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 出题:郭 瑞 校对:李 静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君子的意义 楼宇烈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 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士”,再一个是“圣人”。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和遵守这个“法”。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对天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就是圣人。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 身教胜于言教”,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 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先阐释了“君子”的内涵,然后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君子的作用。 B.“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中“君子”的内涵并不相同。 C.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圣人更理想化,从道理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 D.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们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以只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的人,就一定能成为君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载《正蒙》里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是引领社会的正能量。 B.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C.“身教胜于言教”,是指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习俗。 D.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基本相同,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B.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品格上的差别,而在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统治者。 C.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也是教育者。《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教学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D.君子与士的含义,有同也有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做人办事的可称为士,有远大坚定的志向并能身体力行的就是君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你还得洗洗脸,奶奶讨厌看见你这样浑身上下脏兮兮的。”父亲回答说。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至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那种关于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的想法让他产生了一丝恐惧,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很快胡安忘掉了最初的恐惧,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而他又由此联想到了菜豆的故事和干渴的旅行者!“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他又停下来,想等绳索稳住以后再从容地滑下来,但是突然,砰!绳索猛地往下一顿,胡安大叫一声,手抓得死死地,等他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还吊在绳索上,但是好像下降了一米;又是砰的一声,绳索又一次下滑,但是他还不想松开手,他已经吓得不会动了,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他弓起身子,但是他无法站起来,这样过了一个多小时,绳索还在不停地下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那时下午茶的时间早过去了。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第二天他起得很早,想回到那个地方,但是雨下了一整夜,整个大草原都淹了,家人不让他出门,父母还在为他生气,他那关于悬空的绳索的谎言让他们更加恼火。 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爱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选自《译林》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少年胡安随父母在乡下度假时偶然发现天空悬绳的故事,呈现了童年的奇遇对人生的影响。 B.小说非常善于刻画人物,作者灵活地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胡安的形象。 C.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为胡安决定爬上绳索的行为提供了动因,使情节摇曳多姿,也展现了胡安的性格。 D.小说末两段用全知视角来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切感,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5.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中的绳索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可作多元解读。你认为文中的绳索有哪些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 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 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B.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 C.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D.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E.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zhì)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B.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C.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D.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贵人”,皇帝妃嫔封号之一。