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栏内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场、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将考试科目、准考证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2.II卷内容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相应空格或区域内。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有大量有关民事活动的法律规范。古代有关"户婚田土钱债"的民事纷争被称为"细事",但因其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在民事诉讼中地方官员对这些纷争十分重视。基于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中和"与"无讼"的价值取向以及减少"讼累"的现实需要,在具体民事诉讼中地方官员多会运用调解或判决等方式解决民事纷争。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涉诉各方主要是有血缘的亲属或邻里等熟人,即便是官司打赢了,但却有可能世代为仇,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破坏极大。基于上述认识,许多地方官员都在司法实践中身体力行地采取调解的方式来处理大量的民事纠纷。州县官是儒家理念的维护者,调停过程中常常会超越案件所涉人、事,上升到天理、国法、人情的层面,用情感抒发的方式来引导百姓的价值观,教化百姓,尤其注重对于利益的平衡和对原有人伦秩序、社会关系的恢复。明代嘉靖年间,有两兄弟因家庭财产的分割发生纠纷, 打了十年官司,张瀚任大名知府后,提审此案。他先问两兄弟是否一奶同胞,两兄弟答是。张瀚责骂了二人,将兄弟二人双手锁在一起关进监狱。经过一个月后,二人通过同起同卧,恢复情义,了无积怨。二人指天发誓,不再争讼,张瀚曰:"知过能改,良民也。"遂结案。 - 23 - 古代官员们一方面普遍秉持"息讼""调停"的做法,另一方面也认为诉讼是一种合理而必要的司法活动,反对刻意"息讼"的主张。如清代崔述曾言,如果不论是非曲直而一味地止讼、息讼,不利于弱者的保护和纠纷的实质化解,如果没有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只能让被凌辱的弱者坐以待毙。清人袁枚也认为,公正审案是"无讼"的前提。翻检古代的判词,我们能发现很多判词都有对民事违法行为的斥责和严惩,其目的是通过公正的裁判发挥司法的教育功能,以减少以后类似违法行为的发生。在《名公书判清明集》"随母嫁之子图谋亲子之业"一案中,地方官胡石璧对继子李子钦鼓动母亲盗卖继父的财产表达了强烈的谴责,虽然基于李子钦与继父谭念华之间尚有感情,判给李子钦一分土地,但是仍以"所有离间人父子,圈占人家产之罪,却难尽恕"为由,判决对李子钦施以轻杖一百。 实际上,古代中国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地方官员"调者"与"判者"相结合的教化职能是动态变化的,既可以通过调停也可以通过司法判决的方式实现解决民事纷争的目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民事纠纷其实都是在诉讼后判决前通过和解等方式化解的,裁判官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暗示涉诉双方自己的裁判倾向,促进双方尽早达成和解。 (摘编自《传统中国民事诉讼中的"调"与"判"》,《检察日报》2018年5月22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有关"户婚田土钱债"等民事纠纷,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被地方官员重视,因此被称为"细事"。 B. 古代民事诉讼中的调解,重视涉诉各方利益的平衡以及对原有秩序和关系的恢复,这符合儒家"中和"与"无讼"的价值取向。 C. 古代民事诉讼中的判决,是使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以达到保护弱者、化解纠纷、以儆效尤等目的。 D. 古代的地方官具有"调者"和"判者"的双重身份,既可以通过调解也可以通过判决来解决民事纠纷。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提出古代民事纠纷的两种解决途径,再逐一举例说明,最后重申观点。 B. 文章第二段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民事纠纷的特点为立论前提,论证了调解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C. 文章第三段引用崔述、袁枚的观点和胡石璧的判词,论证了在古代处理民事纠纷时公正判决比调解更有效。 D. 从文章的末尾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古代民事纠纷的某些解决机制对于现代司法仍有借鉴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民事纠纷只有通过感化调解或者依法判决的方式才能被平息。 B. 古代地方官采取感化调解的方式无法满足减少"讼累"的现实需要。 C. 古代地方官审理民事纷争的程序是优先调解,调解不成再依法判决。 - 23 - D. 古代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和判决都可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教化百姓的目的。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强加因果,“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被地方官员重视,因此被称为细事”错,原文第一段中,古代有关户婚田土钱债的民事纷争被称为细事,但……十分重视。民事纷争关乎百姓利益并被古代地方官重视不能成为“细事”的命名缘由。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C项,“论证了在古代处理民事纠纷时公正判决比调解更有效”错,原文袁枚和崔述的话以及胡石璧依法判决的判词,是强调用法律手段处理民事纠纷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们也只是反对刻意"息讼",并非认为判决比调解更有效。