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河南省郑州市第106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郑州市第106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学界一般将其对分为两条线路:“南海丝路”与“东方海上丝路”。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多想到的是“南海丝路”,却很少提及“东方海上丝路”。实际上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历史。 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提到,齐国与朝鲜做生意,进口朝鲜的“文皮(有花纹的兽皮,多指虎豹的皮)、毤服(即皮衣)”。齐国还开辟了从山东半岛沿海起航,东通朝鲜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考古资料证实,来自齐国的物品主要发现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境内,而在朝鲜半岛北部见到的则主要是来自燕国和赵国的物品, 至秦代,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史记》记载,徐福两次率大规模船队东渡,人员和货物中有懂各种技艺的工匠和五谷种子等。近年来,中韩日三国学者从考古学、历史学、航海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对徐福船队的去向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其从山东半岛启航到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南下至日本列岛的东渡路线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今韩国南部一带和济州岛有许多关于徐福寻仙求药的传说,日本自古以来也有许多徐福的传说,我国南北朝时期及唐代的许多史料也都提到徐福到了日本。 汉代至隋唐时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一直通畅。《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和《新唐书·地理志》还详细记载了古代中、韩、日海上航路的具体路线,即从山东半岛的登州出海,经庙岛群岛,到辽东半岛后,再“循海岸水行”,沿海岸线南下至朝鲜南部沿海,过日本对马岛,至日本九州的海上航路。 盛唐时期,东亚诸国纷纷派遣的朝贡使团,实际上也是贸易使团,使得唐代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繁荣。唐代官方的“朝贡贸易”使东亚对中国商品的浓厚兴趣,也吸引了大批的民间商团加入了利润丰厚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随日本遣唐使团入唐的日本圆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就记载有许多民间商船活跃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之间的海上航线上,其中还特别提到了朝鲜半岛新罗国的地方官员张保皋开展中韩日贸易的情况。这些事,日本的官方史书《续日本后纪》中也有记载。 北宋至明清时期,由于受到战事和海禁的影响,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海上贸易受到严重干扰和阻塞。但在这条航路上,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海上往来依然繁荣。 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无论从开辟的时间,还是其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都 应该在“丝绸之路”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编自刘晓祁山《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浅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界-般认为“东方海上丝路”不如“南海丝路”历史悠久,所以很少提及它。 B.齐国既从朝鲜进口货物,也向朝鲜出口货物,其海外贸易都是官方倡导和组织的。 C.中韩日三国都流传着许多关于徐福去过韩国南部一带、济州岛与日本的传说故亊。 D.《续日本后纪》是日本的官方史书,书中记载了盛唐时期中韩日之间的资易情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解释“海上丝绸之路”,然后将“南海丝路”和“东方海上丝路”进行对比。 B.文章论述齐国开辟“东方海上丝路”时,既引述了典籍的记载,又引述了考古资料。 C.文章按时间顺序进行论述,从战国到明清时期,层次清楚,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D.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和朝鲜半岛贸易所走的路线,与燕国、赵国和朝鲜半岛贸易所走的路线有所不同。 B.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韩、中日贸易,也留下了一些文化遗产。 C.唐代时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比以前繁荣的重要原因是民间商团加人中韩日海上贸易。 D.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从战国到清朝,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过起落,但是一直没有中断过。 【答案】1.D 2.A 3.