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 解析版
苏州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 高二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鲁迅先生以___的笔力,将那个黑暗的时代所造成的人性与社会的阴暗描画得___,不仅悲天,而且悯人。带给我们的绝非只有___,而是更多的思考。 A. 力透纸背 入木三分 震撼 B. 力透纸背 鞭辟入里 震惊 C. 苍劲有力 入木三分 震惊 D. 苍劲有力 鞭辟入里 震憾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苍劲有力,多用来形容书画作品的用墨与勾勒像苍松劲枝一样有力度感。第一处形容鲁迅先生的笔力,应选择“力透纸背”。 鞭辟入里直接强调剖析深而透,入木三分是比喻见解深刻。第二处对“人性与社会的阴暗”应选择“入木三分”。 震撼是反应到内心受到震动,震惊是反应到表面,脸上受到惊讶疑惑。 第三处应选“震撼”。故选A。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B.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C.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D.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也可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的选项。C项,“春意闹”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故选C。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孔子治学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和谐的、公平的社会制度。___。___,___。___,___。 ①因此,孔子的社会学说是从改造和培养人着手 ②因此,儒家思想的落实必然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可以承担这一理想的社会群体 ③而孔子认为,任何社会制度的建立都有赖于一批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人 ④正是由于儒家的道德实践旨在成就一种圣人的品格 ⑤以塑造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格目的的 A. ③①②⑤④ B. ③①⑤④② C. ①⑤④②③ D. ④②③①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道题采用的是客观选择题形式,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由①②句中的“因此”可以确定③①⑤和④②两个小组合,因为两组句子在内容上符合因果关系的逻辑,所以排除AC; ③①⑤强调对个人品格的塑造,④②强调群体在社会上的重要性,遵从由个体到群体的逻辑顺序,排除D。故选B。 4.下列对联中,写白居易的一项是 ①辞帝阙远谪蛮荒,情系孤舟,高吟钓雪;视民瘼伤如己疾,气吞猛虎,敢说捕蛇。 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③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④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①借柳子厚《江雪》、《捕蛇者说》两篇传颂千古的诗文,写的是柳宗元, ②从“大明湖畔”“金石录”“ 漱玉集”可知写的是李清照,③由“铁马铜驼”“还金阙”“诗继少陵”可知写的是陆游,④从“新乐府”“ 堤建西湖”可知写的白居易。故选D。 5.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燕子年年入户飞,向人无是亦无非。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D. 禽鸟也知勤作室,衔泥带得落花归。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本题以漫画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在读懂图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漫画的主旨。诗句中都出现了“燕子”这一意象,这和漫画中飞翔的燕子都是契合的,但从画中小女孩张开双手接落花可知,D项最符合漫画情景。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戴先生行状 [清]洪榜 先生姓戴,讳震,字东原,世为休宁人。