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宁德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各办) 吾去汴州(离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谋生) 长吾女与汝女 (抚养)‎ B. 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 暴霜露,斩荆棘(暴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天数)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C.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弥漫) 念谁为之戕贼 (残害)‎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动摇) 乃其一气之余烈(余威)‎ D.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天性) 故病且怠(疾病)‎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气度) 不抑耗其实而己(果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要知道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D项,“故病且怠”意思是“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病”的意思是“困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意思是“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度”的意思是“计划”。故此题答案为D项。‎ ‎2. 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 B.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C.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D.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强者天而病者全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现象。A项,“黄冠”名词活用作动词,戴黄冠;“从”,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B项,“蕃”,使动用法,使……多;“事”,名词做动词,做。C项,“际”,名词做动词,接近边际;“传”,名词做动词,作传。D项,“大”,形容词做名词,大的方面;“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故此题答案应为C项。‎ ‎3.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苟以天下之大 B.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②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日 C. ①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②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D. 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②六国与秦皆诸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前一个“而”,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后一个“而”,连词,表修饰,不译。C项,前一个“以”,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后一个“以”,介词,拿、用。D项,前一个“与”,介词,跟;后一个“与”,连词,表并列。故此题答案为A项。‎ ‎4. 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B. 夷则为七月之律 夫秋,刑官也 C.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胡为而来哉 D.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两个句子都是被动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洎牧以谗诛”,“诛”的意思是“被诛杀。B项,两个句子都是判断句,“夷则为七月之律”,“为”表判断;“夫秋,刑官也”,“也”表判断。C项,两个句子都是介词宾语前置句,“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正常的语序为“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胡为而来哉”正常的语序为“为胡而来哉”。D项,“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如君实以在位久责我”;“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省略句,应为“举(之)以(之)予人,如弃草芥”。故此题答案为D项。‎ ‎5.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译文:把秦国因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安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因贿赂泰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 B. 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译文:(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确实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什么呢!‎ C.