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考点45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1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文章所 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 意义。可以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发掘。 常见设问形式有:1.结合文意,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词、句、段)内涵的理解。2.本文带给 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探究原则是:1.立足文本。尽管是探究题,但是不可脱离文本泛 泛而谈,要以文本为基础进行发掘。2.讲究深度。探究题要求考生有自己的见解,得出一个结论,考生要 围绕题干中的问题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3.有理有据。首先给出观点,其次结合文本内容及自身实际支持 观点,最后回扣观点。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诚实的考验 【英】赤哥黎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 9 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维持生计,住在一所有 4 间屋的 房子里。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 16 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法官多恩那儿去要 1 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多恩把钱给了 他。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 40 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钱?”法官问约翰。“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 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则在自己家的地 里干活。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 5 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教约翰诱捕动物, 获取兽皮。塞夫告诉他,靠狩猎他能够挣到很多钱,但需要 75 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过冬 的食物。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一间小木屋前。这所小房子是塞夫几年前搭建的。这年 冬天,约翰学到了很多东西,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 200 美元。 约翰打算回家,但是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 4 月份。因此,约翰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 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2 到了下午晚些时候,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 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他砍倒大树,在 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猎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 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的工具也从他的背上滑了下 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他爬了起来,找 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一连几个小时,他一直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浑身冰冷,衣服潮湿。 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讲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 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 5 美元付给法官。但是他还欠法官 30 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 来买捕猎用的绳、网和枪的 75 美元。 10 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约翰,”他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 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 75 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 当,好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走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 天出去打猎,一直到 4 月底。到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 300 美元。约翰付给法官 150 美元,那是他借 来买打猎用具的钱;然后他又慢慢地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 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 30 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 留给了约翰,他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约翰打开信,看了看写信的日期。这封信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 出打猎向他借钱那天写下的。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 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 40 美元的原因。 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 40 美元。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文中用了大量篇幅写约翰,对此,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约翰,也有人认为是法官多恩。请简要谈谈你 3 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法官多恩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思想意蕴上看,作者意在表现热情善良、慷慨大方、解 人危困的美好品德,而法官多恩这个人物正是这些思想意蕴的载体。