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第02课+典型例题-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第02课+典型例题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探究传主身上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主要有以下角度及其探究策略: 1.探究传主的人格魅力(思想品质)等。 这类探究,同前面的信息筛选概括区别不大,但它要求对文本材料“深耕细作”,化事为理,多角度多层面地概括、评价。 2.探究传主成为伟大人物、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这类探究,也同前面的原因信息筛选概括差不多,多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入手探究。 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社会的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 3.探究传主身上蕴含的时代精神。 这类探究,首先应联系时代和社会特点,看看当今时代的主流精神是什么,然后从文本中找出能体现这种精神的传主材料加以分析。如前面第1题就属此类。 4.探究传主给人的启示。 这类探究,俗称启示类探究,先要全面梳理传主的成长经历,感悟其心路历程。注意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因素对人生发展的意义。进而抓取最能反映传主精神实质和人生价值、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材料进行分析,看这些典型事实对传主发展的积极作用。再由对传主的特点和事实材料的分析,归纳出能体现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关键词语。对传主其人其事,抽象化概括,提取人生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获得个性化理解;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分析其现实意义。必要时可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本,联系社会分析这种品质对他人、时代、社会的意义及影响。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范旭东:崛起于荒原的中国化工之父 张定国 范旭东出身湖南湘阴县城一个书香门第,年幼时父亲早丧,家道迅速败落。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第02课+典型例题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探究传主身上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主要有以下角度及其探究策略: 1.探究传主的人格魅力(思想品质)等。 这类探究,同前面的信息筛选概括区别不大,但它要求对文本材料“深耕细作”,化事为理,多角度多层面地概括、评价。 2.探究传主成为伟大人物、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这类探究,也同前面的原因信息筛选概括差不多,多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入手探究。 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社会的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 3.探究传主身上蕴含的时代精神。 这类探究,首先应联系时代和社会特点,看看当今时代的主流精神是什么,然后从文本中找出能体现这种精神的传主材料加以分析。如前面第1题就属此类。 4.探究传主给人的启示。 这类探究,俗称启示类探究,先要全面梳理传主的成长经历,感悟其心路历程。注意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因素对人生发展的意义。进而抓取最能反映传主精神实质和人生价值、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材料进行分析,看这些典型事实对传主发展的积极作用。再由对传主的特点和事实材料的分析,归纳出能体现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关键词语。对传主其人其事,抽象化概括,提取人生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获得个性化理解;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分析其现实意义。必要时可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本,联系社会分析这种品质对他人、时代、社会的意义及影响。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范旭东:崛起于荒原的中国化工之父 张定国 范旭东出身湖南湘阴县城一个书香门第,年幼时父亲早丧,家道迅速败落。 1900年,在上海湖南同乡会资助下,范旭东随同一群湖南籍青年男女搭乘巨轮赴日本留学,他当时还不满十七岁。 在日本,范旭东目睹了明治维新带给社会的巨大变化,开始发奋学习。他先在普通中学读书,后考入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堂。这是一所大学预科学校。当时范旭东的志愿是“习造兵”,即学习军事技术,他认为贫穷落后的中国只要军事强大,便可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正当他专心习军救国时,一件小事竟使他的人生航向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一天下午,第六高等学校校长酒井佐保对全校师生发表演讲,盛气凌人地大谈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沙俄的“伟绩”。演讲完毕,范旭东当面求教这位狂妄的校长,不料却遭到酒井佐保的嘲讽:“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话虽不多,却如同一把铁锤重重砸在他的心上。当日深夜,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后幡然醒悟,中国要军事强大,首先要工业发达,只有投身发展工业,才是救国之道。最终他下定决心报考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入学不久,他便在一张照片背后写下:“我愿今后寡言力行,摄像作立誓之证。”又在旁边加写:“时方中原不靖,安危一发有感而记此,男儿男儿,切勿忘之。”从此更加发奋苦读。 