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高二5月月考(2017-0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高二5月月考(2017-05)

南京市燕子矶中学高二年级部五月份考试 语文试卷 ‎ 2017.05‎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以下四个选项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姥(mǔ) 剡溪(shàn) 迢迢(zhāo) 将进酒(qiāng)‎ B. 阿訇(hōng) 怳然(huǎng) 薜荔(bì ) 岑夫子(cén)‎ C. 陇亩(lóng) 乱飐 (zhǎn) 探看(kān) 拓跋濬(jùn)‎ D. 下邽(guī) 槲叶(hú) 琵琶(pā) 干云霄(gān)‎ ‎2.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习总书记在杭州G20峰会上的讲话,如黄钟大吕,向全世界展现了杭州这一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B.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药品企业“多小散乱差”,药品质量参差不齐、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等问题十分突出。 C.最近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深受观众的好评。有专家指出:背诗词,一定要从童年开始,长此以往,才能达到像节目中选手那样令人惊叹的诗词储备量。 D.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3.在下列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大家推举在学界 的朱德熙先生担任学会主席。 ‎ ‎② 为维护汉语的纯洁,禁止在广告中用谐音字 成语。 ‎ ‎③ 公元6年,罗马帝国 犹太傀儡王,犹太国从此灭亡。 ‎ ‎④ 政府领导作为人民的公仆,要 关心群众的疾苦。 ‎ A.深孚众望 篡改 废除 无时无刻 B.不负众望 窜改 废除 时时刻刻 ‎ C.深孚众望 窜改 废黜 时时刻刻 D.不负众望 篡改 废黜 无时无刻 ‎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是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普通人的阅读权益因此获得了法律保障。 B.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C.2014年底,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D.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通过采血与供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 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 , , , 。‎ ‎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闻了 ‎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6.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7.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 A. 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 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 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 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8.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韦应物,京兆万年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是山水田园派诗人。‎ B.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县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小说、杂文及文学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C.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晚唐大家,其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文词清丽、情韵跌宕。‎ D. 李商隐,字义山,有《李义山诗集》,写过十多首“无题”诗。他的诗富于想象,色彩秾丽,镶嵌典故,意象缤纷,意境朦胧,曲折象征,寄寓深沉。‎ ‎9.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月下独酌》一诗,通过独特的想象表达跌宕起伏的情感,外表看似放浪形骸、狂放不羁,本意旨在表现自己的孤独。‎ B. ‎《西塞山怀古》是刘禹锡在赴任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C. 杜甫《旅夜书怀》一诗首联描绘了一副月下行舟的画面,月光之下,微风送暖,轻柔地吹佛着岸边的刚长出来的小草,让诗人感觉到一派生机祥和。