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树德中学高2017级第五期11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文学创作可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技术分析,文学批评可以进行火候、时长的测量控制的时候,其实文学创作和批评已经被消解了。面对技术当道的评论话语,我不能不发问: 当我们在谈论文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文学首先是感性的、通往心灵的东西。一部作品出现了,它或多或少打动了你内心的某个点,你对它有感觉,你对它有话说,才能形成批评。没有这一基本前提,批评家的技术再精湛,都是不适用因而无效的。文学批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首先具备读者的审美水准,再来着眼复杂深奥的批评。如果没有前者却强行切入后者,那就好比还不会走就想跑。真不能想当然地断定批评家都具备了一个合格读者的水准,有的或许懂文学,但转头去写评论又是另一回事,好像一个死魂灵附体,所操持的话语体系令其离文学骤然远去。这样的批评和批评家是没有灵魂且毫无魅力的,甚至蹩脚或自欺欺人,很难与作品和作家形成声气相通或彼此激发的良性互动。文学创作是灵动的, 文学批评也不该是一张死硬的驴皮。评论家自身懂得人心和人性、具备文学的审美和评判能力,是真正好的批评产生的前提。‎ 我不认为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有那么重要的作用。这两个行当,其实经常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批评远远当不了创作的家。有时甚至是鸡同鸭讲,那就不如不讲。哪个作家是看着批评的风向标去写作的呢?那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作家。中国文学的高峰,都不是由于批评的先遣而出现的。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甚至还不明确小说是个什么东西。由于审美趣味和能力的差异,批评家对于作家作品误判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当下批评主要的误判不是批判错了,而是表扬错了。有人担心批评家批判错了,挫伤作家积极性的严重后果,但我认为更需要担心的是表扬错了的严重后果。即便真是批判错了,也大可不必恐慌。想想看,既然再怎么拔高的赞美都不会使作家愤怒,就说明他们抗赞美的能力是很强的,心态是不错的,内心是坚强的,那么略微有点假以辞色的批判,也不至于使他们瞬间脆弱下来以至于一蹶不振吧?拿出五分之一抗赞美的能力来抗批判,绰绰有余了。既然错误的赞美不会使作家愤怒,错误的批判理应不至于使他们不快。‎ - 25 -‎ 文学批评与创作一样,也在经历着大浪淘沙的考验,不必担心,是金子终究会留下来的。关于如何批评以及如何引导批评,太多急于找出真理的探讨反而可能导致迷失“本心”,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不必焦虑。‎ ‎(摘编自李美皆《文学批评的平常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其实各自为政,批评不应干涉创作,创作也不能依赖批评。‎ B. 文学批评家应当首先以合格读者的审美水准去看待作品,摒弃专业的话语体系。‎ C. 有的批评家眼高手低,因而作为读者欣赏作品没有问题,写的评论却毫无魅力。‎ D. 文学批评有时会出现一定偏差,我们要做到顺其自然,不需要过分急躁和焦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假设对文学创作进行技术分析开篇,否定了文学批评的技术化倾向,同时引出下文的论述。‎ B. “文学批评也不该是一张死硬的驴皮”,形象地表明文学批评应当契合文学特质,追求鲜活灵动。‎ C. 文章以曹雪芹写《红楼梦》时不清楚小说的概念为例,证明了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意义很有限。‎ D. 文章用幽默的语言分析了批评家对作家作品的误判情况,指出批判比表扬对文学的发展更有益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评论家懂得人心和人性,具备文学的审美和评判能力,就可能写出好的文学评论, 从而与作家形成良性互动。‎ B. 文学批评的前提是认真阅读,准确理解,抓住作品打动自己内心的某个点,因此批评家的技术精湛与否不重要。‎ C. 批评家对某一作家作品的评判难免受到自身审美趣味或能力的影响,错误的表扬和批判都不利于作家的创作。‎ D. 评判文学作品的价值,不能局限于同时代文学批评家的意见,真正优秀的文学批评也一定能够经受时间考验。‎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A项,“其实各自为政”太绝对,原文为“其实经常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有“经常”一词作为限定;‎ B项,“应当摒弃专业的话语体系”于文无据,原文只说文学批评家“首先具备读者的审美水准,再来着眼复杂深奥的批评”;‎ C项,“有的批评家眼高手低,因而作为读者欣赏作品没有问题”不正确,原文为“真不能想当然地断定批评家都具备了一个合格读者的水准,有的或许懂文学,但转头去写评论又是另一回事”。‎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D项,“批判比表扬对文学的发展更有益处”曲解文意,作者主张多批判是因为目前表扬过滥。‎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批评家的技术精湛与否不重要”不正确,原文“没有这一基本前提,批评家的技术再精湛,都是不适用因而无效的”,强调了文学批评的前提,但并没有否定文学批评技术的重要性。‎ 故选B。‎ - 25 -‎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说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 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 父亲说:“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 25 -‎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身上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筒,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错。