能置之不理,要委婉的进行劝谏,不能唐突了父母,这才是孝子最深切的表现,符合孔子认为“孝”要符合道义的观点。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传统文化经典,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①中“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意思是,做到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②中,“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不敬重的话,奉养父母和饲养狗马就没有区别了,要求要从心底里敬重父母; ③中,“事父母几(委婉)谏”“又敬不违,劳(忧愁)而不怨”可见,指父母如有过错缺点,子女劝说态度态度要委婉含蓄,恭敬不违,愁而不怨。 (2)本题考查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所供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可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谈自己的深切体会和感悟。 本题先表明观点,再进行分析。如认为第一种解释合理,指“不违背父母”,可以从“劳(忧愁)而不怨”中分析,即使父母的意愿让自己忧愁,也不应该抱怨,不违背他们的愿望,符合孔子的“色”“敬”等孝道观; 如认为第二种解释合理,“不违背最初的‘几谏’之意”,即指态度要一直委婉、和颜悦色,从这段话的主旨来看,是指父母如果犯了过错,子女必须要规劝,而规劝的方式要委婉,即使父母不听从,也仍旧应该“敬”,这就是不违背最初的“几谏”。 【点睛】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 参考译文: ①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②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③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 阅读下面这组唱和诗,完成各题。 种菜 苏辙 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苏轼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 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12.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辙诗中没有一个“旱”字,但句句牵动着旱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B. 苏轼诗题目中“次韵”既点明这首诗是和苏辙诗所作,又指出了押韵特点。 C. 苏辙诗中“乱”写出了汲水的忙乱,苏轼诗中“倒”写出了腌菜食尽的困窘。 D. 苏辙诗沉郁顿挫,格调比肩“诗圣”,苏轼诗闲散冲淡,气韵神似“诗仙”。 13. “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中用“秋色”喻指年华。下列诗句中的“秋色”有这种含义的一项是 A.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B.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C.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 D. 秋色频于客鬓加,归期犹自叹无涯。(罗公升《发湖州》) 14. 唱和诗中,“和诗”的内容和情感既要与原诗有联系,又要有新的阐发。这一特点在苏轼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答案】12. D 13. D 14. ①苏轼诗写春饥的艰辛,呼应苏辙诗中因春旱而饥困的内容,两诗都即事感怀,流露出辛酸与无奈。 ②苏轼诗针对苏辙诗中因春旱而惆怅、因赋闲而抑郁不得志的情绪,劝慰他面对窘境无须慨叹,既然不合时宜,不妨安心退耕。 ③苏轼诗针对苏辙诗中年华虚掷的感慨,以坦然的心态、幽默的自嘲来宽解,境界更加旷达。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苏辙诗沉郁顿挫,格调比肩‘诗圣’”分析错误,苏辙的诗在描写生活方面,缺乏杜甫揭示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A项,此处“秋色”指晴高气爽的天空。 B项,此处“秋色”指秋天的景色。 C项,“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秋色”指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 D项,“秋色频于客鬓加”,此处“秋色”喻指年华。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做这类题(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苏轼与苏辙的诗歌各具特点,但是因为两首诗是唱和之作,二者在内容和情感上保持着一致性,具体体现在: ①两诗都是即事感怀,流露出辛酸与无奈。如苏轼诗中“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写出了春饥的艰辛,呼应了苏辙诗中“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的语句。 ②苏辙诗中“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表达了诗人因春旱而惆怅、因赋闲而抑郁不得志的情绪,苏轼诗中“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劝慰苏辙面对窘境无须慨叹,既然不合时宜,不妨安心退耕。 ③苏辙诗中“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表达了年华虚掷的感慨,苏轼诗中“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以坦然的心态、幽默的自嘲来宽解,境界更加旷达。 【点睛】 比较鉴赏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孔子特别注意日常言行的细节。弟子“言志”时,子路言谈不够谦逊,孔子因“______,________”而哂笑他。 ②古人特别重视广开言路。齐王听取邹忌的谏言后,朝中呈现出“群臣进谏,__________”的局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向刘禅提出“___________,以光先帝遗德, ”的建议。 ③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悲苦中蕴含着不屈的抗争精神。 ④学校组织“一片丹心照汗青”主题书法比赛。请你从古诗文中选取切合此主题的文句进行书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为国以礼 (2). 其言不让 (3). 门庭若市 (4). 诚宜开张圣听 (5). 恢弘志士之气 (6). 万里悲秋常作客 (7). 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宜、恢、弘。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草原八月末 ①朋友们总说,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一望无际的碧草如毡如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地迷人。但是不巧,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又是八月之末了。在城里办完事,主人说:“怕这时坝上已经转冷,没有多少看头了。”我想总不能枉来一次,还是驱车上了草原。 ②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 ③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④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放眼尽量地望,细细地寻,不见一个人,于是那牛羊群也不像是人世之物了。我努力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声音。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 ⑤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几块积木,偶有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蓝天之下干净得就剩下了黄绿、雪白、黛绿这三种层次。 ⑥在这个大浅盘的最低处是一片水,当地叫泡子,其实就是一个小湖。当年康熙帝的舅父曾带兵在此与阴谋勾结沙俄叛国的噶尔丹部决一死战,并为国捐躯。因此这地名就叫将军泡子。水极清,也像凝固了一样,连倒影的云朵也纹丝不动。对岸有石山,鲜红色,说是将士的血凝成。历史的活剧已成隔世渺茫的传说。我遥望对岸的红山,水中的白云,觉得这泡子是一块凝入了历史影子的透明琥珀,或一块凝有三叶虫的化石。往昔岁月的深沉和眼前大自然的纯真使我陶醉。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这空旷、静谧、水草连天、蓝天无垠.的草原,教人真想长啸一声念天地之悠悠,想大呼一声魂兮归来。教人灵犀一点想到光阴的飞逝,想到天地人间的久长。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 ⑦我们将返回时,主人还在惋惜未能见到草原上千姿百态的花。我说,看花易,看这草原的纯真难。感谢上帝的安排,阴差阳错,我们在花已尽、雪未落、草原这位小姐换装的一刹那见到了她不遮不掩的真美。正如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舞台上浓妆长袖的美人是一种美,画家在画室里欣赏裸立于窗前晨曦中的模特又是一种美。两种都是艺术美,但后者是一种更纯更深的展示着灵性的美。这种美不可多得也无法搬上舞台,它不但要有上帝特造的极少数的标准的模特,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和时刻,更重要的还要有能生美感共鸣的欣赏者。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 ⑧大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是初级;抛开人的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如读小说分开故事读里面的美学、哲学,这才是高级。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便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 ⑨呜呼!草原八月末。大矣!净矣!静矣!真矣!山水原来也和人一样会一见钟情,如诗一样耐人寻味。我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块神秘的草地。将要翻过山口时又停下来伫立良久。明年这时还能再来吗?我的草原。 (取材于梁衡同题散文) 16.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英:花 B. 亭亭玉立:高耸直立的样子 C. 蓝天无垠:边界 D. 一见钟情:衷心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以细腻的笔触具体描写出眼前草原的开阔、静谧、干净。 B. 