生而体貌厚重,性端严。生十岁,乃能言。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右经一章以下,问其塾师曰:“此何以知其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先儒子朱子所注云尔。”即问:“子朱子何时人也?”曰:“南宋。”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也?”曰:“东周。”又问:“周去宋几何时?”曰:“几二千年矣。”又问:“然则子朱子何以知其然?”师无以应,大奇之。 先生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塾师略举传注训解之,先生意每不释然。师不胜其烦,因取汉许叔重《说文解字》十五卷授之。先生大好其书,学之三年,尽得其节目。又取《尔雅》、《方言》及汉儒笺注之存于今者,搜求考究。一字之义,必贯群经、本六书以为定诂。由是尽通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举其辞无遗。 时郡守何公,常以月某日,延郡之名人宿学,讲论经义于书院之怀古堂。婺源江先生永治经数十年,精于《三礼》及步算、钟律、声韵、地名沿革,博综淹贯,岿然大师。先生一见倾心,因取平日所学就质正焉。江先生见其盛年博学,相得甚欢。一日,举历算中数事问先生曰:“吾有所疑,十余年未能决。”先生请其书,谛观之,因为剖析比较,言其所以然。江先生惊喜,叹曰:“累岁之疑,一日而释,其敏不可及也。”先生亦叹江先生之学,周详精整,日从江先生从容质疑问难。盖先生律历声韵之学,亦江先生有以发之也。 东吴惠定宇先生栋,自其家三世传经,其学信而好古,从学之士甚众。先生于乾隆乙亥岁北上京师,见惠于扬州,一见订交。嘉定光禄王君鸣盛尝言曰:“方今学者,断推两先生,惠君之治经求其古,戴君求其是,究之,舍古亦无以为是。”王君博雅君子,故言云然。其言先生之学,期于求是,亦不易之论。 先生行己严介,不苟然,必絜以情理,不为矫激之行。先生接物待人以诚,谋人之事,如恐其不遂,扬人之善,如恐其不闻。其教诲人,终日矻矻,不以为倦也。先生之言,平正通达,近而易知,博极群书,而不少驰骋,有所请,各如其量以答之。凡见先生者,未尝不有所得也。先生之学,虽未设施于时,既没,其言立,所谓不朽者与! (节选自《初堂遗稿》,有删改)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去宋几何时 去:距离 B. 本六书以为定诂 本:根据 C. 断推两先生 推:荐举 D. 如恐其不遂 遂:完成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戴震读书天赋异禀,好学多思,他不满足于课堂的简单教授,塾师只得给他《说文解字》;凭着这种精神,戴震读透了《十三经注疏》。 B. 戴震谦虚好学,师从婺源大儒江永,倾心求教,深入探讨,从而获益匪浅,尤其是律历、声韵方面的学问,多有启发。 C. 王鸣盛评价戴震时,将其与东吴大儒惠栋对比,分析两人学术宗旨的不同。同时,肯定了戴震的学术成就,认为他的学说是不可更改的定论。 D. 戴震乐于教导他人,并能因材施教,根据求教者水平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指点,保证让每个人都能学有所获。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无以应,大奇之。 (2)先生请其书,谛观之,因为剖析比较,言其所以然。 (3)先生之学,虽未设施于时,既没,其言立,所谓不朽者与! 9. 根据全文,简要概括戴震治学的特点。 【答案】6. C 7. C 8. (1)塾师没法回答,对他大感惊异。 (2)先生请求这本书,仔细看这书,就为(江先生)剖析比较,说明它是这样的原因。 (3)先生的学问,虽然在当时没有被施用,去世以后,他的学说得以确立,称得上(是古人)所说的“不朽”了吧! 9. 善于质疑,勤于请益(勤学好问);精于考据,期于求是(追求结论的正确);立说平易。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C。做这种题时,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C项,“推”根据下文“惠君”和“戴君”可知,意思应为“推重,推崇”。故选C。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认为他的学说是不可更改的定论”错,应是作者认为王鸣盛对戴震的评语是不可更改的定论。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注意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1)要点:无以,没有······的办法;奇,意动用法,认为很奇特。(2)要点:谛,仔细;因为,古今异义,省略句,“因为之”,于是为他;所以,······的原因;然,这样。(3)要点:设施,古今异义,施用;于,被动句的标志;既没,去世以后。