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调研语文试题

阜阳三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二调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司马迁与班固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九流三教,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1. 关于《史记》和《汉书》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成书年代相差约180年。‎ B. 《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C. 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D. 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的思想并未受此影响,而班固则不同,这也是《史记》和《汉书》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支持当时政权。班固受其影响,并呈现于《汉书》的创作中。‎ B. ‎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同儒家思想,但是作者个人气质的巨大差异使得《史记》和《汉书》文风差异明显,司马迁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 C. 《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D. 《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较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B. 《汉书》里的卷二十《古今人表》按照官方正统观念把历史人物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仲尼之后即再无圣人,表现了极强的独尊儒术的态度。‎ C.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D. 《史记》中把项羽刻画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末路英雄的形象,与之相比,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这样的描述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关于《史记》和《汉书》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可知,班固死于狱中是在汉和帝永元四年,《汉书》成书在此之后;B项,“《汉书》在 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的说法于文无据,文本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这个内容;C项,“这也是《史记》和《汉书》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原因是: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故答案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认真比对选项和文本之间的差异。选项B,‎ 根据文意可以判断“个人气质的极大差异”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班固受官方正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故答案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归纳文本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选项C,“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最后一段可知,作者是“推想”,“不一定”是孔子及其门徒的真性情。故答案选C。‎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芽 游睿 接连几天,都有人来买树。无一例外,都是冲着那一棵金桂来的。经过他这些年的精心培育,眼前这棵金桂早已郁郁葱葱,每到八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他很纳闷。树已经栽了多年,之前从无人问津,为何这段时间频频有人来买。他思考再三,想起了给儿子通个电话。树由儿子当年所栽,卖与不卖,还是应该征求儿子的意见。‎ 电话接通,瞬间被挂掉。他习以为常,儿子身居要职,经常开会、接待,接不了电话,正常。半小时后,儿子回了电话,说刚才正在大会上讲话。他便说起有人买树的事情,儿子在电话里哈哈一笑,说有人愿意买你就卖吧,只要价格合适,一棵树也卖不了几个钱。说完,儿子又要去开会,就挂了。‎ 他回到自己的院子,再次打量那棵树。那是儿子在林场上班的时候栽的,那年儿子刚参加工作。有天儿子匆匆忙忙拿回了这棵树,当时这棵树还算不上树,连苗都不算,只能算芽,仅有两片嫩嫩的叶子,趴在一个塑料花钵里,并看不出品种来。儿子说是林场落下不要的,扔了觉得可惜就拿了回来。然后儿子就和他一道将那株芽小心移出,栽在了院子里。不想十多年过去了,当初弱不禁风的嫩芽已经长成今天枝繁叶茂的大树。儿子也和这棵树一样,不断变换岗位,一直走到今天。很多时候,他甚至觉得这棵树是和儿子的命运紧紧捆在一起的。‎ 尽管买树的人不断前来,但他都一一拒绝。眼下,他并不需要卖这棵树,这些年,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早已经超过村里人许多倍,所以他根本就不想卖树。偏偏来买树的人就是穷追不舍,价格也越发诱人,从最初的5万,现在有人竟然出到了15万,如果再这样一路高上去,他难免会心动。‎ 这天,又有一个人来找他。来人40多岁,短寸头,戴眼镜,自我介绍说姓方,是专程来拜访他的。他想,可能又是来买树的。‎ 果然,方先生开门见山,问起了这株金桂的具体种植时间。他也没避讳,就把当年种植的时间说了,然后问,你打算出多少钱?‎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别急于说价格,你不想知道我为什么会来这里吗?‎ 他说正想问这个问题,这些天为什么老是有人来买这棵金桂树,而自己并没有对人说要卖。‎ 我知道这棵树是你儿子种的。方先生说。‎ 你怎么知道?‎ 你儿子在一次会上谈到了这棵树,虽然是个小型的座谈会,还是有很多人知道了。你想想,在他的岗位上,谁不想离他近点儿,所以来买这棵树的人自然多。方先生说。‎ 他沉吟片刻,看了看方先生说,这么说来,你不是来买树的?‎ 我是你儿子以前在林场工作时的同事。我只是想来看看。方先生用手摸了摸树干,感叹道,当初那么小,长得真快!‎ 当年他告诉过你栽这棵树的事情?他问。‎ 没有。方先生说,我是最近才知道他栽了这棵树。