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说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是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 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这不同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我们可以说它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里所说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这种 政治的权力来推行的。‎ 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 - 26 -‎ ‎ 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而若一个时代里,传统的效力无法被保证,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法治与人治这两者都需要有特定的权力来推行并加以维系。‎ B. 乡土社会维持秩序是礼,而非法,亦非人,礼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其中的生活问题。‎ C.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律无异,二者的区别在于法律具有强制性,而礼则发自本能。‎ D. 法治和礼治产生在不同的社会情态中,但它们都不能适用于靠个人好恶维持秩序的社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的开头通过分析“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这一说法,引出了全文论述的关键。‎ B. 文章辨析了法律、道德和礼三者的区别,说明了社会规范与社会情态有相关性。‎ C. 文章通过厘清概念的方式,否定普通看法,论证了乡土社会是靠礼治维持秩序。‎ D. 文章先阐发礼治能够维持秩序的本质,后阐发实行礼治的前提,说理层层推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维持社会秩序终究要靠人来执行,所以无论礼治还是法治,根本上说都是人治。‎ B. 乡土社会实行礼治是基于传统力量,因而变迁急剧的社会或时代难以实现礼治。‎ C. 孔子一再用“克”“约”二字来形容礼的养成,说明人性有恶,是需要教化的。‎ D. 乡土社会若靠以教化使人敬畏和服膺于礼就能维持秩序,那么法律就无需存在。‎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C项“礼发自本能”错误,原文第三段最后两行“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可见礼不是发自本能的。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B - 26 -‎ 项文章对法律、道德和礼三者的区分集中在第三段,主要分析的是三者在“主动性”上的差异,并非论证社会规范与社会情态的关系。对社会规范与社会情态之间关系的论述是在第四段。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根本上说都是人治”错,礼治、法治虽然依赖于人,但并不等同于人治。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 26 -‎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 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下诗书礼乐被津津乐道,而传统建筑则受到冷落,国人对精神的尊崇远超物质。‎ B. 秦汉砖石建筑已有高水准,但儒家倡导“卑宫室”,盛行的还是简朴的木质建筑。‎ C.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是为了追求与自然更为亲近、和谐的关系。‎ D. 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建造就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把传统建筑的没落与西方建筑的兴盛对比,引出论题,为后文的驳论做了必要铺垫。‎ B. 文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材料翔实,论证传统建筑的优势,以期纠正读者认识。‎ C. 文章第四、五段引用雨果和孔子的话,分别佐证了西方与中国建筑在文化体系中不同的地位。‎ D.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6 -‎ A. 建筑形式和质料的偏好是一种文化选择,也取决于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而非技术影响。‎ B. 如果中国古代房屋采用砖石建筑,那么传统建筑也将成为“石头的史书”,承载更多文化。‎ C. 西方传统建筑多以石砌,尽管有文化、宗教因素,但首要的应是西方地域上石材取用便利。‎ D. 《礼记》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石制棺材,加工三年仍未完成,书中对此应是持批评态度。‎ ‎【答案】4. C 5. B 6. A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国人对精神的尊崇远超物质”的推论错误,诗书礼乐和传统建筑在现代人这里并不能等同于精神和物质,无法由其处境笼统推出国人对待物质和精神的态度。B项,秦汉时期木质建筑盛行与儒家倡导的“卑宫室”无关。D项,原文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推不出“为神而不为人服务就会不计投入”。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B项文章并没有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古代建筑区分高下,而是在论述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不存在论证某一方的“优势”一说。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建筑形式和质料选择受文化背景、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和技术的影响,而具体这三个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则因实际情况各异,不能一概而论。而且,从文中对“中国传统建筑选择土木作为建筑材料是受技术限制”这一观点的否定来看,技术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故选A。