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南阳一中2019年秋期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文化主体对自身所处文化形态力量的准确评价和坚定自信,确信该种文化能够成功地应对文化主体面临的时代问题。所以,文化自信就是要解决我们自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不自信的文化心理问题,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面临的困境。‎ ‎②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立身之根,是我们的庇护之所和 精神家园。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的。自近代以来,这部分思想文化已经与时代逐渐拉开了距离,在新的时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文化中的相当一部分,在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文化变局和疑 难问题方而,表现得无能为力;在与日益东渐的西方文化侵袭的抗衡中,表现得左支右细。在文化主体中,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之间的文化撕裂,这种文化撕裂一直延伸到今天。这表明,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之间存在一种“文化堕距”(指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陷入一种文化危机之中。‎ ‎③无疑,文化危机既可以导致一种文化形态的衰落,也可以导向一种文化传统的创新。就像哲学家麦金太尔所说的那样,每一种传统都有一些“边缘性”的“从属性”理论,也有一些“核心性”理论。在遇到危机时,其对传统的冲击是从“边缘问题”到“核心问题”的。在每一次冲击中,文化传统的主体都会“思考是否不同的对立的传统有可能提供的资源,以充分地描述和解释自己传统的失误或缺陷”。文化传统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的资源补充自己,比对方更有利于解决危机,文化传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④可见,文化危机原本具有两面性:它是陈旧文化的衰落,是文化新内涵生长的契机。没有 文化新内涵的生长,文化危机就会成为文化衰落的起点;而没有陈旧文化的衰落,文化新内涵的 生长就会窒息。正是在文化传统新旧内容的连续性和中断性的统一中,文化实现了它的生长性。可见,文化危机是文化传统发展的重要契机。这正是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根据。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才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⑤文化不自信甚至文化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只看到文化危机中消极的一面,而 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没有看到文化危机会成为文化发展创新的契机。‎ ‎⑥正是由于没有辩证地看待文化危机,文化主体对这些困境和危机产生了过激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在那些原来或多或少有些文化自大感的文化主体身上,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于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与中华民族的重新崛 起是不相匹配的。所以,文化自信首先要克服这种文化心理,把传统文化的困境当作文化发展的契机,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思想文化基础,同时,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丁立群《我们为何要文化自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其实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B.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文化危机之中,主要是因为一些“从属性”理论受到冲击。‎ C. 文化可以利用危机的两面性,从传统新旧内容的连续性和中断性的统一中找到生长点。‎ D. 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 第①段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剖析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B. 第②段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定位和现实状况,认为传统文化存在“文化堕距” 现象。‎ C. 文章辩证地分析了文化自卑心理产生原因,强调了要看到文化危机积极面带来的契机。‎ D. 文章在论述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对立面文化传统发展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 比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主体面对困境和危机出现过激的心理反应,主要是因为没有辩证地看待文化危机。‎ B.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虽然出现危机,但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补充自己,得到了新的 发展。‎ C. 当出现文化困境和危机时,那些自卑感强的文化主体更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D. 中国传统文化只要克服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定能克服西方文化侵袭带来的 困难。