②从情节设计上看,多恩两次借钱给 约翰,促成约翰两次狩猎行动,改变了约翰的人生境遇,是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也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人 物。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写多恩的笔墨虽然相比约翰少一些,但是,两次借钱、一次留言的细节,给 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他热情、善良,相比约翰,他的性格更为鲜明,更为作者所钟爱。 示例二:约翰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思想意蕴上看,作者意在表现自立自强、不怕艰辛、诚实守信的美好 人格,而约翰这个人物正是这些思想意蕴的载体。②从情节设计上看,约翰两次借钱、两次狩猎,构成了 小说的故事框架,约翰的活动牵动着整个故事的走向,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 约翰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人物,因此作者调动了多种描写手法,有正面的动作、细节描写,也有侧面的环境 衬托,极力突出其自立自强、不怕艰辛的鲜明个性。 名师点睛 1.不同角度,科学探究。探究是一种能力,如果题干中有明确的探究角度,则按题干要求作答;如果 题干中没有明确要求探究角度,则要从内容、结构、人物塑造、表现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考虑,选择合 适的角度,分析相关的文本材料,做到自圆其说。具体来看: (1)对小说标题的探究,要从标题本身的内涵、标题与小说情节结构的关系、标题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标题对情感主旨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2)对于上题中的人物探究题,要证明小说的主人公是某一位, 要从小说的思想情感、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分析某某作为主人公的合理性。(3)对小说主旨的多维 解读,要从不同的角度(情节内容、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社会环境等)归纳出不同的主旨。(4)对结尾 效果的不同看法的探究,首先要亮明自己对作者结尾艺术的态度,然后判定作者的结尾手法是什么,最后 从小说内容、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旨表达等方面论证分析这种结尾艺术的作用与效果(或不足),以证 4 明自己的观点。(5)对情节(或段落)安排是否合理的探究,首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从小说的主要 内容、人物塑造、主旨表达、手法运用等方面阐述这种情节安排是否科学合理。 2.观点鲜明,自圆其说。一定要借助文本材料或相关事例(理论)等对观点进行证明。或用“文本+观 点”,或用“事例+观点”,或用“理论+观点”,或用“文本+现实+观点”的形式进行证明。 3.看分答题,分点阐述。一般来看,8 分的题至少要答出 3 点理由,表述要做到观点明确、提纲挈领、 层次清晰、分析合理、语言通畅、书写工整、字数合宜等。 学#¥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 船 王 往 渡船是水上的邮票。 涟河的东岸是牲畜市场,一个叫红蜻蜓的女人在东岸的渡口开了个小卖部。她在大堤上用木头搭了个 小屋子,外间摆货,里间摆张小床。 红蜻蜓的小卖部前有一个水缸。有人要喝水,红蜻蜓就一指小卖部前的水缸。水缸里的水总是满的, 是红蜻蜓一担一担从涟河挑上来的,碧清碧清的。 红蜻蜓每天起得很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涟河里挑水,把水缸挑满了,她就站在窗前,朝对岸看。 她看着小谭先生走上大堤,小小的影子轻快地掠过一棵棵树,大树,小树。小谭先生朝渡口走来,河风吹 起他的衣角,显得很清瘦也很利落。小谭先生上了渡船时,红蜻蜓的心会紧张,有时是因为浪太大,船晃 得厉害;有时是因为小谭先生的目光朝着她的窗口。小谭先生下了渡船,上了坡,一步一步走上来,红蜻 蜓就笑微微的,好像小谭先生是奔她而来的。但是,很快她又失望了,小谭先生从她的小屋前经过,从来 不看一下她的小屋。她又转到另一个窗口,这下她只看到小谭先生的后背。她想小谭先生要是回头看一下 多好,但是他从来没回过头。 小谭先生是河西人,在河东的学校做民办教师。红蜻蜓出嫁前,有个好姐妹给她和小谭先生牵过线。 当时,见面的地点就在渡口。两个人都喜欢对方,但是,因家人的反对,没有成亲。红蜻蜓早就结婚了, 小谭先生还是单身。 那天,临散集时,红蜻蜓看见小谭先生牵着一头才成年的水牛往渡口走。红蜻蜓想:小谭先生不教 书了? 下一个逢集,红蜻蜓又看见了小谭先生。红蜻蜓问他:“你不教书了,老来集上?”小谭先生说:“教 呢,把牛牵来卖了。”红蜻蜓还想和他说说话,小谭先生已走了。 红蜻蜓感觉小谭先生瘦多了,头发也乱了,走路有些跌跌撞撞的。红蜻蜓想刚买的牛又牵来卖,肯定 5 是做贩牛的生意了,又教书又贩牛真是难为他了。 一天晚上,红蜻蜓已经睡了,听见敲门声。 拉开门,小谭先生一头就撞进来。 原来,小谭先生上回牵的牛让涟城北一个老头在宝滩买后,回去没两天就死了,媳妇和儿子一抱怨, 老头喝药自尽了。 红蜻蜓一惊,说:“哪能这么巧,不会是你卖的那头牛。” 小谭先生说:“肯定是的,我那头牛一买回去就不吃草,我叫来兽医,兽医说是水肿病,一时治不好, 没几天怕就不行了,我一吓就卖了。这些天,我难受,我又不敢说出来。” 红蜻蜓给他倒了一碗水,说:“你喝口水,慢慢说。” 小谭先生喝了一口水,还是难受:“我想死,我没有说话的人。” 红蜻蜓说:“看你说的,我不是在和你说话吗?” 小谭先生点点头,又摇摇头,泪珠掉了下来:“我跟你说了也没用,我只想死。” 红蜻蜓一惊,不知怎么安慰他了。 第二天,红蜻蜓没见小谭先生从渡船上过来。红蜻蜓急了。 红蜻蜓想来想去,想到常常给人治些邪病的肖奶奶。 红蜻蜓对肖奶奶说:“要是有人做错了事,心里后悔,得了病,怎么办?” 肖奶奶说:“叫他去佛祖那儿烧个香,认个错。人身上的衣裳要是脏了,洗干净了穿着才舒坦,人做 错了事就像衣裳脏了一样,要把灰洗了,到佛祖那儿认错就和洗灰一样,灰洗了,心里就好了。” 红蜻蜓点着头,心里亮起来。 红蜻蜓到了小谭先生家。就见他家还是三间老式的瓦房,低低的檐口长满了青草。他家的邻居有楼房 有平房,又新又美,气派得很。 小谭先生的老妈妈一边带着红蜻蜓到了儿子床头,一边叹道:“唉,这孩子,又教书,又种地,累 呀!”小谭先生一见红蜻蜓就坐起来了。 红蜻蜓说:“我来,是叫你明天和我去能仁寺,我们给佛祖烧个香,说说心里话,好不好?” 小谭先生说:“好,我听你的。” 红蜻蜓心里一阵暖和,他知道自己为什么来看他的! 坐了一会儿,小谭先生又说:“你来了,我感觉有些好了。” 红蜻蜓就笑了:“瞎说的吧?我又不是佛祖。” 红蜻蜓回到船上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船慢慢地向前走着,她看见自己的影子,像一座小小的佛塔, 跟着渡船走。 6 (原文有删改) 小说的标题是“渡船”,也有人认为将“小谭先生”作为标题更好,还有人说这两个标题,都不如“红蜻蜓” 为标题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 “渡船”这个标题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两个人在“渡口”相识,红蜻蜓在“渡船” 附近生活,小谭先生每天坐“渡船”来往于河东河西,“渡船”是红蜻蜓与小谭先生故事的见证者,同时 “渡船”也是作者叙述故事的线索之一。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红蜻蜓对小谭先生,由爱慕到助其净 化灵魂,都是与“渡船”有关。