‎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 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 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细腻地刻画小伟一连串心理活动,起到了侧面烘托父亲形象的作用。‎ B. 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如父亲捉鱼却不带鱼竿和鱼饵,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C. 小说通过神态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等,生动地表现了父子融洽的关系。‎ D. 小伟将工作业绩发朋友圈的做法,体现了他积极作为,勇于创新的领导风范。‎ - 25 -‎ ‎5. 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 请结合全文,分析“灯”的内涵和作用。‎ ‎【答案】4. D 5. ①挚爱妻子。因为家里留有妻子生活的痕迹,执意不到城里和儿子一起住。② 关爱儿子。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大,为儿子而自豪、欣慰,关注儿子的动向,为儿子担惊受怕。③富有智慧。通过晚上带儿子捉蛤蟆鱼的方式,巧妙地告诉儿子为人处世的道理。 ‎ ‎6. 内涵:“灯”象征能够指引人正确前进的事物;文中的父亲也是儿子人生道路上的明灯。(2 分)作用:①灯与蛤蟆鱼同样发光,却形成鲜明对比,予人启迪,引人深思。②父亲借灯塔发出的光表达对儿子的期望,“灯”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带入文中比对分析,寻找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项,“勇于创新”不正确,体现的应当是以身作则,敢于担当的精神。‎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句,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来评判人物性格;第三,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 依据“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可知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位挚爱妻子的男人,因为家里留有妻子生活的痕迹,执意不到城里和儿子一起住。依据“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以及父亲说的“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等话语,可以看出父亲关爱儿子,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大,为儿子而自豪、欣慰,关注儿子的动向,也为儿子的“高调”担惊受怕。依据文中父亲要带儿子晚上带去捉蛤蟆鱼的方式,巧妙地告诉儿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父亲担心儿子,巧妙地告诉他为人处世的道理,说明父亲是一位富有智慧的人。‎ - 25 -‎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标题的内涵在文中的作用。回答内涵要考虑标题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作用一般考虑以下三点:第一,从情节结构上看,是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或者与情节有关;第二,从人物上看,是不是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或者与人物有关;第三,从主题看,是不是能够揭示小说主旨,更好地表达主题。‎ 回答内涵首先分析小说内容,《灯》这篇小说通过父亲带儿子夜晚去抓鱼来告诉儿子为人处事道理的故事,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期望。在文中,父亲谆谆告诫儿子,“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可见文中的父亲是儿子人生道路上的明灯,“灯”的内涵是象征能够指引人正确前进的事物。回答作用,首先考虑情节结构,文中提到一种以身上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的蛤蟆鱼,灯与蛤蟆鱼同样发光,却形成鲜明对比,蛤蟆鱼等食而吃,不太出风头,而灯塔给人以光明和指引,二者对比予人启迪,引人深思;其次考虑人物和主题,父亲由最初的“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到他借灯塔发出的光表达对儿子的期望,“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说明父亲的进步;另外,“灯”让儿子的形象更加高大光明,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做人做领导都要像“灯”一样,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指引。‎ 古代诗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太子中允。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自中允至是才三月。为河北西路察访使。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如是者三十一事,诏皆可之。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 - 25 -‎ 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元祐初,徙秀州,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八年卒,年六十五。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沈括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B. 