‎ - 26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 李娟 外婆有个习惯性的小动作,就是吐舌头。通常这一动作会出现在做了错事之后。而她做了错事通常会先掖着瞒着,如打碎了糖罐子,就悄悄把碎片扫一扫,剩糖撮一撮,换个一模一样的罐子装了原样摆着。直到你问她:糖为什么突然少了半罐子?她就吐吐舌头,笑眯眯地坦白。‎ 金鱼死后,鱼缸一直空在那里,空了很久。有一天却发现鱼缸有些不对劲,似乎缩小了许多,端起来左看右看,没错,是瘦了两三寸。逮住外婆一问,果然,是她老人家打碎后又悄悄去市场买回一个。大约是原样大小的有些贵了,便买了小一号的,还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呢。当然,被揭穿了,也只吐了一下舌头而已。‎ 吐舌头的外婆,飞快地把舌头吐一下,“对不起”和“气死你”两种意味水乳交融。而且又吐得那么快,一转眼就神情如故,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休想让她为做错的事情多愧疚一丝一毫。‎ 然后又想到外婆的竹林。老家不是我的老家,我没有在那里生活过,但想到外婆正是在那里的一间老瓦房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就觉得那实在是一个无比温柔之处。老屋前前后后种着重重竹林,我从坡上下来,一走进竹林,就听到外婆在塌了半边的老屋门口和一群乡下女子说笑。她手持长长的竹竿(后来她用这竹竿为我从桔子树上捅下了许多鲜艳的桔子),站在那里大声揶揄其中一个女邻居,好像是在模仿她夫妻俩之间的什么事,所有人笑得前仰后合,那女人又急又气,抡起巨大的竹扫帚挥打外婆的屁股。我站在半坡竹林里看了一会。当外婆和我们一起生活时,我们是否也给过她这样的快乐?那年她八十多岁了,已经离开了我们两年,独自回到乡下的旧居,在仅剩的半间老屋里生活。‎ 我一边大声喊外婆,一边从坡上下来,所有人都回头仰望我来的方向。外婆答应着,意犹未尽地继续数落着那个女人,继续大笑,一边向我迎接过来。我从上往下看到旧屋天井里的青石台阶,看到一根竹管从后山伸向屋檐下的石槽,细细的清泉注满了石槽。世界似乎一开始就如此古老。‎ 从来没想过,离开熟悉的地方会是这么可怕的事情!外婆终究没能老在老家的坟山里。她孤零零地被埋在万里以外的戈壁荒滩中,好像她孤独的、意志坚决的一生仍不曾结束,好像她不得不在死之后还要重新开始一场适应新生活的漫长过程。‎ - 26 -‎ 之前两天,我急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只差了十个钟头。接到噩耗后,我仍然坐在夜班车上继续往家赶,往已经死去了的外婆身边赶。我知道她还在等我。我不能勘破生死,但也能渐渐明白死亡的并不可怕。死亡不是断然的中止,而是对另外一场旅行的试探吧?外婆死前有那么多的强烈的意愿,她挣扎着要活,什么也不愿放弃,挂念着这挂念着那的。然而一旦落气,面容那么安和、轻松。像刚吐完舌头,刚满 不在乎地承认了一个错误。‎ 死亡之后那辽阔空旷的安静感,是外婆最后为我所做的事情。以前念小学的时候,很多个清晨我起床一看又是红苕稀饭和酸菜,就赌气不吃,饿着肚子去上学。因为我知道,不一会儿,外婆一定会追到学校来给我捎一只滚烫的红糖馅锅盔……那时我都上六年级了,六年级班设在六楼。八十岁的外婆,怀里揣着烫烫的锅盔,从一楼开始慢慢地爬楼梯,在早自习的书声朗朗中,一阶一阶向上,爬啊爬啊,最后终于出 现在六楼我的教室门前……那是我所能体会到的最初的、宽广的安静感……在外婆给我带来的一场又一场安静之中,生命中的恶意一点点消散,渐渐开始澄明懂事起来。今天的我,似乎达到了生命中前所未有的 勇敢状态,又似乎以后还会更加勇敢。‎ 又想起那次我拎了一只公鸡去乡下看外婆,走过漫长孤独的山路,最后才找到老屋。外婆迎上来对我说:“我很想你,我天天都在想你。”‎ 外婆你不要再想我了,你忘记我吧!忘记这一生里发生过的一切,忘记竹林,忘记小学校的六楼。吐一吐舌头,继续你绵绵无期的命运。外婆,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的人……你常常对我说,娟啊,其实你不结婚也是可以的,不生孩子也是可以的。你不要受那些罪了。你妈妈不晓得这些,我晓得的……外婆,现在我才渐渐有些明白了你的意思,虽然我现在还是一团混沌,无可言说,无从解脱。但能想像得到,若自己也能活到九十八岁,仍然清清静静、了无牵挂,其实,也是认认真真对生命负了一场责。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回忆外婆打碎鱼缸悄悄弥补过错的事,写出外婆不愿认错的极其自尊、特爱面子的形象,读来让人觉得外婆的可爱。‎ B. 文章善于撷取典型事件表现外婆性情,外婆揶揄女邻居一事表现外婆的乐观爽朗,给我送锅盔一事则是抒写外婆的慈爱。‎ C.‎ - 26 -‎ ‎ 文章在叙事抒情间穿插的议论警句频出,有对生死的理解,有对人生的领悟,这些议论增添了文章的理性之美,使之更显厚重。‎ D. 外婆带给我的种种“安静感”虽然内涵不尽相同,但主要是外婆人格所起的作用,引我思索与成长,让我更为勇敢。‎ ‎8. 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 ‎9. 文章围绕外婆“吐舌头”这一习惯性小动作展开,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7. A 8. ①对去世外婆的深切怀念;②对没能与外婆见上最后一面以及没能让外婆回到故乡安葬的遗憾;③对外婆慈爱待己的感激;④对人生领悟的释然与安静。 ‎ ‎9. ①“吐舌头”是出外婆的可爱与达观,给予我人生启示,散文的立意从此中来;②“吐舌头”作为线索,是作者怀念外婆的情感触发点,也是展开回忆和思索的起点,便于统率材料;③“吐舌头”是体现外婆形象的典型意象,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A项“写出外婆不愿认错的极其自尊、特爱面子的形象”错误,外婆并非不愿认错,只是不为错误愧疚,犯了错就积极弥补,弥补不好,就达观接受。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概括题要能分析层次结构,逐条概括,答案可以选用原文的词句,但要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力求简洁、明确。作者的感情主要蕴含在字里行间,可以结合文章主旨概括。回归原文进行分析是关键。整篇文章表达了对外婆的深切怀念。“从来没想过,离开熟悉的地方会是这么可怕的事情!外婆终究没能老在老家的坟山里。她孤零零地被埋在万里以外的戈壁荒滩中,好像她孤独的、意志坚决的一生仍不曾结束,好像她不得不在死之后还要重新开始一场适应新生活的漫长过程。之前两天,我急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只差了十个钟头”这些语段表达了没能与外婆见上最后一面以及没能让外婆回到故乡安葬的遗憾。“八十岁的外婆,怀里揣着烫烫的锅盔,从一楼开始慢慢地爬楼梯,在早自习的书声朗朗中,一阶一阶向上,爬啊爬啊,最后终于出 现在六楼我的教室门前……那是我所能体会到的最初的、宽广的安静感……”‎ - 26 -‎ 我赌气不吃早餐外婆却不怕辛劳爬楼给我送早餐,外婆对我的疼爱让我感激。“但能想像得到,若自己也能活到九十八岁,仍然清清静静、了无牵挂,其实,也是认认真真对生命负了一场责。