不过,方先生说到这里看了他一眼。‎ 你请讲。他感觉到方先生还有话。‎ 好吧。方先生说,当年我是林场苗圃的保管员,那年我们培植了100株金桂,可是后来发芽之后,却只剩了99株。这事儿领导们都没有发现,只有我知道,但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一株金桂去了哪里。‎ 他顿时觉得额头冒汗。板下脸说,你的意思是我儿子偷回来的?可他告诉我说是林场不要的。‎ 林场怎么会不要,你不知道当时培养一株金桂是多么不容易,跟宝贝似的,哪里舍得丢?方先生叹了口气说,如果不是最近听到有人到你们家来买金桂的事情,我怎么也不会联想到是你儿子拿了一株回来。而这棵树栽种的时间,正好吻合。‎ 他顿时脸色惨白。他中年得子,尽管家境贫困,但他拼尽全力把儿子供到大学毕业。儿子工作后,一直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他无时不有的骄傲。却不想,儿子的背后却有如此不为人知的故事。他狠狠跺了跺脚说,早知道是这样,当年我肯定不会让他栽!‎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要是你当年阻止了,就好了。有些东西一旦种下了,就会疯狂生长,枝繁叶茂。现在,这棵树已经不是你的了。‎ 是谁的?他奇怪,还能是谁的?‎ 有人已经给了30万元将树买下,你儿子已经收了钱。方先生说,现在只不过没来移栽而已。‎ 他没有告诉我已经卖了,难道你今天就是来移栽的?他问。‎ 不。方先生说,我是来取证的。方先生亮出了一个工作证说,我现在在检察院里工作。你儿子涉案金额巨大,半小时前已经被我的同事带走。‎ 他惊恐不已,赶紧拨打儿子的电话,却被告知已关机。再打,依旧是关机。‎ 这哪里是金桂树,这分明就是他种下的罪孽!他顿时瘫坐在地上。‎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金桂树之所以价格昂贵,主要是因为金桂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到八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B. “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在已经超出村里人许多倍。”这句话不仅仅表现儿子孝顺,也为下文写儿子腐败埋下了伏笔。‎ C. 买树的人不断前来,而父亲却迟迟没有把树卖出去,因为价钱在不断攀升,还没有达到足以让他动心的程度。‎ D. 小说中方先生形象的塑造,说明哪里有腐败,哪里就有检察干部,即使是一棵树的被盗或以卖树为名的变相受贿,也要一查到底。‎ ‎5. 金桂树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物象,试分析小说中金桂树对情节的衍生发展、对塑造人物形象、对主题深化有什么作用?‎ ‎6. 小说的事件虽然并不复杂,但情节结构的设置和安排上别具匠心,请结合本文赏析其情节结构的设置和安排上的技巧。‎ ‎【答案】4. B 5. ①情节 方面,这一物象串起文中的主要事件。小说是围绕着这一棵金桂树而展开故事的。②人物塑造方面,有象征性。金桂树虽然是一棵树,其实它象征着文中的主要人物“儿子”的命运。幼小时,它是“儿子”性格形成的起点;枝繁叶茂时,它是“儿子”仕途命运的终点。③深化主题方面,人类贪财的欲望和习惯就像一棵树,一旦获得了生长的机会,便会成长壮大,难以抑制,直到东窗事发,走向穷途末路。 ‎ ‎6. 示例:①小说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栽树、养树、买树。暗线是儿子偷树,仕途升迁,卖树被捕。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相互交错,情节摇曳多姿。②多处设置悬念和伏笔。如一向无人问津的金桂树,突然间来了许多人想买,而且价格节节攀升,这是悬念;儿子当年拿那颗树苗时“匆匆忙忙”的,这是伏笔,后文揭开谜底——这棵树是偷来的。③结尾运用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手法。结尾儿子被捕,方先生取证,确实出人意料,但上文处处有暗示,又在情理之中,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加深读者印象。‎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主要是因为金桂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到八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分析表面化,文中的金桂树之所以价格昂贵,主要是因为儿子的身份是领导,人们想讨好、亲近他。‎ C项,“因为价钱在不断攀升,还没有达到足以让他动心的程度”分析不当,从文中内容来看,父亲迟迟不卖树的原因是“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早已经超过村里人许多倍”,他不缺钱花。‎ D项,“说明哪里有腐败,哪里就有检察干部,即使……” 分析不全面,方先生是来取证的,也说明法不容情。‎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物象作用的能力。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其作用不外乎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金桂树这一物象在文章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前来争相购买,引来了检察院的同志,回忆起往事,最后又落脚到儿子因为这棵金桂受贿而被抓。这棵桂树贯穿了全文,串起了所有的故事情节。对人物塑造来说,金桂是儿子亲手带回,亲手栽下,也是儿子亲手卖掉;儿子偷回金桂,种下了贪婪的幼芽,金桂长成大树,儿子也成了巨贪,所以金桂象征的是儿子的命运。‎ ‎【6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情节结构安排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概括。‎ 为了使小说能够结构完整,意蕴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作者往往使用埋伏笔,相互照应,设置悬念等方式来安排故事情节。答本题时就要从这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小说按照明暗两条线进行情节设计的。明线是栽树、养树、买树。暗线是儿子偷树,仕途升迁,卖树被捕。“不想十多年过去了,当初弱不禁风的嫩芽已经长成今天枝繁叶茂的大树。”“儿子也和这棵树一样,不断变换岗位,一直走到今天。”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相互交错,情节摇曳多姿。‎ 其次,小说多处设置了悬念和伏笔。“树已经栽了多年,之前从无人问津,为何这段时间频频有人来买”这是悬念。“在他的岗位上,谁不想离他近点儿,所以来买这棵树的人自然多”这是悬念的答案。“儿子说是林场落下不要的,扔了觉得可惜就拿了回来”这是伏笔,“如果不是最近听到有人到你们家来买金桂的事情,我怎么也不会联想到是你儿子拿了一株回来”这是照应。