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ww.ks5u.com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起源于中华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代表。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向其他文化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传向域外其他国家。汉字的传播分三种情况:一是汉字记录的汉语文献跨文化流传,或者在跨文化环境中用汉字生成汉语文献;二是借用汉字记录别的语种,从而形成准汉字外语文献;三是受汉字影响而新创本民族文字,从而形成类汉字外语文献。从汉语汉字,到外语准汉字,再到外语类汉字,也可以看作汉字传播的三个阶段。 以东亚和东南亚而言,通常认为汉字在两汉之际已经传入朝鲜,长期作为朝鲜官方规范文字,公元4世纪前后朝鲜人民创造出“乡札”“吏读”“口诀文字”三种书写形式,主要以汉字转写来记录朝鲜语,到公元15世纪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出自己的字母文字“谚文”。1784年在日本九州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又曾出土新莽时期的货币,说明两汉时期汉字也已传入日本。日本奈良时代的《万叶集》完全用汉字记录,还有日本借用汉字时的“音读”和“训读”,利用汉字形体创造的“片假名”和“平假名”,都体现了汉字传播的渊源。在越南的历史上,越语和汉语长期并行,而汉字是唯一的官方文字,越南古代的历史文化资料都以汉字书写。直至11世纪,越南人才借鉴汉字的造字方法并利用汉字的形体元素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字“喃字”。 在中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都直接使用汉语汉字,也有不少民族借用汉字或受汉字影响而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如白族的白文、纳西族的东巴文、党项族的西夏文、契丹族的契丹文、壮族的壮文、侗族的侗文、水族的水书等,其文字形体和造字用字方法都或多或少受到汉字影响。如记录壮语的古方块壮字就是唐宋时期壮族人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根据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创造的,宋代学者庄绰《鸡肋篇》、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提及广西有种土俗字,其实就是古壮字。 可以说,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东亚东南亚汉字文化圈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珍视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各国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加强交流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随着中国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汉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汉字从远古发展至今,其历史生命力、文化创造力、超常表现力、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举世瞩目,足以令中华儿女引以为自豪,并充满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汉字担负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开启现代文化和走向国际化大门的钥匙。正如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所言“汉字数千年来持续发展并沿用至今,成为世界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使用历史、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蕴含着一系列理论课题和巨大的理论价值。”汉字及其蕴含和附带的各种文化元素在新时代依然生机勃发,魅力无限!(摘编自李运富《中国汉字魅力无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随着华夏文化的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和域外国家。 B.由直接使用汉字到受汉字影响新创本民族文字,其他文化受汉字的影响也在变化。 C.汉字汉代时就传入朝鲜和日本,11世纪才传入越南,说明汉字并非同时传入域外。 D.国内少数民族都是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受到汉字的影响,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列举汉字在朝鲜、日本和越南传播的例子,阐述了汉字在域外传播的状况。 B.文章从域外和境内两方面具体阐述了汉字的传播状况,有理有据,层次清晰。 C.文章以宋代两学者著作的有关内容来说明汉字是壮族创造自己民族文字的基础。 D.文章既有对汉字传播及其影响的阐述,又有对它在新时代依然魅力无限的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字或多或少受到汉字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与我国的关联。 B.汉字在历史上曾作为越南唯一的官方文字,其古代的历史文化资料都以汉字书写,可见汉字对越南的影响之深。 C.国人之所以充满文化自信,是基于汉字在新时代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在现代文化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 D.中国汉字的魅力,可以从它的结构特征、文化内涵、使用历史以及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来认识和研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近百部古装剧涌进荧屏,中国灿烂的历史成为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然而与此成反比的,却是精品剧难见,而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历史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古装剧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但是,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千万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代的服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这样的“古装剧”就没有“古代模样”,只有“滑稽模样”罢了。 拍摄古装剧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启迪今日征程,丰富公众精神生活。拍摄古装剧不能背离“古代模样”,只有回归古代“初心”,才能赢得今人“爱心”。 (摘自《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作者:张琼) 材料二: 不论是“戏说”还是“历史正剧”,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借古鉴今的目的比较明显。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不仅失去了从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爱、勾心斗角,借此隐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而这里所说的中国故事,既包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中国历史故事。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古装剧即便不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需要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抵达一种虚拟外壳下的真实内核,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这中间,见章法,见功力,也见人心。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张凡) 材料三: 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应允许必要的虚构和杜撰。司马懿是否“妻管严”、纪晓岚是否真的“铁齿铜牙”、魏璎珞是否跟富察·傅恒有感情,都不妨“戏说”。历史剧的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比如《大明王朝》《琅琊榜》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传递的历史观之于现实强烈的借鉴意义。 但时下的历史剧之所以鲜有佳作,归根结底,它们大多摒弃了历史思考,只不过是借助历史剧的外壳拍言情剧,在虚构中凌空高蹈。表面上这是创作技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历史观的问题,它折射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历史不过是一块幕布,宋朝唐朝清朝不过是背景,是主人公卿卿我我、为所欲为的空间,它们并没有什么值得探究或者检视的。这种轻薄的历史观会对年轻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历史在他们的眼中变成了空洞、轻薄、虚无的存在,他们也将成为“轻飘飘”的一代人,少了历史的负荷,很难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摘自《南方周末》,作者:话剧人) 材料四: 但凡备受好评的古装剧,对古代礼仪的考究都是精益求精。《甄嬛传》中的第一个镜头——太监执鞭三响、群臣上朝的画面,至今令人记忆深刻。这一镜头就是严格按照史实而拍,而非大多清装剧中太监们那句拖长尾音的“上——朝——”。《甄嬛 传》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纠偏,包括上朝的时候群臣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而不是像众多清宫戏里演的在太和殿或乾清宫,太监、侍卫路遇皇帝或妃嫔时须躬身面壁,宫女夜晚侍寝时,只能抱膝和衣而坐随时听候召唤……类似的礼仪都需要事先由礼仪老师教会演员,拍摄时还需现场监控,避免演员因为紧张或者忘记而犯错。 在《甄嬛传》里,后宫的嫔妃们身穿旗装,踏着“花盆底”,身姿婀娜。为了更好地找到走路的感觉,孙俪在开拍前一个月就向剧组借了花盆底鞋,自己在家中暴走练习。尽管如此,由于横店有不少路都是用鹅卵石铺的,走路时摔倒、崴脚仍时有发生。 (摘自《乐读网》)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拍摄古装剧,应认真研究历史,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确保不背离“古代模样”,才能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 B.好的古装剧可以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可以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 C.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可以有必要的虚构和杜撰,但好的历史剧是应有历史思考的。 D.《甄嬛传》受到好评,与其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和演员的勤恳敬业分不开,这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圈是很可贵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大量古装剧与观众见面,可如果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那么,精品剧就必然不可能出现了。 B.拍摄古装剧不能没有“古代模样’,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否则,很难赢得现代观众喜爱。 C.早年的清宫剧是借古鉴今,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而近年的清宫剧全是表现“后宫女人”的争宠,以历史叙事隐射当下职场的是非。 D.历史剧只要为广大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就能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并进而启迪观众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6.围绕历史剧的拍摄这一话题,后三则材料分别是侧重从哪些角度阐述的?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霍乱之乱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 在从事流行病防治工作的三年里,我们每天收到的疫情卡片几乎都是肝炎。肝炎的临床治疗就是那么老一套,枯燥的重复的日常工作消蚀了我的光荣感和积极性,三年过去,我已经变得有一点油滑和懒惰。秦静不甘平庸,准备改行,她对病毒感兴趣,准备报考一位著名的病毒学家的研究生。 有一天,我和秦静去供应室领设备。被值班人员敷衍。我很生气,回来抱怨。科室主任闻达说:“年轻人,你不能老抱怨,我们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医疗系读几年?最多四年,可我们卫生系却要读五年乃至六年。临床医生懂的我们都懂;临床医生不懂的,我们也懂。我们是什么?我们是研究人员。我们防患于未然。我们保护人们免受疾病的侵害。我请你们想想,孰轻孰重,这不是一目了然吗?”秦静冷笑,走掉了。 五点差五分的时候,科室里的人基本走光,只剩下主任闻达。闻达猫在大办公室的小套间里,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破皮鞋的大脚。闻达哪里像马来西亚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传说早在一九五六年,闻达只有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西装革履地出过国,被特邀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传说他戴的是金丝眼镜,穿的是乳白色的优质牛皮鞋。传说他家里有相册证明他过去的翩翩风度和辉煌历史。