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译文: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修建观赏游览场所的豪富人和种树卖果的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供养。‎ D. 彭城之山,冈岭四盒,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译文:彭城的山,冈峦峰岭四周围绕,隐约像是一个大圆环,只缺西边的一面。而山人的亭子,正好挡住山的缺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大致翻译选项所给句子。然后一一对比选项中给出的相应翻译,注意检查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是否已经“替换”;地名、人名、器物名等是否已经“保留”;对省略的内容是否补出,语句是否达到词达句顺等,找出答案。D项,“正好挡住山的缺口”翻译不正确,“适当其缺”正确的翻译为:恰好对着山的缺口。‎ ‎6.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菜园小记》以菜园的种菜生活为线索,有层次地展开记叙、描写、抒情;文章以小见大,颂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延安精神”。‎ B. 《荷塘月色》描写月下荷塘美景,分别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来写,多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C. 《炮兽》不仅在人物塑造中运用了对照法,而且场景之间也充满抑扬和动静的组合,在场景内部,也有多重对比映衬,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瑰丽效果。‎ D. 《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作者连续使用“延迟”,使小说产生重复递进的局部结构,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时要仔细回忆相应的课文,对照选项逐一比对,找出答案。B 项,“多用白描手法”分析不正确。《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借助多种艺术手法,对荷塘美景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月色的朦胧、柔美,描绘出一幅美丽宁静的荷塘月夜图。‎ ‎7. 下列加点成语,全部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 ‎①站在太姥山主高峰眺望东海,星罗棋布的岛屿,风光绮丽的海湾,万顷碧波,千点白帆,组成一幅“山海大观图”,许多风景区只能望其项背。‎ ‎②自特朗普要求中国降低美对华贸易赤字1OOO亿美元、进一步开放市场以来,西方反华的气焰蒸蒸日上,大有遮天蔽日之势。‎ ‎③日前,澳大利亚一会儿针对台海局势发表声明,充当反华急先锋;一会儿却频频向华抛出“橄榄枝”,真可谓朝三暮四。‎ ‎④他是个运动健将,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无一不精;攀岩、游泳、划船、骑马样样皆能:各项运动均甘之如饴。‎ ‎⑤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充分研宄工作对象的思想状况,分出层次,见缝插针,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确定不同的策略。‎ ‎⑥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群众做实事,决不能为了个人的蜗角虚名去弄虚作假,从而丧失党的原则,丧失自我的人格。‎ A. ②③⑤ B. ①④⑥ C. ③⑤⑥ D. ①④⑤‎ ‎【答案】D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中国希望半岛南北双方改善关系,希望韩方慎重妥善处理美国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重视中方合理的安全关切。‎ B. 模拟演练结束后,省运会宁德市筹委会对演练进行回放和总结评估,分析处置应对中的薄弱环节,要求各部门在下一阶段加以改进。‎ C. 2017年宁德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电机电器等主导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工业增加值达71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过40%以上。‎ D. 由宁德市保险行业协会主办,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德分公司承办宁德市第一届“人保”杯员工趣味运动会隆重举办。‎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希望韩方慎重妥善处理美国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重视中方合理的安全关切”语序不当,应为“希望韩方重视中方的合理安全关切,慎重妥善处理美国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C项,“占全市GDP比重超过40%以上”句式杂糅,改为“占全市GDP比重超过40%”或“占全市GDP比重40%以上”。D项,“宁德分公司承办宁德市第一届‘人保’杯员工趣味运动会隆重举办”成分残缺,应改为“宁德分公司承办的宁德市第一届‘人保’杯员工趣味运动会隆重举办。”‎ 点睛: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9.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朋友相交,夫妻相处,如果没有“豆腐修养”,很可能造成终身的遗憾。‎ ‎②朋友难免失言、失态、失礼、失约。‎ ‎③我对豆腐有一股温情,它甚至影响到我的处世态度。‎ ‎④人跟人相处,你不能蛮横地要求对方的心情“必须”永远是春天。‎ ‎⑤那时候,只有像豆腐那样“柔软”的宽厚心情,才能容忍对方一时的过失。‎ A. ③④②⑤① B. ④②⑤①③ C. ③①②⑤④ D. ④②①⑤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④“人跟人相处”与③“‎ 处世态度”衔接紧密,由此可确定③④的顺序;⑤“才能容忍对方一时的过失”紧承②“失言、失态、失礼、失约”,据此可确定②⑤的顺序;①是对②⑤的承接,也是对上文的总结;③是总起句,因此正确的语序应为③④②⑤①,答案为A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持有奇才经纶,《易·象》玄机,尤所精究。