‎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主要是因为一些‘从属性’理论受到冲击”分析错误,由原文“在遇到危机时,其对传统的冲击是从‘边缘问题’到“核心问题’的”可知,受到冲击的到了“核心问题”,所以不再是“从属性”理论,而是“主要”理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在论述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对立面文化传统发展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表述错误,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B项,“但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补充自己,得到了新的发展”错误,由原文“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才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知,中国传统文化还没有得到新的发展。‎ C项,“那些自卑感强的文化主体更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错误,由原文“文化主体对这些困境和危机产生了过激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在那些原来或多或少有些文化自大感的文化主体身上,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可知,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的是“有些文化自大者”,而不是文化自卑者。‎ D项,“中国传统文化只要克服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错误,由原文“所以,文化自信首先要克服这种文化心理,把传统文化的困境当作文化发展的契机,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同时,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可知,是“首先”要克服这种文化心理,还需要“把传统文化的困境当作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只要”克服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本社讯(记者袁于飞))我国2000年建成了北斗导航实验系统,这是第一代北斗卫星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告诉记者,第一代北斗卫星系统是一个区域系统,由三颗卫星提供区域内的定位服务。虽然只有三颗卫星,但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第一代北斗卫星系统在海上定位也可达到二三十米的精度,它是一个双向定位系统。双向授时,可以达到20纳秒,比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授时精度要高,GPS承诺的是50纳秒。还有短报文功能,短消息可发60字,利用双向通信的特点进行调制。”刘经南说,“第一代北斗卫星系统建立以后,在大地震、泥石流等救灾过程中得到应用检验,比如汶川大地震中的救灾。在海洋渔业中也有很多用途,比如位置监控、安全救援。它可以与地面移动通信进行互联互通。北斗的船舶入网当时已经有5万多个,手机用户10万余个。”‎ 现在我国推广应用的是北斗二代卫星系统,它由14颗卫星组成。刘经南表示,北斗导航系统在亚太地区内导航系统标准服务的定位精度在10米左右。同时,它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提高定位导航服务的精度,达3米左右。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它的短报文通信功能一次可以发送120字,并可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进行互通。‎ ‎“卫星上天,重点在于应用,我国北斗卫星系统可用性和连续性指标超99.9%。”刘经南介绍,“2012年底,第二代北斗卫星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运行4年多来,系统保持了连续运行,可用性指标实际上达到了99.99%以上,连续性达到了99.986%。”‎ ‎“我国北斗的应用非常广泛,现在主要在汽车领域大规模应用,涉及汽车制造业、汽车电子制造业、车载信息服务商,还有面向智能交通的设备制造业及服务商。北斗将来还可跟用户的车辆定位需求结合起来。”刘经南举例说,现在装载了北斗导航系统的交通运输车辆约有380万辆,这个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万量级,车辆运营状态都可以实时上传至互联网上,实现实时监测。‎ ‎“‘互联网+’时代,卫星数据在云端,用户在网上,北斗卫星系统与新兴信息网络系统跨界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刘经南表示,北斗位置服务将实现跨界融合,包括跨系统融合、跨地域融合等。‎ 刘经南说:“我国将重点推动‘互联网+北斗’的空间位置服务产业。比如北斗系统与蓝牙、宽带移动互联网、有线互联网、窄带物联网等融合,使北斗时空信息传输更快、位置更精确、图像更清晰、用法更巧妙。有了北斗系统,我国的无人驾驶也可能加快实现。”‎ ‎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6日)‎ 材料二 ‎2012年4月30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箭双星”,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十二、第十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顺利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北斗二代作为我国服务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已成为代表中国的国家名片: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是世界上第三个提供运行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可服务5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北斗系统是联合国确认的四大核心供应商之一;北斗已进入国际海事、国际民航和国际移动通信组织标准体系,国际主流的手机芯片已支持北斗功能……“稳步推进北斗系统走出去”,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规划,北斗已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合作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 (摘自《经济日报》2017年2月3日)‎ 材料三 ‎2月21日,88岁的孙家栋院士在北京燃气集团考察时表示,北斗二代应用和北斗产业化在面临着新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最佳历史机遇期,中国的北斗在北京市政公用领域的应用不断突破,为开创北斗“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新格局做出了贡献。