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北仑中学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喟(kuì)然长叹 察言观色 暴虎冯(píng)河 河不出图 B. 屏(bǐng)气凝神 发奋忘食 箪食(sì)瓢饮 斐然成章 C. 被(pī)发左衽 见危受命 正而不谲(jué) 文质彬彬 D. 色厉内荏(rěn) 驷不及舌 曲肱(gōng)而枕 杀生成仁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及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字形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B项,发奋忘食——发愤忘食;C项,见危受命——见危授命;D项,杀生成仁——杀身成仁。故选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美国黑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B. 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C. 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在舞台上巧言令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D. 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它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它就会以德报德,令你心旷神怡。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结合“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分析可知,不合语境。B项,无所不至: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结合“他们对我们的关心”分析,感情色彩不当。C项,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结合“我们班的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在舞台上”分析可知,不合语境。D项,以德报德:用恩德回报恩德。结合“对它经常给予关爱”“令你心旷神怡”等分析可知,使用正确。故选D。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春秋战国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了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的。 B. 综观孔子的一生,虽然他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过程中屡受挫折,但他在这种追求实践中树立起一种伟大的人格形象。 C.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中,外交官反应是否敏捷,应对是否巧妙往往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史书中有很多这样的记载。 D. 原始儒家的“仁”包含着人道精神,他们从这种人道精神出发,提倡与人为善的态度进行友好交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结构混乱,“提出了”应为“提出的”; B.语序不当,“虽然”放在“屡受挫折”之前;D.成分残缺,介宾短语少介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点评:修改病句,是辨析病句的最终目的。病句修改题考点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辨析并判断句子的正误。2.从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方面有侧重地修改病句。3.用符号修改有语病的句子。4.在语段中找出病句进行修改。修改病句以通顺、正确为原则,不作修饰,不改变原意。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应对策略。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等语病。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重视运用形容词描摹情状,如常用带有“如”、“焉”、“然”、“乎”、“尔”等形容词的词尾。像“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就表现他们和乐的样子。 B. 孔子力倡学思并重、学行并重。他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C. 孔子研究的学问,不是物理化学或植物动物——不是自然科学;恐怕不单不是自然科学,而且亦非社会科学。 D. 人之为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即在于人具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之心,也就是人有道德意识、道德理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A项,“‘如’、‘焉’、‘然’、‘乎’、‘尔’”中的顿号去掉。有了引号或者书名号,并列词语间不用顿号。故选A。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孔子要求学生依据仁爱,游习六艺,这里说的“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B. 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曾点,字子皙;颜回,字子渊,都是相反关系。 C. 《论语》中多叠句,如“使乎,使乎”等,这种写法可以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情感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 D. 《论语》中记录的各位弟子在孔子面前多自称名,弟子在孔子面前称呼其他弟子也多称名,而他们对孔子都十分尊重,话语中的“夫子”都指孔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错误。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B项,“都是相反关系”错误。如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回,旋转);曾点,字子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D 项,“弟子在孔子面前称呼其他弟子也多称名”错误。从语言交际看,用“名”来指称,应该是最准确的。不过,他人的“名”,不是可以随便称呼的,其间有等级尊卑的讲究。一般说来,“名”是用来自称的。故选C。 6.以下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尚德哉,若人 B. 果哉!末之难矣 C. 野哉,由也 D.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A项,这个人真尊重道德呀。判断句。B项,果哉!末之难矣!末,最后、结束、结尾,果然,坚持到最后是很困难的啊,相当于“难末”,宾语前置句。C项,仲由,见识真浅陋啊。判断句。D项,很久我都没有再梦见周公了。判断句。故选B。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斯己而已矣 B. 周监于二代 C. 植其杖而芸 D. 三世希不失矣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B项,“监”通“鉴”;C项,“芸”通“耘”;D项,“希”通“稀”。故选A。 8.以下各项中不全有词类活用现象一项是( ) A.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必也正名乎 B.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端章甫 C. 有酒食,先生馔 忠告而善道之 D. 