高论骇俗,少食象思。举进士不第时戈革满地遂隐名辟谷①炼气撰《指玄篇》同道风偃。僖宗召之,封“清虚赴士”。居华山云台观,每闭门独卧,或兼旬不起,周世宗召入禁中,试之,扁户月余始启,持方熟寐齁齁②,觉即辞去。斌诗云:“十年踪迹走红尘,四首青山入梦频。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创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一般春。”还山后,因乘驴游华阴市,见邮传甚急,问知宋祖登基,抟抵掌长笑曰:“天下自此定矣!”至太宗征赴,戴华阳巾,草矮垂绦,与万乘分庭抗礼,赐号“希夷先生”。时居云台四十年,仅及百岁。帝赠诗云:“曾向前朝出白云,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已肯随征召,总把三峰乞与君。”真宗复诏,不起,为谢表,略日:“明时闲客,唐室书生。尧道昌而优容许由,汉甘盛而善从商皓③。况性同辕鹤,心若土灰,政荷制服,脱箨栽冠,体有青毛,足无草屦,苟临轩陛,赔笑圣朝。数行丹诏,徒教彩凤衔来;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咏嘲风月之清,笑傲烟霞之表,遂性所乐,得意何言?”后凿石室于莲华峰下,一旦坐其中,羽化而去。抟好读《易》,手不释卷。能逆知人意,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贾休复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谓休复日:“子来非有他,盖欲吾瓢尔。”呼侍者取以与之,休复大惊,以为神,有郭沆者,少居华阴,夜宿云台现。持中夜呼令趣归,沆未决:有顷,复日:“可勿归矣。“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舒心痛几死,食顷而愈。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已教百岁,人罕见者:关西选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厦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华阴,至云台观,阅抟画像,除其观田租。‎ ‎ (摘编自《唐才子传》、《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六》)‎ ‎[注]①辟谷: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②齁(hōu),齁:鼾声。③商皓:“商山四皓”的略称,借指高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进士不第/时戈革满地/遂隐名辟谷/炼气撰《指玄篇》/同道风偃 B. 举进士不第时/戈革满地/遂隐/辟谷炼气/撰《指玄篇>/同道风僵 C. 举进士/不第时戈革满地/遂隐名/辟谷炼气撰/《指玄篇》同道风偃 D. 举进士不第/时戈革满地/遂隐名/辟谷炼气/撰《指玄篇》/同道风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邮传,即传递文书的驿站,唐代邮驿系统十分完备,无论中央和地方,都有专职的邮驿官吏。‎ B. 禁中,指帝王所居宫苑,也作“禁内”“禁省”:帝王所居的地方,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C. 万乘,一万辆兵车(一车四马为一乘),周朝以“万乘”指天子、帝王,战国时各诸侯国统称“万乘”。‎ D. 《易》即《易经》,指《连山》 《归藏》 《周易》三本易书;传世的只有《周易》,传为周文王所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抟学富五车,有经世纬时之才。他自幼聪慧,读百家之书,过目不忘;后参加科举考试,可惜社会动荡,落第不中,于是产生“隐居修道”的思想。‎ B. 陈抟隐居名山,习得睡功求养生。他到华山后,常关门独自睡觉,有时连续几十天不起床;周世宗曾考察陈抟的睡功,想不到一个月后,陈抟仍在熟睡中。‎ C. 陈抟四辞朝命,远离红尘游山水。他先后拒绝了几位皇帝的出世邀请,由此可以看出,他早就看破红尘,与世不争,不贪富贵,不求仕禄,步步清净。‎ D. 陈抟通《易》能预,颇富传奇似神仙。他喜好读《易经》,手不释卷;能预知人意,看出贾休复想要斋中的挂壁大瓢,也能预知郭沆家中之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 ‎(2)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华阴,至云台观,阅抟画像,除其观田租。‎ ‎【答案】10. D 11. C 12. C ‎ ‎13. (1)第二天,郭沆回家,果然他的母亲在那天半夜突然得心痛病几乎死去,一顿饭的功夫又好了。‎ ‎(2)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到华阴,来到云台观,观看陈抟的画像,免除了云台观的田租。‎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举进士”意思是考进士,“不第”是没有考中,故“举进士不第”后应断开,BC两项断句错误,可排除。再比较AD两项,“辟谷”是专有名词,《指玄篇》是书名,“辟谷炼气”“撰《指玄篇》”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 项,答案应为D项。画线句子加标点为:举进士不第,时戈革满地,遂隐名,辟谷炼气,撰《指玄篇》,同道风偃。‎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从高考来看,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战国时各诸侯国统称‘万乘’”说法不正确。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点睛: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他先后拒绝了几位皇帝的出世邀请”这一表述有误,“出世”的意思是避世,是对世俗之事不关注,此处应为“他先后拒绝了几位皇帝的入世邀请”。‎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明日”,古今异义词,第二天;“暴”,突然;“几”,接近,几乎;“顷”,指极短的时间,“食顷”,一顿饭的时间。(2)“幸”,皇帝到某处称为“幸”,可译为“到”;“阅”,观看;“除”,免除。‎ 参考译文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才四五岁时,曾在涡水岸边嬉戏,有位青衣妇曾给他哺乳,自此日益聪明颖悟。