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某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www.ks5u.com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化,也包括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国的文化。尽管这些藩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疆界内了,但历史上它们的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并且,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依然有强大的影响力。除此之外,有些民族的主体在境外,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他们的文化已经跟其母体的文化有所区别了。例如,新疆有俄罗斯族,他们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中国文化应该包括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不能片面地将其理解为华夏汉族这一主体民族的文化。尽管长期以来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人数也占到绝对多数,但要注意到,汉族及其文化一直在不断变化着。如果它不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没有大量吸收其他民族的人口和文化,那么,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它都不可能有今天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们为什么会有我们的文化自信?因为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那就是吸引、融合其他民族的人口。它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准是什么呢?不是血统,而是文化!血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除非通婚,但是文化则不同。在文化上,只要接受中国文化,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认同上说,大家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血统来说,“炎黄子孙”是非常多元的,根本就不是一个老祖宗可以传下来的。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祖先是从中亚迁到内地来的。唐朝有好多姓白的其实都是中亚人。正因为他们把文化带过来了,中国文化才会丰富多彩。 中国文化的特色主要有三点。 一是中国文化是独立发展的。在西方人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中国文化主要是独立发展的。它吸收其他文化,主要是在一些枝节上,而不是主体。如,佛教传播到中国,中国文化改变了佛教,所以就有了中国文化和佛教结合产生的禅宗。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因素。从当时的中国版图来看,东、南、西、北面要么是高原、山脉、大洋,要么就是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因此,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在封闭的大环境中,它是最先进的。在外界突破地理障碍,把文化带到中国以前,它没有受到什么挑战。也正因如此,它是延续的。 二是中国文化相当自信。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而从中国的疆域来看,适合农耕的地区在西汉时已定型,所以中国基本上还是适应农业社会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又有相当自信的特点。在中国的确在大的地理范围内是最先进的情况下,这种自信没有害处。但如果已受到外界的挑战,事实又证明自己已不是“天下之中”“无所不有”了,却依然持有一种片面、过分的自信,那就不能适应世界潮流了。 三是中国文化历来是开放而不传播的。汉朝、唐朝比较开放,讲“汉唐雄风”。确实,汉朝、唐朝的开放程度超过了其他朝代,但它们的开放是允许、欢迎各国来,很少往海外派人,甚至是禁止中国人出去的。宋朝政府甚至认为,文化不能随便传播,因此禁止出口图书到辽国或者西夏。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传播中国文化。但如果不传播,谁会承认、接受先进的中国文化呢? (摘自《中国需要怎样的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不能片面地将中国文化理解为华夏汉族这一主体民族的文化,它既包括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化,也包括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国的文化等。 B.中国文化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它只是在一些枝节上吸收了其他文化,其主体汉族文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C.在西方人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它不会全盘接受外来文化,禅宗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因素。 D.只开放而不传播是中国文化历来的特点之一,即使在开放程度超过了其他朝代的汉朝、唐朝也是如此;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不是传播中国文化,而是宣扬国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一些藩国的文化历史上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仍有强大的影响力,尽管这些藩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境内了,但这些藩国的文化仍然属于中国文化。 B.我们之所以会有文化自信,是因为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吸引、融合其他民族人口的优点。 C.从以前的中国版图来看,中国处于相对封闭的大环境中,而且中国文化又是封闭的大环境中最先进的文化,它从未受到过其他文化的挑战,因而能够延续至今。 D.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中国适合农耕的地区在西汉已定型,因此中国基本上能够适应农业社会,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相当的自信,这种自信一度没有害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些民族,如新疆的俄罗斯族,他们的主体在境外,但是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其文化已经跟母体文化有所区别,所以其文化也属于中国文化。 B.从文化上来看,只要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文化,认同了中国文化,那么不管你来自哪里,都可称为“炎黄子孙”,如白居易的祖先;而要从血统上变成“炎黄子孙”,只有通婚。 C.一种文化在历史上取得了“天下之中”“无所不有”的辉煌成就,但如果已受到了外界的挑战,已不是最先进的文化了,那就应该向其他文化学习,吸收其优点。 D.如今,我们应当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但又不能持有片面、过分的自信,否则就不能适应世界潮流;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国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人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 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坊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⑾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⑿那么,谁救四堡呢?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这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 B.“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C.