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留住正在消失的乡音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②近年来,留住乡音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正是因为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现代化越来越快,方言的萎缩如暮春时节万花纷谢,难以抗拒。一旦乡音荡然无存,模糊的乡愁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③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十来岁少年学得母语,就具备了终生语言能力的70%;同时学会几种语言,不但不是负担,还有助于提高智商.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就是好例子.如今的孩子却学了普通话、丢了方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以普通话为基本教学用语是正确的,但在教好普通话的同时,周末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不也很好吗?‎ ‎④只看到方言妨碍普通话规范是片面的.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也曾向通语输送有益成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利用对应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例如,可告诉没有翘舌音的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d”“t”的,就是翘舌音:都屠—者猪储署,迢貂—招召超绍。有的分不清“f”“h”,可指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b”“p”的,只能是“f”;反饭贩—板扳,非匪痱—排悲;凡是同声旁的字读“g”“k”的只能读“h”;胡湖—古苦,混馄—昆棍.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都编过这类对应字表,可惜后来没用于教学。‎ ‎⑤除了语音对应,方言词汇、句型和普通话不同的,也可以列表对照。例如:赶趟/来得及,长脚/高个儿,拐脚/瘸腿;斤半/一斤半,卖没了/卖光了,找不他到/找不到他。方言调查已近百年,材料积累不少,应经挑选后,把本地常见误读音、误用的方言词和方言句式,编成语文补充教材。此外,各方言的儿歌、童谣、谚语、故事、传说中,不乏语言精炼、意义深刻的精品,比如“不怕慢,只怕站”“日日守,年年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敢拼才会赢”“兄弟同心,田土成金”“好天得存雨来粮”,把这些分类编注成册,让学生自学,既能学到方言,也能获得文化的教益。‎ ‎⑥当然,留住乡音不光是学校的事.方言本是家传的母语,可许多家庭如今也不说了.有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学普通话,家里不说“土话”.其实,为了学普通话而放弃方言,这是误解.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认知方法,多语人必有多样的思维.另外,不同方言也有共同的规律。南方方言爱说“他有去,我有来”,和英语中have的用法大体相当.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更是可以相互论证,比如闽语把“高、低”说成“悬、下”,普通话也有“悬崖”和“下策”的说法.‎ ‎⑦除了学校和家庭,要留住乡音,社区也有事可做.这些年来,有些地方整治青山绿水,发掘旅游资源,修饰古树、草场、水磨、廊桥,唱山歌、吃农家菜,趣味盎然.城里人到“乡村一日游”听到难懂的方言还想探知奥妙呢.有些县政府为了传承本地文化,拨款请人编写方言志、俗语志,也能唤起乡思乡情.‎ ‎⑧除了作为交际工具,方言还有艺术的形式——戏曲和曲艺.这些乡音饱含历史文化积淀,曾带给当地人精神的享受.现在,京戏、大鼓、快书、苏州评弹、泉州的梨园、穗港的粤剧等,虽不像过去那样流行,可一到国外,它们就绽放异彩.有的地方很珍视这份遗产,努力发掘加工,精心培养新手,让她继续焕发青春,值得钦佩和鼓励。‎ ‎⑨现实告诉我们,要留住乡音,必须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05日 12版)‎ ‎1. 关于“留住乡音”的原因,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B.‎ ‎ 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 C. 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有利于孩子学习普通话。‎ D. 一旦乡音荡然无存,模糊的乡愁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这可以证明,高智商和学好方言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B. 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也曾向通语输送营养,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相似之处,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 C. 20世纪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编辑了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字表用于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 D. 把各方言的儿歌、童谣、谚语、故事、传说中的精品分类编注成册,让学生自学,既能学到方言,也能获得文化的教益。‎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认知方法,多语人必有多样的思维,即使孩子在家说方言,也未必会影响孩子学习普通话。‎ B. 城里人到“乡村一日游”,政府为了传承本地文化,拨款请人编写方言志、俗语志,都能唤起乡思乡情。‎ C. 戏曲和曲艺饱含历史文化积淀,虽不一定流行,但通过努力发掘加工,精心培养新手,它们就一定会绽放异彩。有的地方很珍视这份遗产,值得钦佩和鼓励。‎ D. 要留住正在消失的乡音,学校应编订相关补充教材,家庭也不能为了学普通话让孩子放弃方言,社会也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唤起乡情乡思,总之必须由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 ‎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选出:关于“留住乡音”的原因,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与选项比较分析。根据原文第③段“但在教好普通话的同时,周末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不也很好吗?”可知C项错误。所以该题选C项。‎ ‎2.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与选项比较分析。A项错,根据原文第③段可知并无必然联系。B项错,选项根据原文第④段“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利用对应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可知应是对应关系而不是相似之处。 