长大后,读经史百家的书籍,一看就能诵读,全都不会遗忘,颇有诗名。陈抟有筹划治理国家大事的奇才,对《周易•象》中所含的深奥玄妙的义理,特别作了精深周密的研究。他高谈阔论惊世骇俗,限制饮食,减少思虑。陈抟曾应进士科举却未能考中,当时天下战乱不已,‎ ‎ 他就隐姓埋名,辟谷炼气,写作了《指玄篇》一书,与他志同道合的人对此极为钦佩。唐僖宗曾召见陈抟,封他为“清虚处士”。陈抟居住在华山的云台观中,他常常关起门来独自睡觉,有时连续几十天都不起床。周世宗把陈抟召进宫中,想试试他(是否真能睡),关起门来一个多月后才打开,见陈抟正在熟睡,鼾声大作。陈抟醒来后马上告辞离去,还写了一首诗说:“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陈抟归山隐居后,(有一次)因为骑着毛驴在华阴县街市上游逛,见驿站传递文书的官吏往来急匆匆的,问后得知宋太祖登基做了皇帝,陈抟拍着手连声大笑说:“天下从此太平了!”到宋太宗时,征召陈抟入朝,陈抟头戴道士的华阳巾,脚穿垂着丝带的草鞋,与皇上以平等的礼节相见,皇上赐给他“希夷先生”的称号。当时陈抟已在华山云台观居住了四十年,几乎到百岁了。皇上赠给他一首诗,写道:“曾向前朝出白云,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已肯随征召,总把三峰乞与君。”后来宋真宗又征召陈抟,陈抟不赴朝廷,他写了一张谢表,大意是说:“我是太平盛世的闲人,前代唐朝的书生。尧帝国运昌隆而能宽待许由,汉皇天下兴盛而愿听从商皓。何况我性如猿鹤,心似土灰,以枯败的荷叶为衣,用脱落的笋壳做帽,身上长有黑毛,脚下没有草鞋。如果来到大殿阶下,必然使圣明的皇朝留下笑柄。陛下几行丹诏,空让彩凤衔来;为臣的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吟咏清风明月,笑看云烟霞霭,使自己天性所喜爱的一切得到满足,领会到(其中的)旨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陈抟后来在莲花峰下开凿石洞,有一天他坐在洞中,羽化飞升,成仙而去。陈抟喜好读《易经》,手不释卷。能料知别人的心思,他的斋中有个大瓢挂在墙上,道士贾休复心里想要,陈抟已经得知他的心思,对休复说:“你来不是为别的,是想要我的瓢而已。”叫侍者取下来给他,休复大惊,以为陈抟是神仙。有个叫郭沆的人,少年时居住在华阴,有一夜留宿在云台观。陈抟半夜叫他赶紧回家,郭沆犹豫未决;过了一会儿,陈抟又说:“可以不要回去了。”第二天,郭沆回家,果然他的母亲在那天半夜突然得心痛病几乎死去,一顿饭的功夫又好了。华阴隐士李琪,自称是唐朝开元时的郎官,已几百岁了,是常人中罕见的;关西逸人吕洞宾会剑术,一百多岁而童颜不老,步履轻快,片刻功夫能走数百里,世人以为是神仙。这二人多次来到陈抟斋中,人们都以为奇异。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到华阴,来到云台观,观看陈抟画像,免除云台观的田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双头莲·呈范王能待制 陆游 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国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凋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遭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柁昊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鲑美菰香,秋风又起。‎ ‎[注]①范至能,即南宋诗人范成大。待制,官名。公元1175年(淳熙二年)六月“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本词作于淳熙三年秋陆游病后休官之时。②楚柁吴樯:指叵南故乡的下行船只。‎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上片开头三句抒发词人岁月蹉跎、壮志成虚的感喟,奠定全词苍凉雄浑的感情基调;‎ B. “病骥”即“病马”,诗人用以自喻,表达了自己年老体衰、豪气消尽的寂寥愤慨;‎ C. “梦断故国山川,隅重重烟水”营造了凄苦悲凉的意境,透露出对故都浓重的怀;‎ D. 上片末三句意思是说自己此身远客,旧友星散,但以前同游交往的情兴仍难以忘却;‎ E. “鲑美菰香,秋风又起”运用典故,表明词人决意学晋朝张翰辞官归隐、不问世事;‎ ‎15. 本词下片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14. AE 15. ①“官闲昼永”,无所事事的怅恨;②壮志难酬,无人可诉,借酒浇愁的孤独苦闷;③打算弃官归乡的心思;④渴望归乡而不得的无奈惆怅。‎ ‎【解析】‎ ‎14. 试题分析:A项,“奠定全词苍凉雄浑的感情基调”不正确,应是“沉郁悲慨”的感情基调。“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意思是双鬓白发,星星斑斑。报国壮志落空,止不住伤心惊叹,一生里漂泊不定,流离不安。写出有年老志不酬之感。E项,“决意学张翰辞官归隐不问世事”理解不正确。“空怅望,鲑美菰香,秋风又起”意思是我只能白白地、惆怅地遥看,那鲈鱼鲜嫩、菰莱喷香的美味佳肴,在一阵一阵的秋风里隐隐出现。‎ 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开头三句的作用,B项鉴赏诗歌的意象,C项鉴赏诗歌的意境,D项鉴赏诗句内容,E项鉴赏诗歌中的用典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情感。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下片“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回忆临安转到在蜀处境。锦城虽好,柴荆独处;投闲无俚,无所事事,以睡了时,更发感“叹”。“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此时心事,无人可以交谈,只得以自醉对付清愁,是壮志未消、苦衷难言的婉转倾诉。“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无计消愁,无人可托心事,转而动了归乡之念,也属自然。宦况萧条,又不禁要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薄羹、鲈鱼脍”,遂“命驾而归”,顿感“空怅望,鲙美菰香,秋风又起。”更难堪的,是要学张翰还有不能,暂时只得“空怅望”而已。值得提出的是,作者的心情,不仅仅是想慕张翰。他的“思鲈”‎ ‎,还有其不得已的苦衷。陆游是志士而非隐士,他的说“隐”,常宜从反面看。