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仙桃市汉江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仙桃市汉江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湖北省仙桃市汉江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常雪晴 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給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賜,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养。”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菜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莱,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 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府的赏赐。‎ C.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D.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但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并分析了不用讨的原因。‎ B.文彰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 C.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作者在论证时都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D.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其他职业,意在表现隐士的生存状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C.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隐士的白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D.从一定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鉴 赏 家 汪曾祺 ‎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     叶三有点生气了:‎ ‎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    “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 ‎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    “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    叶三说:“不卖。”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小说结尾,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的情节,表现作者深深地遗憾,体现的是中国文化自私狭隘的痼疾。‎ D.这篇小说用朴素的语言讲述叶三和季匋民两人身份迥异却意趣相投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理想,引导读者感受生活中的美。‎ 5. 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你认为作者有什么用意?(5分)‎ ‎ ‎ 6. 有人说“从主人公叶三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鉴赏家应该具有的特质”。请结合文本谈谈一个真 正的鉴赏家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6分)‎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钱基博先生学行小传 姜 晓 云 钱基博,字子泉,江苏无锡人。他十岁在经学教育基础上从伯父学策论,熟读《史记》、诸氏唐宋八家文选,学习史学。十一岁熟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纲鉴易知录》。十六岁作四万言的《中国舆地大势论》,刊于《新民丛报》,梁启超亲自写信鼓励。青少年时期,钱基博先后接受国学、科举、新学(改良主义)、西学(近代西方的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等)的思想。‎ ‎“学问贵乎自得,际遇一任自然。”他在成为国学大师前,有一番独特的成长经历:江西提法使陶大均招之入幕,筹办司法改良;1911年辛亥革命兴起,任锡金军政分府秘书,后随部队驻镇江;应邀请,先后历任十多所大学教授;应内兄王蕴章邀约,担任《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副主编,发表文学作品。‎ 钱基博先生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对当时的“民情国故”也有独到看法,“故于学术文章得失利病,多抉心发奥之论”(《钱基博自传》)。四书五经,都在先生“考镜源流,发明指意”之列,重要的史书、史论,能“观其会通”。周秦诸子均有涉猎。先生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张謇读钱基博先生文而感叹说:“大江以北,未见其伦。”‎ 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诚如《钱基博自传》所言:“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先生提倡读书治学最重视方法,在学生“穷思极索”写出习作之后,将自己的创作成果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变圣约翰大学重英文而轻国文这一教学现状,主动开设中国文学史,其名作《现代中国文学史》就是在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因民族救亡需要,西学被大量引入,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遭遇到学术界的片面否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力求以古为新,“发国性之自觉”(钱基博《〈国学文选类纂〉总叙》)。在《治学篇》中,先生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示人以治学的基本方法:“究其原始,叙其流变,条理通贯,别有会心。”‎ 这一时代,“学潮激荡,长傲纵欲”,以至于许多学生忘了读书使命,有些大师也“与为町畦”,甚至“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严气正性,不与诸生翕翕然。……从学者初惮其严,久则相悦以解”(《钱基博自传》)。‎ ‎1938年先生来到抗战前沿,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并为守军讲授《孙子兵法》,将此书作为学校教材,以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1944年长沙等地失守,学院被迫西迁,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先生的这种身体力行,为中国“找出了精神的新泉”。