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信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春节向来颇受关注,关于它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有的描述其过程,有的介绍其礼仪,有的探讨其影响,角度不同,内容多样。这些都为人们更全面地了解春节扩展了视野、提供了帮助。然而,春节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是如何演变的?我们应如何把握其文化精神?这些问题仍然有待深入探讨。‎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其略云:行属于火,谓之差者,立春节……当然,《太玄经》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个节气。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渐廷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月正”问题,史上有不同描述。汉代孔安国传、唐代孔颖达疏的《尚书注疏》卷三记载了三国时期王肃的看法:“殷周改正,易民视听,自夏已上,皆以建寅为正。”意思是讲,殷、周改了历法,只是为了让人们一新耳目,其实在夏朝以前都以正月建寅。王肃所谓夏朝以前,到底可以推到什么时代?孔颖达等经学家们推到了尧舜;但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有言:黄帝乃“顺天地之纪”,《史记正义》进一步说“顺天地阴阳四时之纪”。根据《尚书·洪范》的解释,“历数”就是历法,具体而言即推算岁时节气的次序。如何推算?从现有史料看,也就是通过天干、地支的组合,来标识年月日时。张守节《史记正义》尚称,“黄帝受神荚,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由此可见,以天干、地支为组合元素的历法模式产生于黄帝时代是有案可稽的。既然如此,也就有了每年的“元日”或“岁旦”。尽管今天我们难于知晓黄帝时期如何命名岁首,但那个时代创造的历法模式却为后来的春节礼俗奠定了基础。‎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如《吕氏春秋》记载,在立春节气,天子亲自率领朝廷要员,到京畿东郊去举行“迎春”祭典。东郊祭祀完毕,天子赏赐参加祭祀典礼的官员,发布蕴含阳德与柔和精神的指令,广泛布施,惠及百姓。同时,诏命太史官保管好文献经籍,制定历法。要求太史官仰观天象,明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使历法的制定准确无误,让星象位置与运行周期的记录成为往后的遵循。还有,在正月元日,举行开春的“籍田”典礼。其目的是祈求上天赐予五谷丰登。“籍田”仪式之后,天子率众回到太寝祖庙,赐酒予众官,开怀畅饮。从其叙述的语境来看,立春可能是前一年的十二月,从那一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元日,朝廷举行了一系列的典礼活动。‎ ‎《吕氏春秋》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增加新内容。‎ ‎(摘编自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光明日报》2019年1月30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传统节日春节的研究尽管成果丰富,但在某些方面仍无定论。‎ B.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春节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差》的注文中。‎ C. 王肃认为,在尧舜时期,人们都以正月建寅,到殷周时改了历法。‎ D. 黄帝时代以“元旦”或“岁旦”来命名岁首,为后来春节礼俗奠定了基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述《太玄经》注文,意在揭示“春节”最初是作为“立春”这个节气出现。‎ B. 文章引述《史记正义》,意在证明以干支为组合元素的历法模式始于黄帝时代。‎ C. 文章借“迎春”祭典和“籍田”仪式的记载,说明当时关于春节礼俗相当盛行。‎ D.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第二、三、四段依次阐释并有效回答了第一段列举的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传统节日,春节含蕴着某种文化精神,而如何把握其文化精神,尚需研究。‎ B. 《吕氏春秋》作为经典文献,其记载的立春节气天子“迎春”祭典可信度较高。‎ C. 先秦以前春节礼俗活动,从立春到岁旦,要经历较长时间,且仪式感始终突出。‎ D. 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影响了春节礼俗的传承,新礼仪活动逐渐取代旧的礼仪。‎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春节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差》的注文中”中“春节”的概念理解有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内容可知,“春节”实际是两个概念,而作为节气的“春节”最早出现在《差》的注文中。‎ C项,“王肃认为”有误,原文是“王肃所谓夏朝以前,到底可以推到什么时代?孔颖达等经学家们推到了尧舜”。所以“夏朝以前推到尧舜时期,是孔颖达的观点”。‎ D项,“黄帝时代以‘元旦’或‘岁旦’来命名岁首”错,根据原文“由此可见,以天干、地支为组合元素的历法模式产生于黄帝时代是有案可稽的。既然如此,也就有了每年的“元日”或“岁旦”。尽管今天我们难于知晓黄帝时期如何命名岁首,但那个时代创造的历法模式却为后来的春节礼俗奠定了基础”,可知黄帝时代如何命名岁首,尚不确定。‎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依次阐释并有效回答”错,第一段中的问题是“春节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是如何演变的?我们应如何把握其文化精神?”,如问答“春节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第二、三段内容都是。而且第三个问题选文部分没有回答。‎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项,“新礼仪活动逐渐取代旧的礼仪”说法错误,根据原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增加新内容”,可知不是“取代”而是“不断增加新内容”。‎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既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一株小草造福世界,中国之蒿举世瞩目。在屠呦呦手中,青蒿素这一抗疟药物,成功治愈了无数疟疾患者。但青蒿素的发现,并不意味人类对付疟疾可以一劳永逸。