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A项,据“在具体民事诉讼中地方官员多会运用调解或判决等方式解决民事纷争”可知,调解和判决并非是仅有的途径; B项,第一段提到的调解和判决的方式是基于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和减少“讼累”的现实需要,反过来说,以感化调解的方式也可以达到减少 “讼累”的目的; - 23 - C项,结合第三段开头“古代官员们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认为……”以及最有一段“地方官员调者与判者相结合的教化职能是动态变化的”可知,调解和判决的方式是交融与互动的,并不是先后的关系; 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的物流业将在促进国内市场供需匹配、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降低国内市场交易成本、创造新市场需求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自动驾驶、无人仓等技术的发展对物流基础设施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设互联互通的物流物联网迫在眉睫。但是,我国存量巨大的物流基础设施目前还达不到智能化的要求,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将成为发展重点。 - 23 -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提出以127个城市作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现代化物流运行体系。预计今年,作为政府稳增长稳投资的重点领域,智慧型物流园区、物流物联网络、农村物流、冷链物流等新型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将进一步加大。 (摘编自《2019年物流行业发展十大趋势》,《中国交通报》2019年3月6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作为以速度为生命的快递行业而言,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也因此,各家快递龙头企业以及布局于此的投资方纷纷表示将发力物流科技、智慧物流。不过,值得强调的是,作为消费升级与新发展模式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快递行业而言,"快"是重点,但绝不是唯一。 - 23 - 首先,"快"不能以忽视消费者权益和用户体验为前提。在当前快递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各家快递企业在不断强调"提速"的同时,对服务质量的关注度往往不足。丢单、暴力分拣等问题屡见不鲜,甚至有快递员为了求快,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直接将包裹丢在电梯间、小区门口,无视客户财产安全。此外,消费者投诉维权难、客户隐私保护不力、从业队伍缺乏规范等,都是制约行业提升服务质效的顽疾。 其次,"快"不能以牺牲快递从业者安全和权益为代价。除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支持快递发展外,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更聚焦快递员这一群体,呼吁加强"快递小哥"权益保障,助力其融入城市发展当中。作为新增就业的高发展领域,快递行业普遍入职门槛低、工作强度高、行业流动性大,其从业状况并不乐观。因此,如何保障从业者的安全及合法权益、加强培训教育,使其获得和行业发展相匹配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需要通盘考虑的问题。 (摘编自《快递,"快"不是唯一》,《金融时报》2019年3月13日,有删改) 材料四: 3月7日,《中国企业报》记者就快递行业发展的相关话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徐睿霞。目前快递行业快速发展,在快递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邮件快件包装废弃物增长过快,由此引发了徐睿霞的担忧:"这样会造成对社会环境压力的持续增加。" 归结原因,徐睿霞认为:从电商和快递企业自身来讲,目前,电商和快递企业仅仅考虑到成本和服务。大部分电商企业、快递企业选用价廉质低的塑料袋、胶带、泡沫等不可降解的包装材料以节约成本。多数网购商品都由商家自行包装,包装是否用心、结实,通常成为买家评价商家的指标之一。同时,电商企业在发货时为有效保证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免受损坏,往往会在产品原包装外增加纸箱、缠上坚固胶带,造成包装过度。他们对环保的意识并不强,依靠自觉意识并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摘编自《推进快递行业走向绿色发展之路》,《中国企业报》2019年3月8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0-2018年(截止到11月),我国快递行业在业务量及收入上均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在快递业务量上,2018年(截止到11月)的业务量已是2010年业务量的近20倍。 B. 从图表2可知,我国快递业务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是2016年。这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在2010-2018年(截止到11月)期间,我国快递行业在2016年发展态势良好。 C. 我国快递业务量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是2013年,但该年快递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相较2012年却略有下降,由此可推出结论:业务量的增长速度与收入的增长速度并不成正比。 