文章第③段“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一句形象写出了开阔草原给人的神奇感受。 C. 文中写当年康熙皇帝舅父血战叛军,为国捐躯,意在表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 文章的结尾,作者把八月末的草原称之为“我的草原”,表达了对草原浓浓的深情。 18. 作者写“将军泡子”的来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9.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 20. 文章第⑦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美”的体验,请结合《红楼梦》中的一处情节,谈谈你对这种“美”的理解。 【答案】16. D 17. C 18. 内容上:突出草原历史的凝重和岁月的深沉;为纯净美丽的自然美景增添了历史人文色彩,丰富文章内容。结构上:从描绘草原景色过渡到抒写个人感怀;巧妙将景、情、理融为一体。 19. 划线句表达了作者对八月末的草原的由衷赞美。“大、净、静、真”表现了草原开阔、干净、静谧,富有历史人文色彩的特点。作者在感叹中诠释了自然美的韵律能够与人心律共振的道理。 20. 结合名著作品分析这句话时,要注意三个要点:标准的模特、特定的环境或时刻、能生美感共鸣的欣赏者。这三者的交汇产生了作者所定义的“美”。 ①作者认为“美”的体验需要有极少数“模特”,即美的事物,又要有特定的环境和时刻,更要有懂得欣赏美的人。我认为“美”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红楼梦》黛玉葬花这一情景,书中正直花神退位之时,百花凋零,唯黛玉怜惜,将其收集、埋葬,花瓣落下,黛玉娇弱的身影立于树下,将花埋葬,这一美极之情景,又恰被宝玉这一懂得欣赏美的人遇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实在美极。 ②作者认为,纯粹灵性的美需特定景物、特定环境和时刻以及欣赏者三个要素方能展现出来。《红楼梦》凹晶馆联诗一回便是一个例子。是夜本中秋佳节,贾府却冷清寥落。湘云、黛玉二位孤苦却极富才情的女子避开了热闹,月下联诗。吟:“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有心人读至此处,见诗中孤高格调,两位姑娘的命运性情,在贾府中寥落的衬托下,定会为曹公的设计所折服,融入情境之中。冷清佳节为环境,史、林二人以及联诗即“模特”,再加上有心的读者,方能生发至美。三者缺一不可。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D项,钟:专注、集中。一见钟情指的是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也指对事物一见就产生了感情。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章内容。 C项,“写当年康熙皇帝舅父血战叛军”、“意在表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理解错误。从原文呢“在这个大浅盘的最低处是一片水,当地叫泡子,其实就是一个小湖。当年康熙帝的舅父曾带兵在此与阴谋勾结沙俄叛国的噶尔丹部决一死战,并为国捐躯。因此这地名就叫将军泡子。对岸有石山,鲜红色,说是将士的血凝成。历史的活剧已成隔世渺茫的传说。我遥望对岸的红山,水中的白云,觉得这泡子是一块凝入了历史影子的透明琥珀,或一块凝有三叶虫的化石。往昔岁月的深沉和眼前大自然的纯真使我陶醉。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可以看出,写舅父血战叛军,为国捐躯主要是为了讲作者写这一情节,是为了舅父在这里与葛尔丹决战,为国捐躯,将士的血凝结成红色的山石,成为历史的沉淀,透过它看到往昔岁月,在静默中感悟幽情,增加文章的历史人文色彩,而不是表现爱国主义。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分析中间段作用时,首先想到的是它产生的结构作用是“承上启下”,其次要考虑与主题的关系,与人物的关系。从原文“在这个大浅盘的最低处是一片水,当地叫泡子,其实就是一个小湖。当年康熙帝的舅父曾带兵在此与阴谋勾结沙俄叛国的噶尔丹部决一死战,并为国捐躯。因此这地名就叫将军泡子”中可以看出,“将军泡子”的来历一段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从结构上来看,该段承上启下,上文写到“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主要描写草原的额景色;从下文“我遥望对岸的红山,水中的白云,觉得这泡子是一块凝入了历史影子的透明琥珀,或一块凝有三叶虫的化石。往昔岁月的深沉和眼前大自然的纯真使我陶醉。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可以看出,下文主要写是为了舅父在这里与葛尔丹决战,为国捐躯,将士的血凝结成红色的山石,成为历史的沉淀,透过它看到往昔岁月,在静默中感悟幽情,增加文章的历史人文色彩。连接上文的景色和下文的情感。从内容上看,主要是通过写“将军泡子”来体现这种草原上独有的历史感和沧桑感,草原景色美,经历战争的洗礼,使得人们的感受更加不一样,想仰天长啸,想魂兮归来,感受时光的流逝,释放时间的空吗,丰富了文章内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划线句子“呜呼!草原八月末。大矣!净矣!静矣!真矣!”从原文第五段“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几块积木,偶有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蓝天之下干净得就剩下了黄绿、雪白、黛绿这三种层次”可以看出草原的景色很美,也很洁净,更加开阔。体现了“净”。 从文章第六段“往昔岁月的深沉和眼前大自然的纯真使我陶醉。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这空旷、静谧、水草连天、蓝天无垠。