‎ D. ‎《安定城楼》是李商隐应试不中而写的一首失意自遣之作。诗人有拯救危亡、扭转乾坤的宏图大志,但生不逢时,横遭猜忌,所以诗歌表达了作者的愤激之情。‎ ‎10.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 A. ‎ 爷爷生日宴上,张华激情洋溢地说:“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爷爷的古稀寿宴,让我们一起祝福我爷爷健康长寿。”‎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病树逢春恢复生机在于它有执着的信念,如果人们执着追求持之以恒,同样会收获成功。 ‎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白天路途的奔波,肩上挑痕的辣痛,一到夜晚,进入旅店,一靠枕头,这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折磨,立刻随周公而去。‎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山中总是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人们有时深陷生命泥沼是因为对困境缺少清醒认识。‎ ‎11.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C.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幼沉毅有大志,早备宿卫,擢中书直省舍人,遂拜监察御史。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生杀予夺皆出其 意,道路侧目。彻里帖木儿抗言,历诋其奸,帖木迭儿欲中伤之。会山东水,盐课大损,除山东转运司副使。期月,补其亏数皆足。转刑部尚书,京师豪右惮之,不敢犯法,而以非罪丽法者多所全脱。 ‎ 天历二年,拜中书右丞,寻升中书平章政事,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彻里帖木儿曰:“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为瑞,余何益于治。”岁大饥,彻里帖木儿议赈之。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彻里帖木儿慨然曰:“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此盖有司畏罪,将归怨于朝廷,吾不为也。”大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文宗闻而说之,赐龙衣、上尊。 ‎ ‎ 至顺元年,云南伯忽叛,以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治军有纪律,所过秋毫无犯。贼平,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师旋,囊装惟巾栉而已。‎ 除留守上都。先是,上都官买商旅之货,其直不即酬给,以故商旅不得归,至有饥寒死者。彻里帖木儿为之请。有旨,出钞四百万贯偿之。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以严厉为政,部内肃然。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 初,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会行科举,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故其入中书,以罢科举为第一事。至元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首议罢科举,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参政许有壬入争之。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有壬乃曰:“科举若罢,天下人才绝望。”伯颜曰举子多以赃败,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有壬曰:“科举未行之先,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举子不可谓无过,较之于彼则少矣。”伯颜心然其言,然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 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者,犹谓之彼也。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于是台臣复劾其罪。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皆快之。久之,卒于贬所。‎ 注:色目人是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 ‎1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旋,囊装惟巾栉而已 旋:归来 B.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C.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 署:代理 ‎ D.期月,补其亏数皆足。 期:希望 ‎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 彻里帖木儿为之请 B.生杀予夺皆出其意 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 C.