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 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 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 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答案】C 【解析】A项,“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搭配不当,可将“具有”改为“给人”。B项,“实施”“八件实事之一”也属搭配不当,可将“实施”改为“做好”。D项,“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句式杂糅(结构混乱),可删去“来听课”;另外“挤满了很多村民”成分赘余,可删去“很多”。 2.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天涯伦落 身材窈窕 出师未捷 抱残守缺 B.夙兴夜昧 摧眉折腰 黯然失色 四面楚歌 C.信使旦旦 暮蔼沉沉 朝三暮四 再接再厉 D.阿谀逢迎 雕栏玉砌 抱薪救火 情意绵绵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项,“天涯伦落”应为“天涯沦落”。B项,“夙兴夜昧”应为“夙兴夜寐”。C项,“信使旦旦”应为“信誓旦旦”,“暮蔼沉沉”应为“暮霭沉沉”。故选D。 C.信使旦旦 暮蔼沉沉 朝三暮四 再接再厉D.阿谀逢迎 雕栏玉砌 抱薪救火 情意绵绵 3. 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________之一。考古发现_______,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__________。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 发源地 表明 共存 B. 发祥地 证明 并存 C. 发源地 证明 并存 D. 发祥地 表明 共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能力。词语运用,一定要在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第一空:发源地:①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②借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后指民族、文化等的发源地。根据语境,选用词语“发祥地”。第二空:表明:①表示清楚;②比较确切地指出,相当肯定地显示;③说明[自己]的意见或感情,说出[自己]的想法。证明:①根据确实的材料判明真实性;②指证明书、证明信。根据语境选用词语“证明”。第三空:共存: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共同或同时存在;一起生存。并存:同时存在。语境是说元谋人与蓝田人同时存在,选用词语“并存”。故选B。 4.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尴尬(gān) 迤逦(lǐ) 拮据(jié) 命途多舛(chuǎn) B. 蕴藉(jiè) 匹配(pǐ) 自给(jǐ) 咬文嚼字(jiáo) C. 流憩(qì) 险衅(xìn) 央浼(měi) 茕茕孑立(qióng) D. 参差(cān) 下乘(chéng) 精髓(suǐ) 载欣载奔(zǎi)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的字音不正确的一项”,D项,“载欣载奔(zǎi)”应读“zài”。该词出自晋·陶潜《归去来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指一边心里高兴,一边加快脚步。这里“载”读“zài”。故选D。 二、现代文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台湾)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他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地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分证来,“这上面都写着呢,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卷,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乞讨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家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5. 中年女人两次流泪的原因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她什么方面的特点? 6. 有人认为本文第四段似乎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7. 骨瘦如柴的女人明明活着,怎么说又少了一个呢? 8. 下面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叙了事件的经过;收尾时,更是以不加修饰的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B. 作者综合运用了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细致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露了当时的台湾社会中人民的悲惨境地。 C. 作者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通过写乞讨者三年前后不同的神态,表现了人格的自我堕落这一深刻的主题,发人深思。 D. 本文中中年女人的命运和祥林嫂的命运有极其相似的地方,两文的作者也不约而同的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E. 文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本文正是通过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来反映当时台湾的社会现实。 【答案】5. 答:第一次是为自己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命运伤心流泪,第二次是为“我”的同情理解和慷慨大方流的感激之泪。两次流泪表明此时的她还是一个懂得廉耻且自尊自爱的人。 6. 不能删去,否则就不能反映中年女人是如何从一个自尊自爱的女人沦为麻木的乞丐的,也就不能揭示黑暗的社会现实是如何扭曲和吞噬一个善良的灵魂的。 7. 答:说人少了一个,并不是说中年女人死去,而是说她被罪恶的社会吞噬掉了自尊、自爱的灵魂,失去了做人的意义。