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是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如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 A. 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 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C. 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 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2. 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能够扩宽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B. 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C. 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D. 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 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B. 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 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 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说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A项,“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是错误的。由原文“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可知,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能够扩宽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 B项,“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是错误的。由原文 “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可知,边缘交叉的指的是新领域而不是学科; D项,“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是错误的。由原文“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以及“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可知,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项,“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是错误的。由原文 “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可知,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是日晚8时,忽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霎时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半个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却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用作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着青枝。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不仅概述了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是为了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C.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D. 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5. 文章第五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震柳作为“活化石”给后人带来什么样的意义和启示?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答案】4. D 5. ①说明原因。第五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②丰富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③照应上文。文章前四段集中写震柳经历强震而不死,第五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6. ①“百年震柳”是灾难的见证者,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②震柳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③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它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A项,“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理解错误。强调地震的巨大破坏,是为了衬托震柳的奇迹存活,也点明了震柳之名的由来;B项,“是为了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强调这些数据是为了体现震柳的存活令人震撼;C项,“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分析有误,其目的是强调震柳生命力的顽强。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某个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答出插入语段的内容,人后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此文第五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同时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结构上:文章前四段集中写震柳经历强震而不死,第五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结合,照应前文。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探究题目,探究的是“震柳“的启示,答题的重心是“震柳”的特征,然后根据“震柳”的特征谈启示,震柳的特征是“是灾难的见证者”“坚韧不拔,顽强坚守”“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启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它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 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流:类 C. 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通“悌”,尊敬兄长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士有自京师来者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B. 尽以告之 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C.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 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D. 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9. 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B.