以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 举子多以赃败 D.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 久之,卒于贬所。‎ ‎14.下列属于“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的原因一项是(3分)‎ A.彻里帖木儿曾经大声谴责右丞相帖木迭儿的奸诈行为。‎ B.彻里帖木儿曾任刑部尚书,严格执法,令京师豪右害怕。‎ C.彻里帖木儿在言语上对武宗不敬,并曾骗取朝廷的赏赐。‎ D.至元元年,彻里帖木儿曾经第一个提出了废科举之事。‎ ‎15.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3分)‎ ‎(2)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3分)‎ ‎16.请用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彻里帖木儿在赈灾和治军时的形象。(4分)‎ ‎ ‎ 赈灾时 治军时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1.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2.丁年:壮年。‎ ‎3.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4.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而本诗中的“销魂”却是另一种意蕴。请说说诗中“销魂”所指的内容。2分 ‎(2)赏析颔联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日月照耀金银台。‎ 2. ‎ ,但愿长醉不愿醒。‎ 3. 道旁过者问行人, 。‎ 4. 细草微风岸, 。‎ 5. 城上高楼接大荒 , 。‎ 6. 今逢四海为家日, 。‎ 7. 王子吹笙鹅管长, 。‎ 8. 画图省识春风面, 。‎ 9. ‎ ,人迹板桥霜。‎ 10. 贾生年少虚垂泪, 。‎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19-22题。‎ 彼  岸 杨烽 女作家S君久居都市。虽然在家有香喷喷的牛奶喝,可总不觉新鲜;出门有汽车坐,可挤挤嚷嚷的;去商店买东西,柜台里都是一张张陌生又冷漠的脸……人海茫茫的都市是人性的蛮荒之地,她想。她相信蛮荒之地倒是人性的源头。 这天,她风尘仆仆地从都市赶到一处风景地参加笔会。午后到达下榻宾馆,浑身汗黏黏的,于是舒舒服服地洗着澡。 ‎ ‎ 猛然发觉腕上还戴着“劳力士”,便摘下来放在浴缸旁的搁架上。她瞥了一眼表针:三点十分。她一边洗澡,一边构思小说《美的原野》。她想,这原野应该设在一条河溪的彼岸。 热度适宜的浴水轻抚着她的肌肤,使她舒服、酥软和慵倦,她几乎要打盹了…… 猛地,目光透过窗口,望见了窗外远处的翡翠色山谷。一条溪流闪着银光轻柔而浅浅地从山谷里流淌出来。小溪彼岸有一排柳树,如条葱郁的带子向远处逶迤。她顺着柳树朝前走,路狭窄起来,两旁出现山崖,中间一道口子。穿过口子,迎面便是平坦的原野,房舍躲在树木后面,阵阵鸡鸣亮亮传来——竟有一个村落在这里! 她又喜又惊:这真有点像武陵人发现“桃花源”似的。她走向最近的一户人家。那家的母女俩正在门前浇园、喂鸡,见她过来,便极客气地请她到屋里歇歇脚。姑娘端茶上来时,她的注意力又落到窗下的一只纺线车上。她起身过去,弓腰入神地看着。她攥着纺车的手把轻轻地摇转,心里感受到一种远逝的时光又回来了的兴奋。 有同村的人进屋来看她。“一家的客就是大家的客呐!”听这话,她心头直热。同村人来了好几茬。想起自己在城里住的那幢楼,各户门一关,互不相干,谁知道谁呀! 母女俩把饭菜做好端上来了。饭是新米在鼎锅里焖的,菜是从门前菜园现摘来的,主人还杀了鸡。母女一再催促她:“吃呀,吃呀!”她便不再客气,美美地吃起来。 饭后,姑娘端起一箕谷子到屋外去,她也跟着出来,便看见了那个舂米的石碓。青灰色的臼,发黑的木杠。她兴奋地上去踩那木杠的端头,石杵便在石臼里发出咚咚的声音,比城里碾米机的轰轰声优雅得多! 踩的时候她伸手摸出收音机。姑娘问:“那是啥?”“半导体收音机。”见姑娘不懂,她便拧开了:“……下次的‘医药与卫生’节目介绍小孩拉肚子的防治方法。请在明天的这个时候收听。”姑娘忽地走向墙边,捡块石子在墙上刻下了此时的日影。又对她说:“明天等太阳快照到这印子的时候,你再把它打开好吗?俺小弟拉肚子,睡在床上好几天了。俺想听听有什么法子治。”她看着姑娘刻在墙上的印子,心里想:假如明天是阴天,没有太阳呢?她想到该把手表带出来,可手表还放在浴缸旁的搁架上。 她忽看见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进了屋子。 “我来赶那鬼,快摆香案!”那五十多岁的男人向母女俩吩咐着,声调里透出不容违抗的威严。这位族里辈分最大的“伯爷”是来给姑娘的小弟“下马”驱鬼的。伯爷转脸发现了她,如鹰的目光便在她的脸上身上飞快地扫视。 他拿起张黄裱纸在上面画了符,用刀尖将符钉在大门上,又画了张符焚烧成纸灰后拌着香灰包了一个小包。“吃下去,就会好了。”那男人道。那母亲唯唯诺诺地接过纸包,畏畏缩缩地走进里屋去。伯爷跟进去。门砰地关上了…… 这情景使她的脸呼地热辣起来。她拼命地沿着来路往回跑。跑啊,跑啊,终于跑到了溪边。她心头一松,哗地掉进水里,水一下没及腰身。天哪!这是那条窄窄浅浅、一迈腿就过来的小溪么?横在面前的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大河!她站在水里急愣着…… 她一声惊惧地喊叫,眼前豁然敞亮。她从迷蒙中睁大眼睛,眼前是一汪温暖的清水,她那被现代文明滋养得丰满白皙的肢体浸泡在雪白的浴缸里。浴缸旁边的搁架上,那只“劳力士”表指着三点二十分。 下午的太阳在窗外微微发笑! (有删改) 19.请简要概括梦中乡村的主要特点。(4分) ‎ ‎20.请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艺术魅力。(4分) ‎ ‎21.