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C. 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D. 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级别考试(即由皇帝主持的殿试)者。‎ B. 县官,多指一县的行政长官,此指朝廷、官府。“县官”古时还可指称皇帝。‎ C. 元祐,宋哲宗的年号。我国古代帝王一般生前有年号和庙号,死后才有谥号。‎ D. 方志,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方志分门别类,是研究历史及地理的重要资料。‎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括学识渊博,颇有为政才能。沈括精通多个学术领域,他的作品《梦溪笔谈》流传于世,而在处理政事方面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B. 沈括恪尽职守,关心百姓疾苦。淮南发生饥荒,沈括发放钱粮,疏通河渠,整治荒废田地,并请求皇帝废除当地征收百姓车辆的做法。‎ C. 沈括积极进言,深得皇帝信任。沈括曾指出强行禁止私盐可能得不偿失,在作战方面应扬长避短,他提出的诸多建议得到皇帝认可。‎ D. 沈括忠心耿耿,维护国家利益。面对辽国索要土地的无理要求,沈括精心准备,据理力争,最终取得胜利,显示出不凡的外交才能。‎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 - 25 -‎ ‎(2)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答案】7. A 8. C 9. B ‎ ‎10. (1)北方地区(契丹)马多而人们习惯于骑马作战,正像中原人擅长使用强弩。现在放弃我们擅长的技艺,勉强去做不擅长的事,怎能取胜?(2)沈括到枢密院查阅旧文书(档案),得到当年议定边境的文书,文书指定以古长城为边界,现在所争之地距长城有三十里远,于是上表论述了这事。‎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还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这段话的大意是:五匹马来拉,来回奔逐,有利于快速进军,现在民间的辎重车笨重庞大,一天走不了三十里,因此世人称为太平车,仅能在平时使用而已。‎ 其中“重大”是车的特点,与前文“捷速”相对照,“大日”则讲不通,因此排除 B D; “太平车”是车的名字,“但”用于句首,表示转折,故从“太平车”与“但”之间断开,排除 C。‎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生前有年号和庙号”不正确,应为“生前有年号,死后有庙号和谥号”。‎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请求皇帝废除当地征收百姓车辆的做法”并非针对淮南饥荒,而是在“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之时。‎ - 25 -‎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习,习惯;中国,中原,此处指中原人;工,擅长。‎ 译为:北方地区(契丹)马多而人们习惯于骑马作战,正像中原人擅长使用强弩。现在放弃我们擅长的技艺,勉强去做不擅长的事,怎能取胜?‎ 第二句得分点:诣,到;顷岁,当年;境,边界;表,上表。‎ 译为:沈括到枢密院查阅旧文书(档案),得到当年议定边境的文书,文书指定以古长城为边界,现在所争之地距长城有三十里远,于是上表论述了这事。‎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要想翻译得通顺正确,平时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做题时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沈括字存中,因为父荫得官,担任沭阳主簿。考中进士后,编校昭文馆书籍。升任太子中允。淮南灾荒,朝廷派沈括去察访。他发放常平仓的钱粮,疏通沟渠,整治废弃的田亩,来救治水害。升任集贤校理,察访两浙的农田水利。当时(朝廷)大举征收民间车辆,‎ - 25 -‎ ‎ 百姓不了解朝廷的用意,相互夺取为之忧虑;市易司又忧虑蜀盐私贩不能禁止,想把私家盐井填塞而运解池的盐前去供应蜀。皇帝说:“辽国以骑兵取胜,不用车战不足以抵挡。”沈括说:“古人所谓兵车是轻车,五匹马来拉,来回奔逐,有利于快速进军。现在民间的辎重车笨重庞大,一天走不了三十里,因此世人称为太平车,仅能在平时使用而已。”皇帝高兴地说:“人们没有说到这些,我要思考此事。”于是问起蜀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一切私人盐井都填塞掉而运解池的盐去蜀,假使让一切盐都由官府出售,当然好。但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之间夷人地区的小盐井很多,不能突然之间填塞禁绝,势必要在此加强警戒,恐怕得不偿失。”皇帝点头同意。第二天,两件事都停止了。擢升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从任太子中允到这时仅三个月。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当时向京城附近的百姓征收马匹以备边防之用,百姓以此为患。沈括说:“北方地区(契丹)马多而人们习惯于骑马作战,正像中原人擅长使用强弩。现在放弃我们擅长的技艺,勉强去做不擅长的事,怎能取胜?”另外边境的人学习军事,只以拉开强弓来定高下,但未必能贯穿皮革,沈括认为应以射得远和洞穿坚甲为标准。类似建议共三十一条,皇帝都下诏加以认可。辽国的萧禧来要求处理河东黄嵬一带地方,留在馆舍不肯离开,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能返回。”皇帝派沈括出使辽国。沈括到枢密院查阅档案,得到当年议定边境的文书,文书指定以古长城为边界,现在所争之地距长城有三十里远,于是上表论述了这事。皇帝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考究事情本末,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命令把地图给萧禧看,萧禧这才理屈。元祐初年,改任秀州,接着任光禄少卿分司,在润州居住八年去世, 享年六十五岁。沈括学识广博,善于写文章,对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 无所不通,都有论著。他又记录平时和宾客所谈的事编成《笔谈》,大多记载朝廷中的典故、故旧老臣的行为,流传于世。‎ 课内文言文 ‎11.