抗战胜利后,先生受聘于华中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与其子钱锺书等均选择留在国内。1950年先生将5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1952年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等文物200余件捐赠给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 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有一种精神贯穿其中,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人生历练,更主要来自学术的砥砺。先生学术上的自信最集中的表现,在于始终坚持学术独立,撰写《现代中国文学史》,主张“论治不缘政党,谈艺不入文社”。胡适作为光华大学同事,梁启超作为前辈大师,先生不为“亲者”、长者讳,秉笔直书。所以当先生“以稿相示”梁任公,“任公晤谈时,若有不愉色然,辄亦无以自解也”。先生的这种自信,体现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的自觉,具有永恒的价值。‎ 钱基博是学行结合的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 ‎                                (选自2016年第1期《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百年之大计在树人,而树人必先自树;倘社会动荡而吾亦与为动荡,无心问学,以自暴自弃;‎ 长此以往,天下之读书种子将绝,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此则吾之所大惧。‎ ‎                                     (钱基博《答诸生论今日之大学》)‎ ‎②在对待东西文化方面,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非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或用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 ‎                                   (孔祥增《文化两昆仑:钱基博与钱穆》)‎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钱基博青少年时期接受国学、科举、新学、西学的思想,在对比东西文化后,认为虽“中西文化乃异质不同之文化”,但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 B.钱基博先生有一番“入幕府、入军政、入教育、入文坛”的独特经历,这对他后来的“学行”有益于国家、民族、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C.钱基博先生选择留在国内以及将其历年收藏的200余件文物捐赠出来,彰显出了其言传身教、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D.本文引用《钱基博自传》相关内容,可使文章增添真实性和提高可信度;引用“大江以北,未见其伦”突出了先生“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并不过誉。‎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钱基博少年时期在父辈们的熏陶下,经历了经学教育、史学和文学方面的教育过程,这些为他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在“学潮激荡,长傲纵欲”时代,学生忘了读书使命,大师也“不屑枉己以容悦不学之后生”;而先生却“严气正性”,用自身行为引领示范。‎ C.钱基博学术上的自信,尤其是学术独立,体现出其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术高度自觉,具有永恒价值。‎ D.在钱基博看来,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树”,这样,天下将无读书人,“聪明亦以渐灭,人道或几乎息”。‎ E.钱基博认为中西文化没有先进、落后之差别,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反对西方文化用科学方法来取代东方文化和整理国故。‎ ‎9.结合文章,简要概括钱基博先生在学行方面的特点。(4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公讳英字敦复,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迁侍读学士。十六年,上始选儒臣置左右。设南书房,命公入值,赐第西安门内。当是时,三番扰乱。凡战陈兵饷方略一皆取断宸衷。而上尤勤学问,故事经筵有常期。上日御乾清门听政,后即适懋勤殿召儒臣讲论经义无期。时公率晨入暮出,暂退辄复宣召,或辍食趋宫门,小心慎密,久之,上益器重。每巡幸辄以公从。一时典诰之文多出公手,迁翰林学士。充经筵讲官。迁工部尚书,再调礼部。公自跻卿贰至典秩宗,皆兼掌院学士并管詹事府。寻坐不祥审编修撰拟谕祭都统佟国纲文引用悖谬。罢尚书,仍管翰詹教习庶吉士。三十一年复职,先后充《国史馆方略》、《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总裁官,三十六年会试正考官。再乞休,不允。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上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也。‎ 公为人淡静寡欲,自其壮盛,即有山林之思。四十年冬,遂请告归。濒行,赐宴畅春园。公既归里,冬日城居,自余三时多在龙眠双溪间,自是徜徉山中者,凡七年,为《聪训斋语》、《恒产琐言》,教子弟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之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迎谒行在至江宁。上将返跸,为公再留宿。是时总督阿山欲加钱粮耗银供南巡。江宁知府陈公鹏年持不可。总督既积怒知府素强项,欲因是以罪。扈从王大臣及侍卫多言知府诽谤巡游,罪不赦。及公见上,盛称鹏年,总督意沮,陈公得免罪,反以是见知,竟为名臣。四十七年薨,年七十有二。赐祭葬,谥文端。‎ ‎                           (选自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八,有删改)‎ 张文端公老家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选自姚永朴《旧闻随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B.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C.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D.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主知立朝数十年未尝/一日去上左右/介特内含/绝远权势/虽异趣者/莫能媒孽其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庶吉士,明清时期从科举考试有潜质者中选拔担任,负责起草诏书,是皇帝近臣,属于翰林院,但却是短期职位。‎ B.会试,即“共会一处,比试科艺”,是科举考试名目之一。