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府档案是围绕孔子直系后裔历代衍圣公的活动所形成的文书档案,也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间最长的私家档案文献。因档案中保存了衍圣公与明清以来中央和地方机构之间事务往来的大量文书资料,使其又兼具官方档案的性质。‎ 孔府档案表明,居住在孔府的衍圣公凭借大宗主的地位,在家族中建立了严密的宗族组织和管理机构,并通过修宗谱、订族规等方式统管全国各地的孔氏族人,孔氏家族宗族体系之完整、宗法制度之完善、祖训族规之完备,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孔子世家谱汇集了分散在全国80余处支派的谱系衍变信息和流寓朝鲜半岛的孔氏族人的世系信息,其对于考察孔氏宗族繁衍、迁移、发展和影响等,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崇儒尊孔是历代统治者巩固和强化统治秩序的手段,孔子直系后裔也因之被扶植成为拥有部分政治和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朝廷与孔氏贵族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这在孔府档案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明清帝王或亲赴辟雍诣学观礼,或临幸阙里释奠孔子,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对孔子后裔或优免差徭,或置官封爵,或赐土赐民。这固然表明国家对孔子学说的尊崇和对孔子后裔的优待,但也是出于强化国家思想的需要。‎ 孔府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贵族地主庄园,保存了成序列的土地文书,包括不下10万件的各种土地执照、纳税和过割凭证等。这些文献信息,为研究明清以来的地权分配和转移、土地买卖和经营、租佃制度及其变迁,以及农业耕作制度等经济史问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材料,对探索中国古代基层社会实态和演变轨迹具有重要价值。孔府司房日用账簿、收支款项账簿等,也为探究明清及民国时期基层社会的商业贸易网络、物价和生活水平及其变迁等,提供了全面而原始的记录。‎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孔府档案的价值也日渐凸显,它不仅保留了作为道德规范存在的族规家训,还记载了族人弘扬孝道、敦睦宗族、彰显忠义的言行事迹,其中可资弘扬家风、传承家训、承继家史的资料,无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思想宝库。“诗礼为本”是孔氏家风的基本精神。从孔子对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到明太祖对孔克坚“多读书”“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的劝勉,到嘉庆对孔庆镕“好生读书”“祭祀要虔诚行礼”的嘱托,再到各地孔氏族规家训中有关“励读书、崇学校科第、贵教子”的规定,无不说明诗礼传家的理念已内化为孔门世代相传的家风,对于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选自姜修宪《孔府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孔府档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私家档案,孔府档案是国内现存数量最多、收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涵盖时间最长的重要文书档案文献。‎ B. 孔府档案因大量保存了衍圣公与明清以来官方机构之间事务往来的文书资料,所以兼具官方档案的性质。‎ C. 孔府档案中记录的国家尊崇孔子学说和优待孔子后裔的相关内容,与历代统治者崇儒尊孔密切相关。‎ D. 孔府档案日渐凸显的价值,在于它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内化了孔门世代相传的诗礼传家的家风。‎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衍圣公凭其地位在家族中所建立的完整的宗族体系、完善的宗法制度和完备的祖训族规,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 B. 为了强化国家思想统治,明清时代的帝王或亲赴辟雍诣学观礼,或临幸阙里释奠孔子,或遣子派官致祭庙林。‎ C. 那些保存在孔府档案中成序列的土地文书,为研究明清以来农业耕作制度等经济史问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材料。‎ D. 孔氏族规家训中有关“励读书、崇学校科第、贵教子”的规定,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仍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孔子世家谱中能够窥见孔氏宗族的变迁和影响,因此,孔府档案在考察宗族历史变迁方面有其自身的参考价值。‎ B. 当孔子直系后裔被扶植为拥有部分政治和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时,朝廷与孔氏贵族之间才有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 C. 要探究民国时期基层社会的物价和生活水平等,可以参考孔府档案中全面而原始的孔府司房日用账簿等的记录。‎ D. 从孔府档案中记录的明太祖与孔克坚以及嘉庆与孔庆镕的对话,也可以看出明清时孔府与朝廷之间有着往来。‎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注意认真到原文中去筛选和理解文本内容。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孔府档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在于它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内化了孔门世代相传的诗礼传家的家风。”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孔府档案日渐凸显的价值,在于它所包含的重要思想对于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认真理解文本内容,仔细辨识原文内容和选项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项,“衍圣公凭其地位在家族中所建立的完整的宗族体系、完善的宗法制度和完备的祖训族规,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根据原文内容可知,衍圣公凭借大宗主地位在家族中建立的是“宗族组织”和“管理机构”,而非宗族体系、宗法制度和祖训族规等。