的草原,教人真想长啸一声念天地之悠悠,想大呼一声魂兮归来。教人灵犀一点想到光阴的飞逝,想到天地人间的久长。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可以看出,草原很有历史感,给人的感觉很空旷、静谧,天地悠悠,宁静自然。体现了“大”和“静”。 从文章第八段和第九段中“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是初级;抛开人的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如读小说分开故事读里面的美学、哲学,这才是高级。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便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山水原来也和人一样会一见钟.情,如诗一样耐人寻味。我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块神秘的草地。将要翻过山口时又停下来伫立良久。明年这时还能再来吗?我的草原”可以看出,草原的美很真实,是一种自然美,让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正是这种真,才让人流连忘返。体现“真”。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经典的理解、感悟和评价。考生结合名著作品分析这句话时,要注意三个要点,标准的模特、特定的环境或时刻、能产生共鸣的欣赏者,这三者交汇才能产生作者所定义的“美”。考生在分析文学经典作品时,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能梳理出上述三个要点的作品来谈。 划线句子是“它不但要有上帝特造的极少数的标准的模特,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和时刻,更重要的还要有能生美感共鸣的欣赏者。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这句话从内容上看,指出“美”的标准是要有“标准的模特”、“特定的环境和时刻”和“有能生美感共鸣的欣赏者”。这三者有了共鸣,有了相通之处,才是真正的“美”。《红楼梦》中最典型的就是黛玉葬花。首先林黛玉就是一个“病西施”,她身上的那种柔美、娇羞有刚强倔强的性格本身就是一种风格,一种个性,这就是“标准的模特”;“葬花”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花不被世俗污染而给它们找一个好的归宿,这是黛玉对花的怜惜,是她对生活的一种祭奠,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哀思,“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产生“共鸣”,这三者交汇产生“美”。再比如,《红楼梦》中“凹晶馆联诗”,本是夜本中秋佳节,贾府却冷清寥落,这是“特定的环境”,“湘云、黛玉二位孤苦却极富才情的女子避开了热闹,月下联诗”,这是“特定的模特和事件”,三者交叉,体现了贾府中两位姑娘的命运性情,这样的情境下,更能让读者发现其中别样的“美”。 【点睛】理解句子含义时有些句子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就要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深刻地理解他们的含义。还有的文章或句子牵涉到的时间久远,反映的时代背景复杂,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定的含义,我们就要联系当时的背景情况,准确把握句子的意思。 21.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全民抗疫期间,中小学本着“停课不停学”的原则,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由于在网络上师生问答没有在教室里方便,很多教师选择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将答案发布在网课的“聊天区”。不少同学却将“聊天区”当作“弹幕区”,回答不够严谨,语言风格也过于随意。有一次王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请谈谈你对《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其他角色关系的理解”,有四个同学在聊天区留言: 同学A:老人与大马林鱼战斗到最后时,老人发现大马林鱼不是他的敌人,更是陪伴他的朋友。 同学B:大海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角色。老人与大海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关系,一方面大海是老人生存的依赖,另一方面大海为老人带来种种艰难的挑战。 同学C:鲨鱼跟老人才是真正的冲突关系,当鲨鱼吃掉大马林鱼最后一块肉时,老人对它恨之入骨。 同学 D:“小男孩”是所有村民中唯一能够真正理解老人的人,而其他村民视而不见老人所付出的努力。 (1)请指出以上四位同学留言中语言表达既准确,又得体的一句是 (2)请将其他三句进行修改。 【答案】(1)同学C (2)同学A,关联词语“不是……更是……”用错,应改为“不是……而是……”。 同学B,成语“相爱相杀”用错,可改为“相互影响”。 同学D,成语“视而不见”不能带宾语,可以改成“对……视而不见”。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 同学A ,“不是他的敌人,更是陪伴他的朋友”错误,抓住“敌人”“朋友”分析,此处需要用表转折的关联词,可以用“不是……而是……”。 同学B,“老人与大海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关系”错误。相爱相杀:指既相爱又相互伤害,很纠结的爱情。彼此很相爱渴望在一起,在一起又许多伤害。