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2019年度高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 审核 :高二语文组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园林与昆曲 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春雨冬日,夏蝉秋虫,在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之中,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在情景交融之中,人们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总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昆曲和园林,都发轫于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昆曲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与园林艺术共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欣赏苏州园林,需要进入一种“虚境”。无比皎洁的月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曳的树影筛成动人的水墨,也许就在此时,又添了一声青蛙自荷叶上跳入水中的响动。欣赏园林之境,不是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是无法进入角色的。‎ 欣赏昆曲,又何尝不是如此。要知道,昆曲唱演和欣赏的最佳形式,从来就是粉墙花影,笛箫鼓板,三五知己,花前品茗,梅下饮酒,箫竹盈耳,拍曲应和,情兴倍添。昆曲清唱和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阶段并非剧场艺术,而是园林里的艺术。‎ 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情致,而人文化的蕉窗听雨情致,便是有着同样意味的昆曲了。‎ ‎1. 下列对园林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卅六鸳鸯馆、怡园的藕香榭与濯缨水阁,精致雅洁,为昆曲的演唱提供了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环境。‎ B. 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苏州园林艺术的登峰造极,使得昆曲艺术也走向艺术的高峰。‎ C. 也许就像园林成就了苏州一样,昆曲也成就了苏州,昆曲是苏州的文化符号。‎ D. 在情景交融中,园林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第三段指出,昆曲发祥在分不清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意在证明苏州园林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交融整合的结果。‎ B. 作者列举《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的例子,印证了昆曲的许多曲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C. 文章最后阐述了欣赏昆曲和园林都需要进入一种“虚境”,充分展现了昆曲和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的特点。‎ D. 文章深入挖掘昆曲和园林的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指出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的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体现太湖文化所包含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许多人听过昆曲,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很少,这说明了昆曲的高雅。‎ B. 人们聚集在苏州园林,兴发一些活动,是由于那里有良好的人文环境。‎ C. 欣赏昆曲,也要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才能进入角色,进入一种“虚境”。‎ D. 昆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只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因而具有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将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 ‎。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这是空巢老人产生的社会背景。‎ B.空巢老人问题实际上是农村社会问题,所以,目前各级政府加大力度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 C.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 D.依据材料四,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B.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C.根据材料三中相关数据可知,农村空巢老人患病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内在疾患”是最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安全问题。‎ D.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到202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字将达到最高。‎ ‎6.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花工 刘庆邦 盛夏。正午。阳光炽白,树影发黑。在原煤炭工业部大楼东侧的花园里,一位看上去五十来岁的中年男子正在花丛中锄草。