此外原文强调的是孔氏家族宗族体系之完整、宗法制度之完善和祖训族规之完备是其他宗族很难比拟的。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文本、推断文本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仔细结合对文本的理解,认真把原文内容和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分析。B项,原文前后语句之间不存在“……才……”的必要条件。原文说的是:崇儒尊孔是历代统治者巩固和强化统治秩序的手段,孔子直系后裔也因之被扶植成为拥有部分政治和经济特权的世袭贵族。朝廷与孔氏贵族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这在孔府档案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故选B。‎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地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地作答这类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冯骥才今年74了。他说:“是不是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都特别想看明白自己?”‎ 问他到底看明白没有呢?他回答说,看明白了。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刻意或随性。到了这时,他终于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采访他时,他说起什么来都高兴,惟独讲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村落来,表情就变得格外严肃。“我想我的岁数大了,我更希望年轻人接着做下去。”他对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人说。‎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遗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冯骥才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么一种全面考察。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像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 产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做田野调查工作。‎ 从木板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等都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冯骥才把这叫做“摸家底”。十多年过去,“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冯骥才脱口而出。‎ 但他担心的是,日韩等其他国家“非遗”虽然相对少,每一项却有学者团队支持,而中国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丢失了就丢失了,丢失了也不知道”。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时隔十年,2013年,71岁的冯骥才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作了一场演讲,回顾这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但这却并没成为一个收束性的成果展示会,反而又成了一个起点。他游览了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那里“像童话一样”。“牛在山上吃草,篱笆上编着花,人过着如诗如画的生活,几百年来没有变化。”而中国的村庄,不少已濒临瓦解和空心。‎ 从欧洲回来,冯骥才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的工作,他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承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 ”。从去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希望能先尽快建立出档案来。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 坐在研究院敞亮的会客厅里,聊起小说来,冯骥才依然是滔滔不绝,“我现在写东西的感觉一丁点儿都没有丢。”去年,《收获》出版社交代他续写《俗世奇人》18篇,他一下子写超到21篇,只好把3篇“收回”。‎ 冯骥才说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脑袋里“闹腾”,他还说起自己最近有灵感一现,想写一个“会吃鱼”的美食家 。“不定哪天,想写的话,半天就写出来了。”‎ 但问题是即使“半天”也不是个容易事。《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创作时间越来越少。他已远离作家的光环,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谈论的也都是古村落保护。‎ 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冯骥才不能完全放下。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无法拥有小说家的纯虚构式的思维”。写小说“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但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比如几天前河北定州的一位82岁老传承人告诉他说,当地的一个民间戏快要灭绝了。“他一呼叫,我就得从虚构的世界里出来。”‎ ‎《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很短也好写,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冯骥才称它为“超短篇”“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想写的太多,不知有没有时间.”冯骥才说,却是一副释然的样子。‎ ‎“我随缘,看上帝给我多少时间。”