D. 与2016年相比较,2017年的快递业务量的增长速度与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都有大幅下降,但2017年在总体业务量和收入上,还是呈增长的趋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23 - A. 现代物流领域技术的发展,让建设互联互通的物流物联网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大政府对物流行业的投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B. 当前快递行业竞争之激烈,是各家快递企业不得不强调"提速",从而出现了丢单、暴力分拣等服务问题的客观因素之一。 C. 快递行业普遍入职门槛低、工作强度高、行业流动性大,是快递从业者安全和权益缺乏保障的根本原因。 D. 快递行业不能只顾收益,还必须在确保货品运输无安全问题的前提下,选用环保材料进行货品包装。这样,就可解决社会环境问题。 6.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快递行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答案】4. C 5. B 6. ①物流方面:完成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的改造,建设互联互通的物流物联网。②服务方面: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的权益。③制度方面:保障从业者的安全及合法权益,提高从业者的获得感、幸福感。④环保方面:选用环保材料进行货品包装,减轻环境压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C项,以偏概全,单看某一年的数据,并不能得出业务量增长速度与收入增长速度的普遍关系。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A项,曲解文意,“加大政府对物流行业的投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错,“关键”应是先“完成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的改造”; C项,曲解文意,“普遍入职门槛低、工作强度高、行业流动性大”是快递行业的特点,而非“根本原因”; D项,说法绝对,“这样,就可解决社会环境问题”错,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 23 -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的第二段中“自动驾驶、无人仓等技术的发展对物流基础设施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设互联互通的物流物联网迫在眉睫”可知,对物流基础设施智能化和建设互联互通的物流物联网是关键;材料三的第二和三自然段中“快不能以忽视消费者权益和用户体验为前提”和“快不能以牺牲快递从业者安全和权益为代价”可知,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材料三的最后一段中“如何保障从业者的安全及合法权益、加强培训教育,使其获得和行业发展相匹配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需要通盘考虑的问题”可知,在制度方面提高从业者的权益;材料四的最后一段中“他们对环保的意识并不强,依靠自觉意识并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可知,环保方面也是问题所在。综上所述,可从这四个角度入手分点来答。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铐 乡长被抓走的那天,陈大明正在乡长办公室里向乡长汇报高岭乡旅游度假村的建设情况。陈大明清楚地记得,他刚刚汇报完第一件事,办公室的门就被撞开了,两个全副武装的公安走了进来,其中一个人手里举着一张逮捕令,走到乡长面前高声说:“你被依法逮捕了!”另一个人就马上拿出一副锃亮的手铐,“咔嚓”一声铐住了乡长的双手,然后不由分说地把乡长带下楼,塞进了楼下的警车,警车就“呜呜呜”地开走了。 乡长被抓走后,陈大明被县里任命为代理乡长,继续负责旅游度假村的建设。陈大明当上乡长后,眼前老是晃动着那副锃亮的手铐,虽然他与原乡长的贪污案并无牵连,但原乡长被抓的那一幕还是深深地刺激了他,他决心引以为戒。为防止自己意志不坚定,他还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到市场上买了一副仿真的手铐,挂在自己的卧室里,以警示自己。 - 23 - 果然,自从他当上乡长后,前来拜访的人便络绎不绝,有送名烟名酒的,有直接送现金的,还有假借妻子的名义送金银首饰的,他都一一回绝。其实他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妻子常年下岗在家,孩子今年又刚刚上大学,农村老家还有一个经常患病的母亲。事事都得花钱,可是他一个月的工资才一千多块,因此,他几乎月月都出现“财政赤字”。有一次,他感到自己实在顶不住了,很想赌一把,他已经把那个建筑商送来的一万元塞进了抽屉,但就在那一瞬间,他立刻想起了悬挂在床前的那副手铐,就赶紧又将钱退回去。 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个老同学到他家来玩,看到了那副手铐。那个老同学就问他:“你这是从哪买来的?”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同学,是从一个地下的工艺品商店买来的。老同学就又将那副手铐把玩了很长时间,然后很认真地说:“没错,就是它,就是它!”陈大明一下子迷惑了,老同学就告诉他,其实这副手铐有着一段传奇的经历,它曾是一位海外华侨的传家之宝;它也不是普通的钢铁制造的,而是用一种稀有金属制成的,至于那位华侨为什么要把手铐作为传家之宝,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这副手铐值钱,最起码值五万元钱! 陈大明对老同学的话将信将疑,就带着手铐到市里一家最有名的古玩店里做鉴定。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老同学的话是真的,这副手铐真的很值钱!陈大明兴奋不已,马上将手铐以四万八千元的高价卖给了古玩店。