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秋四川省泸县一中高三第一学月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期以来,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人不信宗教,因而没有真正的信仰。这种观点是武断的,其实,中国的民间信仰实质上就是中国宗教。 中国虽然不是一个宗教的国度,但民众却不缺少宗教信仰;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明确的宗教归属,但却似乎比任何民族更笃信神灵。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中国的先民自古就信奉和祭祀天地神灵。可以说,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建造了如此之多的神庙供人们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从事着如些复杂多样的宗教祭祀活动。 在祭祀的对象上,中国人按照与自身关系的远近把整个统一的神灵世界划分为“天”与“祖”两个系列,于是,祀天祭祖二神崇拜就构成了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这种独特的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中,其中祭祖、崇祖既是基础和本质的东西,又是主要的载体,而祀天、敬天则是演化和派生出来的一种观念,它历来都附着于祭祖和崇祖的活动和礼仪之中。正如美国学者斯图尔特所说的:“祖先崇拜事实上才是中国的真正的宗教。” 在祭祀的主体上,按照国家的行政隶属关系可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先秦时期,祭祀活动从上至下由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分别掌管。秦之后,其祭祀的政府主体就由天子以及各级官吏担任。在民间,其基本的祭祀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所从事的私人祭祖或祀神活动完全遵循传统习俗自发而为,但宗祠或地区性的大型集体祭祀活动则由家族首领和地方会首出面组织和主持。至于国家的祭祀天地的活动,是为天子的特权,秦汉之际,天子主要通过封禅和郊祭来祭祀天帝,秦汉之后,祭天和祭地同时进行,其仪式更为隆重和繁琐。明永乐年间,在北京南郊还专门建造了天坛供祭天之用。 在祭祀的性质上,按照神灵的属性可区分为不同的种类。与西方的一神教不同,中国的宗教神灵除了至高无上的“天”之外,其他的神祗都属于有限的特殊神。如山神、门神、灶神、土地神以及其他的动植物神和行业神,都属于担负特定职能的神祗,只能给人们提供某一方面的护佑。但有些地方社神,却被演化和升格为具有多种社会职能的地区守护神。由于在整个封建社会,祭祀至上神“天”乃为天子的特权,民间不得擅自祭祀,这种神权垄断状况一方面造成了民间信仰实用性的不断强化,致使原始的自然崇拜难以得到扬弃和升华;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多神信仰在民间的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不致发生像西方那样的宗教冲突和战争。 各种祭祀活动是信仰的载体,是一定宗教信仰的外在物化形式。透过它我们看到这种扎根于民众生活、内存于民众精神世界的信仰是如此之深厚,无论是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自创的道教,都不曾动摇过它的地位。“文化大革命”也未能真正摧毁它。改革开放之后,民间信仰迅速复兴。这再次证明了一个客观规律,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一个民族的信仰就是其内在的“活的灵魂”,它如同遗传基因一样通过这个民族的世代相传而得以延续,而不因个体的消亡而消亡。因此,对于信仰特别是一个民族的信仰来说,我们是无法用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将其从人们的精神中加以消灭的,外在的强力只能消灭人的肉体,而无法消灭人的信仰,信仰的存在和改变是一个遵循其内在固有的逻辑而缓慢演化的过程。 (节选自《中国乡村发现》,作者左亚文,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民间信仰的内容虽然是祀天祭祖之事,但也属于真正的信仰。因此,中国人不信宗教这说法是不准确的。 B. 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比任何民族更笃信神灵,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有明确的宗教归属。 C. 祭祖和祀天就是中国的宗教信仰,而且宗教信仰的范围之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大都有真正的信仰。 D. 祀天祭祖二神崇拜构成了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这是由中国人把神灵世界划分为“天”与“祖”两个系列的结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中国民众笃信神灵的角度,提出这种以信奉和祭祀天地神灵为表现形式的民间信仰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B. 文章从祭祖和祀天两个维度理解中国的民间信仰,并认为二者关系并重,都是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 C. 文章认为“文化大革命”也未能真正摧毁中国民间信仰,彰显了中国民间信仰是我们民族内在的“活的灵魂”。 D. 文章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的对象、主体和性质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的民间信仰实质上就是中国宗教。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情况都不曾动摇过中国民间祭祀活动的地位。可见,各种祭祀活动扎根民众生活之深,内存民众精神之坚。 B.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信奉和祭祀天地神灵,而体现宗教信仰的祭祖和祀天都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因此民间信仰就是宗教信仰。 C. 从历史上看,西方的宗教矛盾分歧较多,冲突和战争不断,而东方国家则因为神权垄断而多神信仰和平共处。 D. 中国的祭祀活动就是人的精神生命,是中华民族内在的“活的灵魂”,因此,认为中国人没有真正的信仰是没有道理的。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B项,“都比任何民族更笃信神灵”“所以”错误,原文“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明确的宗教归属,但却似乎比任何民族更笃信神灵”, 原文句意为转折关系,此处为因果关系;“都”表述太过绝对。