‎ ‎(选自‎2016年1月22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2013年主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4. 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1994年、1996年前后,冯骥才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 B. “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与“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内涵相同,都倡导普查国内文化。‎ C. 没有两次法国出行,冯骥才就不可能着手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田野调查工作。‎ D. 冯骥才认为小说家应该具有纯虚构式思维,这说明目前的创作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 ‎5. 请找出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内容上记录了代表冯骧才成就的典型事例,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B. 表达上以叙述为主,遵循“真实”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作者的倾向暗含其中。‎ C. 文章主体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详写人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略写其文学创作成就。‎ D. 有记者提问、人物对话,较多地保留和引用冯骥才的说话文字,再现现场情景,不同于一问一答的人物访谈。‎ E. 语言质朴,富有书卷气,感情饱满,激情四射。‎ ‎6. 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 ‎【答案】4. B 5. CE ‎ ‎6. ①邀请诸多专家对天津进行采风和考察,编成了《旧城遗韵》一书,建议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②提出关于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议并通过,给法国人作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果展示。③提出文化普查口号 “大到村落,小到荷包”,和他的团队进行田野调查,整理出非遗名录,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④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谈论古村落保护,大力推动了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A项,“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错,原文第二段说“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 C项,“他就不可能着手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说法错误,表述绝对化。‎ D项,“以前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说法错误,冯骥才说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脑袋里“闹腾”,说明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没有过时。‎ 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C项,“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表述错误,文章主体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不是“逻辑顺序”。文章中有明显的时间关键词“1994年、1995年前后”“2003年”“时隔十年,2013年”;‎ E项,“感情饱满,激情四射。”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可以看出文章语言质朴,感情平实。‎ 故选CE。‎ ‎【6题详解】‎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从而得出答案。本题要求回答冯骥才在文化遗产做的工作,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遗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像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3年主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 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 “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 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8. 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 ‎9. 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答案】7. A 8. ①第一次来是因为饥饿难耐想抢橘子。小说中写到他“又渴又饿”“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②第二次来是为了报恩。“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想让摊主发现他是罪犯并报案领奖金。 ③第三来是为了自首。即让摊主领了奖金,也想结束自己的逃亡生活。 ‎ ‎9. ①情节(艺术效果)上,结尾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使小说的情节曲折,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②人物形象上,使摊主的形象更加丰满。他善良、不贪、踏实做人。③主旨上,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从一个单纯的感恩主题,深化为踏实做人,本分做事。