毕竟,他太需要钱了! 有了这笔巨款,陈大明就可以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他把老母亲从农村接到自己身边,还请了一个保姆;他抽出两万元给妻子开了一家油米店,还给儿子买了一台电脑。他的生活压力没有了,他感到无比的畅快,也体会到了有钱的幸福。他从内心里深深感谢那个同学。 从那以后,老同学就成了他家的常客。老同学是个“能人”,陈大明对他是信得过的,很快就安排他承包了一项建筑工程。再后来,陈大明又发现了不少“能人”,一一让他们参与到旅游度假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旅游度假村很快建好了,开业的那一天,陈大明喝了很多很多酒。回家后又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了那副手铐!第二天,他决定去把它赎回来,不论花多少钱!钱对他来说已并不成问题了。他找到了那家古玩店,但古玩店的老板告诉他,那副手铐他是代人收购的,早就被一位客商以五万元的价格买走了。不过幸好老板记下了那位客商在市里的地址,陈大明决定按图索骥。 - 23 - 陈大明很快找到了那座豪宅,一个管家模样的人把他领到一个池塘边,并告诉他,主人就在那边钓鱼。他匆匆地赶过去,发现他的同学正在笑吟吟地等着他。他一下子愣住了,但嘴里却问道:“我的手铐呢?”老同学恰好此时钓起了一条大鱼,他一边收线一边拍着钓竿说:“那东西有什么好,我早已将它改成了钓竿。看,这钓竿多结实,五万块呢!”陈大明一下子明白过来,恨不得马上离开这地方,但他分明听到了老同学在喊他:“别走啊,陈乡长,中午咱们喝鱼汤啊!……” 在此以后的好多天里,陈大明眼前总是没来由地晃动着一副锃亮的手铐。 (选自《微型小说家选刊》)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将手铐巧妙地比作了人生的防线,但陈大明由于一时的糊涂,结果被别有用心的老同学设计了一条“鱼竿”,引了他这条“大鱼”上钩。 B. 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颇具匠心,主人公从开始坚持不受贿,到最后发现自己中了别人圈套,最终发现老朋友向他行贿,波澜顿生,情节发生突变。 C. 描写乡长被捕过程,其细节描写真实细腻,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音都让人心有余悸。 D. 这篇小说主题深刻,文章通过主人公因手铐”而受贿的故事,如果不能廉洁奉公,即便暂时避免了有形的刑具,却无法避开无形的刑具。 8. 小说主人公陈大明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9. 小说以“手铐”题,很有创意,试结合小说内容,从不同角度作出探究。 【答案】7. A 8. ①小心谨慎。乡长被抓,他引以为戒,一一回绝别人送礼物,塞进了抽屉的钱,又退回去②严于律己。到市场上买了一副仿真的手铐,挂在自己的卧室里,以警示自己。③意志不坚定,难以抵制诱惑。将手铐以四万八千元出卖;安排很多“能人”参与到度假村的建设当中。 9. 从结构上看:小说以“手铐”开篇又以“手铐”结尾。首尾照应,结构完整。从情节上来看:构成小说的线索,小说以买手铐-挂手铐-赏手铐-卖手铐---梦手铐-赎手铐-等围绕“手铐”推动故事情节,展开来写。从主题上来看:以“手铐”为题,使小说主题深刻。“手铐”具有警戒作用,人生路上处处有手铐。官场上遍布手铐,步步为营,稍有不慎,便是别人鱼竿上的“大鱼”。从刻画人物形象上看:买来手铐,突出主人公想要警示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卖掉手铐,可见主人公不能抵挡金钱的诱惑。 【解析】 【7题详解】 - 23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一时的糊涂”错,仔细阅读文本,变卖手铐,相信能人,安排能人参与到度假村的建设当中就会发现主人公还是禁不住金钱的诱惑所致。故选A。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分析要有理有据,不能够架空分析。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如本文对陈大明的描写有:“但原乡长被抓的那一幕还是深深地刺激了他,他决心引以为戒。为防止自己意志不坚定,他还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到市场上买了一副仿真的手铐,挂在自己的卧室里,以警示自己”可见其严于律己,意志坚定。“果然,自从他当上乡长后,前来拜访的人便络绎不绝,有送名烟名酒的,有直接送现金的,还有假借妻子的名义送金银首饰的,他都一一回绝”、“有一次,他感到自己实在顶不住了,很想赌一把,他已经把那个建筑商送来的一万元塞进了抽屉,但就在那一瞬间,他立刻想起了悬挂在床前的那副手铐,就赶紧又将钱退回去”可见其小心谨慎,能抵制诱惑。“陈大明兴奋不已,马上将手铐以四万八千元的高价卖给了古玩店。毕竟,他太需要钱了”、“老同学是个,陈大明对他是信得过的,很快就安排他承包了一项建筑工程。再后来,陈大明又发现了不少‘能人’,一一让他们参与到旅游度假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可见其最终意志不坚定,难以抵制诱惑。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对文章的内容有概括作用,对文章的主题有突出或提示作用,对文章的情节有提示作用。本题要求探究小说以“手铐”为题,很有创意,试结合小说内容,从不同角度作出探究。题干中的“不同角度”提示考生可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加以分析。本文题目是“手铐”,小说的内容以手铐为主。小说以“手铐”开篇又以“手铐”结尾,中间围绕着手铐主要讲述了陈大明买手铐、挂手铐、赏手铐、卖手铐、梦手铐、赎手铐等情节,所以可见“手铐”是小说的线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本文和“手铐”有关的情节都是围绕陈大明展开的,从他一开始坚持不受贿,到最后发现自己中了别人的圈套,最终发现老朋友向他行贿,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性格特点更加突出的展现出来。同时,作者将手铐巧妙地比作了人生的防线,但陈大明禁不住金钱的诱惑,结果被别有用心的老同学设计了一条“鱼竿”,引了他这条“大鱼”上钩。可见人生路上处处有手铐,官场上遍布手铐,要步步为营,小心不慎行事。 - 23 - 【点睛】小说标题作用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点名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突出小说主题。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2)以物件为题: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引发联想。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3)以人物为标题:突出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以形象特征为标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以事件为标题: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6)以问题为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B.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C.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D.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11. 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3 - A 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利 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D. 锲而不舍 锲:刻 12.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 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C. 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也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 文章第二、三段从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的角度论述,第四段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角度论述。 13. 请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10. B 11. B 12. C 13. ①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②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君子之学”是君子作学问的意思,结合“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分析,根据句意和对称,可以对比排除,然后确定B项。句意:君子作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中,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利”,结合“而致千里”分析,译为快。句意:凭借车马的人,并不是他擅长走路。故选B。 【12题详解】 - 23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错。结合文本内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心一也”等内容分析,文中强调的是积累、坚持和专一等。故选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博”,广泛、广博;“而”,连词,表递进;“日”,每天(名词作状语);“参”,检验;“省”,反省;“则”,连词,那么、就;“知”通“智”,智慧;“而”,连词,表并列。(2)“利”,锋利;“强”,强劲、强健;“之”,助词,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下”,向上、向下(名词作状语);“用”,因为;“一”,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 23 -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 归①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②复乌啼。 客子③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④风凄凄。 南渡桂水⑤缺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⑥。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⑦。 【注】①此诗为杜甫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自夔州出峡,寓居公安时所作。②击柝:打更。柝,巡夜打更用的梆子。③客子:杜甫自称。④捣练:用木杵捶平绢帛,以便缝制寒衣。⑤桂水:在湖南郴县,位于公安之南。⑥鼓鼙:指战争。⑦杖藜:拄着手杖。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黄”字在此处用作动词,即“染黄”意,既写出了秋霜之酷寒,也展现了由梧桐黄叶点染的秋景,颇见锤炼功力。 B. 首联首句着眼于视觉感受,一句中用三个表颜色的字,见安插顿放之妙;第二句重在表现听觉感受,“击柝”暗示入夜已深。 C. 颔联写深夜归来时的所见所闻,突出了寒冷、凄凉的感受。深秋夜晚的月光给人清冷之感,飒飒寒风中捣练声声,引人生悲。 D. 整首诗紧扣“暮归”,前两联写暮归的景色,后两联转入抒情,结构严谨。全诗纯粹写实,以“复”起,以“还”结,卒章显志,章法井然。 - 23 - 15. 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留滞他乡,有乡难回的漂泊之悲。流落公安,南渡、北归均难成行,徒闻催人乡思的砧杵声声传来,益增漂泊之悲。②年事已高,偃蹇不遇的失意心情。诗人年过半百,老大无成,壮志无着,失意之心顿起。③对四方多难、征战不休的忧国情怀。鼓鼙声声暗示了征战不休的动乱时代背景,思之忧心。