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三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

‎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3月月考 ‎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 ‎(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建国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 ‎(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小城处在三省接壤处,自然风光秀丽、有着神秘古老的传说,显然这是一个自然祥和、人杰地灵的美好之地。‎ B.染坊师傅、豆腐作坊里妇人、面馆里大师傅等人的劳作,各种鲜活的生活场景,对沈从文的人生认识以及后来的文学创作有影响。‎ C.沈从文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经受了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这些遭遇导致他的作品总笼着一层悲哀。‎ D.沈从文在早期作品以及后来的《边城》中,描写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小城生活,都带有美化色彩,是为了给人们一份永久的希望。‎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沈从文到北京求学时处处碰壁,但他并未对自己的人生灰心,转而选择了创作,并为之刻苦努力,执着追求,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 B.“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句话反映了沈从文的刚强、坚定、自信,以及对写作、人性、生命的哲学思考。‎ C.《边城》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也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D. 这篇传记先总述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后分阶段具体介绍沈从文的坎坷成长之路,描叙了一个有责任感、执着追求、思想深刻的文学家形象。‎ ‎3.怎么理解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跋涉者与中国的路 艾青到常州女子师范教国文和图画。学生喜欢听他的课,幽默,风趣,自由。一个学期,艾青便被解聘了,女校长怕他再传播革命思想。艾青之后到上海以卖文为生。艾青渴望着出版诗集,当时他已因《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但出版商却认为这既无钱可赚,又要冒政治的风险,便纷纷退避三舍。从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艾青以诗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向着黑暗社会冲击。‎ 艾青以诗人的机敏预感着,在预感之后呼号着。1937年早春,龙华一年一度的桃花开了——带着血的红色。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的就义,艾青写了一首《春》:“这些血迹……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艾青坚信着春天一定会从墓窟里走来,从艾青的预言中不难看出,艾青的信念因为有了抗日火炬的点燃,因为有了理想的追求而变得坚定。‎ ‎1937年7月6日,在去杭州的列车上,艾青望着掠过车窗的土地,读着当天的报纸,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终究要复活的预感油然而生。他写下了《复活的土地》。艾青问自己:“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呼声,真的成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艾青到了武汉。1937年岁末,日本侵略者向武汉迫近。一个异常寒冷的夜晚,客居武昌的艾青预感到要下雪,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百万人争诵的诗篇。诗写完,艾青从昏暗的灯光下抬起头时,窗外真的飘飘洒洒地落下了雪花。‎ 这是一首不知跋涉的泥泞与艰辛便写不出的诗。这是一首有着哲人预言的诗: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1938年4月,奔走在崎岖而又泥泞的道路上的艾青,完成了抒情长诗《向太阳》的写作。这是一首使抗敌将士热血澎湃的诗,这是一首像风一样传播开来,在无数的爱国青年心中广为流传的诗。武汉还是失守了。在1938年的又一个茫茫的寒夜里,艾青走了。‎ ‎1939年初,艾青到达桂林,在《广西日报》编副刊。不久,官方容不下艾青这样的抗战诗人,便想方设法,用“广西妇女”“广西卫生”等栏目来挤副刊,艾青火了:“这副刊快成公共厕所了!”‎ ‎1939年冬,艾青离开桂林,穿过重重大山,在衡山乡师执教。短短的蛰居山野的几个月,艾青写了《旷野》《愿春天早点来》等寄托着艰苦求索的短诗。山乡宁静,旷野寂寥。但远方的呼唤,是大山挡不住的。‎ ‎1940年春,艾青离开新宁,起道夫夷,到邵阳后改乘长江轮,直奔重庆。‎ ‎(选自徐刚《艾青传——诗坛圣火》,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艾青在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很受学生欢迎,但因为女校长害怕艾青传播革命思想,于是一个学期后艾青便被解聘了。‎ B.艾青因《大堰河——我的保姆》闻名,于是从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艾青就以诗的方式,抨击黑暗。‎ C.在1937年的早春,为纪念左联五烈士的就义,艾青写了一首《春》,预感着人间的春天终要从墓窟里走来。‎ D.艾青1938年创作的长诗《向太阳》,是一首能让抗敌将士热血澎湃的诗。这首诗在无数的爱国青年心中广为流传。‎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题目《跋涉者与中国的路》中的“跋涉者”是指艾青,这里将其与“中国的路”结合起来,体现了艾青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B.艾青在《广西日报》编副刊时,官方想方设法挤副刊,容不下艾青这样的抗战诗人,而艾青愤然辞职的行为有些任性,不利于当时的抗战。‎ C.‎ 虽然艾青在衡山乡师执教时间并不长,但这里的山乡宁静,旷野寂寥,抚慰了艾青那颗漂泊已久的心,此时的艾青生活十分惬意,诗作频频。‎ D.文中大量引用艾青的诗作,既丰富了传主艾青的内心世界,又体现了艾青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还体现了人物传记中的真实性这一基本文体特征。‎ ‎6.文中写艾青在“崎岖”而“泥泞”的道路上奔走的事例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也。熹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累辟三府,不就。