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ww.ks5u.com 语文试卷(问卷)‎ ‎(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 ‎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共9页,其中问卷8页,答卷1页。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 2.作答非选择题时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9分)‎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 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称得上“大变局”的历史现象,几乎都发端于物资力量对比的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进入21世纪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占比为16%(仅次于美国的24%),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工业制造品世界占比增加到40%。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结束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东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没有完全改变,充其量只能说在逼近力量均衡的临界点。‎ 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非西方倾斜,“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按常理说,西方只有通过改革,在现有体系中更多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诉求,才可能维持世界秩序的平稳运行。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更倾向于循着历史的惯性,凭借历史积累的优势,延续西方的主导地位。特朗普政府更是以“破坏性建设”的方式,企图再现美国绝对主导的历史。换句话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对时局之变的回应,远不如历史上它们“创造”世界秩序时那样包容和理性。而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不会坐等“被塑造”。世界秩序进入“无人区”,也意味着时局之变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从中国自身角度看,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核心问题。从世界角度看,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中国,没有之一。用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话说,中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参与者”。这样量级的参与者,处于大变局中的世界无法忽视其存在和诉求。‎ 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同时也会影响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定位不会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过程对中国来说,具体而言就是如何看待机遇与挑战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高度重叠,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为机”‎ ‎,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 某种程度上说,把中国的定位认知为一个演化的过程,本身就超越了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权力竞争的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天然带有的开放、理性与包容因素,是对目前西方政治中“非理性”现象的正面回应。 (摘编自雷墨《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力量、时局及定位为核心才可以全面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B.当今世界,力量的平衡已经被打破并从西方国家移向了非西方国家。 C.美国政府以"破坏性建设"的方式导致世界秩序进入了"无人区"。 D.大变局中的中国,核心任务就是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意义重大的原因分析为前提,进而提出观点。 B.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冷静剖析了世界秩序为何会进入"无人区"。 C.文章从原因和意义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如何定位自己,思路特别清晰。 D.文章擅长运用理论讲道理但读起来又不枯燥,得益于语言的精炼和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携带的一些天然因素,能有效快速让目前仍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化危为机"。 B.哲学家伯克曾说:"不要依据过去策划未来",这与文中提到的"中国的定位不会是静态的"理念是相通的。 C.2019年美中两国贸易战的频繁爆发,体现了"延续西方的主导地位"与不愿意坐等"被塑造"之间的矛盾。 D.虽然非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但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得以维持。‎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4,5每题3分,第6题6分)‎ 异地就医 材料一:‎ 在西安,长安通卡可以实现一张卡既能乘坐公交地铁,还能租赁公共自行车甚至购物支付。为了省去患者跑上跑下还要多次排队交费的麻烦,西安多家医院也推出了类似的就诊卡服务,一张卡集合了挂号、就诊交费等功能。