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C.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D.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 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 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 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答案】7. C 8. C 9. B 10. B 11. (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恨子不识范文正公”翻译为: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恨”,遗憾。 B项,“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翻译: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流”,类。 C项,“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翻译为: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酬”,实现。 D项,“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翻译为: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弟”,通“悌”,尊敬兄长。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士有自京师来者”翻译为: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翻译为: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者”,代词,表示原因。 B项,“尽以告之”翻译为: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以”,介词,把。“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翻译为:依靠蜀地的资本,来争夺天下。“以”,连词,来。 C项,“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翻译为: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而”,连词,表转折关系。“欲须臾忘而不可得”翻译为: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D项,“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翻译为: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之”,代词,这些。“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翻译为:像火的热,像水的湿。“之”,结构助词,的。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天圣中”为年号,做介词“在”的宾语,所以要在“中”后断开,排除A和C。“有”的宾语为“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所以在“意”后断开,排除D。整句话的翻译为: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项,“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是错误的。这种说法有违文意。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是”,这;“见……于”,被动句;“知”,赏识;“因”,通过。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待”,依靠;“显”,显扬;“传”,留传。 【点睛】 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陽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陽公所赏识,通过欧陽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 的。淮陰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2. 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 “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此时,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 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 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E. 第二首诗的最后一句,通过写渔人不畏全天打渔的辛苦,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我回家,写出了海边渔家人的淳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13. 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答案】12. CE 13. ①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②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C项,“ 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说法错误,不是侧面写思家,而是正面写思家,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用“对写法”含蓄抒情;E项,“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我回家”说法错误,这是渔人晚归的诗意表达。故选CE。 点睛: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能力。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的载体,所以赏析诗歌的意象,一定不能丢掉诗人通过意象所表达情感。解答本题,一定要关注两首诗中“灯前”的语境,分析它们与诗人情感的关系。第一首诗中注意“抱膝”“影伴身”,再结合前面“邯郸驿里”,可知诗人漂泊在外,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其次再结合“逢冬至”以及“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表现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第二首诗中注意“笑说”“芦花”“明月随船送到家”可以看出诗人心情的愉悦。 (三)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婚嫁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匪我愆期 (2). 子无良媒 (3). (2)长太息以掩涕兮 (4). 哀民生之多艰 (5). (3)羁鸟恋旧林 (6). 池鱼思故渊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匪”“涕兮”“愆”“羁”,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基运用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可谓老练稳重的央行行长之一了,但面对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公布的经济中期预测报告,即便是这位前法国银行家,昨天也表现得忸怩不安起来。 ② 2008年奥运会最大的现场就是北京这座偌大的城市,置身其中的每个市民,他们的嘉言懿行,都会生动地诠释着付出的朴素含义。 ③ 这个曾被认为有教无类、不堪造就的孩子,在本次国际钢琴比赛中竟然脱颖而出。 ④ 北方的冬天是漫长而寒冷的,但北国的冬天又总是那么富有韵味,银装素裹,囊萤映雪,常常令生长在南方的游客流连忘返。 ⑤ 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有多重途径。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手法的认识。 ⑥ 《中国往事》的每一个主人公,都各自代表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的一个群体,有的已存在了数千年,有的却是中西矛盾纠结的新产物,但他们都需要在那个时空的中国历史中,重新寻找定位。 A. ②④⑤ B. ①③④ C. ①③⑥ D. ②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①忸怩不安: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句中是说即使这位沉稳老练的银行家也感到很不安,应为“局促不安”。 ②嘉言懿行:美好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文句中是说北京市民的美好的言行诠释着付出的朴素含义,使用正确。 ③有教无类:指对各类人都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文句中将其与“不堪造就”并列使用,不符合语言环境。 ④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文句中是说北国的冬天富有韵味,特别是雪天。此处望文生义。 ⑤提要钩玄:提要,指出纲要;钩玄,探索精微。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文句中是说把握文章中思想情感脉络的方法。是正确的。 ⑥风云变幻: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变幻,变化不定。形容天气变化无常 。现比喻局势复杂;变化急速;难以预料。文句中用来形容局势变化迅速,难以预料。是正确的。 故选B 16.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B.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成都市民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的诉求,而“会呼吸的痛”却让人们日益渴望干净的空气。 C. 中国网络直播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在经历了近一年的行业爆发式增长之后,随着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行业监管趋严,我国的网络直播行业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D. 金子山风景区划出这片面积20多亩、拥有几千株毛竹的竹海已成为游客可随意“涂鸦”的地方,这是景区特意为游客开设的“刻字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分句语序不当,应将“不仅”和“而且”后面的内容互换位置; 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经过”; D项,结构混乱,在“划出”后加“的”。 故选C。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竹筏掠过一列比城墙还光滑和高耸的峭壁,___________________,几乎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都变成了潇洒而又多情的诗人。 ① 也许是千军万马都无法将它们攻克。我真想朝着这雄伟的岩壁长啸一声,还没有等自己发出声音, ② 这高亢的男声,这悠扬的女声,像箭镞似的一起射向平坦的岩壁,又立刻被弹拨了回来。 ③ 却已有许多乘着竹筏的游人,争先恐后地叫喊起来。 ④ 只见那些硕大和壮丽的暗红色巨石,绵延着横在小溪之滨约有半里之遥的路程,巍然屹立着。 ⑤ 多么秀丽和神秘的山水, ⑥ 这些回音融会在一起,像一曲交响乐似的,充满了欢乐的向往和惊讶的赞叹。 A. ④①③②⑥⑤ B. ③②①⑤④⑥ C. ④①②③⑥⑤ D. ⑤④③①②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④句写山的绵延高峻,正与“竹筏又掠过一列比城墙还光滑和高耸的峭壁”衔接,①句对此发出赞叹,③句续写同一“竹筏”上游人的欢呼,②句用比喻写回声之快,⑥句用比喻写回声之美,⑤句合写山水,具有小结作用,恰与“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几乎都变成了潇洒而又钟情的诗人”合为一体。语序应该为④①③②⑥⑤。 故选A 18.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 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 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改日我一定登门看望。 D. 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A项,“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 B项,“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 C项,“家严”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改为“令尊”。 D项,正确,其中“荷”常用于书信、公文等中表示感谢或客气。 故选D。 1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 芳菲菲其弥章 C.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D.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 A项,“于”通“吁”,唉; B项,“章”通“彰”,明显; C项,“藏”通“脏”,脏腑。 故选D。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苟余情其信芳 自可断来信人 B. 谢家来贵门 多谢后世人 C. 留待作遗施 采之欲遗谁 D. 适得府君书 少无适俗韵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副词,的确/名词,媒人。B项,动词,辞别/动词,告诉;C项,动词,赠送。D项,副词,刚才/动词,适合。故本题选C项。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雨雪霏霏 A. 士贰其行 B. 交广市鲑珍 C. 固前圣之所厚 D. 乌鹊南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掌握能力。所谓的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B项,交广市鲑珍,意思是:到交州广州购来海味和山珍。市,购买的意思。和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 A项,士贰其行,意思是: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贰,数词作动词,背离,这里指怀有二心。 C项,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这本来就是前代和圣人所称许重视的。厚,重视。形容词作动词。 D项,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故选B。 2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本自无教训 ③二情同依依 ④昼夜勤作息 ⑤寡妇起彷徨 ⑥汝是大家子 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⑧淇水汤汤 ⑨秋以为期 ⑩汝岂得自由 A. ①②③⑤⑧ B. ②③⑤⑧⑩ C. ②④⑥⑦⑩ D. ①③⑤⑦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把古文中的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词汇的发展,体现于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古褒今贬或古贬今褒。 ①规矩,古今相同,意思是指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 ②教训,古今异义,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③依依,古今相同,形容依恋不舍的样子。 ④作息,古今异义,古义:偏义复词,劳作。今义:起居,劳作与歇息。 ⑤彷徨,古今相同,徘徊,走来走去,不知道往哪里走好;犹豫不决。 ⑥大家,古今异义,古义:世家望族。今义:众人。 ⑦吐哺,古今相同,吐出嘴里的事物。 ⑧汤汤,古今相同,水流大而急。 ⑨以为,古今异义,古义:以(之)为,把……作为……。今义:认为。 ⑩自由,古今异义,古义:自作主张。今义:随自己的意志行动。 故选D。 【点睛】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这是时代因素造成的。因此,当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会遇到大量的古今同义词。