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高二十月检测题(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临近端午,许多人早早制定了游玩计划,购物、出行、访友……在忙碌与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假期,放松一下原本无可厚非,可许多人似乎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了端午这个新定的“假”,或多或少淡化了端午这个传统的“节”。端午不仅是“假”,更是“节”,我们过端午节时,更应该关注它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端午节又叫五月五日、重午、端五、重五、五月节、端阳、蒲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医药节等,是最早出现的中华传统节日之一。早在先秦已经出现,到了汉代,已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诸多习俗。 有统计显示,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半数左右拥有属于自己的端午节。比如彝族都阳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在节日这一天,每家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包好粽子,在山间草坪唱歌跳舞尽情娱乐。由是观之,端午节习俗传承是古老和现代的统一、时代与地域的交融。 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栽体。包粽子、划龙舟等是主要内容。我们过好端午传统文明节日,对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鲜活地体现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端午文化应该更可以在传承中别开生面。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都可为端午提供新的载体、创制新的手段、赋予新的内涵。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持续传承和振兴端午文化?比如,立足对屈原的纪念,发掘“诗人节”传统,读诗诵诗赛诗,重塑“诗如海”的端午;比如,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实现“数字化”的端午;比如,顺应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东亚国家共建共享端午文化,打造“走出去”的端午。在这些方面,政府、企业、媒体、社会都可大有作为。端午如是,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又何尝不是这样? 端午节习俗的传承过程现代性和传统性兼具,包含中国人对文化的选择、对生活的选择,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文化自信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端午节俗在新时代丰富多彩又不失神韵地演绎,传承与彰显着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有民俗专家建议,将端午节文化修养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和必修课,同时运用新的呈现方式让人们了解体验,让端午节成为“记得住的乡愁”。 (摘编自高帆《弘扬端午文化,传承彰显文化自信》,“光明网”2018年6月17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A. 对如何过端午来说,许多人重“假”轻“节”,未关注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B. 端午节名称丰富、起源较早,先秦已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风俗。 C. 四川凉山雷波县一带的彝族人的端午节叫都阳节,有挂艾叶、包粽子等节日内容。 D. 新时代端午节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彰显了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人们对端午节的看法入题,介绍了其名称、由来、习俗、意义及传承。 B. 彝族都阳节例说明端午节非汉族独有,其习俗传承体现古今统一、时空交融。 C. 文章对如何发扬端午文化问题进行横向阐发,从三方面为相关责任主体支招。 D. 文章在论述端午传承的基础上,以专家建议作结,呼吁提升修养,创新方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从而创建了端午的网络营销模式。 B. 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都可为传承文化提供新载体、创制新下段、赋予新内涵。 C. 对端午节文化进行传承必须规范其内涵,因为传承文化是彰显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D. 端午节习俗包含了中国人对文化、对生活的选择,彰显着其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先秦已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风俗”不正确。由原文“到了汉代,已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诸多习俗”可知,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诸多习俗是汉代出现的。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A项,“介绍了其名称、由来、习俗、意义及传承”分析不正确。由原文可知,文章在介绍端午节名称之后并没有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A项,“创建了端午的网络营销模式”未然改已然;原文说的是“比如,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实现‘数字化’的端午”,只是一种设想,并没有成为现实。C项,无中生有。文中既没有提到“传承必须规范其内涵”,也没有提到“传承文化是彰显文化的前提和基础”。D项,偷换概念,“端午节习俗……”不正确。