1910年,范旭东大学毕业,京都帝国大学以重金留他在日本,但他毅然于1911年回国。当时在中国,连火柴、食盐、铁钉这类小商品全都是进口洋货,而范旭东却在天津渤海岸边看到堆积如山的海盐被装上巨轮运往外国,加工成食盐后再运回中国高价销售。为此,他四处奔波筹集到五万元资金,建起我国第一座精盐厂,厂名“久大”,寓意民族工业永远发扬光大,厂址设在塘沽。他运用化工技术很快将大量海盐提纯为雪白的食盐,定名“海王牌”,一举打破了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独霸中国食盐市场的现状。到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久大精盐公司年产精盐十五万担,因价廉质优而销路日广。 欧战造成洋碱紧缺,英国卜内门公司囤货不卖,碱价暴涨,而许多生活用品如肥皂、纸张、印染、玻璃等的生产均需要碱。范旭东伫立渤海岸边,面对大批盐坨(制碱主要原料是盐)不禁仰天喟叹:“身为化学家,面对这样丰富的工业盐而不起雄心非丈夫也,我死后还愿意埋在这个地方。”之后,他筹资四十万元在天津成立永利制碱公司。 范旭东一面派人赴美国购置制碱机器,一面兴建制碱工厂。1921年底,碱厂建成,但投产后却很不顺利,机器故障和产品不合格问题困扰着他。恰在这时,侯德榜博士留美归,不久被聘为永利制碱公司总工程师。从此,范旭东如虎添翼,信心倍增,至1926年底,公司所产碱颜色渐白,日产纯碱三十六吨,并与英国卜内门洋碱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此后,“红三角”牌(商标沿用至今)纯碱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洋商自叹弗如。 1926年,美国费城举办了万国博览会,经过严格评选,“红三角”牌纯碱荣获该届博览会金奖。这是中国工业产品首次获此殊荣。 1934年初,范旭东将永利制碱公司更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1935年,创建中国首座合成氮厂--南京永利铔厂。该厂建成投产的消息如七级大地震般震惊了全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做梦也没想到贫穷落后的中国能建造出远东第一大厂,且机器一流、产品质量一流。国外媒体把这座工厂誉为中国现代化工的里程碑。 然而,风云诡谲,时局突变,工厂投产不久,全面抗战爆发,日寇飞机在1937年9月至11月间,连续多次对永利铔厂狂轰滥炸,许多进口机器被毁,硫磺堆场火光熊熊,工厂陷入瘫痪。同年底,范旭东含辛茹苦创建的天津永利碱厂、南京永利铔厂、久大精盐厂等相继落入日寇手中,日本三菱公司抢占了工厂后,将永利改名“永礼”。日伪汉奸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纷纷劝诱范旭东参与“大东亚共荣圈”建设。傲骨高风的范旭东断然拒绝卖国求荣,严厉叱责道:“宁可举丧,也不求存。”还有人建议他悬挂英国米字旗保护民族工业,他亦婉拒:“如此拒狼引虎,绝无可取之处。” 1945年10月4日,范旭东便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在中国近代企业中,范旭东是个拓荒者,请简要谈谈范旭东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并选择其中一点,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案】 原因① 有矢志报国的动力,发奋苦读,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② 有高瞻远瞩的眼 光,能够抓住问题关键,寻找创业突破口,③ 具有百折不回的勇气,不服输,敢打拼。④ 善于用人,慧眼识才。 例二:(2015新课标全国2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 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 ①超越党派立意,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自关心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 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志军有方,视死如归。(每点都结合文章的具体实例分析)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探究可分为三个步骤: 1.亮出自己的观点 这个观点可以是题目规定的,也可以是探究者对文本中的某些问题自己得出的。 2.寻找支持理由 理由必须来源于材料,必须于文有据,于情合理。 3.建立联系 要尽最大的可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与探究的问题建立起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后依照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顺序分条逐层地展示出对探究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在这个展示中让自己见解的正确性或合理性得到证明。 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风雨乐清贫 生死系医学 ——记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黄家驷 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35岁时死于大咯血。他5岁丧父,5个叔伯亦相继因病早逝,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要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少年时代,黄家驷不满足私塾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竟提前两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任外科住院医师。他曾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 1941年,他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求学。黄家驷基础扎实,在导师指引下较快掌握胸外科技术,于1943年获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全美专家考试取得外科专家称号。留美期间,黄家驷还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每两周组织一次中国建设讨论会,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聘任,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他迫不及待搭乘太平洋上第一班通航的美军运输机回国。