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小说的主题不在于表现“爱情”,而在于表现将“爱” 升华为“善”,由此看来“渡船”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其实,红蜻蜓是一条灵魂的“渡船”,将小谭先生从 “自私的泥潭”里,“渡”到“善”境。 示例二 “红蜻蜓”这个标题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红蜻蜓”的活动是故事的主线,作者始终是围绕 这个人物安排情节的。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红蜻蜓是小说的核心人物,是作者倾力表现的人物,也 是作者赞扬的对象,在小说中她的形象也最鲜明。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红蜻蜓的身上,寄托着作者对朴 实、纯真、善良等优秀人格精神的赞扬之情,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最为直接地表达了小说的主题 思想。另外,“红蜻蜓”还是一个很有色彩、动感的标题,也为小说增添了一些灵动的气息。 示例三 “小谭先生”这个标题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看,小谭先生的活动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谭先生“卖牛”,引发其“生病”,才有红蜻蜓的“探视”等情节,因此小谭先生才是作者组织情节的关 键。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小谭先生才是小说的核心人物,是他吸引了红蜻蜓的目光,是他完成由“自 私”到“向善”的转变,从而释除了心灵的重负,而红蜻蜓只是他转变的外因。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涤 除自私、向善修德,这是小说的核心思想,而这个核心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小谭先生这个人物的活动当中, 因此,他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核心人物。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思想意蕴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探究小说标题的优劣,允许考生根据自己的 理解,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行。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持之有据”,即摆出 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探究一个标题的优劣,要将其放在文本之中,从其在文中所起的作 用的角度,认真分析。这里宜从标题在故事情节方面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表现主旨方面的 作用等角度进行探究。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敬重一只蝉 杨 晔 从此不再讨厌夏日里的一片蝉鸣,不再捕捉一只蝉玩耍,不再月下寻找草丛里攀爬的蝉,从此拒绝美 7 味的油炸蝉蛹。 那日看电视节目,介绍北美洲蝉的一生,感动到要落泪。 在一片茫茫森林里,某年,不计其数的蝉的幼虫纷纷破土而出,恍若数以亿计的生灵同时降临凡间。 若隐若现的月光下,森林的地面上涌动着一层又一层的黑浪,它们急匆匆地爬着。没有统一的命令,但冥 冥之间生命的牵引,它们追寻着树木的方向。很快又以最快的速度爬上无数棵树,找到它们认为合适的位 置。棕黄的蝉虫开始蜕变,蝉努力钻出,以最美的姿势仰身脱壳,一只雪白的蝉跃然眼前,悄然滑落旁边, 美丽的蝉翼翩翩舒展,为生命绽开等待许久的渴望。 森林的黎明为一片雾霭点燃了一盏灯,渐渐地许多动物苏醒过来,它们要去觅食。可是它们很快被这 貌似从天而降、实则地下涌出的生物惊呆,不管那么许多,猴子,蛇,熊,各种鸟甚至松鼠,它们同时开 始大聚餐,它们随手就可以抓到一只蝉或者还没来得及蜕变的蛹,大快朵颐,享受着它们的父母甚至爷爷 奶奶都没见过的美味,而且是它们的后代也未必能遇得到的极品。所有的动物都吃得动也不想动,就连蝉 从眼前掠过,它们都懒得看一眼。 森林里回荡着蝉的合鸣,一浪迭一浪,在枝叶间灿然跃动,一声高一声,在光影中兀自流转。那不知 疲倦的高歌是对光明的欣赏,抑或是对生命的吟唱?然而穴居了十七年的蝉只有两周的生命在阳光下绽放。 在这期间它们要找寻伴侣,交配,孕育,产卵。 它们来到世间的使命仿佛就是某个承诺,然后就匆匆离去。静默的日子,无数只蝉如落叶般恍然飘落, 厚厚的几层,连数年积累的落叶都被覆盖。它们凄美地落下,蛰伏十七载的期待,在世间的呼吸只有两周。 而森林因为蝉的沉落入泥,次年枝叶更繁茂,茎干更粗壮,动物也更快活。 茫茫黑暗中,它们寂寞地等待,从来不知清晨熹微的光芒,亦不知暮色如约而至的守诺。它们不知四 季更替,轮回演绎颜色的变化,不知风花雪月,诉说世间冷暖的传说。一切都是那么唯美,唯美中蕴含着 凄美,凄美却无丝毫的悲切,就如凤凰涅槃,沐浴烈火而再生。 生命真的是很奇妙的存在。生命的意义似乎真的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厚度与质量。 陈晓旭演绎的林黛玉前人不能抵,后人不能及,仿佛她就是黛玉再世,她就是为黛玉而生的。而饰演 黛玉仿佛是她一生的谶语,她犹如黛玉般唯美。罗阳仿佛就是为了歼-15 而生的,他钻研工作,不计较名利, 不顾及身体,使命完成之时,就被上苍召回,没有豪言壮语,不去聆听掌声,而他的生命在鲜花中永远绽 放。尘世间的身躯已随风散去,但心灵世界里的精髓永存。 如果你的生命只有两周,两个月,两年,你会坦然面对吗?纵使天空不会铭记你的乐音,你会振翅留 下雀跃的音符吗?即使石阶不会印染你的痕迹,你会拾阶而上吗?倘若你的生命之花绽放时注定遇到严冬, 你会依然笑对寒风吗?我们不乏拥有生命的时空,但我们是否拥有挑战生命意义的人生? 8 敬重一只蝉,源于它对生命的等待凄美悲壮,对生命的责任义无反顾,对生命的终止淡定从容。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敬重一只蝉,源于它对生命的等待凄美悲壮,对生命的责任义无反顾,对生命的终止 淡定从容”,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 【答案】示例 蝉深刻启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蝉的敬重,就是对生命的敬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生命的升华往往需要长久的等待甚至磨难,也正因此生命才更显现出美的价值,更值得尊重;每个生命的 存在都有它的使命,不惧牺牲地承担生命的责任,也是生命值得尊重的价值所在;能对生命的终止淡定从 容,是因为知道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价值。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门 道 游 睿 大院里安静得要命。昨天晚上父母就已经给他说,今天他们要带着家丁们去干活儿。让他自己在家和 小普玩。他伸了个懒腰,跨出房门,看见小普正在院子里射箭。 那是一把自制的弓箭,用一根竹竿弯成弓,用一根麻绳做的弦。只见小普把一支箭放在弓上,满满地 拉开,然后一松手,十米开外的一只麻雀就落了下来。 他兴奋不已。原来你还有这本事?他说:“小普,我知道一个地方,有很多野兔和山鸡,我带你去。” 小普立即直了身子说:“少爷,我们去不了,我爹怕我把你带出去惹祸,就把门锁上了,我出不去。” 他走到小普面前说:“大门不是开着的吗?怎么会出不去?” 小普说:“那是你们走的门,我们家走的小门被我爹锁上了。”