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根据第一段“问其塾师”的叙述,可以看出戴震善于质疑,勤学好问;根据第二段“先生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一字之义,必贯群经、本六书以为定诂”,可以看出他善于考据;根据第四段嘉定人光禄寺卿王鸣盛的语言 “方今学者······戴君求其是”,可以看出他在学术上追求精准;根据第五段“先生之言,平正通达,近而易知”,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易于理解。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先生姓戴,名震,字东原。世代是休宁人。生来就体态相貌敦厚持重,性情端庄严谨。长到十岁的时候,才会说话。从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出来,每天能背几千字还不肯停下来。塾师教授《大学章句》右经一章以下的内容,戴震就问塾师道:“这些内容根据什么知道它是孔子的话并由曾子加以阐述的呢?又根据什么知道它是曾子阐述的大意并由门人记载下来的呢?”塾师回答道:“这是先儒先师朱子的注释这么说的。”戴震马上追问道:“先师朱子是什么时代的人呢?”塾师回答道:“南宋人。”戴震又问道:“孔子、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呢?”塾师回答道:“他们是东周时期的人。”戴震又问道:“东周距离宋朝有多久呢?”塾师回答道:“将近两千年了。”戴震又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先师朱子又凭什么知道应该这样的呢?”塾师没法回答,对戴震大感惊异。 先生读书,每个字都非要探求它的含义。塾师约略地举出儒家《传》《注》上的释义来解释说明,先生内心的疑惑常常不能完全消除。塾师不能忍受他的烦扰,因而取出东汉许慎撰著的十五卷本《说文解字》来给他。先生十分喜好这本书,研读了三年,完全掌握了这本书的关键。又取来《尔雅》、《方言》以及在当时还留存的汉代经师的笺注,进行广泛、深入的搜求、考索、研究。一个字的含义,一定要在儒家各部典籍中都能解释得通,并能够依据汉字六种造字以及用字法进行追溯,这才把它作为确定的含义。通过这种方式,完全读透了前人集合历代《传》《注》而成的《十三经注疏》,穷尽该书的所有字词,无一字一词遗漏。 当时徽州知府何公,经常在每月的某一天,延请本地的名师大儒,在紫阳书院的怀古堂评讲论说经书的义理。婺源的江永先生研究经学有几十年,对于《三礼》以及在步算、钟律、声韵、地名沿革方面都深有造诣,博古通今,学究天人,是一位高山仰止的大师。先生求见了一次就仰慕不已,于是带上平时的研究所得,向江先生请教质询。江先生见他年纪轻轻,却学识渊博,甚感投缘,相处愉快。有一天,江先生列举出历算中的几件事情来问先生道:“我有个疑惑,十多年不能解决。”先生请求(江先生出示)这本(他存有疑惑的)书,仔细观看这书,然后就给江先生剖析比较,说明它是这样的原因。江先生大为惊喜,叹服道:“多年的疑惑,一下子就消除了,你的精敏,不可能赶得上啊!”先生也叹服江先生的学问,周到详尽、精严整饬,每天跟随江先生从容地质疑辩论。而先生在律历、声韵方面的学问,也是由江先生启发的。 东吴惠栋惠定宇先生,他的家族自三代祖先以来都是传授经学的,他的学问,讲求实据,尊奉古义,跟从他学习的读书人甚为众多。先生在乾隆乙亥那年北上京城,在扬州晤见惠先生。见面一次就结为好友。嘉定人光禄寺卿王鸣盛先生曾经说过:“如今研究学问的诸位先生中,一定要推重两位先生,惠先生研究经学追求古义,戴先生追求正确的结论,从根本上说,如果不遵从古义,也就无法成为正确的结论。”王先生是学识渊博的君子,因此他的评论一语中的。他评价先生的学问,追求的是正确的结论,这也是不可更改的定论。 先生立身处世严肃耿介,从不随便,一定要用合情合理来要求自己的言行,不做出奇异偏激的行为。先生用诚意来待人接物,帮他人做事,就怕这事没做成;称扬他人的善行,就怕他人没听见。他教导他人,整天勤劳不懈,不觉得疲倦。先生的言论,平和中正,而又通情达理,贴近日常生活,容易让人理解,虽然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却一点也不脱离实际,任意发挥,有人请教,各自按照各人不同的水平来给予答复。但凡见过先生的人,从来没有得不到收获的。先生的学问,虽然在当时没有被施用,然而,去世了以后,他的著作学说得以完成确立,也称得上是古人所说的“不朽”了吧! 【点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辛弃疾 敧枕婆娑两鬓霜。起听檐溜碎喧江。那边玉筯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 诗酒社,水云乡。可堪醉墨几淋浪。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 【注释】豫章:元济之家乡。檐溜:指檐沟流下的水。玉筯:一作“玉箸”,此处指眼泪。淋浪:淋漓,形容畅快、痛快。 10. 词中的元济之形象有什么特点?