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全国)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全国)5

‎2019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学案(全国)‎ 一、请为下面文段或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1.美与丑 杨 子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 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 行 贤 而 去 自 贤 之 心 焉 往 而 不 美。‎ 答案: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参考译文】‎ 杨朱路过宋国,宿于旅店,看到旅店老板有两个老婆,那个长得丑的受到宠爱,长得美的却受到冷淡。杨朱问这是什么缘故。旅店的老板说:“美的自认为美,我就不觉得她美了;丑的自己知道丑,我就不觉得她丑了。”杨朱便对他的学生说:“做贤德的事而抛弃自以为贤德的心理,到哪里会不受到赞美呢?”‎ ‎2.郢书燕说 郢 人 有 遗 相 国 书 者 夜 书 火 不 明 因 谓 持 烛 者 曰 举 烛 云 而 过 书 举 烛 举 烛 非 书 意 也 燕 相 受 书 而 说 之 曰 举 烛 者 尚 明 也 尚 明 也 者 举 贤 而 任 之 燕 相 白 王 王 大 说 国 以 治 治 则 治 矣 非 书 意 也 今 世 举 学 者 多 似 此 类。‎ 答案: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参考译文】‎ 郢国有一个人写信给燕国的相国。他是在晚上写的,灯光昏暗,于是对身边举烛的侍从说:“举烛。”可是不小心把这句话写到信里面去了。其实,“举烛”并非写这封信的意思(或目的)。燕国的相国收到信,理解为:举烛的意思乃是,追求光明,也就是要选拔贤德的人来加以任用。燕国的相国于是告诉了燕王,燕王大喜,以此来治理国家,国家因此得到治理。虽然这样得到的效果很好,但是根本就不是原来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很多也是这样的。‎ ‎3.知人善任 郑 国 将 有 诸 侯 之 事① 子 产 乃 问 四 国 之 为 于 子 羽 且 使 多 为 辞 令 与 裨 谌 乘 以 适 野 使 谋 可 否 而 告 冯 简 子 使 断 之 事 成 乃 授 子 太 叔 使 行 之 以 应 对 宾 客。‎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 ①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答案: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参考译文】‎ 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4.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 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参考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5.鲤鱼跳龙门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B.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C.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D.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答案:D ‎【参考译文】‎ 龙门山,在黄河以东的地界。禹治洪水来到这里,把山从中凿断,成为一扇门的外形,大约有一里光景。河水从中间汹涌地流下,两岸连车马都不能通行。每年暮春三月,就有无数黄颜色的鲤鱼,从江海和河川争先恐后游到龙门来。一年当中,能够跳上龙门的,不过七十二尾。刚刚跳上龙门,就有云和雨伴随,天火又从后面去烧它的尾巴。尾巴一烧掉,它就真的变成龙了。‎ ‎6.王戎死孝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B.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C.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D.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解析:本句的人名出现较多,大多作主语或宾语,如仲雄、和峤、王戎,还有陛下这一称呼,这些都是断句的重要依据。‎ 答案:C ‎【参考译文】‎ 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两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对刘仲雄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7.齐人说靖郭君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自得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战国策·齐策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自得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D.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自得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C.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自得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D.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自得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答案:A ‎8.树难去易 夫 杨 横 树 之 即 生 倒 树 之 即 生 折 而 树 之 又 生 然 使 十 人 树 之 而 一 人 拔 之 则 毋 生 杨 矣 夫 以 十 人 之 众 树 易 生 之 物 而 不 胜 一 人 者 何 也 树 之 难 而 去 之 易 也。‎ 答案: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 ‎【参考译文】‎ 杨树,横着栽它可以长,倒着栽也可以长,折断它也可以长。但是如果让十个人栽树,一个人在后面拔,那么就没有一棵树可以成活生长了。以十人之多,栽容易生长的东西,却不能够胜过一个人的力量,什么原因呢?栽树难而拔树容易呀。‎ 二、用“/”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1.夫 物 不 产 于 秦 可 宝 者 多 士 不 产 于 秦 而 愿 忠 者 众 今 逐 客 以 资 敌 国 损 民 以 益 仇 内 自 虚 而 外 树 怨 于 诸 侯 求 国 之 无 危 不 可 得 也 答案: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2.吴 起 为 魏 将 而 攻 中 山 军 人 有 病 疽 者 吴 起 跪 而 自 吮 其 脓 伤 者 之 母立 泣 人 问 曰 将 军 于 若 子 如 是 尚 何 为 而 泣 对 曰 吴 起 吮 其 父 之 创 而 父 死 今 是 子 又 将 死 也 今 吾 是 以 泣 ‎ 答案: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立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今吾是以泣 ‎3.富 贵 名 誉 自 道 德 来 者 如 山 林 中 花 自 是 舒 徐 繁 衍 自 功 业 来 者 如 盆 槛 中 花 便 有 迁 徙 兴 废 若 以 权 力 得 者 如 瓶 钵 中 花 其 根 不 植 其 萎 可 立 而 待 矣。‎ 答案: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参考译文】‎ 世间的财富地位和名声,如果是通过提高品行和修养所得来,那么就像生长着的漫山遍野的花草,自然会繁荣昌盛绵延不断;如果是通过建立功业所换来,那么就像生长在花盆中的花草,便会因为迁移变动或者繁茂或者枯萎;如果是通过玩弄权术或依靠暴力得到,那么就像插在花瓶中的花草,因为没有根基,花草就会很快枯萎。‎ ‎4.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_大_寒_砚_冰_坚_手_指_不_可_屈_伸_弗_之_怠_录_毕_走_送_之_不_敢_稍_逾_约_以_是_人_多_以_书_假_余_余_因_得_遍_观_群_书。