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表达的是作者从外婆身上学到的对人生领悟的释然与安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构思技巧,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思考。注意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上,“吐舌头”是体现外婆形象的典型意象,使读者印象深刻。“当然,被揭穿了,也只吐了一下舌头而已”、“而且又吐得那么快,一转眼就神情如故,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形象地表现了外婆的可爱、乐观。在情节上,“吐舌头”贯穿全文的始终,起到了线索的作用。由题目“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以及开头“外婆有个习惯性的小动作,就是吐舌头”可知这是作者怀念外婆的情感触发点,也是展开回忆和思索的起点。在主题上,“若自己也能活到九十八岁,仍然清清静静、了无牵挂,其实,也是认认真真对生命负了一场责。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可以说“吐舌头”是外婆留给我的精神财富,她的可爱、达观的态度感染了我,也教会了我对人生释然。‎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伯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刘湛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以久疾免官。补衡阳王义季右军主簿,迁太子洗马,以脚疾不拜。‎ 元嘉二十六年,迁尚书吏部郎。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曰:“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玉岱宗,今其时也。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当之。”出为始兴王浚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淑始到府,浚引见谓曰:“不意舅遂垂屈佐?”淑答曰:“朝廷遣下官,本以光公府望也。”浚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淑与浚书曰:“闻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义士犹或非之,况密迩旬次,何其衰益之亟也!窃恐二三诸侯,有以观大国之政。”‎ - 26 -‎ 迁太子左卫率。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袁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流涕谓曰:“主上信谗,将见罪废。内省无过,不能受枉。明旦便当行大事,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 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环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徐起至车后,劭使登车,又辞不上。劭因命左右:“与手刃。”见杀于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劭即位,追赠太常。孝武即位,谥曰忠宪公。‎ ‎(节选自《宋书·列传卷七十》,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淑出环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 B. 淑出环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 C. 淑出环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 D. 淑出环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章句之学,是汉代儒学家所创的一种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所重在于解释篇章字句。‎ B. 太子洗马,“洗马”一作“先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侍从官,秦汉始置。‎ C. 封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者天降祥瑞的时候在泰山祭天的大型典礼活动。‎ D. 舅,帝王称异姓大邦、小邦诸侯为“伯舅”“叔舅”,诸侯则称异姓大夫为“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淑学问渊博,文才甚好。袁淑少时就显出不凡,其伯父、姑父都欣赏他。太祖北伐,他打算做一篇《封禅文》来彰显太祖盛德。始兴王刘浚戏弄他,他也用文章讽谏他。‎ B. 袁淑为人高傲,颇为自信。伯父刘湛希望袁淑亲附自己,但袁淑却颇为轻视。袁淑刚到始兴王刘浚府上担任佐官,也不客气对刘浚说本是为其府门的声望增光的。‎ C. 袁淑临难不惧,不卑不亢。面对太子盛怒,太子手下准备动手的局面,萧斌恐惧而服从,但袁淑却呵斥萧斌,并从容进言太子,劝说太子考虑要长远,赶紧放弃打算。‎ D. 袁淑秉持臣道,以身殉义。太子刘劭弑父篡位时,希望袁淑相助,袁淑虽然知道刘劭终能成事,但还是不愿配合,而且极力劝阻刘劭,后虽有迟疑,但终因推辞而被杀害。‎ - 26 -‎ ‎【答案】10. A 11. C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辫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为选择题,可以找准切入点。“至四更乃寝”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排除B项、D项。“劭停车奉化门”与“催之相续”是两件事,在它们中间断开,排除C项。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C项“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D项“太子弑父篡位”错,“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袁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流涕谓曰”太子只是将要弑父篡位;根据“徐起至车后,劭使登车,又辞不上。劭因命左右:‘与手刃。’见杀于奉化门外”,可见袁淑也未犹豫。故选D。‎ 参考译文:‎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袁豹的小儿子。