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亳州二中高二5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亳州二中高二5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

亳州二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5月 高二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3.选择题的作答需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上无效。‎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四家”之一黄庭坚,诗书俱佳,与苏轼并称“苏黄”。黄庭坚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有多重意义:对其形式语言的模仿借鉴,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其书理的发现运用,是书法学习的中级阶段:对其天人合一精神的领悟贯通,是书法学习的高级阶段。这三个阶段,姑且称之为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再到“本我之境”。‎ 这里的“无我之境”是指深入学习对象,意识不到“我的存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或任何一种风格,对其形式语言进行模仿和运用是最为重要的基础阶段。为深入了解和学习书法对象,习书者需要做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需要澄心静虑,下大力气研究书法传统,深耕艺术经典,做到李可染先生所言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认真体悟经典艺术特点。在这个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因为只有达到信仰的程度才会深入其中。专一不二是为“无我之境”。‎ 进一步的学习则是了解与掌握书法经典的方法和原则,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即达到“有我之境”。这是对方法论的学习和掌握,大致属于“遗貌取神”,“神”就是艺术本体的方法和原理。例如,黄庭坚书理,体现在章法、结字和笔法等方面。黄庭坚草书的章法是“大九宫”原理,是穿插争让的“嵌合”之法。推而广之,凡是一流书法作品在形式上都符合“大九宫”原理和“嵌合”之法。黄庭坚的书法结字上灵活多变,他把每个字内部的矛盾关系——欹正、疏密、宾主、参差、虚实、向背、繁简等,夸张出来,又能处理妥当,创造了独特的结字法。黄庭坚的笔法也充满律动和涩势,中锋行笔,笔画圆劲而有弹性,如千里阵云,力透纸背,对后世影响很大。上述对黄庭坚书风的研究与熟练运用,属于“有我之境”。因为这个阶段不再是生吞活剥地搬用形式,而是开始回味审视所学对象,并运用其原理形成新的形式。不过,这个阶段还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自我的独创性还未形成。‎ ‎“本我之境”是出乎对象之外,发现与形成独特的艺术“自我”,即形成个人艺术独特的风格面貌。通过艺术历程中漫长的“无我”“有我”阶段,有作为的艺术家一定会形成独特的“自我”,即“本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是黄庭坚关于书法原创性的宣言,显示出他卓尔不群的铮铮风骨。黄庭坚最终从自然中获得书法创造的原动力。他在《山谷题跋》中写道:“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黄庭坚找到了书法艺术与自然规律相通之关键——“同是一笔法”,也就是从自然界发现书法创造的原动力。实质上,艺术家只有回到自然,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才会获得艺术创造的本源,从而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   ‎ ‎ (节选自刘宗超《书法研习三境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庭坚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和本我之境。‎ B.无我之境指对艺术对象的形式语言进行模仿和运用,这阶段遵从要比变通重要。‎ C.有我之境指对艺术本体的方法原理的学习和掌握,这阶段运用原理形成新形式。‎ D.本我之境指出乎对象之外形成个人艺术独特的风格,有作为艺术家表现出自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谈到黄庭坚及其书法学习的三个阶段,对下文的深入论述起总领作用。‎ B.文章第二段引用李可染先生等言论,论述了书法学习基础阶段如何进行模仿。‎ C.文章以黄庭坚书理为例,从章法、结字和笔法等方面解析了有我之境的含义。‎ D.文章指出黄庭坚的书法因为达到了本我之境,所以能从自然之中获得原动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模仿借鉴、书理运用到领悟天人合一精神,这过程仅仅适用于书法艺术。‎ B.只要深入书法学习对象,达到信仰的程度,就能自然达到书法的本我之境。‎ C.如果学习黄庭坚书法时理解并熟练运用其书理,就能达到书法的有我之境。‎ D.艺术家回到自然就能获得艺术创造本源,从而通过体验创造新的艺术风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这才应该是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着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原因,比如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问题的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决定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观念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在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可能是正解。‎ ‎(摘编自《让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中复归》)‎ 材料二:‎ 去年10月,天津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曾围绕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收到的一组回答让他们深思:一方面,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读书上不了台面,会暴露自己没有修养”;另一方面,又表示“要花精力社交,建立归属感”。‎ 为何经典阅读认同度高,但实际读得少?