虽然汉字的形状自古以来没有太大变化。然而,它们的含义却大相径庭。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而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这在意义理解上有很大差异。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古今同义词的区别,就会造成翻译错误,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掌握古今异义词语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注意发音上的差异。第二种方法是注意语句的停顿。第三种方法,注意文章的上下文。第四种方法是注意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 2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具有音律之美的,而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传统讲授为主的方式,势必难以展现诗词的美妙。康震老师主张把吟唱引入古典诗词教学,是因为只要学生能够吟唱诗词,他们就一定能把握住其中的思想内涵,进而一定能爱上古典诗词。 ①传统讲授为主的方式不一定就不能展现诗词的美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学生能吟唱诗词不一定就能把握其中的思想内涵 (2). ③把握了古典诗词的思想内涵不一定就能爱上古典诗词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与应用能力,具体考查逻辑思维推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语段内容,要特别注意句子中的那些特别绝对,武断的推断。看其用词是否程度太深,看其推断条件是否充足,看其结论是否过于绝对等。一般这些地方是最容易出现推断错误的地方。参照例句,找准表达绝对之处,表达形式为“……不一定就能……”。通读文段,表达绝对之处还有“只要学生能够吟唱诗词,他们就一定能把握住其中的思想内涵”,学生能够吟唱诗词,是读懂诗歌理解思想的前提,但不一定能吟唱就把握住思想内涵根据例句表达形式可修改为“学生能吟唱诗词不一定就能把握其中的思想内涵”;“把握住其中的思想内涵,进而一定能爱上古典诗词”这句表达也绝对,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和爱上古诗词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可修改为“把握了古典诗词的思想内涵不一定就能爱上古典诗词”。 【点睛】所谓推断就是由事实或前提条件,由已知推出未知,或者由结果推出原因,或者由现象推出原理,或者由原理说明现象。在推断的过程中,常常容易出现推断根据出现错误,或者推断结果出现错误。那么,如何才能又快有好的做好这类题呢? 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语段大意。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文段的内容和句内逻辑关系,对文段的语境有充分的了解。通过通读文段,由语感初步感知出有逻辑推断错误的地方,这是做题的前提和基础。 再读语段,对由语感找到的有推断错误的地方运用语法逻辑知识进行进一步分析确认。在分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句子中的那些特别绝对,武断的推断。看其用词是否程度太深,看其推断条件是否充足,看其结论是否过于绝对等。一般这些地方是最容易出现推断错误的地方。分析过后进行确认。 仿照给出的例子,拟写答案,分析推断出现错误的具体原因。拟写句子时一定要模仿所给的例句形式,不要想当然。拟写后要注意所写句子是否有语法错误,是否有逻辑错误,是否简明连贯得体。最后写到答题纸上。 要多种方法综合语用。要灵活运用,不要生搬硬套。 四、写作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明代作家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涧边听瀑布,觉耳中别有不同。 读了上述文字,你或许也有类似的体验,或者领悟到某个道理,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你的生活体验,抒发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答案】萧瑟秋风今又是 一夜之间,萧瑟秋风横扫了整个城市,落红呻吟,枫叶垂落,落满一地的忧伤。整个城市被这浓墨重彩的绚丽所包裹,惹人心碎。 秋,的确来了。当生命的葱茏被枯黄无情地吞噬;当萧飒秋风撩起了生命的美丽轻纱;当充实的生命被荒芜所洗礼。夏的华丽的美终归破碎,韶华已逝,万物的厚重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苍白无力的长叹。 风起,叶旋;风止,叶落。悲秋,只因存有眷恋。枯黄蜷缩的落叶轻轻地静静地在风中飘荡,恬静安详,宛若黄色的枯叶蝶在风中翩然起舞,反反复复地盘旋,没有倦意,没有愤恨,没有愁言。又宛若轻盈的陀螺,乐此不疲地沉浸在陨落前的瞬间,她又像一个音符,随时准备戛然而止的结局。一阵秋风袭来,她的故事永远终结。 看云卷云舒,道花开花落。但翻看秋的扉页,却得小心碰触每一个脆弱的心灵。痴痴地望着蓝色苍穹,天高云淡,只有一小撮儿浮于空中,抹出一抹落寞。一群南飞的大雁掠过空中,留下一丝丝痕迹,那是淡淡的哀愁。澄澈的天空中掩满了层层叠叠的空虚,埋下了太多的天马行空的遐想,那些记忆更是为本是寂寥的心又锁上了一把沉重的大锁。忽而又听到了一阵诡异的声音,循声望去,竟是秋蝉正在揪心地声嘶力竭地号叫,扑哧扑哧那软弱的翅膀,用那苟延残喘之势垂死地挣扎,一次,二次,三次……不行还是不行。就这样,执拗的秋蝉在这样的轮回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生命往往是在此凋零的,在筋疲力尽下一命呜呼了。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的本质就是该如此,如烟花在璀璨中消亡,流星在光芒中湮灭般壮烈美丽。可是为什么一切事物在结束的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萧瑟秋风,你能告诉我生命的守则吗?朝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虽有淡淡的微醺,但也称不上是壮美。然而秋的落日即使笼上一层悲悯的色彩,荒凉炫目地缓缓地下沉、下沉直至搁浅于海平面上,吻成一条海平线时也能称之为最美之景。落叶归根,落红凋零真的注定是一派沉寂的美吗? 夜也是一样,如一潭死水般沉寂,只能听见秋风拂过树叶的簌簌作响声,清冷的月光直泻下来,轻纱似的,薄薄的,笼上一层透不过的惆怅迷茫。风飘过,溅动了一池清潭,和着清冷的月光,漾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划过长空的几颗稀稀疏疏的星星,倦怠地眨巴眨巴眼睛,空洞地俯视大地。一切一切,只为秋的意念而苟活;一切一切,填满了悲恸,凝固了浓得化不开的忧郁…… 哎,又是一年萧瑟秋风啊!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主要是明代作家张潮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这是一句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 从材料来看,一年四季,白天黑夜,山中涧边,均可听到动听的声音,感受生活的变化。能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发现生活的不同景致,那是因为作家有一个空灵坦然亦或多愁善感的心胸。题干要求“可以讲述你的生活体验,抒发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要求比较宽泛,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面创作。因此,此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保持坦然、乐观的心态。四季有优点有缺点,生活有起有落,人生有坦途有坎坷,面对这些,应该保持坦然、乐观的心态。(2)伤春悲秋。“自古逢秋悲寂寥”,人之常情,自古有之。可从此角度写作,只要抒发真情实感,思想不是过于消极即可。(3)和自然和谐相处。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住的是拥挤的楼房,吃的是各种转基因粮食和蔬菜,喝的是化工产品处理过的水,呼吸的是污浊的空气等等。人们在追逐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不断地破坏环境。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如本题,保持坦然、乐观的心态;伤春悲秋;和自然和谐相处等。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