现在,闻达主任已经追踪流行性感冒二十年了,同时还不断地增加着追踪研究的项目,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等。总之闻达主任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工作量极大的报告写作使他每天都要推迟约一个小时下班。 霍乱来了,在这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 正在值班的我和秦静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傻了眼。我接连打通我们站张书记和祈站长家里的电话,向他们报告了霍乱疫情。他们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我提醒他们说闻达主任不够安装电话的级别,没有办法通知他。 张书记大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我赶到闻达主任家时,他正在拖地板。听着我上气不接下气的报告,他的愁眉苦脸渐渐云开日出。闻达扔开拖把,用命令的口气让妻子给他收拾两件换洗衣服。他妻子说:“住单位不回来了,有这么严重?”闻达说:“霍乱为什么又叫二号病?它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号烈性传染病,问题还在于,他们没有谁了解霍乱,只有我,我一直在研究它。”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八大科室的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相互打听情况,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吧”响。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在防疫站的大厅里,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说:“霍乱疫情,如洪水猛兽。我要赶快讲讲具体方案。” 闻达异常的简洁、异常的有条理使大家统统折服了,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孤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 市领导来了,卫生局领导来了,与我们挂钩的这所大医院的院长副院长也来了。 我们很快在郊区找到了感染霍乱的人,并把他所在的村子封锁。 …… 封锁区隔离了总共十四天。在最后一例带菌者连续三次粪检阴性之后,我们才鸣锣收兵。 第二年夏天,我放弃了流行病医生这一职业,彻底转行。秦静还在坚持。十几年后,闻达与秦静合作的关于那场霍乱的论文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上宣读。 说真的,我这个人实在是没有勇气为了消灭什么而遭遇什么,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但是,在十几年之后,我懂了有一些事情是值得你去这么做的。闲暇的时候,发生霍乱的那一天经常出现在我的回忆中,我在回忆中为自己寻找生活的道理。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既交代了疫情发生前恶劣的天气,也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气氛,令人印象深刻。 B.“我”领设备被“敷行”以及秦静听闻达讲述后“冷笑,走掉”,由此隐约可见当时防疫工作不受重视的社会背景。 C.张书记和祈站长与闻达“紧紧地握手”,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二人对专家急切期盼又不免推诿责任的心理。 D.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叙事自然,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8.文中闻达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9.霍乱之“乱”表现在哪些方面?给了我们什么警示?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从其父斛律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者晖时在行间,光驰马射中之,因擒于阵,光时年十七。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尝从世宗 于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飏,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州东有周天柱、新安、牛头三戍,招引亡叛,屡为寇窃。天保七年,光率步骑五千袭破之,又大破周仪同王敬俊等,获口五百余人,杂畜千余头而还。武平二年,周遣纥干广略围宜阳。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光以为军人多有勋功,未得慰劳,若即便散,恩泽不施,乃密通表请使宣旨,军仍且进。朝廷发使迟留,军还,将至紫陌,光仍驻营待使。帝闻光军营已逼,心甚恶之,急令舍人追光入见,然后宣劳散兵。拜光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穆提婆求娶光庶女,不许。帝赐提婆晋阳之田,光言于朝曰:“此田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由是穆积怨。周将军韦孝宽忌光英勇,乃作光反谣言。会帝前所疑意,谓何洪珍云:“我前疑其欲反,果然。”后,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于是下诏称光谋反,尽灭其族。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周武帝闻光死,大喜,赦其境内。后入邺,追赠上柱国、崇国公。指诏书曰:“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节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B.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C.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D.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帝、世宗、天保,分别是谥号、庙号和年号,而这三者都是皇帝专有。 B.舍人,古代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C.公,爵位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五等爵位指公、侯、伯、子、男。 D.庶女,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侧室所生女子;正妻、继室所生子女为“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斛律光箭艺高超。十七岁时阵前箭射莫者晖,后陪同世宗在洹桥打猎,引弓射雕,正中其颈,斛律光还先后得到了高祖和世宗的称赞。 B.斛律光抗令不从。攻克北周建安等四处城戍后,他没有遵命解散士卒而是希望朝廷慰劳有功之人,皇帝心生不满但仍宣抚犒劳了兵士。 C.斛律光英勇善战。北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戍所多次侵扰齐境,斛律光率五千步骑袭击打败了他们,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 D.斛律光遭冤被杀。