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 简析上片“那边玉筯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的表达效果。 【答案】10. 第一问:衰老(白发苍苍,老态龙钟);无聊,孤独,寂寞(起听檐溜喧嚣,以消磨时间,排遣郁闷);客居他乡,外表潇洒,内心凄苦(与友人聚会饮酒,结社赋诗,徜徉于水云乡,但是哪堪醉墨几淋浪);思乡念远之情深挚(别肠如车轮旋转,无休无止)。第二问:诗人对元济之生活境况(年老寂寞、思乡之情)的理解与同情;祝愿元济之早日回到家乡。 11. 虚实结合(从元济之家人和元济之两方着笔),欲写元济之思乡,先写家人思念元济之,行文委婉曲折,能更好地表达元济之的思乡之情;把元济之抽象的“别肠”比作车轮旋转,无休无止,具体形象地写出其浓郁的思乡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情感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诗词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概括。分析情感时,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从而准确分析诗歌的感情。 第一问,概括元济之的形象特点。首先通读全词,从词中找到描写人物的词句分析即可。上片,“两鬓霜”三字,可以看出他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之状;“起听檐溜碎喧江”,他因为难眠而起身走到廊下,谛听檐溜的喧嚣声,这一情景可以看出他生活的寂寞与孤苦;“这里车轮转别肠”,远游在外,日日思念家人,别肠如车轮旋转,无休无尽,则其思乡之甚可知。下片,“诗酒社,水云乡”二句写元济之在外的生活,言其游历于山水之间,并和友人聚会饮酒,结社赋诗,徜徉于水云之乡,生活似乎极为潇洒飘逸,但“可堪醉墨几淋浪”一句言其“归家梦”和其所作图画一样,从而透露出内心的凄苦。据此概括即可。 第二问,分析作者的感情。这首词与一般的送别诗不同,全词主要是描叙元济之的离愁别绪的,作者的感情是隐含在对元济之的描写之中的。在作者笔下,元济之苍老、孤寂、貌似潇洒但又无奈凄苦,如果没有对朋友的理解与同情,是不会将朋友的内心刻画的如此细腻的;再联系题目“送元济之归豫章”,“送归”之中又蕴含了希望朋友能够早日回到故乡,以解漂泊在外的思乡之苦的愿望。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同时关注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答题范式: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那边玉筯销啼粉”,写其家人因相思而流泪,把啼粉都冲掉了,写出了家人对元济之的思念;“这里车轮转别肠”句,言元济之远游在外,日日思念家人,别肠就像车轮旋转,无休无尽,则其思乡之甚可知。这两句欲写元济之思念家乡,先写家人思念元济之,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思念之情比喻为无休无止旋转的车轮,不仅使行文委婉曲折,更加重了元济之的思乡之情。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1、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2、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3、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4、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5、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6、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前的小序和诗文后的注解。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子无良媒。(《诗经·氓》) (2)定乎内外之分,___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3)桃李不言,______。(《史记·李将军列传》) (4)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杜甫《登高》) (5)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6)长桥卧波,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7)诵明月之诗,______。(苏轼《赤壁赋》) (8)舞榭歌台,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 匪我愆期 (2). 辩乎荣辱之境 (3). 