由原文倒数第二段可知,不是“端午节习俗”,而是“端午节俗的传承过程”。 【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尚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 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C. 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还是普通知识分子所坚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都体现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 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或有着一批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孔子与庄子的学说进行剖析,展现出艺术表现不同但旨归一致的中国士大夫精神。 B. 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谨严。 C. 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 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 B. 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 C.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 不少清诗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比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4. B 5. C 6. A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说法扩大范围,原文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成分得到淡化,而非所有成分都得到淡化。故答案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C,“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说法错误,罗素的话是过渡句,承上启下。证明“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以及证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一方面高旷幽远,一方面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故答案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选项B,“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说法错误,儒学与道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原文“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一直”表述 有误,原文的陈述主语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而非“中国文化”;选项C,“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说法错误,原文的意思应是“孔子庄子在艺术上追求精美,生活上追求情理”;选项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低俗化”,理解错误,相反,该诗是“时有抬头的高贵精神”的体现。故答案选A。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读书就是要潜心安坐,用心感受纸质书带来的墨香与触感。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电子书的便携、大容量和多场景适应力在当今社会更具吸引力。报告显示,近几年,电子阅读的普及率持续攀升。2016年,64%的受访者认为电子书能够让碎片时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助于提升整体阅读量。不过,纸质书因为收藏感更强,不会被读者轻易抛弃。85%的受访者表示会同时使用纸质书和电子书两种介质进行阅读。而随着人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碎片化,篇幅短小、内容优质的电子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其中,知乎周刊、豆瓣作品全集等互联网UGC内容逐渐成为人们在碎片时间内的读书新欢。 (摘编自爱范儿《从亚马逊的<2017全民阅读报告>,来看看中国人都是怎么读书的》)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 材料三: 2017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出炉。“最美的书”内容多是适合浅阅读的小众题材。有些内容如果仅依托传统的白纸黑字出版,可能很难形成阅读乐趣。好在这些内容天然带有文创属性,只要包装得法,立显“纸质”优势。其次,在设计上强调“悦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纸质书被设计者以绝佳的表现力“视觉呈现”,更像是文创产品。其设计理念更多地观照阅读的附加值。文字被趣味性装帧出立体感,“阅读”被全方位诠释成“悦读”。电子阅读器在多变的纸、墨、色彩、结构面前完败。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电子阅读时代“悦读”还得靠纸质书》) 材料四: 2004年,Blog(博客)出现在中国,社交类网络从此风靡中国。各个行业都开始向自己的产品中植入社交基因,以期通过更多的用户群带来高额利益回报。《2017全民阅读报告》的数据显示,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的有关内容,而17%的阅读者会在电商平台留下读者评论,虽然通过分享社交平台的信息的门槛相较于“阅读”而言略显宽泛,但通过评论、分享,却能增加读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电子阅读器与各类App相比,功能捉襟见肘并且囿于体积的时候,阅读类App自然成了阅读时代的新宠儿,它更加关注社交,依托手机使用更方便。