虽说在一家医院是方便了,可要是换家医院,又得重新办卡,仍是异地就医。同在一个城市中,如果这些卡能“合多为一”,应该能给患者省去不少麻烦。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记者了解到,2014年4月,西安建成居民医疗“一卡通”资金结算平台,但是目前,较为方便快捷的“一卡通”只能在西安市内5家医院通用。西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中心负责人张杨说,在西安市,除去民营医院,西安市的公立医院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西安市市属医院,二是部队医院,三是各大院校附属医院,四是省属医院。在不同系统和不同管理部门中通用一张卡,难度不小。不过张扬介绍说,西安市卫计主管部门也在不断改进,在西安市辖区内的医院推行“一卡通”的工作也在完善中。‎ ‎(摘编自《用医疗一卡通被“卡”,西安众多医院目前仅5家通用》)‎ 材料二:‎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材料三:‎ 目前,随着全国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制度的实施,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患者异地就医住院报销日益便利。不过,国务院督查组近期在多地走访调查时发现,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少问题,给患者报销带来不便。‎ 天津市人社局医保制度处处长蔡若莙坦言,尽管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成效初显,但也存在一些痛点和堵点,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目前,各省市负责异地联网结算的管理部门各不相同,在职能分工、层级划分、岗位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异地间工作沟通较为困难。‎ 同时,各省市资金清算在31个统筹区进行,每个月工作量较大,且存在资金核算管理风险。‎ 督查组在调查走访中还发现,由于对医保异地结算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仍有大部分基层镇村新农合参保人员不了解异地就医和结算手续。‎ ‎(摘编自《医保异地结算堵在哪里?痛在何处?—国务院督查组走访直击》,新华社2018年9月3日)‎ 材料四:‎ 东莞市2017年6月成功接入国家异地就医联网平台,将全市所有医保定点机构同步纳入平台,实现了全覆盖。‎ 东莞市社保局加强就医指引,通过“一网两微”平台发布便民信息,公布市内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定点医院,并提供定位服务;在社保经办大厅和定点医院张贴跨省异地就医流程图,安排社工提供政策咨询,引导参保人就医;在定点医院开设跨省异地就医窗口,全年无假日为异地患者办理联网入院和出院结算手续。‎ 东莞市还率先对“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作出探索,参保人到省内联网医院办理住院就医登记后,出院时只需支付个人承担的费用,其他费用由就医地经办机构审核后,即可在就医地直接结算,实现待遇结算实时高效。72岁的退休人员罗象新是受益者之一。‎ 此前她在东莞工厂工作并参加社保,退休后返回四川成都老家生活。今年3月她在成都华西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就是用东莞社保卡进行刷卡就医的。“在华西医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以用东莞社保卡当场办理报销,像刷银行卡一样方便。”罗象新在电话中不住地点赞东莞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便民性。            (摘编自《东莞全市社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接入跨省结算系统》,《南方日报》2018年11月1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安居民医疗"一卡通"具备挂号、就诊交费等功能,给患者带来了一定便利,但其使用尚未覆盖全市所有医院,距离市民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B.2013-2017年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长,其中2013-2016年增长平稳,2017年参保人数增长迅猛,这应该与相关医保政策的推进有关系。 C.为全面了解全国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工作的推进情况,国务院开展了相关督查,通过督查发现并解决了部分地区在推进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D.在东莞市参保的外来务工人员,退休后即使不在东莞居住,只要完成相关的登记及审核手续,出院结算时也能在异地医疗机构直接办理医保报销。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安市卫计部门对居民医疗"一卡通"资金结算平台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有一定的思考,并已着手解决问题。 B.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多,2017年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突破11亿,如此庞大的参保人数,无疑对各省市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带来较大压力与挑战。 C.近年,我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对医保异地结算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的。 D.东莞市将全市所有医保定点机构同步纳入国家异地就医联网平台,在"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工作上取得较大成效,为群众就医提供了便利。 6.我国目前在异地就医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种现状,请结合材料,谈谈政府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7题3分,8题5分,9题6分)‎ 外婆的世界 李娟 之前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一段时间。