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新闻发布会上,屠呦呦不无担忧地说,疟原虫一旦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也指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 ‎2019年4月25日,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屠呦呦团队的研究成果。短时间内,很难研制出药效、安全性、抗药风险及药品价格等方面优于青蒿素的下一代抗疟药。目前青蒿素抗药性仅表现为寄生虫清除延迟,而没有完全抗药的证据。所以屠呦呦团队提出了新的用药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 ‎(摘编自王君平《与病毒赛跑,科研不能减速》,《人民日报》2019年6月20日)‎ 材料二:迄今为止,青蒿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大量的抗疟治疗中未见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常见的一般不良反应包括头疼、恶心、呕吐和腹泄等。如有报道称,当采用直肠给予青蒿琥酯栓剂的时候,有约6%的患者出现里急后重,但粒细胞减少等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罕见。但是,对免疫炎性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长时间的服用药物,因此对药物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需要更加的关注。‎ 在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中青蒿素类药物在治疗期间在患者肝肾功能、血液常规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的影响。尽管既往有研究指出青蒿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表现为听力损伤、共济失调和震顫,但后来Ramos等总结了的大量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缺乏青蒿素类药物具有神经安全性风险的高质量的证据;这意味着青蒿素类药物具有神经毒性的结论尚不能确认。而血液毒性方面,部分报道显示青蒿素类药物可以导致患者网织红细胞减少,但这是可逆的过程:在一个开放的一期研究中发现在青蒿琥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身上看到尽管在较长时间治疗时患者网织红细胞的减少,在停药2周后网织红细胞数量又恢复了正常。此外,对于青蒿素类药物的妊娠毒性,通过总结大量研究发现仍然不能得出结论。‎ ‎(摘编自蒋为薇、钱妍《青蒿素类药物的抗炎免疫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免疫学杂志,2019(07))‎ 材料三:研究显示,疟疾可能早在50万年前就存在于早期人类当中。法国科学家在非洲的研究确切表明,至少2万年前,现代智人在撒哈拉以南的祖先就已经产生疟疾抗体。考虑到智人的历史也不过两三万年,可以说,从一开始,疟疾就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 古希腊将疟疾称为“沼泽热”,因为多在沼泽水源密集之处发病;罗马帝国时期疟疾也曾多次流行,特别是公元前1世纪的疟疾大流行对罗马帝国国力造成沉重打击。2011年,西方考古学家从一处古罗马坟墓发掘出来的婴儿骸骨中,发现了曾遭疟疾感染的基因证据,这显示罗马帝国可能因疟疾猖獗而衰败。‎ 同一时期的中国,在殷商时代也已出现对疟疾的记载,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存在。在东汉时期成书的中国现存首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对“疟”是这样解释的:瘧,热寒休作。可见“疟”这个字是专门为疟疾所发明的。中国古代气候较为炎热,长江以南地区丛林和水网密集,疟疾多发,特别是岭南和云贵地区尤为严重。当时的医疗条件不足,疟疾长期无法得到有效遏制,致使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开发也迟迟无法起步。直到东晋时期,由于南北朝的对立,军事和经济压力的存在,南方各王朝才不得不顶着疟疾的威胁,对长江以南进行大规模开发。饶是如此,岭南地区的开发也要迟到宋代了,而云贵地区直到明清才得到有效的开发,疟疾可谓“功不可没”。‎ ‎(摘编自宋海博《疟疾,人类50万年的敌人》,环球时报,2019年6月27日)‎ ‎4. 下列表述不属于青蒿素类药物使用高安全性表现的一项( )‎ A. 即便有不良反应,也多是头疼、恶心、呕吐和腹泄等一般性反应。‎ B. 采用直肠给药,只有约6%的患者出现里急后重的轻度的不良反应。‎ C. 采用直肠给药者有粒细胞减少等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 D. 青蒿素类药物导致患者网织红细胞减少即便可能出现却也可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青蒿素对付疟疾,不可能一劳永逸,因为疟原虫对青蒿素可能产生抗药性,而且已经有表现。‎ B. 青蒿素安全性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在其是否有神经安全性风险方面尚无明确结论。‎ C. 药物学方面所说的“可逆”,是指服用某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患者停止用药后逐渐自动消失。‎ D. 从某种意义上说,疟疾伴随整个人类文明,但是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有时是毁灭,有时是保护。‎ ‎6. 屠呦呦是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她获奖的原因。‎ ‎【答案】4. C 5. D ‎ ‎6. ①疟疾长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而她主持研究开发的青蒿素类药物为治疗疟疾做出历史性贡献;②青蒿素类药物至今依旧是药效、安全性、抗药风险及药品价格等方面最优的抗疟药,短时间里难以被取代;③疟疾伴随智人历史若影随形,对人类健康和文明进程产生极为严重的阻碍,而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在文明进程方面也一样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表述不属于青蒿素类药物使用高安全性表现的一项”,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常见的一般不良反应包括头疼、恶心、呕吐和腹泄等。如有报道称,当采用直肠给予青蒿琥酯栓剂的时候,有约6%的患者出现里急后重,但粒细胞减少等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罕见”,可知C项的“采用直肠给药者有粒细胞减少等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不符合题干要求,可能出现中等或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能算作高安全性。