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新目标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新目标版

‎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康德认为,认识含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要素。感性是接受印象的能力,知性是规则的能力,理性是原理的能力,它们一起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结构。康德的这一划分,揭示了认识的基本层次,确立了理性的至高地位。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却与其迥然而异:它无疑也含有理性主义的因素,但并不归结为理性主义;它较注重悟性、直觉和体验,但又不归结为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它在本质上更具有“悟性”的色彩,是“悟性主义”。。 ‎ 儒家的“格物致知”,通俗地说,就是用既有的思维尺度、框架去衡量、测度对象。只是这种把握绝非理性主义,它更具有“豁然贯通”的悟性特色。“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如若过多地理性思考,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往往反致迷惑。老子的“玄览”,概括了道家的根本思维方式。“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超验即要排除一切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保持内心的清静和安宁。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常无欲,以观其妙”。 ‎ 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是中印文化融合的产物,又吸收了儒家特别是道家的要素,凝聚了中国乃至东方悟性思维的精华。在佛家看来,“开悟”是修行之目的,而“菩提”为所悟之智,“涅”为所悟之理,佛及阿罗汉则为所开悟者。佛教义理对“悟”或“了悟”有甚为精密、详尽的研究和解说。依所悟之程度,将悟分为“小悟”和“大悟”;依所悟之迟速,将悟分为“渐悟”和“顿悟”;依所悟之途径,将悟分为“解悟”和“证悟”(由理解真理而知者为解悟,由实践修行而体得真理者为证悟);依所悟之主体,将悟分为“悟自”和“悟他”,更为重要的是,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了悟的方法,堪称无数佛教大师和佛教徒通过世代刻苦修行实践所取得的丰富的悟性体验的结晶。这种悟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质尤其在中国禅宗中得到典型的充分的呈示。 ‎ - 21 -‎ 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在儒家、道家和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悟性理论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总体上说,以儒道释特别是中国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方式,完全超出了康德所划定的“感性、知性、悟性”的认识框架,超出了康德将理性视为认识的最高形式的观点,从而也超出了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范畴本身。因此,感性、理性、悟性应是人类认识所固有的要素,它们都不可缺少。 ‎ ‎(摘编自侯才《论悟性——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和特质的一种审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悟性思维方式在禅宗和佛教中有很多体现,为了开悟,需要“菩提”的智慧,方能悟到“涅”的真理。‎ B. 儒家的“格物致知”和道家的“玄览”是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它反对理性主义,倡导超验性观察思考。‎ C. 康德建构的人类认识模式基于西方文化和哲学立场,而容纳不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D. 中国禅宗的悟性理论超出了康德的认识框架,进而也超出了西方康德所代表的“哲学”含义本身。 ‎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中西哲学视角审视东方悟性主义和西方理性主义,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 B. 文章以西方主流思维方式“理性主义”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中国传统哲学“悟性主义”的价值。‎ C. 对于认识模式,文章先交代西方传统思维方式,接着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最后完善了认识结构。‎ D.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中国禅宗的“悟性”思维,表明了中国禅宗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用西方哲学的“理性”思维理解中国传统哲学,那么中国哲学就是不可思议的、神秘主义的、直觉的存在。