‎ 在阿勒泰时,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后来我买了一只小奶狗陪她。于是每天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一人一狗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 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就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老子今天晚上要来偷……”‎ 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 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她居然听懂了:“晓得晓得,我又不是小娃儿。”‎ 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每次逛完回到家,她累得一屁股坐到床上,一边解外套扣子,一边嚷嚷:“累死老子了,老子二回再也不出去了。”‎ 可到了第二天,她就望着窗外蓝天幽幽道:“老子好久没出去了……”‎ 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 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每天她趴在阳台上目送我上班而去,回到空空的房间开始想象火车之旅,那是她生命之末的最大激情。‎ 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她走丢过两次,一次被邻居送回来,还有一次我在菜市场找到她。‎ 那时,她站在那里,白发纷乱,惊慌失措。当她看到我后,瞬间怒意勃发。似乎正是我置她于此处境地。‎ 但却没有冲我发脾气,只是愤怒地絮絮讲诉刚才的遭遇。‎ 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根破布,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系得有。‎ 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 这几块破布,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 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 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碎布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 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淘大哭。‎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 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我却只知一味拉拉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她。‎ 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便依仗她对我的爱意,抓牢她仅剩的清明,拼命摇晃她,挽留她。向她百般承诺,只要她不死,我就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块破布。终于痛哭出声。‎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写外婆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的情形,表现出外婆对我的期盼、眷恋与依赖。 B.外婆虽然年迈,但是内心仍不平静,总是埋怨,这一点从作者带她外出时对她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 C.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外婆的深深的依恋,哪怕我把外婆“狠心”地反锁在家里,也是出于对外婆安全的考虑。 D.作者是四川人,语言描写多用四川方言,这样不仅贴近生活,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跃然纸上。 8.文章写“她早已迷路”,这是“一语双关”。请结合上下文赏析这种写法。 9.文中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请结合文本探究“她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0-12每题3分,13题10分)‎ 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郎中。历典仓库,督永平粮储,并以廉谨闻。‎ 崇祯元年,出为松江知府。海滨多盗,捕得辄杖杀之。郡东南临大海,飓潮冲击,时为民患,筑石堤二十里许,遂为永利。郡漕京师数十万石,而诸仓乃相距五里,为筑城垣护之,名曰“仓城”。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薛国观败,其私人上海王陛彦下吏,素有隙,因言岳贡尝馈国观三千金,遂被逮。士民诣阙讼冤,巡抚黄希亦白其诬,下法司谳奏。一日,帝晏见辅臣,问:“有一知府积俸十余年,屡举卓异者谁也?”蒋德璟以岳贡对。帝曰:“今安在?”德璟复以陛彦株连对,帝领之。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无何,给事中方士亮荐岳贡及苏州知府陈洪谧,乃擢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理江南粮储。所督漕艘,如期抵通州。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举天下廉能监司五人,岳贡与焉。帝趣使入对,见于平台,问为政何先,对曰:“欲天下治平,在择守令;察守令贤否,在监司;察监司贤否,在巡方;察巡方贤否,在总宪。总宪得人,御史安敢以身试法。”帝善之,赐食,日晡乃出。越六日,即超擢左副都御史。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翌日,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时十六年十一月也。故事,阁臣无带都御史衔者,自岳贡始。‎ 李自成陷京师,岳贡及邱瑜被执,幽刘宗敏所。贼索银,岳贡素廉,贫无以应,拷掠备至。搜其邸,无所有,松江贾人为代输千金四月朔日与瑜并释。‎ ‎(选自《明史》卷二百五十一,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B.