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2016-12)
湖南省长郡中学 2016-2017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两汉经学 两汉经学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 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 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 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 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 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 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 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 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 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 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 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 16 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 《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 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 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 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 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 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 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 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 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 的影响。 1.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 真正确立。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和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 核心地位。 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 相对较丰。 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 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 社会伦理道德。 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 源的现实价值。 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 主流。 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 大成就。 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 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喷壶 梁晓声 喷壶做成后,老者很久没来。 而铁匠常一边吸烟,一边望着那只大喷壶发呆发愣。往日,铁匠每每手里敲打着,口中 哼唱着。自从他做成那只大喷壶以后,铁匠铺里再也没传出过他的哼唱声。 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替老者来过一次。她将那只大喷壶仔仔细细验看了一遍,分明的, 想要有所挑剔,但那大喷壶做得确实无可挑剔。姑娘最后不得不说了两个字——“还行”。 “还要做九只一模一样的,一只比一只小。你肯做吗?” 铁匠目光定定地望着姑娘的脸,似乎在辨认从前的熟人,他知道那样望着对方有失礼貌, 但他不由得那样。 “你说话呀!”姑娘皱起眉,表情显得不耐烦了。 “我……肯做。当然肯……”铁匠一时有点儿不知所措…… “那么,记住今天吧。我们一年以后的今天见。”姑娘说完,转身就走。 铁匠跟出了门,铁匠的目光不但忧郁,而且,竟很有些伤感了。他转身时,碰了那串铁 皮葫芦,悦耳的声音刚一响,他便用双手轻轻捂住最下面的一个,仿佛捂住一只蜻蜓或一只 蝴蝶,于是整串葫芦被稳住了;悦耳的声音也就停止了…… 世上有些人没结过婚,但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爱过的。 铁匠由于自己是瘸子至今没结婚,但在他是一名初二男生时就爱过了。那时的他眉清目 秀。他爱上了同班一名沉默寡言、性情特别内向的女生。初二下学期他和她成了同桌。起初 他连看都不敢看她。某一天,他终于鼓起一百二十分的勇气塞给了她一张纸条,上面写满了 他“少年维特之烦恼”。 三十几年前中学生的早恋方式与今天没什么不同,也都是以相互塞纸条开始的。但结果 却往往与今天很不一样。他首先被与自己的同桌分开了。接着纸条被在全校大会上宣读了。 再接着是找家长谈话。他的父亲——三十几年前的铁匠——从学校回到家里,怒冲冲地将他 毒打了一顿,而后是写检查和保证书…… 这是初二男生的耻辱,直至“文革”开始以后方得以洗雪。他第一个冲上批斗台抡起皮 带抽校长,他亲自操剪刀将女班主任老师的头发剪得乱七八糟,他对他同桌的报复最为“文 明”——他命她拎着一只大喷壶,在校园中浇出一片滑冰场来!那个冬季真是特别的寒冷啊, 而他不许她戴着手套拎那把校工用来浇花的大喷壶……整个冬季她也没浇出一片足以滑冰 的冰场来。 后来,他们再无交集,他上山下乡,瘸了一只腿,之后返城。 返城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中,一名女同学告诉他,其实当年不是他的同桌“出卖”了他, 是那名和她特别亲密的女同学。当时他听了并不觉得内疚。他认为都是少年的冲动和时代的 过错。但是当他又听说,三十几年前,为了浇出一片滑冰场,她严重冻伤的双手被齐腕锯掉 了,他没法再认为那是时代的过错了。他的忏悔远远大于那名当年“出卖”了她,也“出卖” 了他的女同学。 每一只喷壶的打做过程,都是人心的审判过程。他那颗心的疤疤瘌瘌的数层外壳,也终 于一层层地被彻底敲砸开了。他看到了他不愿承认更不愿看到的景观。自己灵魂之核的内容, 丑陋而又干瘪,像一具打开了石棺盖因而呈现着的木乃伊。他自己最清楚,那丑陋并非来自 于外界,而是从自己灵魂里生出的东西。原因是他的灵魂里自幼便缺少一种美好的养分—— 人性教育的养分。忏悔并不能抵消他所感到的战栗…… 他一天天等待着他的“赎罪日”的到来……那条老街却在年底就被提前推平了。他十分 幸运地得到了一处门面房,而且是里外两间,而且是在一条市场街上。动迁部门告知他,因 为有“贵人”关照着他。否则,他凭什么呢?休想。 他所等待的日子终于等到了。那老者却没来,那姑娘也没来。一个认识他的孩子将一封 信送给了他,是他当年的同桌写给他的。她在信中这样写着: 我的老父亲一直盼望有机会见到你这个使他的女儿失去了双手的人!我的女儿懂事后 也一直有同样的想法。他们的目的都达到了。他们都曾打算替女儿和母亲惩罚你。他们有报 复你的足够的能力。但我们这一家人都是反对报复的人,所以他们反而在我的劝说之下帮助 了你。因为,对我在少女时期爱过的那个少年,我怎么也狠不下心来…… 在五月的阳光下,在五月的微风中,铁匠铺外那串亮锃锃的铁皮葫芦响声悦耳……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3 分) A.为惩罚女孩对他感情的“出卖”,男主人公强迫女孩在寒冷的冬天用一把大喷壶浇出 一片滑冰场来,导致女孩双手被冻伤锯掉,男主人公为少年的冲动和时代的过错而 深陷懊悔之中。 B.小说结尾处的环境描写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男主人公的自我救赎,女主人 公以德报怨,他们终于赢来了自己心灵的春天。这样的结尾也为文章增添了一抹亮 色。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铁匠“望着那只大喷壶发呆发愣”,暗示铁 匠陷入对过去不堪往事的回忆之中,直面自己丑陋的人性,迎接自己人性的审判。 D.一个初二男生内心萌动着对异性的美好情愫,结果这份情感被击得粉碎,男主人公 走上“报复”的道路。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简单粗暴,而应该循 循善诱。 E.小说用插叙的手法补充叙述男女主人公年少时的往事,既解开了读者的悬念,还让 读者了解到特殊的社会背景,使男主人公的情感发展变化更加合理,丰富了文章的 内容。 5.对于从未出场而又无处不在的女主人公形象,小说是如何塑造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分) 6.这是一篇关乎忏悔的小说,在人性教育方面的思考也颇有深度。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 谈你对“忏悔并不能抵消他所感到的战栗……”这一句话的理解。(3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 冯 至 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 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 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 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教,作诗酬谢。