‎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D项“有时是保护”错,是对“疟疾可谓‘功不可没’”的误解。原文材料三主要列举了疟疾对文明进程的影响有时是毁灭的,如“罗马帝国可能因疟疾猖獗而衰败”“当时的医疗条件不足,疟疾长期无法得到有效遏制,致使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开发也迟迟无法起步”。‎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本题要求“屠呦呦是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她获奖的原因”。‎ 关于屠呦呦获奖的原因,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有一些直接的句子表明观点,如材料一中“在屠呦呦手中,青蒿素这一抗疟药物,成功治愈了无数疟疾患者”“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也指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短时间内,很难研制出药效、安全性、抗药风险及药品价格等方面优于青蒿素的下一代抗疟药”,这些原因可从她主持研究开发的青蒿素类药物为治疗疟疾做出历史性贡献角度概括。‎ 材料二中“迄今为止,青蒿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大量的抗疟治疗中未见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在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中青蒿素类药物在治疗期间在患者肝肾功能、血液常规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的影响。尽管既往有研究指出青蒿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表现为听力损伤、共济失调和震顫,但后来Ramos等总结了的大量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缺乏青蒿素类药物具有神经安全性风险的高质量的证据;这意味着青蒿素类药物具有神经毒性的结论尚不能确认”,这些原因可从青蒿素类药物至今依旧是药效、安全性、抗药风险及药品价格等方面最优的抗疟药,短时间里难以被取代等角度概括。‎ 材料三重点谈论的是疟疾出现的时间和它对人类文明进程极为严重的阻碍的影响,这些都说明疟疾伴随整个人类文明,但是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有时是毁灭的,所以可从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在文明进程方面也一样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角度分析。‎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无所有 方闵 陈杰坐在濒临太平洋的“悬崖”酒屋一个厢座里,看了一会漆黑的大海,一无所见。看了看手表,快八点,朱阳快到了。他下意识地按了按西装内袋,放心了。然后,苦笑,摇头,那是自嘲。口袋里的钱是他从亡妻的遗物里搜到的,妻子患癌去世已三年,他一直无心整理教人伤心的衣柜。最近,他因遭清盘,房子要被拍卖,多余的旧物必须拋弃,才打叠精神,把妻子的衣物、手袋整理一遍,统统打包送给慈善机构或垃圾车,竟得到意外之财——五百多块,是妻子当年外出购物,无意间留下的。没有这笔钱,他不会来这里,因为用惯的信用卡全部失效,连买一打鸡蛋也要付现款。而他此来,是要和20年不见的好友见面深谈,连地主之谊也不能尽,他可要往太平洋里跳了。‎ 陈杰移民32年,风生水起过,败北过。最近的失败是妻子亡故后的又一打击。他的中型超市,本来运作正常,这几年,因地铁站的工地就在隔壁,整天尘土漫天,机器嘶吼,吓跑了顾客,生意一直下跌,最后,分别欠供应商和国税局数百万,只好宣告破产。‎ 陈杰向侍应生要了一杯双份“马天尼”,仰头喝了三分之一,长长吁一口气。哦,天意弄人,一以至此!他为了省房租,搬进女儿家的地下室以后,坚决不见人,尤其怕听成功者炫耀,连邻居隔着栅栏说“自家孙子得了全A”也感到刺耳。但他渴望见到朱阳。朱阳住在西雅图,他在微信告诉陈杰,他要来加州北部探望老姐,在陈杰的强烈要求下,答应来旧金山一聚。他们出国前是工厂的同事,最好的搭档。出国以后天各一方,但联络从不间断,从带邮票的书信到电话、电邮、微信、视频。彼此知心。陈杰知道,近年来朱阳和他一样,头头碰着黑。‎ 朱阳坐出租车来到。两人握手,落座。陈杰看着对面的老友,十分诧异,怎么和想象差十万八千里?以为朱阳胡子老长,一头蓬乱,精神恍惚。不料他腰板挺拔,笑声朗朗。本来,陈杰拟了这样的开场白:“同是天涯沦落人,尽管倒苦水吧!”临时改了,说:“遇到大喜事似的,老天拌馅饼砸中你了?”‎ 不点烈酒的朱阳喝了一口苏打水,说:“差不多。”“中六合彩了?”“没有。”‎ 那么,为何如此气定神闲?陈杰知道,论倒霉,朱阳和他是一百步和五十步之差。单说最近两年,朱阳就遭遇以下变故。一,独资经营的电器公司,因供应商供货严重拖期,被合同的另一方控告违约,对方胜诉,赔偿300万美元。二,他在国内与朋友合伙开生产太阳能面板的工厂,嗜赌合伙人去澳门拼搏,欠了巨债,冒朱阳的签名向银行借款,又输个精打光,工厂关门,被银行追还贷款,朱阳投入的资金全部泡汤。三,算致命一击的是:朱阳那染上毒瘾的小舅子,去他家把朱阳视作命根子的一块玛瑙偷走,卖掉。那是多年前朱阳以50万美元买下,珍藏的。朱阳多次对陈杰提起,如果变回穷光蛋,就变卖这块玉以打发余生。四,朱阳的太太为了弟弟,患了严重的抑郁症。‎ ‎“为我们的一无所有,干杯!”陈杰为了调动气氛,举起杯子。朱阳呵呵笑了:你指的是钱?‎ ‎“是啊,我们不都被剥夺得差不多了吗?”“慢着,你现在有多少钱?”‎ 陈杰不好意思说出口袋里的确数,只说,反正我带的钱够今晚花。‎ ‎“不是这个意思。”朱阳说,“你看我,身上穿的,戴的,值不值40美元?”‎ 陈杰看了一眼他的领带、衬衫、夹克、手表,点点头,还是当“大老板”时的行头,旧是旧点,但无疑是高档货,便点了点头。‎ ‎“兄弟,这不就成了?我们走下飞机,进入这个国家时,不就是带来40美元吗?”陈杰点头,‎ 那是没办法的事,当时国家规定,换外汇以这个数目为限。何况,以他俩当年的经济能力,相当于40美元的人民币,有部分还是借来的。‎ ‎“听着,无非是回到原点——40美元。说什么血本无归?你拥有的,只要超过这个数,就是赚了,成功了!”‎ 陈杰的心陡地一颤,眼前顿时亮起来。是啊!自己这么多日子翻来覆去地计算失去多少,却没想到底线。‎ ‎“举杯消愁愁更愁,咱不喝了!”陈杰的宣告充满底气,让一直为老友的精神状态担忧的朱阳喜出望外。他们站起来,请侍应生结账。‎ ‎“出去,听涛!”朱阳牵起陈杰的手,出门,向海边走去。‎ ‎(选自2019年9月3日《羊城晚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紧承标题“一无所有”,讲述陈杰的故事,可引发读者对其同情与理解。‎ B. 陈杰和朱阳遭遇相同,但是心态不同,精神状态和各自命运也有天壤之别。‎ C. 在陈杰看来,朱阳遭遇的“倒霉”程度严重于他,其受伤程度应比他严重。‎ D. 朱阳牵着陈杰,去海边“听涛”,暗示陈杰有了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变故。‎ ‎8. 