因多于春天举行,故称“春闱”,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通过后,需于下月参加殿试。‎ C.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D.谥,古人死后都有的被加上的或褒或贬意义的称号,此处谥号“文端”为褒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英才华横溢,学问精深。他担任皇帝的经筵讲官,先后担任《国史馆方略》等多部书籍的总裁官,也担任会试的正考官。‎ B.张英恭敬谨慎,勤勉政事。他多次随从康熙皇帝巡行,皇帝多次赐宴畅春园。康熙皇帝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C.张英淡泊名利,重视家教。他致仕回家后,以山水为性情,怡然自乐。他谆谆以务本力田、随分知足的道理告诫子弟。‎ D.张英平和谦让,敦睦友善。他写信平息桐城老家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的争端,于是才有了“六尺巷”的佳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时公率晨入暮出,暂退辄复宣召,或辍食趋宫门,小心慎密,久之,上益器重。‎ ‎                                                                    ‎ ‎(2)及公见上,盛称鹏年,总督意沮,陈公得免罪,反以是见知,竟为名臣。‎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11分)[]‎ ‎ 西 江 月 [注]‎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 A.上片“新凉”中“凉”字用得很妙,其原因是“凉”字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悔恨之情。‎ B.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充斥廊庑间的西风落叶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意境。‎ C.“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表达出词人念远怀人的情思与希望被人理解的深意。‎ D.本词在抒情上只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由景生情,情真意切。‎ E.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15、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6分)‎ ‎                                                                   (三)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柳永在《雨霖铃》中对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是: “ , 。”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谈笑间, 。”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一个人再有才干,若是无人赏识,或入错了行,也是明珠暗投,很难有所建树。‎ ‎②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目不窥园几十年,他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③市场产品应该货真价实,不能鱼龙混杂,坑害消费者,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大惩治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诚信成为市场交易的灵魂。‎ ‎④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这种行为实际上近于南辕北辙。‎ ‎⑤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异曲同工,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⑥作为“节能减排”的倡导者之一,他身体力行,坚持上下班搭乘公共交通设施,并将垃圾进行分类和循环利用;不仅自己坚持环保的生活方式,还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改革不能只凭一腔热情,在改革前要对方案认真总结,严格论证,小心试验,并取得各方共识,方可推行。‎ B.X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印有“墨梅”图案,寓意有“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表达对寒窗苦读的学子的赞誉。‎ C.把“不忘初心”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加强党的建设,确保我们党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D.《永远在路上》是一部展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成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是廉政建设的生动教材和重要措施。‎ 19、 下列语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 )   A.令爱这次获作文竞赛全国大奖,多亏你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你。   B.本学会于明晚举办文学创作研讨会,敬请王先生莅临指导。   C.凡获得一等奖的同学,本组委员会将惠赠《鲁迅全集》一套。   D.这次办理出国手续,多亏了你帮忙。明天我将登门致谢,请你在家恭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文化交流的前提,       ①        ;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为便利,       ②    。但有一点始终不会改变:       ③       。有了本土文化这一基石,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才会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人类文明这座百花园也才会异彩纷呈。“只有民族的,还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1、为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能力,某中学学生会计划举办一次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活动安排如下图,请用一段话介绍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安排的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创”(chuànɡ)字作为最能反映社会热点话题的汉字之一,入选十大“年度汉字”。