各大阅读平台都在对阅读类App的社交性进行升级改造。阅读类App覆盖率排行第一的掌阅iReader通过“圈子”来经营粉丝;排行第二的QQ阅读通过“大神说”来维系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而以专注社交阅读而闻名遐迩的信读书可以说是在社交阅读上做得最好的;界面设计简洁友好;在书的段落中可以观看别人或自己写下批注,还可以加好友进行互动;赠书扉页上有人性化签名,记录你与好友赠书之情,赋予电子阅读一点儿仪式感;好友阅读对比更是赋予读书一点儿趣味,甚至你打开淘宝还有阅读时长代刷。微信读书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相比于2016年1月,微信读书的覆盖率增长215%,活跃度提升412%。这正是抓住用户对于“社交”二字的深刻需求而得到收获。 (摘编自北京商报《电子阅读迟早会替代纸质书,社交阅读是第二个掘墓者》)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B. C. D.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的书籍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是因为其内容不适合浅阅读,而且用传统的白纸黑字出版,在包装、设计方面缺乏趣味性。 B. 近几年,电子阅读的普及率持续攀升,短篇、优质的电子书越来越受欢迎,一些互联网UGC内容逐渐成为人们在碎片时间的读书新欢。 C. 根据材料二可知,我国国民2015年使用数字媒介阅读的时长均高于2014年,其中使用手机的时长明显高出2014年。 D. 《2017全民阅读报告》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的有关内容,同时会在电商平台留下读者评论。 【答案】7. D 8. B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功能捉襟见肘”不正确,由材料四原文“在电子阅读器与各类App相比,功能捉襟见肘并且囿于体积的时候,阅读类App自然成了阅读时代的新宠儿”可知“功能捉襟见肘”不是阅读类App的特点,而是“电子阅读器”的特点。故此题答案为D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解读图表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以及图表中相对应的信息,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及图表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传统的书籍“不受读者欢迎”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原文说“纸质书因为收藏感更强,不会被读者轻易抛弃。85%的受访者表示会同时使用纸质书和电子书两种介质进行阅读”,可见传统书籍仍然受欢迎;材料三说“有些内容如果仅依托传统的白纸黑字出版,可能很难形成阅读乐趣”,只是“有些内容”,并不是所有传统书籍都是白纸黑字出版难以形成阅读乐趣。C项,“2015年使用数字媒介阅读的时长均高于2014年”不正确,图中显示2015年“上网阅读”的数据略低于2014年;D项,“同时会在电商平台留下读者评论”不正确,原文是“17%的阅读者会在电商平台留下读者评论”,而不是“大部分的受访者”。故此题答案为B项。 【点睛】第1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申用嘉,字美中,号经峪。申相国文定公时行季子也。为人恭俭廉仁,勤于职事。留侍文定京师,益肆力经史百家,口诵手钞,经寒暑不辍。讲求本朝典故,曰:“吾他日当为朝廷致实用,岂能终作书生哉?”尤留心明刑之学,以为民命之死生、国祚隆替所关。 时黔、蜀用师,檄调赣兵,月饷缺,聚而哗,虔抚仓卒无计划,用嘉慷慨出谕,皆惧伏退。而抚军反愧而忌之,前缙绅不得请者,因乘机中之,平迁高州府同知。用嘉治赣五年,再摄府事,摄属县一,奉檄巡行他郡县三,菹醢之属无所扰于民。将行而军民诉制府请留者,连日不得休。 寻奉旨擢应天治中,丙寅夏之任。府尹故尊重,不亲狱讼钱谷,多委僚佐。治中又领江防钤辖,沿江屯营,职最剧。上官知其练达,凡大事非其职掌者,更以属之。如经画江东驿马,商民并赖者数十年,是其一也。尝奉檄盘盐,却盐商例金。司鼓铸局,不取羡,令铜费而工精,私铸者不禁自绝,而用嘉所铸钱久行不废焉。逆奄魏忠贤方横,大吏牒下为建祠,用嘉独持不可。 丁卯,晋刑部江西司员外郎。时先帝御极,诛忠贤,其党者分别定罪。张体乾、谷应选尝罗织刘铎以死,至是用嘉主其狱,据律论大辟,谳状出,海内称快。都察院易应昌以忤旨得罪,司谳者普受重谴。用嘉案呈,不抗不阿,卒荷宽典。 甲戌计吏举异等,升贵州按察司副使。察所属孔子庙,废者建之,圮者修之,备祭器,习礼乐,董师儒以教化诸生,彬彬兴文教,而诸兴作费又皆捐俸禄以倡僚属,多方措置,不以取诸民。期年之间,文事武备,粲然可观矣。 甲中闻变,痛愤甚,谓家人曰“吾不能面颜人世矣”。言讫而瞑。 用嘉天性仁厚,约于自奉而厚人。当理刑赣州时,有通判伍君到官,未几,卒,贫不能殓,用嘉经纪其丧而归之。同乡沈应奎为郡狱官共其职厚遇之罢官中道舟覆衣食其妻子封丘陇其他周恤姻族盖不胜计云。 (节选自《明史·中用嘉传》)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同乡沈应奎为郡狱官/共其职/厚遇/之罢官/中道舟覆/衣食其妻子/封丘陇/其他周恤姻族/盖不胜计云/ B. 同乡沈应奎为郡/狱官共其职/厚遇之/罢官/中道舟覆/衣食其妻子/封丘陇/其他周恤姻族/盖不胜计云/ C. 同乡沈应奎为郡狱官/共其职/厚遇之/罢官/中道舟覆/衣食其妻子/封丘陇/其他周恤姻族/盖不胜计云/ D. 同乡沈应奎为郡/狱官共其职/厚遇/之罢官/中道舟覆/衣食其妻子/封丘陇/其他周恤姻族/盖不胜计云/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子,即小儿子,古代用伯、仲、叔、季称兄弟排行。 B. 檄,亦称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C. 缙绅,明代指各级官吏,也包括封赠官、捐纳官等。 D. 大辟,指长篇大论,议论犯人罪责,确定判刑。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申用嘉刻苦治学,有自信。学习经史百家,诵读、抄写,历经寒冬酷暑,从不间断;他曾自许将来会在朝廷做大事。 B. 申用嘉处事果断,招来忌恨。土兵聚众哗变,他慷慨激昂发出命令,哗变士兵都惊惧后退;抚军反而因羞愧而忌恨申用嘉。 C. 申用嘉重视教化,治民有方。维修重建孔子庙,备办祭器,演习礼乐,任用儒师;教化百姓,文教兴起,百姓文雅有礼。 D. 申用嘉政务繁重,深得信任。他任应天府尹,管辖江防事务,筹划江东驿站车马;上级官员了解信任他,委以更多的事务。