‎ B. 鉴于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各自特点,由此可知未来文化就不应是“西方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C. 悟性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对悟性思维的梳理和挖掘,也是对原有人类认识结构的补充和丰富。‎ D. 只有读懂精密详尽的佛教义理,从而在刻苦修行的实践中取得丰富的悟性体验,才能觉悟真理实相。‎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 21 -‎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题中,A项,由原文“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是中印文化融合的产物”可知,“禅宗和佛教中”说法不当,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是中国化后的佛教;“‘菩提’的智慧”“‘涅’的真理”说法不当,原文是“‘菩提’为所悟之智,‘涅’为所悟之理”。B项,“它反对理性主义,倡导超验性观察思考”说法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由原文可知,儒家的“格物致知”“绝非理性主义”,而道家的“玄览”“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D项,“超出了西方康德所代表的‘哲学’含义本身”不当,原文是“从而也超出了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范畴本身”。‎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原文论证方式的能力。题中,D项,“表明了中国禅宗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无中生有,文中只提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在儒家、道家和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悟性理论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据此无法推出“中国禅宗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的结论。‎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这种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题中,D项,以偏概全。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由原文 “佛教义理对‘悟’或‘了悟’有甚为精密、详尽的研究和解说”“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了悟的方法,堪称无数佛教大师和佛教徒通过世代刻苦修行实践所取得的丰富的悟性体验的结晶” 可知,这些内容都是针对“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而言的,不具有普遍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鹿 申平 杨四和王安,在草原上寻找白鹿已经一个多月了,一心要活捉白鹿,运回城里去发大财。‎ 然而,传说中的白鹿,神一样的白鹿,他们却连个影子也没有看到。‎ - 21 -‎ 有时候,他们假装成游客,去找蒙古老乡,以小恩小惠的手段,向他们打听白鹿的消息。蒙古老乡都非常肯定地告诉他们,白鹿确实存在。一般大的鹿群都有一只。白鹿往往是鹿群的首领,它聪明无比,迅捷如风,一般人很难看到它。‎ 蒙古老乡还讲了白鹿的故事。传说当年康熙皇帝在草原上被敌兵追赶,眼看就要被活捉。这时忽然冲来一群鹿,把康熙团团围在中间,救了康熙一命。事后康熙感恩鹿群,就脱下身上的一件白色衣服披在头鹿身上,从此,草原上就有了白鹿。‎ 王安听完这个故事,已经变成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他对杨四说:“四哥,咱回吧。白鹿这么精,这么神,别说咱找不到,就算找到了,咱也捉不住啊!”杨四也有点动摇,但是他一想到那个老板答应给一百万元的钞票,他就狠下心来说:“还是接着找吧。没听说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吗!回去,回去你能干个毬!”‎ 他们就继续寻找。‎ 这天傍晚,他们在接近一个大鹿群的时候,竟然隐约发现里面有个白色的身影。他们兴奋异常,不顾雨后草地湿滑泥泞,就像狗一样四肢着地往前爬,近了,更近了,突然,他们发现有几只狼也在一侧匍匐前进,慢慢向鹿群靠近。其中一只狼已经准备跃起,扑向它前面的一只小鹿。不知道是因为恐惧还是心善,反正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喊叫的结果,当然是鹿群逃遁,几只狼也逃窜了。他们呢,也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 后半夜,他们被一阵挠门声惊醒了。跳起来扒门一看,糟了,外面的月亮地里,十几只狼团团包围了他们的小土屋,一定是白天受到惊吓的那几只狼带着“家人”来报复了。