‎ 第三,结尾运用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手法。虽然结尾儿子被捕,方先生来取证,有点出人意料,但是上文处处都有暗示,又在情理之中。如:“你儿子在一次会上谈到了这棵树,虽然是个小型的座谈会,还是有很多人知道了。”“有人已经给了30万元将树买下,你儿子已经收了钱。”“这哪里是金桂树,这分明就是他种下的罪孽!”‎ ‎【点睛】小说中情节的作用方法指导:‎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 ‎(4)照应前文; ‎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7.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大行不顾细谨 B.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张良出,要项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A项,“大行不顾细谨”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没有通假字。‎ B项,“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意思是: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倍,通“背”,背叛。‎ C项,“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是: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蚤,通“早”,早一点。‎ D项,“张良出,要项伯”意思是:张良出去后,邀请项伯进来了。要,通“邀”,邀请。‎ 故选A。‎ ‎【点睛】通假字辨别规律: ‎ 通假字有其规律,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有一定关系,认识这种关系,有助于理解假义提高阅读能力。 ‎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 ‎(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代替“避”。 ‎ ‎(2)师者,所以传道事业解惑也。(《马说》)“受”代替“授”。 ‎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 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材”代替“才”,才能。 ‎ ‎3.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代替 ‎ 为长者折枝。(《齐恒晋文之事》)“枝”代替“肢”。 ‎ ‎4.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 ‎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代替“早”。 ‎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以”代替“已”,停止。‎ ‎8.下列各项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 夫晋,何厌之有?‎ B.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意思是: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为”表示被动。这是被动句式。‎ A项,“夫晋,何厌之有?”意思是:晋国,有什么能满足它的?宾语前置句。语意上“何厌”是“有”的宾语,应在其后。‎ B项,“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意思是:那么这样将军的仇报了,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除去了。“见”表示被动,这是被动句式。‎ C项,“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意思是:如果现在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没用的人!这是判断句式。‎ D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意思是: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定语后置句。语意上“知其事者”是“宾客”的定语,应在其前。‎ 故选B。‎ ‎【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全部。‎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 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D项,解释错误,“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意思是:而且我和你们能够共同享受。适,享有。‎ 故选D。‎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③不出,火且尽。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A. ①和②的“然”相同,③和④的“且”不同 B. ①和②的“然”不同,③和④的“且”相同 C. ①和②的“然”相同,③和④的“且”也相同 D. ①和②的“然”不同,③和④的“且”也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然,……的样子。 ‎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然,这样。‎ ‎③“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且,尚且。‎ 分析可知,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故选D。‎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1.下列语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 ①⑤⑧/②/③⑥/④⑦‎ B. ①⑤/②⑧/③⑥/④⑦‎ C. ①⑤/②/③⑥/④⑦/⑧‎ D. ①⑤⑧/②/③/④⑥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特殊句式。