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 - 铁人中学 2020 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5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 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 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 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 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 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 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 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 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 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 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 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 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 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 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囯就不这 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 - 2 - 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 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 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 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 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 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囯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 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 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 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比较中西古建筑后,提出许多国人觉得中国古建筑难以与人一较高下,作者当即予以 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角度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 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 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 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 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 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 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 为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材料一 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杂志、 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 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 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 K.J.麦克格雷所指 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 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 材料二 阅读年龄与阅读类别图 中国人习惯的阅读方式图 材料三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 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 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 - 4 - 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 400 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 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 50 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 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 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 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 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 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 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 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来源:学科网]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 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 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 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 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搜狐网) 材料五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基础”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 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 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 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 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 300 册,人均藏书 100 多册。他们认为,“一 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 个公共图书馆。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 了求知好学的习惯。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犹太民族不仅涌现出的 - 5 - 科学家多,而且拥有亿万家财的富贾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 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半之多。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族。 (摘编自人民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 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 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C.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 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D.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 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 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 B.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 00 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C.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 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 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6.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 嘉峪关的味道 胡美英[来源:Z。xx。k.Com] 清晨,窗外的鸟雀叽叽喳喳地在枝头叫着。高大的椿树已触到五楼的窗沿,伸出手去, 甚至能摸到那浓绿的叶片。椿树下是一园低矮的果树。青枣泛着菜绿的光晕,小酸果粉灯笼 - 6 - 似地满树招摇,棚上的葫芦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苹果和梨子从院头探出去,路上的行人伸手 便可摸到。 多年前,我刚到嘉峪关这座城市时,空气中常弥漫着一层黄土色的雾,充斥着一股辛辣 刺鼻的尘土的味道。星星点点的小树苗,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地上匍匐,“城市 里只有零零星星的点点绿意,如戈壁中的丛丛刺蓬零乱地散落在城市的角落里,像极了灰色 衣衫上点点绿色的斑点”,这是我那时写下的文字。 因为干燥、缺水,初到这里的我嘴唇老是起泡。后来,我就使劲喝水,还大盆小盆地接 水,放到窗台上、暖气片上,这样屋子里就会湿润一些。那时候,我甚至想过离开这里,回 到生养我的那个湿润的家乡。 然而,每当我想念南方的时候,那些在风中舞动的小树苗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在这座城 市里那么多人的身上,都揉进了风中小树苗的那股韧劲,那种沧桑与执着。于是,就有了留 下来的理由。我找到了一份报纸校对的工作,将自己安顿下来,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字的 美好对话之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转眼间,那些风中的小树苗已经长大,路两旁,树木的枝叶 郁郁葱葱,行人走在树下,扑鼻而来的满是草木青翠的味道。有时,还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 人坐在槐树下看手机,这让我想起故乡那一个个炊烟缭绕的村庄和村庄里那一棵棵标志性的 老槐树。不知不觉中,这满街的槐树,也长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散发着故乡的气息。 而我,也像一棵移植到北方的小树苗,慢慢地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并不断地成长。 有一年,我去深圳看望弟弟。弟弟买了一个西瓜,我问多少钱,他说三块五一斤,我说, 这要在嘉峪关,可以买好几个又大又甜的沙瓤西瓜呢。那一刻,我突然特别想念嘉峪关野麻 湾的西瓜。每到夏天、嘉峪关人吃西瓜不是论个,而是整麻袋地往家里搬;嘉峪关西瓜的好 味道,是沙漠戈壁造就的,在深圳时,走进当地超市,在一个食品柜上看见“嘉峪关酿皮” 的字样。瞬间,嘉峪关的羊肉串、花样面食一股脑地涌现在眼前。原来,这座城市舌尖上的 味道,早已深入到我的味蕾里,只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而已。 在南方,我开始想念这座远在西北的城市。想念夏天去长城边兜风,总也看不够那些仿 佛不需要雨水就能生长的绿色植物;想念冬天去大戈壁撒欢,雪花满天的时候,在茫茫的雪 原上狂奔不止;想念长城旁的果园里,草木葳蕤,一树一树的海棠果,沐浴着祁连山的雨露、 黑山强劲的山风,红得明朗;想念嘉峪关关城之上,那些熙熙攘攘的游人。在这座城市里, 还有我爱去的书店。书店在一个小楼上,隔三差五我总要去逛逛。在这个城市里,有我喜欢 逛的服装城,那些五颜六色的衣服,仿佛是一朵朵花儿在绽放,在这个城市里,有很专业的 - 7 - 修鞋师傅,有信誉很高的裁缝铺。在这个城市里,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我想找的东西、想 去的地方,生活得安心踏实。 于是,匆匆启程,从南方的海边到西北的戈壁,一步一步靠近我思念中的塞上之城。 前年夏天,兄弟姐妹等家人齐聚嘉峪关。哥哥嫂子是第一次来我这里。他们到了后说的 第一句话是:“这儿不和我们家那边差不多吗?”在他们眼里,嘉峪关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 和老家湖北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哥哥嫂子在这里住得舍不得走。听说我要把老城区的房子 卖掉,便立马阻止:“别卖了,我们以后夏天还要来这里避暑呢!” 