东汉光武帝时始置,其位仅次于皇后,清代置贵人于嫔位之下,后世也把贵人当作对地位尊崇的人的尊称。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皇后恭良孝顺,善解人意。祖母为她剪发时不小心弄伤了她的额头,她为了不伤害老人家的好意,就忍住痛苦没有出声。 B.邓皇后识大体明大义,不娇宠。她入宫后虽深得皇上恩宠,但她对皇上特许她母亲和兄弟入宫探病且久留一事予以拒绝。 C.邓皇后宅心仁厚,明察秋毫。有一次宫里丢了大珠,她不想严刑逼问导致伤害无辜,而是通过察言观色判定了作案者。 D.邓皇后心忧黎民,厉行节约。她主政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她关注民生疾苦,减少自己的生活用度,天下恢复了丰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2)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chá):指小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四联展示了山宅风貌,写出了鸟散去后环境安静下来时诗人的悠闲心情。 15.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的两句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到:“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___。”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②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③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石火,让小余心头郁积的阴霾顿时消散,再次燃起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 ④在真正的民主拆迁中没有“强制”二字,一切都在相互尊重与协商中解决;而在所有的强制拆迁中也根本没有“民主”二字,这就是两种拆迁方式的云泥之别。 ⑤“中石化”虽然对汽油涨价不厌其烦地做解释,广大用户对此却莫衷一是,普遍认为是“一路飙升”。 ⑥华莱士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却不是很多,再加上其追随者大都等而下之,以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新形势下,我们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库维护好、利用好、开掘好,绝不能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绝不能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 B.“禅让”这个概念的最早记载或许还要追溯到《尚书》,此后的《史记·五帝本纪》有着比《尚书》更为详尽的描写。 C.从这些片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灵魂,除了有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之外,还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除旧布新、团贺喜庆的含义。 D.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所以我们相信,中国的空气质量必定会越变越好,甚至会成为宜居国家。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本人昨日在操场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刘组长能在百忙之中拨冗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不胜感激。 C.昨日本人不慎丢失《白鹿原》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 D.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二楼食堂,恳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时至今日“限塑令”已经实施了近十年, ① ,甚至让人们感到塑料袋的使用量比以前更大了。面对塑料袋产业的各个相关方,政策执行陷入监管之难。首先,塑料袋几乎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强大的监管力量,面对洪水般的生活细节也难免捉襟见肘,这导致 ② 。其次,塑料袋生产商、销售商有巨大利益,也就有了逃避监管的动机。另外,消費者由于享受着塑料袋带来的便利, ③ 。总之,监管有难度,生产、销售有利益,消费有依赖,使得限塑令陷于空转、难以落实。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在南方的许多山区乡村,“背山面水”是房屋选址的基本原则。南方气候炎热,背山而居就能地势很高,可得干燥清爽、日照充足和空气流通之利。临近水源,又便于村民日常生活起居的汲水炊饮。房屋错落在山水之间,具有独特的美感。只有这种居住形态才是科学的。对于各地乡村普遍面临的一些问题,应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有了这个契机,乡村就一定能够更有文化底蕴。 ①背山而居不一定就能住到地势很高的地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②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③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④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罗曼•罗兰) ⑤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塞内卡) 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明不可轻。 (朱熹) 无数中外名言警句化育后世,引人深思。读了上面六句对生命认识的名言警句,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答 案 1.D(D项逻辑错误,原文第二段“要做个君子,就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博雅”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君子也称作‘博雅君子’,文中的“博雅”只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而已。) 2.B(B项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说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3.A(A项中“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基本相同”不正确,根据原文第一段“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可知“君子”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的含义有较大的差异。) 4.D(小说末两段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由前文的全知视角转向了有限视角) 5.(1)天真好奇,喜爱幻想:胡安“发现”了大人所看不见的绳索,幻想通天的绳索背后的未知世界。(2)勇于探索,执着坚定:胡安不顾大人的阻扰,努力探索绳索尽头的世界,穷其一生,他依然在寻找。(3)做事谨慎,有点胆小。考虑了几秒钟后他才慢慢走近绳索,用指尖轻轻触碰绳索。(答出1点给1分,2点3分,3点5分) 6.象征意义示例:①象征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梦想世界;②象征与成人世界相对的儿童世界;③象征人们向往的某种奇迹或奥秘;④象征儿童对世界的探索。