二人吓得头皮发麻,急忙从灶膛里掏出没有燃尽的炭火,用木棍夹起来,从门缝里往外扔;还把麻醉枪管伸出去,做出要射击的样子。狼群这才往后退了一些。‎ 然而,炭火的量很有限,枪又打不响。狼群一阵嚎叫,开始组织新的进攻。这一回,它们有的跃上屋顶,有的冲到两侧,开始用爪子轮流拼命刨土,意欲破屋而入。听着周围哗啦哗啦的扒土声,两人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他们感觉到死神正在向他们一步步逼近……‎ 忽然,他们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侧耳细听,好像是呦呦的鹿鸣之声;随后,他们又听见一阵雷霆之音。扑到门前往外一看,但见在明亮的月光之下,一队由上百只梅花鹿组成的鹿群,正风驰电掣向这里冲来。冲在前边的,是十几只高举犄角的公鹿;而冲在最前面的,竟然是一只威风凛凛的白鹿!‎ 不错,那的确是一只白鹿!这白鹿,个头比别的鹿大,犄角比别的鹿长,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就像一个白色的精灵忽起忽落,又像一道白色的闪电掠过草原,眨眼间已经冲到了近前。只见它把头一低,用鹿角一挑,两只狼已经飞了出去。这时鹿群同时杀到,群狼哀叫着立即狼狈逃窜……‎ - 21 -‎ 两个人在屋里看傻了,半天他们才反应过来,喊着:“白鹿,我们看到白鹿啦!”急忙打开门冲了出去。‎ 鹿群看到他们,轰隆隆避出去很远。只有白鹿没有跑,它侧身站在那里,两只乌黑发亮的眼睛望着他们。在月亮地里,白鹿好像通体发亮,站在那里就像是一尊神。它的眼神宁静安详,友好地看着他们,好像有话要说。最后它用蹄子刨了刨地,又朝他们点一点头,这才轻快地跑去。跑出去很远,还回头望了他们一眼。‎ 杨四和王安,就像被施了定身术似的,半天才扑通跪倒在地,边磕头边说:“白鹿啊,谢谢你救了我们的命啊!”‎ 第二天一大早,杨四和王安就开着破车,悄悄离开了草原。‎ ‎(《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4期,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杨四与王安为了活捉白鹿用尽各种办法打探消息,虽然打听到了白鹿的消息,但始终没能捉到白鹿。‎ B. 杨四和王安活捉白鹿的信念始终比较坚定,直到二人在危难时刻被白鹿救了性命,才改变了初衷。‎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叙述故事情节、刻画动物们的形象,形象生动且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D. 小说在情节的处理上注重了恰当的剪裁和精巧的构思,使得整个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5. 小说插叙了蒙古老乡讲述的有关白鹿的传说,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6. 小说以“杨四和王安就开着破车,悄悄离开了草原”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从形象、情节、表达效果三个角度分析(答出1点给3分,两点给5分) ‎ ‎6. 从主题、形象、情节及表达效果四个角度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B项,“杨四和王安活捉白鹿的信念始终比较坚定”分析错误,在文章第五节中“四哥,咱回吧。白鹿这么精,这么神,别说咱找不到,就算找到了,咱也捉不住啊!杨四也有点动摇,但是他一想到那个老板答应给一百万元的钞票,他就狠下心来说:“还是接着找吧。没听说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吗!回去,回去你能干个毬!”可以读出二人由过动摇。‎ - 21 -‎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插叙了蒙古老乡讲述的有关白鹿的传说,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答题关键词“插叙了蒙古老乡讲述的有关白鹿的传说”“作用”,小说作用题,要从形象、情节、表达效果三个角度分析。形象上,救了康熙一命的白鹿,有了人性的美感,具有神秘色彩;情节上,丰富了情节,为下文白鹿报恩就两人的命,做铺垫;表达效果上,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感,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点睛:情节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结尾艺术效果。此题考查尾段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结合着小说中白鹿形象,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探究,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二人悄悄离开了草原,是受到了白鹿的感化,放弃猎杀白鹿,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同时也丰满了二人人性好的一面。