送他们离开嘉峪关时,天空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嫂子望着马路边松树上密密麻麻的松塔 说:“看它们多像燕子!”我仔细一看,那一树树从冬天晃到夏天的小松塔,确实很像一树 树铁灰色的小燕子,它们正在雨中翘首眺望着。 此后,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家人们会时不时地念叨起嘉峪关,弟弟说想念嘉峪关的水果, 妹妹说嘉峪关的馒头真好吃。我说,等我有空了,都给你们快递过去。他们和我一样,走到 哪里也忘不了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 嘉峪关这座城,融汇了长城的气质、丝路的气质、雪山的气质、戈壁的气质,这诸多气 质混合起来的独特味道,让我走到哪里都会想念。不管我走多远,当返程的车轮驶进槐树夹 道的新华路时,心中都会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我回家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09 月 21 日第 20 版,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小鸟、椿树、果树、青枣、苹果和梨子等自然环境,既是描摹当下舒适 的生活环境,又为下文回忆过去做铺垫。 B. 文章开头在描写嘉峪关生态环境时运用了两组对比:南方与嘉峪关进行对比,嘉峪关过去 与现在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对嘉峪关味道的认可。 C. 本文用语生动形象,像“小酸果粉灯笼似地满树招摇”“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 地上匍匐”“它们正在雨中翘首眺望着”,这些句子和用语让文章读起来活泼而风趣。 D. 文章最后特意记叙了哥嫂以及弟弟对嘉峪关的态度,这是从正面赞美嘉峪关的味道,从而 表达了作者对嘉峪关的喜爱之情。 8. 本文记叙的是嘉峪关的味道,文中却用了不少笔墨回忆了长城兜风、戈壁撒欢、书店、服 装城等往事,对此你如何理解? 9. 文中从头到尾多次提到树或与树有关的东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椿树、小树苗和松塔,请 你分别谈一下这三个物象具有怎样的意蕴。 - 8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除.., 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 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 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 令。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 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 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 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又三署郎吏二千余人,三府 掾属过限未除,但当择善而授之,简恶而去之。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 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 光禄勋。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 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 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 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 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 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 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 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 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B. 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 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C. 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 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 9 - D. 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 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 意思。 B. 服除,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期满后就官复 原职。 C. 豫章,是汉朝设置的郡,治所在现南昌,唐初改为“洪州”。“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就 是明证。 D. 临朝,古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代理皇帝,临御朝廷,处理政事。由西汉吕 后开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蕃品行出众,为人所推重。在郡中时就被推荐为孝廉,并被授予郎中一职。母亲去世后, 他弃官守制。服丧期满,周景征召他担任别驾从事,后来他又受到李固的举荐。 B. 陈蕃为政清廉,不惧显赫权势。大将军梁冀威名震慑天下,派人送信请他办私事,陈蕃拒 绝会见使者。使者说假话以求见,陈蕃大怒,把信使鞭打致死,因此被贬为修武令。 C. 陈蕃刚正不阿,竭尽臣子之责。桓帝去世后,在没有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陈蕃针对 当时尚书们托病不上朝办公的问题,写信责备他们,使得他们最终都去上朝办公。 D. 陈蕃嫉恶如仇,为国除奸被杀。陈蕃和大将军窦武不满曹节等人勾结赵娆、讨好太后、获 爵封官, 密谋消灭他们。但因事情泄露,太后令曹节杀了窦武,王甫后又杀了陈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2)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小题。 晚次①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②,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④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 10 -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解】①晚次:指晚上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②汉阳城:今湖北 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③估客:商人。