C项错,根据原文第④段最后一句话:“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都编过这类对应字表,可惜后来没用于教学。”可知:并没用于教学。所以选D项。‎ ‎3.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与选项比较分析,C项错。根据第⑧段“可一到国外,它们就绽放异彩”可知。所以选C项。‎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药 岑燮钧 李老汉回来时,神情有些黯然。这人说没就没了。‎ 三个月前,他去中医院配药。在窗口,一个人指着他说:哟,你不是老李头吗?原来是两年前省城同住一病房的老张,他也是来配药的。病友见病友,两眼泪汪汪。‎ ‎“啊哟,老李啊!我几次问过那个主治医生,都说没见你来复诊。”‎ 李老汉说:“我命贱。”医院来过两次随访电话,催他去检查,他都没去。老张是公家人,公费,不一样。‎ 老张告诉他又动了两次手术。一次是肝癌复发,一次是心脏里放了个支架。李老汉想,这得花多少钱啊。他有了农村医保卡,配药是便宜了,可是也只能吃中药,那种很贵的西药早停掉了。‎ ‎“你现在还好吗?”‎ 李老汉告诉他,甲胎蛋白有点往上升,医生让他赶紧去大医院复查一下。‎ 老张说,赶紧做个加强CT,如果又有了小瘤子,赶紧做掉。‎ 有一次桥头闲聊,有人告诉他:你得的是肝癌,村里人都知道,就你自己不知道。李老汉心里一惊,当晚没吃饭。但他是个大大咧咧的人,心想,反正现在还活着,随它。第二天,还是桥头闲聊。‎ 这一次回到家里,他又说想去省城检查一下。老伴说给儿子说过了,儿子说年底前陪他去一趟。儿子做生意舍了本,把爹娘的老本都扔进去了,讨债的不断,回家都难。‎ ‎“年底年底,医生说越快越好!到年底,还不知道我人在不在呢!” 李老汉忍不住发脾气。‎ 这话说过也就说过。老伴抹眼泪。儿子进门,也是低头走路,不敢看人。‎ 他有时想,这也是命定的,随它!有时老伴催他吃中药,他一边吃,一边喃喃自语:中药是骗人的!‎ 尽管骗人,他还是一星期一次去配药。‎ 他收破铜烂铁,卖了钱自己保管.老伴把钱给儿子,他说过几次,也随她.他肯定先死,苦头是她吃.‎ 有一天,老伴告诉他,老张没了。‎ 原来是老张的女人打来的电话,说老张还留着很多药,跟李老汉以前吃的是一样的。老张临死前交代过,送给李老汉,也不枉病友一场。‎ 李老汉带着家里的一袋玉米棒和地瓜,收破铜烂铁时拐弯去了一趟老张家。小区里不让进,他就给张嫂打电话。张嫂出来,人也瘦了不少。他接过一大袋药,一连声说谢谢。他拿出了地瓜和玉米棒,说是自家种的,没打药水,干净的。‎ 两人唏嘘了一阵,别过。‎ 李老汉想想,心里还是有点难过。老张是个热心人,每次买早点,总是扔给他一份。不挂针时,还下棋。两个人在一起的一个月,是李老汉这辈子最安闲、最滋润的日子。‎ 李老汉出了城,过了村,在庄稼地边停了下来。打开袋,看里面的药,果然,那种西药在,而且有十瓶。他一阵高兴,收拾好,绑紧了袋口,怕掉了。‎ 回到家,老伴不在,该是去地头了。‎ 他拿出那袋药,有西药,有中成药。他打开那种西药的瓶盖,揭开密封的锡纸,里面是一团棉花。拿出棉花,里面是熟悉的七颗药,小小的,很不起眼。但他知道,要两百多元钱。一天一颗,只能吃一星期。这十瓶,可以吃两个多月。一想起两千多块钱,他就觉得太欠人情了。尽管是老张送的,但白拿人家的东西,到底过意不去.他想,以后去城里配药,再送些干净的菜蔬过去,也算是表表自己的心意。‎ 李老汉的手很粗糙,他小心翼翼地把药倒出来,结果连着倒出了三颗。他用老茧开裂的手指把其中两颗捏起来放进瓶去。老眼昏花,笨手笨脚,听见一颗“的”的一声,掉在瓶沿,滚下去了。他赶紧寻找,可是找不到。桌下也看了,好像没有。开着了所有的灯,还是不见踪影。他到处找老花镜,好不容易找着,趴在地上,一边看,一边用手抚过去。这时,他看清楚了,一颗药正掉在痰里。‎ 他拿起来,轻轻一擦,手指上就沾上了糖衣和痰.又倒了一口水,在水里洗了一下,怕化了,又很快拿出来,放进了嘴里,用水吞下.‎ 一会儿,满舌根的苦味,蔓延开来。‎ ‎(摘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4期 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啊哟,老李啊!……”老张见到老李十分惊喜,面对老张的热情,老李却用“我命贱”冷言相对,意在表现他朴实却不懂礼貌的性格。‎ B. “他有了农村医保卡,配药是便宜了,可是也只能吃中药,那种很贵的西药早停掉了”,表明普通的医保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重大疾病给农民带来的困难。‎ C. 李老汉儿子这个人物,着墨不多却能让读者明白,这首一个不懂经营、不懂孝道、忘恩负义的败家子,是当今部分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D. 小说细节描写突出,李老汉捡拾掉在地上的药粒吃下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他勤俭节约的美德.‎ ‎5. 张老汉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 小说以“药”为标题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小说内容予以探究。‎ ‎【答案】4. B 5. ①推动情节发展。张老汉临终交代将生前没有吃完的药送给老李,引出张老汉的老伴送药,李老汉取药、吃药等情节。②与李老汉形成对比,同样得了重病,张老汉能够按时检查,买药吃药,李老汉却只能配点中药吃,突出了李老汉生病得不到救治的窘境。③丰富小说的思想意蕴。张老汉并不是一个反面人物,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 ‎ ‎6. ①“药”是小说行文的线索,牵动着小说的主要情节.李老汉与张老汉两位病友因为配药而再次相见,“药”一直推动者着情节的发展。②表现人物的艰难处境和人物个性。李老汉无钱买药治病,突出其因患重病而陷入绝境的不幸,张老汉离世前不忘帮助病友的慷慨。③表现小说主旨。小说通过李老汉身患癌症却因无钱买药而得不到及时治疗的古诗,反映了当今社会存在的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表现了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希望人人都能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障。④富有悬念的以为。“药”调动着读者的好奇心,引发读者对这一有关“药”的故事的思考。‎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本题考查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的能力。A项中“冷言相对,意在表现他朴实却不懂礼貌的性格”的分析不恰当。李老汉是一个直爽的人,“我命贱”应该是他的自嘲语。C项中“不懂孝道”“忘恩负义”等是对小说人物的曲解。D项“生动地表现出了他勤俭节约的美德”的分析错误,表现的是他对“药”的珍惜,也流露出作者的辛酸与同情。‎ ‎5.‎ ‎ 试题分析:题干是“张老汉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作用,要分析他与小说中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否形成对比或衬托的关系,还要看人物对故事情节的设置、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读者的感悟等方面考虑。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理清故事情节:李老汉和张老汉同样得了重病,张老汉能够按时检查,买药吃药,李老汉却只能配点中药吃。后来张老汉临终交代将生前没有吃完的药送给老李,张老汉的老伴送药,李老汉取药、吃药。