下自成蹊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5). 沧海月明珠有泪 (6). 未云何龙 (7). 歌窈窕之章 (8).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需要注意的字为:匪、愆、辩、蹊 、沧、窈窕。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 王亚 清明是一杯绿茶。浅尝便一股子清气,再深啜一口,有韵了,缓得长。人慢慢走着,走得久了就老了死了。所以,清明最能阅见人世,到这一日来看,都是清淡得有些余韵。或有回甘,或茶搁得多了,略涩了些。要不干脆茶质糙些,无论何种水都经得住,倒走得更长久。 多年前,我每天泡一杯绿茶慢慢读杨绛先生的新书《我们仨》,竟在大夏天读出了清明的味道。“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一个人在家里行走七千步,寂寞也浅,思念也淡,天地也清阔,却能把你逼得心酸起来。一只手探入胸腔轻轻压挤似的,你的心滴滴答答成了湿毛巾。可你看她那面庞,终是笑的。这是杨绛先生的味道,亦是清明的味道,没有不可收拾的哀愁。 清明的味道是迂回而含蓄的,宜怀人。 祖父毕业于国立某师范学校,四十余岁便殁了三任妻子,也不再续弦,他老了以后笑说:“命硬,就不祸害人了。”他开油坊,挑桐油下广州,为躲兵役以私塾底子考入师范,而后一辈子教书,一个人养活一家九口人。在某个风雨如晦的时期,因为几近成为民国时期某县政府官员的身份,被折磨十余年。他只在老了以后被梦吓醒,仍旧笑:“我还以为又回到那十年。”笑的时候还庆幸地眨眨眼睛。 自我有记忆起,祖父就已经老了。我像只小猫一样跟着他,白天跟他读书习字,夜里给他暖被窝。他脚长盈尺,睡觉时直挺挺伸着一动不动。手也纤长,一把抓住我的脚踝往被头那边扯。 “小孩子睡觉不要蜷着,挺直了,以后做人也这样。” 五岁那年去太原伯父家,半路在郑州转车,他去买票,嘱我乖乖地在广场守行李。我便做着乖小孩,在旅行包上坐了,一等就是很久。他买了票回来时,我揉着惺忪的眼看他,他一脸惊惧地紧紧抱着我,生怕我会从他怀里溜走似的。伯母很多年后还爱羞我,说在太原向祖父发脾气,大冬天的把一只棉鞋都扔到水缸里了,我一直讪笑。无论我多执拗顽劣,祖父从未生气过。 祖父自然也有呵责时。夏天的正午,小伙伴偷偷来唤,我趁他午睡,溜了出去,顶着太阳疯跑疯玩,往往过不了多久,他便用手半遮额头摇着蒲扇来了。 “女孩子不能做一个疯丫头,睡不着就回家读书!”嘴上诘责着,眼里依旧温和。 不记得几岁开始发蒙,父亲为我做了块小黑板,祖父从学校拿回来粉笔,我的小课堂就开课了。 我摇头晃脑跟着祖父读书背诗。李白、杜甫成了我儿时就熟知之人,“老刘食量大如牛”,薛丁山娶了樊梨花……祖父像一个书袋子,每天掏出一些儿来给我慢慢咀嚼,反刍,再咀嚼,咽下。祖父教了一辈子书,我成了他的“关门弟子”,将他的衣钵悉数接过来。是的,我的确接了衣钵,承袭了祖辈父辈的职业与性情,淡然地做着教书先生。 李杜们也种在了心里,和阅读的习惯一起。后来我写李清照、纳兰、仓央嘉措,写茶,写酒,写汉字闲时光,哪一样不是那时种下的呢?可是,祖父终究去了。 我有时清明回去“看”他,想着,是不是拿些我的文字烧给他,让他在那一边也看看他的孙女出书了。我终究是羞怯的,如那年错愕地看他搂着我的神情,紧张惧怕,却不曾有半句言语。我的血脉里流着他的血,便有了家族式的内敛。 祖父一生迂回若此犹自清明,不染无边哀怨,无大喜亦不见大怒,不过事后淡淡一笑,到老脊背都挺直。 清明本该天清地明的淡然,何必牵惹出蚀骨的痛?大约我薄情,清明诗里最不爱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些凄风苦雨都受不起,如何过得清明? 《逸周书》写“清明之日,桐始华”。想着一路桐花故人般来迎你,凄苦也可抛了。也喜欢《逸周书》这个“逸”字,似古人施施然而来。 “清明风至,音比中吕”。这是《淮南子》里的话。古乐分十二律,“中吕”居各音律之中,是清音。大约就如清明风至,你在风里,会听见谁的一声唤? 今日正清明,我泡了杯徽地绿茶——岳西翠兰,名字俗了些,茶味却好,也经泡。一杯清明,算俗到了雅境。今日我没回乡,就以这杯茶遥祭祖父。 桐华,风至,你不慌不忙地走着。也好。 (有删改) 13.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二段的作用。 14. 祖父给了我怎样的人生影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5.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16. 请探究作者以“清明”为题的意图。 【答案】13. (1)写杨绛寂寞思念中的清阔、清净,表现老人坚韧的人生,与下文祖父的性情形成映衬。(2)为下文回忆祖父的人生做铺垫。照应标题与前文“清明”这一节气。 14. (1)让我懂得正直做人的道理:祖父睡觉时一丝不动,也要求我挺直了,做人也要这样。(2)种下我的文学种子与培养我的阅读习惯:祖父教我读书、写字、背诗。(3)我继承了祖父的职业:祖父用教师的职责感染了我。(4)对我淡然温和性格的影响:祖父一生坚韧、平淡、清和、内敛。 