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临晋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评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临晋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评语文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2018. 11‎ 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姓名、准考证号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 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 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主张“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 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师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笃信教育,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向学之风,强化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当然,我们也不必忌讳,尊师的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对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具有负面影响。比如,恪守师法,不许学生自出机杼,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后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 ‎ (摘编自徐梓《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虽然不是中国尊师传统的创始者,但却为后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榜样。‎ B.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将君、父、师并提,并且认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 C.荀子认为世人能够懂礼法、走正道及通达事理、明瓣是非都是因为有了教师。‎ D.除了在尊师上取得一致之外,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的观点都是相互冲突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所以在论述中国的尊师传统时,作者选择了从他说起。‎ B.举《弟子职》中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在各方面要有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的实例,是为了论证先秦诸子都很尊师这个观点。‎ C.文章在列举先秦诸子尊师的论据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面”为荀子的言论,“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D.文章在充分肯定尊师传统积极意义的同时,业指明了将尊师片面化、极端者的负面影响,从而体现了辩证说理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生如果对老师态度恭敬,服侍周到,但不愿勤奋学习,不肯虚心向老师求教,也未必可以说是真正的尊师。‎ B. 如果我们既能尊重教师,又学生自出机抒,这样,尊师这种传统就不会阻碍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了。‎ C.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因此,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反之亦然。‎ D.尊师传统无形中对教师的才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由具有高尚人格和广博知识的人来担任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 前方 曹文杆 ‎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4.下面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些人没有出门,但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在人生之路上找不到精神家园, 心灵深处存深深的漂泊感和孤寂感。‎ B.作者让离家的漂泊欲念和归家的故乡意识深刻文糅成一个永远的人生悖论,这体现 了作者对人类深广的悲悯情怀。‎ C.介绍丰子恺先生写旅途的散文,引用古代诗歌中思乡名句,都表现了"人在路上"的艰辛和感伤,说明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苦旅。‎ D.开篇和结尾都用问句,或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但都表现了作者对被人劳苦的关怀和同情,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叹。‎ ‎5.根据文意,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6.“一辆破旧的汽车"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魏正光中,稍迁义阳郡守。武卫将军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及帝西迁,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荥阳郑伟谓侠曰:"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侠曰:"既食人禄,宁以妻子易图也?"遂从入关。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盐菜而已。吏人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人歌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迁户部中大夫。时有奸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及侠在官,励精发擿①,数旬之内,奸盗略尽。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其自首。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侠尝遇疾沉顿,士友忧之,忽闻五鼓,便即惊起,顾左右曰:"可向府耶。"所苦因此而瘳②。晋公护闻之曰:"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又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征并来候侠疾,所居第屋,不免霜露。贵等还,言之于帝。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奴隶耕耒粮粟莫不备足。缙绅咸以为荣。卒于位,谥曰贞。 (节选自《北史·裴侠传》)‎ ‎[注]①擿(tī):揭发。②瘳(chōu):病愈。‎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所拿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所拿官物/输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所拿官物/多有費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8.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及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成年以后才能取字。‎ B忧,《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丧,守丧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 C.除,除去旧职授新职。除的本义为宫殿前的合阶。而阶梯一级一级改变,故可用来表示改变原有的官职,授予新的官职。‎ D.溢,本义是推古代瘟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义色彩的称号。 ‎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侠七岁后即很聪明,有异于一般孩童。为官后忠于皇上,荥阳郑讳认为天下动乱,劝他另某前程,惧遭罪责侠拒绝了这一忠告,毅然跟随皇上西迁入关。‎ B 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他毎日只是粗茶淡饭,而不食肥鲜美味;从不私用郡中仆役,又不私取任何公物。因此受到人们尊重,称赞他为人间楷模。‎ 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越是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在工部任职 时,又敦促奸史坦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 D.裴侠时时以公事为重,深受晋公护的赞誉。皇上了解到他生活清贫,改善了他的居住条件,赏赐他良田、奴隶及各种物品,士大夫都为此感到荣耀。‎ ‎10.把下对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2)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东坡”本是一片菜地,作者被贬到黄州后,不仅躬耕于此,还自称东坡居士,可见作者甚喜欢此地。‎ B.首句着—“洗”—“清”,凸显了此时东坡之上,月光皎洁,碧空无尘,雨后一片澄澈,让人欢喜的情境。 ‎ C.“野人”一般泛指村野之人;农夫。诗中的“野人”和“几树垂柳官道斜,不成村落野人家。”中的“野人”意思相同。 ‎ D.这首诗句句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诗人将他对待仕途挫折的态度融入到了客观风物之中。‎ ‎1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 ”的君子,就要“ ”。‎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 , 。‎ ‎(4)《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风发,强劲有力的两句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16题。‎ ‎ 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 ,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 。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真可谓 。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 。‎ ‎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 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B.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拥的已想不起来了。‎ C.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D.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獼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 ‎ 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 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 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无懈可击 差强人意 B.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拍案叫绝 差强人意 C.金碧辉煌 美轮美免 无懈可击 心满意足 D.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拍案叫绝 心满意足 ‎17.下面是X市X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5分)‎ ‎ 我是X市X中学学生*哓.是一位_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现奉上大作《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拔冗回示为谢!‎ ‎ 此致 ‎ 敬礼!‎ 张晓 ‎2018年11月1日 ‎18.下面是某学校学生借用教室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连贯,不超过12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优”,你踏入高中生活差不多一百天了,对高中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请你以“李华”的名字给你的父母写一封信,谈谈高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是校园环境,可以是学校理念,可以是校园学习风气,可以是宿舍的同学,还可以是你的高中生活种种感受……‎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能出现学校名字。不少于800字。‎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观点都相互冲突”错误,该说法扩大了范围,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 ‎2.C(“‘面’为荀子的言论,‘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错误,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本文是论述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作者详写的是荀子的言论,故‘点’为荀子的言论,概写的是其他诸家的言论,故‘面’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3.D(A项对应第三段结尾“学生能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可知;B项,学生是否能自出机杼只是负面影响之一;C项说法过于绝对了)‎ ‎4.D(“都表现了作者对旅人……”错,作者在结尾的阐发才有此含义。)‎ ‎5.①外界的诱惑 ②出自无奈 ③理想的召唤 ‎6.①“一辆破旧的汽车”构成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②开篇写“一辆破旧的汽车”,描摹了一幅具体的画面,自然引出下文,使文章说理不枯燥。‎ ‎③用破旧的汽车象征人类寻觅精神家园的艰辛和伤感,使读者易于理解其深刻的主旨。‎ ‎7. C ‎8.D(谥号有褒贬)‎ ‎9.C(文中“敦促奸吏坦白交代”不是在工部任职时,而是在户部任职时)‎ ‎10.(1)裴侠说:“为了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 ‎(2)裴侠病情这样危重却不忘考虑公事,由于听到鼓声,大病就痊愈了,这难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谨慎吗?‎ ‎(3)这样之后才明白先前未曾真正游赏过山水,真正的游赏山水是从此开始的。‎ ‎(4)以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老师,则被认为是近于谄媚。‎ 参考译文:‎ 裴侠字嵩和,是河东解县人。七岁的时候,还不能说话,后来在洛城看到成群的乌鸦从西边飞来,举起手来指着这些乌鸦就说话了,后来就博闻强识特别聪明,跟一般儿童不同。十三岁,父亲去世,他悲哀过度而伤害了身体,像成年人一样。‎ 魏正光年间,提升他做了义阳郡守。武卫将军向魏帝推荐了他,授予他左中郎将。等到魏帝西迁,裴侠将要动身而妻子仍然在东郡。荥阳郑伟对裴侠说:“天下正乱,不知道乌鸦会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向东回到妻子身边,慢慢地选择栖身之地后。裴侠说:“既然吃着人家的俸禄,怎能因为妻子的缘故就改变方向呢?”于是就跟着入关了。后任命为河北郡太守。裴侠自身生活俭朴,爱民如子,他吃的只有豆麦咸菜而己。官吏百姓没有谁不敬仰他。这个郡先前的制度,郡里安排三十个捕鱼打猎的人来供应郡守鱼肉。裴侠说:“因为嘴和肚子(指吃的东西)役使人,是我不能做的。“于是全都不用这三十人。郡里又安排三十个成年男子,供郡守役使。裴侠也不把他归入自己的人,全都收取雇佣他们的钱,为官府买马。岁月长久,马于是成了群。裴侠离开官职的时候,一概什么都不拿。百姓歌唱他说:“肥美的鱼肉不吃,雇佣成年男子的钱不要。裴公坚贞仁惠,成为世上的标准。“朝廷和民间都赞叹佩服,人们称裴侠是“独立君“。‎ 后来提升裴侠做民部中大夫。当时有不法官吏,主管管理仓储财物,多年隐瞒贪污达到千万钱。等到裴侠到官任,振作精神,揭发检举,几十天的时间内,不法的官吏受惩处,奸盗这类事情大略就没有了。后来裴侠调任工部中大夫。有个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在府中悲伤哭泣。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掌管的官府财物,有很多我耗费占用了,裴公清廉严明有名声,我害怕遭到罪过责罚,是这个原因哭泣。“裴侠听到这件事,允许他自首。李贵说出隐瞒耗费的五百万钱。‎ 裴侠曾生病疲惫不振,一些读书人朋友都很担心他。他忽然听到五更的鼓声,就立刻振作起来,对手下人说:“可以去府衙了”他所得的病因此而痊愈了。晋公护听到这件事后说:“裴侠病情这样危重却不忘考虑公事,由于听到鼓声,大病就痊愈了,这难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谨慎吗?”还有一次,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征一起来探望裴侠的病情,(看到)裴侠所住的房屋,不能躲避风霜,宇文贵等人回来,向皇帝说此事。皇帝怜悯他贫苦,于是为他建房屋,并且赐给十顷良田,奴隶、种地的工具和粮食等没有什么不备足。当官的都引以为荣。死于岗位上,谥号叫“贞”。‎ ‎11.C(“野人”诗中应是诗人自己,不是农夫。)‎ ‎12.①意为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听这铿然的声音。②“莫嫌”“自爱”,两个对比强烈的感情词凸显了作者虽仕途不顺但仍“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意思对即可)‎ ‎13.①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④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14. C ‎15.B(本题要按逻辑顺序来排序,“味之无穷”是表达效果,一般要排在最后,故选B.)‎ ‎16.B.(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裝饰华丽,光彩夺目。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无懈可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点漏洞。拍案叫绝:形容非赞赏。用于对某人的言语或佳作。差强人意:形容尚能令人满意。心满意足:形容心中非常满意。)‎ ‎17.(1)“妹仔”改为“女生”‎ ‎(2)“你刊”改为“贵刊”‎ ‎(3)“大作”改为“拙作”或“拙笔 ‎(4)“拜读”改为“指正”‎ ‎(5)“务必”改为“能”或“能够”‎ ‎18.需借用教室的学生先填写教室临时借用申请表,交由学院负责老师批准,再到行政楼201室教务处学生事务受理中心办理借用手续。借用普通教室只需要到下院311室教室管理组备案;借用多媒体教室则需先在东中院205室教育技术中心备案,再交由教室管理组备案。‎ ‎19.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