‎ 北京燃气集团总经理表示,3年多来,北京燃气集团将国家北斗精准服务网引入到施工管理、运行、泄漏及防腐层检测、应急抢险等各领域和环节,极大地强化了燃气管网管理的精细度和深入度,从本质上提高了管网建设和运营的能力。‎ 北斗系统将于2018年率先覆盖“一带一路”国家,2020年覆盖全球。随着北斗组网的推进,下游行业应用呈现加速趋势。当前,卫星导航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北斗+”时代正在到来。‎ ‎(选自人民网《孙家栋院士:北斗应用迎来最佳历史机遇期》2017年2月22日)‎ ‎4.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都对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的研发动向、应用领域等做了报道,并强调了北斗卫星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的战略意义。‎ B. 材料一全面介绍了两代北斗卫星系统的定位精度、应用领域等,材料二、三侧重介绍了北斗二代在国际化服务进程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C. 材料一表明,我国北斗服务已实现跨界融合,将重点推动“互联网+北斗”的空间位置服务产业,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关报道对此进行了充分阐述。‎ D. 三则材料报道内容表明,我国北斗卫星系统已在汽车领域、国际海事、国际民航、手机和工程建设管理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5.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 ‎ 三家媒体都在新年伊始发布与北斗系统相关的最新消息,说明北斗卫星系统在当前社会发展和网络系统云服务等方面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B.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北斗二代卫星系统在满足智能交通服务需求、可用性和连续性等方面已具备优良的性能,这是它能够走向世界、服务全球的主要原因。‎ C. 北斗系统在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市政公用领域已经取得了实际效益,这些都预示着,“互联网+北斗”系统即将覆盖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D. 《光明日报》的报道内容翔实,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经济日报》内容集中在为世界提供运行服务,强调北斗导航系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商业利益。‎ ‎6.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理解北斗卫星系统研制的意义。‎ ‎【答案】4. B 5. C ‎ ‎6. ①我国卫星导航科研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北斗卫星系统是世界上第三个自主研发建立提供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的各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②北斗卫星系统在汽车、市政、“互联+北斗”等领域广泛提供服务,服务国计民生。 ③北斗卫星系统助推我国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北斗卫星已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合作项目,北斗位置服务将覆盖全球,实现跨界融合。‎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中材料一未涉及“一带一路”,材料一主要说的是北斗卫星;选项C,中“已实现跨界融合”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刘经南表示,北斗位置服务将实现跨界融合,包括跨系统融合,跨地域融合等;选项D,“广泛应用”理解有误。把未然当已然。原文内容说的是:我国北斗的应用非常广泛,现在主要在汽车领域大规模应用,涉及汽车制造业、汽车电子制造业、车载信息服务商,还有面向智能交通的设备制造业及服务商。故答案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相关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云服务”无中生有,文本中没有涉及到本内容;选项B “满足智能交通服务需求”并未实现,推理条件有错误且概括不完备。选项D,‎ ‎“强调北斗导航系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商业利益”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是:北斗已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合作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故答案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意并归纳概括文意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理解北斗卫星系统研制的意义。考生需要到原材料中筛选北斗卫星的研制的意义:虽然只有三颗卫星,但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是世界上第三个提供运行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可服务5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当前,卫星导航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北斗+”时代正在到来。考生可以从强国、服务、融合三个角度概括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警报声里 郁达夫 一阵紧急警报声过去了,街面上就传来了一阵人力跑车滚动的声音、店铺上排门的声音和人 们奔跑的声音,静默到五六分钟,飞机嗡嗡嗡的声音就来了,接着就是轰隆轰隆地连续的炸弹声。