天津大学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已经让青少年从小确立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而“时间碎片化”则是他们不约而同提到的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天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虞京春对此深以为然:“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但松散的阅读习惯很难使人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她同时也感到,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下,“经典著作虽然能够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但却不能像实用书籍那样立竿见影,这也是部分读者远离经典的原因”。‎ ‎(摘编自《上好大学生经典阅读“必修课”》)‎ 材料三:‎ 古典文学作品由于时代久远,与现代汉语语言上存在诸多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其接受的难度越来越大。单纯在古典文学教育中强调兴趣教学,肯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古典文学的学习,自古就强调“熟读”的重要性,甚至强调“死记硬背”,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多阅读,多背诵,形成一定程度的强制诵记十分必要。要努力在尊重古典文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从考试模式、识记方法、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与考试的深层改革。‎ 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熏陶式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常处于文学的氛围和影响之中,“润物细无声”。全媒体时代,学生们日常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网络与新媒体,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介与网络,与学生建立以古典文学为内容的交互空间,将图书馆、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将强制阅读与拓展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时不在的古典文学氛围里形成阅读习惯。‎ ‎(摘编自《文学院系学生古典阅读状况堪忧》)‎ 材料四:‎ 图一:中国大学生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图二: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摘编自《大学生经典阅读调查》)‎ ‎4.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图一显示,无论是理科生、文科生,还是中文生,“语言难懂”已经成为他们不愿意阅读古代文学的主要原因,占比均超过40%。‎ B.图一显示,不同科类的学生认为语言、内容方面是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的比例差别不大,表达手法方面有较大差别。‎ C.图二显示,在不同科类的学生中,认为“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的比例均为最高,其中中文的最高,为56.5%。‎ D.两幅图表显示,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在阅读古代文学时遇到不同的障碍,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对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予以肯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加之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等原因,让经典阅读出现危机。‎ B.化解经典阅读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因此让经典阅读面临的问题呈现出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 C.前三则材料谈论内容均和大学生的经典阅读有关,但前两则重点论述经典阅读危机的原因,而材料三重点论述解决办法。‎ D.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化解经典阅读危机就要远离网络,改变松散阅读习惯,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 ‎6.如何解决大学生经典阅读面临的严重危机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信念 阿成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人家裤兜子里的家伙都是玉的,我们怎么能比?‎ 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从哈尔滨到鹤岗的那趟火车,有一个乘警是我的小学同学,这样,不仅车票钱省了,还白吃了一顿他们的“工作餐”。‎ 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让住几天?‎ 他说,两天。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有删改)‎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又有怕自己没有住处的担心。‎ B. 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 C.“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问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 ‎ D. 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 ‎8. 作为业余作者,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分)‎ ‎9. 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少为县小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邮,冉耻之,乃遁去。到南阳,受业于樊英。又游三辅,就马融通经,历年乃还。‎ 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常慕闵仲叔之节。尝与河内王奂亲善,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骆驿,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奂瞻望弗及,冉长逝不顾。‎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及党禁解,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是时西羌叛,黄巾作难,制诸府掾属不得妄有去就。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又辟太尉府,以疾不行。‎ 中平二年,年七十四,卒于家。临命遗令敕其子曰:“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坟封高下,令足自隐,勿令乡人宗亲有所加也。”