君子之远其子也 友善柔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以下各项中不全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A项,“风”“草”,名词作状语,像风一样,像草一样;“正”,形容词作动词,辨正。B项,每一句前面的一个字是名词作动词用,意动用法,意思是“把……当作……看待”;“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两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C项,有酒食,先生馔 ,句意是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馔”,名词做动词,吃喝。忠告而善道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忠言相告,引导他向善。忠告是动词,“而”表并列,所以“善道”也是动词,好好地引导他,道,引导,名词作动词。D项,“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避开、不亲近;“友”,名词意动,以……为友,和……交友。故选C。 【点睛】解答词类活用的题,可根据词的基本词性,比较它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根据文言文语法规则区别是否出现了活用。主语和宾语位置多为名词或代词,谓语位置多为动词或形容词,个别时候是介词,状语位置多为副词或介词结构,这里也是名词作状语最常见的地方。使动用法最主要强调的是主语做出动作是客观使然,以此区别动词是正常使用还是使动很有效。 9.下列说法中不能全部体现“中庸思想”的一项是( ) A. 质犹文也,文犹质也 均无贫 B. 子温而厉 由也兼人,故退之 C. 事君数,斯辱矣 以直报怨 D. 必也狂狷乎 和而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内容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不能全部体现‘中庸思想’的一项”,需要分析选项内容,然后做出判断。“中庸思想”,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A项,“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说明君子既要注重“质”,也要注重“文”.君子是本质与外表的整齐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这就是中庸思想的合宜、调和;而“均无贫”的意思就是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是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完美体现,A项全都体现中庸思想。B项,“子温而厉”的意思是温和而严厉,属于折中调和的中庸思想;“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孔子的在帮助学生趋向“中庸”,即不偏不倚,所以B项全都体现“中庸思想”C项,“事君数,斯辱矣”意思是服事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数(shuò),频繁琐碎,这一句也是体现“中庸思想”的时中、合宜;“以直报怨”,意思是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直,公正、正直,既然追求公道自然体现了中庸思想,所以C项也全都体现了“中庸”。C项,结合“数”“辱”“直”“怨”等分析,符合“中庸思想”,D项,“必也狂狷乎”,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前面一句为“不得中行而与之”,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不符合“中庸思想”;“和而不同”意思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和,和睦;同:苟同,典型的中庸思想。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0. 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 C. 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 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 11. 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B. “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 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D. 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其相提并论。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原因判断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分析可知,“完备成熟”的原因是“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C项,“周公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解说错误。原文是“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D项,“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错误。与原文“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不符。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礼”“乐”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C项,“‘礼’‘乐’并存,涵盖一切”错误。结合文本“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分析可知,与原文“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不符。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泥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又过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点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 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节选自汪曾祺《故里三陈》,有删改) 12. 文章以“陈泥鳅”题,第一段介绍“黑屁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3. 按要求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 (2)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 14. 有评论者认为,汪曾祺这篇小说中隐藏着“生活的哀戚”,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案】12. ①结构上,“黑屁股”引出了对救生船的介绍,为后文主人公陈泥鳅的出场做了铺垫;②内容上,点明了人物的生活环境和爽直认真好笑的性格,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设置悬念,巧用借代,生动形象,幽默诙谐,增强可读性。 13. (1)比喻,写出水声大,水势急,侧面烘托出陈泥鳅水性好,技艺高,以及冒着危险救人的英勇可敬,反衬了人物美好善良的品性。 (2)细节描写,写出孩子病情危急,陈五奶奶心中的焦急,侧面烘托出陈泥鳅正直善良义气的性格特点,也与上文“我有急用”相照应。 14. 认同。小说虽然表现了故乡的人们互相救济,相濡以沫的善良本性,但隐在其中的却是生活的更大哀戚;陈泥鳅虽有绝技,思想里总离不开"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的威胁,他对生命同样有着担忧与焦虑;女人尸体惊现水上,也暗示了故乡依然存在着社会惨剧;陈五奶奶的遭遇也揭示出穷苦人家无钱买药治病的困窘。 不认同。