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很少提及它”的不是学术界,而是“人们”;同时原文里没有说“学术界一般认为‘东方海上丝路’不如‘南海丝路’历史悠久”。B项,“其海外贸易都是官方倡导和组织的”理解错误。原文只说“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C项,分折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中国不是“流传着许多关于徐福去过韩国南部一带、济州岛与日本的传说故事”,而是“许多史料也都提到”。 【2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文章没有将“南海丝路”和“东方海上丝路”进行对比。原文在第一段提到“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多想到的是‘南海丝路’”,却很少提及‘东方海上丝路’”,目的是引出下文对“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介绍,不存在对比一说。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C项,“重要原因是民间商团加人中韩日海上贸易”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盛唐时期,东亚诸国纷纷派遣的朝贡使团,……使得唐代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繁荣”,也就是说,唐代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比以前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东亚诸国纷纷派遣的朝贡使团”。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认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2014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6000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年我就拿到1000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8000万。”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 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米的旧房子。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 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落,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生活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人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 (摘自陈中华博客) 材料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还不及OECD国家的平均值。 去年,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350万。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贡献,还来自于以下趣事: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利用电子发声器与英国的摇滚乐团 录制歌曲。写得了论文,做得了网红,酷劲十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 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学家不历经坎坷,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科学家形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科学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除了科学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 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现在,我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5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如此,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 (摘自2017年01月19日06版《光明日报》) 材料三 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危险的逻辑。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如此对比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宴和礼金规模,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屠呦呦的反面教材,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演艺明星即使再奢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摘自2015年10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者都关注当下中国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问题,从材料的分析来看,原因不仅在社会对名利的追逐,科学界自身也值得反思。 