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C.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D.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 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宋代以后,也称医生为郎中。 B.擢,提拔官职,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 如本文中的“授”“出”“举”等, 就含有授予或者调动官职的意思。 C.日晡,即晡时,汉代将十二个时辰命名为“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 晡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 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D.朔日, 中国农历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 即初一。将农历每月的初二称为“既朔”, 十五称“望”, 十六称“既望”, 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岳贡廉洁谨慎。在负责掌管仓库、管理永平粮仓时就因廉洁谨慎而闻名于世,在被贼军抓获时,又因无钱进献备受拷打。 B.方岳贡政绩卓异。将数十万石粮食漕运到京城并建立“仓城”‎ ‎, 连皇帝也知道有一位担任知府十几年屡有卓异政绩的官员。 C.方岳贡勤政为民。担任松江知府时,飓风大浪带来灾难,修筑石堤二十多里,使人民免受祸患,成为松江人民永久的福利。 D.方岳贡善于应对。被召应对,恰逢皇帝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方岳贡的回答深合皇帝心意,被赏赐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 ‎(2)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14题3分,15题6分)‎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宋朝的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却依然心系天下,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充满生活气息。 15.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篇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 。‎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 ‎ , 。‎ (3) ‎《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9分)‎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言人人殊,_____________。《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_____________。‎ 俗话说,“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         )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如此,茶才_____________,回味不尽,中国人对品茶,强调的是切身的感悟与体验。前人于此常有_____________的描绘。现代文学家林语堂有茶的“三泡”之境说,认为茶在二泡时最妙。第一次冲泡时宛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而“二泡”时则如十六七岁之妙龄女郎,至“三泡”时已是少妇了。这正是对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极为传神的演绎。此外,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汤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一体,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 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众说纷纭    难以置信    耐人寻味    炉火纯青 B.莫衷一是    不足为据    意味深长    出神入化 C.莫衷一是    难以置信    意味深长    炉火纯青 D.众说纷纭    不足为据    耐人寻味    出神入化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茶里面既有色彩斑驳的大千世界,更有生活的酸甜苦辣 B.茶里面既有色彩斑驳的大千世界,又有酸甜苦辣的生活 C.茶里面既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更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 D.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B.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一杯茶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C.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艺术的完整世界。 D.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①_____________。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肺结核、淋病、鼠疫等疾病都是由细菌所引发。另一方面,②_____________,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我们还可以利用细菌发电。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一种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不过,③_____________。