‎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有得到两万块钱的的激动”理解错误;C项,“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畏惧”理解错误; D“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无中生有。‎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概括原因:第一次来是因为饥饿难耐想抢橘子、第二次来是为了报恩、第三来是为了自首。‎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从情节(艺术效果)上,结尾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人物形象上,使摊主的形象更加丰满;主旨上,深化了小说的主旨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为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然后从情节、人物和主旨的角度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夏候胜字长公,为东平人。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善说礼服。征为博士、光禄大夫。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與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后十余日,光卒与张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候,以与谋废立,定策安宗庙,益千户。‎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于是群臣大议廷中,皆曰:“宜:如诏书 ‎。”长信少府胜独日:“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蔡义、御史大夫田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 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亡威仪。见时谓上为君,误相字于前,上亦以是亲信之。尝见,出道上语,上闻而让胜,胜曰“陛下所言善,臣故扬之。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臣以为可传,故传耳。”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 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博。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太后赐钱二百万,为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思,儒者以为荣。‎ ‎(根据《汉书》所编,有改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B.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C.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D.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1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徒:白白地(《廉颇蔺相如列传》)‎ B. 于是秦王不怿 怿:高兴、喜悦(《廉颇蔺相如列传》)‎ C. 子为父死,无所恨 恨:遗憾(《苏武传》)‎ D.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看、视察(《张衡传》)‎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士,为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土,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与现代的“博士”有所不同。‎ B. 崩,指天子、帝王的死。根据《礼记》记载: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死”庶人死叫不禄”。‎ C. 东宫,‎ 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官东部,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亦指太子。这与“中宫”又可以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 D. 诏书,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专制国家后,改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侯胜通晓经术。他跟随始昌学习《尚书》及《洪范五行传》;为太后讲授过《尚书》,为此在他去世之后,太后还为他穿了五天的孝服。‎ B. 夏侯胜直言敢谏。宣帝即位后想褒扬汉武帝的功业,群臣附和,唯独夏侯胜坚决反对,认为不宜为武帝立庙,他因此受到弹劾而下狱。‎ C. 夏候胜生性直率。因私自传播皇上的话受到责备时,他援引尧帝之言传布天下之例,坚持辩称自己并没有做错。他在朝中素有直声,也深得宣帝信任。‎ D. 夏候胜仕途坎坷。他开始被征召为博士和光禄大夫,又曾两次升任长信少府,后因被弹劾下狱而去职,最后升为太子太傅。‎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 ‎(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苏武传》)‎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D ‎ ‎14. (1)夏侯胜挡着昌邑王坐的车子上前进谏道:“天久阴而不下雨,这就要有臣下图谋皇帝 的事发生了,陛下还要出门到哪儿去呢?”‎ ‎(2)作为人臣的合宜行为,应该说正直的话,而不苟且迎合别人的意旨。我想说的话已经 说出口了,即使死我也不会后悔。‎ ‎(3)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机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来答谢他的好意。‎ ‎(4)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中根据句意断句。