画线语句在作品中具有怎样含意,又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9. 希腊神话说,西西弗斯被责罚每天要推一块石头上山,于是他每个白天费了很大的劲把那块石头推到山顶,然后回家休息,但到了晚上石头又会自动地滚下来,似乎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每日都要承受一无所成的痛苦。但是他只是想:推石头上山是我的责任,只要我把石头推上山顶,我的责任就尽到了,至于石头是否会滚下来,那不是我的事。其实,作品中的陈杰、朱阳也都是西西弗斯。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B 8. 含意:在陈杰看来,自己和朱阳这些年都是时运不济、凡事不成。‎ 作用:①表现了陈杰对朱阳的关注与理解;②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前和其后文字分别写陈杰和朱阳的时运不济。③与后文朱阳对待人生失意的态度形成反差。 ‎ ‎9. 陈杰、朱阳都是西西弗斯,理由有:①他们当年到异国他乡寻梦淘金,一度发展得风生水起,但是很快又财产尽失,重新回到生活的原点,这和西西弗斯的遭遇类似。②从过程上看,陈杰、朱阳都曾努力奋斗且有所成就,这正如西西弗斯尽职尽责地将巨石推向山顶,努力过,便无怨无悔。③他们回到生活原点,也没有气馁,而是学会用一种接受、欣赏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遭遇,这和西西弗斯的心态相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各自命运也有天壤之别”错。根据文中“陈杰知道,论倒霉,朱阳和他是一百步和五十步之差。”可知,两个人的命运差不多。‎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就是将题干中的句子回归到原文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既要瞻前,又要顾后,确定答题的有效区间,然后再仔细品读题干的具体要求,精读划定的语段区间,抓出答题的要领,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将答案表达出来。“陈杰知道,近年来朱阳和他一样,头头碰着黑。”,要理解这句话需要抓住“头头碰着黑”。“头头碰着黑”是广东话,就是连连续续地走霉运。广东人一般以红色代表很旺,黑色代表运气不好。意思表示处处都碰到运气不好的事,倒霉透顶。所以这句话是说在陈杰看来,自己和朱阳这些年都是很倒霉、凡事不成的。‎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根据这句话前面的内容“他们出国前是工厂的同事,最好的搭档。出国以后天各一方,但联络从不间断,从带邮票的书信到电话、电邮、微信、视频。彼此知心”可知他们彼此联系,并互相关注,所以在内容上表现了陈杰对朱阳的关注与理解。‎ 结构上的作用要结合段落位置来分析,根据“陈杰知道,论倒霉,朱阳和他是一百步和五十步之差。单说最近两年,朱阳就遭遇以下变故”,可知这句话的下文重点叙述了最近两年,朱阳就遭遇和变故,所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陈杰看着对面的老友,十分诧异,怎么和想象差十万八千里?”,可知陈杰本以为朱阳和他一样备受打击,没想到和他想的不一样,与后文朱阳对待人生失意的态度形形成对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文本的某个人物、标题或者思想意蕴等角度,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考生的自主性的阅读体验,它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些观点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不然,就成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本题题干要求分析作品中的陈杰、朱阳也都是西西弗斯的原因,可从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来寻找原因。西西弗斯被责罚每天要推一块石头上山,但每次推到山顶的时候,石头都会再滚下来,西西弗斯只能不断地重复推石。但是西西弗斯没有因此而抱怨,而是坦然的接受并享受着这份工作。而文中的陈杰、朱阳他们当年到异国他乡创业,也曾经发展的很好,有了自己的事业。但是后来都遇到了挫折,财产尽失,变得一无所有,重新回到生活的原点。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颓废消沉,而是用坦然的心态接受这一切。他们面对挫折的心态和西西弗斯的心态一样;他们努力拼搏的过程和西西弗斯尽职尽责地将巨石推向山顶的态度也一样;他们最后都遭遇失败,变得一无所有,和西西弗斯地将巨石推向山顶又滚下来的遭遇相似。所以说陈杰、朱阳都是西西弗斯 ‎【点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题技巧:‎ ‎1.观点的确立。‎ ‎“观点个性化”不是脱离作品实际的任意发挥,而是“结合作品实际”、依据“题干要求”发表意见。‎ 试题设定“若干观点”的,考生最好从“若干观点”中选择一个自己赞同的观点,结合文意进行探究;试题给出探究对象,如标题、人物、结尾段等,问考生这样安排是否合适的,考生最好依据提问,从“适合”或者“不合适”的角度,结合文意探究。‎ ‎2.观点的阐述。‎ 观点确立之后,还要进一步的阐述,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充足的理由。阐述要结合文本文内容,还要学会多角度思考。‎ ‎(1)就作品本身提问的探究题,阐述观点时,侧重于从文本之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如探究一个标题优劣,就可以从结构(线索)、情节的构筑、人物形象、主旨表达等方面来阐述。‎ ‎(2)就作品的社会价值提问的探究题,阐述观点时,侧重于联系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阐述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黃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当是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黄歇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遂见欺,留死于秦。顷襄王,其子也,秦轻之,恐壹举兵而灭楚。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昭王曰:“善。”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中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乃亡去。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节选自《史记·春申君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 B.