下列各组对加点的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①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最终,终于)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担负,承受)③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连坐,治罪)④失其所与,不知(他的)‎ B.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风尚)②乃令张良留谢(辞别,告别)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地位卑微)④大将军邓陟奇其才(认为……与众不同)‎ C. ①则秦未可亲也(亲近,接近)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极尽)③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收获,实现)④《劝学》(鼓励,劝勉)‎ D.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坚固,牢固)②而御六气之辩(通“辨”,区别)③感吾生之行休(将要)④识盈虚之有数(命运,运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A项,④其,自己的;“失其所与,不知”译为: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 C.项,③得,得意,满足;“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译为: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感到自得。‎ D项,①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译为: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坚固,牢固)②辩,通“变”,变化;“而御六气之辩”译为: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 故选B。‎ - 25 -‎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堂上的座位以“南面”(面朝南)为尊,室内的座位以朝东为尊。乘车则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车右为陪乘,充当警卫职责,比如樊哙;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中间的就叫服,服马左边叫骖,右边叫騑。‎ B. “三省六部”中的“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其中,礼部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吏部负责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且一般负责文官。‎ C.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武帝时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了地方教育系统。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 或设国子学,两者不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D.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也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的就是后者。“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比如《公羊传》就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 或设国子学,两者也可以同时设立。‎ 故选C。‎ ‎13.下列各句的译文符合翻译要求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已经在东边占领了郑国,又想往西边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B.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低头细察万物的繁多,所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可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令人快乐。‎ C.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译文: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主上,离弃双亲,投降匈奴(异族) 做了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 - 25 -‎ D.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译文:贾谊遭受委屈,贬到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梁鸿逃窜到海边,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B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为定语后置句,应译出句式特点,“所以”是“借此来”的意思;‎ C项,“臣子”是“臣下和儿子”, 状语后置“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 D项,“屈”“窜”是使动用法,要译为“使……委屈”“使……逃窜”。‎ 故选A。‎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平凉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 塞。“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14.