他穿一件半袖汗衫,敞着怀,头上戴一顶已经发黄的草帽。他的裤腿向上绾着,绾得一只高一只低。他没穿袜子,赤脚穿一双塑料凉鞋。‎ 无风,天气很热,他锄一会儿,脑门儿上就出一层汗。好在他左肩上搭有一条毛巾,为避免汗水流进眼里模糊了视线,他不时地抽下毛巾擦一擦。擦完了汗,塌下腰接着锄草。‎ 他的穿戴和干活儿的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着怎么觉得有点儿熟悉呢?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习惯性的穿戴,我老家的父兄们夏天在地里干活时不就是这样的穿戴嘛!他手中使用的锄板让我进一步认定,这位养花人就是从我的家乡来的。我走过全国许多地方,知道只有我们家乡的农人使用的锄板才这样宽,这样长,而且有着独特的式样。于是我上前跟他打招呼:“师傅,忙着呢?”大概由于机关工作人员平时很少跟他说话,见我跟他打招呼,他有些出乎意料似的,对我笑了笑。‎ 我问:“看样子,您是河南人吧?”他说:“四哩四哩(是的是的)。您从哪儿看出来的?”‎ 我听他说话就乐了,说:“因为我老家也是河南的,只有咱们那地方的人才用这样的锄。”他把锄板看了看,停止了锄草,说:“那咱们是老乡。”我跟他交谈了一会儿,得知他所在的县和我的老家所在的县果然相距不远,都是在河南的南部;知道了他是临时受雇于煤炭部机关绿化队,在这里专事养花种草,每月的工资是六百多块钱;并知道了他使用的锄是特意从老家带来的。他姓宋,我叫他宋师傅。‎ 宋师傅养花很上心,一到初冬,他就及时把花的残枝剪去,从郊区拉来一些发酵过的农家肥,厚厚地封在花根上。到春天再来看,宋师傅养的月季花,花蕾格外多,每一枝都有十来头;花朵格外大,每一朵都有一大捧;花色格外艳,照得人两眼放光。宋师傅除了养月季花,还养有一串红、大丽花、菊花、美人蕉、兰花等多种花草。宋师傅像农民伺候庄稼一样,把花草调养得很有光彩。‎ 宋师傅跟我熟了,一看见我,就喊我老乡。我跟他开玩笑:“你不在家好好种庄稼,跑到这里养花种草干什么?”宋师傅笑得很开心,说:“城里人喜欢花嘛!”有一次,我指着他锄掉的野苋菜对他说:“这种菜挺好吃的。”他说他知道,问我:“你吃吗?”我说:“吃呀。”从此,宋师傅在花地里锄草时就锄下留情,留下了野苋菜。我呢,中午临下班时,便拐进花园里,掐一把野苋菜,回家下到面条锅里吃。有那么两三年,我夏天经常到宋师傅所负责的花地里掐野苋菜吃。‎ 宋师傅住在煤炭部家属区一间盛放工具的小屋里,我曾到他住的小屋看过他。其时他的妻子也从老家来了,妻子还带来了他的小孙子。看到他们祖孙其乐融融的样子,我说他的小日子过得挺不错的。他承认日子过得不错,笑着说:“人不管走到哪里,有活儿干,有饭吃,有衣穿,就中了。”‎ 这年冬天,下了一场雪,又下了一场雪,却不见宋师傅把花的残枝剪去,更不见宋师傅像往年那样早早地用农家肥把花根封起来。有的月季花不畏严寒,还在枝头顽强地开着。积累的白雪下面透出月季花的一点红,显得分外妖娆。一向勤劳的宋师傅到哪里去了呢?‎ 我碰到绿化队的人一问,才知道宋师傅去世了,秋天就去世了,是突发心脏病夺去了他五十多岁的生命。我马上赶到宋师傅住过的小屋,见小屋的门上果然挂着一把铁锁。宋师傅去世这么长时间了,我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呢!我呀,我呀,难道也变成一个冷漠的人了吗?‎ 我知道,这多年来,我有不少老乡来北京打工。全国各地来北京打工的农民更是数以百万计,他们在为北京的建设、发展和美化默默地做着贡献。他们有的在这里献出了青春和汗水,有的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宋师傅就是把生命留在这座城市的一位农民工。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姓宋。‎ 后来煤炭工业部被取消了,那座“工”字形大楼经过重新装修后,大门口的牌子换成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大楼东侧的那个花园没有了,地面被硬化处理成水泥地之后,成了自行车棚和汽车通道。可我每次路过那里,都不由自主地往那里看一看。我老是产生幻觉,觉得那里仍是鲜花铺地,百花丛中仍活动着宋师傅忙碌的身影。‎ ‎(选自《北京观察》2010年02期)‎ ‎7. 下列对作品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品开篇以“我”的观察和感知,详细描写了花工的穿着打扮,以及在盛夏的正午辛勤劳动时的动作情态,交代了人物的身份。‎ B. 作品对花工所养的月季花进行描写,还介绍了他种养的其他花草,是为了表现人物栽花种草技艺的高超,并突出他工作的用心认真。‎ C. 作品描写人物语言,既风趣又典雅,富有地域特色,又体现了人物心理和性格,如宋师傅说自己日子过得不错,就反映了他知足常乐的心态。‎ D. 作品通过典型的生活细节刻画人物,又从老宋延伸开去,联想到大量进京务工的农民工,由点及面,体现了作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8. 作品结尾叙写“我”的幻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 作品叙述“我”和花工的故事,有人认为旨在表现像花工一样的劳动者的生活与心灵,有人则认为旨在表现像“我”一样的城里人的感受与态度,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翟方进,字子威,汝阳人,年十二,失父,好学,为小吏,数为掾吏所詈。蔡父奇其貌,曰:“有封侯貌,当以经术进。”遂辞后母,欲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 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后以射策甲科为郎,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害其能,非之,论议不右方进。方进知之,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如是者久之,常知方进之宗让己,内不自安,其后常称述方进,遂相亲友。‎ 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迁丞相司直。初,方进新视事,而涓勋亦初拜司隶,不肯谒丞相,后朝会相见,礼节又倨。方进阴察之,勋私过光禄勋辛庆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下车立,俟其过,乃就车。于是举奏其状,曰:“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勋不尊礼仪,轻谩宰相,邪谄无常,不宜处位。”上以其所举应科,遂贬勋。‎ 会丞相薛宣坐广汉盗贼群起及太皇太后丧时三辅吏并征发为奸,免为庶人,遂擢方进为丞相。时后母尚在,方进内行修饰,供养甚笃。