以此为题有揭示文章中心和引人深思的作用。 8. AD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有人认为本文第四段似乎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仔细阅读第四段,本段主要写文中的“我”看到女子的身份证上的照片,也就是以前的女子形象。通过照片可以看出以前的女人是一个幸福、美满、自得的知识女性。眼前她却因种种不幸, 走上了乞食生活,三年后更是成了职业乞丐!这样进行对比,就把一个知识女性的扭曲变态强烈凸显出来,达到令人难以置信且又欲哭无泪的地步。这样对比处理,使人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一个知识女性变得如此不堪,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社会,增强了对社会的批判力度,更引人深思。如果删去该段,就没有这样的效果,所以不能删去。 7.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骨瘦如柴的女人明明活着,怎么说又少了一个呢”。本文的标题是“人,又少了一个”,通读文章可知这里的“少”不是死。骨瘦如柴的女人三年前第一次乞讨,遇上“我”,此时的她还是一个有廉耻之心的人,乞讨也只是讨米,而且一再说明自己“不是叫花子”,只想“要点米”,因为“孩子饿得直哭”。还向“我”出示了身份证,说自己是“大学生毕业的”。“我”给她装了米,她感激的掉眼泪。此时的女人是一个有廉耻之心,自尊自爱,且懂得感恩的人。三年后“我”再见到女人,女人已经变成专业乞丐,是“用一种熟练的乞讨声调高声叫道”,还向施舍的人讨价“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已经完全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没有了廉耻之心,更别提感恩了。此时的女人可以说已成为行尸走肉,丧失了人的价值。而“又”字又说明了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存在,也不是第一个,使文章的社会意义更加广泛更具批判意义。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赏析正确的两项”,B项,没有心理描写。C项,“表现了人格的自我堕落这一深刻的主题”分析错误,文章揭示黑暗的社会现实是如何扭曲和吞噬一个善良的灵魂的。女人并不是自甘堕落,而是黑暗的社会迫使其堕落。E项,分析不正确,文学作品中的“我”之是作者叙事的一个视角,并不能和作者本人画等号。故选AD。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内容、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解答本题,考生要紧密结合文本,抓住文章中细节,判断选项对错。本题,没有心理描写。C项,“表现了人格的自我堕落这一深刻的主题”分析错误,文章揭示黑暗的社会现实是如何扭曲和吞噬一个善良的灵魂的。女人并不是自甘堕落,而是黑暗的社会迫使其堕落。E项,分析不正确,文学作品中的“我”之是作者叙事的一个视角,并不能和作者本人画等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到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9. 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 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 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 D. 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10.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B. 1 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 C. 戈迪尼奥这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 D. 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 11.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爱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B. 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 C. 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 D. 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 【答案】9. C 10. A 11. D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A项说法不正确,“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但民间已经开始了。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B项断章取义,是学术界的观点与实际不符。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D项因果倒置,“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后才使“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C项根据文章第一段的信息可知为正确选项。故选C。 10.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题干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无中生有,在原文中并无“经济恶化,财政困难”等信息。B、C、D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二段和第三短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比如本题A项的错误就是无中生有,在原文中并无“经济恶化,财政困难”等信息。 11.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时,需要根据原文信息进行筛选整合。题干要求选出“推断不正确的一项”,D项,夸大事实,“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应为“白银的货币化”,“开始形成”应为“开端”。A、B、C、三项可以根据原文第二段信息推断,均为正确选项。故选D。 