少年时期就很有风采气度,几岁时,他的伯父袁湛对别人说:“这不是一个平凡的孩子。”到了十几岁,被姑父王弘欣赏。他不钻研章句的学问,而涉猎广博,通晓各种知识。喜欢写文章。刘湛是袁淑的姨表兄,刘湛想让他归附自己,但袁淑不为他而改变旨趣,因而彼此大不相合。袁淑不久因病被免官。后补任衡阳王义季右军主簿,迁任太子洗马,因脚有疾病未接受。‎ 元嘉二十六年(449),逐步升迁为尚书吏部郎。这年秋季,大举北侵,他侍坐皇帝时从容地说:您将要到中岳带兵北伐,这次一定会席卷赵、魏,到泰山行检玉之礼(指封禅。古封禅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现在正当时。我适逢千载难逢机会,愿意献上《封禅书》一篇。文帝说:这是盛德之事,我哪里可以担当?后来出京做始兴王刘浚的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袁淑刚到府中,刘浚召见他的时候说: ‎ - 26 -‎ 没想到你屈尊来担任佐官!袁淑回答说:朝廷派遣我来,本是为你府门的声望增光的。始兴王刘浚曾经将三万钱赠给袁淑,过了一夜又派人追取,说是送钱人的谬误,想用这种办法戏弄袁淑。袁淑给刘浚的信中说:我从以前的史志中听说,七年当中,一次送给,一次又把它夺回去,即便是义士,也会有人非议,况且是在短暂的一旬当中,增减得多么急速啊!我担心各位诸侯会由此来观察大国的政事。‎ 袁淑调任太子左卫率。太子刘劭将要弑君叛逆时,那日晚上袁淑值班,二更左右,刘劭召集袁淑和萧斌等人,他痛哭流涕地说:“皇帝听信谗言,要废弃我。我自省并没有过错,不能受这个冤枉。明天我就要行大事,希望你们鼎力相助。”袁萧二人说:“从古到今没有这样做的道理,希望你三思。”刘劭勃怒变色,手下都要动手。萧斌害怕了,说:我过去在你手下供职,常常想为你效力,何况现在情况如此紧迫,就竭力听从你的号令。”袁淑斥责萧斌说:“你就觉得殿下真会这样做吗?殿下小时候曾中风,可能这时是他的病又发了。”刘劭更加愤怒问袁淑:“这事能不能成功?”袁淑说:“你处在不被怀疑的位置上,还担心不能成功吗?但是,成功之后会为天地不容,大祸也就随即临头了。希望你迅速打消这个念头。”刘劭手下的人抓住袁淑的衣领说:“这是什么样的事,怎么能说不干!”袁淑出来回到省台,绕着床转到了四更才睡下。刘劭将要出去,已经和萧斌坐在同一辆车上,叫袁淑叫得很急,袁淑睡着,终不起来。刘劭在奉化门停车,催他赶快跟上。他慢慢起来走到车后面,刘劭让他登车,他推辞不上。刘劭命令左右的人杀死他,他被杀死在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刘劭即位,追赠他为太常。孝武帝即位,赠他谥号为忠宪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谨字思敬,沈深有识量,博窥经史,兼览谶纬,注《孝经》,尤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正光四年,初镇江左,上疏荐谨。广阳王元深北伐,引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广阳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谨曰:“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广阳从其计。拔陵果来要击,谨伏兵发,贼大败。‎ 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众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后见之,大怒。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 26 -‎ 谨后自以久当权势,功名既立,愿保优闲,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太祖识其意,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遂不受。及太祖崩,孝闵帝践.祚.,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明日,群公会议。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言于护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拜。众议始定。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乞骸骨,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武帝亲临,加太师、雍州刺史,谥.曰文。谨为人智谋勇毅,善于事上。名位虽重,愈存谦挹。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谨亦竭其智能,故功臣中特见委信。‎ ‎(节选自《周书•于谨列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 指掌破之 B. 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 指掌破之 C. 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 指掌破之 D. 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 指掌破之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以西为右。江表则是指长江以北的地区。‎ B. 践祚,在古代专门用来指帝王即位登基,类似用语还有践极、践统、践国、践位等。‎ C. 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D. 谥即谥号,始于西周,是帝王、大臣、名士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谨性情深沉,有见识、有度量,通读经书史籍,注释《孝经》,尤其好读《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赞叹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B. 乜列河率众归附之际,于谨预见到拔陵会倚仗兵多将广前来袭击,于是他制定了伏击的计策并打败了拔陵军队。‎ C.‎ - 26 -‎ ‎ 元晏在太后面前进谗言,说于谨虽智略超人但却有图谋不轨之心。太后张榜悬赏捉拿于谨,于谨因此被捉拿归案。‎ D. 中山公宇文护虽受顾命,但起初并没有建立威信。于谨为报恩德,在群臣集会之时为宇文护争得了统理军国的大权。‎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 ‎(2)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答案】13. B 14. A 15. C ‎ ‎16. (1)我过去在你手下供职,常常想为你效力,何况现在情况如此紧迫,就竭力听从你的号令。(2)于谨详细地诉说了广阳王的忠实诚恳,并陈述了停驻军队的情况。灵太后的怒意逐渐缓解,于是放了他。