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 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 - 25 -‎ ‎ 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 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15.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参考答案:①“欲投万里封侯笔”是用典,引用班超投笔从戎之事,表达出作者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3 分)②“愧我谈经鬓有华”,诗人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只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如今已两鬓斑白,表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一般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内容,做题时,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描绘的是明朝军队作战的情景。陕西为古秦地,诗中“秦兵” 指明朝的军队。‎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尾联转为咏叹的低调.从遐想中回到薄暮的平凉城,面对现实,他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示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可是,自己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坐以论道,如今已经双鬓花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一年,李攀龙四十四岁,人到中年,要投笔从戎,谈何容易。全诗展现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缅怀往昔,关注时事,立志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封建士大夫形象,所以他的感叹是真诚的。作答时,从“欲投万里封侯笔”中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愧我谈经鬓有华”则抓关键词,“愧”“鬓有华”则表达出诗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 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客吹洞箫的效果, 其中运用侧面描写的语句是 - 25 -‎ ‎ “____,____”。‎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语句是 “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慨叹从师的风尚长久不传, 人们难免产生疑惑的语句是 “____,_____”。‎ ‎(4)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以对待赞扬和批评的态度,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 ‎(5)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写出秦统治者把珍宝美玉当作石头土块一样奢靡生活。‎ ‎【答案】 (1). 舞幽壑之潜蛟 (2). 泣孤舟之嫠妇 (3). 君子生非异也 (4). 善假于物也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8).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9). 鼎铛玉石 (10). 金块珠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壑,蛟,嫠,生,誉,沮,鼎,铛,砾。‎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______,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______,实现了国人高铁产业腾飞的梦想。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______,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______,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中国铁路凤凰涅盘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以内;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5000G。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讳言 舍近求远 - 25 -‎ B. 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讳言 舍本逐末 C. 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置疑 舍近求远 D. 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置疑 舍本逐末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 B.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 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 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的难关,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B.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的难关,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C.