15. (1)桐华、风至,象征着祖父淡定、清正的人格魅力;(2)祖父从容面对一切;(3)既表达了对自己的安慰,也表达了对祖父人生态度的理解。 16. (1)清明是慎终追远的节气,作者表达了对祖父的思念;(2)清明是天清地明的淡然,作者赞美祖父清正、从容、淡定的品质;(3)体现了作者对在苦难面前能淡然处之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作用,侧重考查段落作用。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从内容上看,第二段描写了杨绛先生在女儿和丈夫离世以后自己在孤单寂寞中的思念,虽然“心滴滴答答成了湿毛巾”,但“那面庞,终是笑的”,这种“寂寞也浅,思念也淡,天地也清阔”的境界展现了杨绛先生的坚韧,但也正是这种看似淡淡而请阔的思念却最让人动容,因为这“能把你逼得心酸起来”,从而让与清明有关的思念更深沉动人;从结构上看,这种在清明时的深沉动人的情感不仅照应了题目,而且引出后文对祖父的回忆,从而为展开下文做铺垫。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类题时,首先要对整篇文章的思路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可以明确答题的切入点。祖父给我的人生影响可从文中 “我”与祖父相处的事情和怀念祖父时的抒情议论的句子中概括,比如“小孩子睡觉不要蜷着,挺直了,以后做人也这样”,这是直接引用祖父的话来回忆祖父对我的教导,让我做人要正直有骨气;“我的确接了衣钵,承袭了祖辈父辈的职业与性情”,写出祖父对我的职业和性情的的影响,“我淡然地做着教书先生”可以看出我的职业和祖父一样——教师,而祖父的性情可以从“被折磨十余年他只在老了以后被梦吓醒,仍旧笑”“嘴上诘责着,眼里依旧温和”“不染无边哀怨,无大喜亦不见大怒,不过事后淡淡一笑”等句子中概括,即坚韧、温和、淡然。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分析概括,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最后一句中,“桐华”意思是泡桐花开,本身就带有诗意与清丽,而泡桐花本身又代表着淡泊、隐逸而寂寥,所以“桐华,风至”表面上在描写景物,实际是借物喻人,借桐华象征着祖父的精神;“不慌不忙地走着”又直接描写了祖父面对人生安宁淡定的形象特点;“也好”则是直接抒发了对祖父淡定从容态度的赞赏和认可,同时,斯人已去,而清明时节自己又无法返乡祭拜,一句“也好”也是对自己只能“以这杯茶遥祭祖父”的宽慰。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漏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回答时可分四步: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清明”本是祭奠先人的节日,以此为题,很明显表达了对祖父的怀念,也是作者的写作初衷,这是题目的表层含义;从全文内容来看,作者缅怀祖父,不仅仅局限于对祖父的思念,更是通过回忆与祖父的点点滴滴,突出表现祖父的精神品质以及对祖父的赞美和肯定,从而感谢祖父对我一生的影响。所以“清明”这个题目一语双关,不仅仅包含了节日特定的内涵,还指祖父“清明”的品质,以及我对祖父衣钵的传承。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分析散文段落的作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捣鬼心传 鲁迅 中国人又很有些喜欢奇形怪状,鬼鬼祟祟的脾气,爱看古树发光比大麦开花的多,其实大麦开花他向来也没有看见过。于是怪胎畸形,就成为报章的好资料,替代了生物学的常识的位置了。最近在广告上所见的,有像所谓两头蛇似的两头四手的胎儿,还有从小肚上生出一只脚来的三脚汉子。固然,人有怪胎,也有畸形,然而造化的本领是有限的,他无论怎么怪,怎么畸,总有一个限制:孪儿可以连背,连腹,连臀,连胁,或竟骈头,却不会将头生在屁股上;形可以骈拇,枝指,缺肢,多乳,却不会两脚之外添出一只脚来,好像“买两送一”的买卖。天实在不及人之能捣鬼。 但是,人的捣鬼,虽胜于天,而实际上本领也有限。因为捣鬼精义,在切忌发挥,亦即必须含蓄。盖一加发挥,能使所捣之鬼分明,同时也生限制,故不如含蓄之深远,而影响却又因而模胡了。“有一利必有一弊”,我之所谓“有限”者以此。 清朝人的笔记里,常说罗两峰的《鬼趣图》,真写得鬼气拂拂;后来那图由文明书局印出来了,却不过一个奇瘦,一个矮胖,一个臃肿的模样,并不见得怎样的出奇,还不如只看笔记有趣。小说上的描摹鬼相,虽然竭力,也都不足以惊人,我觉得最可怕的还是晋人所记的脸无五官,浑沦如鸡蛋的山中厉鬼。因为五官不过是五官,纵使苦心经营,要它凶恶,总也逃不出五官的范围,现在使它浑沦得莫名其妙,读者也就怕得莫名其妙了。然而其“弊”也,是印象的模胡。不过较之写些“青面獠牙”,“口鼻流血”的笨伯,自然聪明得远。 中华民国人的宣布罪状大抵是十条,然而结果大抵是无效。古来尽多坏人,十条不过如此,想引人的注意以至活动是决不会的。