张老汉虽然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人物,张老汉并不是一个反面人物,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所以,小说设置了张老汉这个次要人物,在情节上起到引出推动的作用。同时在对李老汉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两人病重后的境遇形成对比,突出了李老汉生病得不到救治的窘境,也表明普通的医保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重大疾病给农民带来的困难的主题,丰富小说的思想意蕴。‎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小说以‘药’为标题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小说内容予以探究。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的作用。作用题要围绕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包括从情节、人物、主旨、读者等方面解答;结构上考虑照应、悬念等作用。首先阅读小说,小说写了李老汉与张老汉两位病友因为配药而再次相见,张老汉临终交代将生前没有吃完的药送给老李,张老汉的老伴送药,李老汉取药、吃药。所以,内容上,“药”表现人物的艰难处境和人物个性,表现小说主旨。结构上,“药”串起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一直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是小说行文的线索。同时,“药”设置悬念,调动着读者的好奇心,引发读者对这一有关“药”的故事的思考:当今社会存在的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表现了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希望人人都能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障。‎ 点睛:小说标题的作用: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文是中国文化的长城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两度离乡,因此酿成了一缕无法排解的乡愁;他学贯中西,却坚守中文——这一中国文化的长城。“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他,就是台湾诗人、作家余光中。‎ ‎“乡愁诗人”难消乡愁 记:您的一首《乡愁》在大陆堪称是脍炙人口,当年您写这首诗的动机是什么?‎ 余:当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那个时候我离开大陆已经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重回故乡的迹象。这是一种看得到对岸,却看不到迈向对岸的可能的乡愁。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酝酿了20年,所以写这首诗只用了20分钟,情绪就像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 记:您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四个领域里都有所建树,但是流行最广的始终是这首《乡愁》,不知道这对您是否是一种压力?‎ 余:我一生光是诗就写了1000多首,其中和乡愁、亲情、怀古有关的有一两百首,可是你们看到的永远是这首《乡愁》。《乡愁》能背的人极多,转载与引述的频率极高,因此有的媒体甚至评论家干脆就叫我“乡愁诗人”。这绰号给了我鲜明的面貌,也成了将我简化的限制。‎ 记:如今您经常在两岸走动,这种浓郁的乡愁消解了吗?‎ 余:乡愁的确是有家归不得才有的一种压力,才有一种苦闷需要倾诉.就地理而言,我不应再患乡愁;但就文化而言,大陆之日新月异并不能完全解我童年的怅惘.比如说一个人如果去美国留学若干年再回到家乡,回来会对故乡的某些制度、风气不适应了.所以“乡愁”有一部分是时间造成的,还不完全是空间的转移.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都有乡愁.‎ 记:现在通讯方式十分便利,不但有电话、手机还有MSN、QQ、电邮等。您觉得这种传统文化下的思念之情还有容身之地吗?‎ 余:传播学家曾经说过,传播方式会倒过来影响传播内容。信息的灵便有着其正面意义,但另一方面也让你分心。尽管如今人与人之间可以保持高频率的密切联系,但仍旧需要有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艺术家必须默默地体会世界、体会人生。‎ ‎“游子文化是一种向心力”‎ 记:传统的古训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您认为年轻人不能畏惧外出应闯天下,这是否矛盾?‎ 余:游子文化的核心在于孝道。在古代,父母在不远游,父亲去世要守墓三年。这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不是靠土地来生活,孝道应该有新的变通方法,不等于简单地守住双亲,而做父母的也希望子女能够有所作为。我常比喻,人好比一棵树,除了根系要吸收水分,叶子也要向上伸展、承受阳光。枝叶离根越远,这棵树才会越大。如果所有树枝树叶都守住根,那他永远是一棵小树。‎ 记:您说过“游子文化是一种向心力”.游子是向外的,如何能够产生向心的力量?‎ 余:现代年轻人常常离开故乡去外面闯荡,于是就会产生“怀乡”、“思念”的情感,前者是一种地理上的怀念,后者是一种人伦亲情上的靠近,这两者构成了游子文化的“纵横坐标”.‎ 现代社会经过几千年来的变迁,游子文化也扩大了。“怀乡”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的怀念,“思念”是对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怀念。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样的向心力,它的文化就难以持久。‎ 记:在你看来,游子文化在思乡的痛苦之外,也是一种催人上进的力量?‎ 余:有的人一直待在故乡,一生没有经历动乱、战争,这当然是一种幸运的人生.但有所作为的人一定会向往地平线那头的世界.如果认真地创作、认真地生活,他乡会成为“第二故乡”,故乡的含义扩大了.在历史上,也的确有许多人在他乡成名,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无论是外国的拜伦、王尔德、梵高还是中国的屈原、韩愈、苏东坡都是去国离乡后成就的事业.故乡也会因为产生了伟大的游子而名扬天下.‎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 记:您自称是游子作家,多年在海外,为什么却一直用中文写作?‎ 余: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在二战期间流亡美国时,有记者访问他,“你流亡到美国,不觉得绝望吗?您远离故乡这么久.”托马斯·曼说:“凡我在处就是德国”.因此,“凡我在处,就是中国”,读书人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对于成为游子的作家,手中真正能够把握的利器就是母语.每多写一个字,从仓颉以来所有敏感的心灵都与我们同在,中文是我安身立命的精神原乡.‎ 记:您说过中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现在的中文中不断有外来词汇,还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吗?‎ 余:我在演讲中曾戏问听众何以我们只说“张三李四”而不说“张四李三”。其实这无关学问,“张三”是平平,“李四”是仄仄,所以对仗而铿锵,如此而已.