那道小门确实是锁住了。 小门就在大门的旁边。大门宽敞开阔,而小门却又矮又窄,像个仆人一样跟在大门旁边。 在他们家里,只有主人才可以走大门,家丁们进出都只能走小门,小普也不例外。 他把手搭在小普肩上说:“多大点事儿啊,你和我一道走大门去。” 9 小普赶紧把他的手拿下来说:“少爷万万不可。这可是咱大院的规矩,家丁走大门就犯了大忌,得 受罚的。” 他看着小普,小普一脸严肃。他笑着说:“规矩还不是人定的吗?你就跟我去试试,看看从大门走出 去能怎样。” “小普,现在你听我两件事:第一,没有外人的时候,不准叫我少爷;第二,你现在站好,让我背 你。” 小普连忙摆手说:“少爷,哪一条我都不能答应!” 他立马昂起头,就在这一瞬间,他背起小普就往门外跑去。小普在他背上挣扎着说:“少爷,你快放 下我,放下我!”他却一言不发,双手牢牢地把小普背在背上,一步一步迈向大门。 虽然只有几步路,到了大门口,他却已经出了汗。待他放下小普,却发现小普哭了。小普泪流满面 地叫少爷。 他怒斥道,不准叫少爷,我长你才几天,叫哥。 小普看着他,好半天才低低地叫了声哥。他立刻笑了,把手搭在小普肩膀上说:“小普,我们本来都 一样,没什么主仆之分,我们应该走一样的门,明白吗?” 小普一直看着他,好半天才点头说嗯。 但是他没有想到,就在第二天,他就被父亲送到外国读书了。因为走得匆忙,加上主仆之分,他没有 来得及和小普告别。而这一去,就是整整七年。 七年后的这一天,当他不得不拖着行李箱回到家乡的时候,伴随他的,还有一个噩耗:日军侵略了他 的家乡,他的父母和家丁都被日军残忍杀害,唯有小普幸存,但小普却投靠了日军。 他全身的血液都沸腾了,他无法想象小普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他在国外的几年学习中,已经接 受了比较先进的思想,作为组织的一员,他不得不化悲痛为力量,从事着一些组织上的工作。 这一天,他化装成一个车夫,拉着一辆黄包车来到了自家大院附近。他远远地看到,大院的大门似乎 并没有什么改变,只是门前多了日军的岗哨。不过大门紧闭,唯有大门旁低矮狭窄的小门开着,一些日本 兵在那道小门里进进出出。 这时,一个戴黑帽子的人坐到了他的车上。“送我去院里。”那人说。他并不抬头,拉着那个人就往 院里走。当他走到大门口,日本兵向车上的人敬个礼,却拦住了他。车上的人并不说话,递给他一张纸币。 他接过钱掉头就走,走了几步,他又忍不住回头,看见戴黑帽子的人昂首阔步,从大门走了进去。 他加快了步子,跑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才打开那张纸币。纸币中间,包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几句 话:哥,谢谢你背着我走了一次大门,我后来才明白,家丁也可以走大门,也可以选择正确的道路。小普。 他翻过纸条,只见纸条的背面,是组织期待已久的日军作战布点图。 10 他远远地回头看着那道大门,含泪笑了。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门道”为题别具匠心,“门道”是设计故事的关键,同时对表现人物的个性、表达小说的 主旨,都起到重要作用。 B.大门宽敞开阔,主人由此出入,小门又矮又窄,是家丁们的通道,家丁如果违规走了大门,会受到 处罚,这是歧视和压迫。 C.他背着小普从大门口出去,等他放下小普时小普已经泪流满面,因为,小普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优 待,他十分感激少爷。 D.他不想让小普称自己为少爷,要小普叫自己哥,这表明他与自己的父辈不同,他能够平等地对待别 人,包括家丁的孩子。 2.小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说“他远远地回头看着那道大门,含泪笑了”,这句话包含了他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原文予 以探究。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者的礼物 【美】马林·汤普森 我 18 岁的时候,离开了在美国的家,到英国的利兹大学读书。入校后不久,我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消 息,我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在英国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还没有适应周围的一切,就要独自一人默 默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一天,我在超市买东西时,发现一位老者一手拎着一袋苹果,一手拄着一根拐杖,步履蹒跚。我赶紧 跑过去,扶住他并替他拎住苹果。 “谢谢你,姑娘,”他说,“不要替我担心,不碍事。”他对我笑,让我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他不只 是用嘴在笑,明亮的蓝眼睛里也漾着笑。 “我能陪您走一段吗?”我问,“免得这些苹果过早地变成苹果酱。” 他听了哈哈一笑,说;“这可就要让你费事了。” 他告诉我他叫伯恩斯。路上,伯恩斯先生的身子几乎全部要靠那根拐杖支撑。到了他的家,我帮他放 好东西,并帮他准备了英国特有的下午茶。他没有强烈地拒绝我,我把这看做是对我帮助他的答谢。 我问他以后是否还能再来看望他,他笑着说;“我从来不拒绝好心姑娘的帮助。” 第二天,我还是在那个时间来到他家,帮他做了一些家务,他那根拐杖足以说明他的确需要帮助。他 11 询问了我的一些情况,我告诉他,我的父亲刚刚去世,但我没有说更多的事情。他让我看了桌上的两张镶 在相框里的照片,那是两个女人,一个显然比另一个年长,却长得非常像。 “这是玛丽,”他指着照片说,“我的老伴,已经去世 6 年了。那是艾丽丝,我们的女儿,是一名护 士。她比她母亲去世得还早,对玛丽打击真大啊!” 我流下了眼泪。我为玛丽流泪,为艾丽丝流泪,为老而无助的伯恩斯先生流泪,也为我的父亲流泪,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我竟未能亲口与他道别。 我一周看望伯恩斯先生两次,时间是固定的。我每次来,他都坐在椅子上,一旁的墙上靠着他的拐杖。 他对我的到来似乎总是非常兴奋,尽管我对自己说,我是为了照顾这个老人,但我还是因为有一个人愿意 听我倾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感到高兴。 我告诉他,在我父亲去世前两周,我曾因一件小事与父亲发生了争吵,而我再也没有机会向他道歉了。 虽然伯恩斯先生不时插上几句话,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听我说话。他不只是在听我说话,更像是海 绵一样吸进我诉说的每一点内容,并用他的经历及时佐证我的话。 大约一个月后,在一个“非看望日”,我打算去伯恩斯先生家。进了他的家,我发现他正在花园里干着 活儿,手脚麻利,动作轻快。我惊讶万分,这么利索的一个人为什么要用拐杖? “哦,姑娘,你来了。这次让我给你沏一杯茶,你看起来累了。”他说。 “可是,”我结结巴巴地说,“我想……”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姑娘。你第一次在超市看到我那天,我扭伤了脚踝。” “可是,您是什么时候康复的?” 他的眼睛眨眨,看上去既快活又怀着歉意,“我想,我们见面的第二天我的脚就好了。” “可是,为什么呢?”我纳闷地问。他显然不会为了骗我为他做下午茶而故意装出无助的样子。 “第二天,你又到了我家,从你的话中,我知道了你的苦闷。对你父亲的去世以及其他一些事情,你 感到孤独和沮丧。我想,这个小姑娘需要一个老东西的肩膀依靠一下。但是我发现,你在告诉自己,你来 看望我是为了照顾我,而不是为了你自己。如果你知道我其实非常健康,你还会再来看我吗?我想,你需 要对人诉说,对一个年长的甚至比你父亲还年长的人诉说。” “那这根拐杖呢?” “哦,这的确是一根好拐杖,一般情况下,我用它郊游和爬山。也许什么时候你愿意与我一起去。” 不久,我们一起去爬了山。