陈泥鳅虽然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但他在自己的营生中以出色的劳动创造出美的境界、成功的欢愉;无论是救助溺水之人,抑或捞取尸首,无论喝酒,抑或赌博,他的人生都给读者揭示出一种独特的原生态及深刻的生命意识;淳朴的民风民俗,特定地域文化中孕育成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充满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小说显得超然、空灵,具有田园牧歌式的神秘和梦幻情调。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学作品语段内容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注意概括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内容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第一段介绍“黑屁股”的作用,解答此类句段作用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内容方面,要结合着“黑屁股”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及与读者的关系来组织答案。结合“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分析可知,点明了人物的生活环境,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方面,可着眼于小说整体情节,为下文铺垫的角度答题。如结合“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等分析可知,“黑屁股”引出了对救生船的介绍,为后文主人公陈泥鳅的出场做了铺垫。 点睛: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文体特征,联系问题进行分析。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解答此类试题,明确表现手法,结合语句内容分析,点明表达效果。(1)结合“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分析,运用比喻修辞,把“水声”比喻成“打雷声”,写出水声大,水势急。结合“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分析,侧面烘托出陈泥鳅水性好,技艺高。(2)结合“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分析,运用细节描写,写出孩子病情危急。结合“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分析,侧面烘托陈泥鳅好义、善良的特点。结合“是多了点。我有急用”分析,与上文“我有急用”相照应。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如认同,结合“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分析,陈泥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虽有绝技,思想里总离不开“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的威胁,他对人生与未来有着担忧与焦虑。结合“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 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等分析可知,陈五奶奶的遭遇也揭示出穷苦人家无钱买药治病的困窘,故乡依然存在着社会惨剧。如不认同,结合“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等分析可知,陈泥鳅虽然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但他在自己的营生中以出色的劳动创造出美的境界、成功的欢愉。他的生活方式独特,也是这种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的。从陈泥鳅身上表现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作者是持肯定态度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士失职之祸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王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岂惩秦之祸,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 1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 大抵 B.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 任用 C. 故隳名城,杀豪杰 毁坏 D. 以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 约束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 先王因俗设法 相如因持璧却立 C. 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 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认为六国争相养士这是它们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的人,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B. 文章通过大量事例以及反问句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语句整散结合,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则又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C. 文章善用对比,既有六国和秦对游士态度的对比,也有游士在失职前后对社会影响的对比,从而指出游士没有尽到责任是社会动荡的原因。 D. 苏轼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 18.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19.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2)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答案】15. B 16. D 17. C 18. 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19. (1)那些努力耕作来奉养上等人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即使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 (2)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人。世上以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信的。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迁移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任”,结合“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分析,“任用”错误。应该译为信任。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和,介词;和,连词。B项,依照、根据,介词;就,副词。C项,因为,介词;表目的,连词。D项,治理,动词。故选D。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从而指出游士没有尽到责任是社会动荡的原因”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等分析可知,“失职”不是说这些士人在工作中没有尽到责任,而是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职位。