‎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辫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为选择题,可以找准切入点。“拔陵兵众不少”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排除C项、D项。“彼若先据险”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排除A项。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A项古人在地理上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也叫江东,江西称江右。古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所以称江南为江表。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C项“被捉拿归案”错,原文“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众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可见于谨是主动投案,故选C。‎ ‎【16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伏事”,在……手下供职;“效节”,效力;“忧迫”,情况紧迫。“辄”,就。(2)“备”,详细;“款”,诚恳;“状”,情况;“稍解”,逐渐缓解;“舍”,舍弃,引申为放的意思。‎ ‎【译文】于谨字思敬,性情深沉,有见识度量,广博通读经史书籍,同时也研读谶书纬书,注释《孝经》,尤其爱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看到他,赞叹说:“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他被举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司徒来征召,他全都不去就任。正光四年,开始镇守江东时,有人上疏推荐于谨。广阳王元深出兵北伐,推荐于谨担任长流参军,对他特别礼遇。当时魏末动乱,群盗蜂拥而起,于谨想要不动用武力,就达到平定他们的目的。于谨就单骑进入贼兵当中,向他们宣示恩信。于是西部铁勒的酋长乜列河等人,率领三万多户人家都服罪归附,相随着往南迁徙。广阳王和于谨去折敷岭迎接他们。于谨说:“拔陵的兵众不少,他得知乜列河等人前来归附,一定会来拦击。他如果先占据了险要,就难和他争胜。如果用乜列河等人来引诱他,然后我们埋下伏兵等待着,一定很容易打败他。”广阳王听从了这个计策。拔陵果然前来拦击,于谨的伏兵冲出来,贼兵就此大败。‎ 孝昌元年,于谨又随广阳王征讨鲜于修礼。适逢章武王元融被鲜于修礼杀害,于是广阳王在中山驻军。侍中元晏告诉灵太后说:“广阳王徘徊不前,坐观待变图谋不轨。又有个叫于谨的,智略超人,是他的主要谋划者。在战乱之际,他恐怕不是陛下的忠臣。”灵太后下诏命在尚书省张贴告示,招募能抓获于谨的人,答应予以重赏。于谨听说后,请求亲自到朝廷投案,表白真心。广阳王答应了他。于谨就来到布告下说:“我知道这个人。”众人都问他。于谨说:“我就是。”有关官吏得知后上报。灵太后引见于谨,十分恼怒。于谨详细地诉说了广阳王的忠诚,并陈述了停驻军队的情况。灵太后的怒意逐渐缓解,于是放了他。‎ 于谨自认为长期掌握权势,地位声望隆重,功名既已建立,情愿保住悠闲的生活,就把他所乘的骏马和所穿的铠甲等献上。太祖明白他的意思就说:“如今大奸之人还没有平定,您怎么能就这样独善其身呢?”就没有接受。到太祖去世时,孝闵帝刚刚登上帝位,还幼小,中山公宇文护虽然接受了太祖的临终遗托,但名望地位向来低下,各位王公大臣们都图谋执掌朝政。宇文护很是担忧,私下咨询于谨。于谨说:“我向来蒙受丞相的特别关怀,今天的事情,我一定会以死相争。第二天,各位王公聚集在一起商议。于谨说:“中山公受到太祖临终的委托,军国大事,理所当然应该归他掌理。”说的时候言语神色严厉,众人都被震惊了。于谨对宇文护说:“您如果统理军国大事,那我们这些人就有依靠了。”于是向宇文护跪拜了两次。王公大臣们受到于谨的逼迫,也跟着跪拜了两次,因此大家的意见才确定下来。 ‎ - 26 -‎ 保定二年,于谨因年老,上表请求辞去官职,朝廷没有允许。到晋公宇文护出兵东进讨伐,仍请求他一同前往,在军事战略上请教他。天和三年,于谨死在任上,终年七十六岁。武帝亲自前往吊唁,加授太师、雍州刺史,谥号为文。于谨为人有智谋、勇敢坚毅,善于为主上效力。他的名望地位虽然很高,但他更加谦让。朝廷凡是有军国大事,大多由于谨决断。于谨也竭尽自己的才智能力,所以在功臣当中,特别受到委用信任。‎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 ‎(三国·魏)阮籍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题为“咏怀”,却以鸿鹄起兴,营造一种空灵阔大的意境,而且为后文张本,托物言志。‎ B. 开头两句连用三个“飞”字,既生动描摹了鸿鹄群飞远举的景象,又富有诗歌韵律节奏之美。‎ C. “朝”“夕”两句与《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写法和意图神似。‎ D. 本诗语言清丽、流畅而华美,但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显现出旨趣遥深、高古清奇的艺术风格。‎ ‎18. 诗的最后四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7. D 18. ①意为鸿鹄置身青云直上,世间网罗不可控制,诗人拒绝与乡曲之士为了名利而言誓。②表达了诗人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高洁品质与高远志向,抒发了对乡曲之士的蔑视。‎ ‎【解析】‎ ‎【17题详解】‎ - 26 -‎ 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根据“相随飞”“朝餐”“夕宿”可知本诗语言是自然质朴的,并非华美。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含义。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含义,在结合作者、背景、注解和前面诗句揣摩作者表达的情感。最后四句的意思是:我飞身在天上,什么网能束缚我!怎么能跟那些乡里小儿一起把手言欢唯唯诺诺呢?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整首诗寄托遥深。‎ 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作者历经山重水复终于见到了“___,___”的热闹景象 和淳朴民风。‎ ‎(2)辛弃疾《破阵子》中“___,____。”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内心世界,与 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义相近。