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语文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 ‎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 ‎ ‎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1)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2)对第三段中“这一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将此词传入,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 ‎ 二、古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 ‎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就:到任。‎ B.诏书切让。‎ 让:责备。‎ 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躬:亲自。‎ D.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干:干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咨乃谢病去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令敦煌曹皓 令行禁止 C.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 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 D.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 吾与汝毕力平险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 ‎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 ‎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薄殓素棺。‎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行使盗贼惭叹离去。‎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路帝迎候而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之后辞官归家。文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 ‎②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 ‎3.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沁园春 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①‎ ‎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②,虬须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③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④,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注】①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②牛角书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虬髯豪客:用虬髯客张仲坚遇李靖,折服于李世民事。③燕然:即燕然山。《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④磊块:一作垒块,《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连用三个数词,塑造出作者年少时精通韬略、武艺高强的形象。‎ B.“曾请缨”与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的“请缨”,都指投军报国。‎ C.“折腰”反用陶潜作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自己今日不得志。‎ D.“怅”两句写出了词人未能出击强敌、勒石纪功而草草南归的歉疚之情。‎ ‎(2)下片“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孟郊《登科后》)‎ B.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乙亥岁》)‎ C.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 D.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氓》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氓”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婚前是“总角之宴,  ”;婚后是“  ,至于暴矣”。‎ ‎(4)刘克庄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用古人古事来表达情感,试比较这两首词,简要分析其塑造的自我形象或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4.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 ‎(2)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李白《蜀道难》)‎ ‎(4)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5.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虎斗 陈玉兰 ‎ 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浑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 ‎ 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 ‎ 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 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 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阄,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阄,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竟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 ‎ ‎ 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 ‎ 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竟放出话来,缩进乌龟壳不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 ‎ 全城人闻此消息,把二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据说,保定军校傅作义将军也在人群中。