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B 项,“二者关系并重”错误,原文认为“祀天祭祖二神崇拜就构成了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其中祭祖、崇祖既是基础和本质的东西,又是主要的载体,而祀天、敬天则是演化和派生出来的一种观念,它历来都附着于祭祖和崇祖的活动和礼仪之中”。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A项,“任何情况”错误,表述太绝对,原文“无论是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自创的道教,都不曾动摇过它的地位”;B项,“体现宗教信仰的祭祖和祀天都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错误,中国的民间信仰包罗万象,只有在对象、主体的组织性和性质上符合要求的祭祖和祀天等才属于宗教信仰;C 项,“冲突和战争不断”错误,无中生有,原文“不致发生像西方那样的宗教冲突和战争”;“东方国家”错误,范围扩大,文章只谈中国。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他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里“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在五个核大国中,我国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年8个月,于敏对此功不可没。曾有一位日本专家赞叹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新中国成立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1961年,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说:“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参加‘轻核理论组’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年仅35岁。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 1965年,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开始攻关。从9月到11月的一百多个日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的一刻,于敏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1984年12月,于敏和同事在新疆核试验基地进行实验。一次讨论会上,一位同事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 最终,那次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节选自“新浪新闻综合”,2019年1月16日) 材料二: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咸城镇贼首,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土、“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抒怀”为题写下这首诗。 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麻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 在此期间,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使认识有所前进。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谈到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何祚麻院士以“足球队”作比喻。他说:“球队在场上踢球,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往往是场外教练和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球队的教练兼前锋。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总是他。” (摘编自人民网《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材料三: 于敏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对于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他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因为保密,几十年来,于敏经常“失踪”很久,家事全靠夫人孙玉芹打理。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简易铁床,客厅依旧悬桂着诸葛亮《诚子书》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仍然保持着从小的两项爱好:听京剧和看古典文学。 60年代,九院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到新疆做一次靶场试验取得成功,回到北京后,九院所有人都出去迎接,唯独不见副主任于敏——他正躲在宿舍读《红楼梦》。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敏在青少年时代历经国难,目睹了积贫积弱的国家遭受到的深重屈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日后投身科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B. 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于敏没有流泪,睡得踏实;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吟诵《出师表》却泪流满面,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 C. 于敏在物理方面的オ华从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毕业时就初步显露了出来,在后来的氢弹研究道路上,他不仅获得了诸多大的奖项,还赢得了世界声誉。 D. 三则材料虽然出自于不同的新闻媒体,但从中都可见科学家于敏的形象,其中对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5.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敏在73岁时所作的《抒怀》诗,将国家命运、时代风云、个人经历融为一体,高度概括了这位科学界泰斗沉默而又轰麦烈烈的一生。 B. 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于敏带领他的团队用三个多月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氢弹原理突破,上演了核武器研究界著名的“百日会战”。 