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的难关,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D.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的难关,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答案】17. A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后发先至”指的是后出手但是先碰到对方;“后来居上”指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根据语境这里强调的是我们的技术原先落后,后来赶上,应是“后来居上”;‎ 第二处,“养精蓄锐”指养好精神准备战斗,侧重于休养;“厚积薄发”是指准备充分而获得大的成功,侧重在“发”字上;根据语境,这里强调的是准备充分,应是“厚积薄发”;‎ 第三处,“毋庸讳言”是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置疑”指完全不需要怀疑,侧重指事情的确定性;根据语境,这里强调的是用不着隐晦,应是“毋庸讳言”;‎ - 25 -‎ 第四处,“舍本逐末”指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舍近求远”指放着近的去求远的;文中说放弃国内的而去抢购国外的,所以用“舍近求远”。‎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本题要注意,此处宜与上句“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句式相似,另外,以“外国”开头照应上句“国外”,排除A项和B项,D项,与上下文文意不符。‎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B项,不合逻辑,“约”与“左右”矛盾;C项,搭配不当,检验标准应该是“精确”到某程度;不合逻辑,“约”与“左右”矛盾;D项,搭配不当,“突破……系统”不能搭配。‎ 故选A。‎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目的是表彰和鼓励世界科学技术领城的重大研究进展,授予为人类带来福祉的杰出科学家。评选委员会评价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并认为这一技术“有潜力彻底改变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答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因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的贡献荣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结合“评选委员会评价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分析,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因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的贡献荣获爱因斯坦;结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分析,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21.下面是有关研究机构关于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和生活意识比较”的调查数据表。请根据表格内容,总结三条与日韩美三国相比中国高中生的意识特征。每条“特征”不超过 20 个字。‎ 学习意识 生活意识 国籍 幸福指数 认为学习 关心学 有金钱和 认为“能过上普通 最重要 习成绩 打工意识 的生活就满足了”‎ 美国 ‎50.5%‎ ‎87.8%‎ ‎63.3%‎ ‎63.3%‎ ‎83.8%‎ 韩国 ‎50.9%‎ ‎88.2%‎ ‎70.7%‎ ‎52.2%‎ ‎73.3%‎ 日本 ‎46.2%‎ ‎74.1%‎ ‎52.2%‎ ‎70.7%‎ ‎77.4%‎ 中国 ‎80.6%‎ ‎93.4%‎ ‎45.8%‎ ‎45.8%‎ ‎82.7%‎ - 25 -‎ ‎【答案】中国高中生的意识特征:①学习意识极强,特别关心学习成绩。②金钱、独立自主意识比较弱。③大部分同学不满足普通生活,幸福指数较高。‎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材料的类型,如本题所给的材料就是图表,这就要求考生抓住图表中涉及的项目和数据的变化特点,然后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表格内容,总结三条与日韩美三国相比中国高中生的意识特征。每条‘特征’不超过 20 个字”。从图表来看,美国、韩国、日本和中国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和生活意识”,具体来说涉及“认为学习最重要”“关心学习成绩”“有金钱和打工意识”“认为能过上普通的生活就满足了”,再比较具体的数据,从图表来看,在学习意识上,中国学生的学习意识非常强,而且特别关心学习成绩;在生活意识上,中国学生的金钱、独立自主的意识比较弱,而且大部分同学不满足普通生活,幸福的指数比较高。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概括。‎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1月1日起,《法制晚报》《生活周刊》《京华时报》《春城地铁报》《江西商报》《华商晨报》《消防周刊》等全国10多家始终宣传典型、激扬士气的纸质报刊宣布休刊。他们熬过了2018年,却等不到2019春天。在告别一栏中,有的引用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有的说“今日告别,不诉离殇”;有的说,我们永远在追梦的路上……尽管很旷达,但也隐含着种种无奈。‎ 磁带消失了,音乐还在;报纸消失了,新闻还在;消失的是媒介,而不是内容。换一种不同的形式,或许会发展得更好。‎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启发?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范围和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例文:‎ 换种方式,更好发展 - 25 -‎ ‎2019年1月1日起,10多家始终宣传典型,激扬士气,深度挖掘的报道纸质报刊宣布休刊。