用来形容“老人与大海”的关系,不合语境。结合后面“一方面大海是老人生存的依赖,另一方面大海为老人带来种种艰难的挑战”分析,可以改为“相互影响”。 同学D,“其他村民视而不见老人所付出的努力”错误。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后面不能加宾语,可以改成“对……视而不见”。 以上四位同学留言中语言表达既准确,又得体的一句是同学C。 22.微写作。学校图书馆新增的一间电子音像阅览室,即将向全体同学开放。请从管理员角度为这间电子阅览室拟定一则开放启事。 【答案】例文: 学校电子音像阅览室开放启事 学校图书馆新增一间电子音像阅览室,将于下周一向全体同学开放,请同学们相互转告。 电子音像阅览室规则: 一、凭本人学生证办理阅览手续。 三、爱护视听设备,不得随便拆、装、调试器具设备。 三、阅览中发现问题和故障,应及时报告。 五、保持室内安静和清洁卫生。 管理员 2020年5月6日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写作前先仔细研读材料,充分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写作的方向。然后行文。本次要求考生从管理员角度为学校图书馆新增的一间电子音像阅览室拟定一则开放启事。考生要明确启事这种应用文体的写作规范和要求。这种应用文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写明启事的名称,这主要由启事的内容决定,如内容是征文,则名称写明“征文启事”。名称字体应大于正文字体,居中。二是具体内容,即要向大家说明的情况。三是启事者的落款和启事日期。特点是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实用性、随意性的特点。本则启事要写清开放事由,开放的时间及同学阅览时要遵守的规则,这是本则应用文写作时的主体部分。注意表达时语言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用语得体。 【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23.微写作。高考前夕,同学们经历了很多高中阶段的“最后一次”:“最后一节复习课”“最后一次值日”“最后一次课间操”“最后一次统练”“最后一节晚自习”……,有的让我们感动不已,有的让我们陷入深思,还有的让我们难以忘怀……请描写其中一个片段,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答案】最后一节课上,班主任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代表“荣幸”“幸运”“幸福”的3颗杏子,她还准备了一个精心制作的小视频,当中记录了我们这届学生从军训、校运会到高三拼搏时光的点滴,同学们看着视频,笑中带泪,我们相约以后每年都要重返母校,要一起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作文指的是文字较少,但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表达准确的作文。贵在“精炼”,对用词造句要求更高。 本题要求描写高考前夕,同学们经历的难忘的“最后一次”,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选择印象最深刻的来描写,描写出那些让人感动的场面。语言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点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24.微写作。“名如其人”,作家为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命名往往也遵循这一原则。通过文学化手法命制的名字,或暗示人物命运,或隐含人物品格性格,或揭示作品主题,大有意趣。请从下列四组名字中,任选一组,谈谈你的理解。要求:符合原著,有理有据。 许云峰与成岗 孙少平与孙少安 阿 Q 与孔乙己 甄士隐与贾雨村 【答案】孙少平与孙少安:小说中人如其名,少平这一人物的内心从未平静;生活在偏远山村,渴望知识,注重精神,希望在外面的天地证明自己。少安,并没有安于现状,这是个没有理论指导的生活中的实干家,一个改革中的先觉者,更是优秀农民的代表;在承包了砖场,成了“农民企业家”后,为自己的村修建了一所学校。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结合原著内容或故事情节、名言等,多角度分析人物性格。我们要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大致的把握,对故事情节了然于心,这样评论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能事半功倍。本题要求探究小说中人物名字的含义,题干提示“或暗示人物命运,或隐含人物品格性格,或揭示作品主题,大有意趣”,可从所给四组名字中选择一组,按照题目的指示从人物命运、性格、主题等角度发挥自己的想象,谈出自己的理解,要符合作品的人物事迹及主题。 许云峰与成岗:云峰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一是表现了他做的事情是伟大的,二是表现他崇高的品质。许云峰是个老党民,不但机智、敏锐、沉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而且具有超人的胆识和卓越的领导艺术。他在革命即将胜利的关键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而从容就义。这不仅是老许崇高品质的集中表现,而且也是作者在小说中竭力挖掘的核心思想。成岗,岗的意思是高起的土坡,守卫的位置;他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编辑、印刷和发行工作,在工作间被捕,关押于渣滓洞、白公馆看守所,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坚持自己的气节,在狱中坚持出版《挺进报》,后被枪杀。 