这也曲折反映出作者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心情、欲罢而又不甘心。因两种矛盾心情,遂发出“空怅望”的感叹。才有“思鲈”的痛苦的念头。‎ ‎16.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l)《师说》中体现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杜甫感叹自己白发B多、因病戒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李白通过摹写攀登者的呼吸紧张和抚胸长叹,侧面烘托蜀道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作者求学经历”苦中有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位卑则足羞, (2). 官盛则近谀; (3). (2)艰难苦恨繁霜鬓,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5). (3)扪参历井仰胁息 , (6). 以手抚膺坐长叹; (7). (4)以中有足乐者, (8).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卑、盛、谀、繁、霜、鬓、潦、浊、扪、历、胁、抚、膺、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比较东西方的体相观是非常有趣的事。苏美文化、古希腊、古印度都有造相的文化,或以铜铸人面人首人身,或以石雕,或以塑相,用以崇拜,十分普遍。但在中国,出土千万件青铜嚣,除了三星堆有人形及面饰之外,绝不见铸像人体者(三星堆文化也因此显然与中原地区不同),且即使是三星堆,人相也未越是用来祭祀的。据考证,《魏书·崔挺传》言“光州故轰莫不悲戚,共铸八尺铜像于域东广因寺”,是铸铜像以资纪念之始,时代甚晚,且是夷人所为,与希腊以铜像纪念人的风气恰可说南辕北辙。上古石刻也不见人相雕石,祭祀则用木主①,不立图相、不塑人形。故古希腊古印度是造相的文化,我国是不遗相的文化。古希腊等文化又常刻塑人体,以为美善之欣赏带拜对象,这个观念或行为在中国亦绝不存在。‎ 这些古文化的差异,即本于彼此不同之体相观。中国不但不像古希腊古印度那么重视体相之美,认为应重心而不重形:甚且我们认为形体非审美之对象,衣裳才是。赤身露体,那种原始形体,相对于表裳冠冕黼黻,乃是可羞的。因为衣裳才是文化,赤身露体别是非文化、无文化的样态。故赤身跣足肉袒以见人,若非羞辱自己便是羞辱他人。如廉颇向蔺相如左袒负荆请罪,就是自居罪人;祢衡内袒击鼓骂曹操,即是羞辱别人。我们不曾有过人体艺术:自古崇拜天神、人王、父祖,也都不塑相。制俑者更被孔子批评,被视为缺德。是人不必相、不可相,相亦无意义也。后世塑相谴相之风,乃受佛教影响,始渐昌盛。‎ 换言之,中国体相观的第一个特点是不重形相之美,亦无人身形相崇拜。第二个特点是形德分离,“美人”未必指形貌好,通常是说德性好。三是不以形体为审美对象,而重视衣裳之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 古来传说,黄帝轩辕氏之后为嫘祖,能制蚕丝为衣。相较于其他民族之以兽皮为衣,则此自由华族之特色。其后“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更说明了中华文明之特点正在服饰。故以往中国往往以“上国衣冠”自居,自认为其文化高于周边民族,唐王维诗所谓“万国衣冠拜冕旒”者,即指此而言。历来帝王建立新政权亦无不以“易服色”为首务、重务。这即是以衣饰为时代文化之代表的思想的具体表现。在思想文化上,亦不妨说嫘祖之重要性胜似黄帝。且以蚕丝制衣之发明,也令其他文明视蚕衣为中国之代表。‎ 古人论美,更常就“黼黻丈绣之美”(《札记·郊特性》)说。说容,也不仅指容貌,更是就衣饰说。这衣冠黼黻文章,即古代“文”的意思,一民族、一时代乃至一个人的文章、文化即显示于此。像希腊那样以裸身人体为美者,古人将以之为不知羞,谓其野蛮、原始、无文化也。像印度那样造相论相者,古人亦将以为无聊。因此在我国绝无《造相量度经》、《三十二相经》那样的经典:论佛相塑法画法,也只说“是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仍是就衣服讲。在我国,论相也一直只是旁支末流之学,与婆罗门之重视论相、佛教之有叫弗身信仰”迥异。后虽受佛教影响,造相之风渐盛,但思想上终究以此为流俗信仰。中国佛教哲学更是强调“不着相”。‎ 即或要观相、见相,大抵也非“观相”而是“现象”。象非人体形相,乃是秩宗之职、章服之制、尊卓之别,整体表现于衣饰上。观此图象,即见文明。象不以形见,文明不由体相上看,故《易》论“文”,以虎豹之纹为说。人身体上的衣服,则如虎豹之纹。其论文明文化,也从不指人体。此不仅可见文明文化是由衣裳上说,更可见中国人论美,不重形美而重视内在美,是要由内美再宣畅于形貌四肢的。‎ ‎ (摘编自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注]①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 ‎1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苏美文化、古希腊和古印度都有造相的文化,或铜铸、或石雕、或塑像,用以崇拜和祭祀。‎ B. 我国是不造相的文化,上古石刻不见人相雕石,即使崇拜天神、人王、父祖,也都不塑相。‎ C. 婆罗门重视论相,佛教有“佛身信仰”,受此影响中国造相之风渐盛,但终究不是主流。‎ D. 螺祖的传说表明,中国很早能制蚕丝为衣,这使衣饰成为时代文化的代表。‎ ‎1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篇以对比分析为主,从现象和本质,逐步揭示了中国体相观的内涵。‎ B. 文章提到中国体相观有三个特点,并较为深入地论述了第一点和第三点。‎ C. 文章援引许多史料典籍,不仅增强了可读性,而且加强了论证的深度和广度。‎ D. 文章以制蚕丝为衣为立论前提,用大量篇幅阐述衣裳的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 ‎1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使三星堆的人形及面饰用来祭祀,也不能说明古代中国有造相的文化。‎ B. 廉颇左袒请罪,自居罪人,可见中国人重心而不重形,要把内在美表现于形貌四肢。‎ C. 只有以人体为美善的欣赏对象,以形体为审美对象,才可能发展出入体艺术。‎ D. 佛教原本重视塑相造相,但中国佛教哲学强调“不着相”,可见中国体相观强大影响。‎ ‎【答案】17. B 18. D 19. B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含义、辨别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关键词“理解与分析”,说明不能仅仅是简单比较,还需要作出推理分析。