宣帝复辟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景帝辅政,命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熹到,引见,谓熹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夸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转司马,寻拜右长史,迁御史中丞。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寻迁大司马,以公事免。‎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邺,以熹为军司。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羌虏犯塞,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及魏帝告禅于晋,熹以本官行司徒事。泰始初,封祁侯。‎ 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熹在位累年,训道尽规。以年老逊位。初,熹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后虏果大纵选,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熹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及卒,追赠太保,谥曰成。‎ ‎(节选自《晋书·李熹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B.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C.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D.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由地方长官自下而上地推荐人才给上级或中央,由其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B.“禅”,帝王的祭地礼,也指以帝位让人。相传尧帝是首推禅事之人。在文中指魏帝让位于晋。‎ C.“行”,唐宋官制中,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文中指李熹暂时代理司徒的职务。‎ D.“太子太傅”,古代“二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来逐渐成为虚衔。结合文意可知,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熹少有品行,以名节自持。几次被三府征召任职,他都不就任。后来又以母亲病重为由拒绝出仕,世人都称赞他的志气节操。‎ B.李熹居官正直,荐人唯贤。他被景帝授官后,不畏权贵,朝臣都为他所震慑。他举荐有德行的孙璞,也为世人所称赞。‎ C.李熹治军有方,颇有政绩。他在凉州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力克羌虏,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D.李熹清廉节俭,不以权谋私。他任职期间,家无积蓄,甚至亲友共分衣食,俭朴至极。‎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6分)‎ ‎(2)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寄洪与权①‎ 王令②‎ 剑气③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 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 旧说王候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 须将大道为奇遇④,莫踏人间龌龊踪。‎ ‎【注】①洪与权:作者之友。②王令:出身贫困,以教书为生,卒年仅28岁,其才华志向颇得王安石赞赏。③剑气:“宝剑之气,上彻于天耳!”(《晋书·张华传》)耕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大道:指“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的心志。④奇遇:机遇。‎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起始两句写男儿气概冲天,胸锁日月,入笔挺劲洒落,振响入云。‎ B.颔联借用痴虎和卧龙的比喻,既是勉励友人,也是借以表达自己的心志。‎ C.诗人对陈涉持不赞同的态度,对这些在野之人发愤一时以追求富贵颇有微词。‎ D.本诗主要运用了用典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全诗意气高昂,感情强烈。‎ ‎12.这首诗歌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概括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 ‎(1)《氓》中描写女主人公每天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达诗人为了追求正义和理想,虽九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当年北伐军驰骋沙场、奋勇抗金的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5)高二的上学期即将过半,小鹤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浪费了许多时间,她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自己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要好好把握。‎ ‎(6)《滕王阁序》中与范仲淹《岳阳楼》中的“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更胜一筹,写尽渔家人宁静祥和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枚做了学生干部后特别在意别人的对他的负面评价,这让他很痛苦。读到《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像这样不在意别人的褒奖或贬低。‎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在四年一度的奥运赛场上, 的除了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体育成绩之外,还有令人 的各种技术,这也使奥运会成为一个新兴、新奇技术的展示平台。‎ 数字媒体公司盖蒂专门成立了一个虚拟现实部门,负责拍摄360度照片。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盖蒂公司的摄影师就拍摄了很多360度照片,那时,这一技术 。在此次里约奥运会上,盖蒂的每位摄影师都拥有一个360度照相机。盖蒂的首席执行官道恩·艾雷说:“我们处于VR技术变革之巅。”媒体界的技术先锋英国广播公司在VR技术领域也 。该公司为电视观众提供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看体验:为在家里观看电视的观众引入360度虚拟现实视频,让观众获得更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当然,这些只是体育科技产品的冰山一角。