打开网络、电视、报纸,与“创”有关的话题随处可见:创新、创造、创业、创意、创作、开创……‎ ‎   “创”字引发了你哪些思考和联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汉江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一、(一)1、B(除了“官府的赏赐”还有“官员赞助”)‎ ‎2、C (“都用了比喻论证”错)‎ ‎3、A (A“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于原文无据)[]‎ ‎(二)4、C (没有表现作者的遗憾。叶三让画与自己生死相随,酬知己,是重友谊、重知己、轻功利的表现,是全文的升华。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 ‎5、①展现人物生存的环境,丰富了作品内容。各色水果勾勒出一幅当地的四季风物图,也写出了一种安静、适意的淳朴生活。‎ ‎②为下文赏画的情节做铺垫。点出他的生活经验及乐观智慧的人生态度。‎ ‎③从人物形象看,叶三虽是地位卑微的果贩, 却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美。‎ ‎④有助于表现主题。叶三作为“鉴赏家”对季匋民的画独具的敏感和见识,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逐渐获得和养成的对生活中美的鉴赏力。‎ ‎6、①有朴素生活经验,勤劳能干。‎ ‎②热爱生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美。‎ ‎③有高超审美能力,能从细节中准确地判定、评价画家的画。‎ ‎④人品高尚,淡泊金钱。追求美,把艺术视作生命。‎ ‎(三)7. A 【解析】“更肯定东方文化自身的精髓”无中生有.‎ ‎8. A C 【解析】 B 、错在以整体代部分,应是“许多学生”“有些大师”。 D 、“天下最恐惧的事是因为社会出现动荡而无法“树人”与“自树””曲解原意。 E 、“反对西方文化用科学方法来取代东方文化和整理国故”和原文信息不完全相符。‎ ‎9. ①钱基博先生学行最大特点就是“广博”。‎ ‎②钱基博先生“以文章教学后生”,治学与教学紧密相连。‎ ‎③钱基博先生身体力行为中国推行爱国精神。‎ ‎④钱基博先生的学行,把自信这种精神贯穿其人生。‎ 二、(一) 10.C ‎11.D  不是所有人死后都可以有谥号,只有当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及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才有资格有谥号。‎ ‎12.B  “赐宴畅春园”应是在张英致仕之后。“多次”原文没有表述。‎ ‎13.(1)当时张英都是(大都)很早进来很晚出去,刚刚退朝总是(就)又被召见,有时停止吃饭就奔向宫门,小心谨慎细致周到,时间久了,皇上更加器重他。‎ ‎(2)等到张英见到皇上,极力称赞陈鹏年,总督阿山感到沮丧,陈鹏年得以免罪,反而因此受到皇上知遇,最终成为著名的大臣。‎ ‎(二)14、AD ‎ ‎ 【解析】 A项,“‘凉’字传达出……之情”表述不全面,“凉”字有多重妙处:①指中秋时节天气凉;②诗人遭贬,感到悲凉;③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D项,虽然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但是也有直接抒情,“愁”“凄然”等词语就是直接表露情感。‎ ‎15、这两句写中秋之夜词人门庭冷落,独自饮酒的情形,以及天上云彩遮挡明月的景象。在此,词人借酒贱客少的常理言身贱而门庭冷落之事,借明月被云妨的景象比喻满怀抱负、不愿流于世俗的自己被奸邪小人所谤,因谗入狱而被贬之事。‎ 抒发了对世道炎凉、小人当道而忠良被害的愤懑之情。‎ ‎(三)16、略 三、17、 A ‎【解析】 ①明珠暗投: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的人手里。②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③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可改为“鱼目混珠”。④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可改为“买椟还珠”。⑤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可改为“殊途同归”。⑥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18.B、D ‎【解析】A并列短语语序不当,应为严格论证,小心试验,认真总结。 B语义重复。应为寓意着“梅花香自苦寒来”,表达了对寒窗苦读的学子的赞誉。 D搭配不当,“《永远在路上》”是“措施”不能搭配。‎ ‎19、B ‎20、①是本土文化的存在(或:是本土文化不能失落) ‎ ‎②文化交流也更为频繁(便利、多)‎ ‎③本土文化依然是民族文明的基石(或:本土文化仍然是一块坚固的基石)‎ ‎21、模拟会议活动由筹备、活动和总结三个阶段构成。筹备阶段包括成立各国代表团和选举大会秘书长两项内容;活动阶段安排了经济交流论坛和文化交流论坛;总结阶段则进行最佳代表团评选活动。‎ 四、写作 参考译文:‎ 张公名英字敦复,康熙六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屡经升迁任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皇上开始选择儒臣放在身边,设立南书房,命令张英进入当值,在西安门内赏赐宅第。正当这时,三藩扰乱。凡是作战布阵兵晌策略全都取决于皇上的心意。而皇上特别用功学习,按照旧例皇帝讲论经史的讲席有常期。皇上每天到乾清门听政,然后就到懋勤殿召见儒臣讲论经义没有定期。当时张英都是很早进来很晚出去,刚刚退朝总是又被召见,有时停止吃饭就奔向宫门,小心谨慎细致周到,时间久了,皇上更加器重他。每次巡视就让他跟从。一时间典章诏令的文章多出自他手,升任翰林学士。充任经筵讲官。升任工部尚书,又调任礼部。张英从任卿副职到掌管秩宗,都兼任掌院学士和掌管詹事府。不久,因不仔细审核撰写的祭祀都统佟国纲的拟旨引用荒谬,罢免尚书,仍然掌管翰詹,教习庶吉士。康熙三十一年又恢复原职,先后担任《国史馆方略》、《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治典训》总裁官,康熙三十六年任会试正考官。张英两次请求退休,皇帝不允许。康熙三十八年,被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主持朝几十年,不曾有一天离开皇上左右。不随流俗内敛含蓄,断绝疏远权贵,即使和他不同趣味的人也不能诬罔构陷他的缺点。皇上曾经对执政大臣说,张英始终恭敬谨慎,有古代大臣的风范。‎ 张英为人淡泊宁静寡欲,从他壮年开始,就有归隐山林的心思。康熙四十年的冬天,张英就请求退休回乡。临行,皇帝赐宴畅春园。张英回到家乡,冬天住在城里,其余三个季节多住在龙眠山双溪间,从此,安闲自在闲游在山中,一共七年,写了《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书,用从事根本努力耕田安守本分知足的道理教育子弟。康熙四十二年,圣祖康熙南巡,张英到江宁迎接皇帝。皇上将返回行在,因为张英再次留宿。这时总督阿山想要增加钱粮耗银供应南巡。江宁知府陈鹏年持有不同意见。总督已经久积怨恨知府陈鹏年素来刚强不屈,想借这件事给他罪名。扈从王公大臣和侍卫都说知府诽谤巡游,罪在不赦。等到张英见到皇上,极力称赞陈鹏年,总督阿山感到沮丧,陈鹏年得以免罪,反而因此受到皇上知遇,最终成为著名的大臣。张英在康熙四十七年去世,七十二岁。皇上赏赐祭祀安葬,谧号文端。                            (选自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八,有删改)‎ 张英老家住宅旁边有块空地,和吴氏紧邻,吴氏越过空地占用了。家里人写信快马送到京城,张英读后写了一首诗随后寄回,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到张英的信,于是退让三尺,吴氏听到,被他的大义感动了,也退让了三尺,所以就用“六尺巷”作为名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