C. 在有关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的研究中,于敏将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发挥到极致,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麻的高度评价。 D. 除了挚爱的核武器研究事业外,于敏到老也不改自己对京剧和古典文学的喜爱,曾经在整个九院都去迎接试验成功的邓稼先归来时,他却在读《红楼梦》。 6. 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C 6. ①淡泊名利,谦逊。为了氢弹研究事业,隐姓埋名几十载;婉拒“中国的氢弹之父”的称呼;晚年生活依旧简朴。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国家需要毫不犹豫地服从上级分配,转行研究氢弹。③意志坚定。于敏热爱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坚持几十年。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主观臆断,原因是《出师表》表达出了于敏他们这群科技工作者甘于奉献、勇担重任的心声;且“结果难料”与材料要表现的主旨不符。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C项,“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麻的高度评价”分析有误,原文“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不等同于“快速抓住本质”;且何祚麻高度评价的是“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传记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要找出相关的事件,从事件中分析传主的特点。具体作答时,可先概述传主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作为一名“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极具人格魅力,具体表现为:① “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简易铁床”。以上内容,表现了于敏淡泊名利,谦逊的性格特点。②于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钱三强的要求。他无悔于自己的选择,“于敏带领部分科研人员在上海突破了氢弹的设计原理,提出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以上材料表现了于敏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③于敏以毕生的精力拖入了核物理的研究,一干就是几十年,从无怨言,从无退缩,可见其意识坚定。 【点睛】人物传记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音 秦碧薇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次日,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我对外公印象不深,依稀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他却执意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 山里的世界静极了,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而那些留守山中的孩子,失去了唯一的老师,与外面的世界相牵的线,就这么生生断了。 “山里人现在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给外公下葬的一位大伯对我说,末了还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边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扎得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①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眼皮也耷拉下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 “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差了三四岁,但我们之间已然如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渐渐地,我跟她熟稔起来。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我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她不能相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似被水浸透,我转过头,看见她②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 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细细的芒草摇晃,若在轻吟。她口中“苍色”的天空,从静水深渊中升起,万里无云。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 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地踏着我的影子。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真的?” “真的!” 而我撞入她③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是山音。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对雾霭和雨的描写渲染了沉闷悲凉的氛围,衬托出“我”因外公离世的悲伤心境,但结尾的一抹亮色却给人以温暖之感。 B. 文中大伯的话,既侧面突出了外公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也引出了主要人物小女孩的出场,反映出了山村的教育现状。 C. 全文以“我”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采用第一人称,记录了“我”从回乡到离开的一段真实经历,叙中有情,含蓄动人。 D. 标题“山音”意蕴深厚。既指山里自然的声音,也指小女孩内心的渴望,更指大山的呼唤:呼吁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8.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9. 画眼睛是小说形象塑造的重要方法。文章画波浪线的三处描写分别体现了小女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里特有的由各种自然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的混响。