“劳力士”手表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 ‎22.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标题“彼岸”的丰富意蕴。(6分)‎ ‎ ‎ 六、现代文阅读(二)论述类文本(10分)‎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2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3分)‎ ‎ ‎ ‎24.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 七、作文(70分)‎ 阅读下面两段话,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70分)‎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 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月考参考答案:‎ ‎1.【答案】B。‎ ‎ 【解析】 A. 迢迢(tiáo) C. 陇亩(lóng) D. 琵琶(pá) 2.【答案】 C 【解析】 A.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B.参差不齐:本意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C.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多指不好的情况)。‎ D.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3.【答案】C 4.【答案】 D 【解析】 A.成分残缺,缺主语,可将“实施”后的“了”改为“的”。B.不合逻辑,“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与“选择前者(社会经济发展)”矛盾。C.结构混乱,“确保……”和“为……奠定坚实基础”句式杂糅,可删去“奠定坚实基础”,并在“确保”后加“了”;或将“确保”改为“为”,并在“奠定”后加“了”。 ‎ ‎5.【答案】A。‎ ‎ 【解析】所给的四句,主要联系体现在意蕴上,这是一种内在的联系。这四句都是写室外的见、闻,那么“窗外”一词极有可能就是由所给定内容(室内以书为友)到要求排序内容(室外景象及感受)的过渡。可初步确定③句为首。③句与①句皆为所见景象,应连在一起;②④句皆为感受,应在其后。④句开首有指代词“这”,而内容与“所见”直接相关,自应放在③①之后;②句写听觉,是对视觉所体现感受的进一步深入,可放在最后。‎ ‎6.【答案】B ‎7.【答案】A ‎【解析】 A(四个选项中,末字都是平声,与出句的仄声相反,符合平仄规律,但C项的末字“飞”为动词,与上句表颜色的形容词“青”不配对,先排除这一项;D项中“高”虽为形容词,但与“碧”不属同一范畴,且“风平浪静”与“身正才卓”在意境上难以对接,亦排除;B项基本上也可对上上句,但“阔”字与对字的“静”同属仄声,已犯对联忌讳,“情深海阔”中“情深”与“海阔”并无联系,而且“心平浪静”与“情深海阔”也不存在多大关系,比较起来“志远天高”与“心平浪静”就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全句平仄相对,意境相合,属最工整的对句,当选A。)‎ ‎8.【答案】B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9.【答案】C 10.D 11D ‎12.D 满 ‎13.答案B.(A.①为:成为。②为:替。B.①②中的“其”,都是“他的”意思。C.①以:凭借。②以:因为。D.①之:动词,“去”,“往”,“到”。②之:助词,不译。)‎ ‎14.答案:C ‎15.(1)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4分)‎ 译文:黄河水变清了,地方官认为是祥兆,(他们)请求向朝廷上报。(清、有司、瑞、状语后置)‎ ‎(2)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3分)‎ 译文:太师伯颜对有壬发怒并问他:“是你鼓动台臣说彻里帖木儿坏话的吗?”(怒、风、疑问句)‎ ‎16.请用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彻里帖木儿在赈灾和治军时的形象。(4分)‎ 赈灾时 治军时 ‎ 参考答案:赈灾时:行事果断勇于担当;不拘一格 治军时:治军严明,体恤将士,廉洁自律(意思对即可)‎ 译文:‎ 彻里帖木儿,姓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自幼沉着,胸有大志,早年入宫为禁卫亲军,后升为中书直省舍人,拜监察御史。右丞相帖木迭儿执政,握生杀予夺之大权,人们无不恐惧。彻里帖木儿却敢于与他对抗,指责其一切奸诈行为。帖木迭儿一心想中伤他。山东大水,盐课多有亏损,朝廷任命彻里帖木儿为山东转运司副使,仅数月,所亏盐课皆如数补济。转任刑部尚书,京师豪强都怕他,不敢犯法,而无罪被拘留的人多被释放。‎ ‎ 天历二年(1329)拜中书右丞,不久又升为中书平章政事,后又出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水清,地方认为是祥兆,要上报朝廷。彻里帖木儿说:“我只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这才是祥瑞之兆,其余何益于百姓?”这年闹灾荒,彻里帖木儿提出赈济灾民,其僚属认为必须先由县上报给府,府上报于省,省上报朝廷。彻里帖木儿说“:如今饥民死者已多,还要拘于平常的程序,往复要几个月,那时能存活的百姓就不多了。这是地方官府畏罪,使百姓抱怨朝廷,我决不这样做。”先开仓赈济,然后上书请专擅之罪。文宗不仅不罪,而且十分高兴,赐龙衣、上尊。‎ 至顺元年(1330),云南的伯忽反叛,彻里帖木儿以知行枢密院事领兵讨伐,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所过秋毫无犯。