丁母忧,既葬三十六日①,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免,而上以其重臣,又素重之,为隐讳。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然朝过夕改,朕无疑焉。”其见重如此。‎ 绥和二年,薨。赐乘舆秘器,柱槛皆衣素。天子亲临吊问,谥曰恭候。‎ ‎(节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 ‎【注】①汉文帝遗诏将三年之丧制度变成36天,并垂为定制。‎ ‎10.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显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B.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C.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D.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明经,始于汉武帝时期,是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B. 迁,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调。‎ C. 外戚,是指帝王的亲戚,但与皇族宗亲没有丝毫血缘关系。也称“外家”“戚畹”。‎ D. 疏,又称“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此外还有奏、表、书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翟方进宽容谦逊。方进在处理胡常问题时,没有与他针锋相对,而是派遣门下诸生去他的住所询问疑难问题,并记下他的说法,胡常最终被感动。‎ B. 翟方进忠直敢言。涓勋不肯拜见丞相,傲慢无礼,但对成都侯礼让有加。方进认为这不符合上下之礼,王道纲常,于是上奏皇上。‎ C. 翟方进严于律己。方进加强自身修养,供养后母十分孝顺,后母去世,他遵从国家制度,待守丧期结束才回来做官。‎ D. 翟方进备受重视。淳于长因大逆不道被诛杀,与他交好的众人都被免罪,皇上也因翟方进是重臣为其隐瞒。‎ ‎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害其能,非之,论议不右方进。‎ ‎(2)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然朝过夕改,朕无疑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4~15题 诉衷情 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 玉楼春 无名氏 东风杨柳门前路。毕竟雕鞍留不住。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小楼画幕无重数。听得楼边车马去。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 ‎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面对烂漫春光,主人公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情态异常,“香阁浓睡”。一“恼”字,承上贯下,使词意陡生顿挫。‎ B.“一春芳意”与“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牵系”既形象地表现了柳丝的特点,同时也是对“眉叶细,舞腰轻”的照应。‎ C.“柔情胜似岭头云”与“别泪多于花上雨”两句中,情是泪的内源,泪是情的外现,一情一态,两个比喻,对仗工致,且曲尽传神写照之妙。‎ D.“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上句变实为虚,抽象的感情成了可染可画的形象体。下句既实又虚,“丹青”既指图画,也喻忠贞不渝之情。‎ ‎15.两首词在开篇都写到“东风杨柳”,请分别简析其中“柳”的形象、人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怎样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述鲲鹏振翅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 是 , 。‎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 , ,极力表现“秦人”对珍宝毫不珍惜的态度。‎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猎鹰作为猛禽被崇拜为神鸟,在隋唐文献里______,隋唐文学家笔下出现了大量吟诵鹰鹞的诗歌。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留存了胡人架鹰擎雕壁画,金乡县主墓里胡人骑马狩猎俑中也有手持鹞隼者,都________地描绘了当时的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草原上胡人自古便有驯鹰、养鹰的传统,饲养猎鹰在当地是权威和财富的象征,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所以被认为是神鸟圣禽。猎鹰、驯鹰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影响,从汉唐至明清________。贵族王室对猎鹰________,常常将猎鹰当作重要的家庭成员,对猎鹰有着非同寻常的爱护之情。唐人对鹰的喜爱超出其他朝代,所以唐诗中有关猎鹰的描述也颇多。在猎鹰身上凝聚着唐代贵族的激情风采和原始野性,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标志,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俯拾即是    有板有眼    历久弥坚    顶礼膜拜 B. 目不暇接    有板有眼    历久弥坚    情有独钟 C. 目不暇接    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    顶礼膜拜 D. 俯拾即是    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    情有独钟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在宗教文化里,猎鹰可以与天神沟通,翱翔天空 B. 在宗教文化里,猎鹰翱翔天空,可以与天神沟通 C. 