B.材料三论及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阻碍了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 C.材料一对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从时代和社会的角度,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 D.三者都试图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中国科学家地位不如明星的问题,体现了论者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认真反思和良好期待。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材料一比较而言,材料二把科学家与大众的疏离归因于科学家的角色定位,材料三甚至认为只是科学界的内部问题,都有失偏颇。 B.对于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重在原因分析,材料二重在如何改善,材料三重在为明星高收入作辩解。 C.三者对科学家和明星地位的论说,有些地方针锋相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由此可看出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D.从三则材料来看,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不能止于现象,应该探出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评论就没有价值。 6.怎样才能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年青一代的“职业理想”?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B 5.C 6.①提高科学家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②营造求真务实的社会氛围;③让科学家成为引导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偶像;④整治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行为。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强加因果,从材料三得不出材料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的结论。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A项,三则材料的观点各有价值,材料二、三“有失偏颇”理解有误,“材料三甚至认为只是科学界的内部问题”过于绝对;B项,“材料三重在为明星高收入作辩解”理解有误,材料三重在谈各行各业评价标准不同,应该各司其职;D项,“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评论就没有价值”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划分层次进行概括,绝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本题要求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才能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年青代的职业理想”,这就需要考生到材料中划出直接表述提高科学家地位的内容,还可以划出年青一代不把“当科学家”当作理想的原因,然后进行概括整合。三则材料都是针对怎样提高科学家的影响来说的,从三段材料中分别概括出主要观点即可。本题强调对同类信息的归类整合,比如提高科学家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正确引导 年轻代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从职业选择心态”归类营造求直务实的社会氛围;让科字家成为时代明星“是从社会氛围”方面归类;如“反而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等。考生可以依据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概话,得出答案。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菜玫瑰 陈麒凌 “阿嬷,我买菜回来啰!”莹下班回来,轻快地唤。 “乖孙回来啰,乖孙!”阿嬷含糊不清地应,在藤椅上前倾着身子,脸上透着喜悦。 “阿嬷,你猜我买了什么菜?” “白菜,嗯,猪肉、白菜。” “好聪明,猜对了白菜,还有鱼和豆腐。”她用手摸摸阿嬷皱皱的脸。 “择白菜,择白菜。”阿嬷心急地要帮忙。 “阿嬷好乖,帮忙择白菜。”莹突然记起什么,回身从提包里拿出一枝红玫瑰。 “阿嬷,靓不靓?” “好靓啊。你摘公园的花呀。” “别人送我的,阿嬷。”莹微微润红了脸,找了一个空瓶子把花插上,左右看了几遍。 阿嬷用剪子去掉菜根,把白底青头的菜摆齐整。现在她干得最好的就是这个。去年有一次她便秘出血,医生要她多吃白菜,用滚水煮得软软熟熟,阿嬷从此就认准白菜,日日都要莹买白菜。 莹盛好饭,想想又把那枝花拿过来在餐桌上摆好。 “阿嬷,你知道送人玫瑰花什么意思吗?”没等阿嬷回答,自己先笑着答了:“就是说人家中意你啰。” 送她玫瑰花的那个人,叫阿峰,在隔壁上班,常常会来店里复印。莹会给他倒一杯茶,让他坐。有时他也会帮莹,装订啊,换墨啊。莹喜欢跟他说话,他资料印好了也不急着走,常常聊好久。然后,他就带来一枝玫瑰花,轻轻地插进她的笔筒。 第二天他又带来一枝,第三天还有,天天都有。 下次莹回家问:“阿嬷,你猜我买什么菜?”阿嬷就会应:“猪肉、白菜,嗯,还有玫瑰花。” 莹总是一笑,摸摸阿嬷的脸说:“好聪明哇,猜中。” 她每天带回新鲜的白菜、鱼、猪肉,还有玫瑰花,笑盈盈地如常煮菜、和阿嬷聊天,却难免分心,想起阿峰。 