④意绪萧索,百无聊赖的烦闷之感。家愁国恨萦心,乌啼、凄风、砧声盈耳,诗人却被时势拘囚于此,百无聊赖。⑤年老体衰的伤感。年事已高,流落公安,体弱多病,只能杖藜而行,足见处境之艰难。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全诗纯粹写实”分析错误,本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明日看云还杖藜”是虚写;另外,全诗“卒章显志”分析也是错的。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这首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边。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凄的砧杵声。乌啼、凄风、砧声盈耳,家愁国恨萦心上。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表达了诗人对四方多难、征战不休的忧国情怀。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表现了作者年事已高,流落公安,体弱多病,处境之艰难。 【点睛】常见意象表达情感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离别、游子 - 23 -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凄凉悲愁 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高洁隐逸 美人 神女 灵修——国君 杜鹃 磁针——坚贞 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思乡 青鸟 鸿雁 雁足 尺素——音信、书信 白雪 玉壶 冰心——高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借用黄鹤、猿猱来衬托行人入蜀的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并序)》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以雕刻为喻,正面强调学习中坚持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 猿猱欲度愁攀援 (3). 同是天涯沦落人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5). 锲而不舍 (6). 金石可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鹤”“攀”“涯”“逢”“锲“镂”。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综合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3 - 近年来,我国电影票房的表现与口碑、品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好作品靠口碑一路逆袭几乎已成“惯例”,因评分差而遭遇“滑铁卢”的案例 。但对文艺片而言,这一规律显然还不明显适用。豆瓣评分高达 8 分的《过春天》票房不足千万元,而同期上映的商业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评分不高,但其票房却高歌猛进,早已逾越 8 亿元大关。孰冷孰热, 。 观察近几年文艺片的市场表现,总体趋好,但不同电影的命运却各不相同,几无规律可言。获奖电影《白日焰火》票房过亿元,但同样在国外拿奖的《推拿》只拿到了 1300 多万元……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电影市场很难做到 。 当然,论影响不能只看商业表现,还要看观众反馈,要看话题、口碑。以《地久天长》来说,电影时长近 3 个小时,剧情平缓,没有高潮迭起,也没那么 ,对观众而言很不“友好”。那观众反应如何?( )近些年,曾经“小众”的文化产品不再曲高和寡,越来越多人愿意去欣赏没有火爆场面的文艺片。电影市场在不断延伸的背景下,文艺片也正在通过更多平台、渠道去展示自身的魅力。从这个角度看,文艺片正在走近更暖的春天。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电影市场在不断扩容的背景下,通过更多平台、渠道,文艺片也正展示着自身的魅力。 B. 电影市场在不断扩容的背景下,文艺片也正在通过更多平台、渠道去展示自身的魅力。 C. 在电影市场不断扩容的背景下,文艺片也正在通过更多平台、渠道去展示自身的魅力。 D. 在电影市场不断扩容的背景下,使文艺片也通过更多平台、渠道去展示着自身的魅力。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片尾音乐响起,字幕滚动,你依然会看到很多观众被紧紧“绑”在座位上,不愿离场。 B. 当片尾音乐响起,字幕滚动,你会看到很多观众依然被紧紧“绑”在座位上,不愿离场。 C. 片尾音乐响起,字幕滚动,你依然会看到很多不愿离场,被紧紧“绑”在座位上的观众。 D. 当片尾音乐响起,字幕滚动,你会看到座位依然把很多观众紧紧“绑”着,不愿离场。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胜枚举 天差地别 舍己为公 扣人心弦 B. 触目皆是 泾渭分明 不偏不倚 回肠荡气 C. 触目皆是 泾渭分明 舍己为公 回肠荡气 D. 不胜枚举 天差地别 不偏不倚 扣人心弦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A,B项两项前句主语是“电影市场”,后句主语是“文艺片”均为中途易辙;D项,介词“在”和“使”缺主语;C项正确。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片尾音乐响起,字幕滚动”是句子的状语,所以前边应当加上介词“当”,排除A、C两项;“你”看到的对象是“观众”,所以“观众”应在“座位”前,排除D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1)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分析各自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词义的轻重。