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官知其练达,凡大事非其职掌者,更以属之. (2)逆奄魏忠贤方横,大吏牒下为建祠,用嘉独持不可。 【答案】9. C 10. D 11. D 12. (1)上级官员知道申用嘉干练通达,那些本不是申用嘉掌管的事务,也交给申用嘉办理。 (2)奸党魏忠贤正横行(天下),高官下文书要求给魏忠贤建造祠堂,只有申用嘉不赞同。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同乡沈应奎为郡狱官共其职厚遇之罢官中道舟覆衣食其妻子封丘陇其他周恤姻族盖不胜计云”,这句话的含义是“同乡沈应奎担任郡里的狱官,供职期间,申用嘉优厚地对待他被朝廷罢官,中途翻船,申用嘉给他的妻子提供衣食,为沈应奎修墓。其他救济姻亲同族之事,不计其数”。用排除法:“郡狱官”是官职,不应分开,排除BD。再看AC两项,“厚遇之罢官”中“之”是代词,作“厚遇”的宾语,所以应该是“厚遇之/罢官”,故答案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D,大辟:古代刑罚,泛指砍头。故答案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选项D,“他任应天府尹,管辖江防事务”错,原文说“寻奉旨擢应天治中,丙寅夏之任”。故答案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得分点:练达:干练通达;职掌:掌管;属:嘱咐,交给;定语后置句。(2)得分点:方,正;横,横行;牒,文书;持,认为,坚持。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申用嘉先生,字美中,号经峪。他是相国中时行的小儿子。申用嘉为人恭敬、节俭、廉洁、仁义,勤于政务。留在京师侍奉父亲,申用嘉更加努力地学习经史百家,诵读、抄写,历经寒冬酷暑,从不间断。研究明朝的典故,曾说:“我将来定当会在朝为官做有益的大事,怎么可能只当个书生呢?”特别留心法令等方面的学问,他认为国家法令与百姓的生死性命、国运的兴隆衰落息息相关。 当时黔、蜀地区发生战事,朝廷发檄文征调赣州兵马,军队粮饷供应不上,士兵聚众哗变,抚军仓促行事没有对策,申用嘉慷慨激昂发出命令,哗变士兵都惊惧后退。抚军反而因羞愧而忌恨申用嘉,以前那些没有机会请谒的官员,也趁机中伤申用嘉,于是他被平调高州府同知。申用嘉治理赣州五年,其间两次代行府中政务,还代理县长职务,接受使命巡行别的郡里的三个县,动用刑法之事从不扰攘百姓。申用嘉将离开赣州时,军士百姓到制府诉说请求挽留他,接连几天不断。 不久,他被朝廷提拔为应天治中,丙寅年夏天到任。府尹原本位高权重,不亲自处理案件钱粮之事,大多委派下属官员。治中又管辖江防事务,沿长江的屯营,事务最为繁剧。上级官员知道申用嘉练达事务,那些本不是申用嘉掌管的事务,也交给申用嘉办理。如经营筹划江东驿站车马,商户百姓依赖享用数十年,便是其中的一件。曾经接受官文被委任管理盐务,拒绝盐商按惯例给官员的钱。掌管鼓铸局,不取盈余,让工匠多铸铜,工艺追求精细,私自铸钱者不禁自绝,申用嘉所铸钱久行于世不废弃。奸党魏忠贤横行(天下),高官下文书要求给魏忠贤建造祠堂,只有申用嘉不赞同。 丁卯年,晋升刑部江西司员外郎。此前,先皇帝在位,诛杀了魏忠贤,魏忠贤的党羽也分别定罪。张体乾、谷应选曾经罗织罪名害死刘铎,此时,申用嘉审理此案,依据法律判其死罪,判状传出,海内称快。都察院易应昌因为违背皇帝旨意获 罪,执法官普遍受到重罚。申用嘉呈上文案,不卑不亢,最终被宽大处理。 甲戌年间朝廷考核官吏,申用嘉被定为优异等次,升任贵州按察司副使。视察贵州管辖的孔子庙,废弃的重建,倒塌的维修,备办祭器,演习礼乐,任用儒师,教化百姓。文教兴起,百姓文雅有礼,而各种费用都是自己捐献俸禄,倡导下属捐献或多方筹措的,不向百姓索取。一年之后,文教武备,迅速发展,皆有可观之处。 甲中年,中用嘉得知明朝灭亡的消息,悲痛愤恨,告诉家人说“我没有脸面活在人世了。”说完闭目而亡。 申用嘉天性仁厚,约束自己的生活却能厚待别人。当他在赣州执掌刑法,有位姓伍的通判到任,不久就死了,家庭贫穷没有能力殓葬,中用嘉为其筹办丧事,送回老家下葬。同乡沈应奎担任郡里的狱官,供职期间,申用嘉优厚地对待他被朝廷罢官,中途翻船,申用嘉给他的妻子提供衣食,为沈应奎修墓。其他救济姻亲同族之事,不计其数。 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平生事②,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②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3.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作者的心绪。 B. “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 “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D. 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14.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3. A 14. 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 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 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诗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A项,“‘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不正确,应为“拟人”手法。“雨恨云愁”意思是雨绵绵,恨意难消,云层层,愁绪堆积。云、雨并无喜怒哀乐,“恨”“愁”本是人才有的情感,这里用来写“雨”和“云”,赋予“雨”和“云”以人的特点,雨生恨,云发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故此题答案为A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上片,“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写雨含恨,云生愁,江南景色依旧上好美丽。由注释可知,诗人是山东人,此时写江南美景,却以“恨”“愁”开篇,就表达出诗人客居异乡的愁苦之情。“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写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更激起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感。