‎ ‎ 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裹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索;头顶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滂沱,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 ‎ 年轻人嘴角泛起一抹笑。轻轻拉动手中二胡,如诉如泣,竟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一只脚夹起胡弦,一只脚夹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和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弛。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脚离地,头朝下拿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来,连打几个冷战。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 ‎ 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江湖神仙脚!‎ ‎ 寂静中一声惊呼,雷鸣般掌声刺破青天,铜板如冰雹飞向年轻人。‎ ‎ 秦班主猛见年轻人脚心一朵紫梅花,分外刺眼,忽地想起,袁班主脚心与此一模一样,那句“后会有期”,霎时如雷贯耳,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 ‎ 年轻人走到秦班主跟前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年我爹是有名的“猴爬杆”,而且,曹锟已私下应允我爹唱堂会,所抓两阄都为青天白日旗,曹锟意在激起各戏班互斗,为他大寿烘托气氛。我爹不忍,解散戏班,后奔延安抗日剧团,在战斗中牺牲。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说着把整整一口袋铜子递给了秦班主。‎ ‎ 秦班主羞愧泪流: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 ‎ 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戏班合二为一,就是古城剧团前身。‎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龙虎斗”既指当年为大寿堂会,秦、袁两家班主展开的生死对决,也指后来秦班主与年轻人的精彩比武。‎ B.文中“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一句,既写出了旗杆之高,也为下文秦、袁二人攀顶扯旗的比武做铺垫。‎ C.为了给自己的大寿烘托气氛,直隶督军曹锟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这足见其是个贪图权势之人。‎ D.秦班主赢了比武后,“眼睛长到脑袋顶,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这表明秦班主虽志得意满,但内心对技高一筹却主动退让的袁班主抱有愧疚。‎ E.年轻人寻到秦班主,跟他叫板比武,不是为钱而来,如将比试所得的铜子递给秦班主,而是为了炫艺而来,如亮出江湖神仙脚。‎ ‎(2)小说第9段对秦班主的功夫作了细致的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3)秦班主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 ‎ 四、基础知识及语言文字运用 ‎6.选出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A.租赁(lìng) 档(dàng)案 褒(bāo)义词 果脯(fǔ)蜜饯 B.一爿(pán) 忖(cǔn)度 涮(shuàn)羊肉 怙(hù)恶不悛 C.笑靥(yè) 顷(qīng)刻 汗涔(cén)涔 叨陪(tāo)鲤对 D.迂讷(nè) 慨叹(kǎi) 刽子手(guì) 酩酊(dīng)大醉 ‎7.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赌博 通宵达旦 山青水秀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B.晏会 良辰美景 真知灼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文采 趋之若鹜 委糜不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分量 信笔涂鸦 相辅相成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今年6月13日是中共两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陈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陈云同志高山景行,流芳百世!‎ B.春分刚过,细雨绵绵,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无微不至,悄然落到树上,躲在花上,藏在草丛.‎ C.他来到超市,这也不肯买,那也不想要.原来,他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情愿买一样贵的好东西,也不肯要便宜货.‎ D.登上山顶,纵目远眺,远方濯濯童山,万木葱茏.好一派南国山景哟!‎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 “姚基金慈善之旅”台北站慈善表演赛上,分别由周杰伦、罗志祥率领的两支明星篮球队进行了对抗表演赛.在投篮表演环节中,周杰伦、罗志祥为了助兴,又在姚明面前班门弄斧,一秀球技.‎ B.高三,我们在课桌前挥汗如雨,在台灯下奋笔疾书,在题海中“以苦作舟”,度过了一段蹉跎岁月.那时,大学被描绘成天堂般的存在,而我们则是身在地狱,等待着奇迹.‎ C.近期,各种蔬菜纷纷涨价,老百姓吃便宜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因此,政府相关部门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从菜价的中间管理环节入手,来降低节节攀升的菜价.‎ D.近日记者了解到,一汽奔腾B70.B50的车主投诉集中爆发,刹车失灵、变速箱乱档、打不着火、空调异响等故障不一而足,车主提供的出险经历更是触目惊心.‎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辛弃疾的词大都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B.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持南京市做出暂停与名古屋市官方交往的决定.‎ C.金阳新区一些居民违建之风抬头,部分业主占用公用场地非法搭建,或楼顶加层,或凌空搭建,这些违法建筑如雨后春笋,均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D.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含英咀华,尽情感受遥远的馨香.‎ ‎11.下列句子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安排了工作吗?这些新来的同志.”局长亲切地对我说.‎ B.他到处收集有关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地分析;不拘泥于前人的方法,终于有了新的发现.‎ C.她培育了许多香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她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头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D.