于是三府各遣令史奔吊。大将军何进移书陈留太守,累行论谥,佥日宜为贞节先生。会葬者二千余人,刺史郡守各为立碑表墓焉。‎ ‎ (节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冉传》有删改)‎ ‎【注】闵仲叔:闵贡,字仲叔,东汉节士。建武年中,应司徒侯霸的征召做了官,上任后却因“霸不问政事”辞官而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B.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C.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D.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辅”又称“三秦”,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管辖地区。‎ B.“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中国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如若去世,必须回到祖籍守丧约三年,亦称“丁忧”。‎ C.“闾”原指中国古代居民的基层组织,《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既二十五家为阊。文中“闾里”指“乡邻”。‎ D.“谥”是对死去的帝妃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较高人物,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扬或同情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冉特立独行,行为往往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他与河内王奂交好,却不愿在王奂升迁时饯别送行,只在路边与弟弟交谈。面对王奂邀约,拂衣而去。‎ B.范冉爱慕气节之士,不愿从俗为官。桓帝时,范冉被任为莱芜长,正逢母丧,不就职赴任。后被太尉府征辟,又因政论激进不能从俗,在朝廷佩韦以自勉。‎ C.范冉洁身自好,安贫自若。范冉遭逢东汉党锢之乱,他带着妻子儿女,居无定所十多年,靠捡拾麦穗维持生计。后结草屋自居,粮尽断炊,仍安之若素。‎ D.范冉生于乱世,不喜欢邪淫奢侈的社会习俗。他临终前,叮嘱儿子入殓时只穿平时的衣服,衣服足够遮体,棺材能放下身体即可,坟墓也不要修的太高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 ‎(2)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又辟太尉府,以疾不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病起书怀①‎ 陆 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之时。②和銮:古代车马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的称“和”,挂在车架上的称“銮”。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的“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 B.颔联为全篇的主旨,“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近。‎ C.“事定犹须待阖棺”可见诗人对暂时的挫折并不介意,体现其光明磊落、心地坦荡。‎ D.颈联宕开一笔,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和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15.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爱莲说》中借笔直洁净的莲花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容猥亵的态度的句子是:“ , ”。‎ ‎(2)屈原的《离骚》中,“ , ”两句表达了诗人本心美好,不在乎旁人对自己心志的不了解。‎ ‎ (3)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为大湾区成长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提供      的支撑。大桥未开通之前,由于珠江口的天然阻隔,香港对珠江西岸的产业辐射能力有限,珠江东西两岸经济发展存在    。而大桥开通后,香港的经济辐射范围,将从原先的向北、向东,     地向西延伸。有研究机构测算,珠三角城市与香港的陆运距离每减少1%,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外资投入金额能分别增加0.2%和0.7%。就广东而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加快香港的金融资本、人才和先进经验向珠江西岸集聚,让珠江东、西两岸的经济发展更加平衡。而从香港、澳门来看,与内地的联通,不仅为港澳拓展了发展空间,也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契机。天南明珠一线连。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 站在珠海滨海大道上,远远就能望见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     ),正如珠江口老渔民所熟知的一句谚语,“开船要趁涨潮”。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三地深化合作大势已成,珠江口岸将书写新的繁荣传奇。‎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港珠澳大桥开通,为让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 B.港珠澳大桥开通,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 C.港珠澳大桥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已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 D.港珠澳大桥开通,为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口岸外形按照“如意”造型设计,其寓意是“一地三通,如意牵手”‎ B.按照“如意”造型设计口岸外形,其寓意是“一地三通,如意牵手”‎ C.按照“如意”造型设计口岸外形,“一地三通,如意牵手”是其寓意 D.口岸外形按照“如意”造型设计,“一地三通,如意牵手”是其寓意 ‎19.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可或缺  千差万别  循序渐进  如火如荼 B.至高无上  天壤之别  水到渠成  日新月异 C.不可或缺  天壤之别  水到渠成  如火如荼 D.至高无上  千差万别  循序渐进  日新月异 ‎20.下面是某校一位同学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修改。(5分)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地莅临2019届高三毕业典礼。