下片,“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征鸿”,大雁,因雁秋天南徙,春天北归,故称。如缀,雁群排列整齐,一行连一行,连接不断的情景。“征鸿”展翅高飞,诗人屡受贬谪,联系下文“平生事”,可知此处诗人用充满生机的群飞大雁,反衬自己仕途失意和孤独寂寞。结尾“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写回想平生事业,此时此刻凝视征鸿,谁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伤感抑郁之情和心志远处追诉的苦闷。 【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有意境相近的两句,“_____________, _______”,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望,“________, ________”现实却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于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 (5)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 (6)李煜《相见欢》中情景交融地描画出秋的萧瑟与词人的孤寂凄寒之感的词句是“__________”。 (7)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交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 【答案】 (1). 山回路转不见君 (2). 雪上空留马行处 (3). 辛苦遭逢起一经 (4). 干戈寥落四周星 (5). 了却君王天下事 (6). 赢得生前身后名 (7). 无可奈何花落去 (8). 似曾相识燕归来 (9). 箫鼓追随春社近 (10). 衣冠简朴古风存 (11).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2). 海日生残夜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遭、逢、经、戈、寥、赢、燕、箫鼓、冠、简朴、寂寞、锁、生。 语言文字运用题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观照“大国”的同时,也把表现“小家”作为重点;透过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幸福民生的美丽画卷。 B. 置身外交圈半世纪,外交事务可谓吴建民大使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重要部分,就在不到半个多月前,他还在“2016中美大学智库论坛”上,作了题为“中美关系与世界秩序”的主题演讲。 C. 随着离开家乡到外地就学的流动儿童日益增多,了解、研究他们的各种需求和面临的各种挑战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D. 到过希腊的人都认同,不但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更是希腊建筑史上伟大的艺术奇葩,是每个希腊人引以为傲的建筑奇迹。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再审查附加成分,做出正确判断。A项,成分残缺或赘余,“透过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幸福民生的美丽画卷”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应去掉“透过”和“影片”之后的“,”,改为“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幸福民生的美丽画卷”。B项,“置身外交圈半世纪,外交事务可谓吴建民大使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重要部分”结构混乱,应改为“外交事务可谓置身外交圈半世纪的吴建民大使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重要部分”;“不到半个多月”不合逻辑,去掉“多月”,或去掉“不到”。D项,语序不当,“不但奥林匹亚宙斯神像”关联词和主语语序错误,可改为“奥林匹亚宙斯神像不但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不合逻辑,前后分句递进关系错位,“不但……更是”表递进关系,应把“不但”和“更是”后面的内容互换位置。故此题答案为C项。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完全可以预见,如果台湾不改弦更张,还有更多别的“邦交国”离它而去,转向寻求与北京建交,台湾很难继续用小恩小惠留住它们。 ②提高代驾企业与司机的准入门槛,实行持证上岗,明确权责关系,包括将代驾责任险变成强制性责任险,已燃眉之急。 ③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是让你将演艺当成一项事业,厮守终身,而不是朝三暮四,以假乱真,台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戴着面具生活,甚至以炒作为乐,以丑为美。 ④《人民日报》坚持正确办报方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发表的文章多是不刊之论。 ⑤抗日战争时期,逃难而来的赵川靠在车站做装卸工谋生。他虽然努力工作,但在米珠薪桂的南京,还是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难。 ⑥在一些人看来乱扔烟头可能是件小事,但就是这心不在焉的小过失往往会酿成大祸,近来各地就发生了多起因野外违规用火而引发火灾的事件。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句中指台湾应改变政策,使用正确。②燃眉之急:像大火烧眉毛那样急迫;指很急迫的事。是名词性成语,不能用“已”修饰。使用错误。③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也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句中指台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戴着面具生活,使用不正确。④不刊之论:意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借以形容文章或言辞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句中指文章写的好,使用正确。