②破碎的竹笛,断弦的琵笆发出的呜咽声传达的是山里孩子们由于老师去世不能继续读书的悲哀情绪。③与标题山音形成照应,是对标题的形象阐释。④在结构上,与下文的内容构成了转折,突出了声音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9. ①“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写出了小女孩看到陌生的“我”以后的慌乱、胆怯和试探。②“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表现了女孩因不能读书而引发的哀伤情绪。③“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写出了小女孩对知识的渴盼和对未来的憧憬。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的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鉴赏。考生需要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如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叙事的角度,表现手法等。要特别注意小说虚构的文体特点,所以小说中的“我”并不是真实的,故C项“一段真实经历”错。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赏析。如果语句很明显运用了修辞手法或其他表现手法,可以从这个角度鉴赏,比如本题就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考生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如本题内容上传达了山里孩子们由于老师去世不能继续读书的悲哀情绪,结构上照应标题,与下文内容形成转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概括分析。做题方法可简要概括为“2步2要”。第一步,要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看看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第二步,分清描写,抓关键词,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分析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描写,理清层次,抓关键词语。“2要”指一要设身处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二要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第一句结合文本情境可知小女孩看到陌生的“我”慌乱、胆怯和试探的心理;第二句结合上文女孩说自己不能读书的语言可知女孩因不能读书而哀伤;第三句同样结合上文人物对话可知女孩因不久可以上学而开心,表现了女孩对知识的渴盼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天子乃复召鲁公孙臣,以为博士,申明土德事。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有司礼官皆曰:“古者天子夏躬亲礼祀上帝于郊,故曰郊。”于是天子始幸雍,郊见五帝,以孟夏四月答礼焉。赵人新垣平以望气见,因说上设立渭阳五庙,欲出周鼎,当有玉英见。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欲为省,毋烦民。 孝景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闻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高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惠庙酎,奏《文始》《五行》之舞。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肉、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明象乎日月,而庙乐不称,朕甚惧焉。其为孝文皇帝庙为《昭德》之舞,以明休德。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鸣呼,岂不仁哉! (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 B. 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 C. 于是上乃下诏曰/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 D. 于是上乃下诏日/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苑囿:指划定一定范围的(如墙垣等),具有畜养禽兽、游赏等功能的皇家专属领地。 B. 祖、宗:古代帝王世系,一般称开国皇帝为“祖”,第一个治理国家有功的皇帝为“宗”。 C. 高庙酎:在高祖庙献酒祭礼;“酎”,经两次或多次酿制而成的醇酒,古代常用来祭祀。 D. 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南面梁父山辟场祭地叫“封”,在泰山上筑土坛祭天叫“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文帝善纳雅言,注重教化。任命公孙臣为博士,让他阐明土德的道理;顺应有司礼官的建议,到雍地郊祭五帝,在孟夏四月向天帝致礼。 B. 孝文帝崇尚节俭,关心民生。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狗马、服饰、车驾等用度都没有增加;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 C. 孝文帝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平常穿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并严格限制所宠爱的慎夫人穿衣和用度,来表示敦厚朴素,为天下人做出榜样。 D. 孝文帝功德卓著,恩及四海。他去世后,孝景帝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认为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制作了《昭德》舞,来显扬他的美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欲为省,毋烦民。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恭敬接受)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 (2)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有异物之神”是主语,“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是并列谓语,中间全断开,层次混淆,应该三个谓语并列;“上帝诸神”是“祀”的对象,不要断开;“礼官”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封”“禅”的解释颠倒,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叫“封”,在泰山南面梁父山辟场祭地叫“禅”。