阿峰要去珠海了,想让她一起去:“跟我去珠海吧,咱们结婚。” “可是阿嬷……” “阿嬷是你一个人的吗?你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不是吗?” 那些夜里,阿嬷睡熟后,她就坐着发呆,好久好久。 她曾打电话给大伯,大伯是个急性子,一听是她,马上就嚷:“阿嬷出了什么事?” “阿嬷很好啊。” “吓得我,你就辛苦些好好照顾阿嬷,也不枉她把你带大,需要钱就说,你伯母身体不是很好,我又忙,最近都没时间去看她,辛苦你啦。” “哦。” 三姑脾气好,莹愿意去跟她聊。还没坐下,三姑已经收拾好许多包包,要她带回去给阿嬷。 “你成哥要结婚了,现在房子这么贵,只好先回家住着,大家挤一挤算了。”三姑唠叨着,“对哦,你有没有男朋友啊?” “我啊……”她不知该怎么说好。 康乐院是她最后考虑的地方。她去看过两次,看护小姐很温柔,老人们坐在一起看电视,很开心的样子。 她不是不要阿嬷,莹打算着,半年,最多一年,等在珠海安定下来,就接阿嬷过去。 她对阿嬷说:“阿嬷,我要出差了,要去好长时间。”叹口气,接着说下去,“我送你去一个好玩的地方,等我回来再去接你,好不好?” “好呀。”阿嬷应得很清楚。 有时阿嬷好像什么都明白。 “你放心去做事,我好乖的,你不用心急挂记我,我也不心急。”那天早晨阿嬷穿好衣服,梳好头发,忽地抬头笑笑。莹摸摸她皱皱的脸,轻轻地。 看得出来,阿嬷紧张,一路上手紧紧抓住布包。到了康乐院,要她在大堂长椅上等,莹去办手续,她忙举起手说:“拜拜,拜拜。” 莹笑道:“阿嬷,我还没走呢。” 关于白菜的问题,莹和司务主任有了争吵。 “我阿嬷只吃白菜,其他的瓜菜不吃的。” “她可以尝试一下其他品种嘛。” “不吃白菜,她很容易便血。” “那你想怎样?” “能不能给她开个小灶,每天煮一点白菜。” “这么金贵,干吗要送她来这里呢?” 莹生气,还没来态度就这样恶劣,怎么放心把人托付给他。走出前廊,远远看见阿嬷,孤零零地在椅子上。 别骗自己了,她还能活几年呢。把她放在这里,这半年里她没了怎么办?什么能够弥补?想起幼时,父母早亡,阿嬷就如同亲生爹娘,台风夜步行十几公里为她找牛奶;她感冒,鼻塞喘不过气,是阿嬷用口吸出她的鼻涕;走到哪里她都牵着阿嬷的手,一直牵着,从很小长到很大。世界上只有一个这样的阿嬷。 她擦眼睛,躲在转角擦了一遍又一遍。 “阿嬷。”莹扶住老人的肩。 阿嬷醒觉,以为她要走,连忙举起手说:“拜拜。” 莹牵着她的手说:“这里不好玩,我们一同回家。” 阿峰还是走了。 莹也知道,总有一场伤心的,但阿嬷只有一个。 可在回家的车上,却不禁一路地掉泪。 还好能在阿嬷面前装出笑来。“阿嬷,我回来啰!猜猜我买了什么菜?” “猪肉、白菜,嗯,玫瑰花。” “嘻嘻,对了一半。”她一副调皮轻松的样子,“没有玫瑰花啰!” 装得很辛苦啊,炒菜的时候,她忍很久才抽一下鼻子,装作擦汗去擦眼泪,一直不敢回头。 吃饭的时候,阿嬷从身边捧出一只碟子:“乖孙,不用流眼泪哦,阿嬷给你好多个‘中意你’,好多好多。” 莹低头看去,白色的瓷碟里,盛满一朵朵头脸上仰的小白菜根,那些齐齐切剪的白菜根,像一层层晶莹洁白的苞,瓣瓣曲折婉转,好生生地拥簇着一点翠绿的芯,看上去,竟像是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 (原文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借赡养老人的故事,引起人们对老年人生活和精神的关注,对于逐渐步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 B.大伯和三姑没有真正尽到赡养义务,文章借此委婉地批评了社会上子女逃避赡养责任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 C.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既忠于爱情又孝敬老人的 新时代女孩形象,具有弘扬中华美德的作用。 D.莹放弃自己的爱情而选择亲情,阿嬷选择面对孤寂而让莹追求爱情,小说塑造了祖孙二人坚守传统美德的鲜明形象,具有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意义。 8.请简要概括莹的形象特点。 9.小说为什么要以“白菜玫瑰”为题? 【答案】7.C 8.温柔多情,孝顺善良,善解人意,有牺牲精神,有责任担当。 9.①白菜、玫瑰自然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小说分别以白菜、玫瑰设置亲情、爱情两条线索,展开故事,题目有提示概括小说情节的作用。③白菜、玫瑰将莹置于亲情、爱情的两难选择中,内涵丰富,发人深思,有助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④莹为了阿嬷选择白菜、放弃玫瑰,阿嬷将平凡的白菜制作成宽慰失恋孙女的高雅玫瑰,白菜、玫瑰都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揭示了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C项,“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手法”的表述中,没有肖像描写。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莹最终没有跟阿峰去珠海,而在家孝顺阿嬷,表现出了“孝顺善良,有牺牲精神”的形象特征;她每天带回新鲜的白菜、鱼、猪肉,以及对阿峰的态度,表现出了“温柔多情,善解人意”的形象特征。考生要注意题干“概括”的要求,不需要做出分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考生可从情节、人物、主题、读者等角度思考。把“白菜”“玫瑰”两个关联不大的事物作为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白菜和玫瑰是小说亲情、爱情两条线索,将莹置于亲情、爱情的两难选择中,以之为标题,概括小说主要情节,也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同时,莹选择白菜、放弃玫瑰,揭示了小说人性美的主题。考生要注意做出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題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童元镇,桂林右卫人。万历中为栺挥。