不要以为今人已经弃文言而不用了,其实平仄、对仗、简洁、凝练等等仍然是我们母语的美学生态。‎ 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中文一旦沦于粗糙、混乱,中国文化必然式微。中华文化就是一个很大的圈,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迹可寻,中文就是它的半径,中文走得越远,圆就越大。作家的责任就在于要保持、扩大文化的半径。‎ 记:您一直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但近年来有的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母语,有的习惯电脑打字,提笔就忘字.您觉得中文在下一代手里还会如此美丽吗?‎ 余:不仅仅是中文,世界各国的语文都面临着这个困境,学英文的浪潮令我们忽视自己的母语.英文或者西方语言主要是拼音,汉字象形的成分比较多,譬如你写个雨字,中间四点就好像有那个感觉;你看到笑字,好像有一个人的笑脸;哭好像有一个哭的脸.鲁迅曾出过一个谜语:双雁归来细雨中,打一字.什么字呢?就是“两”,因为雨里面的四点变成双雁,两个“人”字,这种趣味是西方文字不能领略的.‎ 警惕西化幼稚病 记:不少年轻人受外来文化侵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产生了隔膜,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余:“五四运动”到现在已经多年,年轻人对西方文化接受到什么程度将影响到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这是文化界值得关注的问题。正如我诗里所写的:“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中文的生态一旦被破坏,中国的文化就会变质。‎ 我与英文密不可分,但我不允许我的孩子叫妈妈为“妈咪”.现在不少主持人老是在节目中“嗯哼”、“啊哈”;留学生不学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反倒一口洋腔洋调,年轻一代更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商业的操作推波助澜.这些都是西化幼稚病的初期表现.文化生活跟着外国走,中国的传统精神就会越来越淡出.‎ 记:如何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复活呢?‎ 余:其实,一个节日是否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在于我们是否还认真地在过节,是否还在肯定甚至发扬其立节的精神,是否能刷新或美化其庆祝仪式.活的传统才真正属于我们.如果我们能就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写出动人的诗、小说或戏剧,或拍出一部轰动世界的电影,世界自然就知道这是中国人的节日.‎ ‎(摘自《解放日报》)‎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光中一生著述颇多,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四个领域里都有所建树,《乡愁》是他最具代表性,转载与引述的频率极高的作品。‎ B. 乡愁是指游子面对故乡日新月异造成的一种压力,游子对故乡的某些制度、风气不适应而生发出的迷惘,是漫长时间造成的,在这种意义之下,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都有乡愁.‎ C. 信息灵便的双面意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可以保持高频率的密切联系的同时,仍需要有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 D. 余光中认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孝道不等于简单地守住双亲,年轻人离开故乡去外面的世界闯天下与孝道并不矛盾。‎ ‎8.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怀乡之情,是游子心中一种地理上的对故乡的怀念,甚至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的怀念;思念的情感则是指一种人伦亲情上的靠近,乃至对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怀念.这两者构成了游子文化的“纵横坐标”。‎ B. 认真地创作、生活的游子,去国离乡取得成就会让故乡的含义扩大,并使故乡名扬天下、更有地位。‎ C.‎ ‎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今人已经弃文言而不用了,但传统文化中的平仄、对仗、简洁、凝练等仍然是我们母语的美学生态。‎ D. 孩子叫妈妈为“妈咪”、主持人口中不断冒出“嗯哼”、“啊哈”、留学生一口洋腔洋调,年轻一代热衷过西方的节日……这些都是西化幼稚病的表现。‎ E. 如果我们能就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写出动人的诗、小说或戏剧,或拍出一部轰动世界的电影,就能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复活。‎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文是中国文化的长城的原因。‎ ‎【答案】7. B 8. CE ‎ ‎9. ①中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中文是游子作家安身立命的精神原乡。②中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其中包含的趣味是西方文字不可能领略的。中文一旦沦于粗糙、混乱,中国文化必然式微。‎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材料,比对备选答案,文章的内容与备选答案的内容有出入的一项就是该题的答案。B项,片面理解。根据“乡愁”有一部分是时间造成的,还不完全是空间的转移可知,乡愁的产生是空间和时间双重作用的结果。‎ ‎...........................‎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已然与未然,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尤其是一些细节方面的改变更要认真查找与原文的异同,这样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9.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文是中国文化的长城的原因。”本题考查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 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节选自《义田记》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B. 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C. 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D. 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义田是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置的田产,“义田之给于士者曰学田。”‎ B. 文正是谥号,即官员死后依其生前行迹确立的称号,通常由其亲友、门生所加。