故选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结合虚词“也”“矣”,连词“则”,“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应该句式对称,“昆虫”前面应该停顿;“区处条理”“锄而尽去之”是两种处理方法,“则有之矣”“则无是道也”是两种结果,结合句意内容断句。句意:国家有坏人,像鸟兽中有猛鸷,昆虫中有毒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其”,代词,那些;“以”,连词,表目的,来;“上”,上等人;“椎鲁”,愚钝、鲁钝;“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判断句);“虽”,即使;“而”,连词,表转折;“莫”,代词,没有人;“之”,代词,他们;“先”,先导、前驱、表率。(2)“纵”,驱、放;“于”,介词,引出对象;“而”,连词,表转折;“饥渴”,使动,使……饥渴;“之”,代词,指百万只虎狼;“其”,代词,他们;“噬”,咬;“以”,动词,认为、以为;“为”,表判断,是。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的等等,往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鸡鸣狗盗的等等,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数得清有多少。越王勾践有“君子军”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等,都有宾客三千人,并且田文还在薛地招聚了侠客和犯罪的人有六万家,齐国稷下地方聚谈的学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等,也都招致了宾客无数。以后到了秦汉更替的时候,张耳、陈余的部下,号称人才很盛,宾客和供他们役使的人等,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横也有五百士人。这是些见于传记的,估计不见传记的养士应当是官员的一倍,农夫的一半。这些都是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人,人民怎能吃得消,国家又怎能受得了呢? 苏先生说:这是古先帝王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像鸟兽中有猛鸷,昆虫中有毒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久存,和秦朝之所以速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明察。 要知道有智、有勇、有辩才、有气力的这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秀分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业,百姓便安定了。四种人虽然性质不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都从同一途径中出身。三代以上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的选拔中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中出身,隋唐以至现在,是由科举考试出身。虽不完全这样,但就大多数 而言是这样的。 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百姓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戮了豪杰,对于百姓中优秀而又有特殊才干的人员,把他们遣散还乡,(这样一来),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所以),秦代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是要吃人的。世上以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信的。 楚汉战争的灾祸使老百姓几乎没有了,所谓豪杰也应该没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陈豨经过赵国时,侍从车辆仍然成千,(都满载着宾客),萧何与曹参这两位相国先后当政,没有加以禁止。到了汉文帝、景帝、武帝的时代,法令已经非常严密,可是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那些人,都还争着招致宾客。这难道是由于秦代祸乱的教训,以为单靠名位官职不能完全羁縻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宽一点,使他们或者能够从宾客中出头吗?像那古代先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唉,这是秦朝和汉朝能够做得到的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20. 这首诗在体裁上属于______,“山光物态弄春晖”,借景抒情,“弄”字运用_____ 手法,赋予万物以和谐、活跃的情态;借议论表达了对客人的______之情。 21. 请你再写出一个含“弄”字的古诗句_______________ 【答案】20. (1). 绝句 (2). 拟人 (3). 挽留 21. 起舞弄清影 纤云弄巧 弄妆梳洗迟 五字弄珠玑 高山流水琴三弄 【解析】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体裁、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分析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和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本诗四句内容,结合“晖”“归”“色”“衣”等,为七言绝句。“弄”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以美景迷醉客人的情态,赋予山光物态人的情思,使整个画面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是留客。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借议论表达了对客人的挽留之情。 点睛:“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至少八句。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写出一个含‘弄’字的古诗句”,难度较小,需要平时注意积累。解答时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弄”字较为常见的意思有下列几项:把玩;玩耍、游戏;嘲弄、戏弄;乐曲,演奏。如“绕床弄青梅”“云破月来花弄影”“风弄一枝花影”“西城杨柳弄春柔”“东风轻软弄帘帏”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22. “割鸡焉用牛刀”,课本解读为“喻子游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你认为这句话还可以怎样理解? 23.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中的“道”“君子”与“小人”,分别指“礼乐之道”“有地位的人”与“卑贱的人”,请从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评价孔子的这种“教化观”。 【答案】22. 这句话包含孔子对子游极欣赏、极惋惜的情感——子游是他的得意门生,长于文学,有如此大才却无大用武之地,只任职武城这样的小邑。 23. 孔子认为无论“君子”与“小人”均应接受礼乐教化,这种“教化观”有可取之处,也有需批判的地方。 ①可取之处:统治者学道不仅可以修身还能施行德政、惠及百姓,这点无疑有可取之处 ②不可取之处:被统治的人学道则可以被驯服并且自愿成为臣民、顺民,这种“教化观”,其终极目的是更好地维护君王与贵族统治的社会秩序,其教化的产物只能使“君子”(统治者)永远为“君子”,“小人”(臣民)永远为“顺民”,这不是提倡建设“自由平等和谐”的现代公民社会所应该有的图景。 【解析】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意思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指治理武城县;“牛刀”指礼乐之道。