骆宾王作《讨武曌檄》,那“入宫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几句,恐怕是很费点心机的了,但相传武后看到这里,不过微微一笑。是的,如此而已,又怎么样呢?声罪致讨的明文,那力量往往远不如交头接耳的密语,因为一是分明,一是莫测的。我想假使当时骆宾王站在大众之前,只是攒眉摇头,连称“坏极坏极”,却不说出其所谓坏的实例,恐怕那效力会在文章之上的罢。“狂飙文豪”高长虹攻击我时,说道劣迹多端,倘一发表,便即身败名裂,而终于并不发表,是深得捣鬼正脉的;但也竟无大效者,则与广泛俱来的“模胡”之弊为之也。 明白了这两例,便知道治国平天下之法,在告诉大家以有法,而不可明白切实的说出何法来。因为一说出,即有言,一有言,便可与行相对照,所以不如示之以不测。不测的威棱使人萎伤,不测的妙法使人希望——饥荒时生病,打仗时做诗,虽若与治国平天下不相干,但在莫明其妙中,却能令人疑为跟着自有治国平天下的妙法在——然而其“弊”也,却还是照例的也能在模胡中疑心到所谓妙法,其实不过是毫无方法而已。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17.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8. 从文章第二段中捣鬼“利”、“弊”的角度,分析高长虹对“我”的攻击。 19. 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的内涵。 【答案】17. 首先,由中国人普遍爱猎奇好异,引出大自然“捣鬼”的手段是有限的,远远比不上人的捣鬼手段。接着,分析捣鬼术的利与弊,并以历史和现实的事例加以说明。然后,进一步揭露了当权者的捣鬼术,“治国平天下”的妙法,其实是“毫无方法”。最后,作者强调捣鬼术从来都不会成大事,必将失败。 18. “狂飙文豪”高长虹抨击“我”劣迹多端,却又并不发表,引人想象,方式含蓄而效果深远,这是“利”;又因不发表,含蓄而影响模糊,竟无大效,这是“弊”。 19. 捣鬼者故意采用含蓄的方法来迷惑人。捣鬼有一点效果,因为含蓄能够蛊惑人心;但终究无法“分明”而影响有限,无大效用。作者认清捣鬼者的实质是毫无方法,从古到今捣鬼必无成大事者。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具体指向“概括论证思路”,即分析论证过程。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论点,然后分析为了论证论点,选取了哪些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并标画出每段的观点、议论性的句子,组织答案时一定出现体现行文思路的关联词语。通读全文,先划分文章层次,这篇论说文为总分总结构,一、二段通过叙述中国人喜欢“奇形怪状、鬼鬼祟祟”的脾气,提出了 “人的捣鬼,虽胜于天,而实际上本领也有限”的观点;第三、四段,作者使用文明书局印出《鬼趣图》、中华民国人的宣布罪状······结果大抵是无效、骆宾王作《讨武曌檄》声罪致讨的明文力量往往远不如交头接耳的密语、“狂飙文豪”高长虹攻击我时不发表文章的事例,证明了中心论点;第五段总结三四两段,并联系现实,揭示出当时政府所谓“自有治国平天下的妙法····其实不过是毫无方法”;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重申了“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的中心论点,并指出“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作答即可。第二段侧重论述“捣鬼”的利与弊:捣鬼的精义在于含蓄隐晦,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让人无所适从,这样造成的恐慌效果才最大,这就是“利”;一旦进一步发挥,难免化模糊为明确,反而降低了先前的效果,这就是“弊”。从这个角度分析,高长虹攻击“我”却不发表文章,正是为了达到含蓄隐晦、模棱两可的功效,从而对我造成舆论攻势;但正是因为他不发表,那些攻击的理由又因为没有依据而“模胡”,所以“不会长久有效”。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侧重阐释句子含义。解答此题,要回到原文,找到与题干内容相关的议论、评价的语句,组织答案即可。这句话是文章总结回扣的句子,作者通过全文论述得出这一观点充分自然、顺理成章,所以解释这句话要联系全文。“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是对第二段提出的中心句的回扣,肯定了“捣鬼者”确实比大自然更有办法,“含蓄之深远”明确指出它确实很有效果,但“盖一加发挥,能使所捣之鬼分明,同时也生限制”,又指出了“捣鬼者”弊病;“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是由“有限”而得出的结论,这句话带有极强的讽刺意味,他揭开了当权者“治国平天下的妙法”的面纱,从而揭露了当权者的捣鬼术,他们最终不会有大成就,。