①为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宾语前置;②为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③为被动句,“为”表被动,译文:自己死在他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④为状语后置句,“贤于弟子”状语后置,译文: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⑤为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译文: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⑥为被动句,“于”表被动,译文:不受制于从师的时俗限制;⑦为状语后置句,“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译文:就不会有头发斑白的老人在路上背负着重物行走了;⑧为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综合C项正确。‎ ‎12.下列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A.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但是彭祖现在以特别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B.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译文:鹤、野鸭所栖息的水边平地和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用桂木、木兰修筑的宫殿,(高低起伏)像山岗的样子。‎ C.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文: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 D.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译文: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这就是寿命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A项,翻译错误,“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思是: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特”意思是“独、只”。‎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忠,弘农华阴人也。高祖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焉。忠武艺绝伦,识量沉深,有将帅之略。尝从太祖狩于龙门,忠独当一猛兽,左挟其腰,右拔其舌。太祖壮之。邙山之战,先登陷陈。时侯景渡江,梁武丧败。朝廷因之,将经略汉、沔,乃授忠都督十五州诸军事,镇穰城。以伯符为乡导,攻梁齐兴郡及昌州,皆克之。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察虽称藩附,而尚有贰心。忠自樊城观兵于汉滨,易旗递进,实骑二千,察登楼望之,以为三万也,惧而服焉。忠乃进围安陆。仲礼闻之,恐安陆不守,遂驰归赴援。诸将恐仲礼至则安陆难下,请急攻之。忠曰:“攻守势殊,未可卒拔。若引日劳师,表里受敌,非计也。南人多习水军,不闲野战。仲礼回师在近路,吾出其不意,以奇兵袭之,彼怠我奋,一举必克,则安陆不攻自拔,诸城可传檄而定也。”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淙头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忠间岁再举,尽定汉东之地。宽以御众,甚得新附之心。齐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以齐主昏虐滋甚,阴为自全之计,曲意抚循所部,请降于周。忠与柱国达奚武援之,从间道驰入齐境五百里。城四面峭绝,但闻击柝声。武惮之,不欲保城,乃多取财帛,以消难及其属先归。忠以三千骑为殿,到洛南,皆解鞍而卧。齐众来追,至于洛北。忠谓将士曰:“但饱食,今在死地,贼必不敢渡水当吾锋。”齐兵阳若渡水,忠驰将击之,齐兵不敢逼,遂徐引而还。武叹曰:“达奚武自是天下健儿,今日服矣!”天和三年,以疾还京。高祖及晋公护屡临视焉。寻薨,年六十二。谥曰桓。‎ ‎(选白《周书·杨忠列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淙头/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 B. 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淙头/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 C. 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淙头/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 D. 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淙头/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在这里指曾祖父的父亲,高祖也可指开国帝王的庙号,如文末的“高祖”。‎ B. 藩,封建王朝分封的属地或属国,唐朝中后期开始设立藩镇,掌管地方军政大权等。‎ C. “檄”是古代文书的一种,多指讨伐性的文告,文中指用来讨伐其他城池的文书。‎ D. 柱国,又称上柱圉,战国时设置的官名,当时立消灭敌军杀将有战功者为上柱国。‎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忠勇猛异常,打仗身先士卒。打猎时,毫不畏惧凶猛的野兽,得到太祖的赞赏;在邙山一战中,杨忠最先冲入敌阵;攻打安陆时,杨忠亲自冲入敌阵。‎ B. 杨忠见识精深,拥有将帅之才。为了让萧察不再怀有二心,杨忠用两千骑兵迷惑萧察,萧察因为畏惧而降服,安陆之战的进展也和杨忠所谋划的一样。‎ C. 杨忠胆略过人,善于用计攻心。救援司马消难时,杨忠率领将士驱马迎击,以致齐军不敢进逼;治理归附地时,杨忠用宽缓的措施,很合归附者的心意。‎ D. 杨忠战功卓著,颇受器重敬服。杨忠一生多立战功,他生病回到京师后,高祖和晋公宁文护多次亲临看望;被天下认为是勇士的达奚武也对他非常敬服。‎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曰:“攻守势殊,未可卒拔。若引日劳师,表里受敌,非计也。”‎ ‎(2)齐兵阳若渡水,忠驰将击之,齐兵不敢逼,遂徐引而还。‎ ‎【答案】13. D 14. C 15. D ‎ ‎16. (1)杨忠说:“攻和守的情势不同,不能迅速攻占。如果拖延时日使我军疲劳,内外受敌,并非好的计策。”(2)齐军假装要渡河,杨忠驱马追逐就要迎击,齐军不敢进逼,于是(杨忠)慢慢率领军队返回。‎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原文,理清词语、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结合四个选项仔细比对断句的不同之处,确定断句最恰当的一项,并放在原文中疏通验证。