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成语、病句辨析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成语、病句辨析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9)

‎2019届二轮复习 成语、病句辨析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宛然(wǎn)  嬉游(xī)‎ 点缀(zuì) 寂寞(mò)‎ B.幽僻(pì) 煤屑(xiè)‎ 参差(cī) 踱步(dù)‎ C.仿佛(fú) 眠歌(mián)‎ 乘凉(chéng) 斑驳(bó)‎ D.脉脉(mò) 敛裾(jù)‎ 袅娜(nuó) 媛女(yuàn)‎ 思路解析A项,“缀”应读“zhuì”;B项,“踱”应读“duó”;D项,“裾”应读“jū”。‎ 答案C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月下荷塘图。‎ ‎②荷塘中,高高挺出水面的荷叶一望无际,青翠欲滴;一朵朵娇艳的荷花含情脉脉,妩媚动人。‎ ‎③作者置身于月下荷塘,看那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月影,不禁如坐春风,心旷神怡。‎ ‎④随着虚无缥缈的歌声,诗人的思绪融进了朦胧的荷塘月色之中,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诸多烦恼。‎ ‎⑤入夏以来,天气异常,五风十雨,致使城市内涝、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 ‎⑥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的隐居生活。‎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思路解析③“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不合语境。⑤“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是太平盛世的吉祥征兆。此处望文生义。⑥“求田问舍”比喻只知谋置家产,不以国事为念,胸无大志。此处望文生义。‎ 答案C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B.自199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统计,我市60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45.6万,占总人口的17.7%,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C.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0万千米,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万千米、在建规模1.2万千米,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D.随着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到2017年,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思路解析B项,搭配不当,“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为“老龄化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C项,不合逻辑,“在建规模1.2万千米”不包含在“中国铁路运营里程”中。D项,句式杂糅,前面的主语为“公民”,所以“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应改为“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信息的统一平台”。‎ 答案A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早就为人所知。德国科学家在显微镜下发现莲叶的表皮上有无数乳凸状的颗粒,连水珠都不沾。科学家把炭粉洒在莲叶上,用水一冲,炭粉马上消失殆尽。          ,这种薄膜用于车辆和建筑的表面,一场雨或一阵风便能清除上面的浮尘。 ‎ A.莲叶这一性质让科学家把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制造出来 B.科学家按照莲叶这一性质制造出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 C.莲叶这一性质使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被科学家制造出来 D.一种具有“自活性能”的薄膜被科学家按照莲叶这一性质制造出来 思路解析横线前面主语是“德国科学家”,横线后面句子的主语是“这种薄膜”,按照主语一致、宾主衔接原则,应选B项。‎ 答案B ‎5徽标设计贵在富有创意,用简单的图形寄寓深刻的含义。右图是“中华老字号”徽标,请从构图角度简要说明其寓意。(60字以内)‎ 思路解析根据题意,应首先说明该徽标整体构图内容,然后就其构图特点说明其寓意。注意分点作答,注意字数限制。‎ 参考答案①徽标图案由“字”“号”二字组成;②印章造型、篆刻手法表现老字号历史悠久;③上下贯通体现老字号的发展前景无限。‎ ‎6请根据“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加以想象,对采莲姑娘“弄莲子”的情景进行描写。‎ 要求:①有环境、肖像和动作描写;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③100字左右。‎ 思路解析这是一个考查联想能力和描写能力的题目,要抓住题目的要求——对采莲姑娘“弄莲子”的情景进行描写。环境、肖像、动作是描写的重点和应有内容。‎ 答案示例荷花轻摇,莲船隐现。一水碧色漫上青衣,半天彩霞映红素颜。斜盘了乌髻,低挽了宽袖,指间忽隐忽现一粒秋莲。低头,轻叹,看鱼儿聚了,看鱼儿散;回首,无言,听莲歌近了,又听莲歌远。‎ 二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凋谢(diāo)    潭柘寺(zhè)‎ 屋椽(chuán) 落蕊(ruǐ)‎ B.细腻(nì) 平仄(zē)‎ 椭圆(tuǒ) 歧韵(qí)‎ C.文钞(chāo) 橄榄(lǎn)‎ 嘶叫(sī) 普陀(tuó)‎ D.鲈鱼(lú) 鲑珍(xié)‎ 驯鸽(xùn) 譬如(pì)‎ 思路解析B项,“仄”应读“zè”。‎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学会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B.一叶知秋,通过美俄两国的核裁军,可以洞见未来国际社会中政治观念的走向。‎ C.位于眉山市的“三苏祠”园内廊庑相连,竹木参天,殿宇轩敞,极具南国流风遗韵。‎ D.自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新闻真实性,所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容易误导群众,这是自媒体明显的局限性。‎ 思路解析A项,“见微知著”指看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将来的发展或问题的实质。B项,“一叶知秋”指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能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C项,“流风遗韵”指前代流传下来的风雅韵事或好的风尚。适用对象错误。D项,“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 C.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思路解析A项,表意不明,可以改为“常常被人们采集起来”或“人们常常把它采集起来”。B项,语序不当,先“达成一致”,后“定稿”。D项,语序不当,可改为“他不仅是记者、作家、电影工作者,还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 答案C ‎4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而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 ‎②又采用了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诗句,称它作“陶然亭”。‎ ‎③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他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在这庙里盖了三间西厅房。‎ ‎④后来此处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时的宴会之所。‎ ‎⑤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经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 ‎⑥登这廊子一望,隐隐约约望见一抹西山,近处就只有芦苇遍地了。‎ ‎⑦不过北西南三面,都盖了一列房子,靠西的一面还有廊子,有点像水榭。‎ A.①②④⑦⑥⑤③    B.①⑦⑥⑤③②④‎ C.⑥⑤⑦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⑦⑥⑤‎ 思路解析本段文字介绍的对象是“陶然亭”,应先指出,故①句应为首句,可排除C项;⑥⑦两句是写现在,⑤句是过渡句,②③④三句是写历史,由⑤句可以看出,应先写现在,再写历史。故选B项。‎ 答案B ‎5(2015·课标全国高考Ⅱ)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读书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①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③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 思路解析①应该是一个总括性句子。结合下文介绍的“记忆型阅读”“批判型阅读”两种阅读类型,可以推断此句应该是总说阅读的类型。②是针对上一句中的“记忆型阅读”的主要特点“盲从书本知识”来说的。③结合上下文,上句说的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下句说的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那么所填语句肯定与“问题”有关。‎ 答案示例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6仿照例句,以“冬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话。‎ 例句:有人感叹秋天,因为她的萧索,仿佛伤感和落寞的人生;有人赞美秋天,因为她的高阔,犹如沉稳而博大的胸怀。‎ 思路解析所给例句从句式上看是一个对偶句,从内容上看构成对比,每个分句又采用因果倒置的句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时要紧扣这些关键点。‎ 答案示例有人感叹冬天,因为她的肃杀,仿佛冷酷而悲凉的社会;有人赞颂冬天,因为她的洁净,犹如清纯而高雅的情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