(能联系文本作分析,每点2分,答出3点给满分) 小说评析:这是一篇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通篇散发着浓郁的象征和寓言气质。它通过少年胡安随父母在乡下奶奶家度假时偶然发现天空悬绳的故事,呈现了童年的奇遇对人生的重大影响。 那条仿佛神迹的天空悬绳显然是虚构的,但在胡安的眼里,这条通天的长绳携带着无比真实的力量,通向隐匿的未知,通向梦想的天堂。它是一个儿童抓住一切可能极力从这个宇宙间发现奥秘的象征。而胡安顺着绳子向天空攀登的过程则是儿童探索奥秘的具象呈现。但是对于童心敏锐的发现,成人世界是不予支持反而会以暴力镇压的。那种“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的无奈,曾经是多少孩子内心久久盘踞的阴影。 成人世界带来的阴影往往会遮蔽童心深处一闪而过的火花,使孩子在成长中遗忘了好奇的本能,并从此看山只是山,望海仅是水,再也难以从宇宙中攫取那种伴随好奇心而来的神奇奥秘。但是对于胡安这样将童年奇遇点燃的奥秘坚持了一生的人来讲,拉坎提亚的湖却是他丢失的绳索,而即使穷其生命,他依然在寻找。 7.C“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错 8.A D (B “就能”太绝对;C“也就是要亲近群众”错,亲近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E“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错) 9.(1)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2)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3)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 (4)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 10.C. 11.D.【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对“死”委婉的说法。】 12.C.【“首服”说明偷窃者是自首服罪的,并不是邓皇后亲自找出来的。】 13.(10分)【(1)(5分)身旁看到的人感觉奇怪就问邓皇后,邓皇后说:“不是不痛,太夫人怜爱我为我剪发,不忍伤老人心意,所以忍着不喊痛罢了。”关注点:左右见者、怪、哀怜、难各1分,大意对1分。(2)(5分)于是亲自检看所有宫人,观察她们的脸色和神情,偷窃者马上就自首服罪了。左右侍从没有不叹服的,认为邓太后圣英明哲。关注点:亲阅、颜色、首服、以为圣明各1分,大意对1分。】 翻译: 和熹邓皇后邓绥,是太傅邓禹的孙女。父亲邓训,是护羌校尉;母亲阴氏,是光烈皇后堂弟之女。邓皇后五岁时,太傅夫人很疼爱她,亲自为她剪发。夫人年老眼睛看不太清,误伤邓皇后的额头,邓皇后忍住痛苦不吭声。身旁看到的人感觉奇怪就问邓皇后,邓皇后说:“不是不痛,太夫人怜爱我为我剪发,不忍伤老人心意,所以忍着不喊痛罢了。”邓皇后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通读《诗经》《论语》。每当诸位兄长诵读经书,她总虚心请教。她的志趣在研究诗书典籍,而不过问居家事务。母亲常常批评她,说:“你不学习女红来为将来做衣裳做服饰之用,却改为致力于学习经书,难道你要去考博士吗?”邓皇后难以违拗母亲的话,白天操练女红,晚上就诵读经书典籍,家人称呼她为“诸生”。她父亲邓训认为她与众不同,无论大小事,往往和她详细计议。 和帝永元七年,邓皇后与诸家女子一同被选入宫中,进入掖庭成为贵人,时年十六岁。她恭谦肃穆,小心谨慎,一举一动,中规中矩,和帝深深地嘉许而喜爱她。邓皇后有病,皇帝特许她的母亲和兄弟入宫服侍医药各事,而且不限定留宫的日数。邓皇后对和帝说:“宫中禁地至为重要,而使外家的人久留禁宫之地,对上来说让陛下蒙受偏袒私幸的讥讽,对下来说使我获得不知足的讥刺。上下两相受损,我实在不情愿啊!”和帝说:“别人都以获允经常进入禁宫走动为荣幸,而你却反以为忧虑,深深地自我克制,常人难以相比啊!”和帝每次想给邓皇后家族里的人加官晋爵,邓皇后就哀求辞让,所以她哥哥邓骘在整个和帝在位时期不过是一位虎贲中郎将而已。 元兴元年,和帝去世。殇帝刚出生只百余日,邓皇后就迎立他为皇帝。殇帝尊邓皇后为太后,太后临朝听政。这个时候刚刚遭受大丧之事,法规禁条没有完备。宫中丢失了一箧大珠,邓太后考虑到,如果加以拷问,必定伤及无辜。于是亲自检看所有宫人,观察她们的脸色和神情,偷窃者马上就自首服罪了。左右侍从没有不叹服的,认为邓太后圣英明哲。等到殇帝去世,邓太后决定迎立安帝,仍临朝听政。因接连遭受大丧之事,老百姓苦于差役,殇帝的随葬品以及各项丧葬之事,事事都减省节约,只有常规的十分之一。自从邓太后临朝听政以来,水旱之灾共有十年,周边外夷入侵,国内盗贼兴起不绝。太后每听到老百姓遭受饥荒,有时通宵不能入睡,亲自减少或撤除生活供给,用以救济灾难困苦,所以天下恢复太平,年景又丰收了。 14.(5分)解析:选BE B项,“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E项,“写出了……的悠闲心情”错,应该是“明写‘鸟散’”,暗写诗人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伤感。 15.第四联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久未还家,山宅已被鸟儿占据。(或者回到山宅惊飞了鸟儿,茅檐是曾经居住的地方,体现“还”。) 尾联写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或者“依然”“犹是”“此泉路”“昔烟霞”暗含了还时与昔时的对比,体现“还”。 16.(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多于在庾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缕。(3)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答案A。析:电光石火:闪电和燧石的火光,比喻事物转瞬即逝。这与要表达的"光明"的意思不符。属望文生义。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不分上下。用于双方,与所表达的"几家"不符。属用错对象。"莫衷一是"是指意见有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普遍认为"与之相矛盾。 18.B【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是“开掘好、利用好、维护好”。C项,不合逻辑,应将“除旧布新、团贺喜庆的含义”与“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互换位置。D项,搭配不当,“中国的空气质量”和“宜居国家”主宾搭配不当。 19.答案B。析:A项"鄙人"虽是自谦之辞,但不符合语体风格,这类文言词语不适合用在日常"启事"中;C项"璧还原物"是敬辞,表示完好无损地退还赠礼或归还借物,不能用于对自己;D项"高抬贵手"表示请求宽恕、通融时的客套用语,不合语境。 20.①其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2分) ②政策的执行效率较低(或监管有难度)(2分)③已养成难以割舍的消费依赖(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1.②不是只有这种居住形态才是科学的。(2分)③有了这个契机,乡村不定就能够更有文化底蕴。(3分) 22.参照201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本题属于名言哲理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从六则名句中选取两三可来确定立意,写作空间更大,更易散发考生的个性思维。分析材料,我们需要分别确定六则名句对生命的见解:①生命的价值大于生命本身;②生命太短暂;③美德在我们生命中的崇高地位;④生命的不可重复性;⑤强调生命丰富的意义;⑥生命在于对时光的珍惜。据此,可从中选取两到三句,依据其中的共性或联系来行文即可。立意提示;①生命不可重复,要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②生命太短暂,但美德使生命延长;③生命太短暂,要珍惜一点一滴的时光。等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