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 C.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 D.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蚕食山东六国,为秦国最后统一奠定基础。‎ B. 治,即治所,一般是指地方政权的办公驻地,“徙治”在文中是指楚国迁都。‎ C. 伊尹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极尽谦卑辅助他的君主。‎ D. “棘门”中“棘”通“戟”,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称“棘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申君事楚忠诚,备受楚王信任。从楚怀王到楚顷襄王,从楚顷襄王到楚考烈王,春申君为楚忠诚谋事,楚王对其信任历久弥坚。‎ B. 春申君雄辩有才,颇受他人认可。有辩才而被楚王派遣出使秦国,出使秦国适逢秦国想联合韩魏攻楚,他游说秦王,阻止了战争。‎ C. 春申君生逢其时,但又虑险不足。他虽然是楚国的令尹,辅佐幼主,秉持大权;但是他没有认识到李园养死士有猝不及防的危险。‎ D. 春申君善良有加,竟为李园所害。他虽然耐心倾听朱英进言并询问其中深层含意,但是却过分相信自己,缺防备之心,而惨遭虐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歇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遂见欺,留死于秦。‎ ‎(2)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 ‎【答案】10. B 11. C 12. A ‎ ‎13. (1)黄歇注意到楚怀王被秦国引诱去那里访问,结果上当受骗,被扣留(将会)死在秦国。‎ ‎(2)如今您处在生死无常的世上,事奉喜怒无常的君主,又怎么会没有意外杀出的敌人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中,“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这句中,有“合从”“伐”两个动词,且他们的主语都是“诸侯”,两个动作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D。BC两句的区别在于“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这句的断句,这句中主语是“诸侯”,谓语是“患”,宾语是“攻伐无已时”,整个句子主谓宾成份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此题C句中“极尽谦卑辅助他的君主”错,商朝建立后,伊尹继续辅助成汤治国,他有一套很著名的治国理念,就是以厨艺的理论来治国,这样的治国方式在中国历史绝无仅有,但是却非常有效,立国之初的商朝非常富强,不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更是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楚王对其信任历久弥坚”,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考烈王把作战失败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因此渐渐被疏远了。‎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为秦所诱”:“为……所……”表被动;“朝”名词作动词,朝见、拜见;“见欺”:“见”表被动,被;“留”被扣留,要翻译成被动句;“于”在。第二句得分点:“处”处在;“毋望”不期而至,谓出乎意外或难以测度;“事”:动词,侍奉;“安”:怎么。‎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春申君,是楚国人,姓黄,名歇。曾周游各地拜师学习,知识渊博,事奉楚顷襄王。顷襄王认为黄歇口才好,派他出使秦国。秦昭王已下令白起同韩、魏两国一起进攻楚国,但还未出发,恰好楚王派黄歇来到秦国,听到了秦国的这个计划。在这个时候,秦国已经占领了楚国大片领土,因为在这以前秦王曾派白起攻打楚国,夺取了巫郡、黔中郡,攻占了鄢城、郢都,向东一直打到竟陵,楚顷襄王只好把都城向东迁到陈县。黄歇注意到楚怀王被秦国引诱去那里访问,结果上当受骗,被扣留并死在秦国。顷襄王是楚怀王的儿子,秦国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恐怕一旦发兵就会灭掉楚国。黄歇就上书劝说秦王,秦昭王说:“真好。”于是阻止了白起出征,并辞谢了韩、魏两国。同时派使臣给楚国送去了厚礼,秦楚盟约结为友好国家。考烈王元年任命黄歇为令尹,封他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地区十二个县。春申君当令尹的第二十二年,各国诸侯担心秦国的攻伐无休无止,就互相联合起来,西伐秦国,以楚王为纵约之长,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联军刚至函谷关,秦军出关迎战,诸侯的军队战败而逃,考烈王把作战失败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因此渐渐被疏远了。春申君任楚国令尹的第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重。朱英对春申君说:“世上有意想不到的大福,也有猝不及防的大祸,如今您处在生死无常的世上,事奉喜怒无常的君主,又怎么能会没有意外杀出的人呢?”春申君问道:“什么叫意想不到的福?”朱英告诉他:“您当楚相二十多年了,虽然名义上是令尹,实际上就是楚王。现在楚王病重,死在旦夕,您辅佐年幼的国君,因而代管朝政,如同伊尹、周公一样,等君王长大再把大权还给他,不就是您南面称王而据有楚国? 这就是所说的意想不到的福。”春申君又问道:“什么叫猝不及防的祸?”朱英答道:“李园不执掌朝政便是您的仇人,他不管兵事却豢养刺客为时已久了,楚王一过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夺权并要杀掉您灭口。这就是所说的猝不及防的祸。”春申君接着问道:“什么是意外杀出的敌人?”朱英回答说:“您安排我做郎中,楚王一过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我替您杀掉李园。这就是所说的意外杀出的敌人。”春申君听后说:“您要放弃这种打算。李园是个软弱的人,我对他很友好,况且又怎么能到这种地步!”朱英见自己的进言不被采纳,就逃离了。十七天后,楚考烈王死了。李园果然抢先进宫,埋伏刺客在棘门内,砍下他的头,扔在棘门外。随即派遣兵士把春君家满门抄斩。‎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墟”,即村落,夕阳将余晖撒于其上,给人以凄清冷落之感。‎ B. 以“倚杖候荆扉”实写“野老”情态,虚写他们等待归家的牧童。‎ C. 第三联描写野鸡在麦田自由自在,蚕儿吐丝作茧,充满了生活气息。‎ D. 田夫野老虽然能日日相见,却有说不完的话,彼此间情深意长。‎ ‎15. 诗歌结尾两句在诗歌整体建构和情感表达上有何作用?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结构上,它前一句总结前诗,后一句表现由前8句诗所描写场景引发出来的美好期许,前后有因果关系。