‎ 静候上五分钟十分钟的时候,老百姓不必等警报解除的钟声再响,就会从防空壕疏散地走回来。被轰炸的次数愈多,逃飞机的经验也愈足,习以为常,就觉得敌机的施虐也并不足怕。‎ 那一天中午,我们仍在紧急警报芫中继续吃我们的饭,谈我们的天。只是当炸弹连续在响 的中间,话听不清楚了,大家就只能停止说话。我们看见屋顶上震落了一串灰来,掉入了菜碗,一碗汤面起了细微圆致的波纹,几只碗因震动之故而互碰了几下。‎ 那一天同我们吃饭的有一位是池峰城师长,也就是那位在台儿庄打胜仗的英雄。他的喉咙是哑的,原因是打仗时有一颗子弹伤了他的颈项,穿破了他的声带。他的长方形面孔,不短不长的结实的身体,和他的稳重安详的沙喉咙正能够相配,他在警报声里笑着谈着。‎ 他所告诉我们的,就是台儿庄的一役。‎ 台儿庄,本来是一个只有二三百人家的在陇海支线上的小镇。那一天,将近半夜的时候,池 ‎ 师长底下的两位团长,因为士兵牺牲得太厉害,他们到师部来请教师长,但池师长是已经受了总指挥的命令的,他对团长说:“你们若在上峰没有退却命令之前而想退却的话,请先来把我杀 死! ”团长回去了,同时又下了一道紧急命令,招募军中敢死队。‎ 应募的四十七位义士渡过运河,沿铁道线向西北迂回出发之后,东面的运河边上,忽然从寒 水里爬上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乡下的农妇。她的衣服被河水浸透了,但两眼炯炯,泪珠亦干了,包得紧紧的一张嘴,显示出了她必死的决心。当被带到师部的时候,她就连叫着说:“你们的炮 打得不准,你们的炮打得不准。”据她的报告,敌人已从东北面进到了庄的东头的泰山行宫东头庙里了,现在正在挖掘战壕。池师长令救护队把她送去了后方后,就依她的话,下令改短了大炮 的射程,果然爆炸声和火光将这农妇的报告证实了。‎ ‎“这真是我们的圣女,大克了,我们要恭祝她的健康!”“还有那四十七位敢死的义士呢?”我们同志中间的一位盛成先生,就举起了他那只小小的高粱酒杯。‎ 我干了一口高粱酒后,急切地想知道他们几位的命运。‎ ‎“他们么?"池师长又张着沙喉说,“也完成了他们的任务。”‎ 这四十七位义士,在麦田里绕道的中间,就解决了一小队敌人右翼的哨兵 敌人在黎明 之前,开始退却了,但是我们的四十七位义士,也牺牲了四十五位一还有两位负着重伤的义士, 于那一日午后在被担架抬回来的路上,忽而清醒了一下。他们问起了台儿庄有没有被克服;问 起了同道出发的其他的各位义士。得知实情后,他们先发出了一次胜利的欢呼,后来又忽而叫 出了一声痛楚,随后就默默地不响了。但等到渡过运河,将要把他们从担架转移上救伤列车的 时候,他们两个人各伸出了手,互相紧捏着,把身体向侧面空地里跳跃了下去。大家忙抢着仍复抬起了他们。其中的一位,在列车上就殉了义;还有一位,被列车送到了徐州战地医院后三日,也一道去了。本来常带笑容的池师长,讲到了最后,面部也显出了一种阴戚的表情,那一口沙喉咙,似也低灭了些。‎ 正在大家沉默了一下的当中,忽而十字路口的那一座警报钟又响了起来;我们大家就从座位里跳了起来。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句愤怒的咒词,并且大声地说:‎ ‎“复仇!”‎ ‎“复仇!”‎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描绘了紧急警报声、店铺上门声、人们奔跑声、飞机声、炸弹声等声音,通过这 些声音凸显出战争特有的气氛。‎ B. 对敌机的轰炸老百姓已习以为常,大家觉得不可怕,警报声没解除就回来,这体现了老 ‎ 百姓的镇定,映衬出敌人的无能。‎ C. 文中对池峰城师长的直接描写虽然着笔不多,但其镇定自若、作战勇敢、一往无前的军 人气概等形象却跃然纸上。‎ D. 两句“复仇”使文章结尾简短有力,融入了作者的抗战意志和爱国激情,淋漓尽致地把对 侵略者的愤怒与仇恨表达出来了。‎ ‎8. 文中多次提到的“警报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本文以池峰城师长的讲述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战争背景,提供了事件进行的场景.烘托了紧张的气氛。②使大家对侵略者的凶残有切身的体会,也烘托出人们的镇定。③当最后听到警报声时,大家发出了复仇的吼声,深化了文章反侵略主题。 ‎ ‎9. ①池峰城师长是亲历者,通过池峰城师长讲述故事,还原人物和细节,真实地呈现抗战原貌,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通过池峰城师长讲述,串联起47位敢死队员以生命换取胜利的壮举和农村妇女冒死为军队送情报的感人行为,丰富了文章内容。③通过池峰城师长亲历者的身份热情讴歌反侵略的斗争精神.使得感情的发更强烈更有力,从而激发读者的抗日热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映衬出敌人的无能”分析错误,这主要体现了老百姓经过战争洗礼之后的镇定与无畏和对敌人的蔑视。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做答时考生要结合文章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本题中,“一阵紧急警报声过去了,街面上就传来了一阵人力跑车滚动的声音、店铺上排门的声音和人 ‎ 们奔跑的声音,静默到五六分钟,飞机嗡嗡嗡的声音就来了,接着就是轰隆轰隆地连续的炸弹声”中的“警报声”,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战争背景,提供了事件进行的场景。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被轰炸的次数愈多,逃飞机的经验也愈足,习以为常,就觉得敌机的施虐也并不足怕”一句,体现了大家对侵略者的凶残有切身的体会,也烘托出人们的镇定。文章结尾“正在大家沉默了一下的当中,忽而十字路口的那一座警报钟又响了起来;我们大家就从座位里跳了起来。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句愤怒的咒词,并且大声地说:‘复仇!’‘复仇!’”一句,深化了文章反侵略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抓住叙事线索、叙事方法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进行作答。本题中,从“那一天同我们吃饭的有一位是池峰城师长,也就是那位在台儿庄打胜仗的英雄”可见,池峰城师长是亲历者这样使得文章具有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池峰城师长讲述“应募的四十七位义士渡过运河,沿铁道线向西北迂回出发之后,东面的运河边上,忽然从寒 水里爬上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乡下的农妇”,使听者眼前再现了原场景,丰富了文章内容。文章结尾“正在大家沉默了一下的当中,忽而十字路口的那一座警报钟又响了起来;我们大家就从座位里跳了起来。