‎ 点睛:出题格式: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 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 ‎ - 21 -‎ ‎: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把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帮助传统产业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的”的理念转变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互联网使传统产业在线化、数据化,它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而是升级换代。‎ ‎2014年是中国电影产业的“网生代”元年,“互联网+”和电影产业的融合与碰撞,促进了中国电影的横向整合和纵向重塑。一方面,在内容层面上,新兴的数字电影形态,比如微电影、手机电影等,在互联网时代生成了全新的叙事和审美特征,而传统的电影生产仍以内容为主,IP题材开发、大数据分析等只是辅助手段,助其更契合网生代年轻观众群体的观影口味。将过去“作品思维”“艺术至上”的观念转为“产品思维”“用户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在电影的整合营销等产业运营层面,作为营销手段的电影众筹、网络营销与在线售票网络多窗口播映、产业链衍生以及跨界平台拓展,BAT(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整合资源,纷纷成立自己的影业公司或者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参与传统影视公司的各项运作,为中国电影产业搭建平台,做大做强中国电影产业的蛋糕。当下,互联网企业和传统电影企业跨界融合,不是简单的数学加法,而是将产生巨大的化学反应,构建出一个具有活跃增长力的互联网电影生态圈;未来,在互联网助翼下,中国电影有望突破单纯的票房依赖型初级发展模式,形成以版权经济为核心的大电影产业。‎ ‎(摘编自饶曙光、鲜佳2015年《“互联网+”与中国电影格局的提升》和官建文、李黎丹《“互联网+”:重新构造的力量》)‎ 材料二:‎ 图表一 - 21 -‎ 图表二 材料三:‎ IP 实质上是指知识产权,泛指具有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简单来说,时下畅销的通俗小说、网络故事、手游、歌曲、电视剧、动画片、综艺节目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宣传和推广孵化成热门IP。2015 年的《狼图腾》《何以笙箫默》《栀子花开》等影片都是热门IP开发下的产物。相比原创作品,热门IP 熟悉市场行情,降低了市场风险成本,更贴近年轻观众的需求,现象大片和高票房的可能性会明显提高,因此热门IP 往往成为电影投资者的首选。然而,当下的电影创作现状是,投资方宁愿急功近利地找个现成的大IP 马上就用,也不愿耐心等待、培育一个原创的新IP。然而,在专家看来,“业内跟风IP 电影无异于饮鸩止渴……大IP 挤占了原创力的生存空间,长此以往,好剧本也许一本难求”。 ‎ 由于投资者的短视形成的短期繁荣景象,并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创造规律引导。投资方依据网站的点击量来推断IP ‎ - 21 -‎ 的冷热度,因此网站用户实际上已经代替了观众作为接受者预设进了整个电影项目的创作当中。特别是更多的视频网站参与到电影制作中来以后,这种预设几乎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用户点击量或许不能代表观众的实际审美趣味,电影创作以网络用户来代替电影观众,过于迎合低龄化网络用户的轻松、搞笑、玄幻的审美倾向,很有可能将会进一步拉低电影艺术的含金量,让电影产业在快餐文化的泡沫中止步不前。 ‎ ‎(摘编自曾庆江《“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新观察》2016) ‎ 材料四: ‎ 在“互联网+”模式下,中国电影产业从制作—发行—放映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电影产业票房总额的持续性高增长,带动了更多的年轻群体来消费电影,刺激了影院更新、拓展自身的发展模式和利润空间。但与此同时,在技术革新和商业性发展之外,我们也应该关注到电影作为艺术和文化属性的独特性。在愈演愈烈的“IP 大片”背后,我们要警惕流行文化的肤浅和低俗。关注网络小说改编之外,我们更要关注传统经典文学的改编。在尊重观众和市场的同时,也要关注影视制作规律和创作导向的指引。在“互联网+”的初期渗透中,进一步提升电影艺术质量,以此来平衡当前的娱乐至上的弊端。 ‎ ‎(摘编自《“互联网+”与中国电影产业新格局》)‎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 A. IP具有商业价值指在文化艺术领域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拥有知识产权,是智力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并由智力劳动者对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B. 根据材料二,我国网络用户以10—39岁群体为主。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青年网民占据了网络世界的一半,是我国网民规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从材料二中可知,网络用户和电影观众有交叉。网络用户在10-18岁的所占比重比电影观众占有率高,电影观众30岁以上的观众群体占有率高,因此,电影观众和网络用户更趋向年轻化。‎ D. 从电影各类型票房、数量占比可知,科幻电影和动作电影占据极大的市场份额,这些影片高票房的原因,源于电影制作和科技元素的运用,是“互联网+”推动了新技术的运用。