④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 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犹是”突显感情的骤 落,透露沉郁的心情。 B. 颌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船上的商贾和船夫白天睡足了觉,有时觉得外面风平浪静, 有时听到阵阵潮声。 C. 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无限的惆怅已使诗人两鬓如霜;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 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D. 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思乡 之情与忧国愁绪相结合。 15. 诗的前两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琵琶行》中,写出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 一句描绘出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2)荀子在《劝学》中论证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时,以蟹为例反面论证,指出“________________” 却“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浮躁、不专心的缘故。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了人生的短暂和 自然的永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小题。 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直播带货不再是明星的“专属领域”。在广袤乡村,一批农民抓 住机遇,把手机当成新农具,把直播当成新农活,以田间地头为布景,以绿色生态为卖点, - 11 - 推销农产品、售卖山里货,深受网友好评。 有消费者为献爱心,通过助农直播购买了一些水果,可收到货后却发现,味道并不像主 播说得那么好,还存在部分坏果。类似情况并不( ),个别地方过于注重“吆喝”,不惜 花重金请名人直播带货,却对产品质量关注不够,( )影响了销售效果,有的甚至以次充 好,不仅砸了牌子,更消耗了社会的爱心资源。 我们需要做产品、懂市场的能人,更需要善宣介、懂营销的好手。( ),直播带货本 质上还是市场交易行为,优化供给侧、满足市场需求才是根本。说白了,消费者为“爱”下 单,只能持续一时;唯有做好产品,让消费者为“质”下单,方为( )之道。 修建冷库,解决农产品保质期较短问题;畅通物流,解决“好货运不出”的问题;完善 产品筛选、产品追溯等机制,让消费者买得安心、用得放心;树立品牌意识,把好货做出特 色、做成精品……全方位提高产品质量,必须系统发力,优化产供销链条。尽管说“好酒还 得勤吆喝”,但把酒浆越酿越香,吆喝的底气才越足。 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鲜见 本末倒置 毕竟 高瞻远瞩 B.罕见 本末倒置 虽然 曲突徙薪 C.罕见 顾此失彼 虽然 高瞻远瞩 D.鲜见 顾此失彼 毕竟 曲突徙薪[来源:学科网] 18.请选出与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好酒还得勤吆喝”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 ) A.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直播带货不再是明星的“专属领域”。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C.“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需要懂市场、做产品的能人,更需要懂营销、善宣介的好手 B.我们需要懂营销、善宣介的好手,更需要懂市场、做产品的能人 C.我们需要善宣介、懂营销的好手,更需要懂市场、做产品的能人 D.我们需要善宣介、懂营销的好手,更需要做产品、懂市场的能人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6 分) 在自然界中,冠状病毒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繁衍。① - 12 - _____________,除人类以外,还可感染猪、牛、猫、犬等多种哺乳动物以及多种鸟类。一些 冠状病毒感染后可造成人畜共患病。②_____________?它们首先要附着在宿主细胞表面的受 体分子上。冠状病毒粒子外包着囊膜,膜表面分别有刺突糖蛋白(“皇冠”的突起)、小包膜 糖蛋白和膜糖蛋白等 3 种蛋白。③_____________。由刺突糖蛋白组成的刺突来识别和结合位 于宿主细胞表面上的受体,就像“钥匙”和“门”的关系一样。一旦把宿主细胞的大门打开, 细胞便对病毒毫无戒心。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5分) 11 月 24 日 4 时 30 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嫦娥五 号”月球探测器。自 2004 年中国正式启动嫦娥探月工程以来,“嫦娥五号”任务已是中国探 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此次“嫦娥五号”核心使命是采集 2 千克月球土壤带回中国,堪称我 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如果任务圆满完成,不仅标志着中国“绕、 落、回”三步走探月工程战略的初步告捷,同时中国也将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全球第三 个将月球土壤带回地球的国家。据悉,人类最后一次从月球带回土壤还是 1976 年的苏联月球 24 号。如果此次中国能成功带回月球土壤,将成为 44 年来首次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课上,老师介绍王勃的生平:他勤奋好学,六岁能诗,诗情英迈;九岁时,撰写《指 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错误;十六岁科试及第;任沛王府修撰,沛王与英王斗 鸡,写《檄英王斗鸡文》为沛王助兴,被高宗斥责“身为博士,不行劝诫,反作檄文,夸大 事态”而免官;后私杀官奴,再次被贬;滕王阁盛会上,他一挥而就,成就千古绝唱《滕王 阁序》;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老师还介绍了唐人裴行俭对他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 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意为,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 次才是文才技艺。 