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揭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揭阳市2019-2020学年度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测试 语文 本试题共10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绘画,特别是山水画中的留白问题讨论已经很多。李霖灿先生曾以构图研究的方法来分析,认为“十二世纪时的萧照、夏圭是半边画法虚实各半的代表人物,而十三世纪的马远,则是一隅一角构图法的创始人”。 南宋显然是山水画留白产生的关键。以传统的说法,南宋的半壁江山,“残山剩水”,产生了心理上的留白意识。这种论点已被李霖灿先生批驳,而提出了地理环境改变的说法:“我们认为若说‘半边一角’的构图和南宋‘残山剩水’有密切关联,远不如说和地理环境的关联更有道理,北方干燥,江南水分充沛,山在烟雨空蒙之中,自然影响到画面上的‘虛’的产生。” 一个绘画史的演变,常常是对前代观念技法的调整,构图本身也有它发展的一定规律,从中轴线到边线运用,到一角的对角线利用,有它自然发展的轨迹。而外围客观变化自然也是不可少的助力。南宋山水画中的留白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思考:一是政治变革引起的“残山剩水”意识;二是江南水乡的视觉影响;三是徽宗画院以文学性诗题取士的推波助澜。 这几种因素混杂在一起,使南宋的绘画大量出现留白的效果。这留白是心理意识上的缺憾?是水乡泽国视觉的迷远?还是文学抒情诗意的弥漫?恐怕三者搅混在一起,并不容易细分。总之,留白出现了。作为构图一部分的留白,总是视觉的,它是水或天或云的延展。在米友仁的“云山”系列作品,马远的《雪滩双鹭图》中,那留白的部分,仍给人实体的感觉。 作为文学性明显增强的南宋绘画,逐渐出现了由皇帝在画面题诗的习惯,如马远的《踏歌图》。这时,留白便逐渐由实体空间转为抽象空间了。由水或天或云延伸出去,这南宋的绘画,必须大胆突破实体空白与抽象空白的观念障碍,中国绘画中真正的“空白” - 22 - 才于焉产生,而它的关键则在于何时画家把题跋印记正式置放到画面上去。 从范宽把款押藏在树丛中(《溪山行旅图》),到郭熙正式以名款列于画面左侧不显要的地方(《早春图》),再到李唐把题款列在画面之重要位置(《万壑松风图》),名款的出现自然说明着画家个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但是,一直到南宋,我们还很难找到刻意把题跋与画面一起来思考的例子。 到了元代,“四大家”的作品中,都明显看到题款与印记的重要性。一旦题款与印记侵入画面,这画面所保留的空白便不再是具体的,而如同戏剧中“检场人”侵入的舞台一样,立刻转成了抽象的空间与时间。 文人画的正式成立,中国绘画空白的纯粹性,都在元“四大家”手中完成,正是因为文人画所处理的山水已不再是具体的山水,而是一种心境,是人在纯粹时间与空间中或渺茫,或冲融,或孤寂,或饱满的各种心绪而已。直接引导“四大家”的关键人物自然是南宋末期到元初的钱选与赵孟频、赵孟坚等人。钱选的《浮玉山居图》,赵孟频的《鹊华秋色图》,郑思肖、赵孟坚的《墨兰图》都是最早画家在画面上留下长篇题跋的例子。 高居翰先生看重钱选与赵孟频的历史地位,也提出了重要的论点,认为他们引导的“方向的特征可说是‘反装饰’和‘反写实’的”。是的,和其他类别的中国艺术一样,绘画中的空白也是为了降低感官本身的煽惑与刺激,而使绘画升高成为哲学。色彩消失,空白出现,都是为了使这视觉艺术更纯粹地成为一种心境的沉思。 它不仅“反装饰”“反写实”,在某一种意义上来看,它甚至是“反绘画”的,它不安于在绘画形与色甜媚诱人的感官刺激上,它亟亟要放弃色彩,出现空白,使自己成为哲学。中国艺术整体不强调技巧,不强调技巧的炫耀与卖弄,正是为了指向那空白,那空白是无限,也是未完成。 (摘编自蒋勋《美的沉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绘画中的留白之所以在南宋时期出现可能是因为南宋偏安-隅,“残山剩水”,滋生了山水画家们心理上的留白意识,或是移居江南之后,水乡滋润带来画家们的心理变化。 B.绘画中的真正的留白是在突破了实体空白与抽象空白的观念障碍之后,而突破障碍的关键在于画家何时把题跋印记与画作融为一体。 C.元朝画家成就了文人画,同时他们也将人在各种空间与时间中的心境沉淀到了绘画中,此时山水不再是具象的实体,而带有了一种抽象的心绪。 D.留白是“反装饰”“反写实”“反绘画” - 22 - 的,它降低了感官带来的诱惑与刺激,让绘画成为一种哲学,使有限的视觉艺术具有了一种无限延展的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没有武断否定“残山剩水”说和李霖灿的“环境改变说”,而是结合了多个角度思考了南宋山水画的留白成因。 B.作者认为南宋时期的绘画虽然文学性明显增强,但此时画作中出现的留白还有实体的感觉,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留白。 C.文中举出范宽把款押藏在树丛中,以及郭熙、李唐在画作上留下名款既是为了证明文人地位有所提升,也说明绘画留白在走向抽象留白。 D.作者借用高居翰的观点来证明留白是“反装饰”与“反写实”的抽象艺术,从而进一步上升到中国艺术整体上的一种留白。它不仅是玩弄技巧,更是一种待完成的艺术与哲学。 3.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远.