从山前一直攀登到海拔1860米的绝顶,饱览了“人字瀑”“百丈泉”“石笋峰”“百步云梯”“天都峰”…等奇观美景,可谓平生一大快事.‎ ‎12.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B.我校举办的物理、生物、化学三个竞赛班,获得了国家级二等级、省级一等奖、市级一等奖等奖项.‎ C.满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梨呀,苹果,柿子…‎ D.本报《没有苗圃的园丁》一文,报道了宁夏海原县一位代课教师每月只拿50元工资,在没有校舍的情况下挤出自家一间房坚持办学的感人事迹.‎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网上舆情(舆论情况),将亲自上网、了解舆情作为每天上班的必备功课,将网上舆情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将充分使用网络、及时发现和应对舆情作为衡量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B.温家宝听取深圳市工作汇报后强调,深圳的发展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的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不仅经济特区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 C.北京四中为了增进与台湾中学有关传统文化的交流,教工话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郑伯克段于鄢》,10月2日下午在台北市上演.大陆老师到台湾演话剧这还是第一次.‎ D.眼高手低,不了解中国的现状,却硬用西方的标准套中国的现状,以至于不能融入中国主流社会,最终变成“海待”,这是素有“留学教父”之称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对于“海归”劣势的评价.‎ ‎14.下面填入空白处的几句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唐代谱写了中国历史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与此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和因素。‎ ‎①李唐帝国获得了政治、财政、军事上的强盛 ‎②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③在从中原到塞北普遍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 ‎④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 ‎⑤最终,经由中唐走向消失 ‎⑥南北朝那种农奴式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 A.①③④②⑥⑤ B.④③①②⑥⑤ C.①③④⑤②⑥ D.④③①⑤②⑥‎ ‎15.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0字。‎ ‎ 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他发现①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②  笨拙的人③  ,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勉之功”,④  ,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⑤  ,其实却是最快的,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 ‎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1)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2)对第三段中“这一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D ‎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将此词传入,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解答】(1)C、“意思没有太大变化”错误,原文第二段表述为“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故选C.‎ ‎(2)B、“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在文中没有体现;C、“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语言词汇不适应汉语语境的发展,不符合题干“这一基础”;D、题干中“这一规律”的意思是“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D的表述与之不符.故选B.‎ ‎(3)A、“略含贬义”错误,原文中第一段又“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B、“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无依据,原文第三段表述为“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C、原文第五段表述为“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故选D.‎ 答案:‎ ‎(1)C ‎(2)B ‎(3)D ‎ ‎ 二、古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 ‎ ‎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 ‎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就:到任。‎ B.诏书切让。‎ 让:责备。‎ 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躬:亲自。‎ D.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干:干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咨乃谢病去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令敦煌曹皓 令行禁止 C.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 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 D.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 吾与汝毕力平险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B ‎ ‎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 ‎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薄殓素棺。‎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行使盗贼惭叹离去。‎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路帝迎候而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之后辞官归家。