猎鹰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可以与天神沟通 D. 猎鹰与天神沟通,可以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B. 唐代诗文中的猎鹰反映了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 C. 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 D. 唐代诗文中的猎鹰反映了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①______。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②______: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③______;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分)‎ 从2019年3月1日开始,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在影片放映前会看到一部名为《家国与边关》的短片。这部短片时长45秒,聚焦中国各地极端艰苦环境中的边防军人。‎ 与常见的军队宣传片风格不同,这部短片不“秀肌肉”,只“讲感情”。飞机大炮、刀光剑影等常规元素在此片中无处可寻,有的只是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等艰苦条件下巡逻的场景。在最具冲击力的自然环境中呈现人物遭遇危险时的困境,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令观者动容,产生尊崇之情。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说,国防部新闻发布和宣传一直努力破除高冷范、衙门腔。未来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形式进行国防教育。‎ 要求:国防部的举措受到很多网友的点赞,请简要分析点赞的原因,试拟出三点来。每点不超过30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2018年4月,新浪微博用户“洁洁良”因漫威来中国搞活动时,粉丝在活动现场留下大量垃圾一事,在网络上使用“粉红豚”“支那”等激烈言语大肆谩骂,激起网民的强烈反击。事件发酵后,该微博实际使用者田佳良被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给予留党察看、留校察看的处分,后因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被校方给予开除党籍、中止田佳良博士培养、做退学处理的决定。‎ ‎  无独有偶,湖南城市学院2018级新生王栋在微博上以“贵州省省草王英俊”这个网名,大肆宣扬一些辱国言论,且无悔改之意,遭网友举报。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取消王栋的入学资格。‎ ‎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 1. B 2.A 3.C 4. ‎(3分)A 5. ‎(3分)D ‎6.(6分)①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②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条件;③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④积极寻找对策,有效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命安全;⑤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模式。(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给满分)‎ ‎【答案】7. C  【7题详解】典雅错误。应为朴素。‎ ‎  8. ①“我”希望花园长在,与花园的消失相对比,突出了“我”对老宋的理解、怀念与感激;②与前文相呼应,虚实相映,丰富了作品内容;③以幻觉的形式呈现“我”的内心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感染力强。   ‎ ‎9. 示例一:认同前一种看法。①花工老宋的故事是作品叙述的主体,作品中的“我”只是花工生活的旁观者和记录者,只起陪衬花工的作用;②花工老宋身上所表现的人性美德,具有诗性的光辉,从审美价值而言,更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③花工老宋的故事具有代表性,从社会价值而言,易于引起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和重视。‎ 示例二:认同后一种看法①花工老宋只是“我”观察和感知的对象,“我”对人物生活与心灵的认知是作品叙述的主体;②“我”理解老宋时也在理解自我,“我”的反思与愧疚感,因身份的特殊性更具有情感的冲击力;③“我”是离开乡土的城里人,又是老宋的同乡,但“我”对老宋的理解只浮于表面,从社会价值而言更有警示意义。‎ ‎【解析】‎ ‎10. B 试题分析: “方进知能有余”,句子主语是“方进”,“知”通“智”,“能”是“才能”的意思。该句的意思是“翟方进智慧才能有余”,所以排除A项、D项。“兼通文法吏事”的意思是“兼通法律条文吏事”,“初”的意思是“当初”,所以要在“事”和“初”之间停顿。这样排除C项。所以选B项。‎ ‎11. C 试题分析: C项,外戚为帝王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 ‎12. D 试题分析: D项,“他交好的众人都被免罪”错。原文的意思是都被免官。‎ ‎13. (1) 在这时候,有清河县老儒生胡常,和方进共同研究经学,内心嫉妒他的才能,诋毁他,议论不推崇方进。(2) 皇上答复说:“定陵候淳于长已认罪,你虽然和他交往,但是早上犯错晚上改正,我不怀疑你。”‎ 试题分析:第一句关键点:“是时”:“在这时候”;“宿”:“老”;“害”:“嫉妒”;“非”:“诋毁”;“右”:“推崇”。‎ 第二句关键点:“报”:“答复、回复”;“辜”:“罪”;“交通”:“交往、往来”;“过”: “犯错”;“焉”:“之”,你。(关键点每个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翟方进,字子威。汝阳人。十二岁时,父亲去世,爱好学习,做了一个小官吏,多次被属吏责骂。蔡父认为他的形貌不同一般,说: “你有封候的相貌,应该研究经术得以发展。”于是辞别他的后母,想要西行到长安学习经学。后母可怜他年纪尚小,随他到长安,织布做鞋供方进读书。