‎ 答案: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三、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 ‎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有时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 答案:(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四、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   晏子死景公操玉加于晏子而哭之章子谏曰非礼也公曰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邑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哀尽而去。‎ ‎——《晏子春秋·外篇下》‎ 答案:晏子死/景公操玉加于晏子而哭之/章子谏曰/非礼也/公曰/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邑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哀尽而去。‎ 五、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   汝 独 不 闻 邪 昔 者 海 鸟 止 于 鲁 郊 鲁 侯 御 而 觞 之 于 庙 奏 九 韶 以 为 乐 具 太 牢 以 为 膳 鸟 乃 眩 视 忧 悲 不 敢 食 一 脔 不 敢 饮 一 杯 三 日 而 死 此 以 己 养 养 鸟 也 非 以 鸟 养 养 鸟 也。‎ ‎(取材于《庄子·至乐》)‎ 答案:汝独不闻邪/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参考译文】‎ 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吗?从前一只海鸟落到鲁国都城的郊外,‎鲁国国 君把海鸟迎接到朝堂里献上美酒,演奏九韶之乐作为娱乐,用最高祭品牛羊猪作为膳食。海鸟却眼花缭乱忧伤悲戚,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这是按照养活自己的办法养鸟,不是按照养鸟的办法养鸟啊。‎ 六、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知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其 时 也 夫 施 吉 报 凶 谓 之 命 施 凶 报 吉 谓 之 幸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答案: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为 恶 者 得 祸∕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知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非 我 也∕其 时 也∕夫 施 吉 报 凶 谓 之 命∕ 施 凶 报 吉 谓 之 幸∕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七、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不超过8处。‎ ‎   太宗欲相陈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答案: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八、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论语·为政第二》)‎ ‎【注】 ①孟懿子,姓孟孙,名何忌。‎ 答案: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参考译文】‎ 孟懿子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孟武伯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心。”‎ 子游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至于狗和马,也都会有人养;如果内心不敬,又用什么来区别这两者?”子夏问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受,仅这样做就能把它当成孝吗?”‎ 九、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于三代之英而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所遇皆穷固不能无感慨。而不学无识者流,且谓诽君谤主,不妨尊为文辞之宗焉,大义何由得明,心术何由得正乎?‎ ‎(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1)文中所称的“骚与史”是指哪两部著作?‎ ‎ ‎ ‎ ‎ ‎(2)这段文字批驳了“不学无识者流”的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 ‎ ‎ 答案: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于三代之英∕而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所遇皆穷∕固不能无感慨。‎ ‎(1)《离骚》《史记》‎ ‎(2)骚与史(或“屈原司马迁”)是文辞之宗。‎ ‎【参考译文】‎ ‎《离骚》和《史记》堪称千古以来最完美的文章,它们之所以能达到最高的境界,是因为(作者的)情怀直追夏商周三代的精英,并致力推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但他们的遭遇都很困厄,自然不会没有感慨。那些学问不专精又没有见识的人,还认为《离骚》与《史记》虽然讥刺毁谤君主,并不妨碍它们被尊奉为文辞的宗师,(如此)《离骚》《史记》承载的大义怎么能够得到彰显,世道人心怎么才能得到端正呢?‎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处断句。‎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_其_先_表_之_时_可_导_也_今_水_已_变_而_益_多_矣_荆_人_尚_犹_循_表_而_导_之_此_其_所_以_败_也_今_世_之_主_法_先_王_之_法_也_,有似于此。‎ 答案: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 ‎【参考译文】‎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暴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夜间过河,淹死了一千多人,士兵惊吓的(惊呼声)如城上的房屋倒塌一样。先前测量时,是可以渡水的;但大军过河时,水位已涨高了,楚国人还是按照原来的标记渡水,这就是他们惨败的原因。当今的君主效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就像这种情况。‎ 十、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 ‎(1)《诗品》与刘勰的《   》均为齐梁时的文学批评名著。《诗大序》中将赋、比、兴与   合称为“六义”。‎ ‎(2)选段最后一句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答案: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1)文心雕龙 风、雅、颂 ‎(2)赋和比、兴要结合起来使用(相济为用)‎ ‎【参考译文】‎ 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弘扬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味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没有归宿,就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大_丈_夫_所_守_者_道_所_待_者_时_时_之_来_也_为_云_龙_为_风_鹏_勃_然_突_然_陈_力_以_出。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 ‎(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1)请写出元九的姓名。‎ ‎ ‎ ‎(2)写出白居易所发起的诗歌运动的名称及其主张。‎ ‎ ‎ ‎ ‎ 答案: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 ‎(1)元稹 ‎(2)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事忠告》二则(节选)‎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对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事,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标志词,如“若、何、矣”等。‎ 答案:A ‎【参考译文】‎ 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如果说:“他们自己不去整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辈说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