‎ ‎“有”的宾语是“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所以中间不能断句,排除D;‎ ‎“杀”的宾语是“士众”而非“士”,而后面“竭民财力”是完整表达,所以应断句为“/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排除AB;‎ 这段话翻译为:武帝虽然确实有打败四夷开拓疆土的功绩,但是他杀了许多大臣和百姓,使老百姓的财力穷竭,挥霍无度,天下已被消耗得很虚弱,百姓流离失所,死去的人超过一半。‎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中D项“视事”解释错误。正确的翻译是官员到任开始处理政事。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B项“士死叫‘死’,庶人死叫‘不禄’”表述有误,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D项中“又曾两次升任长信少府”表述有误,据原文“胜复为长信少府”可知,夏侯胜第二次任长信少府为复职而非升官。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当”,通“挡”,挡住;“乘舆”,坐的车子;“前”作动词,上前;“何之”,宾语前置,即“之何”,到哪里去。(2)“宜”,应该;“阿意顺指”,“指”通“旨”,意旨;迎合别人的意旨;“虽”,即使。(3)“乃”,于是;“因”,趁机;(4)“均”,衡量,比较;曲:使……理亏。‎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夏侯胜字长公。少年丧父,但他很好学,跟随(汉朝鸿儒、经学家夏侯)始昌学习《尚书》和《洪范五行传》,论说灾异(自然灾害或某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夏侯胜擅长讲述礼服典制,因此被征召为博士、光禄大夫。这时恰逢汉昭帝驾崩,昌邑王继位后经常出游。有一次夏侯胜挡着昌邑王坐的车子上前进谏道:“天久阴而不下雨,就要有臣下图谋皇帝的事发生了,陛下还要出门到哪儿去呢?”昌邑王大怒,说夏侯胜是妖言惑众,就把他绑起来交付官吏处置。那个官吏把这件事报告给大将军霍光,霍光没有对夏侯胜施以刑罚。十多天后,霍光终于和安世一起上奏太后,废掉昌邑王,尊立了汉宣帝。霍光认为群臣向东宫上奏政事,太后审阅政事,应该了解经术,于是禀报让夏侯胜给太后给讲授《尚书》。夏侯胜改任长信少府,并被赐予关内侯爵位,因为他参与谋划废立和安定国家的重大决策,被增加了千户的食邑封地。      宣帝刚刚即位,就想要褒扬武帝的功业。于是群臣就在朝廷中讨论,都说:“应该像诏书那样公布(宣扬先帝功德)。”唯独夏侯胜说道:“武帝虽然确实有打败四夷开拓疆土的功绩,但是他杀了许多大臣和百姓,使老百姓的财力穷竭,挥霍无度,天下已被消耗得很虚弱,百姓流离失所,死去的人超过一半。所以武帝对老百姓没有恩泽,不能另为他立庙乐。”众公卿们一起责难夏侯胜说:“这是写褒扬先帝的诏书啊。”夏侯胜说:“不能下这样的诏书。为人臣下,应该秉直公正,而不能随便曲意迎奉意旨。我想说的已经说了,就是死我也不会再后悔。”于是丞相蔡义、御史大夫田广明弹劾夏侯胜非议诏书,诋毁先帝,大逆不道,而且丞相长史黄霸也因为纵容夏侯胜而不弹劾他,两个人都被投进了监狱。      夏侯胜为人质朴,恪守正道,平易近人、不讲求仪容举止威严庄重。夏侯胜曾经被皇上接见,出去后把皇上的话告诉别人,皇上听说后责备夏侯胜。夏侯胜回答说:“陛下说得很好,所以我就宣扬它。尧的话被传布天下,至今仍被诵读。我认为这些话可以传颂,就传布开了。” 朝廷上每次有大事情要商议时,因为宣帝一直知道夏侯胜很率直,就会对夏侯胜说:“先生您尽管直话直说,不要因为以前的事而有畏惧之心。”       夏侯胜再次做了长信少府,又升任太子太傅。他受宣帝诏撰写《尚书》、《论语说》,受赐一百斤黄金。夏侯胜九十岁时在任上去世,被赐给墓地,安葬在平陵。太后赐予他二百万钱,并未夏侯胜穿了五天素服,以报答师傅之恩,儒者都引以为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苏轼)‎ 东武①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②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注]①东武:此处指密州治所诸城。②相将:相随,相伴。‎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词的上片写微雨蒙蒙、树林山冈上花叶狼藉的暮春景象,将“红”“碧”活用为名词,代指花、叶,十分形象和精炼。‎ B. 词人眼见“枝上残花吹尽”而与友人试着向江边寻春而不得,体现出被贬密州之后内心的极端痛苦之情。‎ C. “官里事”四句,写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多风雨,轻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说明聚会流杯亭是很难得的。‎ D. “满城争出”渲染出全城百姓观看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满”“争”二字,描绘出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 E. 下片的“兰亭修禊事”,使用了晋王義之兰亭集会的典故,借以反衬自己与友人相约聚于流杯亭曲水流觞为流风余韵。‎ ‎16. 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BE 16. ①表达了词人作为地方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之情;②蕴含着词人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寻春而不得”有误,词中有“犹有几多春,三之一”;“极端痛苦之情”的表述与全词感情基调不符。此处应该是表达了诗人惜春之情。‎ E项,“反衬表述”错误,“使用了晋王羲之兰亭集会的典故”意在衬托词人与友人相聚于流杯亭的高雅之事。‎ 故选BE。‎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内容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目要求,然后结合有关的景物、意象、注释等来分析把握诗歌内容及情感。本题中下片写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以及对当年兰亭陈迹的感慨。换头“官里事”四句,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多风雨,轻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这是一笔衬托,说明聚会流杯亭是很难得的。以下“相将泛曲水”两句,正面写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上巳日与同僚相约聚会于流杯亭,开展曲水流杯的活动,全城百姓都争着前来观光。“相将”句明点词序“会流杯亭”,转到对全词中心内容的叙写,但用墨极其简炼,妙处全在从闲处铺垫以及从侧面烘托。与暮春自然景物相比,“泛曲水”是一道特异的风景线,它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春光大减所造成的缺憾,所以上片所写未尝不是一种绝好的铺垫。