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句愤怒的咒词,并且大声地说:‘复仇!’‘复仇!’”一句,深化了文章反侵略主题,通过池峰城师长亲历者的身份,激发了读者的抗日热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琼,家世燕人。琼少勇鸷无赖,为盗。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事王审琦,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帐下。太宗尝侍宴禁中,甚醉,及退,太祖送至苑门。时琼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从,琼左手执靮,右手执镫,太宗乃能乘马。太祖顾琼等壮之,因赐以控鹤官衣带及器帛,且勖令尽心焉。太宗即位,擢御龙直指挥使。及讨幽蓟属车驾倍道还留琼与军中鼓吹殿后六班扈从不及琼首率所部见行在太宗大悦慰劳之出为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会有龙骑亡命卒数十人,因知州臧丙出郊,谋劫其导从以叛。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贼首青脚狼者注弩将射琼,琼引弓一发毙之,遂悉擒送于州。端拱初,出为单州防御使,改贝州部署。二年,召还。故事,廉察 以上入朝,始有茶药之赐,至是特赐琼焉。三月,授琼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归义军节度,范延召辈始加观察使,不得与琼比。出为并州马步军都部署,时潘美亦在太原,旧制,节度使领军职者居上,琼以美旧臣,表请居其下,从之。景德中,车驾北巡。时前军已与敌接战,上欲亲临营垒,或劝南还,琼曰:“敌师已老,陛下宜亲往,以督其成。”上悦,即日进幸澶渊。明年,以罢兵,料简兵卒诸班直十年者出补军校,年老者退为本班剩员。琼进曰:“此非激劝之道,宿卫岂不劳乎?”自是八年者皆得叙补焉。未几,以久疾求解兵柄,授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三年冬,疾甚,上欲亲临问之,宰相不可,乃止。卒,年七十二,赠侍中。‎ ‎(节选自《宋史•高琼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讨幽蓟/属车驾倍道还留/琼与军中鼓吹殿后/六班扈从不及琼/首率所部见行在/太宗大悦/慰劳之/‎ B. 及讨幽蓟/属车驾倍道还/留琼与军中鼓吹殿后/六班扈从不及琼/首率所部见行在/太宗大悦/慰劳之/‎ C. 及讨幽蓟/属车驾倍道还留/琼与军中鼓吹殿后/六班扈从不及/琼首率所部见行在/太宗大悦/慰劳之/‎ D. 及讨幽蓟/属车驾倍道还/留琼与军中鼓吹殿后/六班扈从不及/琼首率所部见行在/太宗大悦/慰劳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邑,即京城,与京师、京都同义。文中京邑指宋朝国都开封,张衡《东京赋》中“京邑翼翼”,指东汉都城洛阳。‎ B. 擢,指选拔或提升官职,类似的升、陟等表示官员升职,谪、迁等表示降职,调、徙等指调动官职。‎ C.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 廉察,文中指官职。廉,与“察”同义,即考察、视察。唐以后也用于对观察使之类职务的简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琼尽心为主,得到太祖赏识。宋太宗任京兆尹时,侍宴酒醉,高琼为之执住缰绳马镫,太宗才得以乘马,太祖因此对他很是赏识。‎ B. 高琼勇敢擅射,榆林一箭擒贼。在许州任职时,得知贼人谋划劫迫之事,便护送臧丙还城,并亲率士卒追捕,直至榆林村,紧急之际,一箭击毙贼首。‎ C. 高琼担任要职,为人谦逊有礼。高琼回京,加官受赏,异于众人,按照旧制,他的官职应在潘美之上,但因潘美是老臣,他便上书位其下。‎ D. 高琼通晓军务,进言屡被采纳。宋军北伐之时,高琼力劝皇帝亲临遭渊,鼓舞士气,后又向皇帝进言激劝兵士的道理,意见都被采纳。‎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顾琼等壮之,因赐以控鹤官衣带及器帛,且勖令尽心焉。‎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答案】10. D 11. B 12. B ‎ ‎13. (1)太祖见高琼等人认为他们壮猛,于是赐给控鹤官的衣带及器物布帛,且勉励他们尽心侍奉太宗。‎ ‎(2)鹏向南方大海迁徙之时,翅膀拍打水面,可激起三千里的浪涛;可环绕着旋风,飞向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风离开北海。‎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等到征讨幽蓟时,适逢车驾兼程还交,留高琼与军史乐队殿后,当时六班扈从都没跟上,只有高琼最先率领部队出现在皇帝停驻地,太宗很高兴,特别慰劳他。‎ 句中“留”的宾语是“琼”(高琼),与“琼”不能分开。排除AC两项。‎ ‎“首率所部见行在”的主语是“琼”(高琼),“琼首率所部见行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分析可知,D项断句正确。‎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迁表示降职”解说错误。迁:改官。有升迁、降职、平调三种情况,左迁特指贬官。‎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便护送臧丙还城”分析错误,原文是“琼闻即白丙,趣还城”,意思是“高琼获悉此情后即告诉臧丙,催促他还城”,并未护送他还城。‎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1)“壮”,意动用法,认为……强壮;“因”,于是;“勖”,勉励;(2)“徙”,迁徙;“南溟”,南海;“扶摇”,环绕着上升。“鹏之徙于南冥也”状语后置句,“去以六月息者”,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去”,“以”,凭借,“息”,大风,“去”,离开。‎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高琼,家族世代为燕州人。少时勇猛无赖,做强盗,事情败露后,将在市上受碟刑,暑天下雨使伤口溃烂,趁看守稍有松懈,他便掣断锁钉逃遁。后跟随王审琦,宋太宗任京北尹时,得知他能干勇敢,便召来安置在帐下。太宗曾陪侍宋太祖在宫中宴饮,大醉,至退席时,宋太祖送到苑门。当时高琼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都随从太宗,高琼左手抓住马缰绳,右手执马镫,太宗才能乘马。太祖见高琼等人认为他们壮猛,于是赐给控鹤官的衣带及器物布帛,且勉励他们尽心侍奉太宗。太宗即位,升为御龙直指挥使。等到征讨幽蓟时,适逢车驾兼程还交,留高琼与军史乐队殿后,当时六班扈从都没跟上,只有高琼最先率领部队出现在皇帝停驻地,太宗很高兴,特别慰劳他。出任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恰逢有数十个亡命的龙骑兵卒,趁着知州臧丙出游城郊时,图谋威逼劫迫他的前导和随从人员叛乱。