孙少平与孙少安:少平,内心从未平静,想追求平静的生活但往往不平静;初中毕业考上高中,没钱上学,十三四岁就当了家里顶梁柱,后又当了生产队队长和老爸扛起这个家。和田润叶青梅竹马但碍于身份地位不敢面对爱情,后和山西女子贺秀莲结为夫妻,一起撑起整个家。农村合作社土崩瓦解后眼疾手快办起了砖窑厂,后来还为家乡出资办了小学。少安,并没有安于现状,一直走在奋斗的路上;他是一个陕北农家的一个穷小子,他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来到当地县城高中,一开始他由于自己贫苦的家境、穿只能尚且遮羞的衣服和下等的吃食而在同学的面前充满了自卑,慢慢他的视野逐步开放,高中毕业的少平先在村里开办的初中班教书,初中班解散后去了黄原城揽工,随后独自来到异地的煤矿当矿工,最后凭自己努力成为矿工组长的少平在晓霞意外死亡后经历了巨大的打击,惠英贴心的关怀让他在自己的感觉和外界的看法上左右为难,故事最后少平因为矿难而毁容,在养伤期间他进一步成熟。他拒绝了脱离苦难矿工生活、拒绝了留在县城的机会,毅然回到了矿区,回到惠英身边,完成了平凡向伟大的蜕变。 阿 Q 与孔乙己:阿 Q,他想让自己的一生圆满,但一点都不圆满;阿Q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到处打短工的流浪雇农,是社会中被压迫、被污辱的最底层的人。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在精神上独不崇奉赵、钱两家,进过几回城,又讥笑未庄人的“不见世面”,这些都突出了阿Q 妄自尊大的特点;“癞疮疤”的故事,写他被欺辱时由打人到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押牌宝”事件,写他被欺辱后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而进行自我摧残。孔乙己,乙,甲乙丙丁之乙,排行第二,老二也,那么孔乙就是孔老二,这是孔夫子他老人家的俗称;己,恐怕不是戊己庚辛的己,而是自己的己;这样把孔乙己三个字联系起来看,孔乙己就是孔老二自己。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甄士隐与贾雨村:甄士隐,就是真事隐去;甄士隐的身份本是一个小地主,自己家境殷实,在当地算是个小小富人;他的女儿英莲被家里的仆人抱着去看灯火,仆人一个不小心,英莲被人贩子拐丢了。正在甄家人急急慌慌地找女儿时,更大的灾祸发生了——甄家附近的葫芦庙失火了,火光烧了半条街。那烈焰熊熊,而且周边都是木质结构的建筑,哪里挡得住?救火的人都一筹莫展,只能眼睁睁等着这一片房子都烧完,才敢去做些善后的事情。那甄士隐的家,就在这一片燃烧的火光之中。甄士隐开始变得疯傻,总爱说些怪话。最后,变成了这一代一个近乎于叫花子的角色,然后那一僧一道又出现了,一首好了歌吟出,甄老先生眼睛一亮。他跟着那一僧一道走了,从此再没有人见过他。贾雨村,就是“假语存焉”;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升为知府。不久因贪污徇私被革职,受聘至林如海家任林黛玉启蒙教师,借与林如海的关系攀附上了贾政。在贾政的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但为官不正,乱判了一起“葫芦案”(为“糊涂案”),后来这一案件被世人所知,因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25.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也不完全排斥利,他要求弟子们“见利思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汉代的董仲舒则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义与利”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得体。 【答案】例文: 义与利 自人类创始,万物本源之时起,义与利便好似韩非口中的矛与盾,世人千百年来为之争论不休。古有孔子“放于利而行,多怨”的领悟,近有《富国轮》中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宗旨。世人难掩内心之迷茫,我们该如何面对义与利这对矛盾? 孔子说“君子喻于利,小人喻于利”,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实二者可以兼得。若陷入两难的境遇,请选择“见利思义”“正其义不谋其利。” 心存正义,追求利益。孔子又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因此,心存正义,以正当手段获取的利益,应该肯定甚而提倡。义是人立于世的根本,而利是人立于社会的前提。伯夷叔齐为周王不义之故,隐于山中,不食周粟而被活活饿死。只为道义,而不患利来维持生存,不值得被提倡或弘扬。心有正义,以正当手段,通过自我的智慧和毅力谋求利益是正当之道。可见二者并不矛盾。 义利共存,义能生利。义利并不仅能共存,而且因有了正义,利益也会随之而生。昔时陶朱公功成名就身退,得有三聚三散之传说。范蠡得到利益,并不是一味沉沦享受,而是散布财富提供给有需要的人,因此能有源源不断之财富并借此帮助更多的人。此亦人生之乐事。而今有海尔集团心存正义,因诚信经营的宗旨当众砸毁不合格冰箱,又因说明书未印有“烘烤活物”,赔偿天价五百万美金于失狗老太,终得以走出中国,闻名世界,生意兴隆,风生水起。因为心存正义,海尔集团诚信经营,换来世界信赖,生出更多利益,是为义能生利。 义利冲突,舍利取义。义、利难免有冲突之时,此时关键就在坚守正义,舍去不正当利益,有更高远的追求。因为义在追逐自由,庄子不屑楚国相位,甘愿“曳尾于涂”。因为义在普度众生,释迦摩尼放弃王位,宣讲佛法,造化众生。而反观今日社会,许多贪官就是因为不正当的灰色收入,在义的红线之前不能守住底线,最终只得泯去大好前途,于狱中度过余生,岂不悲哉?因此,我们作为明日祖国之栋梁更应坚持正义,狠刹不正义之风。 义者,道义也;利者,利益也。从古至今,很多人都面临过利与义的抉择,有的人选择舍利取义,也有人选择见利忘义。