文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 ‎②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能力.‎ ‎(2)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3)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 ‎(4)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 ‎(5)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能力.‎ ‎【解答】‎ ‎(1)D、干:冒犯.译文:我们做事不太像样,侵扰了贤德之人.故选D.‎ ‎(2)A、谢:①动词,告辞,②动词,道歉;B、令:①名词,县令,②动词,让,使;、D与:①动词,参与,②介词,跟;C、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被”.故选C.‎ ‎(3)①表现赵咨的淡泊名利;④表现赵咨的孝行.②③⑥均表现表现赵咨清廉俭朴.故选B.‎ ‎(4)C、“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理解不当,根据原文第五段“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表达的内容,是为了表现赵咨当时在人们心目的崇高威望.故选C.‎ ‎(5)①奔出:跑出门去;不及:没有赶上.句子翻译为: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送东西给他们,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 ‎②谓…曰:对…说;为天下笑:被天下人耻笑.句子翻译为:对主薄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 答案:‎ ‎(1)D ‎(2)A ‎(3)B ‎(4)C ‎(5)①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送东西给他们,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 ‎②对主薄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 参考译文:‎ 赵咨字文楚,是东郡燕地人.父亲赵畅,曾为博士学官.赵咨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很讲孝道.州郡征召推举他做孝廉,(他)并不去就职.延熹元年,大司马陈奇认为赵咨特别孝顺讲道义而推举他,(因而)他也升迁为博士学官.灵帝初年,太溥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诛杀,赵咨于是告病辞职离去.太尉杨赐特别征召他,让他头戴幅巾,不加冠冕,出入朝廷,让他参与议论(朝政),把他推举到很高的地位.(赵咨)多次升迁至敦煌太守.后因病被免职还乡,亲自带领子孙们耕田来养家糊口.‎ 有强盗曾经晚上去他家抢劫,赵咨害怕母亲受惊,于是先一步到门口迎接强盗,同时为他们准备饭食,谢罪说:“老母亲年已八十,有病需要护养,家里很穷,天天无过夜之粮,希望你们稍微留点衣物粮食.”对于妻子儿女及其他东西,一样也没有请求(强盗)留下.强盗们都觉惭愧,深深感叹,跪着告辞说:“我们做事不太像样,侵扰了贤德之人.”说完就跑了.赵咨追出门,把东西送给他们,没有赶上.(赵咨)因此更加出名.(后)被征召为议郎,以身体有病而推辞到任,皇上下诏恳切责备,州郡长官多次以礼节送他赴任,不得已才答应.(不久)又被拜为东海的宰相,赴任时,取道经过荥阳,敦煌县令曹暠,是赵咨以前推举的孝廉,想在路上迎接拜谒他,赵咨没有留下来,曹暠送到亭子旁边,只望见远去的人扬起尘土却赶不上,对主簿说:“赵咨名气很大,现在路过我的地界却见不着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马上丢掉官印,追到了东海郡.拜谒了赵咨以后,就辞职回家.赵咨被当时的人尊重了如此地步.赵咨在官位上清廉俭约,按天数领取俸禄,豪强都敬畏他清俭的节操.当官三年,因有病而请求(回家),(后)被征召为拜议郎.在京师时与疾病作斗争,将死时,告诉他的旧部下朱祗、萧建等人,让他们草草收敛,准备未漆的白木棺材,棺内覆盖黄土,想让自己快点腐烂,早点融入泥土,不让后代子孙改变他的决定.于是写信告诫儿子赵胤说:“…(你们),只要挖好墓穴,让棺木能放进去就行了.棺木运回东郡就葬进去,不要堆坟.不要卜卦来选择良时吉日,葬时也不要设祭奠之礼,墓旁不留空地,也不要竖碑…”朱祗、萧建送赵咨的棺木回家,儿子赵胤不放心让父亲的遗体被土掩埋,想更改埋葬的方式,朱祗、萧建拿赵咨的遗嘱晓谕他,赵胤于是按照遗嘱办理,当时的人都说赵咨明智旷达.‎ ‎ ‎ ‎3.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沁园春 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①‎ ‎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②,虬须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③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④,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注】①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②牛角书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虬髯豪客:用虬髯客张仲坚遇李靖,折服于李世民事。③燕然:即燕然山。《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④磊块:一作垒块,《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起首三句连用三个数词,塑造出作者年少时精通韬略、武艺高强的形象。‎ B.“曾请缨”与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的“请缨”,都指投军报国。‎ C.“折腰”反用陶潜作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自己今日不得志。‎ D.“怅”两句写出了词人未能出击强敌、勒石纪功而草草南归的歉疚之情。‎ ‎(2)下片“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C ‎ A.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孟郊《登科后》)‎ B.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乙亥岁》)‎ C.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 D.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氓》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氓”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婚前是“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婚后是“ 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 ‎(4)刘克庄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用古人古事来表达情感,试比较这两首词,简要分析其塑造的自我形象或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考点】古诗词阅读.