②情感表达上,将该诗由对乡间生活的赞美转化为对自己生活理想的展示,表达出王维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项,“给人以凄清冷落之感”错,应该是“给人以温暖适意之感”。‎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诗歌结尾两句在诗歌整体建构和情感表达上有何作用,这是对诗歌篇章结构的考查,可从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点明题旨;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等角度分析。最后两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在这种时刻如此闲情逸致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以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 ‎【点睛】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2、打伏笔,做铺垫;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八“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4以景结情,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第二章结尾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拟女子语气,表现出她对自主婚姻的追求。‎ ‎(2)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联含有八层意思,高度概括了诗人的身世之悲。‎ ‎(3)《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明写和暗写相结合的典例,明写游鱼的清晰可见,暗写潭水的清澈透明。‎ ‎【答案】 (1). (1)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2).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3)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贿”“作客”“潭”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_________、碌碌无为之辈,都深为同僚所_________,更被百姓戳脊梁骨。现在,我们面临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历史关口,那些不担当不作为、占着位子不干事的庸官们,_________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落地,侵蚀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轻则延误发展,重则误国殃民,人民群众对庸官_________,从这个角度来看,( )。干部干部,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不干,半点初心使命也谈不上。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做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能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要把干净和担当、勤政和廉政统一起来,在“两袖清风来去”的前提下,亦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以奋斗者的姿态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里留下印记,用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尸位素餐 不耻 阻挡 痛心疾首 B. 我行我素 不齿 阻挡 痛心疾首 C. 我行我素 不耻 阻碍 深恶痛绝 D. 尸位素餐 不齿 阻碍 深恶痛绝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些以权谋私、蜕化变质的贪官,其危害并不比庸官之弊小 B. 庸官之弊,并不比那些以权谋私、蜕化变质的贪官危害小 C. 庸官和那些以权谋私、蜕化变质的贪官相比,危害不算大 D. 庸官之弊,并不比那些以权谋私、蜕化变质的贪官危害大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能做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能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 B.‎ ‎ 广大党员干部只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能做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能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 C.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做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能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 D. 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才能做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能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台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 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尸位素餐:比喻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我行我素:意思是指不受外界影响,按自己向来的行事方式去做。根据后文的“碌碌无为之辈”,可知谈论的是没有作为的人,应该选“尸位素餐”。‎ ‎ 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齿”本为名词,指牙齿。在这里,“齿”是动词,有“说到、提及、并列、列为同类”的意思。不耻: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耻”通常为形容词,有耻辱、羞愧、可耻的意思。在这里,“耻”具有意动用法,有“以为耻,以为可耻,以为是耻辱”的意思。“不齿”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如:“人所不齿”“世人所不齿”等。“不耻”前边不能加“所”。根据前文的句式“为同僚所”,选“不齿”。