《雪滩双鹭图》所描绘的景色虽已积雪,但溪水还在流淌,仿佛宁静中暗藏着声响,这就是留白带来的艺术想象。 B.赵孟频在《鹊华秋色图》留下的长篇题跋是为了用留白造成一种心境与山水的融合现象,将绘画提升到哲学的高度。 C.如果将诗句“去时雪满天山路,雪上空留马行处”绘成画作,运用留白的手法也能产生一种色彩淡化的巨大想象空间。 D.断臂的维纳斯在艺术上也是由于留白带来一种无限巨大的想象空间,但是与中国绘画不同的是,这是一种偶然造成,不是中国绘画中的艺术留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数字化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经历了探索与发展,产业和行业下沉成为时代的趋势。利用这些技术,将缤纷的现实世界在一个虚拟的数字化世界里全息重建,将有力地推动社会整体向数字化不断地迈进。 日前,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上海市众多企业就数字时代下的国资国企创新转型展开讨论,上海市众多知名企业分享了数字化转型经验。 - 22 - 上海仪电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蔡小庆表示,对于企业来说,在传统IT技术的基础上,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应运而生,发展创新已经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企业数字化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最关键的要素,这也是首期创新发展沙龙的主题聚焦数字转型的原因。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潘天佑从社会分工细化的角度引出单个人难以全面地解决所有问题,今天强大的数字化技术可以使每个人如虎添翼。数字化转型不是终点,而是旅程,利用好数字技术,补足人类能力的限制,这将会全方位推动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近日,由鑫蜂维创始人史楠等编著的新书《数字化组织打造》问世,本书是“钉钉”企业用户的一本必备工具书,书中全面介绍了数字化协同办公管理平台“钉钉”的各类功能场景应用,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思路与操作步骤。 数字经济的发展虽然背后靠的是数字化的产业推动,但归根结底还是由数字化的企业组织来推动。企业组织的在线化、数字化是工作方式和管理思想的变革,把员工从流程中解放出来,自我驱动激发出创造创新力。 这是一本数字化组织管理的入门书,从基础管理模块到个性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块,内容包含对组织架构数字化、沟通数字化、协同数字化、业务数字化多个方面开展数字化工作的最佳实践。以每个企业最基础的人事工作数字化管理为始,以项目和知识管理为创建稳步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以与客户管理、售后管理和合同管理为生态合作伙伴的共赢作为愿景,以BPM(业务流程管理)个性化、系统化的管理为升华。用沟通与协同的数字化,以及安全的工作方式贯穿始终,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重构。 (摘编自《〈数字化组织打造〉发布助力企业数字化组织转型》) 材料三: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数字化的根基所在,决定数字化的功能水平和应用前景。 首先,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及时传送、数字实时处理的基础保障能力。特别是要推进“5G+工业互联网”建设,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供给能力,努力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保障。 其次,要强化企业网络联通。面向企业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需求,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实现“智能感知、网络协同、敏捷响应、高效决策、动态优化”。破除“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 - 22 - ,推动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数据实时流动与共享,在企业整个业务流程中实现跨部门的系统互通、数据互联,促进基于数据的跨区域、分布式生产、运营,提升全产业链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万物互联时代,企业的联通能力也是企业的竞争力,数字化转型就是要从互联互通起始,并通过互联互通不断来提升数字化水平。 数字化不仅仅是一个新兴技术概念,更是一个商业概念,它在推进技术演进的同时,更加深化经济社会变革。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时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驱动企业创新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且将带来社会全方位的变革。 