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细菌发电才有了重大突破,英国化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以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产生电能。据计算,这种细菌电池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有电池的效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内容全面,不超过50个字。(6分)‎ 作为一项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志愿服务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助力。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就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六、命题作文 ‎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800字。‎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2020年我们一起应对疫情。‎ 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的学生,你会赋予2020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以“2020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高一语文九月月考答案 ‎1.答案:1.D; 解析 .A项,“以力量、时局及定位为核心”错,原文表述为“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B项,“已经打破”“移向了”错误。C项,“进入无人区”错。 2. A 非“前提”,只是为了引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概念。 3;.A .“ 有效快速”错,原文“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目前西方政治中‘非理性’现象的正面回应”,表明的是一种态度和立场。 ‎ ‎4.答案:.C;解析:1.根据材料三第1段中“国务院督查组近期在多地走访调查时发现,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少问题,给患者报销带来不便”和第4段中“督查组在调查走访中还发现,由于对医保异地结算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仍有大部分基层镇村新农合参保人员不了解异地就医和结算手续”可知,这里的督查工作只是发现问题,并非解决了实际问题,选项中“解决了……实际问题”于文无据。 5. .C根据材料中“各省市负责异地联网结算的管理部门各不相同,在职能分工、层级划分、岗位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异地间工作沟通较为困难”和“各省市资金清算在31个统筹区进行,每个月工作量较大,且存在资金核算管理风险”,以及“对医保异地结算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可知,材料中只说了导致问题出现的因素,并没有提及“这些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对医保异地结算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的”。; ‎ ‎6.政府还需要做如下努力: ‎ ‎①统筹协调医疗管理部门,打破不同医疗系统及部门间的隔阂;‎ ‎②完善工作制度,对资金核算进行有效监管;‎ ‎③做到医保政策宣传及就医、报销指引工作。‎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 ‎7.答案:1.B; 解析:①“内心仍不平静,总是埋怨”不恰当,应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② 直接说“心理描写”不恰当,是语言描写反映人物心理。 ‎ ‎8.① 表层意义上,无论是城市中外孙女的居所,还是远处的家乡,外婆找不到回家的路,表明她神志不是很清晰。 ‎ ‎② 深层意义上,文章写外婆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着意表现她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我,找不到自身的价值,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9.① 外婆的世界是封闭孤独的世界:亲人无法时常陪伴,也不能真正理解她内心的需求。‎ ‎② 外婆的世界是充满爱恋的世界:充满了对故乡的爱恋,对家的爱恋,对儿孙的爱恋。‎ ‎③ 外婆的世界是充满希冀的世界:她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了热情和希望,总是想尽办法逃离孤独,摆脱束缚。‎ ‎④ 外婆的世界在慢慢与死亡和解:外婆因为懂得自己随时可能离去,所以她每天在楼梯口隆重地迎接我下班回家。‎ 10. 答案:1.A;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中第一个“帝”和“岳贡”均作后句的主语,其前断开。故选A。‎ ‎11..B; .B 项中的“举”在本文中是“推举”“举荐”的意思, 属于政绩考核。‎ ‎12..D .“被赏赐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是第一次应对时皇帝的事情。‎ ‎13.(1)其他如救济灾民辅助工役、修治学堂考核士子,都有成绩,多次以特别卓越奇异被举荐。 ‎ ‎(2)司法官将审问的结果上报,称行贿之事没有确凿的证据, 应恢复方岳贡官职。皇帝褒奖他清正执法, 批复同意。 参考译文:‎ 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考中天启二年进士。授官户部主事,晋升郎中。历任掌管仓库,管理永平粮仓,都以廉洁谨慎闻名于世。‎ 崇祯元年,出任松江知府。海滨多盗贼,抓捕到就用木棍打死。郡东南面临大海,飓风大浪冲击,时常成为人民的祸患。方岳贡修筑石堤二十多里,于是成为永久的福利。郡漕运粮食到京城数十万石,而众仓库相距五里,为此建城墙保护,称为“仓城”。其他如救济灾民辅助工役、修治学堂考核士子,都有成绩,多次以特别卓越奇异被举荐。薛国观事败露,他的同党上海王陛彦被交付司法官审讯,和方岳贡向来有仇,就诬陷方岳贡曾经贿赂薛国观三千金,于是岳贡被逮捕。士民到京城直接向皇上申诉冤情,巡抚黄希也为他的被诬陷辩白,被送交司法官审讯上报。一天,皇帝晚上召见辅臣,问:“有一个知府官任十几年,屡有卓著政绩的是谁?”