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D项,“认为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制作了《昭德》舞,来显扬他的美德”错误,原文“其为孝文皇帝庙为《昭德》之舞,以明休德”可知“孝景帝认为应当为孝文皇帝庙制作《昭德》舞,以显扬他的美德。”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句子,第(1)句,百金中民十家之产: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奉:承受;之:代先帝;台:动词,建造高台;何以……为;还……干什么呢。第(2)句,治:建造;以……为:用……做。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十五年,有黄龙出现在成纪县,文帝又召来鲁国的公孙臣,任命他为博士,让他重新说明当今应为土德的道理。于是文帝下诏说:“有奇物神龙出现在成纪,没有伤害到百姓,今年又是个好年成。我要亲自到郊外祭祀上帝和诸神。礼官们商议这件事,不要因为怕我劳累而有什么隐讳。”主管大臣和礼官们都说:“古代天子毎年夏天亲自到郊外祭祀上帝,所以叫做郊’(郊祀,郊祭)。”于是文帝第一次来到雍,郊祭五帝,在夏初四月向天帝致礼。赵国人新垣平凭着善于望云气而知凶吉来进见文帝,劝说文帝在渭城建五帝庙,并预言这将使周朝的传国宝鼎出现,还会有奇异的美玉出现。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敦厚朴素,为天下人做岀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下诏给御史:“我听说古代帝王,有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天下之德的称为宗’,制定礼仪音乐各有其根据。还听说歌是用来颂扬德行的,舞是用来显扬功绩的。在高庙献酒祭祀,演奏《武德》、《文始》、《五行》等歌舞。在孝惠庙献酒祭祀,演奏《文始》、《五行》等歌舞。孝文皇帝治理天下,开放了关卡桥粱,处处畅通无阻,边远地区也是一样;废除了诽谤有罪的法令,取消肉刑,赏赐老人,收养抚恤少无父母和老而无子的贫苦人,以此来养育天下众生;他杜绝各种嗜好,不受臣下进献的贡品,不求一己之私利;处治罪犯不株连家属,不诛罚无罪之人。废除宫刑,放出后宫美人,对使人断绝后代的事看得很重。我不聪敏,不能认识孝文皇帝的一切。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皇帝亲自实行了。他的功德显赫,比得上天地;恩惠广施,遍及四海,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他的光辉如同日月,而祭祀时所用的歌舞却不相称,对此我心中非常不安。应当为孝文皇帝庙制作《昭德》舞,以显扬他的美德。 汉朝建立,到孝文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孝文帝已逐渐走向更改历法、服色和进行封禅了,可是由于他的谦让,至今尚未完成。啊,这难道不就是仁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畅 其一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①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②诗酒人。 [注]①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②谢公:南齐诗人谢眺,唐李白《秋登宜城眺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谢公“应指崔大夫。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压”字写出北楼之高,“满”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 B. 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 C. 后诗中,“别”“笑”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有一些苦辛。 D. 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人。 15. 两道诗都写了“月”,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②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错误,难以入眠不是因为天凉,而是因为景美,不忍心睡觉。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意象的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文中“月”这一意象的作用,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分析其在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作用,第一首“秋月城头过” 写秋月从城头经过,结合上文“谁忍卧”可知是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以景结情,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第二首“识是谢公诗酒人”。由“识”可见是“拟人”手法,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写出既崔大夫的高雅,结合前面的“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可知此句借“月”又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使用了顶真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极力搜刮财物奢侈靡费发出的激愤质问。 (3)文天样《过零丁洋》)中,将追忆过去和感慨当下融为一体,借助地点表明形势险恶和境况危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2).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 (3)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锱铢”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有女娲补天、夸父逐日,今有“嫦娥”奔月、太空行走,人类对太空由最初的传说、幻想,延展到如今“ ”地考察研究。而要真正飞向太空,去星际旅行,就需要载人航天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第一代环控生保技术,就是我国载人航天过程中正在使用的“携带供给型”。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的问题。