B.数字化的企业组织将会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这要求企业组织在工作方式和管理思想进行大的变革。 C.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化的根基,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又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步。 D.只要破除“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就能全方位地推动数据的实时流动与共享,实现数据互联。 5.下列对数字化问题的分析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分工的细化会让单个人面临各种无法解决的问题,利用数字技术就可以让个人轻松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B.数字化的新兴技术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各个领域经历了探索发展,说明已经实现了社会整体向数字化的迈进。 C.数字化组织管理已经进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管理模块中,开始在一些大型的企业中实践操作,并得到推广。 D.“数字化”既是一个技术概念,又是一个商业概念,因此推进数字技术改革就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6.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当今社会发展有哪些意义。(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水涧不能干 袁省梅 - 22 - 油锅说支就支起来了,火苗腾腾地舔着锅底,清亮亮的半锅油转眼也烧开了,冒着拳头大的泡泡,黄灿灿的,一朵挤着一朵,旋灭旋生,旋生旋灭,咕嘟咕嘟响。 油锅架在史家庄和张家堡中间的涧边一块空地,涧两边挤满了两个村子的人,东涧台上是史家庄的人,西涧台上是张家堡的人。人们张着干燥的起皮的嘴,挤在一起,慌乱地瞪着油锅。 史家庄和张家堡隔涧而望,涧里有一股从北山筛子崖流下的清泉,天旱天涝,泉水都不会断流。两个村子缺水,常为争这股水打得头破血流。眼下又是一个大旱年,入暑以来,三十五天没有下一滴雨,地里玉米苗宽宽的叶子都卷成了烟筒般,豆棵子也蔫了,花生秧、红薯蔓也都软软地趴到了地上,只有树上的知了精神头儿足,吱吱地没明没黑地嘶鸣。两个村子的人们都不想像以往那样,争水打得往家抬死人。可怎么分这点儿水呢?谁都想多分一成。争来争去,两村的族长说得嘴上都起了水泡,才达成一致。 油锅捞铜钱! 十个铜钱,同时捞,捞几个分几成,一个不捞,一滴水也不能有。 两个村子的族长各悬赏一百个银圆,捞一个铜钱奖励十个银圆。史雷子要上去,没有奖励史雷子也会上去。老娘嗷嗷地号哭着死死拽住雷子的后背,我的娃啊,油锅出来你还有手啊。雷子老爹眼睛瞪得比铜钱还要大,大声地呵斥雷子老娘,不争馒头争口气,别说一只手一条胳膊,就是搭上命,能挣来水,也值! 史雷子不理会老爹,抓着老娘干枯的手拍拍,头也不回地走向油锅。 阳光如榔头般嘭嘭地敲打着每个人,两边的人静默着,担心和恐慌在眼里流淌。 史雷子站在油锅边,转脸向涧西的台子上找寻。史雷子看见了张家堡人群中的桑桑,史雷子的眼睛一下子比太阳还要亮,比油锅还要烫。史雷子的嘴角牵了牵,微笑如油锅上的热气,带着香甜的气息,淌向桑桑。 张家堡的人不知道史雷子的笑是给桑桑的,他们都大骂史雷子,说史雷子你张狂个啥,我们栓子肯定比你捞得多。 张栓子代表张家堡捞铜钱。张栓子是桑桑的哥哥。桑桑听着人们的骂,不吭气,担心和惊恐如乌云般渐渐笼住了眼睛。 史雷子看着油锅,槽牙咬得咔吧咔吧响。 张栓子看看史雷子,恨恨的眼睛噌噌地冒着火花。 嗵嗵嗵,十个铜钱在阳光下一闪,就像鸟儿般扑向油锅。 人们唏嘘的声息还没缓过,史雷子的手“嗵”地插进了油锅,哧一股淡淡的青烟缭绕开来,随即,肉糊的臭味直直地撞向每个人。人们心悸地瞪着眼等待。 - 22 - 阳光如炸裂的豆荚噼噼啪啪炸响在人们的头顶。 时光停止了。 倏地,史雷子的手从油锅里钻了出来。张栓子看着雷子吱吱地冒着气已焦黄的手,龇着牙,脸上的肌肉惊恐地哆嗦,汗珠子一嘟噜一嘟噜腾腾地流淌,身子像风中的树叶一样抖个不停。史雷子咬着槽牙,砰砰砰,十个铜钱带着长而白的哨音咕噜噜飞落地上。 史雷子老爹秃鹫般嘎嘎地笑,正要捡拾起地上的铜钱,雷子闪前一步,捡起五枚,扔在张栓子的脚下,抬头看见满脸泪水的桑桑,热切切地望着他,史雷子的心甜得像灌了蜜糖,手上灼烧的疼痛也似乎减轻了许多。 族长恼火地看着史雷子:“你这是干啥啊,你这是干啥啊。 史雷子定定地说,坏我一个人的手就行了,我不想瞅着还有人受罪。水是老天给大家伙的,不能只流给西边的地,也不能只往东边的地里流。咱们两村千年邻居,地挨地沟连沟,就不能坐下来好好商量分水吗?非得要这样流血丧命地闹腾吗?雷子说着,脸上痛苦地抽搐着,举着烫伤的手,说:“若再这样下去,老天也会断了水,咱这条水涧也会成干涧的!银圆,我一个也不要。用这些银子修两条水渠,史家庄一条,张家堡一条,我们分开日子浇灌,你们说好吗?” 人们“哗哗”地拍着手。 桑桑看着雷子,笑得满脸都是亮亮的泪珠子。