(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练团队要掌握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体能状况,制定科学训练,运动员也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一块奖牌的背后,是一整套科学训练体系。‎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令人侧目 眼花缭乱 呼之欲出 首屈一指 B. 引人瞩目 眼花缭乱 方兴未艾 不遑多让 C. 引人瞩目 眼花耳热 呼之欲出 首屈一指 D. 令人侧目 眼花耳热 方兴未艾 不遑多让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练团队要了解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体能状况,制定科学训练,运动员也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 B.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练团队要掌握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体能状况,制定科学训练方案,运动员也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 C.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运动员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教练团队也要掌握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体能状况,制定科学训练方案。‎ D.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运动员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教练团队也要掌握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体能状况,制定科学训练。‎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更多更“狠”的科技手段,用在了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 B. 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使用了更多更“狠”的科技手段。‎ C. 更多更“狠”的科技手段,被运动员拿来应用于日常训练。‎ D. 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以更多更“狠”的科技手段为助力。‎ ‎17.下面六个句子中,其中五个句子有不得体处,请找出并修改。(5分)‎ ‎①请柬:新居落成,我明日搬迁,为答谢您,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②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③请柬: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④邀请函:敬爱的老师,诚挚地邀请您参加运动会,也希望您能粉墨登场,一展才艺!‎ ‎⑤介绍信:兹介绍我校王丹宁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请予接洽为荷。‎ ‎⑥感言:我很幸运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今天的讲座使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18.下列六句诗,可以组合成三副对联,请你将其组合出两幅恰当的对联,分别送给学校的摄影小组、学生诗社。(按上下句顺序填序号即可)(8分)‎ ‎①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天涯雁寄回文锦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④现出庐山真面目 ‎⑤又驱春色入毫端 ⑥水国鱼传尺素书 ‎(1)送给摄影小组的是:______________。‎ ‎(2)送给学生诗社的是: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加拿大魁北克的山上同时生长着红松和雪松,红松数量少却株株笔直而粗壮高大;雪松数量多却普遍较矮小枝干如虬。原来这里的冬天雪期长,宁折不弯的的红松多是未长大就被积雪压断了;雪松枝干较韧,被大雪压弯却不会折断,甚至整整一个冬天负着积雪,第二年春天雪消融才慢慢挺直。‎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和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语文参考答案 ‎1.C 文章第四段只是说“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故选C。‎ ‎2.D D项,“先总述沈从文的文学地位”错误,文章没有先述其文学地位,而是介绍其生活的地方——凤凰小城。故选D。‎ ‎3.①塑像坐落山巅,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②民族文化守望者:边城承载着民族文化,沈从文的作品着眼于描绘湘西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③美好人性守望者(民族文化人格):边城中人们有着纯洁健康的爱,自然的本性,以此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④精神守望者: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仍然保持着边城人的执着的追求。‎ ‎4. B B项,强加因果。第一段中说“当时他已因《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但出版商却认为这既无钱可赚,又要冒政治的风险,便纷纷退避三舍。从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上半年,艾青以诗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向着黑暗社会冲击”,表明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B。‎ ‎5.D C项,“十分惬意,诗作频频”于文无据。文中有艾青写了寄托着艰苦求索的短诗的相关内容,因此,不能说此时的艾青生活十分惬意。故选D。‎ ‎6. ①在常州女子师范教书,因传播革命思想而遭到解聘。②到上海以卖文为生,出版商退避三舍,艾青以诗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向着黑暗社会冲击。③193年,奔走在崎岖而又泥泞的道路上,在武汉写出了《向太阳》等使抗敌战士热血澎湃的诗。④到达桂林,在《广西日报》编副刊,因官方容不下抗战诗人而被排挤。⑤无奈蛰居山野,在衡山乡师执教时虽苦闷仍求索。 ‎ ‎7. C 本题画波浪线句子是李熹的话,其中,“见待”是“对待我”的意思,“熹”是人名,指李熹,是李熹自称,因此“见待”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再比较C、D两项,“进退”指进仕或退身,中间不应断开;“明公”是对对方的尊称,在句中做主语,故D项断句错误,答案为C项。