日前国际空间站和未来的中国空间站使用的也是这一技术。第三代属于生物再生技术,主要针对星际长期驻留,在空间站运行期间也会尝试,比如中国航天员未来在空间站很可能吃到自己种的新鲜蔬菜。 ( )。这是首次由我国主导、多国参与的“人与环境”大型国际试验,在试验规模、参试人数、持续时间和技术要求上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对志愿者来说,180天的密闭试验意味着外面的世界 ,却又远在天边。舱内的物质闭合度非常高,氧气达到100%,水达到99%,食物达到7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生活所需都得依靠他们所种植的植物和设备来 。试验期间,志愿者在密闭舱内克服各种困难,与舱外科研人员协同配合, 地完成各项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二代采用物理化学再生,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 B. 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即使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 C. 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虽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但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 D. 第二代采用物理化学再生,即使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也无法解决食物自我供给问题。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的前瞻性探究就是“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 B. “绿航星际”试验需要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这就是核心任务 C. 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构成了“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 D. “绿航星际”试验的核心任务就是对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进行前瞻性探究 19.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脚踏实地 近在咫尺 自给自足 日复一日 B. 实事求是 近在咫尺 自力更生 日复一日 C. 脚踏实地 触手可及 自力更生 长年累月 D. 实事求是 触手可及 自给自足 长年累月 【答案】17. C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然后联系上下文,审读原文语句,确定语意关联,再次对比选项,找出差别,认真推敲之后确定答案。看选项区别,对应前文的“第一代环控生保技术”,本题选项中都谈到了“第二代采用物理化学再生”或“第二代属于物理化学再生技术”,“采用物理化学再生”缺少宾语中心词,属搭配不当,排除AD。后面表述均用到了关联词语,首先“虽……也……”不搭配,排除A项; “虽然……但……”表转折,“即使……也……”表假设,根据“实现水和大气的循环利用”是已然情况,故排除假设表达句B,最终答案选C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侧重于语意简明、连贯、得体。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根据前后语境综合分析作答。做题分析:前面一段是讲三代技术,括号所在的位置是段首,所填的内容需是承上启下的语句。联系后文看,后文“这是首次由我国主导、多国参与的“人与环境”大型国际试验”这句话中,“这”是近指代词,前面应提供出该试验名称这一中心话题。综合选项情况看,各选项都与试验任务有关,从话题侧重点上看,A是强调“前瞻性研究”是“核心任务”,这与后文“这”指代的话题不一致;从连贯性上看,排除B,因为B中的“这”复指强调的是任务本身,与后文表达不连贯;从表意对象上看,排除C,因为C句强调的对象是“前瞻性探究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而非试验;选项D承接上文语意,既表明了试验的核心任务与第三代环控生保技术有关,以“绿航星际”的试验的核心任务开头,又保证了与后文的话题一致,表意具有连贯性。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脚踏实地: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实事求是: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第一空,语境中说的是由最初的传说、幻想,延展到如今 地考察研究,原文用引号做提示,用“脚踏实地”更好。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第二空说“意味着外面的世界 ,却又远在天边”,要与“远在天边”对应,应选“近在咫尺”。自给自足:写的是中国古代时期长期存在自己做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个人生产为单位,满足自身需求。自力更生:形容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第三空,语境中说的是“绝大部分的生活所需都得依靠他们所种植的植物和设备来 ”强调的是满足这一结果,应选用“自给自足”。第四空,日复一日:意思是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长年累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语境中说的怎样地完成各项任务,且是指“试验期间”的情形,应选用“日复一日”。故选A项。 20.请从我国古典文学中选取任一与桥相关的句子,续写下面的文字。要求:①紧扣句首观点,符合语境;②运用包括引用在内的至少两种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桥,是历史冷静的看客。它见证了繁华与凋敝,见证了得意与落魄,见证了悲欢与离合。翻开中国古典文学,多少美景、多少情意都与桥息息相关。 【答案】(示例一)“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人李白笔下的凤凰桥与济川桥,体姿优雅,在明艳的秋阳里,变幻出奇异璀璨的色彩。透过斑斓的光影,我们分明看到了流浪四方的李白与谢朓在双桥上的精神聚合与沟通。 (示例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风流才子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与披着银辉的玉人,箫声轻渺,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里细语。透过皎洁的月光,我们分明感受到了杜牧对老友韩绰的调侃和重聚的向往。