蒋德璟用方岳贡来回答。皇帝说:“如今在哪儿?”德璟又以王陛彦一事而被株连来回答,皇帝点头。司法官将审问的结果上报,称行贿之事没有确凿的证据,应恢复方岳贡官职。皇帝褒奖他判罚公正,批复同意。‎ 不久,给事中方士亮荐举方岳贡及苏州知府陈洪谧,于是被提升为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管江南粮仓。督率的漕船,如期抵达通州。皇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推举天下廉洁有才能的监司五人,方岳贡名列其中。皇帝立即派人召他来应对,在平台召见,问治理朝政以什么为先,方岳贡回答说:“想让天下大治定安,在于选择守令。察看守令是不是贤良,在于监司。察看监司是不是贤良,在于巡方。察看巡方是不是贤良,在于总宪。总宪人选适当,御史怎敢以身试法?”皇帝认为好,赐给他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过了六天就破格提升他为左副都御史。曾被召应对,皇帝恰好因事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说:“臣正在纠弹批驳他。”方岳贡说:“何不立即上本参奏?”深合皇帝心意。第二天被任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当时是十六年十一月。先例,阁臣没有带都御史官衔的,从方岳贡开始才有。‎ 李自成攻陷京城,方岳贡及丘瑜被抓获,幽禁在刘宗敏家。贼寇索要银两,方岳贡向来廉洁,贫穷没有钱财进献,备受拷打折磨。搜查他的家,没有钱财,松江商人代他交纳千金。四月初一,与丘瑜一并获释。‎ ‎14.答案:1.C; 解析:1.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分析错误,“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而感到愤懑 15.① 从诗歌首联和尾联来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 ‎ ‎② 从诗歌颈联来看,诗人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 ‎③ ‎ 从诗歌颈联和注释来看,当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无所作为,百姓只有高兴而无愁叹,诗人为此而忧虑。 2.“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是说自己日夜读书的缘由。两个原因,一是“太平时期”老百姓只有高兴而无愁叹,二是自己年岁大了,晚上本来就睡不着觉。这两句有的客观的因素,也有着诗人的忧虑。陆游所处的时代是金兵已经占领宋国的北方领土,宋国统治者偏安江南,绍兴一带自然是“太平”无战事的,但是陆游是个杰出的爱国者,内心一腔热血,想的就是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身临抗敌前线的生活经历是他终身的骄傲,因此他对偏安江南的所谓“太平”是忧心忡忡的。但是他又改变这种状态,诗人拳拳爱国心、报国志无处伸展,无奈只有寄情于诗书之中。“衰老形枯少睡眠”应该说的是实况,陆游退居山阴时已是七十岁上下了。说“衰老形枯“也不过分,至于“夜读”则已经是陆游的读书习惯了,陆游诗中写到“夜读”的诗实在太多。此不仅反映陆游好学的生活场面,而且透过此联,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当时极端郁闷的心情。 ‎ ‎16.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 7.答案:1.B; 解析:1.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众口纷纭: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文意强调“得不岀一致的结论”,应选“莫衷一是”。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难以置信:出乎意料,让人很难相信。语境说《食经》是伪书,不能做依据,应选“不足为据”。意味深长:含蓄深远,耐人寻味。耐人寻味: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意味深长强调“使人回味不尽”,与后文“回味不尽”吻合,应选“意味深长”。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语境说中国人对品茶的“描绘”达到一定境界,应用“出神入化”。故选B。 18. D根据上文“品茶就是品味人生”,重点应是谈“人生”,因此,“斑驳色彩”与“酸甜苦辣”均应放在句子最后,且“大千世界”在前,“生活”在后。故选D。 19.;D A.主客颠倒,不合逻辑。“中国人”不是“艺术世界”。B.语序不当,“完整的”应调到“一个”后;C.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造成歧义。“艺术”应与“完整”对调;“一个”与“艺术”也不搭配,同时,是“一个艺术”还是“一个世界”,有歧义。故选D。 ‎ ‎20.答案:①细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影响。 ‎ ‎②人类也时常利用细菌。 ‎ ‎③那时细菌电池放电效率较低。 解析:本语段大意是:细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影口向。①处从“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肺结核、淋病、鼠疫等疾病都是由细菌所引发”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索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细菌对人类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相关;②处从“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我们还可以利用细菌发电,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人类也会在生活中利用细菌’相关;③处从“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细菌发电才有了重大突破,英国化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以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产生电能“处,可推断要填内容与“在以前利用细菌电池放电的效率比较低”相关。‎ ‎21.