‎ E. 虽然“互联网+”突破了中国电影单纯的票房依赖型初级发展模式,但是电影作为艺术和文化的独特属性也应关注。电影高票房并不意味着高口碑,在商业风之外电影的人文情怀也很重要。‎ ‎8. 面对“互联网+电影”的危机和不足,怎样推进“互联网+电影”的大电影产业模式?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AD 8.‎ - 21 -‎ ‎ (1)电影创作方面:编剧急功近利使用商业价值高的热门IP,电影创作快餐化缺少原创;需要关注传统经典文学的改编,创作的作品要有思想厚度和深度,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和人文性的好剧本。(2)电影投资方面:投资者的短视形成的短期繁荣景象,用户点击量并不能代表电影观众,高票房不代表高口碑。网络用户代替电影观众会拉低电影艺术的含金量;既要关注市场也要尊重观众,更要提升电影艺术质量。‎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题中,B项,扩大范围,材料二给出的统计表是2015年的,因此选项内容应限定为“2015年的网络用户”,并且“10-19岁”群体还不能算作是青年网民。C项,强加因果。“因此”前的原因推不出“因此”后的结论。另外,材料二中没有对“10-18岁”用户的观影统计数据。E项,“突破了中国电影单纯的票房依赖型初级发展模式”不当,应是“带来了……”;“在商业风之外电影的人文情怀”不当,原文是“在尊重观众和市场的同时,也要关注影视制作规律和创作导向的指引”。‎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 - 21 -‎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宇文虚中,字叔通,成都华阳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历官州县,入为起居舍人、国史编修官、同知贡举,迁中书舍人。宣和间,承平日久,兵将骄惰,蔡攸、童贯贪功开边,将兴燕云之役,引女真夹攻契丹,以虚中为参议官。虚中上书言:“今舍恭顺之契丹不羁縻封殖为我蕃篱而远逾海外引强悍之女真以为邻域。臣恐中国之祸未有宁息之期也。”虚中建十一策,上二十议,皆不报。会姚平仲劫金营失利,金人复引兵逼城下,虚中缒而入。钦宗欲遣人奉使,大臣皆不肯行。虚中承命即往都亭驿,见金使王汭,因持书复议和。令虚中再往,必请康王归。自是又三往,金人固要三镇,虚中泣下不言,金帅变色,虚中曰:“太宗殿在太原,上皇祖陵在保州,讵忍割弃。”‎ 建炎二年,诏求使绝域者,虚中应诏。明年春,金人并遣归,虚中曰:“奉命北来祈请二帝,二帝未还,虚中不可归。”于是独留。‎ 虚中有才艺,金人加以官爵。累官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太常卿,封河内郡开国公,进阶金紫光禄大夫,金人号为“国师”。然因是而知东北之士皆愤恨陷北,遂密以信义结约,金人不觉也。金人每欲南侵,虚中以费财劳人,远征江南荒僻,得之不足以富国。‎ 虚中恃才轻肆,好讥讪,凡见女真人,辄以“矿卤”①目之,贵人达官,往往积不平。恶之者摘其字以为谤讪,由是媒蘖成其罪,遂告虚中谋反,鞫治无状,乃罗织虚中家图书为反具。虚中与老幼百口同日受焚死,天为之昼晦。淳熙间,赠开府仪同三司,谥肃愍,赐庙仁勇。开禧初,加赠少保,赐姓赵氏。有文集行于世。‎ ‎ (节选自《宋史・卷三七一》‎ 注:①矿卤,当通“犷鲁”,粗野愚钝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21 -‎ A. 今舍恭顺之契丹/不羁縻/封殖为我蕃篱/而远逾海外引强悍之女真/以为邻域 B. 今舍恭顺之契丹不羁/縻封殖为我蕃篱/而远逾海外/引强悍之女真以为邻域 C. 今舍恭顺之契丹/不羁縻封殖/为我蕃篱/而远逾海外/引强悍之女真以为邻域 D. 今舍恭顺之契丹不羁/縻封殖为我蕃篱/而远逾海外引强悍之女真/以为邻域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第是录取进士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殿试被录取者均被赐予“进士及第”的称号。‎ B. 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官名。唐代设立了这一专门的职称,宋沿唐制,以翰林学士草拟“内制”,中书舍人草拟“外制”,称为“两制”。‎ C. 谥即谥号,是古人根据死者的生平行为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D. 少保,官职名,与少师、少傅合称三孤,其地位低于公而高于卿,后来名存职异,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文虚中虽是文官出身,但却又有军事远见,他极力反对北宋与女真结盟,担心引狼入室。这一担忧后来得到了印证。‎ B. 宇文虚中才艺出众,又胆识过人,多次奉命出使金国,不畏强敌,为维护国家利益据理力争。‎ C. 被扣留金国期间,宇文虚中得到了金人赏识,被称为“国师”。他也尽心为金国谋事,认为南征费财劳人,于国无益。‎ D. 宇文虚中恃才自傲,得罪了女真的达官贵人,使得对方借他的文章构陷,审讯无果后又被罗织谋反罪名,全家被杀。‎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姚平仲劫金营失利,金人复引兵逼城下,虚中缒而入。‎ ‎(2)然因是而知东北之士皆愤恨陷北,遂密以信义结约,金人不觉也。‎ ‎【答案】9. C 10. A 11. C ‎ ‎12. (1)采分点“会”“引”“缒”。‎ ‎(2)采分点“陷北”“结约”“觉”。