“选骑二千”意为“挑选骑兵两千”,“衔枚夜进”的主语应是士兵,因此两句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C两项;“斩孙暠”的主语应是王叔孙,因此应在“王叔孙”前断开,排除B项。故本题选D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识记古代文化常识一方面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按照天文历法、科举制度、官职及升迁、称谓、礼俗等分类记忆;另一方面,可根据词语含义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如“庙号”中的“庙”指“宗庙”,“号”指“称号”。C项,表述错误,“檄”在文中指晓谕其他地方的文书。故本题选C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选项均为对传主形象的概括评价和具体行为事例的分析,做题时要先找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原文,然后仔细比对,准确辨析。D项,曲解文意,错在“被天下认为是勇士的达奚武”。由原文“武叹曰:‘达奚武自是天下健儿,今日服矣’”这句话可知,达奚武是自认为是天下勇士。故本题选D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重点文言现象: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以及固定句式。翻译时综合运用增、删、留、补、调、换六字诀,字字落实,直译为主。(1)关键点:殊:不同;引日:拖延时日;劳:使……疲劳。(2)关键点:阳通“佯”,假装;驰:驱马追逐;引:率领。‎ ‎【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杨忠是弘农华阴人。高祖杨元寿,在北魏初年任武川镇司马,于是在神武郡树颓县安家。杨忠武艺无人可以相比,见识精深,度量极大,有将帅的才略。(杨忠)曾经跟从太祖到龙门打猎,他独自面对一头猛兽,左手夹住它的腰,右手拔它的舌头。太祖认为他很勇猛。邙山一战,(杨忠)最先冲入敌阵。当时候景渡过长江,梁武帝兵败受到重创。朝廷趁此机会,将要筹划谋取汉水、沔水一带,于是授任杨忠督管十五州的军事,镇守穰城。(杨忠)以马伯符为向导,攻打大梁的齐兴郡和昌州,都攻下来了。南朝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察虽然向西魏称藩,但还怀有二心。杨忠从樊城到汉水边检阅军队,(行进时让队伍)改变旗号依次前进,实际上只有骑兵两千,萧察登上城楼眺望,以为有三万,心中畏惧而愿意降服。杨忠于是进军包围安陆。柳仲礼听说(这件事),担心安陆不能守住,于是急速赶回去救援。各将领担心柳仲礼来到则安陆难以攻下,向(杨忠)请求加紧攻打。杨忠说:“攻和守的情势不同,不能迅速攻占。如果拖延时日使我军疲劳,内外受敌,并非好的计策。南方人大都熟习水战,不擅长野战。柳仲礼回兵必走近路,我出其不意,用奇兵偷袭他们,敌军疲怠,我军奋勇,一次行动就必定能取胜,那么安陆不用强攻自然就能拿下来,(其他)各座城池也能发布一道檄文就平定了。”于是(杨忠)挑选骑兵两千,(令所有的人口中)衔着小木棍连夜进发,在淙头跟柳仲礼相遇。杨忠亲自冲入敌阵,生擒柳仲礼,全数俘获敌军士兵。马岫献上安陆投降,王叔孙杀死孙暠,献上竟陵投降,(战事的进展)都和杨忠所谋划的一样。隔了一年杨忠再次起兵,全部平定汉东一带的地方。他用宽缓的措施治理百姓,很合刚归附者的心意。北齐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因为(看到)齐主昏昧酷虐越来越厉害,便暗暗谋求自我保全的计策,(他)假意安抚自己的部下,请求向北周投降。杨忠和柱国达奚武前去援救,他们从小路驰入北齐境内五百里。虎牢城四面极为高陡,犹如绝壁,只听得城中传来一阵阵敲击木梆的声音。达奚武害怕,不想保住城池,于是就大肆虏掠财物,让司马消难和他的部属先回去。杨忠率领三千骑兵作为殿后,到了洛水南岸,(将士)都解下马鞍睡觉。齐军追赶,到了洛水北岸。杨忠对将士说:“(大家)只管吃饱饭,现在处于死地,贼军必定不敢渡河阻挡我们的军队。”齐军假装要渡河,杨忠驱马追逐,就要迎击,齐军不敢进逼,于是(杨忠)慢慢率领军队返回。达奚武叹了一口气说:“我达奚武自认为是天下的勇士,今天(在杨忠面前)算是服气了!”天和三年,(杨忠)因为生病回到京师。高祖和晋公宇文护多次亲临看望。不久病逝,终年六十二岁。谥号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永遇乐 刘辰翁①‎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②,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睛,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③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④今夜,此若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⑤无寐,满村社鼓。‎ ‎[注] ①创作此词时,临安被元军占领已两年,南宋残余政权濒临灭亡,词人蛰居在临安附近乡村。②李易安《永遇乐》:李清照南渡后,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③缃帙:书籍、书卷。④鄜州:州名。“安史之乱”中杜甫被叛军困在长安,写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诗句。⑤釭(gāng):油灯。‎ ‎17.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月明云淡,景色可嘉,却引发词人突兀一问,这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忧伤。‎ B. 元宵节全城因风雨而冷落不堪,无处游玩,词人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C. 词人写李清照的经历、心绪,实则是抒发自己与李清照相同的郁闷之情。‎ D. 词人无路可走,无家可归,申诉了流离之苦,更突出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18. 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7. B 18.‎ ‎ (1)对比。上片以临安今昔不同的春景春事特别是元宵况味,穿插对比,抒发国家衰亡的哀痛。(2)用典。下片用杜甫被叛军困在长安,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的典故,抒发离乱流落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3)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满村社鼓”的乐景反衬一己之悲情,抒发临安沦陷后的寂寞悲苦心情。(4)情景交融。“禁苑娇寒,湖提倦暖”既是描写昔日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也是借景抒发对昔日临安太平景象的深情眷恋。