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多次提到桑桑,史雷子望着桑桑笑,冒着危险油锅里捞钱,捞出之后把钱扔给了桑桑的哥哥张栓子,可以看出史雷子是为了爱情才这样做的。 B.小说开头用诗化的语言描摹了油锅里油花滚开的景象,并描绘了两村村民在油锅前的对峙,既为后文主人公把手伸进油锅里捞钱埋下了伏笔,也渲染了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 C.小说作者在环境描写时擅长用细腻的比喻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叶子都卷成了烟筒般”“阳光如榔头般嘭嘭地敲打着每个人”“阳光如炸裂的豆荚噼噼啪啪炸响在人们的头顶”。 D.小说的语言朴实生动,使用了很多极富乡土味的拟声方言,如“嗷嗷地号哭”“咬得咔吧咔吧响”“哨音咕噜噜”等,读来既亲切又形象。 8.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构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的时代背景设置在民国时期,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史雷子这个人物形象,并谈一谈这个人物的对于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6分) - 22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日:“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乙) 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从高帝攻反燕王臧茶,虏荼,定燕地。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号为舞阳侯除前所食。从,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号为舞阳侯/除前所食 - 22 - B.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号为舞阳侯/除前所食 C.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号为舞阳侯/除前所食 D.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号为舞阳侯/除前所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跽,又叫“长跪”,文中是说项羽由于警惕,单膝着地,上身挺直,准备应变。 B.彘肩,猪的前腿,《孟子》所说“鸡豚狗彘之畜”中的“豚”和“彘”都是指猪。 C.二千石,汉官秩,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D.禁中,禁令所及范围之内,指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不许人随便进出,也称“禁内”。 1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哙忠心护主,甲文中,刘邦在鸿门宴上遭遇项庄舞剑袭击,得到张良通知后,樊哙反应很大,“臣请入,与之同命”表现出其忠心大义。 B.樊哙直率勇猛,甲文中,樊哙勇闯军帐,丝毫不顾及项羽的身份,“瞋目视项王”,其后饮酒、啖生彘肩,也反映出面对项羽,他丝毫不胆怯。 C.项羽有英雄气概,甲文中,樊哙的勇猛、大胆、忠义、豪爽、磊落深得项羽欣赏,所以项羽对樊哙无礼闯帐的行为表现出了格外宽容的态度。 D.樊哙粗中有细。甲文中,他随机应变,面斥项王,不卑不亢却又一针见血;乙文中,他直言进谏而入情入理,刘邦最终纳谏,破涕为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5分) (2)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临发崇让宅紫薇① 李商隐 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②。 不先摇落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 桃绶③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④。 - 22 - 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⑤栽。 [注]①此诗乃诗人离开洛阳崇让宅前夕,于秋雨之中观紫薇有感而作。②轻埃:细小的灰尘,比喻蒙蒙细雨。③桃绶:桃花,绶是丝带,以系官印。④章台:战国秦宫名。⑤上苑:指京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独看”二字,既写出诗人的孤独无人相伴,也写出紫薇的寂寥无人欣赏。 B.颔联写出作为欣赏客体的紫薇与作为欣赏主体的诗人间似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情。 C.颈联写含情的桃花、绵绵的柳枝,与紫薇相映生辉,传递出诗人依依不舍之情。 D.本诗感事抒怀,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同时借物喻人,显得含蓄蕴藉,情意深沉。 15.本诗尾联有何含义?