‎ C.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 D. 史官是指古代朝廷中负责整理、编纂前朝史料史书和搜集记录本朝史实的官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仲淹是苏州人,他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予以帮助。‎ B. 范仲淹虽然身居高位,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更难得的是,他去世后,后代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 C. 从范仲淹购置义田这件事来看,他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因为其施行时间和规模是大大超过晏子的。‎ D. 范仲淹的忠义誉满朝廷,业绩流布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并通过义田实践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2)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 ‎【答案】10. C 11. B 12. C ‎ ‎13. (1)(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收入的粮食,供应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没有枯竭之时。 (2)孟子说:“(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施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晏子(的行为)接近这一点。‎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题中,名词做主语的:“族”“士”。名词做宾语的:“三百余人”。动词作谓语:“乘”“待”。观察句子,会发现有三个句式相同,结构对称的句子,如“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三个句子形成排比,依次断开即可。所以选C项。‎ 点睛:一、名词断句法。二、虚词断句法。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法。五、对称或排比断句法。具体方法: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B 项中“通常由其亲友、门生所加”错误。古代官员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C项错在“是大大超过晏子的”,与原文有出入,文中的说法是“又疑过之”。‎ ‎13.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翻译后语句要通顺。第一句关键点:“给”,“供分配用的”;“所聚”,“聚居的族人”;“沛然”,“充裕有余的样子”。‎ 第二句关键点:“亲亲”,“(由)爱自己的亲人”;“仁民”,“(对)民众施仁德”;“近”,“接近”。‎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翻译要遵循的原则是“信”“达”“雅”。注意得分点要译准,如通假字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词,句式、重要虚词等。‎ 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是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予以帮助。当他居高位而显达时,购置近成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任免,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有供给。选择家族中年长辈分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时时统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收入的粮食,供应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没有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当初,范公还未居高位而显达的时候,就曾有过这种愿望,长达二十年之久无力实现。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向。他去世之后,后代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身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古时候晏平仲乘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这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啊。”晏子回答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系的亲族,没有不坐车的人;母系的亲族,没有衣食不足的人;妻子的亲族,没有挨饿受冻的;齐国的士子,等待我接济而点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呢?还是彰显君主的赏赐呢?”于是齐君使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饮酒。我曾经仰慕晏子好行仁德,齐君了解贤者,而桓子能认错服义;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之分,而言辞有井然的次序。他先说父系亲族,后说母系亲族,再说妻子的亲族,最后才提到关系疏远的贤者。孟子说:“(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施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晏子(的行为)接近这一点。现在从范文正公购置义田这件事来看,是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啊。他施行时间的久远和规模的全面,恐怕是要超过晏子的。‎ 呜呼!世上久居三公爵位、享受万钟俸禄的人,他们官府宅第雄伟,车辆服饰的华丽,声色女乐繁盛,妻室子女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但同族的人连他的门都不能进的,难道少吗?范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业绩流布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代一定会有史官记载的,我可以不用赘述了。唯独敬仰推崇他的道义,因而记叙义田之事以留赠世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③。‎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④何所慕!‎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李林甫接替诗人宰相之位,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④弋者:指猎鸟的人.‎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全诗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 B.