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王勃英年早逝,让同学们喟叹不已; 而裴行俭的“致远”一词,又让同学们陷入沉思。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有人 说,行稳致远;有人说,经历风雨,才能致远…… 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 13 -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 14 - 铁人中学 2020 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 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第一段是说“保存下来的古建 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是保存下来且“被岁月剥 去了光彩”的古建筑,而非“所有传统建筑”。[来源:学。科。网 Z。X。X。K] C 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尽管文中提到“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 主义’态度”“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 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但历史上华丽的宫室、园林都很具有观赏价值,说“轻观赏价值” 于文无据且不符合事实。 D 项,“西方古建筑是为神……务的,故横平舒展”强加因果。原文并未有此因果关系论述。 结合原文内容“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 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 土地的依恋”“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 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等分析可见,选项内容强加因果, 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2.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 项,“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最后一段说“中国古建筑的貌不 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是说不必过于看轻自己,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 两者各有特色,而非“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A【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原文“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 择”“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 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 ‘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可见,并非由自然环境决定,而是由文化、理念决定。 4.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苏轼……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说法错误,属于张冠李戴,根据材料四第一 段“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可知,追求“独立思考”是陶渊明 的观点。 - 15 - 5.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以及图文转换能力。 A项,“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夸大范围,材料二图表中显示的是 “57.2%的人习惯于阅读纸质图书”,故不能认为是“绝大多数人”。 C项,“不同类型文章”说法错误,材料五第一段表明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 篇大论的文章”。 D项,前后句逻辑错误,材料四第三段叶圣陶的原话是“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 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 6.①政府重视倡导,全民形成重视阅读的共识;②政府加大投入,提供资金和设备上的保障; ③社会多方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④国民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特别注意从 娃娃抓起;⑤多出版有价值的好书,重视经典文化的宣传;⑥指导人们掌握各种有效的读书 方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能力。 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三、材料四和材料五,仔细阅读这三则材料,从中筛选 出有关信息,加以整合即可。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 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可得出“政府重视倡导,全民形成重视阅读的共识”。 “目前全国已有 400 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 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可得出“社会多方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 50 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 推荐的中国好书……进而达到全民悦读”可得出“多出版有价值的好书,重视经典文化的宣 传”。 “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推陈出新”“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 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可得出“国民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特别 注意从娃娃抓起”。 “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可得出“政府加大 投入,提供资金和设备上的保障”。 “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 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可得出“指导人们掌握各 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7.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 16 - D 项,“这是从正面赞美嘉峪关的味道”分析错误,从原文“在他们眼里,嘉峪关的生态环境 和气候条件,和老家湖北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哥哥嫂子在这里住得舍不得走”“弟弟说想 念嘉峪关的水果”可知作者这是侧面烘托嘉峪关环境宜人,食品美味。 8. ①文中写长城兜风、戈壁撒欢、书店、服装城等往事,不仅体现了嘉峪关味道的多样性, 而且还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作者借助这些往事,表达了自己对嘉峪关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 已经把这座城市当成自己的家乡。③作者写这些往事与文章开头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既突出 了嘉峪关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也强调了作者心理变化的起因和过程。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文中长城兜风、戈壁撒欢、书店、服装城等往事内 容集中在原文第 8 段,是作者身在南方时对嘉峪关的回忆,从内容上理解,这段内容记叙的 事体现了作者感受到的嘉峪关生活的丰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从本段“在南方,我开始想 念这座远在西北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我想找的东西、想去的 地方,生活得安心踏实”这些回忆从情感上分析表达了作者对嘉峪关的喜爱之情,作者已经 把嘉峪关当成了自己的家乡;从结构上看,这段内容与前文“多年前,我刚到嘉峪关这座城 市时,空气中常弥漫着一层黄土色的雾,充斥着一股辛辣刺鼻的尘土的味道”和“那时候, 我甚至想过离开这里,回到生养我的那个湿润的家乡”相照应,一方面突出了嘉峪关这座城 市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作者心理变化的原因及心理变化的过程。 9. ①椿树代表的是现今嘉峪关的美好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嘉峪关这座城市的赞美和热爱。 ②小树苗是韧劲、沧桑与执着的象征,更是作者初到嘉峪关时的精神力量。③松塔是家人对 嘉峪关城市味道的认可,是全文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点。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散文中物象含义的作用。作者对椿树的描写在原文第 1 段“高大的椿树已 触到五楼的窗沿,伸出手去,甚至能摸到那浓绿的叶片。椿树下是一园低矮的果树。青枣泛 着菜绿的光晕,小酸果粉灯笼似地满树招摇,棚上的葫芦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苹果和梨子从 院头探出去,路上的行人伸手便可摸到”,这是作者如今眼前的景物,本段以椿树为中心, 赞美如今嘉峪关的宜人环境,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如今的嘉峪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星 星点点的小树苗,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地上匍匐”文章中“然而,每当我想念南 方的时候,那些在风中舞动的小树苗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在这座城市里那么多人的身上,都 揉进了风中小树苗的那股韧劲,那种沧桑与执着”是对以前小树苗的描写,“转眼间,那些 风中的小树苗已经长大,路两旁,树木的枝叶郁郁葱葱,行人走在树下,扑鼻而来的满是草 - 17 - 木青翠的味道”“而我,也像一棵移植到北方的小树苗,慢慢地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并不 断地成长”是由物及人的描写,答题时抓住“那种沧桑与执着”联系作者的情感可得出小树 苗是作者初到嘉峪关时的精神力量。文中在送别哥哥嫂子时对松塔进行了描述,“嫂子望着 马路边松树上密密麻麻的松塔说:‘看它们多像燕子!’我仔细一看,那一树树从冬天晃到 夏天的小松塔,确实很像一树树铁灰色的小燕子,它们正在雨中翘首眺望着”从嫂子的话可 知松塔是家人对嘉峪关城市味道的认可,从作者的感触可知描写松塔是全文作者思想感情的 升华点。 10. 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中,“隐核牧守令长”句意为:暗暗地考核州牧太守和县令长。“牧守”“令长”都作 “核”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 A、D 项。“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句意 为:另选清正贤明,能够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去代替他们。“更选”作谓语,“清贤之 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作宾语,其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即“能班宣法令情在爱 惠”作后置定语,修饰“”人,故该句中间不宜断开,排除 C 项。 11. B【详解】B 项,“期满后就官复原职”说法错误,期满后不一定官复原职,可以提拔。 12. D【详解】D 项,“太后命曹节杀了窦武”错,原文是“曹节等矫诏诛武等”,“矫诏” 就是假传太后的命令。所以,原文的意思是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 13. (1)前后郡守招请,(周璆)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只尊称他的字而不直 呼其名,还特意为他安放一张床榻,周璆离开时,就把床榻悬挂起来。 (2)现在帝位还没有定下来,政事日益紧迫,诸君为什么抛弃国家的苦难不管,在家躺着休 息呢?在义已经很亏缺了,哪能谈得上仁呢? 【详解】 第(1)句关键点:致,使动用法,使……来;焉,代词,他,指周璆;字、名,名词作动词, 称字、呼名;去,离开;县通“悬”,悬挂。 第(2)句关键点:帝祚,帝位;蹙,紧迫;委,抛弃;荼蓼之苦,国家的苦难;焉,哪能。 参考译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 居丧。服丧期满,剌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符离去。太尉李固上表荐 举他,升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缪,高洁之人。