⑤米珠薪桂:米贵得像珍珠,柴贵得像桂木;形容物价极其昂贵,句中指抗战时期南京物价高,使用正确。⑥心不在焉:意思是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不能用来指“乱扔烟头的小事”,使用错误。故此题答案为D项。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这款山水盆景构思精巧,意境深远,放在您的家里定会让贵府增色不少。 B. 西安咸阳机场传来广播声:“由于下雪,部分航班因此延误,滞留旅客可望明日返回。” C. 王太太的客厅里总是高朋满座。我是稀客,但是她对我并不因不熟悉而疏远,总让我如沐春风。 D. 父亲季尧是著名学者,儿子季舜也新晋教授,朋友真诚赞美季氏父子说:“季氏伯仲,一门双杰,虎父无犬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A项,“贵府”,敬辞,尊称对方的家,使用得体。B项,广播的内容要通俗易懂,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滞留旅客可望明日返回”书面语色彩太重,不符合广播稿的要求。C项,稀客:通常用作敬语,称不常来的客人,一般不指自己。本句用来指自己,表达不得体。D项,“伯仲”指兄弟,句中用来指父子,不得体。故此题答案为A项。 19.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风物长宜放眼量”,祖国山水秀美壮丽,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我们在闲暇之余可以多去各地走一走,亲近当地的自然风光,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B.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 C.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要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勇于创新,力争一流。 D.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着他的学生,感动着无数人,也因此获得了无数赞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考核所选诗句是否符合语境,题中A项,“风物长宜放眼量”意思是放开眼界,以阔大的胸怀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语境是多去观赏自然风物,诗句与语境不符。B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开头,却很少有能到终了的。告诫人做事要有始有终,善始善终。与语境相符。C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是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变革、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与语境相符。D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树、李树不说话招呼,但由于花朵和果实吸引人,人们争着前来赏花摘果,使得树下自然走成一条小路。比喻为人真诚、忠实,自然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与语境相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 ,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 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 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 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 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 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 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C. 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 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答案】20. B 21. B 22. C 【解析】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该题要注意搭配不当和成分赘余。A、D项,“保持……文化”搭配不当;“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选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因此选B项,B项陈述对象和前文也保持一致。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选成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成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第一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轰轰烈烈,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适合语境。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适合语境,因为乡土文化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也适合语境。排除A、D两项。最后一空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雨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适合语境。而饱经沧桑是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与语境不合。因此排除C项,选B项。 【点睛】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1.不要望文生义。