北周将军韦孝宽忌恨斛律光的英勇,就散布他要造反的谣言,北齐皇帝这时对斛律光也起了疑心,就设计杀死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田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 (2)会帝前所疑意,谓何洪珍云:“我前疑其欲反,果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刘长卿 洞庭何处雁南飞,江菼苍苍客去稀。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 黄花裛露开沙岸,白鸟衔鱼上钓矶。 歧路相逢无可赠,老年空有泪沾衣。 [注]钓矶: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其临渊垂钓处改称“陶公钓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盛的荻草因客人远离而变得稀少,看似无理,实则写出诗人的感情。 B.颔联的抒情方式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相似。 C.送走客人后,诗人在江边找到钓矶,想起了范蠡的兴越功绩似有所感。 D.尾联中的“空”照应上一句中的“无”,直接抒写诗人对际遇的感慨。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白居易《琵琶行》中“ ”为琵琶女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两人因为“ ”的相似遭遇产生了情感共鸣。 (3)韩愈《师说》中,作者把“ ”与“士大夫之族”对比,前者从师,后者不从师,其结果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最近,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让大诗人杜甫成了“国际网红”。制片人在一小时内 地讲述了一位中国文化核心人物的人生和创作,把这位古代东方的诗人介绍给了对他并不了解的西方观众。 纪录片为什么会选择“诗圣”杜甫,而不是想象力足以上九天揽月的“诗仙”李白? BBC对杜甫情有独钟的主要原因,仰赖的既有他悲天悯人的道德良知,更有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汉高祖曾说,为天下不用腐儒。一生奉儒的杜甫在当时的乱世中真正体会到了自己于天下的无用,因此在“乾坤一腐儒”的自嘲中包含了无尽的痛楚和无奈。 然而,尽管这个时代不需要腐儒,乾坤之间却只有他这个腐儒始终没有放弃 之心,和那些四处钻营的京华冠盖相比,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孤独吗?杜甫将这种对精神归宿的探寻和对个人身名的思考而得到的孤独感提升到寻找人生在天地间定位的高度,可以说这种伟大的胸怀和高远的意境在诗歌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从这个角度看,杜甫无愧于“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称号。杜甫的这种伟大情怀对后世影响深远。纪录片的主持人、撰写者、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这样评价:“在杜甫的诗歌中,在构建这个国家的价值观方面,他比任何皇帝都做得更多。他用汉语中最伟大的语言,阐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似乎依然有着森严的 ,去西方学习的东方人 ,东方的优秀文化在西方却只有很少的人了解,还有大量的普及性工作需要做,纪录片无疑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7.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简洁 经天纬地 壁障 源源不断 B.简捷 经纶济世 壁垒 源源不断 C.简洁 经纶济世 壁垒 络绎不绝 D.简捷 经天纬地 壁障 络绎不绝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BBC对杜甫情有独钟的主要原因,既有他悲天悯人的道德良知,更有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B.BBC对杜甫情有独钟的主要原因,仰赖的既有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更有他悲天悯人的道德良知。 C.BBC对杜甫情有独钟的主要原因,仰赖他既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更有悲天悯人的道德良知。 D.BBC对杜甫情有独钟的主要原因,既有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更有他悲天悯人的道德良知。 19.下列句子与画波浪线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 个字。(6分) 病毒是什么?简单说来, ▲ 。寄生虫是什么意思?就是靠自己没法生存的物种,一 定要依附一个宿主。这个宿主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细菌,可以是一个细胞,可以是一个生物体,也可以是人类这样复杂的生物体。被病毒感染后,细胞或生物体会“坐以待毙”吗? 当然不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 ?基因编辑就是细胞用来对抗病毒的工具。 病毒与生物体的斗争一直在进行,一直是此消彼长的格局。在现代社会,较高的人口密度给流行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一些客观条件, ▲ 。或许在几年、十几年或是几十年之后, 一些病毒又会卷土重来。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于2019年10月20日在福州闭幕,电影节各奖项也在闭幕式暨颁奖典礼晚会上揭晓。其中《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幸福的拉扎罗》《流浪地球》三部影片获得2019金丝路传媒荣誉年度故事片奖,阿德里亚诺·塔尔迪奥洛、海蒂·普罗克特分别获得2019金丝路传媒荣誉年度最受关注男女演员奖项。 电影节设置的“金丝路”传媒荣誉单元征集了俄罗斯、印度、伊朗等国家共400多部参评影片,涵盖“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间举办的电影产业活动吸引了25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个电影专业机构参与,丝路电影产业联盟、海丝国家青年电影人训练营、丝路电影看片会、电影产业项目创投会等一系列活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产业链开发、电影人才培养、影片交易、电影创作扶持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是从一场抗疫开始的,新冠病毒由一例而起,迅速扩散,全国各地疫情纷起。面对病疫,国人没有逃避,迎难而上,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人都是堡垒。 战斗前线,有多少白衣天使拼尽全力抢救生命?多少民警不分昼夜护卫安宁?多少工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供应?……他们是群体也是个体,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故事,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名字——抗疫先锋。 还有战斗在后方的我们,安于室内,做好隔离。我们身边有社区的帮护,有志愿者的服务,有邻里的守望相助…… 一个人,一群人,一国人;一件事,一类事,无数事。都与抗疫相关。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