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还没有适应周围的一切,就要独自一人默默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为写老者的“礼物”内容做 12 了铺垫,更彰显“礼物”之可贵。 B.“一手拎着一袋苹果,一手拄着一根拐杖,步履蹒跚”暗示老者用心良苦,他是有意“一手拄着一 根拐杖”,为“我”创造帮助他的机会。 C.“他不只是在听我说话,更像是海绵一样吸进我诉说的每一点内容”,是为了表现“我”的话确实触 动了伯恩斯那颗孤独的心。 D.伯恩斯把他的慈爱、耐心作为“礼物”,并用时间精心将“礼物”包装好,送给了一个主动寻求这份 “礼物”的年轻姑娘。 2.小说多次提到伯恩斯的拐杖,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请从伯恩斯和“我”两个角度中任选其一,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中的村庄 梁永刚 ①在豫中平原的乡村,冬天如果没有几场雪的装扮,就像一日三餐少油缺盐般寡淡无味,根本算不上 真正的冬天。 ②乡村漫长的冬季被冗长的寒冷和无边的寂寥弥漫着,农人们站在乡村巨大的舞台下面,望眼欲穿地 期待着一场雪的上演。对于乡村而言,下雪是一场典礼,足以让所有闲下来的农人心花怒放,为来年的春 天跃跃欲试。 ③童年的记忆中,乡村的雪通常是伴着无边的夜色从天而降,有时候从黄昏开始下,有时候在半夜落 下来。一家人正蜷缩在堂屋里烤火,突然外面起风了,朔风扬起长鞭抽动树枝咔咔作响,母亲把我紧紧搂 进怀中,父亲站起身推开木门往外探了探身子,随即又关上了门,搓着手说,要下雪了。 ④雪落了下来,第一场雪挟裹着来自天宇的问候,浩浩荡荡,如潮水般漫过乡村。飘落的雪花像是一 片片凌乱的羽毛,轻盈地滑过天空,漫过田野,纤柔地飘落在坑塘、老井、树木、枯草之上,让寻常的乡 村事物变得灵动起来,铺设出素洁莹白的绝美意境。 ⑤北风吹,雪花飘,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在村庄的天空上演了千百年,亘古不变,岁岁轮回。北风挟 裹着冰清玉洁的雪花自天庭而来,像是急急忙忙赶赴一场人间的盛宴。风的粗犷和雄健,雪的娇柔和婉约, 是道法自然的绝佳搭配,更是滋润万物的人间福祉。躺在北风宽阔的怀抱中,雪花喜不自禁,把瓦蓝的天 空渲染得如梦如幻,又瞬间迷失了方向,忽东忽西,飘忽不定,身披一袭白纱,舒展着曼妙的身姿。其实, 雪花也是一株株千娇百媚的花,只不过没有生长在泥土里,而是绽放在天空中,晶莹剔透,楚楚动人。 ⑥暮色四合,天光昏暗,雪花以柔弱的身躯和微弱的光亮对抗着黑暗的来袭,让夜色较之往常来得稍 晚一些。被皑皑白雪覆盖的村庄,从彻骨的严寒中看过去,慵懒散漫中透着无限的人间温暖。人和鸡鸭归 13 宿很早,农人们趁着最后一抹亮光做好晚饭,赶鸡上架,刷锅喂猪,躲进屋内围着炉子烤火,排遣着冬日 长夜的寂寥。大雪封门,围炉夜话,单调的乡间日子因一场雪的款款而来变得格外温馨。一个个昏黄的木 格窗棂里弥漫着闲适的光亮,憨憨的火炉开出温暖的花,男人们卷着纸烟凑在一块喷云吐雾,女人们纳着 鞋底呱嗒着唠家常,孩子们则沉醉在大人们的故事传说中。晚饭吃得早,坐着坐着肚子里就空落落的,女 人们放下手里的活计,从灶房掂来铁锅,置放于火势正旺的炉子上,从瓦缸里抓出几把玉米或者黄豆,放 进锅里炒。不多时,锅里便传出了“噼里啪啦”的响声,随即香味也弥漫了整个屋子。炒熟后的玉米粒或 者黄豆嘎嘣脆,丢一粒放进嘴里,越嚼越香。 ⑦夜深了,一村庄的人都沉睡在大雪营造的静谧中,犬吠声渐渐稀疏,村庄的一隅响起了木门转动 的声响。门外的雪依然在下,走进家门的一刹那,夜归人身上的积雪融化为一地冰凉的水,滋养着村庄 的梦境。 ⑧雪落在村庄,沿途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能让人清晰地感觉到大地的呼吸,岁月的脉动,生生不息, 绵延悠长。古老的村庄负重前行了几百年,像一册藏在历史深处的典籍,用泛黄的纸张记载着一村庄的人 事变迁和生老病死。 ⑨几棵老树默立在被雪覆盖的原野上,远看犹如滴落在白纸上的几滴墨水,被风一吹划出几道墨痕; 光秃秃的枝丫上,几只盛满雪的鸟巢俯瞰着广袤的原野:一切宛如油画中的一帧静物,默然地蹲在时间的 深处。 ⑩满脸稚气的孩童是乡村雪天的主角,他们像一个个不知疲倦的信使,用细碎的脚步把一场乡村雪事 传到漫山遍野。乡下的孩子热衷于在雪地上肆无忌惮地疯跑,享受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活和自由。空旷的原 野上,三五成群的孩童们穿着千层底的棉鞋,踩着厚厚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闷响,那韵律和节奏 伴着你追我赶的嬉笑和一路的大呼小叫,在寂寥的阡陌之上久久回荡。 一场雪足以让时光在村庄游走的步伐慢下来,让尘世的浮躁变得踏实,让粗糙的生活变得精致。青 砖黛瓦的房舍,沉陷的坑塘,方正的草垛,光秃秃的树木,那些素日里静默守在村庄一隅的寻常景致,连 同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杂草丛生的沟沟壑壑,都被覆盖在皑皑白雪之下,隐没在岁月的深处,只留洁净 在人间。 (有删改) 1.作者说:“对于乡村而言,下雪是一场典礼。”请解释“典礼”在文中的含义。 2.文章第⑥段说被白雪覆盖的村庄“慵懒散漫中透着无限的人间温暖”,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 概括。 3.简要赏析文中画线语段的表达效果。 14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一、【2018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 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 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 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 宝纷纷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 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 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 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 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 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 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 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 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 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 15 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 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 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 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 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 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 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 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 