这是一个常用成语,意思是比喻用大的方法来解决小的问题而大材小用。文中孔子则用它来比喻用礼乐之道来治理受到县城。孔子认为子游长于文学,是他的得意门生,有如此大才却无大用武之地,只任职武城这样的小邑。这句话包含孔子对子游极其欣赏、极其惋惜的情感。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表明观点,结合材料内容分析。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经典,其中有许多“毒基因”,这些毒基因是孔子儒学的死穴。《论语》的学习不能仅成为记诵之学,学生学《论语》,必须站在今天的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去取其精华,也辨其糟粕。比如:孔儒认为无论君子与小人均应接受礼乐教化,这种“教化观”有可取之处,也有需批判的地方。统治者学道不仅可以修身还能施行德政、惠及百姓,这是其可取之处。但是被统治的人学道则可以被驯服并且自愿成为臣民、顺民,这种“教化观”,其教化的产物只能使“君子”(统治者,)永远为“君子”,“小人”(臣民)永远为“顺民”,这不是提倡建设“自由平等和谐”的现代公民社会所应该有的图景,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君王与贵族统治的社会秩序。可取之处应发扬,同时,不可取之处应坚决剔除。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来到武城,听见弹琴歌咏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里用得上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从前弟子听老师您说过:在位的君子如果学习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平民百姓学习礼乐就容易更好地做事(便于管理、使唤、驾驭)。 孔子说:弟子们,言偃的话是对的。刚才只是开个玩笑罢了。 24.根据 《论语选读》,补写出下列空缺部分。 (1)子曰:“为政以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政以德》)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其不可而为之》)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__________________。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仁者爱人》) (5)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君子之风》) (6)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高山仰止》) (7)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诲人不倦》) 【答案】 (1). 譬如北辰 (2).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 一日克己复礼 (4). 天下归仁焉 (5). 往者不可谏 (6). 来者犹可追 (7). 泛爱众而亲仁 (8). 士不可以不弘毅 (9). 任重而道远 (10). 末由也已 (11). 不愤不启 (12). 不悱不发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譬”“焉”“谏”“弘”“已”“愤”“悱”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答同学问 -----致“仁和有礼”的你 亲爱的同学: 你好! 很高兴你能将我刚才宣讲的内容听进心里,并发提出了一个很有思辨性的问题:“生活中如若遵行儒家文化倡导的’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开头直切问题,省下不少文字。) 刚才我说过,我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并且现在读研究生还在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认为儒家文化提倡的“仁““义”“礼”“和”等思想,与挤不上公交并不是对立关系,恰恰是一剂治愈这个社会人人“抢为先”思想弊病的良药。(将原文他述内容转换为自述式,巧妙省墨;继而亮出观点:来得快捷。) 首先,同学们必须明白当下“坐公交要挤”,“上公交要抢座位”等现象存在的根源,不仅仅是规章制度执行不力,还有人们缺乏道德自律的因素。人无自律,便是“无礼”。人们总以为上公交是先抢先得,越抢越占便宜;抢先一步,不顾形象,不顾他人。结果让外人看到我一礼仪之邦,国人形象如此不堪。我们可以设想,如若人人为一己私利,“无礼”横行,那社会将更加“乱象”横生,何来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何来幸福指数的提升?(有的放矢:分析“挤公交”的原因,接着指出其不良影响和危害。) 其次,同学们还应该理清这样一种逻辑关系:“约之以礼”是一种道德自律,“抢不到座位”一类现象并不是对“约之以礼”的道德自觉的否定,而是缺少这一道德自律前提后必然产生的后果。同学们都知道,儒家思想核心为“仁”。“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提出“仁者爱人”。那如何“爱”人呢?答:言行有“礼”。 ”礼”是为了“节”,“节”是为了“和”,而“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只有国人上下,人人讲“礼“,社会才能安定有序,人民幸福指数才会高。那时候,你再去等公交,人人都排队,不用“挤”都能上。(这段点的漂亮:应该理清这样一种逻辑关系“抢不到座位”一类现象并不是对“约之以礼”的道德自觉的否定。直戳对方观点要害,并正面指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同学们,你们觉得强国的定义是什么呢?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我想,强国不但是要强物质文明,还需强精神文明。因此我们要提倡儒家文化,继承发扬儒家思想传统,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高国民道德素质。一刚一柔,刚柔并济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升华一笔,将“文明”同“强国”自然联系在一起,水到渠成,顺乎逻辑,读来一点也不感到突兀。) 讲到这里,我想那位同学应该可以理解和明白儒家文化与“挤公交”的关系了吧。当然儒家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继承形式在发展变化中,如《经典咏流传》中对古典诗歌的改编传唱,《中国诗词大会》中对古诗的解读。但是,“仁礼”永远不过时,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先来后到、推己及人、以德服人等儒家思想在改造与承传中永不过时。(首句收回思绪,回到“挤公交”的话题后,又拓展开去,说到儒家文化的传承,特别点到“推己及人”,扣题巧妙。)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人人热爱儒学,推广“仁礼”,做一个“仁爱有礼”的高中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那我们就从现在做起,从不“挤”公交做起吧!(结尾提出希望:三句话不离本行:希望同学们:人人热爱儒学,推广“仁礼”,做一个“仁爱有礼”的高中生。语重心长,有征服力。) 你的儒学校友子思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相关学习儒学的问题,有人提出“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的译文,对此作出自己的答复,首先要分析主要的矛盾,是信奉儒学和挤公交车,应该明确儒学没有什么问题,是对社会提出的较高层面的要求,然后分析是都信奉,那就不会出现“挤公交”的现象,之所以出现“挤公交”是“仁”“礼”等观点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行文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对此观点做相应的延伸和拓展,使文章有一定的深度。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根据材料提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