平叛后朝廷赏赐甚厚,他都分给将士。班师回朝时,自己只有日用行装。‎ 回朝后任上都留守。上都官府买商人的东西不给钱,故来上都经商的人无盘缠回家,甚至有饿死冻死的。彻里帖木儿到上都后,将此等情形上报朝廷,朝廷令出钞四百万贯来偿还给商人。后调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为政严厉,官吏不敢胡作非为。不久召他回朝拜为御史中丞,朝廷大小官员无不怕他三分。‎ 当初由于彻里帖木儿在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时,举行科举考试,看到在馆驿盛宴招待考官,内心颇为不平,故回朝入中书省把废科举列为第一事。至元元年(1335),拜中书平章政事。他首先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把对太庙一年四祭改为一年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罗织一些罪状弹劾他,顺帝不理会,仍令彻里帖木儿代理中书平章政事之职。这时,废科举之诏已拟定,只是尚未加盖皇帝玉玺,参政许有壬坚持不废科举。太师伯颜对有壬大怒,问许有壬:“你这个谏官是冲着彻里帖木儿来的吗?”许有壬说:“若废科举,天下人才必然抱怨。”伯颜指出,举子多以贪赃而身败名裂,并认为科举制妨碍了蒙古传统的选官之法。有壬辩解说:“科举未行之先,御史台中因贪赃而受罚者无数,怎能说贪赃尽出于举子?不能说举子中无贪赃者,但比起来还是少一些。”并举出事实说明科举并未妨碍传统选官之法,二人反复辩论不已,伯颜虽心中已同意许有壬的意见,但废科举之议已定,不可中止,只得以温和语言来劝解许有壬。‎ 彻里帖木儿曾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是蒙古语,意为“彼”。又曾将妻弟阿鲁浑沙之女冒充自己的女儿来向皇帝请求赏赐珠袍等物。于是大臣们又弹劾其罪,因而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人称快。最后,彻里帖木儿死于南安。‎ 注:色目人是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 ‎17.诗歌鉴赏 ‎【答案】‎ ‎(1)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或答辛酸的追忆,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承受)‎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烘托也可以)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3)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逝川’二字,这也可以说是用典)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现代文阅读 ‎(一)‎ ‎19.(4分)环境古朴、闭塞;生活方式原始、落后;民风淳朴;村民愚昧无知。 评分建议:每点2分;若“民风淳朴”答成“待客热情”亦可。 20.(4分)选取溪流、柳树、山崖等典型景物(1分),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1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山谷美景和原野风光,表达了S君初见彼岸的欣喜之情(1分)。 评分建议:结合文本内容答题,只用标签化的语言作答则不得分。 21.(6分)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②以前后时间的变化,暗示文中叙写的乡村情景实为梦境,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构思更为精妙。③“劳力士”手表,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与乡村姑娘刻印计时的落后形成对比,更明晰地揭示小说主题。④以时间的短暂,暗示“彼岸”虽然美好,但又虚幻,难以到达。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22.(6分)①“彼岸”是女作家构思的小说《美丽的原野》中“设在一条河溪的彼岸”的“原野”;②“彼岸”是女作家所向往的与喧嚣城市相对的古朴乡村;③“彼岸”是以乡村姑娘为代表的乡村人所向往的城市文明;④“彼岸”是人们一直向往追求,但永远难以到达的远方。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23.第一层(第1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第二层(第23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第三层(第45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第四层(第6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试题分析:题干间的是“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这是考査文章行文思路,概括段落大意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概括段意即可。‎ ‎24.