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六)

绝密★启用前 2020 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六)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 I 卷的文字说明 第 II 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 II 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 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 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 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 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 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 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 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 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 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 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 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 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 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 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 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 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 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 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 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人夸颜色 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 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选自 2018 年 2 月《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 国荣誉。 B.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 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 中必然都是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C.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 未曾缺席。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 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 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 比的盛世唐朝。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 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出自《孟子·离娄上》。它强调了家庭管理直接 关涉到国家统治秩序及社会的发展。家庭是社会组织机构的细胞,“细胞”出了问题, 不仅影响一个家庭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社风民风,乃至民族和国家的命运。 ②在儒家经典《大学》中,从格物致知到平治天下的“八目”或者说八个阶段,实 际上反映了一个整体的文化内涵与结构。包括修身在内的前五个阶段是“内修”,从齐 家开始则是“外用”的逐步展开,社会和国家治理具有某种同构性。可以说,家的文化 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从事“天大”的千秋事业,仍要从个人 的修身齐家这个基点做起。根基不牢,小则后院失火,大则地动山摇,除赔上身家性命、 家庭家族跟着蒙羞外,对社会、对国家造成的损失也无法估量。 ③家训既有典型代表性,又有广泛适用性。历史上一些名门望族历经几百年、上千 年而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风家训传承在家族延续中发挥的规范和制约作用非 常突出。从一定意义上讲,家训不是为“一家一族”所有,而是融入整个中华文化的结 晶中。我们把“家庭”看作是社会组织的“细胞”,意味着透过家庭之“道”不仅能透 视家庭之兴衰,还能体察社会之变迁。 ④自汉代以后,家教受到普遍的重视,相继出现了“家训”“家范”“家仪”“家 规”“治家格言”等家教书籍,这类家教书籍原本为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教化范本,因 其寓“教”于“孝”“亲亲”之中,有效地起到了道徳教化作用,其中所宣扬的“勤俭 持家”“六亲和睦”“尊老爱幼”“以身作则”等观念,无疑也成为全社会效法的美德。 因此,在宋明清时期,“家训”等被刻版成书,流传越来越广,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教育 中的重要史料。 ⑤《论语·学而》中讲的一个道理是:“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引中言之,好的家教能够孕育出好人,好人必然是社会 秩序的促进力量而不是破坏力量。好的家风不但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具有极 其重要的政治意义。《论语·为政》记载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或谓孔子曰:“子 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 其为为政?”家道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道理,广义的政治活动包含并延伸了家道。 ⑥好的家教,胜过好的学校;好的家风,强于万贯家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寥寥数语道岀了家族兴衰的道理。如果没有良好的家风、门 风,再多的财富也传不下去。所以,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自己手中的权力,才能 既经得起良知道德拷问,也经得起后人历史评说。 (摘编自 2018 年 10 月《光明日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强调了家庭管理直接关涉到国家及社会。 B.《大学》中的“内修”与“外用”是“八目”中两个各有侧重而又紧密联系的阶段。 C.一些名门望族历久不衰,是因为家风家训传承在家族延续中的规范制约作用非常突 出。 D.某些“家训”“家范”道德教化作用明显,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教育中的重要史料。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第①②段都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了家庭管理及家文化的重要作用。 B.第④段列举了一些例子,论证了家训应成为全社会效法的美德的观点。 C.第⑤段论证好家风的社会意义以及政治意义,且两个论证层次形成递进。 D.本文探讨治家与治国的相通之处,其中蕴含着告诫为政者的现实意义。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透过家庭之“道”能体察社会变迁,《红楼梦》就是通过家道反映社会变化的例子。 B.一个人如果“孝弟”,必不好犯上,进而必不会作乱,一定是社会秩序的促进力量。 C.“管好自己,管好家人”属于内修,“管好自己手中的权力”属于外用的延展。 D.因为家训往往非“一家一族”所有,所以其既有典型代表性,又有广泛适用性。 参考答案 1.A 2.B 3.C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 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A 项分析正确。B 项,“使得张载名言具 有……”错,因果关系不存在。C 项,引用《出塞》诗句,意在表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 家国情怀。D 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 征,偷换概念。故选 A。 2.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和论述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 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 项,第二、三段不是逐层深入的层进式论述 结构,而是并列式,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故选 B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 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 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C 项,“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 说法过于绝对。故选 C。 【点睛】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要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4.C 5.B 6.A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 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 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C 项,“是因为家风家训传承在家族延续中规范制约作用非常突出”错,这只是其中重要的 原因之一。 故选 C。 5.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 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 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 依据。 B 项,“论证了家训应成为全社会效法的美德的观点”错误,应该是论证了汉代以后家教受 到普遍重视的观点。 故选 B。 6.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 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 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 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 项,“一个人如果‘孝弟’,必不好犯上”说法绝对,原文是“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 者,鲜矣”。 C 项,“管好家人”不属于内修,原文是“从齐家开始则是‘外用’的逐步展开”。 D 项,强加因果,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 A。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 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 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 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 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 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