三、文言文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②,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③,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注释〕①廷尉,汉朝中央最高执法官。②跸:皇帝出行的车马。此处指发出警告,禁人通行。③当:判决。 12. 对文中加横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皇帝)行出中渭桥 B. 于是使(使者)骑捕 C. 而更(再次)重之 D. 上使立诛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则已 13. 对文中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乘舆马惊 皇帝坐的车子所驾的马受到惊吓。 B. 属之廷尉 把那人交给廷尉衙门严办。 C. 廷尉,天下之平也 廷尉是天下平安无事的依赖 D. 释之治问 由释之来查究考问。 14. 由'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民安所措其手足? B. 廷尉,天下之平也 C. 固不败伤我乎! D. 此人亲惊吾马 15.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2)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3)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答: 【答案】12. A 13. C 14. B 15. (1)知识少的比不上知识多的,年寿短的比不上年寿长的。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是如此的呢?。(2)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所应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上是这样(规定,只能判处罚金)。如果(擅自)改动,加重刑罚,那末法律就不会被天下人信任。(3)等了好久,以为皇帝车马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见皇帝车马正在经过,于是只得奔逃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A项,“上行出中渭桥”意思是“皇上出行经过中渭桥”。所以“上”是“皇上”之意。B项,“于是使骑捕”意思是“于是(文帝)派骑兵逮捕(他)”。所以“使”意思是“派,让,命令”,为动词。C项,“而更重之”意思是“如果改变它(来)重罚他”。所以“更”意思是“改变”。D项,“上使立诛之则已”意思是“如果皇上立即下令诛杀他也就罢了”。所以“之”意思是“他”为代词。故选A。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C项,“廷尉,天下之平也”,意思是“廷尉是天下执法公平的执法官”。“平”的意思理解错误。这里的“平”意思是“执法公平”。故选C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理解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是判断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判断句。C项没有什么特殊句式,只是普通反问句。D项没有特使句式,只是普通陈述句。故选B。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小知”可译为“小聪明,知识少”;“大知”译为“大的智慧,知识多”;“年”译为“如寿命,年寿”;“奚以”,为“以奚”,译为“凭什么,根据什么”;“然”译为“这样”。第二句中,“法”,法律;“公共”,共同遵守,“更”,改动,更改;“信于民”,被老百姓信任。“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为判断句,译为“律是皇帝和天下人所应共同遵守的”第三句中:“以为”,认为;“行”,指皇帝的车马;“走”,逃跑。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皇上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面跑出来,使皇上驾车的马受了惊吓。于是命令骑士捉住,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审问,那人说:“我乡下人来到这里,听到清道戒严,就藏在桥下面。过了很久,认为皇上已经过去,就出来,看到皇上的马车和仪仗队,马上就跑了。”廷尉上奏应判的罪刑,一个犯了清道戒严的禁令,应该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亲自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好在脾性柔和,假如是其他的马,一定不是摔伤我了吗?可是廷尉却只判处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一辈子和天下人一同遵奉的。如今依法律是这样判定的,而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会取得人民的信任。况且在当时,皇上假如连忙诛杀了他也就罢了。如今既然交下给廷尉处理,廷尉是天下公平之所在,一旦有倾斜,天下使用法律时都任意取轻或取重,人民把自己的手脚放在哪里好呢?希望陛下明察此事。” 三、诗词鉴赏 16.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生对诗眼的把握,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这“网”除了与时令有关之外,还应该含有很强的政治寓意。可见诗中的“网”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隐含着政治色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写作题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发觉自己对电脑感兴趣,便毅然放弃原先专业的学习,专门钻研电脑,果断地经营自己的长处,终于成为世界首富。 经营自己的长处能给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则会使人生贬值,“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请以“经营自己的长处”为题,写一篇文章(诗歌除外),字数800字。 【答案】经营自己的长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而每个人的长处可能相同,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的长处就需要自己去发掘、去寻找,正所谓:是金子总要发光。而金子之所以发光是因为它有自己独有的长处,就像我国莫言,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那是什么使他获得获得诺贝尔奖的呢?