‎ ‎【分析】‎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是南宋词人刘克庄所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回忆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下片叙述今日的遭遇,情调悲凉,表达出词人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悲愤.全词层次分明,用典较多,情调悲凉.‎ ‎【解答】(1)D、“曾请缨”这里不是投军报国之意,而是指“曾经主动请缨出战南越事”.‎ ‎(2)C A.“昔日”与“今”的对比;B.“言”与“行”的对比;D.“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的对比.‎ ‎(3)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重在平时的识记.本题在默写时要注意“晏”“遂”.‎ ‎(4)注意题目的要求“分析其塑造的自我形象或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也就是分析两首诗在“塑造的自我形象”上的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答题时分别结合两手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注意诗歌运用的手法.‎ 答案:‎ ‎(1)D ‎(2)C ‎(3)言笑晏晏 言既遂矣 ‎ ‎(4)答案示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写词人赞颂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冒进误国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的立场和态度,并以廉颇自比,既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随时准备抗金杀敌的决心,也表现出担心报国无门的忧虑.全词塑造了一位为国忧心、老骥伏枥的爱国诗人形象.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上片塑造了一位能文能武、期待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借李密、虬髯客的事迹表现所与交游的人若非饱读诗书之士,便为行侠仗义之人.下片回忆自己未能出击强敌,像古代英雄那样登燕然山勒石纪功,只能草草归故里的经历,如今华发苍颜,不能再展抱负,只好以酒浇愁.全词塑造了一个满腔忧愤的爱国诗人形象.‎ 参考译文:‎ 熟读一卷《阴符》,能开两石硬弓,手提百斤宝刀.更有玉花骢喷着粗气,挥舞马鞭,鞭梢作响,鞭快如电;展开乌丝阑,醉中的墨迹如蛟龙跳跃.与之谈笑的是勤奋攻读的书生、行侠仗义的豪客,都值得寄信相召.依稀记得,曾经主动请缨出战南越事,草拟檄文征讨辽兵.‎ 当年我傲岸不羁、目视云霄,谁肯信,如今竟落得为五斗米而折腰.草草南归,未能在燕然山刻石记功令人十分惆帐;遥遥北望,却不见故都长安.年华已老,胸中郁结着不平之气,高歌后仍需用酒浇灭.罢了罢了,但见帽子两边鬓发渐白,镜中容颜日益憔悴.‎ 赏析:‎ 词的上片,词人回忆年少时意气风发、征战沙场的光辉岁月.一卷《阴符》说明词人年少熟读兵书,深谙用兵之道;而“二石硬弓,百斤宝刀”则突出他力大无穷,身手不凡.“一”、“二”、“百”三个数词,读起来如泉喷涌,咄咄逼人.开篇三句将词人文武双全、雄才大略,气度非凡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接着以去声“更”字领格,统领四个偶句,对仗工整,节奏明快,激壮之情随之奔涌而出.接下来四句写词人扬鞭策马奔腾,速度犹如风驰电掣.“更玉花骢喷”至“谈笑皆堪折简招”几句写词人年少时文韬武略,广交贤能,与志同道合之士煮酒论天下,豪气干云.“龙跳”二字,极言其书法苍劲有力,有如蛟龙跳跃.“谈笑皆堪折简招”,把他们的从游关系,写得随便、热烈而又亲切.在九个四言偶句之后,突然出现这一平仄协调的七言句,显得音律和谐,语调从容,从而反映出主人公不仅仅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个带有儒将风度的英雄.歇拍三句略一转折,歌颂他怀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从语言上看,又恢复了四言格局,庄重之中饶有豪迈气概.整个上片,从尚文习武、谈笑交游、建功立业等方面,塑造了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实际上正是词人的自我形象.‎ 词的下片,词人先以一语扫过,随即描写现在.“当年目视云霄”一句,表现了词人傲岸不羁的性格.“谁信道、凄凉今折腰”,反用陶渊明作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此时之不得志.上句回忆当年,下句慨叹当前,给读者以强烈的对比感.后一句的前面冠以“谁信道”三字,更加强了愤懑不平的感情色彩.词人以苍凉深沉的笔调抒写壮志未酬、英雄暮年的悲慨.在这种强烈对比之下,感情的浓烈,已是至极.“怅燕然未勒”四句,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后汉书•窦宪传》所载窦宪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二是李白《金陵凤凰台诗》所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四句由一个“怅”字统领,表达作者请壮志难酬的激愤和悲凉.“老去”,也援用一典.可见其胸中积有多少愤懑情结.结尾三句全从上面的“老”字生发,用的却是形象化的语言.“歌罢犹须着酒浇”突出作者的深重苦闷,唱歌也无法将其排解,还需借酒,但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休休也”是作者不甘而无奈的感叹,他回头看见镜中的自己,已经是白发生、容颜改,凄凉悲苦的感觉油然而生.‎ 词的上片先写武艺,次写驭马,郊游,最后写建功立业,塑造出一个英武豪迈、兼具文韬武略的英雄形象,既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又是词人的自我形象.下片则写老年悲慨,苍凉郁勃.综合来看,词的上下两片对比强烈,过渡自然,语言精炼.词人用豪迈深沉的笔调,将一个已处暮年的爱国英雄渴望建功之志的情感充分而强烈地表达出来,全词豪宕疏放、雄肆激昂.同时,该词用典较多,既扩大了容量,却又并不粘滞板涩,其间融会贯通,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 ‎ ‎4.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 ‎(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 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4)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记忆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只要根据给出的句子,并且结合平时的积累进行解答即可.注意字形,写完后要检查.‎ ‎【解答】(1)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重点字:砺、博、参、省)‎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重点字:是)‎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重点字:瀑、豗、砯、壑)‎ ‎(4)申之以孝悌之义(重点字:申、悌)‎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5.