‎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应先了解句子大意,本题断句,首先抓住关键虚词“为”“而”断句,然后结合句意,逐步断开。‎ - 21 -‎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A项中,殿试被录取者均被赐予“进士及第”的称号表述错误,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11.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C项“他也尽心为金国谋事”的表述错误,原文是“然因是而知东北之士皆愤恨陷北,遂密以信义结约,金人不觉也。”可见,并不是真心归顺金。‎ - 21 -‎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2.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的得分点有(1)采分点“会”恰逢;“引”率领;“缒”用绳子坠着出城;(2)采分点“陷北”攻陷北方;“结约”缔结约定;“觉”发现。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咏梅月①‎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愁②,格调还依旧。‎ ‎【注】①此为词人写给好友辛弃疾的酬赠词作。②雨僝云愁:指风吹雨打。‎ ‎13.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 “水边清浅横枝瘦”的“瘦”与李清照的“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瘦”,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陈亮名声不如后者,纯属运气使然。‎ B. “一夜相思”句情味深长,“相思”竟至于“一夜”,体现了词人孤独寂寞之状。‎ C. 本词善于化用前人词句来表情达意,“千里人长久”句就是化用张九龄名句,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之意。‎ D. 尾句描绘出了梅花在风雨摧折下,依然不改高洁的形象,抒发了词人信念坚定,不改初衷的高尚情怀。‎ E. 全词意境清幽,朗朗上口,源于“瘦”“透”“久”“旧”等字押韵所起到的作用。‎ ‎14.‎ - 21 -‎ ‎ 前人称赞这首词“无一处写梅、月,却尽得梅月神韵”,你同意这种评价吗?请结合上片词句简要赏析。‎ ‎【答案】13. BD 14. 同意。“水边清浅横枝瘦”句,“横枝”与“瘦”勾勒出梅的神韵,“水边清浅”暗写月光;“小窗如昼”是因有月,“香”则借嗅觉写梅,“共”“俱透”则将梅、月结合,情与物共融。整个上片,无“梅”“月”二字,却是处处有没梅,句句有月,令人折服。‎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A项中“可见陈亮名声不如后者,纯属运气使然”错误;C项,“化用张九龄名句”错误,“千里人长久”化用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意,写词人对远方友人的祝愿;E项,分析不准确,“意境清幽”是源于词人的匠心,他把梅、月、人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来写,即点染出梅花的幽姿清韵、暗香芳魂,也描绘出月亮的清辉。‎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上片词句简要赏析“无一处写梅、月,却尽得梅月神韵”。答题关键词“上片”,答题时,从上片中找到没有直接写梅、月,却表现出其神韵的词句,“横枝” “瘦” “水边清浅” “小窗如昼” “香” “共”“俱透”,结合梅、月形象分析。‎ 点睛:这首月下咏梅词,托梅言志,借月抒怀。词人把梅、月、人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来写,寥寥数笔,点染出梅花的幽姿清韵、暗香芳魂,也描绘出月亮的清辉,创造了一个清幽温馨而又朦胧飘渺的境界。通篇写梅月,却不道出半个“梅”字“月”字,而能尽得其象外之物,环中之旨,脉络井井可寻,是一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佳作。这首词把梅的品格和词人的心境表达得曲折尽意,饶有余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四时之景”中春夏之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 ‎【答案】 (1). (1)野芳发而幽香, (2). 佳木秀而繁阴 (3). (2)积善成德, (4). 而神明自得, (5). 圣心备焉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对于理解型的默写,重在理解语境提示。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 - 21 -‎ 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能够易错字“繁阴”。‎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②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微乎其微,但与人的生命和健康休戚相关,如果微量元素缺乏,会造成特殊的生化紊乱、病理变化及疾病。‎ ‎③在静安区某停车场内,上万辆共享单车因违规停放被统一集运到这里,各色各样,密密麻麻,野生藤蔓随意缭绕,从空中俯瞰蔚为壮观。