高琼获悉此情况后即告诉臧丙,催促他还城,于是亲自率领数十个随从将士,带着弓箭独自骑马追捕叛兵,至榆林村,才追上他们。叛贼进入村后民舍,登在墙头抗拒。外号青脚狼的叛贼首领正搭弩要射高琼,高琼拉弓一射便将他击毙,于是将他们全部捕送到许州城。端拱初年,出任单州防御使,后改贝州部署。端拱二年,召还京师。依先例,廉察以上的官吏入朝,才有茶药赏赐,到这一次却特 ‎ 例赏赐高琼。三月后,诏授高琼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归义军节度使,而范廷召这些人才开始加授观察使,不能跟高琼相比。后又出任并州马步军都部署,当时潘美也在太原,旧制规定,节度使兼任军职者位处在上位,而高琼却因为潘美是老臣,特上表请求让自己位居其下,被允许。景德年间,皇帝乘车北巡。当时前军已与敌人接战,皇帝要亲临战营,有人劝皇上南回,高琼则说:“敌军已疲惫,陛下应亲往前线,以督勉将士,杀敌成功。”皇上很高兴,当天亲临澶渊。第二年,因为停战,精简兵卒,凡守边十年以上的出补军校之职,年老的退为本班剩员。高琼上奏说:“这不是激励将士的方法,宿卫边疆,难道不劳苦吗?”从此,凡戍边八年的也可得到叙用。不久,因久病在身请求解除兵权,于是改任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景德三年冬,高琼病危,皇上想要亲临慰问,宰相不同意,才作罢。去世时,年七十二岁。赠侍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① 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⑧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北浮云”既可能是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指大宋沦陷的北国江山。‎ B. “斗牛光焰”与苏轼《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斗牛”都指斗宿和牛宿。‎ C.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与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空”均是空荡的意思。‎ D. 词最后三句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不同,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一派和平景象。‎ ‎15.‎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这首《水龙吟》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说明理由。‎ ‎【答案】14. C 15. ①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②“廉颇老矣”句,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启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③“元龙老矣”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可是如今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体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对“空”的理解错误。两个“空”的意思不一样,“潭空水冷”指空荡;“泪空流”中指徒劳的。说还没有灭胡鬓发就白了,白白地流了。陆游《诉衷情》中的“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道比较分析词的情感的题目,是古诗词的常考的题目之一。此类试题解答时,回答词句表达的作者的情感,除了回答出具体的情感,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回答词句的表现手法,要先答出具体的手法,然后再回答此手法的具体表现和表达效果。联系词文作答是鉴赏的必然步骤。本题需要明确观点——情感相同。然后结合词句内容分析情感相同的原因。本词中“廉颇老矣”句,运用廉颇的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显然是对廉颇当年人虽老而心犹壮的敬仰,同时也暗含对他最终未被任用的同情和感慨。联系词人自己的经历,词人慨叹自己报国无门的忧虑之情。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章”,用反语,以淡静之词,勉强抑遏自己飞腾的壮志。这时作者年已在五十二岁以后,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是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的。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低徊往复,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两句情感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愤懑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4)《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答案】 (1). 云无心以出岫 (2). 鸟倦飞而知还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6). 茕茕孑立 (7). 木欣欣以向荣 (8). 泉涓涓而始流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上下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岫、鹜、僮、茕、孑。‎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 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 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 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 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 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 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 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第一处语境是“战场上”所以用“冲锋陷阵”较为合适;“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第二处根据语境没有贬义,故用“指点江山”较为合适;“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第三处语境是指人们生存的精神家园,所以用“安身立命”较为合适;“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最后一处语境是超出凡俗,所以用“超凡脱俗”。