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虎斗 陈玉兰 ‎ 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浑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 ‎ 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 ‎ 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 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 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阄,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阄,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竟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 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 ‎ ‎ ‎ 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竟放出话来,缩进乌龟壳不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 ‎ 全城人闻此消息,把二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据说,保定军校傅作义将军也在人群中。‎ ‎ 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裹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索;头顶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滂沱,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 ‎ 年轻人嘴角泛起一抹笑。轻轻拉动手中二胡,如诉如泣,竟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一只脚夹起胡弦,一只脚夹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和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弛。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脚离地,头朝下拿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来,连打几个冷战。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 ‎ 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江湖神仙脚!‎ ‎ 寂静中一声惊呼,雷鸣般掌声刺破青天,铜板如冰雹飞向年轻人。‎ ‎ 秦班主猛见年轻人脚心一朵紫梅花,分外刺眼,忽地想起,袁班主脚心与此一模一样,那句“后会有期”,霎时如雷贯耳,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 ‎ 年轻人走到秦班主跟前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年我爹是有名的“猴爬杆”,而且,曹锟已私下应允我爹唱堂会,所抓两阄都为青天白日旗,曹锟意在激起各戏班互斗,为他大寿烘托气氛。我爹不忍,解散戏班,后奔延安抗日剧团,在战斗中牺牲。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说着把整整一口袋铜子递给了秦班主。‎ ‎ 秦班主羞愧泪流: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 ‎ 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戏班合二为一,就是古城剧团前身。‎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DA ‎ A.“龙虎斗”既指当年为大寿堂会,秦、袁两家班主展开的生死对决,也指后来秦班主与年轻人的精彩比武。‎ B.文中“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一句,既写出了旗杆之高,也为下文秦、袁二人攀顶扯旗的比武做铺垫。‎ C.为了给自己的大寿烘托气氛,直隶督军曹锟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这足见其是个贪图权势之人。‎ D.秦班主赢了比武后,“眼睛长到脑袋顶,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这表明秦班主虽志得意满,但内心对技高一筹却主动退让的袁班主抱有愧疚。‎ E.年轻人寻到秦班主,跟他叫板比武,不是为钱而来,如将比试所得的铜子递给秦班主,而是为了炫艺而来,如亮出江湖神仙脚。‎ ‎(2)小说第9段对秦班主的功夫作了细致的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3)秦班主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考点】小说阅读.‎ ‎【分析】(1)此题综合考查小说的主题和技巧.‎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1)此题综合考查小说的主题和技巧.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C项“这足见其…”属于强加因果.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曹锟是一个自私残忍的人.E项年轻人来此的目的不是炫耀技艺,主要是为父明志.B项也有衬托出秦、袁二人的超群武艺之意.故选DA.‎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答题之前应先审题,用切的方法切出关键的信息,比如本题,“小说第9段”提示题目针对的区域,“对秦班主的功夫作了细致的描写”是设题的方向,“安排有何用意”说明这个题目是考查情节的作用;然后明确答题的角度,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内容上写了…,表现了…,结构上,主要与下文的关系,一般为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等等;因为题干中已经告诉学生第九段所写的内容,故内容上的作用就可以从表现人物功夫…的角度作答,再看这一内容与下面内容的关系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干问的是“秦班主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出描写秦班主的内容,然后再辨析其性格特点.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秦班主的正面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堂会上对秦班主功夫的描写,体现其技艺高超;对年轻人叫板的反应,体现其宽容大度;得知年轻人来意后的反应,体现其知错能改,等等.‎ 答案:‎ ‎(1)DA ‎(2)①正衬,以秦班主的了得功夫衬托出年轻人的绝伦技艺;②为年轻人出场比武做铺垫;③为下文情节“两戏班合二为一”发展蓄势.‎ ‎(3)①技艺超群:在庆祝曹锟六十大寿的堂会上,秦班主拔得头筹;与年轻人比试,秦班主展示一身功夫.②宽容大度,怜才惜才:面对年轻人的叫板,秦班主看“他一副好人才”,又觉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还任其叫骂.③有羞愧心,知错能改:每当想起袁班主,秦班主便觉羞愧;在得知年轻人来意后,秦班主羞愧的流泪并向年轻人请教.④识大体,明大义:在袁班主事迹的感召下,秦班主与年轻人的两个戏班合二为一,成为古城剧团的前身.(答出三点即可)‎ ‎ ‎ 四、基础知识及语言文字运用 ‎6.