三天三夜的颠簸飞行,在印度转机叶行李丢失,但完整无缺地带回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设备。 回国后,他一面在上海医学院执教,一面在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从事胸外科的创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与上海第二医学院和上海市南洋医院协作,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并亲任院长。多年来,虽然担负重要的行政工作,但总是坚持在医疗第一线。他行医近50年,亲自为数以千计的工人、农民、军人及领导干部做过手术。 黄家驷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事业。1959年,他在北京创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这是我国唯一的八年制医科大学,先后担任校长、名誉校长,亲自主持研究决定了建校方针、教学计划以至校舍建设、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等问题。现在国内的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像石美鑫、苏应衡、钱中希、林尚清、钱定一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培养和指导。 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北京协和医院著名胸外科医生方国栋回忆了一件往事: 1970年夏天,毕业分配去向宣布后的一天,黄老师带我到他在外交部街的家里。知道我添置行装有困难,毕业分配后也不再回上海家里而直接赴西北,年逾花甲的黄老师亲自爬上闷顶子,递出一只旧的藤条箱说:“这个箱子你拿去,做你去西北的行装。”尤为珍贵的是,黄老师还找出人民卫生出版社留给他的、由他主编的《外科学》(上、下)和《外科学各论》送给我。黄老师还在每本书的首页都写上“国栋同学批评指正”,并签上他的名字“家驷”。知道我酷爱读书,他殷切地期望我到西北后坚持自学下去。带着黄老师赠送的这些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肩负着黄老师的教导和希望,我来到了当年的古城武都。正是黄老师这种深藏的关爱之心让我在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倍感温暖而不气馁。 “如何使祖国的医学事业尽快发展,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黄家驷是知行合一的医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许多新兴学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门独立学科。黄家驷以极大热情担负起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于1979年在重庆召开会议,成立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他被任命为组长。 晚年的黄家驷虽退居二线,仍精神饱满地专注于医学事业,争分夺秒地笔耕。由于《外科学》要大量充实内容,再版将成为大型外科参考书。他日以继夜查阅文献,先写成《胸部损伤》一章作为蓝本,赶在5月份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召开《外科学》编委会讨论第四版的编写计划。5月13日他按时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5月14日主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在赴会途中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终年78岁。 黄家驷逝世后,《外科学》编委会决定由吴阶平、裘法祖两位教授继续他的主编工作。为纪念黄家驷对发展外科学的卓越贡献,编委们一致决定此书定名为《黄家驷外科学》。中华医学会追授予黄家驷“胸心血管外科科学进步贡献奖”以表彰他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我国胸心血管外科的突出贡献。 相关链接 ①黄家驷,江西省玉山县人,生于1 906年,1 933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5年在上海创建胸腔外科,他主编的《外科学》等著作,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足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 ②“文革”中,他因“复辟旧协和”挨批;过后,他竭尽全力于医大的复校和老三届学生的成长、回炉、招研和放宽考研的年龄限制等,以及后来开展国际交往,学术交流,送出去、请进来……对学生、同事和朋友,他都是尽其所能,有求必应。 “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黄家驷在治学、行医和处世等方面堪称楷模。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就以上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示例:①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治学当如黄家驷,面向世界,不断超越。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年轻一代更应严谨治学,以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为科学发展做出贡献。②济世担当——金钱名利无法成为成功的内在驱动力。行医当如黄家驷,生命不息,仁心不止。只有心系人民的福祉,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够在各自领域不断进步与发展。③志存高远——远大的抱负与理想是攀登事业高峰的必要条件。处世当如黄家驷,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只有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深深扎根于脚下这片热土,你的人生才会焕发异样的光彩。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是对黄家驷一生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文本中的问题,表达个人的见解答题4要领 1.