故答案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D、C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故答案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二是照应不当,前面是“土地和天空”,后面也应是先“土地”,后“天空”。根据对选项的辨识,修改正确的是A。故答案选A。‎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2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觉今是而昨非 是:正确 B.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贫穷 C.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负:依靠 D.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鲜:没有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B项,“穷:贫穷”解释错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意思是: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其中“穷”,是古今异义词,古意是指处境艰难,困窘。‎ 故选B。‎ ‎2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宾主尽东南之美 C. 襟三江而带五湖 酌贪泉而觉爽 D. 访风景于崇阿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以:①介词,让;②与“奚”构成“奚以……而……”固定句式,介词,凭。‎ B项,之:①动词,到;②助词,的。‎ C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 D项,于:①②都作介词,到。‎ 故选D。‎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2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一项是 A.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B.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C.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D.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知识积累,联系具体语境分析。对于课内的通假字,平时复习要做好整理与落实。‎ A项,没有通假字。‎ B项,“销”通“消”。‎ C项,“知”通“智”,“而”通“耐”。‎ D项,“有”通“又”。‎ 故选A。‎ ‎【点睛】通假字辨别规律: ‎ 通假字有其规律,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有一定关系,认识这种关系,有助于理解假义提高阅读能力。 ‎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 ‎(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代替“避”。 ‎ ‎(2)师者,所以传道事业解惑也。(《马说》)“受”代替“授”。 ‎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 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材”代替“才”,才能。 ‎ ‎3.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代替 ‎ 为长者折枝。(《齐恒晋文之事》)“枝”代替“肢”。 ‎ ‎4.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 ‎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代替“早”。 ‎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以”代替“已”,停止。‎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不为浮云遮望眼 总谓浮云能蔽日,一般人看问题,常在显见处下结论,却不知静水深流,思维常在被忽略的地方闪现光芒。因此,问题的本相需要我们拂去表象的浮云,始见其尊容,方能对症下药。‎ 李斯精明,有颗七窍玲珑心,却见利忘危为保眼前富贵而忽略了潜在的陷阱,最终受制于赵高,身死家亡;屈子行吟,哀叹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楚国的当权者只看到了即时的权势和享乐,屈子却痛心地预见并证实了楚国的灭亡;稼轩看剑,预言金国必亡,蒙古才是大患,可朝廷上大多数人或思苟安或借伐金以固权,稼轩有幸没有亲见崖山投海的悲壮。屈子和稼轩不为浮云遮望眼,对个人和国家的前途看得比李斯更清楚。‎ 清政府收复台湾,曾有弃守之议,不少人看到了台湾孤悬海外,易滋匪患,且风俗也有许多与中原不同之处,守着实在没有什么好处。而施琅立陈弃守弊利,指出弃守台湾,台湾必将为西方人所占领,不仅为祸当地百姓也将不利东南各省。施琅不为浮云遮望眼,看到了台湾对于中国大陆的重要意义。左宗棠力排众议收复新疆,也是施琅一类能看穿浮云的智者。‎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许多共产党人借鉴俄国、法国等国家通过在中心城市举行暴动的形式取得了政权,主张城市暴动。结果,革命如流星划过,瞬间闪耀便即暗淡,几至遭受灭顶之灾。毛主席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看到了中国农村蕴含的巨大革命潜力,提出并走上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风物长宜放眼量”,毛主席闲庭信步的自信,源自其穿透浮云的远见卓识。