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在解答论述类文本的主观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找到每一段的观点句,并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划分层次进行概括,绝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这就要求考生做到: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筛选信息并分条概括。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朱光潜 【答案】放慢自己的脚步 “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人生是一个奇怪的过程,追求得越凶猛,失去得越多。人要有追求,但不能一味的追求,而是学会欣赏已经拥有的,闲时看看细雨落花,听听流水叮冬,弄些花花草草,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人的欲望总是如此奇怪,我们得不到的东西,往往会最渴望;我们到不了的远方,总觉得最迷人。当我们终于得偿所愿,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很快却又会失去兴趣;当我们终于到达了向往的地方,却又觉得一切不过如此。所以在追求的过程中适当的停下来,你的追求才显得有意义。 有一则小故事:一位华人在美国奋斗了很多年,经过艰苦的打拼,终于用自己的血汗钱买了一幢豪宅,可他没有时间打理,就雇了一名佣人,而他仍旧每天早出晚归拼命工作赚钱,佣人住在他的豪宅里,每天享受着美食,在花园里散步,在他的健身房里锻炼,在他的游泳池里游泳,他在拼命赚钱,佣人替他享受劳动成果。这个小故事给我很大启迪和思考,尤其是人到中年,就像爬山到了半山腰,该回过头来回望一下我们走过的路了。生活的目地究竟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去生活? 其实,我们每天忙着追求各种看得见的事务,辛苦堆砌成我们认为的幸福,结果大部分时候,我们得到的只是一个我们自己构建起来的现实世界。而这个现实世界里满是疲惫、烦恼,甚至是绝望,完全没有拥有后胜利的快感和激情。这样的人生难道不觉得很乏味吗? 所以,在奋斗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学着放慢脚步,珍惜我们生活中现在拥有的一切?感恩父母、关爱亲人和朋友,生命是短暂的,不要在生命中留下太多的遗憾。如此,我们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牵累,烦恼所左右;如此,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金钱物欲和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态面前神凝气静,做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让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觉。 一花一世界,一土一如来,揭示了世间万物的因缘合和。慢慢让轻松和自在充满心里;慢慢让欢喜和感恩写在脸上;慢慢享受生命中的感动和给予;慢慢欣赏周围的山河大地、人文自然;慢慢品味生活的柴米油盐和阳春白雪……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是一道名言类材料作文题,因而审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名言的含义,名言的含义是确定立意的基础。朱光潜的这句话“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的意思是,得不到的永远是好的,得到了又觉得平常而不懂得珍惜。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一种人生态度:我们从来对于自己拥有的不去珍惜,却整天借口追求而忽略了身边的美丽。所以可立意为:手中拥有的,其实才是最应好好把握的;当下所身处的,其实才是最难能可贵的;诗和远方固然重要,但眼前的生活更应珍惜;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点睛】写作时要尽量做到文体鲜明,主题突出,言辞优美,思想深刻。作文时,如果写成议论文,则要紧扣材料内涵,深入思考,正确认识,有理有据,层层论述,观点明确,语言准确,保证议论文论证严密;如果写成记叙文,则要选取恰当的切入角度,叙写自己或他人与材料中获得的主旨一致的经历或过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保证记叙文要情真意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