消淡了很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 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 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 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 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 80 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 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 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 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 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 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 16 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 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1.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 10 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3.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4.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二、【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 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 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 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 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 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17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 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 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 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 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 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 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 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 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 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 18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 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 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三、【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 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 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 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 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 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 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 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 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 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 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 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 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 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 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 19 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 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 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学#@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 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 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 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 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 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 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 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 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 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 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 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 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陌生的光 (2)陌生的气息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4.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 闯关检测 一 1.C 2.①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如小普不肯走大门,引出“他”背小普等情节;小普传递情报,引出“他”看情 报,理解小普等情节。②突出人物个性。小普与“他”的交往中,小普要守“规矩”、称“少爷”,“他” 要破“规矩”、求平等,两者形成对比,人物个性更鲜明。③丰富小说思想意蕴。在少年小普身上,我 们看到了封建思想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在青年小普身上,我们看到了民族气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在这篇小说中,“他”是主要人物,小普是次要人物。 小说的主要故事就是发生在“他”与小普之间的,那么小普必然有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而从小普的身 份、地位来说,小普是仆,有奴性,但作为少爷的“他”反倒鼓励小普,两个人物在对比中,形象更鲜 明。从故事整体来看,小普是成长着的,从一个有奴性的人成长为为国家、民族战斗的革命者,凸显了 主题。 3.①“大门”原本是自家的,如今被日军占领,自己却不能进去,触发了“他”的国破家亡之痛。②“他” 为小普选择忠于国家、民族,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正确道路高兴。③曾经的兄弟被疑叛国投敌,如今真相 大白,“他”感到十分欣慰。④兄弟合作,共同担起抗日救国大业,“他”感到十分振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 主要要看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回到原文,梳理小说情节可知:“他”化装成车夫回到自家大院 附近,发现日本兵占领了自己的家;“他”拉着黄包车把小普送到门口,“他”被拦下;小普不仅不是 汉奸,还给了“他”日军作战布点图。从这些情节当中,可以分析出“他”的情感,如“他”既因家被 占领、国破家亡而难过流泪,又为发现小普不是汉奸,兄弟二人能共同战斗而高兴等。 二 1.A 21 2.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小说开始,写“一位老者一手拎着一袋苹果,一手拄着一根拐杖”,老人行动 不方便触发了“我”的恻隐之心,引起下文“我”帮助老人并把他送回家等情节。②表现人物性格。“我 每次来,他都坐在椅子上,一旁的墙上靠着他的拐杖”,表现伯恩斯慈爱、心细,他想帮助“我”摆脱 孤独、悲伤,却又故意不让“我”察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可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将题干 中提到的物象置于故事发展的链条之中思考,看其对下文情节有无影响和推动作用。二是思考其与人物 性格的关系,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3.示例一 从伯恩斯的角度看,小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意蕴;①为人要慈善,要有爱人之心,要尽己 之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②对待生活要有热情,即便是遇到困境,也不要失去生活的热情,包括对待 别人的热情;③帮助别人也要讲究艺术,注意对别人的心理影响,在安静的不事张扬的付出中,使别人 受益。 示例二 从“我”的角度看,小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意蕴;①对待生活要有热情,即便是遇到困境, 也不要失去生活的热情,包括对待别人的热情;②为人要慈善,要有爱人之心,要尽己之力,帮助需要 帮助的人;③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本是出于善心,帮助老人伯恩斯,却意外地在老人那里收到 了珍贵的“礼物”。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思想意蕴的能力。试题要求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并且给出“伯恩斯”和“我” 两个角度,允许考生任选。考生应该这样解题;一是根据自己对两个人物理解程度的不同,选择自己理 解较为深刻的一个人物答题;二是从人物言行表现出的品质特点、人物精神的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 三 1.典礼表示隆重的仪式,将下雪说成一场典礼,强调雪给乡村带来美好的诗意;体现了农民对雪的重视, 表达了农民对雪以及来年丰收的期待。 22 2.①农民很早就赶着鸡鸭归宿,关门闭户,慵懒散漫;②围着火炉话家常,温馨和谐;③聊得肚子饿了就 炒几把玉米或黄豆,自足欢快。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被白雪覆盖的村庄“慵懒散漫中透着无限的人间温暖” 出现在文章第⑥段的开头部分,接下来作者就详细写了农人慵懒散漫的生活和这种生活中透出的人间温 暖。考生认真阅读第⑥段“慵懒散漫中透着无限的人间温暖”后面的内容,围绕“慵懒散漫”和“人间 温暖”分析概括农人的行为即可。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被雪覆盖的原野上默立的几棵老树比作滴落在白纸上的几滴墨水,将雪后的原野 比作油画中的静物;鸟巢俯瞰原野、雪后的景物“默然地蹲在时间的深处”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景 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世界的美好。以动衬静,用风之动衬托出雪后原野的静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表达效果首先要明确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描写角度等。然后要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如画线语段中的“犹如”“宛如”表明这里运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雪后景象用了“俯瞰”“默然”等具有人的情态的词语,说明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 法;语段中的形象较多,其中有风之动,有树之静,因此又有以动衬静等。最后说明表达效果,比如比 喻、拟人的表达效果一般是使描写更加形象生动,而具体来说,语段主要表现了雪后原野的美好和静默。 4.①在浮躁的尘世中,需要一场雪让生活变得缓慢从容;②在粗糙的生活中,雪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 精致纯洁;③在混沌的时光中,雪可以让我们体味到隐藏在平常生命中的活力。 高考链接 一 1.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 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23 【解析】此题考查文本的语言特色。画线的句子使用了许多色彩绚丽的词语,如“彩灯”“五色荧 煌”“争奇斗俏”“金光四射”“大方光华”“五颜六色”“素月”等,用词夸饰。句式上,运用铺排, 采用排比,如“近近地看……远远地看……”从语气来看,作者较为急切,如副词“果有”“真个”等 加强语气,“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2.