‎ ‎(3)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两句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边塞的悲凉。‎ ‎【答案】 (1). 箫鼓追随春社近, (2). 衣冠简朴古风存 (3). 醉里挑灯看剑 (4). 梦回吹角连营 (5). 千嶂里 (6). 长烟落日孤城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式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能运用,考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意难写的字、易混的字还有通假字,注意不要错漏添虚词、颠倒词序。注意从题干中寻找提示性的信息。另外,书写必须工整仔细。注意箫、嶂。‎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拥有极为独特的对味道的精准把握和细腻分析的能力,我们用视觉和听觉来评鉴赏析的一切艺术,都可以由舌头代劳。‎ - 26 -‎ 什么东西最好吃?十有八九的人会说,妈妈做的最好吃。从三四岁到十五六岁, 你都是吃你妈妈做的菜,那个味道已经______在你的舌根了。一盘春天故乡的菜薹,就能让你一下子回到小 时候,回到老地方。这就是______的味感的秘密之所在。《追忆逝水年华》中,普鲁斯特写一块小玛德莱娜 蛋糕的味道如何从身体内部______了对童年往事的怀想。费孝通在伦敦一想到吴江乡下晒酱的场景就______,一想到家乡的臭豆腐就不能自持。这是一份历史的情感认同,也是他对故国记忆的一部分,秘通于他的语 言感觉与文化反思。( )味觉是一把神秘的钥匙,一不小心就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回味就是回忆。味觉有这个功能,诗怎么可能没有呢?‎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人拥有极为独特的对味道的细腻分析和精准把握的能力,我们用视觉和听觉进行的一切艺术评鉴赏析,都可以由舌头代劳。‎ B. 中国人拥有极为独特的对味道的细腻分析和精准把握的能力,我们用视觉和听觉来评鉴赏析的一切艺术,都可以由舌头代替。‎ C. 中国人拥有极为独特的对味道的精准把握和细腻分析的能力,我们用视觉和听觉进行的一切艺术评鉴赏析,都可以用舌头代替。‎ D. 中国人拥有极为独特的对味道的细腻分析和精准把握的能力,我们用视觉和听觉来评鉴赏析的一切艺术,都可以用舌头代劳。‎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凝集 不言而喻 激发 失魂落魄 B. 凝固 不言而喻 激活 失魂落魄 C. 凝集 口弗能言 激发 魂不守舍 D. 凝固 口弗能言 激活 魂不守舍 ‎2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所以说,虽然吃本身也很重要,但是附着于那一味之上的记忆更重要。‎ B. 所以说,吃本身不一定重要,附着于那一味之上的记忆才重要。‎ C. 这是因为,虽然吃本身也很重要,但是附着于那一味之上的记忆更重要。‎ D. 这是因为,吃本身不一定重要,附着于那一味之上记忆才重要。‎ ‎【答案】20. A 21. D 22. B ‎【解析】‎ ‎【20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考生需明确高考病句六大题型,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的方法有:1.语感审读法,看有没有明显不顺畅的、值得怀疑推敲的地方。2.标志判断法,巧抓特征词,快速辨析病句。特征词有并列短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长宾语等。3.紧缩主干法,划分句子成分,先看主谓宾是否搭配,再看定状补是否与中心词搭配。先细腻分析才能精准把握;“赏析可由舌头代劳”正确,“艺术可用舌头代替”搭配不当,排除B项。“赏析可用舌头代替”搭配不当,排除C项。“艺术可用舌头代劳”搭配不当。排除D项。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本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考查范围包括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熟语。实词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辨析。辨别近义词在范围大小、词义轻重、适用对象和语体色彩上的区别以及用法上的区别。在近义词中,又以考既常用又易错的词为主。熟语考查的重点仍是成语。所谓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形式,它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尽管词语考查范围扩大了,但熟语考查仍以成语为主。成语考查一般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对成语的确切意义要有比较细致的把握,防止望文生义;二是考查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并根据语境选择成语的能力。凝集,指凝结;聚集。凝固,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固定不变。“从三四岁到五六岁”,强调对这种味道的持久的熟悉,此处用“固”比“集”更准确;排除A项、C项。“不言而喻”意为不用说就能明白,而由“秘密”一词可知,此处不是“不用说”,而是“说不出”;所以用“口弗能言”。排除B项。“激发”意为刺激使奋发,与“回想”不搭配;“激活”指通过刺激使之活跃起来。故用“激活”。“失魂落魄”是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魂不守舍”形容精神分散、恍惚,意念不能集中、自持。这里强调意念不能集中,用“魂不守舍”。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达的准确、连贯。考生做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本题是选择题,注意找准题目的切入点。一般看空格的前后。有前后语境可以知道前后是因果关系,由前面的现象推出结论,故排除C项、D项。另外本文并没有对吃本身做评价,重在强调味觉的记忆。所以A项“虽然吃本身也很重要”于文无据。故选B。‎ - 26 -‎ ‎2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最近,住在重庆的赵先生对这种深夜问路的打扰不厌其烦,他居住小区的三栋公寓楼一年里冒出来300多家“网红”民宿。‎ ‎②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别开生面的大家。他们开拓了词的意境,使得本来以艳情为主的词,能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③二人曾经沧海却劳燕分飞的结局,想来是那么的悲戚,也让人不禁唏嘘感叹:难道冥冥之中真的有定数,一切都是宿命?