A项,“祭祀”是文章对三星堆人形及面饰使用目的的推测,与苏美文化、古希腊、古印度无关。B项是对“上古石刻也不见人相雕石”“我国是不造相的文化”“自古崇拜天神、人王、父祖,也都不塑相”等句子的糅合。是正确的。C项,与原文“后世塑相造相之风,乃受佛教影响,始渐昌盛”有出入,塑相之风与婆罗门文化无关。D项,涉及第4段,衣饰成为时代文化的代表,经历了“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历代帝王“易服色”等阶段,其中蚕丝为衣只是前提条件之一,不足以直接推出结论。故此题答案为B项。‎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和把握。A项正确。对比分析是本文特色,第1段比较东西方文化现象,第2段分析体相观的不同,到最后谈“观象”,也是从“象”不是“人体形相”,“不以形见”立论,既呼应前文的对比,又有严密的逻辑。B项正确。文章结构清晰,主要采用并列论述的形式,对“形德分离”一笔带过,把重点放在第1个和第3个特点。C项正确。本文引用不少典籍史料,既增强了可读性,也提高了文章的专业性,使论证更具体充实,增强议论的深度和广度。D项错误。“文章以制蚕丝为衣为立论前提”这一说法不严谨。“制蚕丝为衣”是事实论据之一,只是第5段的立论依据之一,而不是全篇文章的立论前提。‎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文章第1段看,中国有没有造相文化,应该综合青铜器、铜像、石刻等方面的情况。三星堆的人形及面饰只涉及青铜器方面,而且不一定是用来祭祀,A项用“即使……也不能”这种假设的条件来判断,表明不能以偏概全,符合文意。廉颇左袒请罪的例子,只能证明中国人认为形体不是审美对象,裸露是非文化的状态,B项“要把内在美表现于形貌四肢”涉及衣裳的文化意义,并不能由这个事例推断出来,所以B项错误。综合第1段和第2段的“古希腊等文化又常刻塑人体,以为美善之欣赏崇拜对象”“甚且我们认为形体非审美之对象,衣裳才是”“我们不曾有过人体艺术”,可知人体艺术的必要条件是以人体为审美对象的观念,所以C项“只有……才可能”的判断正确。文章第5段先阐述中国古人“美”的观念,再谈到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区别,如“绝无……那样的经典”“仍是就衣服讲”“与……迥异”“但思想上终究以此为流俗信仰”“更是强调‘不着相’”,体现中国体相观对中国佛教观念的强大影响,因此D项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汪曾祺家抢画 陈建功 过去我家离汪曾祺家很近,大概还不到一站地。离得近,且共同的话题不少,有时专程去看他,向他请教,有时在自由市场就碰上了。有一天清晨,在自由市场见到他在巡视,问他所为何来,他说:“找牛尾呢,中午想喝牛尾汤了!”类似这种场合,请教的,就是关于“牛尾汤”的问题。当然,生活方面的问题,还有喝酒、品茶。汪老是品味生活的大师,讲起来,不光头头是道,而且津津有味。他知道我亦有此好,时不时也提携我一下,比如某日批评家何镇邦率领某位美籍华人女作家杀上门去,汪老亲自下厨煎炒烹炸,没忘了来电邀我前去大啖,遗憾的是,那次我家也有客人,只好辞谢。‎ 向汪老请教的问题,也有文学的,比如我问过他:“您作品的语言节奏怎么拿捏得那幺好?”他笑道:“别无它法,多读而已。我曾把晚明小品熟读于心,读到最后,内容可能都忘记了,节奏倒留在潜意识里。写文章写到某处,多一字必删,少一字则必补,不然永远觉得系错了扣子,一天过不舒坦……”短短数语,即令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我和汪老混得这么熟,竞未能求得一幅他的字画,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每到文友家申,看见他们把汪老的书法或水墨写意悬于堂上,总是提醒自己再见汪者时一定莫忘求字求画,然而直到我搬了家,也没好意思张口。‎ 大约是1996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张锲同志来电话相约去看望汪老。那时我已经调到中国作协来工作,因为俗务忙碌,也的确很久没有看望他了。听说他搬了家,且曾对北京作协的朋友“骂”我:“建功这家伙,忙什么昵,这幺久没跟我联络了!”汪老的家搬到了虎坊桥附近,即他儿子所在单位的家属房里。既是出谷乔迁,是不能不参观一下的。没想到张锲和我随着汪老看他的新居时,还有几住陪同前来的年轻同志发现了宝贝——他们从汪老的字纸篓里找出了几团宣纸,抹平,如获至宝地跑过来道:“汪老!您画虚了的,我们可要了!”汪老还是一如往常的神态,先是很平和地瞟去一眼,随即枭然地笑起来,说:“哎呀,都是烂纸,你们真能翻!”他不再说什么,走到画案前,从一个角落里掏出一卷纸来——大概都是他近期的画作。年轻人有足够的机敏,他们竟欢呼起来,一张一张展看时,这个说:“汪老,我要这张!”那个说:“这张是我的!”我速才恍然大悟,原来汪老是让我们挑画。张锲乐呵呵地说:“你们哪是挑画?你们这是抢画来啦!”嘻嘻哈哈中,每人各执所爱,请汪老一一题签。‎ 我选中的,是《升庵桂花图》——虬曲而上的枝条顶部,盛开着黄灿灿的桂花。环绕画面者,是汪老的题诗:“桂湖老桂发新枝,湖上升庵旧有祠。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诗后加注曰:“升庵祠在新都桂湖 环湖皆植桂 1996年新春 是日雨夹雪持赠建功 汪曾祺”。四川新都的桂湖公固,我是去过的。这里是明代杨慎(升庵)的故居旧址。扬升庵于明正德间高中状元,授翰林修撰。嘉靖时因“议大礼”而罹祸,谪戍云南永昌,流放终生。据《明史》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着、散曲,皆有成就。“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之感喟,即由此而发。据说,现新都桂湖,“环湖皆植”之桂,即寿当年升庵所植也。八月时节,桂花盛开,香气袭人。品画赏诗,当时便与汪老相约,何时随他新都重游?汪老莞尔一笑,说:“你太忙。”‎ ‎2005年岁末,我再游新都桂湖时,汪老已经去世了。新都区政府在桂湖公园碑林举行了一个作家和读者见面会,川外作家有王蒙、舒婷、叶兆言和我,成都作家有魏明伦等出席。主办者请我主持会议。从北京起程时得知这一消息,我特意带上汪老所赠画眷与会主持之始,即先行展示之。‎ 此时回想起当年抢画情景,不由你不感叹唏嘘。‎ ‎(选自懂中国当代散文名篇赏析》,有改动)‎ ‎20.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叙写“我”向汪曾棋请教“牛尾汤”等生活问题,从中可见汪曾棋的生活情趣。‎ B. 文章运用语言、神态、细节、心理等描写方法,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汪老这一人物形象。‎ C. 本文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这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汪老的感佩与思念之情。