①连用 10 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②前文渲染的是 “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 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该题重复使用“一”字,详细地描绘了一幅宫灯 美人图,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分析时,要结合文本前后的内容,该段前文 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 “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3.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③最后写观灯盛况, 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结构的把握。考生解答该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考生“从结构上”进行分析, 文章开头通常是总括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中间部分一般为承上启下,照应某段,为某些情 节做伏笔;结尾部分通常收束全文,照应前文、标题,点题等。文章先写街的繁荣,引出人潮汹涌;再 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文章层层铺垫,层层 推进。 @!网 4.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 神焕发。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二 1.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B 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2.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 突出。 24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可以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答题。①从情节上看,以“渴”为中心 谋篇布局,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从主题上看,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 可以集中笔墨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3.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 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 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三 1.(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 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解析】(1)句“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中的“陌生的光”,根据前文“六岁那年夏天 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以及后文“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 位……得到了证实”“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推断 出这里“陌生的光”是指和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的眼光,是指母亲对六岁的“他”竟然能弄一条这么 大的鱼回来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句“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 陌生的气息”中的“陌生的气息”,根据前文“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 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 “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和后文“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 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 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等信息,可 以推断出这句话中的“陌生气息”是指和平时家里因为生活艰辛的苦涩沉闷气氛不同的气氛,也就是 “他”带回一条鱼为家里每位成员带来对即将品尝到的美味的期待的情形。 2.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 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 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 愧疚。 【解析】仔细阅读画线句子,这句话主要是对母亲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要结合上下文理解母亲的这些 动作和神态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这句话中,“出神”这个词出现两次,结合句子内容分析该词出现 两次有什么强调意味。这句话最后的景物描写“黑糊糊的夜空”,显然不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要指出它 有什么象征。 3.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② 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 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 25 的特殊“美味”。 4.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 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 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 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解析】本文的结尾是“他”在一家人享受过“鱼汤”美味以后,发现鱼竟然在厨房的柴草里。情节在 结尾处突然逆转,出人意料。这个结尾其实在前文有多处伏笔,比如前文“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 了味道”等。这个结尾安排说明全家人感觉鲜美的“鱼汤”,其实鱼并没有入汤。提示“美味”的含义 不只是表层所写的“鱼汤”,引发读者对“美味”深层含义的思考。同时还和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 应,深化文章主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