‎ ‎④如果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 ‎⑤昨天偶遇睽违多年的老同学,长期分别,短暂相聚,我们却没有拘谨不适,反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忆起彼时的人事物情,不觉失笑。‎ ‎⑥2018世界杯分组抽签尘埃落定,随着意大利、荷兰、美国、智利等老牌强队抑或传统中产集体被排除在外,2018年的俄罗斯再无“死亡之组”。‎ A. ①③④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⑤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民胞物与: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正确。②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属误用对象。③蔚为壮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丽的景象,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也作“蔚为大观”。不合语境。④以邻为壑:原谓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正确。 ⑤一见如故:故:老朋友。 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不合语境。⑥尘埃落定:比喻事情经过许多变化,终于有了结果;‎ - 21 -‎ 或经过一阵混乱后将结果确定下来。正确。‎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伊拉克与伊朗边境地区12号晚发生强烈地震,官方组织的搜救工作虽然已经在14号晚上宣告结束,但民间自发的援助行动仍在继续。‎ B. 西成高铁的全线贯通,进一步完善了区域高速铁路网络,不仅连通“成都—重庆”和“关中—天水”两大经济区,而且大幅压缩川渝地区往北京、上海方向的时空距离。‎ C. 涉嫌交通肇事罪的案件是公诉案件,应该按照正常的公诉案件流程来走:先移送审查起诉,再由公安机关立案,交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法院判决。‎ D. 《纽约难民和移民宣言》承诺将维护难民的权益,帮助他们重新安顿下来,并保护他们接受教育和获得工作的途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将“虽然”调到“官方组织的搜救工作”前面;C项语序不当,将“公安机关立案”“移送审查起诉”交换位置;D项,搭配不当,将“途径”换成“权利”。‎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 21 -‎ ‎18.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愚兄耽于奇淫技巧,老大无成,辱贤弟垂示,方能迷途知返,不误此生矣!‎ B. 本人才疏学浅,刚才一些想法仅是一孔之见,还请在座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C.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向母校致以最诚挚的祝福,愿母校永远年轻,永葆生机!‎ D. 值此良辰吉日,正是犬子金榜题名时,感谢各位亲朋亲临祝贺,不胜感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表达不得体的”,选项中,A项,“垂示”意为留传以示后人,语境不合。‎ ‎1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那些常常被用来做圣诞树的树种叫做针叶树。 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针一样。多数针叶树全年是绿色的,它们被叫做常青树。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不会在冬天被冻结,也不像其他种类的叶子那样快速丧失水分。____________________,针叶树在整个冬天都能存活并且保持绿色。‎ ‎【答案】 (1). 它们的叶子又细又尖; (2). 针叶树的叶子非常坚强; (3). 由于能保住它们(叶子)的水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题中依据“就像针一样。多数针叶树全年是绿色的”推断第一空;依据“它们不会在冬天被冻结”“也不像其他种类的叶子”推断第二空;依据上文“快速丧失水分”推断第三空。‎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 - 21 -‎ ‎)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0. 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归谬论证的句子。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并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疾病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例一: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2). 例二:如果作文有可传的秘诀能够代代相传,那么作家这一行当就可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了。