(2)看对象,近义成语适用对象不同,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3)看褒贬近义成语感情色彩有不同,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4)看语体,有的成语用于书面,有的用于口语。(5)看功能,近义成语语法功能不同,不可乱用。 不胜枚举: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触目皆是:指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多,所以用“不胜枚举” 天差地别:形容差距悬殊; 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 这里强调的是二者的差别,所以用“天差地别” 舍己为公:为了公共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不偏不倚:指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公正或中立。也形容不偏不歪,正中目标; 这里强调的是不偏不歪,正合适,所以用“不偏不倚”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这里指影片对人的感染力,所以用“扣人心弦” - 23 - 故选D。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某 985 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部分陈述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敝人是来自××省××中学的××,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向老师们说说我对贵校的仰慕之情,希望今天老师们能垂怜于我。××大学历史很长,是一所有着坚实的学术基础和严谨的治学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在很多领域拥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力,并培养出了如×××等一批杰出人才。因此,我渴望莅临向往已久的××大学,成为其中的一员。当然,自主招生只是一次机会,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不会气馁,我会全力以赴,备战高考,去迎接六月的彩虹! 【答案】敝人-本人;说说-表达;垂怜-垂青;很长-悠久;莅临-来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有问题得体和语体得体,问题得体主要是要符合特殊问题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主要考核的是语体的得体。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一位同学在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部分陈述内容”,且“其中有五处表达不恰当”,要求“找出并改正”。①“鄙人”,书面语,意思是知识浅陋的人。谦辞,对人称自己。题干指出此语段是一位同学在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部分陈述内容,要用口语,且不能过于自谦,用于此处表达不得体,可改成“我”或“本人”;②“说说”,是口语化的词语,此内容是在面试时要说的话,不应该那么随意,应改为“表达”;③“垂怜”,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怜爱或同情。此处是说希望大学对自己能重视自己,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垂青”;④“相当的长”,过于俚俗,不适合用在面试时的陈述中,可改为“悠久”;⑤“俯临”,屈尊下临。此处是说自己渴望能在金秋九月来到自己神往已久的X X大学,成为该大学中的一分子,表达不得体,可改成“来到”。 21.请欣赏下面一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个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漫画的寓意。 - 23 - 【答案】标题:要命的wifi; 寓意:人们整日沉溺于无线网络生活中,失去了生活和思考的能力。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能力,要求给漫画拟题和分析寓意,漫画的标题要简洁、精炼,要抓住图画的寓意。图中字母的i被变形为一个人的形状,像一个人被吊着。结合漫画要表达的警示意义,可以概括为人们沉溺于无线网络中,就失去了生活和思考能力。题目重点从“wifi”对人的危害的角度谈即可。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玩耍,一个小孩失足掉进水缸,司马光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打破水缸,小孩得救了。 齐白石本是木匠,靠自学成为画家。他一生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五易画风,80高龄时,仍旧在探索和革新中不断进取,90岁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深圳还是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小城镇,1979年,深圳的GDP仅有1.97亿元,到2018年已突破2.4万亿元,跻身亚洲城市前五。四十年的突破与创新,深圳已成为享誉全球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敢着创新之华裳 司马光用创新之法成功救人;齐白石在借鉴中创新,成就自我;深圳四十年不断突破与创新,成就了国际大都市地位……如果胆怯、如果墨守成规、安于现状,我们或许会如一身灰暗的老蜘蛛,任岁月消磨了动力。只有敢着创新之华裳,方能脱颖而出,做更好的自己。 - 23 - 布莱克说:“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在街道上挤来挤去不会有所作为。”的确,印象派的始祖莫奈打破了传统绘画的不变经验,新画作中妙龄少女身上的阳光透过树叶投下的蓝色光斑甚至被古典画派嘲讽为尸斑,认为此种前所未有的创新决不可能有所建树,可莫奈却以光与影的魅力交错开创了崭新的未来。