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会宁一中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透视“李约瑟难题”:呼唤创新文化 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尽 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 国发生?”确实,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 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这其中的原因何 在? 比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18 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 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的转移,是有利于创 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 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17、18 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为牛顿等科学家提出 超前的、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其先进的市场意识、商贸手段也为蒸汽机 等技术发明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国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 心和产业中心。 我们再看看德国在近代为什么能够在迅速崛起。德国的迅速崛起,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 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归功于学校教 育方面的创新,归功于将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 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促成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 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 现在世界科技和经济“超级大国”美国,也是通过文化创新后来居上的。美国为什么能 够成功?最大的因素,是有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 氛围。 古今中外的例子充分证明: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的环境。不论是技 术创新、科学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都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充满 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其最大特点是探索,是敢想敢试敢闯,其结果,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 失败,而且失败的可能性甚至会大于成功的可能性。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 代,都需要重大的人文创新来导引,需要文化的繁荣。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 革,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导致了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 制和文化相互作用。 B.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 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其原因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变弱。 C.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因此,英 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D.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 施是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提出“李约瑟难题”之后,分析了“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所在,并为解决“李约 瑟难题”指明了方向。 B.文章论述了“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为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及各方面的发展提 供了借鉴和参考。 C.文章三、四、五段通过分析英国、德国、美国崛起的原因,论证了科技发展与文化创 新的密切关系。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旨在强烈批判中国缺乏有勇气的创新者及客观环境,因而导致 “李约瑟难题”的生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化的繁荣、文化的创新在经济繁荣的时代必不可少,取代了科学的发展、技术的 突破、体制的改革。 B.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能够催生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 的文化环境。 C.科技的发展需要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尽管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但只要尝试就有可能成功。 D.“李约瑟难题”实际是对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的一种深刻的 疑问和思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隐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 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 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老王, 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 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 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 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 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 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 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夏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 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 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 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夏老师,你妈不都七十 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 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 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 “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 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 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 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 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 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 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 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 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我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 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 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 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 婆婆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 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C.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 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D.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 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 5.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5 分) 6.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文,完成 7〜9 题。 材料一 2016 年 11 月 30 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 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 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 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正是它能够成功申 遗的最根本原因。 