“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景中含情,满城都处在宵禁之中,似处于风雨之中,包含词人的忧虑之情、凄苦之情。‎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项,“元宵节全城因风雨而冷落不堪”表述有误,词中“满城似愁风雨”是写元宵节满城本无风雨却如有风雨,满城都处在宵禁之中,冷落不堪,词人借此表达了国土沦亡后的悲伤之情。‎ 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以判断。‎ 答题时要结合句子和注释找出手法,应结合诗句的具体分析,还要分析手法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或达到的艺术效果。如,昔日“香尘暗陌,华灯明昼”,今日“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的对比,抒发国家衰亡的哀痛。“鄜州今夜,此若又谁知否”运用杜甫的典故,抒发离乱流落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三句中以“满村社鼓”的乐景反衬一己之悲情,抒发临安沦陷后的寂寞悲苦心情。词人借景抒情,全词情景交融,抒发词人情感,应找出词中所写的景色,分析景物特点,并分析景物中蕴含的感情。同时注释给了提示,运用了李清照和杜甫的典故,应结合词作去了解典故的用意。‎ ‎【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 ‎;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诗词赏析:‎ 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匆匆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上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元朝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愤。这一句如似重槌,发人猛省。‎ 下片首段三句与上片末句,似断实连,但却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实指北宋。“临安南渡”,杭州变作汴州。“芳景犹自如故”,一总南北宋之繁华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叹。国事如此,是从大处着墨,而又系结合易安的身世来抒写的。因为李清照的《永遇乐》曾写“中州盛日”的情况,但南奔后,是“而今憔悴”。是如词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缃帙”下三句,记述易安南奔时书籍丧失,三五月明时感怀,写下很多“凄凄惨惨戚戚”的词,真是凄苦之至。“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乱离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苦情自不待言,而却以“此苦又谁知否?”反语出之,情更深痛,笔势陡起。一结“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和李清照的词是遥相承应,更有无可奈何之叹,哀惋无穷。‎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描写了琵琶女在诗人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表情。‎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倒装既突出强调了孙权是英雄,也更能突出作者内心的无奈和心酸。‎ ‎(3)李密《陈情表》中,作者以乌鸟反哺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千呼万唤始出来 (2). 犹抱琵琶半遮面 (3). 千古江山 (4).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5). 乌鸟私情 (6). 愿乞终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遮、觅、乌、乞。‎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 ,预售1.9亿,上映60小时票房破12亿,从来没有这样一场电影让众多城市 。从开始到结束,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他们为影片掌声雷动、热泪盈眶,甚至出现了观影后全场观众合唱主题曲的动人情景。艺术是现实和时代的投射。一部影片赢得广泛共鸣,( )。《我和我的祖国》用七个历史瞬间映射出新中国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展现普通人与国家 、同心同力。电影以普通人的视角、当事人的身份切入历史瞬间,触摸时代的心率和脉搏,使得宏大叙事有了温度,接了地气。《我和我的祖国》围绕爱国主题,七部微电影集萃的形式献礼国庆,变献礼片体大思精的宏大叙事为生活化的日常叙事、个人化的个体叙事、 的细微叙事。这种通时合变的做法,拓展了献礼片的格局,展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国气魄。‎ ‎20.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横空出世 万头攒动 休戚与共 积少成多 B. 脱颖而出 万人空巷 息息相关 积少成多 C. 横空出世 万人空巷 休戚与共 集腋成裘 D. 脱颖而出 万头攒动 息息相关 集腋成裘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定是切中了时代的脉动,更一定要具备深刻的现实基础 B. 具备深刻的现实基础、切中时代的脉动的影片才能够成功 C. 时代脉动一定要准确地切中,而现实基础更是一定要深刻 D. 一定是具备了深刻的现实基础,一定是切中了时代的脉动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和我的祖国》的主题围绕爱国,七部微电影集萃的形式献礼国庆 B. 《我和我的祖国》围绕爱国主题,以七部微电影集萃的形式献礼国庆 C. 《我和我的祖国》围绕的爱国主题,以七部微电影集萃的形式献礼国庆 D. 《我和我的祖国》围绕爱国为主题,七部微电影集萃的形式献礼国庆 ‎【答案】20. C 21. D 22. B ‎【解析】‎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个空,横空出世:形容人或物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世,或比喻卓尔不群。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本领全部露出。文段中的主语是“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应选“横空出世”。