‎ D. 文章采用倒叙写法,结尾采用第二人称抒发“感叹唏嘘”之情,呼应标题,耐人寻味。‎ ‎21. 在作者笔下,汪曾棋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 ‎22. 文中围绕“我”选中的《升庵桂花图》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20. B 21. (1)热爱生活,富有情趣;(2)乐观通达;(3)博学多才,艺术修为深厚;(4)热情好客,平易近人(和蔼可亲);(5)关怀后辈,提携后学;(6)幽默、儒雅、大方。 ‎ ‎22. 第一问:内容:文中描述了《升庵桂花图》画面图像、汪老的题诗与诗后加注;介绍了杨升庵的生平事迹和新都桂湖的风景。‎ 第二问:作用:(1)《升庵桂花图》体现了汪曾祺对杨升庵的敬仰,也投射了汪曾祺的精神志趣;(2)作者选这幅图画,一方面表明他与汪曾祺一样对杨升庵有敬仰之意,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对汪曾祺思想境界、精神风骨、人格魅力的敬重。‎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项,“文章运用语言、神态、细节、心理等描写方法”不正确。本文并未用心理描写。‎ ‎21. 试题分析:由“生活方面的问题,还有喝酒、品茶。汪老是品味生活的大师,讲起来,不光头头是道,而且津津有味”,可概括出汪曾祺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由《升庵桂花图》题诗可以概括出汪曾祺乐观通达;由“短短数语,即令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可概括出汪曾祺博学多才,艺术修为深厚;由“某日批评家何镇邦率领某位美籍华人女作家杀上门去,汪老亲自下厨煎炒烹炸,没忘了来电邀我前去大啖”,可概括出汪曾祺热情好客,平易近人;由汪曾祺对“我”的疑问悉心解答可概括出他关怀后辈,提携后学;由汪曾祺的语言及对待青年人的态度等可概括出他幽默、儒雅、大方。‎ 点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文中关于汪曾棋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传主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2.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找到写《升庵桂花图》的段落,然后分析作者围绕《升庵桂花图》写了哪些内容,再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从原文来看,作者先写自己选中的是《升庵桂花图》,然后写了《升庵桂花图》的具体内容、“汪老的题诗”“诗后加注”,接着介绍四川新都的桂湖公园是明代杨慎(升庵)的故居旧址,《明史》记载的杨慎的生平,以及新都桂湖的风景。汪曾祺画这幅画,是因为他对杨升庵有敬仰之意,而作者选这幅画同样是因为敬仰杨升庵,作者写杨升庵,也就是在写汪曾祺,因此作者写自己选画及介绍与画作有关的内容都是为了表现汪曾祺的志趣、境界、人格魅力,表达作者对汪曾祺的敬仰之情。‎ ‎23. 请写出漫画的内容及其寓意。‎ ‎(1)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60字)‎ ‎(2)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答案】 (1). (1)内容:树枝上有两只鸟,左边的一只嘴里衔着一束鲜花,送给右边的鸟儿,却不料右边的说,送新鲜大虫子比送鲜花更让她高兴。 (2). (2)寓意:①了解对方所需方能取悦对方;②不在一个频道的人,永远不能了解对方;③不能以己方之喜好去揣测他人之喜好;④诗歌和远方不能解决现实之需;⑤不能太苟且于现实,也应该拥抱诗歌与远方;⑥审美和实用往往错位。‎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题目有两问,第一问要求介绍画面内容,解答时可仔细观察画面,确定画面内容。本题所给漫画中有两只鸟儿,左边的鸟儿嘴里衔着一束鲜花,要送给右边的鸟儿,右边的鸟儿头上有一句话:“要是送一只新鲜的大虫子我会更高兴的!”考生将这些内容按一定顺序叙述出来即可。第二问考查漫画的寓意,“鲜花”代表的是精神,而“虫子”代表的是物质,从左边鸟儿的角度来看,它送出的鲜花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对方喜欢的不是鲜花而是虫子,可见它不了解对方的需求,只是以自己的喜好去揣测对方的喜好,所以没能取悦对方,据此可得出“了解对方所需方能取悦对方”“不能以己方之喜好去揣测他人之喜好”“诗歌和远方不能解决现实之需”的寓意;从右边鸟儿的角度来看,这只鸟儿内心只有现实生存的需要,没有精神需要,据此可得出“不能太苟且于现实,也应该拥抱诗歌与远方”的寓意;从两只鸟的角度来看,它们的理想和追求不同,精神境界不同,不是一个“频道”的人,所以它们永远也无法了解对方,另外,鲜花反映的是审美要求,而“虫子”反映的则是现实需求,据此又可得出“审美和实用往往错位”的寓意。‎ ‎24. 请给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今早7点33分,国内首枚氏营自研商业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在西北某基地发射升空。这次发射的火箭内置数据采集系统,以大于5马赫(1马赫等于一倍音速)的高超声速飞行,最大飞行高度40公里左右,最大推力约350千牛。火箭拄照预定弹道飞行306秒,对火箭系统进行技术验证,并进行减阻杆、音爆、热密封等多项关键技术测试。这枚火箭从研发到最终的发射仅用了一年时间,所有的设计工作全部由平均年龄为“85后”的年轻团队完成。据称,这个系列的火箭主要应用于科研领域飞行验证服务,实现在地面难以摸拟的飞行环境。‎ ‎【答案】示例: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成功点火升空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写新闻标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所给材料一共五句话,第一句话是总述,关键内容是“国内首枚氏营自研商业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在西北某基地发射升空”,第二句写了火箭的内置数据采集系统及飞行速度、推力,第三句写了火箭拄照预定弹道飞行情况,第四句写了火箭研发情况,第五句写了火箭的用途。考生拟写新闻标题时,抓住第一句话,提取出关键词,按照“什么怎么样了”的格式进行概括就可以了。‎ ‎25. 仿照下列示倒,请从下列读过的小说《丹柯》 《娜塔莎》中任选其一,试为主人公丹柯、娜塔莎写一句感言。