答案:志愿服务能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能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能使志愿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解析:要紧扣题目要求中的“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先把材料中有关志愿服务作用的信息提取出来,分别是“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助力”“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然后将这几则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 ‎22.答案:‎ 文明的韧性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最先说的是孔子。虽说他说过“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但他面对繁杂的浊世却没有退隐,他内心的责任感告诉他要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孔子的坚韧不拔,才使得后人对他的敬畏倍深。他创立的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至深,他的坚韧品格,引领一代又一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不断向前奋斗不息。‎ ‎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生命的一种境界,体现了一种义无返顾的殉道精神。它昭示了生命的不屈与坚韧,显示了生命的蓬勃与无惧。拥有这种精神的人会勇敢面对困难不屈服,创造生命的华丽篇章。 ‎ ‎ 面对国民党的麻木与沉睡,似乎希望已不存在了,但鲁迅展现他的韧性战斗,将笔杆化做一支支锋利的箭,插入反动腐朽的集中营,一声声呐喊响彻云霄,一根根硬骨头顶天立地。正是这不屈的脊梁,才铸成造了傲然挺立的骨气;正是这声声呐喊,才谱就了不朽的生命乐章;正是这铮铮铁骨,才托起了压顶的泰山;正是这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才演绎了中国革命的神话。 ‎ 可曾记得,面对滔天巨浪,魏青刚,为了一个陌生人,三进三出! ‎ ‎  可曾记得,受命于危难之际,中国住伊拉克大使孙必干,毅然舍弃温暖的家园,舍弃了至爱亲朋,游走于炮火的边缘,甚至随时准备舍弃宝贵的生命。 ‎ ‎  还有那带妹求学的洪战辉,把一生都献给失学儿童的丛飞,走向大山深处支教扶贫的徐本禹…… ‎ ‎  他们为着祖国的美好明天,义无返顾地承受磨难,勇往直前地。他们的坚韧品质,为中华文明增光添彩。‎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韧性,一份信念。‎ 当红军面对着重重险阻爬雪山,过草地时,他们铸就了一种如钢铁般坚贞不懈的意志。‎ 当面对凶恶的敌人,邱少云不惜牺牲自己让烈火一寸一寸侵噬着躯体;董存瑞不惜用手顶着炸药包炸毁敌人的暗堡;黄继光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炮口……他们留给了世人顽强的信念和勇毅。‎ 当面对经济落后的国情,邓小平毅然决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致富,实行改革开放。‎ 他们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们用信念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路。‎ 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我们该借着前人留下的精神不屈不挠地向前。知其不可而为之,用执着打通通向成功的道路,让我们中华文明永远传承,让我们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20的色彩 ‎——璀璨的蔡元培先生 历史这盏瓦数有限的灯只照亮少数人,蔡元培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其中之一。 这位大师最终化为华夏文化苍穹里的一颗耀眼的星星,拥有了属于他的明亮的坐标系。其精神变成了穿越时空隧道的光,让后人千秋万代地仰视。‎ 一百多年的光阴转瞬即逝。纷乱动荡的时代似乎刚刚过去,渐去渐远的历史涛声还萦绕在耳边嗡嗡作响。让我们让我们透过时光的远景镜头,拨开板结的历史泥土,把目光投向远方,去找寻那一尊青铜质地的雕像……‎ 勤奋聪慧的蔡元培16岁考取了秀才,22岁考中举人,25岁通过殿试,成为进士,27岁又被提升为翰林院编修。他的应试文章篇篇文采飞扬,言辞恳切,声情并茂。‎ 甲午战争让蔡元培亲眼目睹腐败懦弱的清廷给国家民族带来的灾难,深深刺痛了蔡元培这位青年才俊的心。他再也无法安心地坐在朝堂上,留恋官场的浮华与绮丽,做一个只顾个人安乐、不管苍生社稷的士大夫。‎ 极度失望和愤懑的蔡元培回到家乡绍兴后被推荐成为一所中西学堂的校长。蔡元培欣然接受了这一职务,他想利用这个机会施展他教育救国的抱负。蔡元培没有只埋头于书斋搞教育,而是与一批反清义士一起成立了赫赫有名的光复会,推翻清政府。蔡元培远渡重洋,自费来到德国求学。‎ 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蔡元培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西学理论,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十分注重研究德国教育制度,使他从泛泛的“教育救国论”转变为“大学救国”论者。在德国游学期间,蔡元培编著了后来被列为经典之作的《中国伦理学史》等著作,诞生了我国近代第一部伦理学史专著,奠定了蔡元培在中国学术和教育界的巅峰地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爆发,从遥远故国传来的隆隆炮声让蔡元培意识到划时代的巨变已经到来。蔡元培随即取道西伯利亚返回中国。在孙中山先生的再三邀请之下,蔡元培担任民国教育总长一职。‎ 蔡元培以教育部的名义开始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他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西方化的新学制,提倡“人格教育”和“用美育代替宗教”的新观念,使中国的教育开始迈入近现代化。在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等人的邀请下,蔡元培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北大的发展“为全国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计。”