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两句耐人寻味,经历过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却不敢看一条小小的护城河,说明官场的险恶之极。‎ C.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用一个反问句质问骄横的翡翠鸟:站在高高的宝树之上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惧背后飞来的致命“金丸吗”?‎ D.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 E. 在描写中,作者通过借代和对比的方法表现了孤鸿与翠鸟的境况,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个来自浩瀚大海,一个守着小小池塘。‎ ‎15. 诗歌最后两句意蕴丰富,请从情感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案】14. BC 15. 孤鸿决心自己高飞苍冥,翱翔云天,让“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这里暗中寄寓了诗人不慕权贵、淡泊名利、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所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是“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从诗句内容看,后六句并非“孤鸿”的经历,而是它(也是诗人自己)的感受。D项,“美服患人指”继承了离骚香草美人的写法,以外表的华美象征品质的高洁”。E项,“借代”错,从全诗来看,应该是比喻的手法,以孤鸿自喻。故该题选B项和C项。‎ ‎15.‎ ‎ 试题分析:题干是“诗歌最后两句意蕴丰富,请从情感的角度简要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首先要读懂诗。诗的开始两句就以孤鸿与大海对比,用孤鸿自喻,渗透了诗人孤寂不遇的情感。第二句接着写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但是见到城墙外的护城河水竟不敢回顾。结合注释“当时李林甫接替诗人宰相之位,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可知:“侧见”两字暗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的意思是说: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口吻,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然后自然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两句点明了全诗的题旨,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外露,只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只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那么,孤鸿自己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连池潢,它将没入于苍茫无际的太空之中,猎人们虽然妄想猎取它,可是不知到何处去猎取它。结尾两句纯以鸿雁口吻道出,暗寓诗人不慕权贵、淡泊名利、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所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后六句都是孤鸿的独白,其中四句对翠鸟说,二句专说鸿雁自己。全诗就在苍茫幽渺的情调中结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例如本题,要抓住关键的情感语言“孤”,抓住诗中意象“孤鸿”“双翠鸟”等,从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逐一分析,理解每一联的意思,读出各联的情感表达,然后分条概括其中蕴藏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君子智慧明达、言行无过的原因。‎ ‎(3)杜鹃和猿猴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凄凉之情。例如《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现了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凄苦之境。‎ ‎【答案】 (1). 艰难苦恨繁霜鬓 (2). 潦倒新停浊酒怀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其间旦暮闻何物? (5). 杜鹃啼血猿哀啼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艰”“繁”“潦”“停”“博”“省”“暮”“鹃”“猿”等字,要理解字意去记忆字形。‎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见字如面2》第五期节目“热血”篇中,赵立新以其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现把林觉民《与妻书》的悲怆深情演绎得含情脉脉。‎ ‎②得知英雄精神52年传承不断,尊崇英雄、学习英雄蔚然成风,习近平十分欣慰,点头赞许。‎ ‎③我们怀揣着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我们豪情满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④80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进犯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留下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⑤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唯有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温暖每一寸土地,照亮每一颗热爱和平的心。‎ ‎⑥钱钟书一生性格隐忍 ,但其代表作《围城》里面的人物却爱发文化议论,颇有微词.‎ A. ①③⑥ B. ①②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要在正确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语境。①③⑥成语使用错误。①“含情脉脉”:饱含温情,默默地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感情。不合语境中“赵立新以其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现把林觉民《与妻书》的悲怆深情演绎”。③“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于写文章,不合语境“我们怀揣着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我们豪情满怀,……继往开来!”此处应换成“承前启后”。⑥“颇有微词”:有很多隐晦的批评和不满的话语,表示对某人某事不满,不合语境“代表作《围城》里面的人物却爱发文化议论”。②④⑤成语使用正确。