选出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A.租赁(lìng) 档(dàng)案 褒(bāo)义词 果脯(fǔ)蜜饯 B.一爿(pán) 忖(cǔn)度 涮(shuàn)羊肉 怙(hù)恶不悛 C.笑靥(yè) 顷(qīng)刻 汗涔(cén)涔 叨陪(tāo)鲤对 D.迂讷(nè) 慨叹(kǎi) 刽子手(guì) 酩酊(dīng)大醉 ‎【考点】字音.‎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词语的读音,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选项.‎ ‎【解答】A.租赁(lìng)应读“lìn”;‎ B.读音都正确;‎ C. 顷(qīng)刻 应读“qǐng”;‎ D. 酩酊(dīng)大醉应读“dǐng”;‎ 故选 B.‎ ‎ ‎ ‎7.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赌博 通宵达旦 山青水秀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B.晏会 良辰美景 真知灼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文采 趋之若鹜 委糜不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分量 信笔涂鸦 相辅相成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考点】字形.‎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 ‎【解答】A.“山青水秀”中的“青”,应改为“清”;‎ B.“晏会”中的“晏”,应改为“宴”;‎ C.“委糜不振”中的“委糜”,应改为“萎靡”;‎ D.全部正确;‎ 故选:D.‎ ‎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今年6月13日是中共两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陈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陈云同志高山景行,流芳百世!‎ B.春分刚过,细雨绵绵,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无微不至,悄然落到树上,躲在花上,藏在草丛.‎ C.他来到超市,这也不肯买,那也不想要.原来,他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情愿买一样贵的好东西,也不肯要便宜货.‎ D.登上山顶,纵目远眺,远方濯濯童山,万木葱茏.好一派南国山景哟!‎ ‎【考点】成语.‎ ‎【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A.“高山景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此处用来形容陈云同志崇高的品行符合语境;‎ B.“无微不至”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用在此处形容春天不合语境;‎ C.“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此处用来形容他买东西属于望文生义;‎ D.“濯濯童山”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此处用来形容山可以,但和后面“万木葱茏.好一派南国山景哟”不合语境;‎ 故选A.‎ ‎ ‎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 “姚基金慈善之旅”台北站慈善表演赛上,分别由周杰伦、罗志祥率领的两支明星篮球队进行了对抗表演赛.在投篮表演环节中,周杰伦、罗志祥为了助兴,又在姚明面前班门弄斧,一秀球技.‎ B.高三,我们在课桌前挥汗如雨,在台灯下奋笔疾书,在题海中“以苦作舟”,度过了一段蹉跎岁月.那时,大学被描绘成天堂般的存在,而我们则是身在地狱,等待着奇迹.‎ C.近期,各种蔬菜纷纷涨价,老百姓吃便宜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因此,政府相关部门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从菜价的中间管理环节入手,来降低节节攀升的菜价.‎ D.近日记者了解到,一汽奔腾B70.B50的车主投诉集中爆发,刹车失灵、变速箱乱档、打不着火、空调异响等故障不一而足,车主提供的出险经历更是触目惊心.‎ ‎【考点】成语.‎ ‎【分析】该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解答】A.感情色彩不当,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贬义词,这里误用作褒义词;‎ B.望文生义,蹉跎岁月: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这里误以为“虚度的光阴”;‎ C.语意重复,当务之急: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与“目前的”重复;‎ D.正确,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符合语境;‎ 故选:D.‎ ‎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辛弃疾的词大都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B.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持南京市做出暂停与名古屋市官方交往的决定.‎ C.金阳新区一些居民违建之风抬头,部分业主占用公用场地非法搭建,或楼顶加层,或凌空搭建,这些违法建筑如雨后春笋,均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D.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含英咀华,尽情感受遥远的馨香.‎ ‎【考点】成语.‎ ‎【分析】解答此类题要注意:①审明题意.看清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理解句意,辨明褒贬和语体色彩.②准确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要辨明成语的感情(褒贬)色彩、语体色彩、语义轻重、范围大小、搭配习惯、敬称、谦称等,不能望文生义.③分析逻辑关系.从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解答】A.翻云覆雨: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贬义词.此处褒贬误用;‎ B.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此处望文生义;‎ C.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文中修饰“违章建筑”,属褒贬误用;‎ D.含英咀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故选:D.‎ ‎ ‎ ‎11.下列句子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安排了工作吗?这些新来的同志.”局长亲切地对我说.‎ B.他到处收集有关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地分析;不拘泥于前人的方法,终于有了新的发现.‎ C.她培育了许多香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她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头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D.