总督陈大科以元镇熟蛮事,移广西总兵官,岑溪西北为七山,东南为六十三山,与广东罗旁接。山险箐深,贼首潘积善等据之,久为民患。及罗旁平,积善惧,乞降。为设参将于大峒,兵千余戍之。其后,将领多掊克[注],士卒又疲弱,贼复生心,时出剽。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 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元镇先 以参将戍岑溪,得诸瑶心。至是,积善及其党韦月咸愿招抚自效, 有讹言将剿北科瑶者,诸瑶谓绐己,大恨,遂与孔亮山贼攻韦月,杀之。督抚属元镇讨之。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俘馘千五百有奇,余招抚复业。时府江韦扶仲等亦据险乱,元镇与参政陆长庚谋,募瑶为间,乘夜获其妻子,诱出劫,伏兵擒之。余党悉平。元镇以功增秩赐金。 李化龙大征杨应龙,令元镇督诸土军,由乌江进。 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群闻元镇发乌江,谋纵之渡江,密以计取。监军按察使杨 寅秋言乌江去播不远,宜俟诸道深入,与俱进,元镇不从。于是土军先夺乌江, 贼遣千余人沿江叫骂以诱之。官军既济,复夺老君关。三月望,贼以步骑数千先冲水官军,官军掷火器者又误击己营,阵乱。元镇所部三万人,不存什一。 贵阳闻警,居民尽避入城,远近震动。朝议责元镇败状,令李应祥并将其军,遂合水西、镇雄诸部,直抵海龙囤,竟灭贼。兵初兴,元镇坐逗遛,谪为事官。及是,逮至京,下吏,罪当死。法司援前岑溪功,谪戍烟瘴。遇赦,竟卒于戍所。 (选自《明史·童元镇传》,有删改) 【注】掊克(póu kè):之搜刮民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B.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C.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D.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文中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种名号。 —般由皇帝发起。 B.增秩,指增加俸禄或升官。秩,可以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官阶、品级。 C.望,文中指望日,中国农历将望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如“七月既望”。 D.谪,文中指贬官。表示贬官的词语很多,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元镇熟悉蛮地事务,他因熟悉蛮地事务被派到广西任职,敌寇据险作乱,归附后又因官军腐败而再次叛乱,他使敌寇归附。 B.童元镇平定敌寇有功。瑶族因谣言作乱,他奉命讨伐,大敗敌寇;他参与讨伐作乱的韦扶仲,用计谋抓获了韦扶仲,平定了叛乱。 C.童元镇指挥失误。杨寅秋要他深人进攻敌寇,他不听,指挥军队夺取乌江,后被敌人引诱,最终他所统领的军队几乎全部覆灭。 D.童元镇兵败被贬.朝廷追究他兵敗的情況,命令李应祥统领他的军认;战亊刚起时,他曾因逗留不前,被贬官,兵敗后又被逮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岁饥,粤东亡命浪贼数百 人潜入七山,诱诸瑶为乱。 (2)元镇惮应龙,久驻铜仁不进,屡趣乃行。 【答案】10.D 11.C 12.C 13.(1)碰到年成不好,闹饥荒,广东东边的逃亡流浪的敌寇几百人偷偷进入七山,引诱各瑶族部落作乱。(得分点:会、岁、潜) (2)童元镇害怕杨应龙,长时间驻扎在铜仁不进军,多次催促才出行。(得分点:惮、屡、趣)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画线句子上文说各瑶族认为官府欺骗自己,非常恼怒,就和孔亮的山贼攻打韦月,并杀了他。于是督抚委派童元镇讨伐他们,画线句子说的是贼寇与童元镇双方作战的情形。分别找出写贼寇的句子和写童元镇一方的句子,就可以正确断句了。“贼”“孔亮贼”是名词,“贼伐大木塞道环布箛签”“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就是写贼寇方的句子;“元镇”是人名,“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诸军用火器攻大破之”就是写元镇一方的句子,据此可知答案为D项。画线句子加标点为: 贼伐大木塞道,环布 箛签,元镇佯督军开道,而潜从小径上。孔亮山贼凭高,弩矢雨下。诸军用火器攻, 大破之。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中国农历将望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如‘七月既望’”不正确。望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即农历十五。“既望”是农历的十六,“七月既望”是农历七月十六。农历每月的初一称“朔”。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杨寅秋要他深入进攻敌寇”错,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原文为“监 军按察使杨寅秋言乌江去播不远,宜俟诸道深入,与俱进,元镇不从”,意思是“监军按察使杨寅秋说乌江离播州的不远,应该等各路军队深入后,和他们一起进军,童元镇没听从”,应是杨寅秋要他等各路军队深人后,一起进攻敌寇,而童元镇没有听从。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会”,恰好,正赶上;“岁”,年成;“潜”,偷偷地。(2)“惮”,害怕;“屡”,多次;“趣”通“促”,催促。 参考译文: 童元镇,桂林右卫人。万历年间担任指挥。总督陈大科因童元镇熟悉蛮夷事务,改任广西总兵官。岑溪西北是七山。东南是六十三山,和广东罗旁相邻。山险竹深,敌寇头目潘积善等人占据此地,长期成为百姓的祸患。等到广东罗旁被平定,潘积善害怕,请求投降。为此在大峒设参将。一千多士兵守在那里。从此以后,将领大多搜刮民财,士卒又疲惫羸弱,敌寇又生叛心,常常出来杀戮抢劫,碰到年成不好,闹饥荒,广东东边的逃亡流浪的敌寇几百人偷谕进入七山,引诱各瑶族部落作乱。