明确观点 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一是明确选择性观点,即题干已提供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只要选择其一种“赞同”或“不赞同”即可;二是明确亮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题干并没有给出观点以供选择,只要给出“启示”等一些关键词语,这时必须明确自己个性化的观点。 2.引据论述 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有条理地陈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3.联系现实 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除了引用文本,还要合理联系生活现实。(“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 4.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例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白纸上作戏,世故里写真 ——记连环画家贺友直 舒靓芫 2016年3月16日晚20时30分,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4岁。 说起“泰斗”一词,先生生前特地翻过《辞海》:“哪里是泰山北斗啊,看了心就慌了,哪能敢当啊?画画的,够得上‘画家’已经蛮吃力了,更勿要讲是‘大师’来。” 他认为自己只是画家,而且不敢是“专家”,只是在连环画方面的“内行”。 有人曾形容,写老上海没人写得过张爱玲,拍老上海没人拍得过王家卫,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先生说:“我不敢当。我是从社会底层出来的人,有直接的感受,所以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 1938年先生初到上海,他先在亲戚开的小工厂做工,后在印刷厂学徒,各行各色人等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那个年代的生活艰辛,工作乏味,他的乐趣是“一个月发一次零用钱,除去剃头洗澡,佘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对身边人群、事态的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 先生说过:“我来自民间,所以我懂得斗升小民关心啥。”所以,他把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变成了连环画——《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展示了20世纪上海各行业人物的典型形态和表情,这“三百六十行”的连环画也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华君武先生称先生“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冯其庸先生则称先生的“画笔实亦史笔”。 抗战时期,先生印象中的上海是一席“畸形的”盛宴:穷人、富人、外国人,混在一起避难;戏院、餐馆、舞厅、妓院,各种纸醉金迷的行当争先恐后地兴起。 如今再没了那畸形的繁华,先生感慨道:“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画连环画是当做饭碗的。1996年我的一个连环画展名字叫《谈情说爱》,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的非常投入,画什么像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生活底子。”他坦言:“现在艺术浮躁得很,不少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如果说画里的作戏,是老先生独立于大众而创造,那么画外,先生则过着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从不作戏给任何人看。 任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时,先生原来住于一个“容纳了108将的大办公室”。他不爱去那种划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新式办公室,他比喻说“把人放进冰箱格子”一样,还为此画了一张《最没有人性的格局》。 1955年,先生一家搬进巨鹿路一间30平米的一居室。画画、见客、饮食、起居都在这里,真是“一室四厅”。屋子不大,打扫起来也不麻烦,家里不用保姆,先生吃的是老伴为他烧的饭,两老一个月退休金加起来,总也花不完。先生拍拍胸口,笑称虽然“买不起房”,但生活上“不差钱”,“天地之大,全在心中”。 先生的生活中,自有一件顽皮可爱的事——爱喝老酒。每天中午和傍晚两个时段,他定会“呡几口老酒”。这个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老酒,是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 。每每有熟络的学生去家中做客,总能看到这个老人惬意地呡酒,就像《乘风凉画》里的那位老爷们儿一样,“快活赛过神仙”。 人世间到处都是歌哭与悲欢的交替。在先生真性情的生活中,除了乐得自在,也有另一面。 先生的画传《贺友直自说自画》,就说到过一些关于特殊期间的事情。两年都待在牛棚中,先生始终惦记着家人和孩子们。一次,妻子给他带来一罐辣酱,怕别人看出里面放了肉,就把肉丁切成了肉末。先生看着这些为他精心准备的食物,想着自己无法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们,他忍不住地嚎啕大哭。 从牛棚出来以后,先生回家头一桩事就是坐在家中餐桌上,喝老伴为他温的酒。三个幼小的女儿就围在桌边看他吮酒。画到这幅画面,先生忍不住泪如雨下。家庭圆满,儿孙绕膝,有如此的温情,只怕每一个尝过人情冷暖,看过事态炎凉的人都会情难自禁。 饶是到了作戏之外的地方,至于世故已淡的时刻,先生依然有牵挂的事情——连环画。他是谦和的,会非常认真地说自己“思维枯竭了,最近画不出了”。在说这话时,他已经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但他依然走在“让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为精进”的道路上。 20世纪80年代后期,连环画由盛转衰,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热度。随着国画、油画等画种的价格节节攀升,甚至有“画面以尺定价”的,不少连环画家纷纷转向那些领域。先生却始终坚持自己,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我们知道,他的傲气不那么锋芒毕露了,但风骨犹存。 他一生为人正直,率真而达观,冷眼给了是是非非,豁达给了坎坎坷坷,固执给了画画描描。