‎ 过了十多年,方进在经学方面精通熟悉,徒众一天天多起来,诸儒称赞他。后来因参加射策甲科考试做了郎。二十三岁,因为明习经学被推举,升迁为议郎。这时候,有清河县老儒生胡常,和方进共同学习经学,内心嫉妒他的才能,诋毁他。方进知道这件事,派遣门下诸生到胡常的住所询问疑难问题,并记下他的说法。像这样久之,胡常知方进的宗旨在谦让自己,内心不安,那之后便常常称颂方进,于是相互亲近友善。‎ 几年后,升迁做朔方刺史,为官没有繁杂的法令,所考察的只要符合律条的就办,很有威名。再升任做丞相司直,当初,方进刚任职,而涓勋也刚授予司隶一职,不肯拜见丞相,后来在朝廷聚会相见,礼节又傲慢,方进暗中观察他,涓勋私下拜访光禄勋辛庆忌,出来时在道路又遇到皇帝的舅舅成都候王商,涓勋下车立待,等王商走过了才上车。于是方进检举他的情况,说:“我听说国家的兴盛,要尊敬贵者、敬重长者,爵位上下的礼仪,是王道纲纪,涓勋不遵礼仪,看不起宰相,奸邪谄媚无常,不应该处在这个位置上。”皇上因为翟方进所检举符合条律,遂贬涓勋。‎ 恰逢丞相薛宜因广汉地区盗贼群起和太皇太后丧葬之时三输官吏一起征发徭役犯科作奸的事获罪,免去职位贬为百姓。于是提拔方进为丞相。当时后母还活着,方进加强自身品德修养,供养后母十分真诚。遭逢母亲去世,守孝三十六日,宁丧期满才治理国事,自己作为汉相,不敢逾越国家的制度。‎ ‎ 翟方进智慧才能有余,兼通法律条文吏事。当初,定陵侯淳于长虽是外戚,然而凭借才能谋划做了九卿,刚任职,方进独和淳于长交往,称赞举荐他。等到淳于长犯大逆之罪被杀时,和淳于长交好的众人皆因淳于长免官,而皇上因为方进是重臣,替他隐瞒此事,方进内心惭愧,上疏谢罪请求免职还乡。皇上答复说:“定陵侯淳于长已认罪,你虽然和他交往,但是早上犯错晚上改正,我不怀疑你。”方进像这样被器重。‎ 绥和二年去世,赐乘车棺材和丧葬用品,房柱轩栏皆挂白素,天子亲自几次吊丧,谥号曰恭候。‎ ‎【答案】14.D。(变虚为实,将具体的情感形象化为眉黛含情、丹青难画。)[]‎ ‎15.(1)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1分)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1分)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的作用。(1分)‎ ‎(2)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1分)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1分)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毕竟留不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1分)‎ 16、 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17、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成语的意思综合考虑分析。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不合语境。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通真。有板有眼: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素,富有节奏或章法。不合语境。历久不衰:经过很长的时间不衰退。历久弥坚:经历的时间长久,更加坚定不移。不合语境。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多用于贬义。对象、感情色彩不当。文中横线上的成语依次填写正确的是:俯拾即是、惟妙惟肖、历久不衰、情有独钟。故选D。‎ ‎18、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B.“宗教文化”与上句末尾“文化色彩”衔接紧密,“天神”与下句“神乌圣禽”衔接紧密。故选B。 19、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分析句子最常见的方法是结构分析法,压缩主干后,看看句子成分是否有残缺,句子成分之间是否搭配等。句中有并列成分的需要分析并列成分之间是否有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先后顺序是否合理等。C.语序不当,“值得”应移到“我们”前面;B.“反映了……的再现”句式杂糅;D.“反映了……的再现”句式杂糅。语序不当,“值得”应移到“我们”前面。故选C。‎ ‎20. ①还拥有另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②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或: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 ③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或从善)。‎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根据“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以及“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可知,第一处应为“还拥有另一个精神世界”;根据“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可知,第二处应“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为”;根据“‎ 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可知,第三处应为“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 ‎ 21. ①短片弘扬社会主旋律(展现家国情怀),传递正能量,使观众受到深刻的国防教育。‎ ‎②从普通边防军人的日常工作入手,以小见大,更能够激起观众的共鸣。‎ ‎③国防教育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一点1分,二点3分,三点5分)‎ ‎ ‎ ‎22.作文主旨参考立意:‎ ‎  1.言论自由不可击穿言论底线。‎ ‎  2.成才先成人。‎ ‎  3.道德缺失不容小觑。‎ ‎  4.爱国教育必须铭记于心。‎ ‎  5.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强调立德树人之迫切。‎ ‎  6.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