在告别一栏中,他们旷达又无奈地告白,确实有些伤感。磁带消失了,音乐还在;报纸消失了,新闻还在。可见,消失的是媒介而不是内容,换一种方式,或许会发展更好。‎ 与时俱进才能求得发展。在上个世纪,人们只能通过报纸广播获取新闻,而纸质媒体受到版面时间等限制,不能满足百姓的需求。随着信息时代来临,电视、电脑、手机等自媒体网络挤压了报纸新闻的发展空间,给观众带来巨大信息量,带领人们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对新闻了解更加全面、广泛和及时,许多人将关注点从固化媒体转向网络。手机的诞生更是让人们随时随地地关注新闻,而创新的媒体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即时播报的自媒体。而那些不愿转型的媒体因为体制等原因必将停刊。可见,转型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发展得更好。因为时代喜欢那些浪尖上的弄潮儿。‎ 换一种先进器具更高效。中国古代刀耕火种,一件趁手的农具意味着一年的好收成。即便如此,收来的粮食还不够食用。而随着时代前进,铁器的出现,生产力随着进步。从木质农具到铁农具,再到农业机械,每一次进步都代表效率的提升。耕种面积不断提升,耕种方式也不断简化,农业丰收,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现在机械化让效率达到空前,一个几千亩地的大农场,只需几人便可耕种收割。因此,换一种更先进的形式,往往事倍功半,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更轻松,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我们只能跟上而不能回到过去。‎ 创新快捷方式更成功。在美国一家蔬果商店,店主通过对顾客的观察,发现他们喜欢买经过加工过的食材,这样方便快捷。于是,便将商店进行改造,但每个柜台都有一个厨师来加工食材。顾客对这种符合需求的改动十分赞赏,迅速传播。越来越多的顾客光临这家店铺,店铺生意越来越好。所以,换一种快捷形式,满足顾客的需求,对顾客和商家都有利,这种急顾客之所急的创新经营理念,很快获得成功。‎ 学习借鉴先进理念,会更好发展。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转换思维,与时俱进,解决问题,让我们更容易取得成功。‎ 因为,时代在发展,技术在更新,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解决难题。常言说得好,彼路不通有此路,条条大路同罗马。穷则思变,变则能通,通则能顺。一个方法行不通,就要换另一种方法,往往能解决问题,更快捷,更有效。‎ 然处之与学会转变 ‎①新年伊始,《法制晚报》等多家传统纸媒寿终正寝。报纸没了,新闻还在,从此步入网络时代;就像人时过境迁一样,心太变了,但追求不变。‎ - 25 -‎ ‎②生活再苦,准则不变。遇事时应怎么做?秦先生给出答案。他在开车途中,刮蹭一辆宝马轿车。在送完孩子后,秦先生独自回到宝马车旁,留下负的字条和联系电话,等候十分钟后才离去。宝马车主黄先生看到责任书后很是感动,并真诚地向秦先生表示无需赔偿。出人意料的是秦先生非要赔偿。“即使不富裕,我也不能改变做人的准则。”生活再艰苦,心中再郁闷,但坚则不动摇。所以,遇事时要冷静理性,伤感后悔和叹惋都解决不了问题。‎ ‎③环境百变,追求不改。北斗之父孙家栋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区定位系统负责人。1948年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却放弃自己梦想的桥梁专业,选择了国家急需的汽车专业。1950年参军又根据需要学习飞机制造。1958年留学归来受钱学森推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负责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五次重大选择,环境不断改变,报国国奉献的信念不改。这种不断的适应国家需要,不断地改变自己,为他成功的人生做了最好的注脚。‎ ‎④生死可变,责任不变。丁晓兵284面奖牌证书见证了他辉煌的20余年戎马生涯。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为掩护战友和俘虏撤退,丁晓兵抓起敌人扔过来的手雷就向外扔,瞬间手雷爆炸从此他失去右臂。为完成任务,他忍着剧痛冒着炮火翻山越岭四个多小时才与接头部队碰上头,让死神擦肩而过。在抗洪救险时,丁晓兵用一只手扛包运土;不能打桩,就下水垒围堰。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让他生死置之度外。因此,变与不变中坚持着守恒。‎ ‎⑤不管贫富,理想不变。在深圳上市的艾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郑立谋说:“我们这一代人,带着祖国百废待兴的期望走出国门,有着强烈的爱国理想。”他原是美国一家知名生物制药公司的研发主管,薪水丰厚,生活富足。但深刻感受到中西方医药领域差距的郑立谋决心回国振兴中国医药,到厦门一间小屋里吃着泡面创业。如今,公司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贫到富,再贫富,改变不了他对理想的追求。‎ ‎⑥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时代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虽境遇万殊,一颗追求的心不会改变。正如改变的是媒介一样,不变的永远是人生的追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写作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时评类材料作文考查。时评类材料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引导学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让考生更好地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择最好的角度来作文。考查方向: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写作要求:1、整体特点:真实情境,就事论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用型写作);说理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围绕时评事件)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2‎ - 25 -‎ ‎、基于材料的意识:第一点是用材料的意识,命题中的原材料在写作时“一定要用”,而且非用不可。