“满城争出”句,由充当热心观众的全城百姓渲染出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一个“满”字和一个“争”字,更令人想见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以及词人作为州郡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另一层烘托则是由眼前景、事所引发的对历史的联想:“君不见兰亭修楔事,当时座上皆豪逸。”显然,兰亭修禊与曲水流杯,当日主盟其事并作序的王羲之与词人自己,众名士(“豪逸”)与众同僚,一一对应,其衬托和比喻之意清晰可见。结尾两句紧承上文,对史事感慨系之:到如今只有长竹布满故地的山岭,而昔日盛事已成陈迹,再也无从寻觅了。这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吗?不是。怀古主要是为了慨今,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序》),其真正用意即在于此。它所蕴蓄的是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感,是带有人生哲理意义的。‎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 ‎→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7.(1)《师说》中点明老师的职责或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怨愤情绪在琵琶声暂歇之时表现得更充分、更深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片写了“_________”这样一个生活细节,烘托出了周瑜“_________”的年轻将领形象 ‎(4)柳永的《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将即将离别的两人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却因气结声阻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情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5)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收复洛阳、长安等地,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6)《声声慢》中表现作者李清照的愁苦太多太多,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师者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别有幽愁暗恨生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5). 小乔初嫁了 (6). 雄姿英发 (7). 执手相看泪眼 (8). 竟无语凝噎 (9). 金戈铁马 (10). 气吞万里如虎 (11). 这次第 (12). 怎一个愁字了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受,幽,执,竟,噎,戈。‎ ‎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吞噬(shì) 嫡亲(dí) 寒喧(xuān) 抚膺长叹(yīng)‎ B. 饿殍(piǎo) 敕造(chì) 埋怨(mán) 插科打诨(hùn)‎ C. 盥沐(guàn) 负疚(jiù) 吮吸(shǔn) 度长絜大(dù)‎ D. 庠序(xiáng) 辞藻(zǎo) 阜盛(fù) 歧而望矣(q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别字音字形的能力。此类题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再调动知识储备分析识别字音字形。本题注重多音字和形近字的考查,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选出合乎要求的一项。‎ A项字形有误,“寒喧”应为“寒暄”;‎ B项字音字形全都正确;‎ C项字音有误,“度长絜大”的“度”读duó ;‎ D项字形有误,“歧而望矣”应为“跂而望矣”。‎ 故选B。‎ ‎1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三十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在周公馆的不期而遇,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 B. 蔡徐坤通过自己的努力,搞创收,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光明正大,无可非议。‎ C. 赫小瑞说:“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D. 你对我态度如此恶劣,却指望我对你友好,这怎么可能呢?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目需要考生平时积累成语知识,并熟知成语题目设置的陷阱,比如成语色彩失当、对象误用、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毛病。‎ A项,不期而遇:事先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没有指定的时间,地点 ,让人感觉突如其来。这里指鲁侍萍和周朴园意外相遇,符合语境。‎ B项中,光明正大:原指明白不偏邪。现多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形容一个人做事诚恳,言行一致。本句中形容蔡徐坤通过自己的努力,搞创收,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符合语境。‎ C项,残羹冷炙是指吃剩的汤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本题中指复习资料陈旧,无新意,不合语境。‎ D项,礼尚往来指在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借指用对方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对方。本题中指友好往来,符合语境。‎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该公司火灾突发时,不但厂房没有起到阻火作用,反而成为火灾中的燃料库,因为建造车间的彩钢板没有加用阻燃材料。‎ B. 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C. 