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 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 3.注意适用对象。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 4.注意谦敬成语。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 5.注意两用成语。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 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 7.还有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 23.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说明如何修改。 通知 各位家长: 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兹定于2018年3月30日在我校报告厅召开高三年级家长会。我们将传达今年高考改革的形势,通报第二次模拟考试情况,与大家磋商高考冲刺复习事宜。请务必准时到会。 2018年3月25日 某某中学 【答案】(1)“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删去。(2)补出具体开会时间。(3)将“传达”改为“分析”。(4)将“磋商”改为“讨论”。(5)落款处时间放在最后一行。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是应用文的改错,注意格式和用语。题中通知应该“简明”,“春光明媚,惠风和畅”无用;“传达”和“形势”搭配不当;“磋商”不合语境,应用于“较正式的场合”,从格式看要有具体的时间,落款时间应放到最后。 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母亲节前后,许多网友在微博、微信、网络社区中扎堆,突击“秀孝顺”。有的网友晒出为母亲购买的价值不菲的化妆品、首饰、包、电子产品;有的人请母亲去高档餐厅,并将菜式拍照上传;有的人转发“母爱”主题文章,抒发对母亲的讴歌。对此,有人赞赏,也有人提出质疑。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母亲节“秀”一把又有何妨 在我看来,不管是晒一晒为母亲购买的化妆品、首饰、包、电子产品,还是转发“母爱”主题文章,抒发对母亲的讴歌,微博、微信、网络社区中扎堆、突击“秀孝顺”,非但无可厚非,相反还应加以支持。这是因为给母亲“实惠”的行为抑或转发“母爱”主题文章的“实不至”的举动,针对自己的母亲,抑或群体意义上的母亲,都为母亲节增添了节日的光彩。 实际上,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序列中,并没有父母之节,母亲节是“洋节”。在西方,每逢母亲节,人们会向母亲献上石竹花,而“洋节”在中国怎么过,应该是各有各的做法。但按照中国习俗借母亲节用多数人都能接受的行为来表达“感恩”之心,应该是适宜的。 或许有人认为,消费意识和“秀”的欲望合谋可能消解了母亲节的意义和价值,形式化、物质化成为其标识,而孝心、感恩恰恰应该是非形式、非物质的。故而,从昂贵礼物到煽情话语,“秀”出来的孝心和感恩是可疑的,它们很可能展示的只是虚荣心和表现欲。这两种心态使母亲节更像一种购物和展示的网络狂欢,而很难成为孝心和感恩的真正表达。 我们并不否认这种“秀孝顺”很真实地表达孝心和感恩,完全地体现母亲节的含义,但是,如果连这些行为都不做或者做不了,我们还能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呢?同时,“秀孝顺”也并不意味着平时就不孝顺。当五四青年节年轻人的联欢不见踪影,当教师节简单的学校聚餐被取消,试问这些写在日历中的节日还有多少意义?面对现实,以平常心看待这些“秀”或许是我们应有的心态。 因此,微信朋友圈传播的这些内容,实际上是尊重母亲尊重女性的体现,代表着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能在当天和妈妈团聚,亲身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感恩与祝福,通过网络传播,具有积极扩大化的作用。同时,朋友圈的刷屏内容既有文字图片也有视频音乐,这样的拓展让大家有机会以更丰富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爱。 或许,还有人认为,母亲节力所能及地表示一下孝顺是应该的,拿出来“秀”颇有炫耀的意味。其实,“秀”或者不“秀”那是个人的意愿,您也可以“秀”呀。 所以,母亲节“秀”一把又有何妨。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要求对母亲节前后许多网友在微博、微信、网络社区中扎堆、突击“秀孝顺”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作文的核心在于对母爱的正确理解与对母亲的感恩意识和孝顺的言行表现。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角度一:对“秀孝顺”的行为给予肯定和支持。“秀孝顺”虽然有炫耀的色彩,但毕竟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与祝福,而且很多是有实际行为的。角度二:别把母亲节过成一场“秀”。对母亲的感恩与孝顺,更多的应是一种日常行为,一种生活常态,不应用来满足虚荣心和表现欲。角度三:对“秀孝顺”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在今天这样一个自媒体的时代,人人都有可能作出各种各样的“秀”,“秀孝顺”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对此我们应给予多一点理解。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主要谈论“秀孝顺”。本作文应属于新材料作文中的社会时事型。而社会时事型最大的特点是“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生活”。具体到本题而言,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感,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可以从对“秀孝顺”的行为给予肯定和支持,别把母亲节过成一场“秀”,对“秀孝顺”多一点宽容和理解等角度立意。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作文的核心在于对母爱的正确理解与对母亲的感恩意识和孝顺的言行表现。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