第二点是观点基于材料的意识,即写作时所论述的观点一定要源于材料(切合作文的“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的要求),所以必须正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得出与材料相关的观点。第三点是论述中结合材料的意识。材料是作文的起点,也是作文的范围,材料为作文提供多个角度与广阔的空间的同时,也为写作划定了边界,超出了这个边界就可能导致断章取义、身体偏颇、走向大而化之的空谈,而抛开材料或者轻视材料就会滑向话题作文的泥潭。因此,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有基于材料的意识,做到观点源于材料,论述围绕材料,迁移回到材料,紧紧抓住材料,紧紧结合材料。本题材料首先指出2019年1月1日起,《法制晚报》、《生活周刊》等全国10多家始终宣传典型、激扬士气,深度挖掘的报道纸质报刊宣布休刊,然后指出“磁带消失了,音乐还在;报纸消失了,新闻还在;消失的是媒介,而不是内容”。这些纸质报刊休刊并不是这些刊物不行,材料也指出这些刊物“始终宣传典型、激扬士气,深度挖掘”,但是他们却休刊了,他们休刊可能是调整方式,寻求更好的发展,也可能是纸质刊物不适应时代发展,休刊进行创新,转变,寻求适合时代的发展方式。但是不管刊物形式怎么变,但是文化是永恒的 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可以参考一下立意:①换种方式,寻求更好的发展;②顺应时代,方能始终;③形式和内容的关系;④推陈出新,顺势而为;⑤然处之与学会转变;等等。‎ 行为结构安排:‎ 具体作文时,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标题——“换种方式,更好发展”,由题目所给的材料引出中心论点——换种方式,更好发展。然后从“与时俱进才能求得发展”“换一种先进器具更高效”“创新快捷方式更成功”“学习借鉴先进理念,会更好发展”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换种方式,更好发展。结尾指出穷则思变,变则能通,通则能顺。一个方法行不通,就要换另一种方法,往往能解决问题,更快捷,更有效,再次强化观点,做到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相关素材积累:‎ ‎1. 报纸消失了,而新闻还在;磁带消失了,而音乐还在;胶卷消失了,而记忆还在。消失的只是一种媒介,而不是内容。换一种顺应时代的形式,才能赢得更好的发展。报纸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发展。现在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时代,互联网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影响许多行业。报纸发行历经一个多世纪,它的推出不是偶然。首先要寻找新闻并写出稿件;其次要经过排版与印刷。而互联网大大节省时间,更快发布新闻,省时省力,节能环保。随着手机的普及,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比报纸更便利快捷。因此,纸质报刊的消失不可避免。‎ ‎2. ‎ - 25 -‎ 纸质报刊固守传统,没有顺应时代,这是其消失的自身原因。正如柯达公司,盲目自信,信仰技术主义而忽略时代发展与变化,当数据技术正在产生,而胶卷消失已见端倪,他们的高层仍然固守已见,不投入研发数码科技,最后失去全部市场,公司破产。因此,不管是事业也好,企业也罢,对敏锐的超前性和科学的预见性都是一个考验,顺应时代,方能始终。‎ ‎3. 顺应时代发展,不只适用于一个行业,也适用一个国家。战国末期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由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质变,国力强盛,终灭六国完成大一统。秦国顺应时代发展,率先进入先进的制度;然而,晚清统治者盲目自信,闭关锁国。拒绝吸收先进文化,进入工业时代,却固守农耕文明,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倍受屈辱。另外,在民主共各深入人心,袁世凯竟当起皇帝,倒退历史,不得人心。‎ ‎4.遇到报刊消失之类的事情,需要顺应而不是看淡,随遇而安;需要积极拥抱,转变思维,抢占先机,而不是消极等待淘汰。时代青年,在科技发展与文明进步中,做弄潮儿,勇于拼搏创新,要有“天若亡我,我必逆天”的勇气,也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用行动参与引领,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谱写新篇章。‎ ‎4. 固守传统,盲目自信,终将走向灭亡。无论是柯达胶卷,还是风靡一时的诺基亚,都是因为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固守传统,盲目自信,最终退出市场。柯达胶卷在十九世纪可谓是风靡全球。在1975年柯达的电子技术研发人员已研发出数码相机的雏形,可柯达公司高层仍选择固守传统,自负的认为自己在摄影行业是有着无法被取缔的地位。直到2012年柯达公司在数码科技的冲击下宣告破产,才意识到随时代发展,技术更新的重要性。‎ ‎5. 不加思考,盲目跟风,终将无所成就。近几年共享单车的高潮席卷中国,而越到后来关于共享单车的负面新闻就越多,从最开始时看到利益就纷纷创办单车软件,到后来为了拿到融资大量铺车,再到现在摩拜被美团收购,共享单车开始走向灭亡。神话的灭亡正是因为在创办软件时不加思考,盲目跟风,你上我也上,都分一杯羹,后来又不择手段,唯利是图,对前途不假思索,导致共享单车走向灭亡,让我们看到了不善经营,失败的必然。‎ ‎6. 纸质报刊被网络传媒取代也是必然。当然,休刊也有自身原因。比如看报纸的人少了,材料贵了,报刊要涨价,自然就会减少订数,如此和兴循环,休刊岂不必然?报纸衰落,因为网络崛起。虽然磁带消失了,但音乐还在;虽然报纸消失了,但新闻还在。只是换一种更快捷方便的形式。事情发展本来如此,新事物取代旧事物,长江后浪推前浪。‎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 - 25 -‎ ‎、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 25 -‎ ‎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