‎ 阻碍:阻挡住,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强调阻碍的事物)。阻挡:拦挡使事物不能发展或前进。(强调阻挡的动作)。根据语境,后文强调的是“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落地”,选“阻碍”。‎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现代多用于悲伤和悲痛的意思。根据语境,要表达的是人民群众对庸官的痛恨,选“深恶痛绝”。‎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段文字括号之前,重点谈论的是庸官的危害,根据语境“那些不担当不作为、占着位子不干事的庸官们,……侵蚀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轻则延误发展,重则误国殃民,人民群众对庸官……”,可知谈论的是庸官的危害,而且危害很大,所以括号里应该是一个总结句,总结的内容就是庸官的危害,而且危害很大,主语应该是庸官。AC的主要是“贪官”,可排除;D项说的危害小,也可排除。‎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中,“只有”后面缺少搭配的关联词,A项改成“只有……就”搭配不当,可排除;B项的“只要……就”和D项的“只有……才”说法太绝对,前后没有必然的联系,强加逻辑关系,可排除。‎ 故选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红花还需绿叶衬,_____,红花的娇艳亮丽就会失色几分。甘当配角是_____。基层一线的办事干部,驻守边防的解放军战士,起早贪黑、忠于职守的人民教师……他们像螺丝钉拧在一处尽职尽责,如_____,为他人的梦想做铺垫,为社会的安稳做砥柱,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业绩。‎ ‎【答案】 (1). ①没有绿叶的色彩衬托 (2). ②“绿叶精神”生动体现 (3). ③春蚕吐丝孜孜不倦吐露芳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第一处要表达的是绿叶对红花的作用,根据后文的“红花的娇艳亮丽就会失色几分”,所以前面应该说的是如果没有绿叶的衬托;这段文字重点谈论的是赞美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业绩的人,前面用自然界的绿叶衬红花的事例,通过对绿叶的赞美引出后文对人的赞美,所以第二处可填一句过渡句,人也要有绿叶精神;第三句需要填入一个比喻句来赞美平凡人的品质,根据前文的“他们像螺丝钉拧在一处尽职尽责”,后面可填一句类似的比喻句,如“像春蚕吐丝孜孜不倦吐露芳华”。‎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有理有据,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部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可以,由于作者处处显出“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答案】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可以且有必要,但要有抉择,因为国外传记文学代表作值得汲取的有效成分寥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选材大多是新闻报道,要求是概括主要内容,也可能拟新闻标题,或者写新闻导语,审题时首先要搞清楚答题任务。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3.复取法 ‎ ,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本题,可以先给这个语段分层次。很明显,“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这句话是一个总领句,可作为压缩的主体保留;剩下的是文段的第二层次,根据“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部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可知主要是通过列举事例来证明国外传记文学代表作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较少。压缩的时候可从这两个方面考虑,注意字数要求。‎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金秋十月,信阳市教育局一如既往评选“书香校园”和“书香班级”。读书益智益德益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等中外名言无不以读书的价值启迪人们。青年阅读量的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国家用来衡量能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重要参考。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阅读,不愿意阅读。有的说:“我们作业这么多,阅读太浪费时间。”有的说:“考上理想的大学是硬道理,阅读不是现在该考虑的事。”有的说:“我们在阅读啊,刷题不也是一种阅读吗?”还有的说:“我们只要升学率,不要什么‘书香这、书香那’的。”类似的说法远不止于这些。‎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或者面向本校(统称“信阳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阅读,从现在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或者你身处书香校园,请给你的校长(统称“信阳中学校长”)写一封感谢信,多角度表达你的理解和认知、感恩与敬佩。‎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 赫尔博特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十月,学校一如既往地让书香沁满校园,而一些同学却对此不理解,他们认为读书占用了他们大量课外时间;认为考上大学即可,现在读不读书也无所谓;认为除了考试,其他“读书”没有太大用处……正因此,今天我站在这里便是想告诉大家:书香可氤氲古今,阅读能受益终身。‎ 同学们,书香氤氲,让你腹有诗书,气度非凡。古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认知,而今亦有仿佛从画卷中走出来的娴雅才女武亦姝。因自幼诵读诗文,她得以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气定神闲,终得冠军。她波澜不惊,甚至连夺冠都不惊不躁,一如蒙曼教授所言,这是她久经诗书熏陶,骨子里的气质。与此同时,与她同台的主持人董卿——家喻户晓的央视一姐,也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她能身体力行地传递读书的美好,她在朗读者里一次次气度非凡的开卷,便将书香中她的知性、温情、博学传递给了观众。