童元镇先任命參将守岑溪.获得瑶族的欢心。到这时,潘积善和他的同党韦月都愿意归附效力。 有谣言说将要剿灭北科瑶。各瑶族认为官府欺骗自己,非常恼怒,就和孔亮的山贼攻打韦月,并杀了他。督抚委派童元镇讨伐他们,敌寇砍伐大木头堵塞道路。四周布满竹签。童元镇假装督促军队开道,而暗中从小路进兵。孔亮的山贼凭借地势高,箭头如而雨般射下。各路军队用火器进攻,打败贼寇。俘获斩杀山贼一千五多。其余的招安恢复旧业,当时府江韦扶仲等人也占据险地作乱,童元镇和参政陆长庚谋划,招募瑶民为间谍,趁夜俘获韦扶仲的妻儿,引诱他出来抢劫,埋仗士兵抓获了他。剩余同党全部平定。童元镇因功劳提升官阶,并被赏赐金银。 李化龙大举讨伐杨应龙。命令童元镇统領各路地方军.从鸟江进军,童元镇害怕杨应龙.长时间驻扎在铜仁不进军.多次催这才出行,敌寇听到童元镇从乌江出发,谋划放官军渡江,秘密用计取胜,监军按察使杨寅秋说乌江离播州的不远,应该等各路军队深入后,和他们一起进军,童元镇没听从。于是地方军先夺取乌江。敌寇派一千多人沿达叫骂.来引诱官军。官军渡过乌江后.又夺取了老君关,三月十五日,敌寇用步兵和骑兵几千人先冲士官军,官军投火器的误击自已的军营。军阵大乱。童元镇所率领三万人,剩下的不足十分之一。 贵阳听到警报,居民全部躲避进城,远近震动。朝廷议论追究童元镇兵败的情况。命李应祥一并统领童元镇的军队,于是会合水西,镇雄各部兵马,直抵海龙囤,最终消灭了敌寇,战事刚起时,童元镇因逗留,被贬为事官。到这时,被抓到京城,交付法官审讯,论罪判处死刑,法司官引童元镇前面在岑溪时的功劳,流放守卫边远地区。碰上赦免,最终在守卫处 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成都府(节选) 杜甫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策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注】乾元二年(759年),肃宗初立,局势未稳。诗人举家从同谷岀发,艰苦跋涉,终于在年底到达 成都。本诗作于诗人初到成都之时。曾城:即重城。成都有大城、少城,故云。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成都城市风貌、物候特征,表现了城市的富庶繁华与气候温和。 B.三四句从听觉角度写城市的声色之娱,喧嚣嘈杂令诗人心生不悦,无所适从。 C.结句诗人联想到自古羁旅之人,将自己置于时间洪流之中,扩宽了诗歌的意境。 D.全诗时空交错,既写城郭、星空等空间景物,也使人觉察到黄昏至月升的时光流逝。 15.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14.B 15.①初到成都的欣喜:诗人举家迁徙,暂得栖身之所,成都的繁华、气候的温和,令他心感欣慰;②局势动荡,故土难回的忧伤:成都虽美,终非故土,鸟雀犹归巢,而茫茫中原,关山阻隔,他不知道自己何日才能回去;③试图摆脱忧思的宽慰:诗人遥望星空,愁思怅惘,又想到羁旅之愁自古难消,安慰自己不必长久萦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喧嚣嘈杂令诗人心生不悦”说法错误,诗人只是认为成都虽好并非故土而已。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赏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 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注意根据诗句“曾城填华屋”“信美无与适”分析“初到成都的欣喜之情”,根据“中原杳茫茫”分析“局势动荡,故土难回的忧伤”;根据“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分析“试图摆股忧息的宽慰”。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打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指出宋荣子能够将世人的“誉”和“非”置之度外,就已经达到了一种______,____的境界,但他仍然未达到逍遥游的真正境界。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两句写 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因为作者想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3)《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 。 【答案】(1)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2)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3)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辩、、翳翳、抚、盘桓、潦水、寒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审美内涵,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凝练为中国精神__________的一部分。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叫作《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长卷徐徐展开,令世人__________。这一巨作是如何穿越近千年的历史,近乎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从材料物性的角度分析,一是载体的质量上乘,二是颜料及绘画手段的独特性。( ),大众则会惊叹,中国古代绘画的色彩如此鲜艳美丽、绚烂多彩,和脑海里出现 的水墨山水、梅兰竹菊等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国人的色彩观深受老子与庄子的影响。他们认为,__________令人眼花缭乱,苍茫的 天空并非其本来色彩,而是因为太远了无法看清。