材料二 然而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它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然, 认为这是标准的“老黄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 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 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 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 “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 节气规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 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在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 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 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 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继 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 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 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 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材料三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专家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 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化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由乡 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 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 新的起点,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 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 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 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 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项是( )(3 分) A.材料一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说起,接着交代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然后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根本原因。 B.材料二首先肯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然的态 度,接着阐 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接着阐述了“二 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D.三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三者在内容上从概念到 文化意义再到传承保护,构成有机联系。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 序变化为基准,这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原因。 B.“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新闻 媒体关注,这使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具有了新闻价值。 C.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髙,“二十四节气” 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没有了指导功能。 D.南北方的网友对具体时节吃什么的“论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二 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E.“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 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9.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如何实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 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 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 休戚而已,何乐其奉。”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 辞。会行都火,应诏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 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 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 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 君难》六箴。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 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 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会边帅义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奏:“曩乞专意备守, 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胜 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贫弱,教习 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三辞不 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 (节选自《宋史•蒋重珍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 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B.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 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C.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 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D.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 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 众瞩目的状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蒋重珍心思缜密,任职勤勉专心。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为 此而进言;他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B.蒋重珍善于观察,从现象看本质。虽然大火烧及全城,但重珍看到的是人们平时对 待皇帝宗庙和宰相府第的不同做法,说明人们趋炎附势,只知相权而忽视权威。 C.蒋重珍见解深刻,侧面提醒皇帝。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但 其目的还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能要承担天子的职责。 D.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 急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 (2)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 14-15 题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晏殊】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14.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天下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出一 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 B 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当是初春或是初秋时节, 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C“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歌长”写出了女子的不忍分别。女子 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一览无疑。“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 D“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悼亡的隐喻。 梧桐,也寄寓着一颗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 E 燕子已然双飞入巢,人却未归,其中蕴含着女子内心的失望和落寞。他独自留下她忍 受这漫长的寂寞和煎熬,此处寓情于景,移情于物。 15.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词的写作手法。(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 学》中则认为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盲目“跟榜”,读一本与自己心性喜好完全不搭的书,一本不忍卒读的烂书,就会浪费 时间、精力,还会误导个人思想认知。 ②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 集团惨淡经营,2017 年销量继续攀升。 ③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鱼龙混杂并不完美的生活, 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④前一段时间,电视剧《楚乔传》热播,许多观众不禁想问:魏贵妃到底是何等身份, 竟可以在皇上面前说话一言九鼎? ⑤装备了一批火力强大的武器之后,叙利亚反政府组织如虎添翼,对叙中部哈马省等地 的攻势更加猛烈,致使停战协议沦为一纸空文。 ⑥在这个意义上,平凡的工作实在更有价值,作为交警,孟昆玉平凡的工作与人民生命 安全息息相关,正是一种厝火积薪、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记者 5 日从国家气象局获悉,5 月 3 日以来我国北方出现了今年以来强度最大的一 次 沙尘暴天气过程,全国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地区受到影响,多地 PM10 浓度爆表。 