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D. 几个关系到能否顺利择业的硬性指标摆在了毕业生面前:外语必须达到四级以上水平,要有计算机二级证书,要有专业资格证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但…….反而”的前后主语一致,所以“厂房”应放到“不但”的前面 C项中不合逻辑。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不能并列。‎ D项搭配不当。前面是“能否”是两面,而后面是“一面”。‎ 故选B。‎ ‎【点睛】‎ 此类题型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仔细审读题目选项,凭借语感迅速排除错误的选项,然后再逐项分析,对不好识别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检查答案,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常见的病因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六种。‎ ‎21.下面是某班主任在迎新生师生座谈会上发言的初稿片段,其巾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班的任课教师个个都是精英。语文老师在教学上颇有建树,今年又成功忝列特级教师,成为我们学校的骄傲。数学老师教学成绩突出,教学方法灵活,其教法被其他老师纷纷效尤。英语老师不光课教得好,还是位作家,今天他为大家送上他的新书,请大家笑纳。音乐老师歌声悠扬,稍后她将为大家献丑唱一首歌,请大家欣赏。最后希望大家在座谈会上不要受拘束,姑妄言之即可。‎ ‎【答案】①“忝列"改为“评上";②“效尤”改“效仿”;③“笑纳”改为“收下”;④“献丑唱一首歌”改为“高歌一曲”;⑤“姑妄言之"改为“畅所欲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得体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此题主要是谦敬、用词环境等不得体,其中“忝列"属于谦敬不当。“姑妄言之"是属于用词不当。“献丑唱一首歌”属于不符合语言环境。‎ ‎22.下面是某电商平台客服部的催发货流程图。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当客服人员接到客户催发货信息后,应当采取的措施,不超过75个字。‎ ‎【答案】答案示例:(客服部)接到买家催发货信息后,先检查发货是否超期。如发货正常,则安抚买家;如发货超期,应立即记录超期发货原因,并做好催发货和补发赠品的工作。‎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图片中的要素“检查……”“安抚……”“记录……”“催发货”“补发赠品”,然后理清要素之间的关系。‎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菟丝子是一种典型寄生植物。菟丝子的寄生会造成作物减产,①_______:一是菟柱子深入宿主,获取生长所需的一切;二是缠绕在宿主叶片上,影响其光合作用。②_______?这就不得不说说它的神奇武器——吸器,菟丝子通过吸料成寄生。菟丝子除了从寄主转运营养,③_________。这样看来,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菟丝子窃取寄主的营养,但是也能帮寄主除去病菌。‎ ‎【答案】 (1). 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 (2). ②菟丝子是怎么实现寄生的呢 (3). ③也能转运寄主的病菌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一是”,第②空注意后面的“通过吸料成寄生”,第③空注意后文“病菌”。‎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在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绘画,可是几十年过去了,他的画技仍然没有什么进步。于是他决定去法国旅行,当他看到了真正的大师的画后,这时他才觉悟:自己并没有绘画的才能。于是他毅然放弃了他所爱的绘画,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并且很快成了著名的文学家。‎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正确认识自己 ‎   自古到今,人无完人,当今世界只有学会了全面看自己,才能够进步,才能有所提高。    ‎ ‎ 我们看自己不能只关注自己的优点,而故意隐瞒自己的错误,这样就会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自然就不会进步。正如有的同学在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一点儿成绩后,就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不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别人在提醒几次不见改正后,就不会再提醒你。你就会停留在已有的成绩上,不再有一点进步,最终就像“龟兔赛跑”一样,落后于别人。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多关注自己的缺点、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快速进步。    我们在查找自己的问题和错误时,还一定要仔细。因为问题和错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问题和错误的根源。当然不能光发现问题和错误而不进行治疗,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我们应当及时想出能起到根本防治作用的应对措施,并且把自己制定的措施长久的坚持下来,这样就能够成功对问题和错误进行准确无误的诊断、治疗。    在对问题和错误对症下药进行治疗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主动请教他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耻下问”。有的同学会不好意思去请教他人,把疑问放在心底,疑问越积越多,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导致成绩下滑,所以我们要抱着虚心的态度,真诚的请教对方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经验。    