……‎ 这份简短的就职演说,为后来北京大学“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北大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多年以后,当时还是北大一名学生的罗家伦回忆时说道:“(蔡元培)那深邃、无畏而又强烈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声音,驱散了北京上空密布的乌云,它不仅赋予了北京大学一个新的灵魂,而且激励了全国的青年。”‎ 不仅是罗家伦,其他北大学子们后来特感叹道:“北京大学虽然在维新变法中成立,却是在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时才得以真正诞生。”在蔡元培的网罗之下,胡适、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新派人物云集北大。同时一批旧派学者也纷至沓来,如辜鸿铭、黄侃等。理科方面也和文科一样人才济济。李四光、王仁辅、丁文江等无一不是当时国内科学界的顶尖人物。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后带来了一份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刊物《新青年》,催生了北大在新文化方面的锐气,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一时间,北大的师资阵容灿若星河、蔚为壮观,堪称是一支超级豪华的“银河舰队”。蔡元培和各路才俊一起引吭高歌,造就出一个色彩缤纷的北京大学。顾颉刚后来回忆道:“一些学生正埋头阅读《文选》中李善那些字体极小的评注,而窗外另一些学生却在大声朗读拜伦的诗歌。在房间某个角落,学生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而在另一个角落,学生则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 ‎1920年,蔡元培更是推出了一项石破天惊的举措——北大招收女生,男女同校教育。蔡元培素来主张男女平等,自己也率先做表率,开风气之先。在这种“兼容并蓄、思想包容”精神引导下,仅仅20多年,北大迅速跻身于当时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梁漱溟后来评价说:“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术,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纵观蔡元培的一生,他以翰林荣宠之身干起了推翻满清的革命事业,又以革命党的身份办起了教育。他没有将自有限的人生岁月埋没在蝇营狗苟的乱世之中,而是凭借着超人的智慧、包罗万象的胸襟和石破天惊的勇气,将北大推到可望而不可即的峰巅,成为旧时代中的一声绝响。‎ 蔡元培很好地吸收了近代西方思想中的精髓——自由与理性,同时又牢牢把握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和良心。他将两者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为近代中国的新文化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模式。‎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曾高度评价蔡元培说:“把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之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历史这盏瓦数有限的灯只照亮少数人,蔡元培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其中之一。‎ 解析:‎ ‎①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属于命题作文。题目中“文明”是中心词,母话题。“韧性”是中心词的特征,也就是要写出文明的绵延不息,世世代代的继承发扬。文明这个词比较宏观抽象,包含很多角度也就是子话题,所以主体部分可以通过小的类别来表现中华文明的韧性。意即写作的时候话题可以加以缩小、微观化,比如可以通过经典文化、圣哲精神、先贤智慧、诸子思想、英雄气节、烈士操守、名人品行、伟大人格等等来表现文明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 ‎“韧性”材料中已经提示为“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具体而言可以换成坚韧顽强,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知其不可而为之、衔石填海、动心忍性、百炼成钢、锲而不舍等词语;还可以联想到一些坚韧性质的名言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把以上所思所想的内容和五千年文明结合起来, 多角度多侧面取材,可以按照材料中提示的文明的载体来写作,也就是围绕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立意。表明文明的韧性在华夏民族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若有针对性地写到当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会更有现实意义。‎ 写作本文,题材可大可小。小可专写一人一事,一个较短的时间段中典型的事件人物、现象,或者选取一个角度,以小见大;大可结合五千年文明,纵向选取典型人物、事件、现象,或者综合几个角度写如把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写。不管怎么选材,题目最好加一个副标题,以使内容更凝练,主题更鲜明。‎ ‎②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请以“2020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是命题作文,文体和题目已经限制了,题目就是“2020的色彩”,文体限制为记叙文。这个题目审题关键是“色彩”,结合材料所说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题目要求考生选择一种色彩,用形象去表达对2020年的感受和认识。材料中提示了五四运动100周年和共和国70华诞这两个需要赋予意义的特殊年份,考生也可以写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事件,比如自己要参加高考的选拔,进入大学开始新的学习经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