从山前一直攀登到海拔1860米的绝顶,饱览了“人字瀑”“百丈泉”“石笋峰”“百步云梯”“天都峰”…等奇观美景,可谓平生一大快事.‎ ‎【考点】标点符号.‎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注意考查到了问号、引号和引号的用法,学生根据标点符号的特点及语境进行辨析即可.‎ ‎【解答】A项应改为“安排了工作吗?这些新来的同志.”.错句把它当成两个句子,两种语气,其实它是一个倒装句,只有一种疑问语气;‎ B项分别应改为逗号,原句不存在并列关系;‎ C项正确,句中的括号为句外括号,是对全句进行补充说明;‎ D项用了“等”字,前不能用省略号.‎ 故选:C.‎ ‎ ‎ ‎12.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大量观测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B.我校举办的物理、生物、化学三个竞赛班,获得了国家级二等级、省级一等奖、市级一等奖等奖项.‎ C.满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梨呀,苹果,柿子…‎ D.本报《没有苗圃的园丁》一文,报道了宁夏海原县一位代课教师每月只拿50元工资,在没有校舍的情况下挤出自家一间房坚持办学的感人事迹.‎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再逐一查找它们是否有成分赘余或残缺、搭配不当等考纲所列的六种毛病.‎ ‎【解答】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从”;‎ B.表意不明,谁“获得”了?在“获得”前加“分别”;‎ C.成分赘余,“满山遍野”和“到处”重复,去掉“到处”;‎ D.正确;‎ 故选:D.‎ ‎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网上舆情(舆论情况),将亲自上网、了解舆情作为每天上班的必备功课,将网上舆情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将充分使用网络、及时发现和应对舆情作为衡量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B.温家宝听取深圳市工作汇报后强调,深圳的发展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的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不仅经济特区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 C.北京四中为了增进与台湾中学有关传统文化的交流,教工话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郑伯克段于鄢》,10月2日下午在台北市上演.大陆老师到台湾演话剧这还是第一次.‎ D.眼高手低,不了解中国的现状,却硬用西方的标准套中国的现状,以至于不能融入中国主流社会,最终变成“海待”,这是素有“留学教父”之称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对于“海归”劣势的评价.‎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病句类型,然后根据语感法、缩句法或是造句法等进行辨析.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是病句题中常出现的六种类型,学生在平时应注意归纳.‎ ‎【解答】A.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将”后加“能否”;‎ B.语序不当,“不仅经济特区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有一个主语,主语和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将“不仅”放在“经济特区”后;‎ C.偷换主语,开头的主语是“北京四中”还没有出现与之对应的谓语动词,主语就偷换成了“话剧《郑伯克段于鄢》”,将“教工话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郑伯克段于鄢》”改为“让教工话剧团自编自导自演了话剧《郑伯克段于鄢》”,并在“10月2日下午”前加上“这一话剧”;‎ D.正确;‎ 故选:D.‎ ‎ ‎ ‎14.下面填入空白处的几句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唐代谱写了中国历史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与此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和因素。‎ ‎①李唐帝国获得了政治、财政、军事上的强盛 ‎②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③在从中原到塞北普遍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 ‎④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 ‎⑤最终,经由中唐走向消失 ‎⑥南北朝那种农奴式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 A.①③④②⑥⑤ B.④③①②⑥⑤ C.①③④⑤②⑥ D.④③①⑤②⑥‎ ‎【考点】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本题采用的是排序客观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解答】文段阐述: 唐代谱写了中国历史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 根据标点符号我们可以判断出来,这几个句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每三个句子分为一组.④③①说的是唐朝结束内战,实行了均田制以后,取得的成就;②⑥⑤谈农奴式的人身依附的消失,衔接的比较紧密.‎ 故选:B ‎ ‎ ‎15.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0字。‎ ‎ 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他发现① 笨拙有笨拙的好处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② 比别人更虚心 笨拙的人③ 从小接受挫折教育 ,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勉之功”,④ 遇到困难绕着走 ,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⑤ “拙”看起来慢 ,其实却是最快的,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考点】补充句子.‎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解答】文段阐述积苦力学的经历给曾国藩独特的启示.‎ ‎①是全段的中心句,通过综合文意,可以看出,此文段论述的是“笨拙”的好处.‎ ‎②也是结论性的句子,前面是“没有资本”,应该是“刻苦努力”之类的句子.‎ ‎③后面是结果的句子,结果是“抗打击能力特别强”,那此处应该是“坚强”之类的句子.‎ ‎④是顺应前面的不愿意下“困勉之功”的意思而来,应该还是小聪明的人的具体表现.‎ ‎⑤是一个结论句,后面是“其实却是最快的”,“其实”代表者转折,后面意思是“实质最快”,前面应该是“表面上看慢”的意思的语句.‎ 参考答案:‎ ‎①笨拙有笨拙的好处 ‎②比别人更虚心 ‎ ‎③从小接受挫折教育 ‎ ‎④遇到困难绕着走 ‎⑤“拙”看起来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