‎ ‎8. D D项,“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不正确。从当时的局势及后文“二傅并摄众事”可知,李意被起用为太子太傅时,制度、官员废缺已久,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一起管理政事,可见得到重用,太子太傅并非虚衔。故选D项。‎ ‎9.A A项,“以母亲病重为由拒绝出仕”错,由原文“宣帝复辟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可知,李熹是以自己有病为借口推辞宣帝的征召。故选A项。‎ ‎10. (1)李熹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 ‎ (2)凉州的敌人侵犯边境,李熹倡导大义派兵讨伐他们。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听李熹的提议。 ‎ ‎【参考译文】‎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李熹年轻时有高尚的德行,他广博地学习,精深地研究,与北海管宁因贤良被征召,不去。他几次被征入三府,不去就任。宣帝又征召李熹为太傅属,他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扶他登车上路。当时李熹母亲病重,李熹于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徒步回家,于是赶上母亲的丧事,议论此事的人赞美他的志气节操。‎ 景帝辅政时,任命李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李熹到任,被引见,景帝对李熹说:“过去先公征用你而你不答应,如今我任命你你就来了,为什么呢?”李熹回答说:“先君以礼对待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明公用法律来约束我,我害怕法律就来了。”景帝很器重他。他转任司马,不久官拜右长吏,升任御史中丞。他居官正直,不畏强权,百官因慑于其威猛之政而风气肃然。他举荐的乐安人孙璞,也因为有道德而显扬,当时的人称赞他能识别人才。不久他迁任大司马,因公事被免官。‎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守邺地,以李熹为军司。不久,李熹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加任扬威将军、假节,兼任护羌校尉,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很有声望业绩。羌人进犯边塞,李熹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因为功劳大免遭责罚,当时的人把他比作汉朝的冯奉世、甘延寿。他被授予冀州刺史,逐渐升迁至司隶校尉。等到魏帝向晋禅让时,李熹以司隶校尉的官职代理司徒的职务。泰始初年,他被封为祁侯。‎ 立皇太子后,任命李熹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后,太子之位长久空置,制度荒废缺损,官员不完备,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等官职都没设置,太傅、少傅共同代理众事。李熹在位多年,训诫道义尽心谋划。因年老退位。当初,李熹任仆射时,凉州的敌人入侵边境,李熹倡导大义派兵讨伐他们。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听李熹的提议。后来敌人果然极端放肆,凉州覆没,朝廷很后悔。李熹自从做官,家中没有积蓄,亲朋好友甚至共享衣食,未曾利用朝廷官员身份谋私。等到他死后,被追赠为太保,谥号成。‎ ‎11. C C项,“诗人对陈涉持不赞同的态度”“颇有微词”不正确。由诗歌来看,诗人用陈涉起义时的言行自励,可以看出他对其并不歧视,而是赞同这些在野的英杰发愤一时,以成就不朽功勋。故选C项。‎ ‎12. 青年应当豪气冲天,胸襟磊落。首联写男儿的气概要像龙剑那样腾光于高寒的暮空,心胸要像日月一样光明无尘。青年要力求振奋,渴求用世。颔联写青年不要像痴虎那样自藏牙爪,要做乘风雷而起的卧龙。青年身处穷困仍要胸怀大志。由颈联可见王侯将相并非世代相传,力耕的佣工也能求取富贵。青年遇到时机就要积极争取为世所用,但不能丧失道义,行事龌龊。从尾联可见诗人虽然有积极用世的心志,但对于不义而取得富贵的龌龊行径是不齿的。‎ ‎13.(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4)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 沙 ‎ (5)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6)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4. B 引人瞩目:指吸引人们注意。令人侧目: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第一处是说奥运赛场上令人叹为观止的体育成绩和各种技术吸引人们注意,选用成语“引人瞩目”。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眼花耳热:多用于形容人酒酣兴高时的神态。第二处是说奥运赛场上各种复杂纷繁技术,看得人们感到迷乱,无法辨清,选用成语“眼花缭乱”。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势头并未停止。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第三处是说360度拍摄技术正在蓬勃发展,选用成语“方兴未艾”。首屈一指,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不遑多让:多表示“不比……差。跟……比起来毫不逊色。第四处是说媒体界的技术先锋英国广播公司在VR技术领域跟盖蒂公司比起来毫不逊色,选用成语“不遑多让”。故选B。‎ ‎15. C A项,语序不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的是运用动员,应该先说运动员,再说教练团,也就是“教练团队要……运动员也要……”语序不当;还有“制定科学训练”缺少宾语中心语。B项,语序不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的是运用动员,应该先说运动员,再说教练团,也就是“教练团队要……运动员也要……”语序不当。D项,成分残缺,“制定科学训练”缺少宾语中心语。故选C。‎ ‎16. A 根据上文,句子主语应是“科技手段”,排除BD两项;括号所处的语境都为主动句,从语意连贯,前后句式一致性来看,此处也使用主动句,且“被运动员拿来应用于日常训练”语意不够简洁,排除C项。故选A。‎ ‎17. ①府上(应改为“寒舍”);②垂念(可改为“感念”);③令女(可改为“小女”);④粉墨登场(可改为“闪亮登场”);⑤先贤(可改为“大师”)。‎ ‎18.(1)④① (2)③⑤‎ ‎19. ‎ 作文时参考以下立意:①人要有承受足够强大压力的能力,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会被淘汰;②坚韧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③能屈能伸,游刃有余;④坚持就是胜利;⑤只有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强大的人;等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