‎ 第二个空,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万头攒动: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文段中说人们都从家里出来观看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选“万人空巷”恰当。‎ 第三个空,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文段中强调的是普通人与国家利害相同,应选用“休戚与共”。‎ 第四个空,积少成多: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少变多。集腋成裘:比喻珍贵美好的事物积少成多。文段中说《我和我的祖国》把珍贵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部影片中,用“集腋成裘”恰当。‎ 故选C项。‎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和各个选项,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分析比对,得出答案。‎ 上文说“艺术是现实和时代的投射”,因此所选句子应先说“现实”,后说“时代”,分别对应上文的“现实”与“时代”两个方面,据此可排除A、C两项。‎ 再比较B、D 两项,结合上文“一部影片赢得广泛共鸣”,可知括号内应填影片赢得广泛共鸣的原因,且句子的主语应是“一部影片”,B项说的是什么样的影片才是成功的影片,与上文衔接不连贯,故排除B项。‎ 故选D项。‎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 ‎ 本题所给句子中,“七部微电影集萃的形式”成分残缺,应为“以七部微电影集萃的形式”。 ‎ A项,结构混乱,前后句主语不一致,“《我和我的祖国》的主题围绕爱国”应改为 “《我和我的祖国》围绕爱国主题”;且“七部微电影集萃的形式献礼国庆”成分残缺,应改为“以七部微电影集萃的形式献礼国庆”。‎ C项,“爱国主题……献礼国庆” 搭配不当,应将“《我和我的祖国》围绕的爱国主题”改为 “《我和我的祖国》围绕爱国主题”。‎ D项,结构混乱,“围绕爱国主题”与“以爱国为主题”两句杂糅,保留一句即可;且且“七部微电影集萃的形式献礼国庆”成分残缺,应改为“以七部微电影集萃的形式献礼国庆”。‎ 故选B项。‎ ‎【点睛】第1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所谓近义成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成语。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3.市三中高二年级学生会计划在明年高考前夕为2020届高三学子写一封公开信张贴在学校宣传栏,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学长学姐们送去祝福。下面是书信的内容,在格式、表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请找出其中五处并修改。‎ 亲爱的高三学长:‎ 你们好!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代表高二年级全体同学在2020年高考即将莅临之际,认真地祝各位学长高考成功。我们的一片心意,请学长笑纳!‎ 此致 敬礼 高二年级学生会 ‎2020年6月1日 ‎【答案】(1)“亲爱的高三学长”应顶格写;‎ ‎(2)“秋高气爽”改为“风和日丽”等一类没有季节限制或描绘夏季的词语;‎ ‎(3)“莅临”改为“到来”;‎ ‎(4)“认真”改为“真诚”;‎ ‎(5)“笑纳”改为“接受”‎ ‎【解析】‎ ‎【详解】题考查的是考生书信格式及对语言得体的运用修改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生活实际及平时的积累做出答案。‎ 本题格式上,称呼“亲爱的高三学长”应顶格写;语言得体方面“秋高气爽”是指秋天,而高考前应该是6月以前,时间错误,应改为“风和日丽”等一类没有季节限制或描绘夏季的词语;“莅临”多用于贵宾的到来,此处指高考,使用对象错误,改为“到来”;“认真”侧重的是“仔细”,此处语境为“真心实意”地祝各位学长高考成功,应改为“真诚”;“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主指“一片心意”,使用对象错误,应改为“接受”。‎ ‎【点睛】语言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的各种情景条件),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此类题型的设置角度及解题技巧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考查不同场合语言的转换 语言转换,是对信息进行转达。这个信息传递过程共有三方参与:发出信息者、接受信息者、转达信息者。转达者任务是将两者的信息进行有效沟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不能简单地“依样画葫芦”,而要根据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否则,信息就不能顺利的转换。‎ ‎2、考查特定语言环境的用语得体 所谓特定语言环境就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针对特定对象使用的特定语言,这类场合使用的语言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3、考查不同文体的用语得体 文体不同,适用的语体也不同,如果生搬硬套,只能弄巧成拙。文艺语体生动形象,政论语体庄重有力,广播语体通俗易懂,科技语体科学准确,事务语体言简意赅。重视不同文体的不同语体,是高考语言得体题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4、考查谦敬易混用的词语 谦称是表示谦逊的自称,敬称是尊敬对方的称谓。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自己,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对方,两者不可混用。‎ 四、写作 ‎24.根据要求作文。‎ ‎①古人教子曰:业精于勤,荒于嬉。‎ ‎②现代教育家说:研究“玩儿”这一丰富的源泉,是我们的任务。‎ ‎③以《中国古代漆器》《明代家具珍赏》《蟋蟀谱集成》《北京鸽哨》等“世纪绝学”享誉中外的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总结自己一生时说:“我这辈子没干别的,净玩儿了。”‎ ‎④也有人说:玩物丧志,靠玩儿难以成就大事。‎ 请以“说玩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答案】说“玩儿”‎ 如今再一说到“玩”一字,稚嫩孩童们皆满眼星光闪烁。投入那没有拘束、充满乐趣和挑战的世界。可一瞥身旁的家长,则大多眉头紧锁,表情严峻,心中生出一万个“玩物丧志”“现实的环境危机四伏”“输在起跑线上”之种种内忧外患。