‎ ‎④鲁智深行事历历落落,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等等,无不轰轰烈烈,让人喝彩叫好。可是,英雄如鲁智深者,也有出乖弄丑的时候。‎ ‎⑤每次到了年关,封建迷信、算命卜卦等腐朽没落的东西又借尸还魂地出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些易经研究所,我们绝不能熟视无睹。‎ ‎⑥拼起这个积木其实一点都不难,甚至可以说毫不费劲,俯仰之间也就完成了。无非就是需要点耐心,因为这个还是挺花时间的。‎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③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成语使用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失当、谦敬错位等。近年近义成语的考查成为热门,关键是要仔细分别它们的细微差别。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1.使用范围、使用对象不同;2.意义侧重点不同;3.语义轻重不同;4.色彩不同;5.适用语境不同。①“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这里望文生义,用错。②“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使用正确,排除A项、D项。③“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这里是说两人共同生活过,用错语境。“出乖弄丑”:出丑,丢脸。使用正确,排除B项。“借尸还魂”:比喻某种已经消灭或没落的思想、行为、势力等假托别的名义重新出现。使用正确。“俯仰之间”:比喻时间极短,不等于“轻轻松松”。使用错误。综上,故选C。‎ ‎2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上一场比赛勇士队用小个儿阵容把对手打的毫无招架之力。而到了这一场,没想到对手果然提前做好了准备,开局才两分钟就打了他们一个十比零。‎ B. 未来 - 26 -‎ 航天技术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按照发展主义的逻辑,作为工业化的一部分,实现太空工业化生产将会是航天事业的下一步目标。‎ C. 当玩家分数积满当前段位的分数,即可进入下一段位。而当玩家到达钻石及以上段位的晋级,每次需要完成晋级赛的要求才能成功晋级。‎ D.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并不相互排斥,更没有什么“国进民退”的说法,而且是更多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正在成为借势拓展的主角。‎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考生需明确高考病句六大题型,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的方法有:1.语感审读法,看有没有明显不顺畅的、值得怀疑推敲的地方。2.标志判断法,巧抓特征词,快速辨析病句。特征词有并列短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长宾语等。3.紧缩主干法,划分句子成分,先看主谓宾是否搭配,再看定状补是否与中心词搭配。A项不合逻辑,“没想到”和“果然”语义矛盾;C项“完成晋级赛的要求才能成功晋级”重复赘余,把“的晋级”删掉;D项“而且是更多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与前文是反向递进,关联词使用错误,“而且”改为“反而”。故选B。‎ ‎25.下面是一则在运动会上广播的启事,其中有五处表述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各位同学请注意,下面播送一则寻物启事。高三(21)班李明同学今天早上在羽毛球场觅得一个钱包和一块手表,钱包里有两张20元人民币,请失主在下午5点前来主席台广播站认领。如果没有按时来到,后面请到学生处(综合楼601室)认领。‎ ‎【答案】(1)将“寻物启事”改为“失物招领”。(2)将“觅得”改为“捡到”(或“拾到”“拾得”“捡得”)。(3)将“两张20元人民币”改为“一些现金”。(4)将“5点前来”改为“5点前到”(或“5点之前来”)(5)将“学生处(综合楼 601室)”改为“综合楼601室的学生处”。‎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公文写作。这里考查失物招领。注意格式。一般有标题。标题有三种写法:一是写为“招领”二字,二是写为“失物招领”四字,三是写为“招领启事”。其次正文:正文一般是写某人在某时某处拾到什么失物,望失主前来认领。如果物品中内容较多,例如是一个钱包,内装多种物品,可简要列出其内容名称,如“内装证件一本,饭卡一张,人民币若干”,以便失主核对是否本人所丢失。证件和饭卡的号码、人民币的数目,均不能详写,以防冒领。接着写清楚认领地址或联系方式,注明认领地址或联系电话等。最后标明发文日期。(1)“寻物启事”是指个人或单位丢失物品,希望通过启事得到帮助找回物品的一种应用文,是失主的行为;“失物招领”用于公民捡到或遇到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时,由本人或他人登写启事,通知失主前来领取,是拾得者的行为。将“寻物启事”改为“失物招领”(2)“觅得”表述过于文言化,不符合广播稿通俗口语化的原则;此外,“觅”意为寻找,带有主动意味,不符合语境。可将“觅得”改为“捡到”(3)招领启事中往往不透露被招领财物的具体数额。将“两张20元人民币”改为“一些现金”(4)“5点前来”有歧义,根据语境,应是让失主5点之前去领取。可将“5点前来”改为“5点前到”(5)广播稿不宜用小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因为其中的内容不便读出来;那些表示否定含义的引号也尽量不用,可改用“所谓的”。这里可将“学生处(综合楼 601室)”改为“综合楼601室的学生处”。‎ 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9月17日早上,东南大学中文系王珂教授终于赶到学校,他的《中外文论二十家》准时开课。前一周他到广州出差,赶上超强台风“山竹”来袭,导致飞机和高铁都坐不了。他决定从广州自费打车前往长沙,再从长沙飞回南京。到达学校后,他在朋友圈中这样感叹:“惊心动魄的一天!从广州到长沙机场,700多公里,4600元!但保持了从教三十年从来没有调过本科生课程的记录……出租车在省道上与十级风对抗十多小时,如汪洋中的小破船!此时想起我博士生导师童庆炳先生的名言——上课是教师的节日!为了今天的节日,我竭尽了全力!”网友有点赞的,也有感叹“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何必苦逼自己”的,也有说他“作秀”的,还有批评他对自己和司机的生命不负责任的。