‎ 当今之世,硝烟依旧不断,中国虽保和平,但领土领海争端、贸易纠纷等问题依然很尖锐,不是没有擦枪走火的可能。在各种摩擦和冲突之中,不乏意气风发的鹰派人物,发出了各种强硬的声音,甚至提倡诉诸武力。也有些人,纯粹是看热闹不怕事大,什么都敢想,天天喊打。可是,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浮云,而忘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我国正处在发展经济和强化军备的关键时期,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气魄和慧眼独具的雍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的提出和落实,是强化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增强共同利益的根本举措,一言以蔽之,就是把更多的国家拉上我们发展的船。君不见,日、韩、澳等美国铁杆盟国,已经深度受惠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对中关系上,日益纠结和摇摆。我们不能被冲突和摩擦的浮云所迷惑,而是一心实现民族复兴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 表象易见,本相难求。遇到问题,不能匆忙地依据表象下结论,而是参破表象,拨云见日。‎ ‎【解析】‎ 本题属于新材料作文,有很强的思辨性。针对材料内容,需要开启三种思辨模式:因果思维,寻因导果,执果索因;对比思维,寻找异同,触其本质;逆向思维,打破常规,另有所得。‎ 立意方向指导:‎ ‎1.尊重客观现实,走出定势思维。英美军方对于作战飞的弹痕分布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这是一种惯性思维。人只有针对现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提出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站在这个角度来看,该作文可以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打破思维定势。‎ ‎2.坚守自我认知,做到以理服人。统计学家沃德在对飞机弹痕进行分析后得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并且能够“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坚守自我内心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3.树立全面思维,追寻正确答案。沃德并没有说只关注“弹痕少的部分”,而是说“更应该注意”,实质上是一种全面思考的过程,只有对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才能接近问题真相。‎ ‎4.抓住细节部分,考虑忽略内容。现实生活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任何科学的发现或许只是偶然的瞬间灵感。而作为个体的人,往往都有“从众心理”,那么这个被忽略掉的不起眼的部分,往往会被人们一直忽视,进而和真相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写作时,可以感情真挚,真诚表达对科学精神的敬意;可以立意深刻,揭示弹痕多少与飞机返航的表面与实质的关系;可以材料丰富,最好能储备有时代气息的新鲜材料,比如网络热点事件与事实真相的反转,比如中国科学家立足国情科学解决问题的品质和精神。考生切忌一味埋头冲进历史故纸堆,或者空泛无物。‎ ‎【写作示例】‎ 不为浮云遮望眼   ‎ 总谓浮云能蔽日,一般人看问题,常在显见处下结论,却不知静水深流,思维常在被忽略的地方闪现光芒。因此,问题的本相需要我们拂去表象的浮云,始见其尊容,方能对症下药。   ‎ 李斯精明,有颗七窍玲珑心,却见利忘危为保眼前富贵而忽略了潜在的陷阱,最终受制于赵高,身死家亡;屈子行吟,哀叹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楚国的当权者只看到了即时的权势和享乐,屈子却痛心地预见并证实了楚国的灭亡;稼轩看剑,预言金国必亡,蒙古才是大患,可朝廷上大多数人或思苟安或借伐金以固权,稼轩有幸没有亲见崖山投海的悲壮。屈子和稼轩不为浮云遮望眼,对个人和国家的前途看得比李斯更清楚。   ‎ 清政府收复台湾,曾有弃守之议,不少人看到了台湾孤悬海外,易滋匪患,且风俗也有许多与中原不同之处,守着实在没有什么好处。而施琅立陈弃守弊利,指出弃守台湾,台湾必将为西方人所占领,不仅为祸当地百姓也将不利东南各省。施琅不为浮云遮望眼,看到了台湾对于中国大陆的重要意义。左宗棠力排众议收复新疆,也是施琅一类能看穿浮云的智者。‎ ‎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许多共产党人借鉴俄国、法国等国家通过在中心城市举行暴动的形式取得了政权,主张城市暴动。结果,革命如流星划过,瞬间闪耀便即暗淡,几至遭受灭顶之灾。毛主席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看到了中国农村蕴含的巨大革命潜力,提出并走上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风物长宜放眼量”,毛主席闲庭信步的自信,源自其穿透浮云的远见卓识。   ‎ 当今之世,硝烟依旧不断,中国虽保和平,但领土领海争端、贸易纠纷等问题依然很尖锐,不是没有擦枪走火可能。在各种摩擦和冲突之中,不乏意气风发的鹰派人物,发出了各种强硬的声音,甚至提倡诉诸武力。也有些人,纯粹是看热闹不怕事大,什么都敢想,天天喊打。可是,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浮云,而忘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我国正处在发展经济和强化军备的关键时期,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气魄和慧眼独具的雍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的提出和落实,是强化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增强共同利益的根本举措,一言以蔽之,就是把更多的国家拉上我们发展的船。君不见,日、韩、澳等美国铁杆盟国,已经深度受惠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对中关系上,日益纠结和摇摆。我们不能被冲突和摩擦的浮云所迷惑,而是一心实现民族复兴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   ‎ 表象易见,本相难求。遇到问题,不能匆忙地依据表象下结论,而是参破表象,拨云见日。‎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