“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运用了比拟的修辞,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D.文中的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标题说明“四堡雕版”是全文记述的中心,但作者却先写建阳文明,再写建阳图书,然后才写雕版之乡四堡,入题缓慢。 B.作者特意交代四堡所处的地理位置,交代了四堡文明得以延续的客观原因,四堡 文明不被重视的落后根源——闭塞愚昧,保守落后。 C.第⑤段中作者采用比喻、排比、对比的手法,详细描绘了四堡民居的现实状貌,既写出了它的优雅可爱,也写出了它衰败没落的可悲命运。 D.邹氏家族将祠堂改为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并只储藏了一套完整的书版,作者既惊喜又震惊。 E.作者的感情是悲观的,他认为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中国印刷术“活态的见证”命运堪忧。 6.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将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2017年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事实证明,塞罕坝人越节制,大自然的回馈就越慷慨。如今,塞罕坝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并每年将创造超过 120 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中新网北京2017年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前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从另一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日透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8.8亿元,立案侦查1183件,拘留1103人,约谈13593人,11390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就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 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B.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C.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 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轮督察又已全面启动。 D.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民生工程,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 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 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 B.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提供示范;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 C.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坝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D.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厉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三的一系列数字既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E.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可实现。 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上,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②。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宋子,地名。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5分) (2) 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9分) 项 羽 陆 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和马,并且首句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却是具体的叙事,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了虽然范增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将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 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了他对于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已经达到了无话可说的程度的句子是“惨象, ;流言, ”。 (3)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在美日军演以后,日本终于图穷匕见,明目张胆地提出以中国为“防卫”的目标,此态势与美国逐步战略东移,基本上是亦步亦趋的。 ②这场音乐会舞台设计非常唯美,如梦如幻,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在美丽的视觉中欣赏美妙的变徴之声,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享受。 ③近几年,随着宫斗剧的大爆发,有的扮演皇后让人切齿拊心,而斯琴高娃扮演的孝庄皇后却是令人钦佩,很难演的角色被她演活了。 ④BBC评论员这样评价塞尔比:“他打出了世界第一的水准,那几杆斯诺克堪称经典,让奥布莱恩这样的经验丰富的对手都无可奈何。” ⑤休斯顿德州人让宇航员来帮球队宣布自己的选秀签,而印第安纳波利斯小马则让 动物园里的猴子来宣布球队的选秀签,总之都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吸引球迷们的眼球。 ⑥近日,七名湘籍知识界人士发出倡议:积极响应湖南省委号召,踊跃参与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从谏如流,为湖南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眼下,随着网络购物、移动支付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个人信息的保护和避免个人隐私的泄露己成为日益迫切的社会问题。 B.我们坚持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就是要达到“教育一个青少年儿童,影响一个社区,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目的。 C.《红海行动》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的故事,是一部将爱国主义与动作元素完美结合的国产优秀影片。 D.我们所以感到年味儿淡薄,正是由于传统年俗日益消减所致,而不是因为年的情结淡漠,后者从春运大潮的涌动就可以看出。 19.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还书用语:大作拜读完毕,兹原物璧还。 B.请柬用语:6月16日是小女满月之喜,本人略备菲酌,敬请各位光临…… C.情景对话:“令郎贵庚?”“犬子今年14岁。” D.回函用语:如不出意外,本人届时定当拨冗出席。 20.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_ _①__?山崩、滚石等地质灾害可能会出现在一些山石不稳固的山区;不良天气情况有可能增加登山者迷路或失足等危险情况出现的几率。__②__,人们应当向山崩、滚石运动的垂直方向逃生,寻找稳固的大石等可供藏身的地方躲避。如果在登山过程中 _ ③ _ ,应立即停止登山活动,就近寻找安全区域,等待天气转晴,或者利用通讯手段,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并寻求帮助。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今年以来,河南白云山、浙江天台山等多地景区施行限期免票或永久免票政策,以带动当地暑期游升温。以此足见,景区只要实行低价门票政策或免门票,就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游览。