B.“库尔德自由之鹰”组织 11 日宣称制造了 10 日晚的两起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 尔的炸弹袭击。当天,数千人走上伊斯坦布尔街头谴责恐袭行径。 C.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 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D.今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诡异的光”曾引起网友热议,关于语文阅读是否该有 标准答案的讨论不断,这使得很多人都关心语文科目的评阅标准。 19.下面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 先生们,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B 李老师,我们敬请您担任我们文学社的顾问,如果能得到您的应允,将是我们最大的 荣幸。 C 我和你之间的友谊没的说,我们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珍贵“文物”惠存着呢。 D 同学们,在高考之路上,请相信老师,配合老师,你若诚心跟随,我必鼎力相助!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模仿是通往卓越的捷径。如果你看见别人做出令你羡慕的成就,那么只要你愿意付出努 力,__①___。如果你想成功,你只要能找出一种方式去模仿那些成功者,便能如愿。__② __,尤其是他们运用脑子和身体的方法,所以你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__③__。但可惜的 是世人对于模仿认识得还不够。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5 分) 教育孩子不仅要注意大的方面,也应该在细微处下功夫。儿童犹如嫩芽,碰伤了就难以 生长。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注意呵护她,要了解儿童的想法,父母和老师的言行都要具 有示范性,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儿童,时时处处被儿童模仿。 ①碰伤了就影响(不易)生长。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950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入学考试有这么一道题目:“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 会怎么做?”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参加了这次阅卷,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说,我会留一 块作为晚餐。本杰明批注道:你很节俭。有的干脆说,统统吃掉。本杰明笑一笑,批道:你 真可爱。忽然,有一个答案吸引了他,上面写道:“假如我有两块面包,我会用其中一块去 换一朵水仙花。”本杰明教授在卷末为他批了几行字:世人都知道面包的好,却不知道一朵 水仙花的妙。我可爱的孩子,你小小年纪已经领略到人生的真谛,不为物质所累,堪成大器。 这位学生的名字就是沃伦·巴菲特,当年刚刚 20 岁。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 于 800 字。 1.B(A 项,因果颠倒,“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是果, “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是因; C 项,偷换概念,“推动了人类社会生 产力的极大发展”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而非英国;D 项,以偏概全,“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 原因”除了“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 施的实施”,还有很多其它原因。) 2.D(D 项夸大事实,“旨在强烈批判中国……”解说错误,文中没有批判之意,只是客 观分析。) 3.A(A 项无中生有,“取代了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解说错误,原文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 4.C。(从文章看,说出真相并没有违背着自己的良心) 5.①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叙述者与情节的连接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②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都是从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而展开的。③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特点。我的心理和语 言能揭示人物心理,揭开事情的真相。(每点 2 分) 6.①海英和玉莹出场的对比。海英是开着宝马来的,玉莹是骑着单车来的。②海英和玉 莹做法的对比。海英有钱而给婆婆镶便宜的牙,玉莹没钱却给婆婆镶贵的牙。③海英和玉莹 心灵的对比。海英让我帮忙隐瞒真相是想骗婆婆高兴,是自私的表现;而玉莹让我帮忙隐瞒 真相是想让婆婆愿意镶牙,是孝心的表现。(每点 2 分,答其他方面意思对也可。) 7.B(B 项“肯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然的态度”说法错误。) 8、BD(A 项,指代错误,“这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原因”指的是“‘二十四节 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C 项,“对 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没有了指导功能”表述错误。E 项,“必定”说法绝对化。)(答对 一项给 2 分,答对两项给 5 分) 9.①使项目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 ②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 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 ③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 (每点 2 分,任答二点给 4 分) 10.C 11.D(殿试是皇帝主持的) 12.A(文中“戒家事勿以白”一句的意思是蒋重珍告诫别人,不要用家务事干扰自己, 不是不和皇帝谈家务事) 13.(1)界限分明,就会知道有天下太平或动乱,何必把尊贵视为快乐;知道有百姓喜 乐哀愁,何必把侍奉视为快乐。(“治”、“乐”、“休戚”“奉”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共 5 分) (2)又论说禁军的军力衰弱,训练频繁而严厉,总是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不稍微有所调 整,就不是消除祸患的办法。(“频严”、“辄”、“堪”、“消变”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共 5 分) 参考译文: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名,任建康军签判,母亲亡故,改任昭庆 军签判,不久因公事与掌管监察的同僚意见不合,请求任宫观官,改任奉国军签判。绍定二 年,奉召入京应对,首先以“从皇帝到百姓应当首先懂得内心与外物这两者的界限”为主题 进言:“界限分明,就会知道有天下治乱,何必把尊贵视为快乐;知道有百姓喜乐哀愁,何 必把侍奉视为快乐。”第二年,在霅川等待任命,转到文阁门,请求应对,当权者忌惮他, 把他差遣到镇江府任通判,他推辞了。恰逢临安火灾,他应诏上奏:“我近来上奏的本心外 物界限之说,是想要陛下亲自掌握大权,不要退让托付给旁人,完全打破私人感情,求得问 心无愧。祖宗宗庙最重要,侍奉它应该视为他们还活着一样,但从小到大,宗庙从未在火灾 发生之前加以防备过;宰相的府第,华美屋宇纵横连片,然而火烧得焦头烂额,唯独宰相府 则因防患未然而得以保全,这也足以看出人心堕落,仅知道有权势,不知道有君父啊。”皇 帝看后,很受感动。过了些时日,因星象变化,皇帝征求进言,蒋重珍再次申述上次的言辞。 又担心有些执政的大臣果真离职,皇帝放任,大权旁落,于是进献《为君难 规戒。应召成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又兼任崇政殿说书,嘱咐不要把家务事告诉自己, 他要一心一意地使皇帝明白。每次起草奏章,他都会去除心中杂念,穿戴整齐,如果是机密 奏章,他就亲自书写,删改定稿,皇帝称赞他公平踏实。守边将领把《八陵图》进献给皇帝, 诏令百官集体讨论,蒋重珍说史嵩之已经失去了相位,处境比筑于帷幕上的燕巢还危险,仍 想求得功劳,巩固自己的地位。应该选派贤明的统帅,让他亲自到边境,审时度势,分条呈 报该处理的事物。丞相主张出兵关、洛,蒋重珍力争认为不可。正赶上边防的将领商议是和 是战的意见不统一,皇帝再次召集大家商议,蒋重珍上奏说:“从前乞求一心守备,不得已 就用兵应战,今天不敢改变上次的主张。”他的建议没被采纳。出兵关、洛的军队大败,又 要进军,蒋重珍说:“如果因为失败感到羞耻而想战胜敌人,内心不平而酿成愤恨,心气不 顺而变为恼怒,士兵、百姓的性命,怎么能凭借愤怒来驱使呢!”又论说禁军的军力衰弱, 训练频繁而严厉,总是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不稍微有所调整,就不是消除祸患的办法。他兼 任国史院编修官,升为起居郎,因病请求离职。三次辞官都没被允许,诏令守刑部侍郎退休。 14、BE(B 应该是晚春至秋初的这段时节。E 是燕子欲归,而不是已然) 15(1)上片“求得人间成小会”,“歌长粉面红”,写出主人公对相聚的渴盼,“试把金 樽傍菊丛”,展现了主人公的想象和憧憬,是虚写。(2)下片写主人公与情人的短暂相会, 内心千言万语倾诉不尽,只得在信笺里写下诗词歌赋,以传达不尽的思念之愁是实写。(3) 上片由“燕子欲归”和昨夜秋风叶落恋人高楼独倚,引发主人公对相聚的憧憬,下片在短暂 相聚的感慨中表达了主人公千言万语诉不尽,唯有托词排遣自己的愁思,渲染不舍离别之情。 运用虚实对比,将感情表达得真挚细腻。 (每处 3 分,写出两处虚实即可得满分) 17.C(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使用正确。惨淡经营: 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正确。如虎添 翼:比喻强有力者又增添生力军,使之更强。可褒可贬。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 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望文生义。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适用范围不当。把 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使用错,应用“曲突徙薪”) 18.D(A 不符合逻辑,六分之一在前,五分之一在后;B 项语序不当,表领属的定语“土 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应放在“制造了”之后;C 项句式杂糅,可删去“所决定的”或 将“看”改为“由”,并删去句末的“的”。) 19.B(A“匹夫”是普通人,“匹夫之力”用于自谦;C“惠存”是敬词,用于请他人保 存;D“鼎力相助”是敬词,用于自己用“全力相助”) 20.答案:①也可以取得相同的结果。②找出成功者的方法。③就去找成功者作为模仿 对象。 21.答案:②父母和老师的行为具有示范性。③会被儿童模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