‎ 书香的熏陶,会使人的周身散发如何也虚假不来的过人气质。我们读书,吟诵诗文,也能在文字中涵养气质,提升自我。‎ 同学们,诗书氤氲,令你犹药医患,立勇立学。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学业与读书并不矛盾,相反,读书能够益智、益德、益人。犹如欧阳修所言:“立勇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者传道授业,传播思想。每一次阅读,都是与作者的对话,都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 读书可以锻炼思维,积累涵养,从别人的思想中获得启迪;向无声的老师求学,最终会让我们在自己的学业上获益匪浅。‎ 同学们,书香氤氲,使你年华盛放,实现梦想。新时代领路人曾说:“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深刻认识自己肩上的使命,把读书爱好浸入灵魂,把读书习惯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新时代青年一定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也能为日后工作储备知识,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同学们,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尚有青春,那还等什么,拿起书本,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热爱阅读,从今天开始。‎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限制。材料提供的真实情境是,信阳市教育局开展书香校园、书香班级评选工作。以此为引,着重介绍了读书阅读的意义:益智、益德、益人。并通过引用名人词句,分别论证了读书对人的智力、品德发展乃至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然后指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对读书阅读的错误认识,目的是引起考生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思考和正确认识。三段材料都引导考生对阅读的价值和书香校园的意义进行思考。不论是写书信还是演讲稿,命题人都将写作重点放在了对热爱阅读和书香校园建设的认识和思考上。‎ ‎2.典型任务限制。材料任务指令限制严格,“读书阅读”“书香校园”是关键词。考生可写一篇演讲稿,表达对阅读的认识和思考,针对材料提供的现实中有的同学不理解阅读,不愿意阅读的现象进行思考、做出正确评价,提出希望和建议,扣住“热爱阅读,从现在做起”的倡议主题;也可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对阅读以及书香校园建设的理解认识,表达对不理解阅读,不愿意阅读现象的批评,表达对校长创建书香校园的感谢、感恩、敬佩之情。脱离了书香校园、读书阅读这个大语境,泛泛而谈读书或者只谈书籍不谈阅读,则属于偏题或者跑题。‎ ‎3.价值判断限制。材料第一段在介绍书香校园时,强调了读书的三个重要意义,倡导“热爱读书,从我做起”,而“建设书香校园”的价值观也是积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养成好读书的习惯。然后点明现在部分学生对读书的错误认识或消极态度,观点是具有批判性的。考生必须明确价值导向,做出明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写作对象身份限制。不管是选择写演讲稿还是写书信,考生都必须注意到写作者的身份和读者的身份,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要注意人称和语气。‎ 开放性 ‎1.写作任务开放。考生根据自己所擅长的文体和知识储备,可以写一篇演讲稿,号召同学们“热爱阅读,从现在做起”;可以写一封书信,表达对所处书香校园的校长的感激之情。只要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符合写作要求即可。‎ ‎2.素材选择开放。可以直接运用材料中提供的素材支撑论点,也可以在材料提供的素材基础上联想发挥,不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只要针对第一段中不理解阅读,不愿意阅读的现象展开论述,扣住材料第三段的任务即可。‎ ‎3.文体开放。考生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综合材料来看,演讲稿要求观点明晰,思路清晰,比较适合写议论文。而书信私密性较强,利于表达情感,写成记叙文或者抒情性的散文更能打动人。不管选择什么文体,考生都必明确文体特征,切记写成“四不像”。‎ 解题 本题属于典型的情境设置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联系考生读书阅读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强,很有教育意义。试题虽设置了明确的写作任务,但欲完成此任务,又必须根据以下写作指令来进行:情境指令——书香校园下对“读书阅读”的思考;文体指令——演讲稿或者书信;主题指令——热爱阅读,从现在做起,或者感恩校长建设书香校园;对象指令——信阳中学的同学/校长;内容指令——结合材料内容中的现象,深入思考;目的指令——体现你对读书阅读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多角度表达你对书香校园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对校长的感恩与敬佩。‎ 参考立意 ‎1.感恩书香校园,读书修身强国。‎ ‎2.阅读,益智、益德、益人。‎ ‎3.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 ‎4.热爱阅读,从今天开始。‎ ‎5.热爱阅读,从我做起。‎ ‎6.书香校园,涵养人生。‎ ‎7.热爱阅读,继往开来。‎ 结构示例:‎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如果缺少思路,就必须回到材料文本,认真反复阅读,方可在材料中寻到思路。比如,既然读书的意义是“益智、益德、益人”,考生就可以把这三条作为文章的分论点,而刘向、欧阳修、歌德、高尔基这些名人语句则可以作为文章的道理或者事实论据来支撑论点。此外,材料还列举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学生对读书阅读的错误认识,考生可以合并归纳,作为反面论点进行“驳论”,然后引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就在材料中,考生必须加强材料作文的文本意识。‎ 素材积累:‎ ‎1、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2、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3、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 ‎4、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