“如来佛的掌心”意味着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紧箍咒”意味着一种对绝对自由的约束;“八十一难”意味着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 试题分析:审清题干“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考査重要概概括规范含义,作答时,把词浯放入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如“用‘如来腓的孳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夏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24.【写作指导】‎ 审题立意解析:‎ ‎(1)关于题意理解和符合题意 ‎ 题目中的材料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文字陈述中心的优势,同时也指出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第二段文字陈述边缘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不沉沦则边缘亦中心的道理。‎ 两段文字中“中心”和“边缘”给人的影响均应作辩证思考,两者在对比中又有转化,各有长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两段文字形成对比,主要陈述一个社会生活的现象和事实:有人向往中心,也有人迷失在中心;有人向往边缘,也有人在边缘找到中心的感觉。‎ ‎ 从中心和边缘的概念适用范围来看,应该主要是地域和位置上的,当然也可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地域上的“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等,思想上的“主流”与“非主流”,职场上的“热门行业”与“冷门行业”,甚至是小到一间课室中的座位分布,都是概念的适用范围。但是,中心和边缘是相对概念,一般不可孤立存在。‎ ‎ 从深层含义上看,中心和边缘的选择代表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考生由中心和边缘联系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可以。‎ ‎ 围绕“中心/边缘”来谈“各自优势”或“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属于符合题意。‎ ‎(2)关于角度选择 ‎ 考生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选择角度,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选择角度,还可以综合两段文字选择角度,没有优劣之分。‎ 第一段文字可参考的角度:‎ ‎①向往中心,因为中心带来便利、机会和认同。‎ ‎②中心虽好,可不要迷失其中,最终边缘化。‎ ‎③努力进入中心,这是积极的人生观的体现。‎ 第二段文字可参考的角度:‎ ‎①喜欢边缘的地方,因为简单质朴。‎ ‎②安守边缘,只要不沉沦,边缘即中心。‎ ‎③逃离中心,到边缘寻找别样的风景。‎ ‎④安守边缘,这是淡泊的价值观的体现。‎ 综合两段材料可参考的角度:‎ ‎①中心和边缘各有优势。‎ ‎②选择中心还是边缘,代表着各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③不在中心迷失,也不在边缘沉沦。‎ 例文:‎ ‎ 中心?边缘? 世间真有中心乎?边缘乎? 当我看到许多人往北京上海潮水般涌去,当我看到莘莘学子挤向金融学,当我看到艺术家纷纷钻进现代圈,似乎真有一个中心在。我甚至听到了汉代那个有名的无名氏的嘶吼:“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 ‎ 然而一当放开眼光,我又惑然不解。单看古代文人奔走的中心,先是汉唐的长安,后是两宋的汴京,再是明清的北京,时移世易,中心变动不居。昔日引人翘望之地,今日成了冷清之乡;过去的偏僻一隅,现今的繁华帝都。盖将一朝视角观之,中心赫然存焉;自历史视角观之,中心兴替不定,何尝有一中心也? 由此看来,所谓中心不过是时代追逐的对象,是时代热门的话题,有时它甚至只不过是一个时尚,总之,它反映时代的价值取向,是时代的宠儿,也为时代所局限。世间芸芸众生,眼光总是为时代所局限,他们丝毫不知道为何而生,只是跟随众人之后,去追逐所谓的中心。当深圳辟为特区,天下人莫不“南下”;当上海成为龙头,天下人莫不想成为“海客”;当北京兴旺时,天下人莫不北漂。一时间赳赳从军,一时间纷纷下海,一时间攘攘从政。言情题材感人了,都去卿卿我我,爱个你死我活;改革题材的走红了,都去大刀阔斧,拨乱反正;历史题材的跑火了,都到宫廷搜罗闱中秘事,都到70年前烽烟中捡拾弹壳。三十年了,我们跑了多少门?追了多少星?成了多少粉丝?为了不被边缘,为了不被抛弃,为了不被落伍,我们漂泊了多少个地方,浪费了多少精力?我们最后不能不无奈而伤感的哀唱:时间都到哪里去了? 我想起胡塞尔的名言:“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 1922年,在弗莱堡大学任讲师和胡塞尔助教的海德格尔在托特瑙山购得一小块地,在那里修建了一个十分简陋的小木屋。从那时起,托特瑙山就成了他退身于世界之外时的居所,也是他哲学思考的冲锋高地。他在世界的边缘建立起存在主义哲学大厦,他在林中小径里迎接文明思想的黎明。 我想起了年轻时爱默生的呐喊:“我不是围绕恒星运转的行星!” 世人都知梭罗有一个远离尘嚣的瓦尔登湖,可能不知道那个常来湖边拜访的“蓝衣人”爱默生,是他“不做行星”的思想激励着年轻的梭罗,来到城市的边缘,写下不朽的巨著。其实,翻开人类历史,有哪一个思想者不是在边缘那个地方沉思,从而让那个边缘渐渐闪耀出光芒? 地球,是一个球体,哪里都可以是中心,哪里都可以是边缘。世界是平的,哪里都可以是中心,哪里都可以是边缘。成为中心边缘的不在于空间位置,不在于时代冷暖,而在于价值与意义,在于创造与开拓。没有这一点,人间只是一盘散乱砂砾,哪里有什么中心与边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