②“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褒义词,和乎语境。④“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符合语境“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⑤“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正确。故选A项。‎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12月13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要求各级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2018年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 B. 这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是记者从12月9日至10日新疆文物局和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在轮台县主办的“汉唐丝绸之路的开拓——西域都护府研讨会”上获得的。‎ C. 习近平表示,与祖国人民一道完成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是林郑月娥长官所带领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D. 据报道,2018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20万人,不仅就业创业形势复杂,而且还很严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和辨析。A项,成分残缺。在“切实做好2018年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后加“工作”。C项,成分赘余。错在“一道完成共襄”,去掉“一道完成”。D项,语序不当。错在“不仅就业创业形势复杂,而且还很严峻。”应改为“就业创业形势不仅复杂,而且还很严峻”。‎ 点睛:首先要熟悉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查找病句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鄙人令爱成婚,一批文人墨客、众好友前来祝贺,与窗外小雨相映衬,婚宴现场格外浪漫!‎ B. 不久,白石老先生送来了一幅画,上面题着一行小字—“艾青先生雅正”。‎ C. 受过大学教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面对就业难也不屈尊,都希望找到一份大公司里的体面工作。‎ D. 老郑谦虚地说:“领导同志对我如此心领,今又寄予厚望,只能说是对我的激励、鞭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A项,“令爱”是敬辞,是对对方女儿的敬称,不能用于自己的女儿。C项,“屈尊”士敬辞,是指尊称对方降低身份。D项,“心领”用于辞谢别人的馈赠或酒食招待。‎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转述语得体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考虑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说什么,怎样说,说的效果。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准确得体。具体做法是:看对象——分你我;看谦敬——长幼分;看场合——析语境。‎ ‎20. 请按要求答题。‎ ‎(1)某班级建立了一个名为“青春无悔”的微信群,请你拟写一条体现群名内涵的标语发在群公告栏,不超过20字。‎ ‎(2)下面是李鸣同学在微信群里发的一个帖子,请你@李鸣,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连贯,言之成理,50个字左右。‎ 各位同学:‎ 高三就要来临,我看到高三各班教室里悬挂了一些口号,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等,令人感慨万千。我想听听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 ‎【答案】(1)示例:留下奋斗痕迹,展示自我风采。‎ ‎(2)示例一: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校园文化正朝着更为自由、平等、多元的方向发展,我们应给予包容和尊重。示例二:这是高中生希望通过高考实现人生突破的体现,这样的高考标语尽管具有励志意义,却也残酷、悲壮的让人心酸。示例三:这些口号一方面写出了当代中学生对现实生活不公平现象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生追求的功利性。‎ 点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从文体和语体两个方面综合考核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自媒体的进入门槛看起来虽降低了,但自媒体只要遵守法律底线,恪守道德底线,就能完成历史使命。好的内容是自媒体获得广泛而长久支持的最终保障。整顿乃至封停一些影响力大但却违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大号,就能驱散自媒体发展的雾霾从而产生好的内容。可以预见,只要在这场整顿中坚决进行自我革新,自媒体的时代就会到来。‎ ‎①自媒体遵守法律底线,恪守道德底线,也不一定能完成历史使命.‎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整顿乃至封停一些大号,不一定就能驱散自媒体发展的雾霾从而产生好的内容 (2). ③在整顿中坚决进行自我革新,自媒体的时代也不一定就会到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三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中“整顿乃至封停一些影响力大但却违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大号,就能驱散自媒体发展的雾霾从而产生好的内容”,“只要在这场整顿中坚决进行自我革新,自媒体的时代就会到来”,这两处的推断存在问题,说法太绝对了。因为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①的方式——“自媒体遵守法律底线,恪守道德底线,也不一定能完成历史使命。”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整顿乃至封停一些大号,不一定就能驱散自媒体发展的雾霾从而产生好的内容”,“在整顿中坚决进行自我革新,自媒体的时代也不一定就会到来。”‎ 四、写作 ‎2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岩松的《十八是个木》里面有这样一段话:“高三的生活在我的生命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在进入高三之前我在班上的排名是倒数,那个时候想考大学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就像我参加一场足球比赛,上半场我0:3落后,在高三的这一年中,我的下半场,完成了逆转.高考的时候我成了我们班正数第八,考到了北京广播学院。”