望人人记住义在利上,两者方可兼得,缺义,则义利之不存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名言类命题作文,是围绕着“义与利”展开的。首先看孔子的几则名言的意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孔子认为富贵如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见利思义” 意思是指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意思是引导民众按照他们要获得的利益去做。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义利观,利与义并不是对立的,要在不违背义的前提下求利,不义之财不可取。孔子所说的义,是指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要合乎规范,合乎道义,合乎礼法。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在追求物质利益时,要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社会公德。再看董仲舒的名言,“正其义不谋其利” 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可见董仲舒是认为正义高于个人的利益。二人的看法貌似矛盾,实则统一,即,要在正义的原则下求利;如果义与利发生冲突,则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义大于利。 参考立意: 1.义在利上; 2. 选择应理性,先义后利,义利兼得; 3.义利选择见人心; 4. 行多大义收多大利。 参考素材: 1. 袁世凯不顾道义,窃国复辟,一生奢侈。一次吃饭时会客,外人还真以为他廉洁:一碗小米粥,一条红烧鱼,一点佐料。然而,米是西北上等小米,鱼是洪河鲫 鱼,佐料是东北前面人参和鹿茸。我暗笑宾客愚,更咒骂袁世凯:正因为你贪图名利,追求享受,不顾救人民于水火的大义,才终使你臭名远扬。是何葬送了袁世 凯?是利。 2.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 3.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4. 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 5. 先义后利,利益也将随之而来。著名美国制药公司默沙东曾经用几乎免费的一美元价格将乙肝疫苗技术转让给中国,使中国成千上万人受益;默沙东也曾无偿提供伊维素给非洲等贫困地区治疗河盲症,直至病毒消失。这些舍利取义的行为,并没有导致公司的经济下滑,反而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各国由于默沙东的善举,纷纷为他敞开贸易的大门,这给默沙东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舍利取义,利益也将随之而来。 6. 今年春节,我们国家爆发了疫情。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疫情,也因为疫情的出现造成了一些物资的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却出现了一些没这良心大发国难钱的人。我在新闻中看到有的工厂连夜加工,为的就是赶制那些假冒名牌的口罩向市民出售;有的商人因为口罩紧缺,将口罩卖到了三四百块一个;更离谱的是有的私人司机高价收取车费,帮助人偷偷逃离已经封锁的疫区……这是让人多么不齿的行为啊。他们的行为,真是体现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切皆为利益。可能有些人说,为了自己,有什么错?可是,他们在获取自己的私人小利益,也同时侵害了他人的利益,毁了自己的品质。 7. 84 岁的院士钟南山在疫情发生时,号召大家能不去武汉就不要去武汉,可本人却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去研究疫情。全国各地的医生纷纷写下申请,主动要求到疫情最严重的医院去参与救援,他们每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跟病毒这么近,只是为了尽力去治好病人。这些医疗人员,就如同之前前往大兴安岭灭火的消防员,他们都是灾难中的逆行者。他们难道不怕死吗?不,他们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父母,也有自己的儿女。他们之所以坚定向前,敢于面对种种困难的,是因为他们心中又大义,这“义”就是他们对工作,对国家的责任感。人人们常说:“这个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他们为什么会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舍下妻儿,这不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大义吗?因选取大义,虽知道前有刀山火海,才会有逆风前行的国之君子啊。 参考结构:题目是“义与利”。开头指出义与利的争论千百年来没有停止过,提出问题,我们该如何面对义与利这对矛盾?然后分析孔子和董仲舒的名言,指出二者可以得兼,当陷入两难的境遇,则需义在利上。主体部分分三个论证层次,一是“心存正义,追求利益”,以孔子名言和伯夷叔齐为例论证;二是“义利共存,义能生利”,以陶朱公和海尔集团为例论证;三是“义利冲突,舍利取义”,以庄子为正面例子、贪官为反面例子论证。最后重申,望人人记住义在利上,两者方可兼得,缺义,则义利之不存也。 26.请以“透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有细节,有描写;语言得体。 【答案】参考范文 透明 作为一名资历深远的法官,我相信,我的公正石,必将永远透明。 那是一块未经雕饰,清澈透明的璞玉,相传开凿于诚山,是有灵性的——当其遇到纯洁美好,公正的人心,其会纯净透明,反之,如若有不公正之事,便会掺入杂质,失去光润之感。 