立足于当今之世,不思锐意进取、只求循规蹈矩的人恐怕永远在保守的等待中流失了机遇,甚至招来这个高速发展的世界的当头棒喝: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倘若我们固守的腐朽已化为泡影,我们绝不能继续放任保守的蠹虫蛀蚀我们的思想,而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敢于接过时代递来的华裳并穿出自己的风尚。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激进固不可取,但在这个已经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确是事实。正如电影《疯狂原始人》的主角伊说的那样:“这不是活着,只是没死而已。”她因不满每天单调的洞穴生活与家人反抗,却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父亲铭记着“新事物是不好的,永远还要小心”的祖训,批评伊的冒险举动。可后来洞穴被毁,让一家人不得不走出洞穴探索未知。从开始的顽固保守到最后的寻找到了洞穴外的乐趣,现实告诉了父亲伊,当初的反抗是正确的,外面的世界更加精彩。创新思维,转变观念,挣脱“枪打出头鸟”的固有观念的束缚,我们也可以打破“权威”创造的“定局”,独辟蹊径,在未知的森林里发现前所未见的美丽与神奇。乔布斯若不是敢着创新之华裳行走世界,不断努力奋斗、勇敢追求,何以令全世界为苹果疯狂?张瑞敏若不是坚定了对速度与创新的追求永不止步,又何以令世界对形象近乎完美的海尔刮目相看? “智者不袭常。”顾炎武如是说。郑燮不学他人而自成“板桥体”,齐白石年迈而犹能五变画风,令无数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中又有哪一个不是源于大胆的创新?可悲可叹,时至今日,我们却不曾继承被我们笑做传统的古人的创造精神。今日之中国,山寨机大行其道而知识产权无人重视,论文数量世界第一而诺贝尔奖却每每与我们无缘,不能不令人唏嘘感叹。究其原因,是我们少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进取创新意识,却多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患得患失。在时代的舞台上,我们不敢于今日着创新之华裳,那么时代也必然不会眷顾固步自封的我们。看看深圳四十年的突破与创新吧,深圳已成为享誉全球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文先生的呐喊犹在耳畔,当创新的大潮已不可阻挡,我们自当敢着创新之华裳行走世界,拿出摧枯拉朽之勇气与不畏艰难之决心,一路创新,一路开花! 【解析】 【详解】 - 23 - 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这是一个三则材料综合有机联系的多材料作文,先要把握三则材料的异同,确定出最佳立意。第一则材料:“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打破水缸,小孩得救了”,写司马光用创新之法成功救人;第二则材料:“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五易画风”和“80高龄时,仍旧在探索和革新中不断进取”,写齐白石在借鉴基础上创新,成就自我;第三则材料:“还是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小城镇”“四十年的突破与创新,深圳已成为享誉全球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写深圳不断突破与创新,成就自己的国际地位;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可知,本则材料暗含了国家以创新之法发展经济,最终成就了国家的发展之意。综合材料得出立意。 立意:创新,成就更好的自己;突破与创新,方为上策;要借鉴,更要创新…… 素材: 此刻一切完美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穆勒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 3. 当年明月在平凡中创造非凡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大胆突破,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出不平凡的努力,真的不容易。然而,当年明月做到了。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写史高手,以《明朝那些事儿》将明朝300多年的历史清晰深刻、丰润圆满地还原在大家面前。当年明月,以其生动犀利、幽默诙谐的文字,使人性之善透过历史灰霾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他大胆突破经典史书的呆板生硬,写出了令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著作,也正因如此,他仅用1年时间便成功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创造了辉煌的事业。当年明月曾说过:“我其实是个特别平凡的人,我只想做个有勇气的人。人生只有在不断的突破与迎接挑战中,才能凸现人生的意义。” 结构:多材料作文必须要开篇即综合分析司马光、齐白石和深圳三则材料共同点,由事及理,明白无误地表明自己褒扬创新的观点。论证时通常可以古今中外多方引证,恰当引用名人名言,例子要有典型性。文段最后要联系生活实际,再次呼吁当今人们敢于创新,不断进取。结尾点题,景中含情,简洁有有深意。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关键词句法:即在材料中寻找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词句等,抓准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更好地把握主旨,确定立意;2、以果溯因法: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入手立意,是行之有效的立意方法;3、情感倾向法:材料中往往有表明感情倾向的形容词、动词、关联词,把握住这些词的内涵,可以选择出最佳角度立意。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