前后郡守招请,(周璆)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 招他去,陈蕃只尊称他的字而不直呼其名,还特意为他安放一张床榻,周璆离开时,就把床 榻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当时派人送信给陈蕃,请陈蕃办私事。送信的人 - 18 - 不得见,于是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打死了,罪降为修武令。后来逐渐升 迁,被任为尚书。这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商议要派军队去讨伐,皇帝又下诏州郡, 所有讨伐有功者都可以保举孝廉、茂才。陈蕃上疏说:“以前高祖创立大业,抚养百姓如同 养育自己的儿子一样。现在二郡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儿子,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 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应该严厉责成三府,暗暗地考核州牧太守县 令长,如果有为政残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发,另选清正贤明、能够宣扬法令、爱护百 姓的人去代替他们,这样可以不必烦劳国家的军队,却可以使所有的盗贼平息啊!”另外, 三署中郎官有二千多人,三府中的属官超过限额还没有委任,只应选择优秀的人授予官职, 挑出昏庸之人加以清除。(陈藩)因为这个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所以被下放到豫章郡担任太 守。后升任大鸿胪,恰逢白马县令李云上疏直言劝谏,桓帝大为震怒,李云应被处死,陈蕃 上书救李云,获罪被罢免回家。又被征任议郎,几天之后,升任光禄勋。永康元年,桓帝去 世,窦皇后执掌朝政, 任命陈蕃为太傅并管理尚书事宜。当时刚遭国丧,还没有确定皇位继 承人,各尚书害怕触怒朝中权臣,都假称有病不上朝办事。陈蕃写信责备他们说:“古人讲 究节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态度如同他还活着一样。现在皇嗣还没有定下来,政事日益紧迫, 诸君为什么抛弃国家的苦难不管,在家躺着休息呢?在义已经很亏缺了,哪能谈得上仁呢?” 各位尚书惶惶恐怖,都去朝廷办公。灵帝即位后,窦太后再次下诏表彰陈蕃,封陈藩为高阳 乡侯,食邑三百户,陈蕃上疏尽力辞让。陈蕃和窦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起用 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然而桓帝的乳母赵烧,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 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投官。 陈蕃常恨这帮 人,决心消灭宦官。 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因为事情泄露,曹节等人伪 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 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日杀害了他。 14. B【详解】B 项,“船上的商贾和船夫白天睡足了觉”是错误的。颔联写到“估客昼眠知 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即商人白天睡觉觉得外面风平浪静,船夫在晚上低语有时听到阵 阵潮声。 15.(1)远近结合。首联写行程中的长江两岸的远景,颌联写近景,写船中的景象,写景颇 有层次。(2)动静结合。船由日行江上至夜泊鄂州,人由“日眠浪静”至夜觉“潮生”,动 中有静,静中有动。(3)视听结合。首联重在远观之景,领联重在夜听之声,表现出诗人心 绪的变化。 16 (1).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2).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19 - (3). 哀吾生之须臾 羨长江之无穷 17.A【分析】鲜见:少见。罕见:很少见到。鲜见和罕见,二者有程度的区别。本处指这种 情况有很多,选用鲜见,罕见程度过深。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 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顾此失彼:指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本处根据语境,这个地方 应该注重产品质量,而不能光注重“吆喝”,应选用本末倒置。虽然:表转折。毕竟:表示 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毕竟后面是对前面一个句子原因的解说。本处后面 是对我们需要做产品、懂市场的能人的原因的解释,选用毕竟。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 施,防止危险发生。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根据语境应该选择有远见的方法,选用高瞻 远瞩。 18.B【解析】题干中的引号表引用。A项,“专属领域”表强调。B 项,“好酒还得勤吆喝” 表引用。C项,“九一八”事变表特定称谓。D项,“大师”“发扬国光”表反语 19.B【解析】根据上下文语境,从递进角度来看,做好产品比作宣传重要,故排除 A、D,从 懂营销、善宣介两个短语的内部顺序来看,善的程度高于懂的程度,故排除 C。 20.【答案】(1). 冠状病毒的宿主丰富多样(很多) (2). 冠状病毒是如何进入宿主细胞 的呢 (3). 刺突糖蛋白是感染冠状病毒的关键 【解析】整个语段是在谈论冠状病毒的传播问题。第一空为过渡句的填写,承接上文“必须 依赖宿主细胞才能繁衍行”,开启下文“除人类以外,还可感染猪、牛、猫、犬等多种哺乳 动物以及多种鸟类”,可以推论出应填写“冠状病毒的宿主丰富多样”。 第二空较为容易,阅读完后文,就知道此句是后文的问题引出句,后文都是在回答“冠状病 毒是如何进入宿主细胞的”,因此,填写此句即可。 第三空的填写是较有难度的,这是个过渡句的填写,承接上文“冠状病毒粒子外包着囊膜, 膜表面分别有刺突糖蛋白(‘皇冠’的突起)、小包膜糖蛋白和膜糖蛋白等 3 种蛋白”,开启 下文“由刺突糖蛋白组成的刺突来识别和结合位于宿主细胞表面上的受体,就像‘钥匙’和 ‘门’的关系一样”,从上下文可知,此句的主语应该是两句的重合词“刺突糖蛋白”,表 述的关键是“由刺突糖蛋白组成的刺突和受体,像钥匙和门的关系”,即可推测出本句为“刺 突糖蛋白是感染冠状病毒关键”。 21. 【答案】11 月 24 日凌晨,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计划带回 2 千克月球土壤; 如任务圆满完成,将是时隔 44 年人类首次带回月球样品(分号之后或: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 体采样返回之旅)。 