它被迫放置于法院的中央,每当登上高耸威严的数级台阶,在国徽下许下誓言,我都会见到它,仿佛一下被那纯粹感染。我用手轻触,从而坚定自己的公正信念,开始一天的工作。 然而,一天,我遇到了一件棘手之事。带着手铐的是一位父亲,低着头,沉默不语。他为了让孩子吃上一顿饱饭,竟去便利店偷盗。不料,却被发现而羞辱。情急之下,他竟举起了身边的铁棍…… 案件清晰明了,正当我宣读判决书,一阵哭声深深地刺入我心。那是一个尚未满2岁,瘦得皮包骨的婴儿。那位父亲回身安慰:“小杰,长大后千万不要跟爸爸一样。”说罢,便躬身掩面,不能自拔。 当这位父亲的眼泪滴落,在地上迸裂的一瞬间,我的心如万根针扎。也许是感同身受,或是其它原因,我坐在位子上,热泪盈眶。 尽管其他几位法官百般劝诫,作为主法官的我仍将其从死刑改为无期,然而心中公正石所寄予的力量荡然无存。 那一夜,我走得很晚。法院已然灭灯,漆黑的一片,我走向大厅。然而,却仍旧漆黑。在平时,那清澈的公正石会泛出雪白月光,而今却死气沉沉。 走近公正石,我如五雷轰顶,跌了下去。原本的透明已无影无踪,换来的,是细碎的杂质与硕大的裂痕。璞玉与正常的石头别无两样。 从那以后,我便尽心竭力判好每一件案子,公正对待每一个人,妄图弥补公正石的陨落,使其再度透明,却于事无补。直到我退休,再次触碰此石,才发现其略有缓解,而往日的记忆痕迹清晰可见。 作为一名法官,掌人生死,掌事兴衰,需要的,是一颗如公正石一般透明、纯净的心。然而一旦失去了心中的透明,就如阴霾笼罩,久久不可散去。人民审判官的名赋予我,是让我正好人之名,除恶人之声,维世间公正与透明,其中不容私心与情感。 我愿用一生去唤回公正石的清澈,去唤回内心的透明。 【解析】 【详解】一、审题立意 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对于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考生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考生首先要理解“透明”的含义,“透明”表层含义就是“光线能通过的”,深层含义可有多重理解,指人,可理解为“单纯”“不受重视”;指事情,则可理解为“公开的”“没有秘密的”。考生写作中可从“透明”的表层含义着笔,也可从“透明”的深层含义确定立意。总之 ,只要围绕“透明”来写都是符合要求的。然后考生要审清文体的要求:“写一篇记叙文”,这就提醒考生一定要写记叙文,而非其它文体。然后是内容要求:“有细节,有描写,语言得体”这就要求考生完成作文时要有细节描写,要有具体的描写内容。 命题作文具体立意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是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的内涵是什么。例如本题可以叙写生活中具体的事件来告知读者,“透明”是什么意思,是写其表层含义还是写其深层含义;(2)“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内容的合理性,例如本题就可以从“透明”为什么重要来写;(3)将“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结合起来,深入展现所给标题的内容。例如本题就可以先写“透明”的内涵,然后通过写人叙事,展示“透明”的具体表现,写出“透明”的重要性、感人性或难忘性等。 二、参考立意: (1)表现亲情或友情。如通过叙写故事表明不能把亲人或朋友当作“透明”人,表达出对亲情或友情的珍惜。 (2)反映社会问题或赞扬社会进步。如,通过叙写故事,表现某个部门工作的透明或不透明,反映社会存在的问题或赞扬社会的进步等。 (3)表现环保主题。如写空气、天空、河水“透明”,反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 三、参考素材 1. 望着她明媚得仿佛无忧无虑的笑容,我没有犹豫,用意念开启了眼中那个神秘机关。须臾,面前的阿瑜变得透明了,她的心理活动转化为文字输入我脑中。我读着读着,忽然,其中的一条让我瞬间僵在原地。 2. 我的同桌是文静的小瑾。看着她专心伏案学习的样子,我迟疑许久,仍是慢慢启动了开关,小瑾的心于是也变得透明,我小心翼翼地读着那些数据。惊讶地发现,腼腆却温柔的小瑾,竟然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而她家中的事,她生活的重担,她竟从未与我谈起。 3. 后来我们搬进了明亮开阔的大店面,改头换面的是餐馆,不是人。我们兄弟几个依然劳累辛苦,老顾客也都纷纷赶来。“老板,您这厨房虽然不像以前一样挤在前头透明开放了,但我们这么多年吃着就是放心!”掌勺期间我乐意听见这样信任的话,大哥也总笑着回一句:“放心,老人手,老配方,干净!” 四、结构模式 本文开篇先写到公正石,并点出“我相信,我的公正石,必将永远透明”,点到法官职业应该“透明”;接着用“然而”引出特殊案件,然后写到“在平时,那清澈的公正石会泛出雪白月光,而今却死气沉沉”,“原本的透明已无影无踪,换来的,是细碎的杂质与硕大的裂痕”写出了法官“不透明”的悲哀;再用“从那以后”“直到我退休,再次触碰此石,才发现其略有缓解”写出再次“追求透明”;最后用“作为一名法官,掌人生死,掌事兴衰,需要的,是一颗如公正石一般透明、纯净的心。然而一旦失去了心中的透明,就如阴霾笼罩,久久不可散去。人民审判官的名赋予我,是让我正好人之名,除恶人之声,维世间公正与透明,其中不容私心与情感”“我愿用一生去唤回公正石的清澈,去唤回内心的透明”点明文章的主旨。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1.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即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2.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标题中的限制词和修饰语。 3.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 4.审题时把题中有些关键词的语法意义作一番自我诠释,体会清楚后,再用来指导构思立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