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终极一切概念归为“黑”与“白”,将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我们如果不能从技法和材料的视角领悟古人,就难以领略双林寺__________的彩塑,难以理解《游春图》和《千里江山图》内在的美学意蕴与独特的表达技巧。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或缺 叹为观止 五光十色 精彩绝伦 B.举足轻重 叹为观止 万紫千红 精彩绝伦 C.不可或缺 拍手称快 万紫千红 出神入化 D.举足轻重 拍手称快 五光十色 出神入化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专业人士看到这幅画,着眼于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 B.对于这幅画,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被专业人士看重 C.看到这幅画,专业人士着眼于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 D.专业人士着眼于这幅画的技法揣摩、色彩渲染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终极一切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B.把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使中国人过早地导致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C.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D.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会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答案】17.A 18.C 19.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不可或缺:不可缺少,引申为非常重要。举足轻重:只要脚稍微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一般指人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此处指“中国精神”,故选用“不可或缺”更合适。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好的事 情结局使人感到满意。此处是对绘画作品的赞美,应用“叹为观止”。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颜色光彩鲜艳多色。万紫千红:百花齐放,色彩艳丽,多指繁盛的春色,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根据后面的“眼花缭乱”判断此处应该主要是说颜色的丰富多彩及变化,故“五光十色”更恰当。 精彩绝伦;精致巧妙,无与伦比。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出神入化”的对象应当是人,故选“精彩绝伦”恰当。 故选A。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从括号后面的分号可知,所填内容和下文构成并列关系,而从内容看,二者都是在描述看到这幅画时的反应,故可首先排除掉A项、D项; 再比较剩余两项,B项句式与下文不协调,故排除。 故选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语序不当,应是“一切终极概念”。 B项,“使中国人过早地导致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删掉“导致”。 D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可在“一切”前加上“把”或“将”。 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而这些诗章又反过来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古诗词虽然“曲高”,②___,国人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这共同的经历和记忆,③___。《中国诗词大会》正是带着这种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的精神之旅。 【答案】 ①中华民族创作了华彩诗章 ②但是“和者众” ③铸造了民族的文化基因 【解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 能力。第一处,从后面“而这些诗章又反过来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可见前面应是说中华民族创作了这些诗章。第二处,前面说“古诗词虽然‘曲高’”,可见此处应是转折关系,后面相应的应是“但是……”,由“曲高”可以联系“和寡”,但因有了转折关系的存在,后面应是“和寡”的反面,即“和众”。第三处,前面说“这共同的经历和记忆”,后面应是这些经历和记忆的价值。 21.下面是一封投稿函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首先非常荣幸和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读我的来信,我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平时酷爱写作。近日看到杂志社发布的征文大赛资格选拔活动通知,现发来拙文一篇,供各位老师费神评阅。希望我的稿件能得到您们的垂青。无论入选与否,还望看一看。本人不胜感激!再次感谢! 【答案】①“位”改为“名”;②“费神”改为“着力”;③“垂青”改为“重视”或“喜爱”;④"看一看”改为“审阅”;⑤“您们”改为“你们”或“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一位”,是对人的敬称,语气比较敬重。