于是孩子们噤若寒蝉,隐没于书海,成人也心下宽慰地投入日复一日的琐事中。殊不知,若视“玩”如洪水猛兽,避之不及,生活不仅丧失了本身的乐趣,人生的进程也便平庸而阻碍重重了。‎ 生活七味“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的艺术,玄妙而微微凌驾于油盐酱醋之上,是从生活的平庸无趣中升华出的“玩”的艺术。于是种种茶道中的“玩具”由此铺排展开,茶针、茶壶、全套茶具讲究精致的工序……如今的现代人且从繁忙不暇的快节奏中抽身享受短暂的茶艺游戏。轻掂茶叶,是否忆及了幼时在林间捉迷藏的穿林打叶之声?新泡的茶汤清亮红润,是否又极似少女时节偷摘下房前的凤仙,捣碎成一瓶清新而梦幻的染液?“玩”的艺术从未随着人的成长而从斑驳的旧墙壁上剥离,它以另一种形式游荡于枯燥的生活缝隙里。‎ ‎“玩”的益处也早已入前人之书。看魏晋名士个个潇洒似神仙,均是得益于“玩”的益处。琴棋书画,如今看似是一个可怜小孩的课外班名目,千百年前却因融会了名士们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和美的享受而真正成为了“玩”的艺术。高山流水,琴声之间把玩出的是永世长存的友谊;吟风颂月,可雅可俗,往大处说是文人内在修养内涵的体现,往小处说则不过文字韵律之游戏。用“玩儿”的态度和心理,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笔尖挥毫上河图景。再观贾宝玉,被父辈视作顽劣逆子的他,看似只爱游玩作乐而不思上进、蔑视功名,可谁有道人不能“玩儿”出真正的名堂?也许便是曹公幼年时玩心一起、诗性大作,一匾“怡红快绿”流芳百年。而真正做出名堂的大家,面对一生的成绩也不过保有一颗“玩心”。杨绛身为知名的学者、作家,晚年时称自己只不过一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著名的文物鉴赏专家王世襄一生著书立说,贡献无数,却是如此总结过往的一生:“我这辈子没干别的,净玩儿了。”不妨把这里的玩性视作对自己面前事业所坚持的纯粹而始终如一的热情和兴趣,那么再过艰难困苦的环境和任务,也能尝出“玩儿”的甜味。‎ 而反观如今唾手可得的掌上移动游戏,不可说毫无益处,但实在良莠不齐。孩童玩这些游戏,美其名曰放松身心,可疲劳用眼和令人上瘾的游戏迷尚还不如玩一局军棋来得放松。当“玩”的内涵有了本质的变化,变得空洞而无意义,那么便是时忖度“玩”的限度了。古人云“玩物丧志”,若“玩儿”所起的唯一效果便是消耗生活的热情缓存,充之以毫无营养的能量满格,那便真正应了一句“业精于勤,荒于嬉”。‎ ‎“玩儿”,是一种积极而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以一笑带过世间百般辛酸滋味的从容姿态,可它绝非打发消遣大好时光的借口,也非消磨人生激情的渠道。“玩儿”,是从苦涩的新叶中滤出一抹回甘的馀味,而绝非满口廉价的蜜糖,让全部的神经沉溺于短暂的甜美。正确看待、实践“玩儿”这一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茶香便也指日可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从题目的角度来说,“说玩儿”重点是要论述“玩儿”,再结合命题中所给的材料,不难发现,主要是要论述“玩与学习”的关系。从古至今,人们对“玩与学习”的关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见解。有的说玩会耽误学习,甚至会玩物丧志,贻误终身,难成大事。有的说玩也可以玩出学问,玩出成绩,“玩儿”是丰富的源泉。‎ 审题:‎ 那么考生针对这一现象,有哪些自己的看法呢?可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谈赞成玩会耽误学习,甚至会玩物丧志,贻误终身,难成大事,可从“玩儿”会玩物丧志的角度展开论述。也可赞成玩也可以玩出学问,玩出成绩,重点围绕“玩儿”的积极作用展开即可,如开放智力,发散思维等。也可辩证地看待“玩儿与学习”的关系,学与玩是人生两大要素,合理分配,你将受益无穷;自相矛盾,你将血本无归。总而言之,学与玩是一条知识链,我们不能拆散它,要学会利用它。‎ 参考立意:‎ ‎ 1、学与玩是人生两大要素,合理分配,你将受益无穷; 2、学与玩是一条知识链,我们不能拆散它,要学会利用它。‎ 行文思路:‎ 首先,文章开头以“玩”字引入话题,然后博古览今,将玩的好处和坏处展开论说,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正确看待、实践“玩儿”这一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茶香便也指日可期。‎ 素材:‎ 正如顾拜旦在《体育颂》中的一句话:“要看他是被引向堕落,还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养,使二者和谐统一……”现在我们倡导的是和谐社会,更注重的是个方面的协调,各方面的结合,学与玩亦如此。‎ 钱学森,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钱学森小时候喜欢玩扔纸镖的游戏。先叠纸镖,就是用一张方纸依对角线折成长而尖像箭一样的镖。然后,用力一扔,看谁的镖飞得高、飞得远。结果是同学们都比不上钱学森,这是因为他叠的纸镖十分对称、平整,缝隙很小。玩使钱学森从小养成用心思考的习惯,凡事都要努力找出符合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对他日后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就帮助很大。‎ 古人爱玩的游戏 投壶。据《礼记·投壶》记载,以盛酒的壶口作标的,在一定的距离间投矢,以投入多少计筹决胜负,负者罚酒。常在宴会上玩,以助酒兴。据《旧唐书》卷16《穆宗纪》记载,给事中丁公着说:“前代名士,良辰宴聚,或清谈赋诗投壶雅歌,以杯酌献酬,不至于乱。”在酒席宴上,士大夫们饮酒、赋诗,还玩投壶这种游戏。‎ 簸钱。又称打钱、掷钱、摊钱。参与者先持钱在手中颠簸,然后掷在台阶或地上,依次摊平,以钱正反面多寡决定胜负。据《开元天宝遗事》卷上之“戏掷金钱”条的记载:“内庭嫔妃,每至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金钱为戏,盖孤闷无所遣也。”‎ ‎【点睛】在审题立意上我们既要把握好材料的内涵,又要结合所给的材料,吃透文题本身来确定立意和写作重点。本题写作的任务是“说玩儿”,要求写篇议论文。从题目的角度来说,“说玩儿”重点是要论述“玩儿”,再结合题中所给的材料,不难发现,主要是要论述“玩与学习”的关系。从古至今,人们对“玩与学习”的关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见解。有的说“玩儿”会耽误学习,甚至会玩物丧志,贻误终身,难成大事。有的说玩也可以玩出学问,玩出成绩,“玩儿”是丰富的源泉。那么考生针对这一现象,有哪些自己的看法呢?可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谈赞成“玩儿”会耽误学习,甚至会玩物丧志,贻误终身,难成大事,可从“玩儿”会玩物丧志的角度展开论述。也可赞成“玩儿”可以玩出学问,玩出成绩,重点围绕“玩儿”的积极作用展开,即可如开放智力,发散思维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