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与哲理?(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陶渊明“ , ”两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在《滕王阁序》中,王勃表达自己身处困境仍能保持开朗乐观的句子是:“ , ”。 (3)荀子在《劝学》中用“ , ”来论述成日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三国时期,上承两汉钢铁冶炼技术之遗产并加以发展,形成“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的景象。近日,中华世纪坛重新开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在中华世纪坛推出的《三国志文化主题特展》展览也重新开放。展览以10余省市发掘的三国文物为主体,时代上至两汉,下讫西晋,通过170余件珍贵文物,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日常生活等多个维度再现了那个 的时代。 三国时期,军事和相关领域中涌现了 的发明创新。比如被誉为“智绝”的诸葛亮。仅从史料记载来看,诸葛亮在军事方面也有不小成就。他对秦汉时期业已存在的连弩加以改进,发明出更先进的“元戎弩”。不只有武器装备和军事发明,都不能不离开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战乱导致两汉时期的征兵制、募兵制逐渐走向消亡,能够保证兵源的新制度 - 22 - ,这便是世兵制。世兵制可以吸纳相当一部分流民,使其免于流徙和死亡;兵民分离、世代当兵的办法既增强了士兵的专业性,又减少了军事对农业生产的干扰,可谓 。 当我们将史料与考古文物相结合,还能够产生不少发现与感悟。其实在历史的天空中,除了谋臣策士外,支撑起三国时代的,还有那些在钢铁制造、农业生产等领域贡献着辛劳和智慧的平凡劳动者,(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波澜壮阔 层出不穷 呼之欲出 一举多得 B.波谲云诡 层出不穷 有条不紊 两全其美 C.波澜壮阔 层出叠见 有条不紊 一举多得 D.波谲云诡 层出叠见 呼之欲出 两全其美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武器装备还是军事发明,无不是离不开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B.不只有武器装备还有军事发明,无不是离不开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C.无论武器装备还是军事发明,都离不开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D.不只有武器装备还有军事发明,都离不开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实物中有他们的“留名” B.他们“留名”于历史实物中 C.他们被历史实物“留名”其中 D.历史实物为他们“留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6分) 今天的快餐文化与数十年前的快餐文化相比,一个重要的特征是① 。视频的直观、形象和快速,是文字和图片都不能比拟的。但企图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信息,其实并不成功。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转到视频,的确是便捷了,② 。人类通过阅读文字来传承思想文化的历史已数千年,而视频成为媒介主流的历史不过数十年而已,不论是从人类的认知习惯,还是就历史积累而言,③ 。如果仅仅用视频作为媒介而远离文字,那就意味着放弃了一座宝库,这对于我们传承文明、创新文化是极为不利的。 21.下面是某中学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60字。(5分) - 22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鲁迅道: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尼采说: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写道: 我将轻轻地叹息/叙述这一切/许多许多年以后:/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古往今来,关于“人生与道路”的探讨数不胜数,即将成年的你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你会选择怎样的路?请结合以上材料,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文体明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22 - - 22 - - 22 - - 22 - - 22 - - 22 - - 22 - - 22 - - 22 - - 22 - - 2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