对大众他从来都说自己只是“一个画匠”——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的顶峰。 (摘编自《传记文学》2016年5月,有删改) 贺友直先生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阐释。 【答案】 6.①在艺术上求真。他“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画笔亦史笔”。②对人对事率真。他不以“大师”“专家”自居,自认是画画内行;直斥当今“艺术浮躁得很”。③在生活中有真性情。生活中乐得自在,因思念亲人而忍不住嚎啕大哭流露真情。 例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草婴:一辈子一件事 舒心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同年12月,草婴随家从宁波避难到上海,那年他14岁。日本军国主义的血腥罪行唤起了一位少年忧国忧民和追求真理的朦胧意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和文艺作品。 “我从事翻译工作首先是为了参加反法西斯斗争,想通过翻译让读者了解反法西斯斗争的真实情况,从而增加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其次,我一向喜爱俄苏文学,因此也想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欣赏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大家的精神食粮。”草婴与翻译家许钧的对谈中,曾如此表达自己的翻译初衷。 20世纪50年代,他翻译了肖洛霍夫的大量作品。“文化大革命”中,草婴因此成为重点批斗对象。1975年,草婴在工地劳动,扛水泥包。一天黄昏,一卡车水泥开到瑞金路工地,他把水泥包从卡车搬到建筑工地的仓库。当他走到卡车边搬运时,还没站稳,车上的人就把一包水泥压到了他的背上。草婴的脊梁骨当时就被压断了,人也昏倒在地,立即被抬到附近的瑞金医院。医生的诊断结果是:轻则下肢瘫痪,重则有生命危险。由于是“牛鬼蛇神”,草婴只能咬紧牙关忍受剧痛,回家躺在一块木板上等待自然康复。养伤期间,草婴反复思考,为什么江青要抓住肖洛霍夫做文章?那帮人看到肖洛霍夫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通过人们的悲欢离合,揭示人性的坚强和美丽,来宣扬人道主义,这同他们宣扬斗争哲学,鼓吹阶级斗争背道而驰。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也是草婴当时思考最多的问题。如何呼吁人性的回归,如何唤起人们的人道主义情怀,他把目光投向了列夫·托尔斯泰。“有人问我为什么特别喜爱托尔斯泰。我想首先是因为我特别敬重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人的人格。托尔斯泰说,爱和善就是真理和幸福,就是人生唯一的幸福。我觉得托尔斯泰的一生就追求这样的真理和幸福,他就是爱和善的化身。” 在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时,他看重原著翻译,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译文尽可能与原著接近,甚至尽善尽美。反复阅读原著,吃透了再开始翻译。他认为不仅要把人物关系理清,还得把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诸如习惯等搞明白,只有原著中的一个个人物在脑海中活灵活现才能翻译好作品。 有一次,他的学生章海陵上门拜访,发现老师忧郁又有些激动。后来草婴才告诉他:“安娜死了……我,我刚才在翻译‘安娜之死’,心里真难过。”“一个翻译家如果对他所翻译作品中的人物没有感情,也不可能翻译好一部作品。” 草婴的翻译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因为他对作品投入了真情实感。因为他知道,任何艺术都离不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他还认为,文学翻译也是一种艺术工作,只不过这种工作不能离开原作,因此是一种艺术再创作。作家的水平主要看他塑造人物的能力,翻译家必须具有用另一种语言重新塑造人物的能力。“文革”后,草婴化了二十年时间翻译了托尔斯泰的全部小说,总共四百万字。这些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几十年来,草婴没有工资,没有编制,没有职称,就靠稿费生活。前些年,有文件规定,早年在《时代》出版社工作的可以申请享受离休待遇。可是,草婴没有申请。他想,“我可以靠翻译生活,不必申请离休待遇”。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曾在国际翻译日当天播出草婴访谈。在访谈中,“知识分子良知有五点。是心,是脑,是眼,是脊梁骨,是胆。”“我做了一辈子翻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我平生只追求一点,那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9月24日,10版) 相关链接: (1)草婴,原名盛峻峰,之所以为自己起笔名“草婴”,就是因为,草是最普通的植物,遍地皆是,但是有顽强贱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婴说,他是一棵小草,想为世界增添一丝绿意。 (2)“一个人能把托尔斯泰小说全部翻译过来的,可能全世界只有草婴。”这是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李福清的感慨。1987年,草婴在世界文学翻译会上被授予“高尔基文学奖”;2006年获得俄罗斯“高尔基文学奖章”,并被授予俄罗斯作家协会荣誉会员。2014年12月,草婴获第六届上海文学奖终身成就奖。 草婴谈到“知识分子良知有五点。是心,是脑,是眼,是脊梁骨,是胆”。请联系文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任选四点阐释其内涵。 【答案】 心就是良心。做人做事都要凭良心。要是没有良心,什么卑鄙无耻的事都可以做。 ②脑就是头脑。不论什么事,什么问题,都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判断,也就是遇事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③第三是眼睛。经常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观察人民的生活,不能只听媒体的介绍,也就是要随时分清是非,尤其是大是大非。 ④第四是脊梁骨。人活在世上总要挺直脊梁,不能见到权贵,受到压迫,就弯腰曲背,遇到大风就随风摇摆。 ⑤ 第五是胆,也就是勇气,人如没有胆量,往往什么话也不敢说,什么事也不敢做。当然,并不是提倡蛮勇,但我认为人活在世上有一定的胆量还是需要的,如果胆小如鼠,也就一事无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