是因为他文采和写作,而写作就是他的长处,这个长处是他闻名中国,使他发光发亮。那怎样才能让自己的长处变得出众呢?那就需要我们去经营自己的长处。 每个人好歹拥有属于自己的长处,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地去经营它,使它成为最出色的。若你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去细心地经营自己的长处,慢慢的,你的长处就会变得黯淡无光,甚至成为你的短处,那是你才知道拥有属于自己的长处是多么的好。那怎样才能算是经营的长处呢?那就是不断地练习咯,只有不断地练习,你的长处就会变得更加的突出。不要等到遇到需要自己的长处的时候才想起它,到时候临阵磨枪可就来不及了。 长处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一开始认为自己的长处无人能比,就开始像搁置起来的宝剑,不在去练习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宝剑就会变成了锈重的铁剑,长处亦是如此。 比如,我有一长处,那就是长跑。一开始体育老师说男生要跑1000米时,全班男生几乎都叹了一口气。都认为自己坚持不下来,我一开始也同其他男生一样认为自己肯定坚持不下来。但是,我坚持下来了,我认为这是个意外。但是经过几次的1000米长跑,我仍坚持了下来。我便发现长跑就是我的长处。我发掘了我的长处并经营了起来,就是认真锻练。慢慢的,我跑的越来越快、越来越轻松,每次跑1000米时,我都是第一,我开始骄傲了,认为1000米我最快。就这样我放松了锻练。几个星期后,一次1000米跑,我被其他同学超越了,被超越的那一刻,我察觉了,我落后了、我懈怠了、我骄傲了。在我认为让我骄傲的长处在被超越的那一刻变得黯淡无光。现在,我又是1000米第一了。只是因为我细心的经营自己的长处。 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它可能与别人相同,它可能并不出众。但是,只要我们细心地去经营自己的长处,那它就会在众人面前盛放出耀眼的光芒。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本次作文题目是“经营自己的长处”。长处指的是优势与亮点,也可以理解为可以挖掘的潜力;注意这里的“长处”是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文章的立意重在如何“经营”上。所以作文时,可以写怎样正确“经营”自己的长处,让自己的人生焕发光彩。也可以写人为什么要经营自己的长处。还可以综合这两个方面进行作文。文体上,可以写议论文,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论证人为什么要经营自己的长处,该如何经营自己的长处。也可以写记叙文,同具体的事件记叙,表明人正确经营自己的长处,可以让自己的人生焕发光彩。 点睛: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 1、确定文章体裁; 2、划定取材范围; 3、掌握写作重点。 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 第二步: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犹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 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五、语文文字运用 18. 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4093米的蓝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陆南极内陆冰盖之巅。 标题: 【答案】中国科考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至高点”或“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内陆冰盖至高点” ............... 点睛:新闻拟写标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标题往往不需要事件,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和事件。 第二,标题一般为短句,又是为比较对称的两个短句(或对偶句),文末不用标点。 第三,标题必须简洁、确切、心目,即要概括主要内容,又要有很强的吸引力。 19. 生活中有一些标语的确明白醒目,但缺少了些人文关怀,甚至有些粗俗浅陋。请对下列标语中画横线部分进行改写,使之既清楚明白,又亲切友善。 ①在山脚下看到:“放火烧山,牢底坐穿。”修改为 ②某电厂门口:“严禁触摸电线,5万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修改为 【答案】示例:①保护森林,谨防火灾(掐灭一支烟头是您无比高尚的情怀)。 ②高压电线碰不得,生命悬于一线间。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得体的类型题,本题以修改所给句子的形式命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一定要先明确所给语句的语境是什么,然后才能准确找出其不得体的地方,进而进行合理的修改。就本题而言所给的警示语都过于强硬,应该把其改为比较人性化的标语。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 在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评委们对有关人物的评述多用精彩生动、极富个性化的语言概述他们的事迹,对他们做出准确的评价。 如评述刘翔时写道:12秒91,他就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100年来的记录成了身后的历史,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因为中国有刘翔!这个风一样的年轻人,他不断超越,永不言败,代表着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他身披国旗,一跃站在世界面前。 请从下面人物形象中选出一个,参照上例又不拘泥于上例写一段话,全段不超过100字。 林冲 刘兰芝 翠翠 别里科夫 【答案】略 【解析】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概述他们的事迹,对他们做出准确的评价,用精彩生动、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全段不超过100字。在已给人物中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写,适当运用表达技巧就好了,切记字数不能超。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