‎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一帆风顺的人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曾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最终在许多原本看来“不可能”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逆袭”。‎ 请以“我看逆袭”或“我的逆袭”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破茧成蝶 ‎——我看逆袭 世上没有绝望的境地,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面对逆境,若是抱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信念,当敢于放手一搏;若是畏缩不前,胆小怕事,只得在困境面前不知所措。顽强的人总能在挫折中发掘希望,生命的价值自会变得与众不同。‎ 敢于逆袭者必能在漫漫长夜中寻出希望的曙光。晚清重臣曾国藩在家乡建立湘军,前往围剿太平天国。不料军队竟屡次败在翼王石达开手下。但他毫不气馁,重整心态,屡败屡战,终将石达开围于四川。没有人可以保证尝试一次即可成功,屡败屡战便是逆袭所需要的一种勇气,永不轻言放弃,逆袭终能一战封神。‎ 敢于逆袭者方能化悲痛为灵感,化腐朽为神奇。1924年,美国家具商尼科尔斯家突然失火。大火带走了一切值钱的东西,包括他准备出售的家具。面对满地狼藉,尼科尔斯虽极度悲伤,但仍心有不甘地到处寻找,终于找到一块已经被烧焦的红松木。当他除去上面的灰尘后,惊讶地发现红松木呈现一种温暖的色泽和极清晰的纹路。尼科尔斯灵机一动,将此种木材制成仿纹家具。这种家具一经推出,便获得巨大成功。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若遭受挫折而就此放手,纵使你有最强的能力,也只能做一把永不开锋的巨剑;若是敢于拼搏,终有一天,你会发现灾难所留下的生机,也就能找到一条梦想的逆袭之路。‎ 敢于逆袭者终能积聚力量,华丽转身。林书豪可谓是NBA赛场上唯一的一位华裔球员了,可谁知他的篮球之路步步维艰:选秀落选,好不容易挤进纽约尼克斯队的球员名单却又沦为替补队员,每场比赛都只有寥寥无几的出场时间。但他忍受了下来,不能出场,他便加大训练量,每次教练分析比赛都坐在第一排……经历了几个赛季的沉淀,他终于等到了展现的机会。在多名首发队员因伤缺赛的情况下,林被调入首发。他的火力一发而不可收拾,带领球队一扫之前连败的阴霾,接连战胜强敌,豪取四连胜,在纽约刮起了一场“林旋风”。逆袭者拼的从来都不是运气,而是在黑夜中的点滴沉淀。茫茫黑夜是一笔财富,它聚集着力量,最终使人完美转身。‎ 诗人艾青曾说:人间没有永恒的黑夜,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人生的境遇总会有些跌宕起伏,熬得过黑夜就可接受阳光的洗礼。‎ 逆袭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姿态,它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百折不挠的力量。明亮的光彩下便是面对黑暗时的不屈不挠,在困厄中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慢慢沉淀,积聚力量,破茧成蝶。‎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该处副标题的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一段谈话,注意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进行立意,材料的中心是“逆袭”,后面的解释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曾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在这种情况下的结果是“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逆袭’”,实际上立意的角度意境很明确,就是要来一场人生的“逆袭”。由此可以从可能性的角度立意为“人生可能会逆袭”;从面临困境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为“人生需要逆袭”;和可从从如何“逆袭”的角度考虑,立意为“坚忍不拔,逆袭人生”等。‎ 素材链接:‎ ‎2015年,第15次提名金像奖的刘青云终于拿到他的第二座影帝奖杯,离上一次他拿奖已经过去8年。‎ 青云拿奖,他本人当然高兴,但社交媒体上欢呼的人显然比他本人更高兴,每个ID都在替他扬眉吐气。从1982年入行,刘青云身上似乎就有一种奇怪的观众缘,在银幕上也好,在生活里也好,他似乎永远憨憨傻傻、不争不抢地站在一边,反而格外惹来群众爱怜。有一次夺金像奖他输给刘德华,Facebook上居然发起过一个有名的行动叫“一人一票,支持青云”,意即大家投票选举他当人民的影帝,民意之深,可见一斑。这次刘青云拿奖简直就像一个普通人用一己之力默默守候,终于登顶的励志故事,再加上他与妻子郭蔼明那闪闪发光、此情不渝的爱情故事,厚嘴唇的刘青云成为实力派男神、好男人的样板是板上钉钉的事。‎ 在这个看脸的世界上,人们似乎都曾经爱过帅哥靓女,但私底下,又会偏心那样的老实人。‎ 就如刘青云所说,他的人生远没有人们想的那么苦,“我是一个运气很好的人”,他自己都说。跑龙套跑了两年,21岁演《新扎师兄》也算是声名鹊起,虽然没有同剧男主角梁朝伟那样的声势,但好赖也算被人所知。1992年转战电影圈,第一部戏就是《新不了情》,“这部电影让我在电影圈里站稳脚跟”。 好景时他一年拍十来部戏,不好的时候,他也是几位导演的心头好,总有工开。私生活更是顺利得不得了,他娶得史上最高学历的港姐老婆,两人恩爱无比,有机电学硕士、既温柔又聪明的贤内助打理内务,他得以心无旁骛地在电影路上慢步悠游。除了没有生孩子,他的生活没有缺点,而没生孩子,是他自己的选择。‎ 毒舌演员黄秋生曾用八个字评价刘青云:大智若愚,绝顶聪明。也许,他就像我们中学时班上那种长相平常、嘴笨木讷的聪明同学吧,虽然一开始他一点儿也不惹人注目,但他捺得住性子,看得到机会,一早知道自己要什么,选准了路就不动摇。事业如此,爱情也如此,就像刘青云悟出的人生道理:“我觉得人生跟堵车好像,一堵车我就会埋怨自己为什么不选另一条路走,其实自己也知道,走另外一条也是一样的,它可能也在堵。你选了哪条路就应该径直走这条路,不要再去想另一条路上的风景,因为最后其实是殊途同归。”‎ 所以,好好地、认真地选一条路,努力地向前跑,往往到最后就活成了众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有一次,功成名就的刘青云接受同班同学曾华倩的采访,曾小姐当年是艺训班最出风头、最漂亮的女生,曾经是梁朝伟的女友,后来嫁人、生子、离婚,当了单亲妈妈。曾回忆当年的情形,只觉得刘青云是个内向的男孩,“你好cool,沉醉在自己的世界,我同吴君如、陶大宇一帮人玩得好癫,你就坐在一角!”刘青云的回答则颇有意味:“啊?我不觉得是这样的,可能我怕人多吧,但我有赔笑啊! ”‎ 赔笑,多么辛酸的词,当年的班花可能怎么也没注意过这个又黑又土又穷的男同学吧,她和她那帮朋友甚至在背地里怀疑过这个怪同学是不是从来不换洗裤子。好多活动他又不肯去,其实他只是太穷了,穷得只剩下自尊,有时连搭公交车的钱都没有,每天步行来去,吃方便面度日,每天都在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做这一行。李安说人蹲得越低,看得才越透,怎么说呢?在这个看脸的世界上,在这条充满帅哥靓女的星光路上,对于一个长相普通的人来说,成功也许是一件更需要耐心的事,要等运气降临,要等机会来到,要让自己慢慢被人们看到。没有足够的天分和不够漂亮,在上半场拿不到球的人千万别放弃,积攒体力等下半场吧。‎ 虽然成功并不是什么必须要做的事,人生说到底没什么意义,殊途同归。但人活一世,到底也要努力盛放一场,漂亮的人盛放得早一点儿,普通的人盛放得晚一点儿,像刘青云一样,不是也挺好?而且,只要一路坚持,就算曾是那个并不显眼的随跑者,也终有超越众人冲向终点的那一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