“一名”,指称职业性人物,感情较为平淡。把“位”改为“名”。“费神”,指费心,劳神。修饰“批阅”,可以改为“着力”。“您”用于复数时不加词尾“们”,两个人称“您俩”或“您二位”,三个人称“您仨”或“您三位”,三个人以上称“您诸位”。把“您们“改为“你们”。“垂青”,表示尊重爱悦。谓以青眼相看,表示重视或见爱。结合“我的稿件”分析,改为“重视”或“喜爱”。“看一看”,口语化,改为“审阅”。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要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弘扬“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往往正蕴藏在历代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精神气节中:孔子、庄子、陶渊明、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岳飞…… 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中国精神”?请结合材料中的两三个典型人物,谈一谈你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中国的精神 中国,这个孕育了五千年的孩子,从繁荣走向毁灭,又从毁灭走向繁荣,一次次打击让这个“孩子”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有人说他在腐朽,我说,没有!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之中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精忠报国的岳飞,写下浩气长存的《正气歌》的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李大钊,都说明了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与刚正不阿同行!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时刻有着面对诱惑时的那份坦荡!这正是五千年文化所孕育出的不朽精神!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顾客在网上购物,看到一台相机后,想买但又不放心。于是网络店主回复了一封邮件,讲述了这个唐山店主的父亲,在地震中为了完成对朋友的承诺,为了一台相机而死在了废墟中……这份足金的诚信,在生命与诺言之间,从容地选择,然后,死亡。这是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吗?一台相机用生命来换,这超乎想像的事迹,说明了中国,不会腐朽的传奇! 司马迁,《史记》的作者,有人知道他写《史记》过程中的艰难,但是他还经历了更严酷的摧残,受到“宫刑”……这是对人心的扼杀,肉体的毁灭,但司马迁在痛苦过后,继续了《史记》的编写,最终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巨作!是啊,即使身心受到多大的摧残,但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国来说,这是对人的磨练,是中国告诉我们要坚强! 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了。中国这个国家积极应对,救出了一名名中华子孙,血脉相连的中华儿女情,让我们一起面对这次巨大的考验!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死亡人数仍然在增加,而被救人数也在增加…… 面对亲人的离去,死亡的恐惧,中国人用更加坚决的态度来面对,让在废墟下的人创造了7天6夜的世界记录。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渴望与不放弃的精神,中国胜利了!这是人呢吗对祖国的回报!感谢中国给我们这永不放弃的希望! 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份朴实,这是中国给我们的最好礼物。有了这份朴实,到困境面前,我们总能不紧不慢的度过困境。同样的一件事,中国人一定会埋头苦干,直到完成,这就是朴实;不攀比,这就是朴实;不骄傲也不低头,这就是朴实…… 你曾仔细听过风流过水的声音吗?那是多么美妙而和谐的旋律,没有词可以形容她。我知道,那是中国在“欢笑”,纯洁的笑声,回荡在耳际。中国,纯洁的净土,孕育了炎黄子孙,给了我们一切,自己却不求回报,这才是真正的中国! 中国,不会腐朽!因为她饱含天地灵气,拥有美好品质,坦荡,诚信,坚强,不屈不挠,永不放弃……这些精神,不也正说明了,中国,永不腐朽!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现提出“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然后分析原因: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要弘扬“中国精神”;再分析如何获得“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往往正蕴藏在历代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精神气节中,再提出写作要求从“孔子、庄子、陶渊明、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岳飞”中选取两三个人物,谈谈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可见写作首先要选取人物,然后谈他们的“精神”,再分析其“中国精神”对自己的启示,如孔子、司马迁结合可谈“做事“要‘有为’当先”;杜甫、陆游、岳飞组合可谈“精忠报国,心忧天下”;庄子、李白、苏轼、陶渊明组合可谈“要求有一个淡泊、豁达之心”。行文时注意现提出观点,然后结合人物的事迹谈其“精神”,再分析其当代的意义,做到中心明确,符合题目的任务要求。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