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生动的表达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从我国古典文学中选取古代诗人的与桥相关的名句,并结合着诗句所表现出的桥的特点,表达出诗人在情感方面的内容。要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桥的景物特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下面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两组铁路春运大数据报告,请根据图表得出相关结论,不得超过80字。 【答案】春运期间动车组发送旅客的数量逐年增多;旅客的平均在途时间越来越短,回家越来越快捷;网络购票比例逐年增加,成为主要购票方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图文转化的能力。解答图表题首先要读懂图表,注重整体阅读,重视数据变化,注意图表细节;其次明确要求,明确是文字表述题还是信息推断题(如本题属于信息推断题),明确表述对象,明确字数要求;接着组织答案,注意不要遗漏信息,针对性要强(如图表主要展示动车组发送旅客的数量、旅客在途时间、网络购票比例),不要出现语病。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洵《名二子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性格截然不同,苏轼旷达不羁、锋芒外露,故不为世容,一生坎坷;苏辙中和淡泊、含蓄深沉,故虽才华逊于兄,而仕宦生涯远比苏轼顺利。 作为即将成人、走向社会的青年人,面对当下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你更希望成为他们两人中的哪一个?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淡泊致远 当今的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更欣赏苏辙的中和淡泊、含蓄深沉,我愿意做一个淡泊的人。 淡泊从来都是中国文人追崇的意境。陶渊明淡泊了,那一簇簇菊花堆满了东篱,远处的黛颜青山也融进了淡淡雾霭;苏轼淡泊了,足下泥泞,雨打竹林,也任由平生放纵在一蓑轻烟细雨中了;稼轩淡泊了,把栏杆拍遍,看世情寥落,风声渐悄,也只道一句“天凉好个秋”了。 平平仄仄的世道过后,他们都归隐于淡泊,在思想境界遭遇重重蜕变后,升华至最高端的超脱。淡泊之人必有非常人之志。“淡泊以明志”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儿子的。这位叱咤三国的军师,轻摇羽扇便有指点江山的凌厉。白帝城托孤世人皆知,他终究未争帝王之位。简简单单的白纸黑字硬是托起了人生的使命与职责,因感恩于刘备的信任,为完成一统江山的遗愿,不顾自身的利益,这就是淡泊。 淡泊之人必有非常人之能。1988年和1992年,“航天之父”钱学森请辞“学部委员”称号,拒接任何荣誉头衔。他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这样一位享誉全球的科研人员,始终以平凡淳朴的姿态生活着。当它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与人生理念时,这就是淡泊。淡泊之人必有非常人之事。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在蒙牛家喻户晓之后,辞去总裁职位,将股份全部捐出。 在纵横江湖之后,他说:“舍得舍得,舍了就得了,得失得失,得了就失了。所以‘无’是最大的‘有’”。人生的智慧往往也很难说清,一个人究竟是因为做了什么事才显现出什么境界,还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境界才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明志以舍得,舍得以明志二者,殊途同归,这就是淡泊。浮华世界,物欲横流。人们总是向往山那边的美好,而过度的急功近利让人不愿再恪守精神家园。淡泊之人也并非天生如此性情,他们同样遭遇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只是他们依旧怀揣着不变的灵魂守则和道德底线,追求利于世人的不朽目标。 李白在感叹“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同时,也曾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雄心。追求淡泊不是放弃其他的追求,而是本着最纯粹的目的去实现个人价值。 恪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淡泊,就是是那一朵出尘莲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作为即将成人、走向社会青年人,面对当下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你更希望成为他们两人中的哪一个?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学生这对材料所讲述的内容进行思考作文。 审题立意: 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为人处世方式,苏轼不善于从外在掩饰自己,苏辙则中和、淡泊,根据此内容立意:放荡不羁要有个度、放荡不羁与淡泊的中和、人生境界是淡泊。 相关素材: (1)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 (2)关麟征辞官隐居, 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期学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国民党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蒋介石、蒋经国你子曾数度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3)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4)居里夫妇视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他们生活俭朴,不求名利。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或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废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的通知,说是将向部里提出申请,颁发给他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务请他不要拒绝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后,写了一封覆信:“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 行文结构: (1)根据材料进行选择我更欣赏苏辙的中和淡泊、含蓄深沉,愿意做一个淡泊的人;(2)选择合适的论据,从古至今,层层分析论证,淡泊之人他们的处世之道;(3)结尾再次重申观点,恪守精神家园淡泊。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