此刻,请允许我代表高二年级全体同仁,向忝列名师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即将毕业的学长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亲爱的学长们,你们离开母校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们定当不吝赐教。在你们即将迎接人生大考的时候,我想惠赠大家一向话:青春因奋斗而亮丽,人生因高考而辉煌,生命因你们而精彩!‎ ‎21.下面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徽标,图形上半部左侧是黄色丝带,下半部右侧是是蓝色丝带,中间是大雁塔。请仔细观察,完成(1)(2)两题。  (6分)‎ ‎(1)黄色丝带代表           ,蓝色丝带代表           ,大雁塔寓指           。‎ ‎(2)请简要说明徽标图案的整体寓意。  (不超过60字)‎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在今年央视春晚上,小品《占位子》,讲述了各路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教室“C位”的故事,引发众人热议。C是英文“center”的缩写,意为中央、正中心。 “C位”指中间位置、重要位置或核心位置的意思。‎ ‎ 面对C位现象,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材料内容和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二年级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1. [答案]A(错在“黄庭坚学习书法”,据原文信息应该是学习黄庭坚书法。)‎ ‎2. [答案]D(错在“因为……,所以……”因果倒置,“从自然之中获得原动力”是“达到本我之境”的原因。)‎ ‎3.[答案]C(A项错在“仅仅适用于书法艺术”,据文意应该是适用于任何艺术;B项错在“就能自然达到书法的本我之境”,达本我之境还须经过“有我”磨练、追求“自成一家”等过程;D项错在“回到自然就能获得艺术创造本源”,忽略“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条件。)‎ ‎4、A 5、C ‎6、(1)去除浮躁心理,树立长久意识,提升观念,生发内在动力;(2)家庭、学校、社会推荐经典名著,确立“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3)改变松散的的阅读习惯,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4)大力探索符合古典文学学习的规律,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和要求;(5)要真正师应社会发展现状,有效利用网络与新媒介对学生进行熏陶式培养。(每点2分,答出其中的三可即可)‎ ‎7. D ‎ ‎8.①虽名不见经传,但骨子里存在文人的傲气,对省内大作家不服气,对未来充满希望。②彼此之间真诚以待,交流频繁,志同道合,能够促膝长谈。③生存处境窘迫,创作艰难,发表作品不易,却不失生活的乐趣。④都怀有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体现了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 ‎9. ①插入有关抗日英雄赵尚志的故事,使原本平淡的情节产生波澜,将读者带入抗战岁月,缅怀历史,丰富了文章内容。②插入部分集中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甘愿为民族国家牺牲自我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我”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③这一故事凸显了赵尚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与文章题目照应,也与“我”和文友秉持的对创作、对未来的态度相照应,有利于强化文章主旨。‎ ‎10.B 11.D 12.A ‎ ‎13.(1)路上仓促,不是畅叙离别情怀的地方,可同我一道到前亭宿息,来诉说别离之情吧。(2)范冉第一个上书弹劾自己而辞职,朝廷下诏特别宽待不追究其罪责。太尉府又征辟范冉,范冉以病为由未到任。‎ ‎【评分标准】:(1)共5分。“仓卒”,“陈契阔之所”,“可(与我)共到”句式,“以叙分隔”,各1分。句子整体性1分,意思对即可。(2)共5分。“自劾退”“不理罪”“辟”“以疾不行”各1分。句子整体性1分,意思对即可。‎ ‎14、D ‎15.尾联写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2分)借用《出师表》的典故,表达诗人的忧国之情,(2分)同时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也暗含壮志难酬的心理。(2分)‎ 16、 ‎(1)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3)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每空1分,错字、别字、漏字一空无分)‎ ‎17.[答案]B(A项“让建设……成为……”句式杂糅;C项“己……无限的可能”前后矛盾;D项“给……建设成为……”搭配不当。)‎ ‎18.[答案]A(A项“口岸外形”“其寓意”分别与前一句构成顶针式衔接,“其寓意”又与下一句开头“正如”构成主谓搭配,故语气贯通。B、C项“口岸外形”后置不能与上句末“口岸”构成顶针式衔接,C、D项“其寓意”后置不能与前句句意构成顶针式衔接)‎ ‎19.[答案]C(“不可或缺”形容不可缺少、非常重要,“至高无上”形容权力极大、地位极高,所以第一处填“不可或缺”。“千差万别”形容差异大类别多,“天壤之别”形容差异程度、水平极大,所以第二处填“天壤之别”。“循序渐进”形容按计划、次序进行,“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就自然成功,香港向西岸发展是被吸引的,不是预先安排的,所以第三处填“水到渠成”。“如火如荼”形容气势、场面正旺盛热烈,“日新月异”形容面貌变化迅速,前者偏重形容过程,后者偏重形容结果,语境有“建设”正在进行的暗示,所以填“如火如荼”。)‎ ‎20、(1)“莅临”改为“参加”; (2)“同仁”改为“同学”; (3)“忝列”改为“荣列”; (4)“不吝赐教”改为“竭诚服务”; (5)“惠赠”改为“敬赠”。 ‎ ‎21.[答案] (1)丝绸之路经济带(或陆上丝绸之路)(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或海上经济带)(3)古丝绸之路起点长安(或西安)。(3分,答对一点得1分(2)“一带一路”重新从中国出发,包容中西文明,团结世界各地,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3分,答对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字数超过规定酌情扣分)。‎ ‎22、作文【参考立意】正确立意: 1.位置不决定价值,正确看待“C位”。 2.正确对待个人位置与中心位置。 3.不占“C位”,也能发挥价值。 4.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 5.不为“C位”,只为坚守。 6.用奋斗赢得“C位”。 7.追求“C位”,不如摆正心位。 8.拒绝“C位”误导,精准自我定位。 9.不为“C位”遮望眼。 10.不必“C位”也风流。 11.不居“C位”,也能发挥价值。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