要求:(1)点评其精神品质或思想性格;(2)不超过20宇。‎ 读《炮普》为“朗德纳克侯爵”写一句感言 示例:智勇双全显身手,赏罚分明讲原则。‎ ‎(1)丹柯:‎ ‎(2)娜塔莎: ‎ ‎【答案】示例:(1)①勇敢无畏黑暗,爱心包容责难;②燃烧自己的心,带领人们走出黑暗。(2)①如芙蓉出水般清纯,似飞蛾扑火般执著;②情到深处,爱令智昏。‎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为名著中的人物写感言,要求“点评其精神品质或思想性格”,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回忆所读作品中的相关情节,梳理出人物的生平及命运,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和优秀品质,然后针对其精神品质或思想性格写出赞美或评价性的话即可。丹柯是作者歌颂的英雄形象,他在阴暗的大森林中,毅然带领族人寻找出路,体现了他勇于担当,富有责任感。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面对族人的抱怨与质疑,他未曾放弃,体现了担当的勇气。而在最后,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为了能够带领族人走出森林,他毅然扒开胸膛,用心来照亮前方的路,这体现了他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娜塔莎是一个天真、活泼、爽朗、心无城府的人,同时她也盲目、执拗、冲动,爱令智昏,容易受骗。考生可根据自己对两个人物的理解,选择其中一写出自己的感言。注意感言要按照例句的格式,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某中学一组奖励学子猪肉的图片走红网络。某中学在“2018届二诊表彰大会暨高考冲刺签名大会”上给“二诊”模考成绩排名前20名的学生,颁发5斤“猪肉”作为奖励,每一份猪肉都贴上红纸,上面写着“分享成功”的字样。‎ 对于“猪肉奖励络”这件事,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奖励猪肉”是物质也是诚意 奖状+猪肉!网络热传,这是广西柳州三江县独峒镇知了小学期末奖励优秀学生的礼物!8日,记者联系到知了小学张校长,他证实确有此事,学校购买了150斤猪肉,发给50名品学兼优的作为奖励,目的是想通过此举加强家校互动,引起家里人重视孩子学习,所以奖品发得实在些。‎ 看看孩子们拿到猪肉后的笑脸,就知道这一奖励深得学生之心。尤其是这是个全校九成以上留守儿童的小学,这样的奖励确实是实在、接地气!‎ 教育究竟为什么?宏观方面,任何人不能回避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学校教育给国家和民族未来培养各类人才,让国家和民族更加繁荣昌盛。然而,放之于小家庭和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教育的功能不就是“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吗?‎ 当地小学的“奖励猪肉”,从小的方面说可以惠及留守儿童家庭,获得奖励者至少可以改善一下伙食、增加一下营养。从大的方面说,正代表和标示着一种倾向。尤其在边远贫困山区学校,物质奖励的激励意义和精神激励同样重要。近年来,一些贫困地方政府采取“政府资助优秀高中生上大学”“全程奖学金”的方式,就是最为实在的“奖励”。这样的奖励,不仅激励着广大学子的进取心,也有着学习奋斗会有前途,会转变命运的导向。‎ ‎ “奖励猪肉”,在带有点喜剧色彩的同时,也告诉我们,教育的奖励不但不要回避物质,而且也应该对之越发重视。毕竟,物质的付出也体现着奖励者的诚意。‎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新新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具有争议性质的、有不同价值观碰撞的热点新闻,说的是某中学在“2018届二诊表彰大会暨高考冲刺签名大会”上给“二诊”模考成绩排名前20名的学生颁发5斤“猪肉”作为奖励的事。从客观上看,这种奖励很实在,5斤猪肉,学子提在手中有一种“沉甸甸”的收获感;从主观上看,这种奖励很暖心,5斤猪肉,学子提回家里,与父母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从积极角度,好好读书有“肉”吃,既可激励学子自己继续奋斗,亦可鼓励他人努力学习;从消极角度,在物质至上的社会中,区区5斤猪肉会被人嘲笑,学校这种做法很可能被人认为是哗众取宠;从创新角度,这种奖励方式很特别,既含有物质奖励的层面,又摆脱了拜金主义的尴尬;从综合角度,这种奖励方式虽有争议但瑕不掩瑜;虽不值得推广但仍不失为一种较新颖的奖励方式。因此本题可多角度立意:‎ ‎(1)受奖学生角度:在高三冲刺的时刻,有这么一份特别的奖励,在学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大概率的事。究其原因,这是一种被人认可、肯定的幸福,是一种与人分享成功的快乐,是一种提在手里“沉甸甸”、放在心里很充实的感觉。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的学生反感这类做法。‎ 拟题参考:①“沉甸甸”的收获源自“沉甸甸”的努力;②有一种幸福叫被认可;③有一种成功叫分享;④“猪肉”,想说爱你不容易(否定这种奖励方式)等等。‎ ‎(2)颁奖方的角度:一直以来,对学生如何奖励是一个让学校颇费思量的问题。奖励钢笔、本子、书籍等,太过普通;提高奖金的份额又难免有拜金之嫌。而5斤猪肉看似很“土”,却好处多多。一是可起到树立标杆、奖励进步的作用;二是让学生学会分享、激励大多数学生向优秀看齐的作用;三是能巧妙地避开拜金之嫌,起到宣传学校的作用。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拟题参考:①会“读书”有“肉”吃;②特别的“猪肉”给特别的你;③我很“土”,可是我很“温柔”;④你,也可以分享成功,等等。‎ ‎(3‎ ‎)社会效应角度:学校是育人场所,学校的举动往往格外引人注目,一组奖励学子猪肉的图片走红于网络多半基于此。就奖励5斤猪肉的方式而言,有一定创意,也有哗众取宠之嫌。‎ 拟题参考:①“猪肉”爆红网络的秘密;②教育奖励,哗众取宠不可取,等。‎ ‎(4)综合角度:学校做法虽有不妥,但不影响其积极的意义。‎ 拟题参考:①瑕不掩瑜;②要做“吃货”,不做“看客”,等。‎ 点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如题干要求“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就是要求写作时学生有个性化的思考。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