旅游者越来越多,就能促进旅游消费,拉动旅游经济。景区景点迅速上马低价门票政策或免门票的经营模式刻不容缓。 ①低价门票或免门票未必能吸引更多旅游者。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③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李白) 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载) ⑤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B “只是在一些枝节上吸收了其他文化” 错,原文是“主要在一些枝节上吸收了其他文化” 2、C “从未受到过其他文化的挑战”错,应该是“在外界突破地理障碍,把文化带到中国以前,它没有受到什么挑战。” 3、B “只要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文化”错,根据原文意思,只要接受了中国文化,承认了自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即可,并没有说一定要放弃自己原来的文化。而且原文还说“正因为他们把文化带过来了,中国文化才会丰富多彩”。 4、C C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不当,“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猜想”,喻体是“花”和“锦”,比喻词是“如”“似”。“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用在文章的开头,“在四堡灰飞烟灭”及四堡雕版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失望之情。 5、(5分)CE A项,“入题缓慢”错误。作者在文章的首段就写到了“在四堡灰飞烟灭”,第二段接着就介绍雕版基地的情况,入题迅速。B项,“愚昧”“保守”无中生有,文中找不到依据。D项,“邹氏家族将祠堂改造为一个小型的博物馆”错误,由第七段可知,原文是说“有心人”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为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并不是邹氏家族自己改造的。(答对一项2分,答对二项5分) 6、(6分)(1)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2)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 (3)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4)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答对其中3点即可) 7、B 原文为“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 8、(5分)AD B项,“具体问题”不对;C项,“120亿”是每年创造的生态服务价值;E项说法绝对。(答对一项2分,答对二项5分) 9、(6分)①党中央对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科学决策,制定了具体目标,对建设美丽中国有坚定的决心;②地方政府切实贯彻中央部署,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③对环境保护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对环境污染实行严厉的法治;④百姓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理解、对美丽环境的热切期待、对生态保护的积极行动。 (答对其中3点即可) 10、B 句子的核心部位是动词,如“惊”“抗礼”“歌”“去”,抓住每个句子的谓语动词,再辅以语气词标志和结构词标志,对不同选项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11、A “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 12、C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 有误。别人还不知道他的身份。原文“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意思是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 13.(10分) (1)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 (2)伺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竟然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 附【译文】 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伺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对完全赦免他感到为难。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14、A “对比”错。 15、(6分)诗的前两句通过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只有兵败乌江,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敬仰,惋惜,批评 每点2分) 16、默写: (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尤使我耳不忍闻 (3)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7、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图穷匕见:指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使用正确。②变徴之声:变徴,徴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后常用来形容悲壮之声。此处属于对象误用。③切齿拊心:形容非常愤恨。拊,拍。使用正确。④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使用正确。⑤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明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此处不合语境。⑥从谏如流:听从规劝像流水一样自然,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此处用错对象。 18、C A项,缺少主语,删掉“使得”;B项,语序不当,应是“教育一个青少年儿童,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文明整个社会”;D项,结构混乱,“由于传统年俗日益消减所致”句式杂糅。 19、D 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是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句中用于自身,不当。 20 (6分) ①登山有哪些安全隐患 ②一旦遇到山崩、滚石等地质灾害 ③遭遇不良天气情况 21 (4分) ②旅游者数量增多,不一定会给景区景点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③并非所有的景区景点都适合低价或者免门票政策。 22、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材料作文,要认真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此为中心作文。主要要结合材料中六则名言得出的观点,来构思、立意。六则材料,都充满哲理。或劝人奋进,或启发人们面向阳光,都发人深省。第①则材料说的是与周围的人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但又要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第②则材料说的是人活到老学到老,好学不倦。第③则材料说的是感叹时间的流逝,要珍惜时间。第④则材料说的是要成功就必须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第⑤则材料说的是人要有追求,不在和谐和稳定中消沉。第⑥则材料说的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 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可有以下组合方式:①⑤两则可以合为一组,从中探讨和谐的辩证关系;②③两则可以合为一组,强调珍惜时间,好学不倦……但无论怎样组合,都必须能自圆其说,不能生拼硬凑。在引用名言时要与上下文水乳交融,不能生硬插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