【解析】第一句交代时间,事件,“11 月 24 日 4 时 30 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 - 20 - 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即“11 月 24 日凌晨,嫦娥五号月球探测 器成功发射”;第二句介绍“嫦娥五号”属于中国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第三句是具体任 务,“此次‘嫦娥五号’核心使命是采集 2 千克月球土壤带回中国,堪称我国航天领域迄今 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即“计划带回 2 千克月球土壤”;第四句到最后是意义, “如果任务圆满完成……如果此次中国能成功带回月球土壤,将成为 44 年来首次实现月球采 样返回的国家”,即“如任务圆满完成,将是时隔 44 年人类首次带回月球样品”。注意字数 限制。 22 作文 【审题】文章应针对王勃的生平,发表对“士之致远”的看法。对于王勃,我们可以说,他 写出千古奇文,史上留名,已算“致远”;他勤奋好学,积累深厚,故而“致远”;他经历 人生的起伏后,领悟人生哲理,保持乐观豁达(由《滕王阁序》可知),故能写出《滕王阁序》 这样境界开阔、文辞优美的文章,达到人生的高度。也可以说他英年早逝,未能实现自己的 理想和抱负,不算“致远”;这与他的个性有关,比如浮躁浅露,缺少敬畏,境界不高,行 而不稳等等。总之,文章达到这两个标准才算审题准确:1.从王勃的人生经历谈起。2.文章 中心是发表对“士之致远”的看法。能由此引申,在当代语境中谈论,文章格调才算高远。 至于怎样才能“致远”,学生可以见仁见智,但必须有理有据。 【立意】才高致远;“行稳”方能“致远”;经历风雨才可致远;风物长宜放眼量;穷且益 坚,不坠青云之志;致远者,当先器识。 【结构】标题契合题意,“风物长宜放眼量”,首段一组排比加上联系材料得出观点,“我 很认可这个观点,风物长宜放眼量”。中间三段并列式论述,“风物长宜放眼量,目光不限 于局部”“风物长宜放眼量,想法不惑于表象”“风物长宜放眼量,思维不随于大流”。最 后强调,“岁月更迭,改变了太多,但不变的却是我们只有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才能正 确地处理这纷杂尘世的每件事”。语言优美,事例具有典型性,难得佳作。 【素材】1.王勃在沛王府在当撰修的时候,有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斗鸡这种游 戏在古代很常见,跟现在的手游“吃鸡”,“王者荣耀”一样,很受年轻人的欢迎。虽然王 勃是个朝廷命官,但同时也是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想玩游戏,并且给游戏加点好玩的环 节也很正常。于是,乘两位王爷斗到高兴处,王勃便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 鸡,以此为沛王助兴。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对于朝廷 命官王勃来说,却无异于断送自己的仕途之路。当唐高宗看到这篇檄文的时候,龙颜大怒, 连称歪才,命人将王勃逐出长安。大好的前程,就这样被毁于一旦。 - 21 - 2.中国人素来信奉百善孝为先,出身儒学世家的王勃更是如此。王勃虽未被处死,却也使父 亲受到了牵连。暗夜里,他独自流泪,为自己的境遇难过,也为因自己被贬谪的父亲感伤。 想到父亲在南荒的不毛之地交趾(今越南北部)受苦,他坐立不安。他曾在《上百里昌言疏》 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 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 逃于天地之间矣。王勃要去看望老父亲,当面向老人家道出自己的愧疚。他从洛阳出发,经 历千辛万苦,终于在第二年春夏之际,见到了父亲王福畴。看到父亲窘困的生活,王勃失声 痛哭,他悔恨自己当初无知的檄文,气愤小人无耻的陷害。但一切都已无济于事,他发誓振 作起来,重新赢回属于自己的一切。然而,天不遂人愿,王勃在返回途中,遭遇海难,不幸 溺亡,年仅二十七岁。 3.作为初唐四杰之首,若非英年早逝,他的文学地位不当止步于此。在 27 年的短暂人生中, 他创作了大量文章,他的文风推崇实用,倡导写文章应“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 按而弥坚”,对转变初唐“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之风起了一定作用。 尤其是他的《滕王阁序》更是成为了他的一生绝唱,就算从未到过滕王阁,凭着这篇《滕王 阁序》也能想象那里的旖旎风光,去感受王勃的惊世之才。夕阳无限好,天色已黄昏。滕王 阁中景物依旧,却再也寻不到那人身影。 【范文】 风物长宜放眼量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内容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偏居乡野,自然无法领略世界的风采, 唯有于山顶俯视才能纵览山河面貌;身处暗室,自然不会得见璀璨的星空,只有于室外仰观 才能欣赏夜空美丽。我们盯着地上的六便士,自然无法看到头顶的月亮。风物长宜放眼量,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找到隐藏于黑暗中的正确的道路。唐人裴行俭对王勃的评价:他认为王 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意为,要想实 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是文才技艺。我很认可这个观点,风物长宜放眼 量。 风物长宜放眼量,目光不限于局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只看到了问题的局部, 而旁观者却能看到大局。孰迷孰清自不必多说。赤壁之战中的曹操,用铁索连环绑住战船, 颇为自得。然而,他只是看到铁索连环能解决士兵晕船问题,却没意识到火攻的后果。最终, 烈火趁着东风,燃尽了他一统天下的梦。曹操目光限于局部,思想片面,正是他未能完整地 - 22 - 考虑自己的计策,才招致了如此大败。若是他的目光全面,又怎会败地如此凄惨? 风物长宜放眼量,想法不惑于表象。一切事物只有仔细分析后才能够看到实质。古之仲永天 资卓绝惫懒懈怠终泯然成众人,今有马云求学坎坷不懈奋斗一跃为游龙。仲永仗着天赋目光 短浅不学习,最终只能白白浪费出人的天分。但是马云目光长远积极好学,最终成为中国电 商领军人物。若是目光短浅,被表象迷惑,最终也只会渐渐沉沦,唯有思想不惑于表象,才 能真正抓住事物本质。 风物长宜放眼量,思维不随于大流。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味跟随大流,人云亦云,难免庸庸 碌碌。另辟蹊径才能走出不一样的精彩,若是让潮流冲散了自己的见解,又是何等的损失。 汨罗江涛涛江水,澎湃着千年的执着。屈原的美政理念不被众人赞同,但他却没有随于大流 放弃自己的思想。他长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宁死不折自己的思想。 虽说他被江水吞噬,但他也让江水澎湃千年、滋养千年。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岁月更迭,改变了太多,但不变的却是我们只有做到“风 物长宜放眼量”才能正确地处理这纷杂尘世的每件事。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来源:学科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