(改自鲁迅《作文秘诀》)‎ ‎【解析】试题分析:真是一道逻辑推理的题目,考核的内容是三段论,假设大前提正确,找到一个特例进行分析推图荒谬的结论,进而否定大前提即可。‎ 四、写作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些事情你不做,有的是人做。有些事情你不做,没有人做,做了也不见得有效果,不见得被人称道。但是你做和不做,就是不一样。‎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 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静听内心的声音 诸葛孔明在《诫子书》中告诫道:“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喧杂的市井中,焦躁无所用途,唯有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方能寻到自己的初衷。‎ 静是一种境界,亦是达到目的的便捷手段。佛徒阿难消耗终生汲汲于诵经,终日焦躁不安地背书,每日询问自己成佛的日子。在一声声浮躁的木鱼音中,他的着急一览无遗,而他终究成不了佛祖。释迦牟尼从不在浅层的佛经中停留,但凡诵经,他定心若止水。静水深流,青竹琼竹来回变更几许,他静观苍生,安然念佛,青灯素斋,淡然宁静的眼眸从未改变。至始至终,他只听从他的内心之声——心怀天下,普度苍生。‎ - 21 -‎ 佛曰:静思之,慧深矣;静处之,媲美矣。终成佛祖的释伽牟尼仅仅静下来打坐,听从内心普度众生,亦能修得圆满。而著名思想家董仲舒一心想在官场上叱咤风云,跌爬滚打落得满身灰尘后开始静心读书,却被皇帝赏识,位高权重一时。三年不窥园的静读与青灯古佛是灵魂相通的,纵然一个从佛一个归政,“静”仍旧意韵深长。‎ 人如蝼蚁,总在热锅上滚爬,急急躁躁,惶惶而无所得。焦虑地寻找更愈发找不到。伤仲永的悲剧路人皆知,方仲永躁于求得美名,四处奔走炫耀才华,一心想着何时能够闻名遐迩,倘若当初有一朝夕的静思研读也不至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和绅终生焦躁地追逐功利,形影巍巍,白发皑皑,却被弃于青史角落,无从寻踪。历史的悲剧如此一次次上演。‎ 人生而为人,只有静心倾听内心,才能不为外物所扰,不被旁人所迁。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间修篱种菊。身处闹市,无可奈何,所以才会有人在焦躁寻求间迷失了自我,丧失了本真,无法求到自己所要,也会有人有和毛主席一样“在闹市里读书”的境界,静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翻腾着寻找而不知静听其声;疯狂地赶作业而不解静心听讲;迷茫间追梦却长叹“虚空的虚空”……我们的社会总在焦躁地去寻找目的,想尽快获得物质的回报,每日在烦躁不安中空负韶光,早已忘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在轻声呼唤,也忘了“心无旁骛,宁静致远”的古训。‎ 歌德曾说:“才能在寂静中造就。”静听内心的声音,摒弃焦躁,我们心之所想,自如水落石出,在平静中成就。‎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名言类的材料作文,指向对象比较模糊,这一点和2016年江苏卷“有短话无语长”,2011年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类似。‎ 这段文字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从审题上看,首先要明确: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联系诸葛亮《诫子书》里的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再联系现实即可知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另外,人皆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如何去做那些本来是善事而众人不为的事情,则可体现道德觉悟的高下。比如林觉民以天下人为念,“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则属于这种情况。其实,“为与不为”,这里有一个尺度,是善恶、是非,是个人与家国,是现在与未来,是目光短浅和高瞻远瞩。“为”的背后是责任,是担当,是义不容辞,是舍生取义,是大胸怀,是大境界,当然也有争名逐利、龌龊肮脏;“不为”的背后是坚守,是节烈,是崇高的品格,是视死如归的勇气,是看淡金钱名利的豁达与从容,当然也有胆怯、自私与冷漠。‎ 精选素材:‎ 感动中国人物:为与不为 王锋的为:面对无情大火,三度勇闯火海,冒着生命危险先后救出6‎ - 21 -‎ 人,及时呼叫楼上十多名住户脱险,而自己全身烧伤面积达98%,壮烈牺牲。‎ 谭嗣同的为:革命是要流血的,请从我开始 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戊戌变法虽然失败,,谭嗣同也被杀,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以身殉道的悲壮,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敬仰。‎ 适用角度:责任;担当;改变;道义……‎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 ‎ - 2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