当家长向你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以及做人的道理时,我们也一定要耐心听取,不能满足于似懂非懂,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认为只要我们通过以上的方法把自己看全面,看透彻,并认真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们才会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总而言之,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全面看待自己,虚心接受别人意见,长大后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解析】‎ ‎【详解】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解答此类题目,确定立意只是第一步,可以抓关键词、关键句、或者由果溯因等方法来确定立意。第二步是确定文体。考生可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或写记叙文,或写议论文,或写抒情散文,或写说理散文。但不论选择哪一种文体,一定要紧扣中心展开,防止旁逸斜出。本题中所给材料是历史名人歌德的故事。歌德本想做一个画家,却无法成功,最后投身文学创作,成了著名的文学家。分析歌德的人生经历,找出其成功的原因,就能够找到这则材料的立意关键点。 参考立意: ①要正确认识自己; ②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③要勇于放弃; ④要辩证地认识自己; ⑤要善于取长补短。‎ 可用素材:‎ 放弃也是一种美丽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因为只有放弃才会有另一种获得。放弃是一种境界,是自然界发展的一种必由之路。放弃不是躲避,不是怯弱,放弃是一种豁达的处事态度。想想一个人一生要经历...‎ 克林顿三次放弃去华盛顿。1963年,17岁的少年比尔·克林顿在白宫玫瑰园里,见到了肯尼迪总统。握手的一瞬间,他冒出一个疯狂的念头:我也要做白宫的主人。此后,克林顿却连续三次放弃去华盛顿。1973年,他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华盛顿一些政治大佬看上了他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助选的经历,邀请他去工作。克林顿考虑了十天,拒绝了,他厌倦了给别人拉票。碰巧,阿肯色大学法学院需要一名助理教授,他决定去做教书匠。1974年,他萌生了参选阿肯色州联邦众议员的想法。此时,一个名叫约翰·多尔的老朋友打来电话:“我现在是联邦众议院首席顾问,负责调查尼克松总统是否应受弹劫一事,需要年轻律师,快来华盛顿吧。”这一次,克林顿只考虑一天,就谢绝了。约翰·多尔十分震惊:“你犯了个愚蠢的错误。这是弹劾总统!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历史性机遇,你居然放弃?”全美国有才华的年轻律师都愿不惜代价为您工作,而除我之外没有一个年轻人愿为阿肯色而战斗。”克林顿礼貌地挂断电话,投入联郑众议员竞选中。他每天工作18个小时,跑遍全州21个县。在每个偏远的小镇,他走进商店、咖啡馆、加油站甚至殡仪馆。“我喜欢一对一地‘零售’政治。这些小店主和殡仪员,认识镇上全部的人,他们就是最重要的选票。”结果,首次参选的他得到48%的支持率,但老资历的共和党人还是赢了。1975年底,支持者们怂恿克林顿再次参加国会议员的竞选,“去征服华盛顿政治圈”。一个小时后,克林顿就说了“不”。“既然我想为阿肯色做事,不用做国会议员,做别的也行。”他决定竞选州检察长,这次他成功了。1978年他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州长,并获得五次连任。1992年,从未在华盛顿政坛“混”过的克林顿,成为白宫主人。回首往事,他说:“决定人生的并不是你选择了什么,而是你选择放弃什么。如果当初我去了华盛顿,我后来根本不可能当选总统。”‎ 林清玄:一个人面对外面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 苏联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曾说过:“人性中有些感情自己也很难承认……”人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渴望认识自己却害怕认识自己,所以就痛苦。在这痛苦之中,有人无力自拔,成了自己的奴隶;但也有些人,在经历了深刻的自我反省之后,勇于泰然面对世俗的眼光,向自己挑战,进而重新认识了自我。‎ 这其中就有妇孺皆知的一个故事,齐王在听了邹忌的“劝谏”之后,立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下令改革。这种善听逆言,勇于改正的胸怀是何等可贵?鲁迅先生也说过:“我虽时时在鞭挞他人,但更多是在无情地剖析我自己。”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法国作家卢梭,他的《忏悔录》是一部空前绝后的“灵魂自白书”,他在书中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一生,包括他曾做过小偷、抛弃挚友、嫁祸他人的种种丑行。读此《忏悔录》,时常令人感到触目惊心。因为当他把自己剖析得体无完肤的时候,就是他真正认识自己、超越了自己的时候。弹指一挥间,历史的车轮又滚过了几百年,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担负着保护自然、改造自然、美化自然的伟大历史使命,所以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它是梦想之石,去击出理想之火;它是理想之火,去点亮创造的灯;它是创造之灯,去照亮成功的路;它是成功之路,通向四面八方而不迷途!‎ 结构:本次作文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首先引材料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只有学会了全面看自己,才能够进步,才能有所提高。然后联系实际对观点展开论述,并提出:我们应该多关注自己的缺点、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快速进步。接着从三方面论述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己:首先我们在查找自己的问题和错误时,还一定要仔细。其次在对问题和错误对症下药进行治疗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主动请教他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耻下问”;另外当家长向你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以及做人的道理时,我们也一定要耐心听取,不能满足于似懂非懂,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