‎ 你怎么看待材料中王珂教授的做法?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答案】【例文】‎ 让坚守成为时代旋律主音符 ‎2018年9月16日,台风山竹登陆广州,航班和大巴均停运。正在当地出差的东南大学教授王珂,经历了一场30小时的"生死时速"。为了准时给本科生上课,这个教授跟台风拼了!740公里、12小时、自费4600元,王珂从广州打车到长沙。之后,再辗转飞回南京。为的就是这从教28年的坚守——从不调本科生课程。人生漫漫长路,唯有坚守,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才能享受坚守所带来的一切快乐。‎ - 26 -‎ 立志是坚守的前提。古人云:“志当存高远”,一个人只有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树立一个高远的志向,才可以为其坚守,为其奋斗。没有志向,坚守从何而来?王珂教授一直谨记他的博士生导师童庆炳先生的名言——上课是教师的节日!于是他立下了坚守岗位,教书育人的志向,才有了那句“为了今天的节日,我竭尽了全力!”。‎ 勇气是坚守的关键。塞万提斯说过:“有了勇气便能粉碎厄运。”可见勇气是多么重要。诺贝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研究炸药是有生命危险的,多少人知难而退,但是诺贝尔为了科学勇敢地坚持下去,他不因弟弟的炸死而畏惧,不因政府的阻拦而害怕,而是坚守对科学的追求,最终发明了许多炸药,被人们誉为“炸药工业之父”。可见,在探索的科学的道路上,勇气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正需要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这样才可以造福人类。‎ 毅力是坚守的核心。米开朗基罗在创作壁画《创世纪》时,他的头不得不始终朝上,而且颜料经常滴在他的脸上,他的身子弯成了弓形,即便很痛苦,但他依然坚持,因为他内心坚守着对宗教的信仰以及对艺术的追求。试想,如果没有他那惊人的毅力,西斯廷大教堂哪会有今日的辉煌?所以,坚守需要毅力。它要求人们不能半途而废,而是始终为实现目标而奋斗。俗话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毅力,怎么能克服困难呢?‎ 坚守需要我们在遇到挫折时不放弃。面对台风,王珂教授没有想过放弃,而是与台风对抗,冲破重重困难,辗转回到工作岗位,准时上课。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而遭受宫刑,饱受屈辱和世态炎凉之苦,但他并没有因痛苦而丧失斗志,反而坚守自己的信念,历经十三寒暑终于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贝多芬说过:“在困厄颠沛的时候能坚定不移,这就是一个真正令人钦佩的不凡之处。”他们在遭受极大的挫折之后仍能不放弃,这是多么值得钦佩的事情啊。一个人要坚守自己的追求,这样才可以取得成功。‎ 由此可见,坚守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就像一把钥匙,为你开启成功的大门。如果你不坚守,你就注定会失败。柳永因宋仁宗的“且填词去”而颓废,他并没有坚守自己的信念,从此放浪形骸与市井,断送了他的官宦人生。可见,不能执着坚守,就会写就悲剧人生。‎ 坚守让我们更加有价值,没有坚守的生活是乏味的,没有坚守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在不断创新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坚守的人。有了坚守岗位,社会才会发展;有了坚守追求,自己才会成功;有了坚守信念,我们才能创造辉煌。坚守吧,勇敢上进的人们,困境因坚守而柳暗花明,人生因坚守而闪耀光芒!‎ ‎【解析】‎ - 26 -‎ ‎【详解】(一)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文言文要准确翻译。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即可。蕴含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以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本题是热点事件,材料“网友有点赞的,也有感叹“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何必苦逼自己”的,也有说他“作秀”的,还有批评他对自己和司机的生命不负责任的。”考生至少可以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思考。肯定的角度可以从坚守岗位、师德的角度。否定的角度可以根据材料(作秀、不顾及生命安全、没必要苦逼自己)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要注意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本题适合写议论文,考生需要选取最有把握的,最好能联系生活。‎ ‎(二)立意:①坚守灵魂的高贵。②让坚守成为时代旋律主音符。③匠心育人。④让坚守照亮人生之路。⑤坚守,让困难让路。‎ ‎(三)素材:1.年过八旬的陕西师大章竹君教授,60年坚持站着讲课,他说:" 如果有一天在讲台上倒下了,那也是我的荣幸。"‎ ‎2.61岁丁运良教授课上胆结石突发,坚持上完课才休息。还为了课程,延迟做手术。" 我不想耽误学生上课,只能吃药治疗,延期做手术,不然课程过了没法补。"‎ ‎3.武昌理工72岁的邱教授,手臂骨折仍坚持上课、写板书、改作业,他说:"做了一辈子老师还没腻!"‎ ‎(四)结构:写议论文要立好议论文的总体框架——基本结构是考场作文提高分数的重要手段。应试作文时间仓促,不可能反复琢磨,须以基本结构为依托,迅速立好框架,才能步步到位,写出切合试题的文章,赢得全局,获得好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要求开头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主体部分选用材料分层次地论证,结尾归纳总结。立好议论文框架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引论-本论-结论齐全;二是层次分明;三是衔接自然;四是首尾呼应。本论部分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层面展开思考,对于哪个层面有话说就写哪个层面,当然也可以把这三个层面灵活组合起来写。再按照分论点(一般2-3个)的形式展开。建议采取观点+阐述+材料+分析+总结这样的段落模式。本文以材料入题,紧扣材料,点明中心论点。接着围绕中心论点按照“立志是坚守的前提;勇气是坚守的关键;毅力是坚守的核心;坚守需要我们在遇到挫折时不放弃”的分论点从为什么的层面展开论述。立论全面深刻,紧扣中心,行文流畅。‎ - 26 -‎ - 26 -‎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