关于草 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 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 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 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 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 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 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 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 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 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 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 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 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 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 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 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 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 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 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 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 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 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 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 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 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 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 760 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 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 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 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 759 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 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 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年版) ②中、晚唐诗人如张籍、白居易、元稹、杜荀鹤、曹邺、皮日休均受杜诗影响。杜甫开 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下启中唐新乐府运动。韩愈诗气势雄壮、沉雄 博大、奇险生硬、拗折艰涩、喜以文为诗,乃受杜诗影响。李商隐诗浓丽沉郁、气象高远、 造语精工,亦受杜诗影响。 宋代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说:“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 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 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 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维基百科)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 分)( )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 “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 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 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 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E.杜甫总是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笔下的诗篇也大都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 真实的心灵感受,草堂岁月里写下的诗章也依然如此。 8.材料特意评点了草堂建好后杜甫写的《江村》和《蜀相》,这样写从内容上说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 分) 9.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后世的诗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 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2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 恭也。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 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 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揺。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 筑。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 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 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 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 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 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 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厉阳张某记 。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 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10.对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坎而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初到任 D.力不赡耳 瞻:足,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B.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C.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D.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 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 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学 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 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3 分)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4.下面对诗歌的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2 分) ( ) A.首联写田家,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是诗人山上 静观所见,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B.颔联写自然,两种景象互相对比,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写得画意盎然。 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C.尾联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正反,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 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D.在这首七律诗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 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15.“唐人记‘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为李嘉佑诗,王摩诘窃取之,非也。此两句好处, 正在‘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佑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 号令之,精彩数倍。”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湘君站在秋风瑟瑟的洞庭湖边,没有等到心上的女神降临,于是 “ , ”,可看到的都是一些反常的情景,不禁流露出困惑失望的情绪。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了“ , ”的神仙洞府的景象, 雄奇瑰丽,让人神往。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里,用“ , ”来表现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 义的生死观,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第 II 卷(表达题,共 52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7.(2016·原创)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①一些人对教养的修炼就是不以为然,依然不拘小节,我行我素,甚互放纵自我。 ②近年来,民间收藏十分火热,但乱象随之丛生: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的现象不胜枚举。 ③莫言讲起他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娓娓而谈,使很多文学青年也非常向往。 ④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深谋远虑,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 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⑤北京兵不厌诈,在南海再造两岛。根据既定作业计划,中国在南沙群岛部分驻守岛礁 上的建设将于近期完成陆域吹填工程。 ⑥9 月 3 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将是一场盛典,而不是一出远交近攻剧。中国崛起以 及与之相关的现阶段外交形势是既定的,中国人的注意力不会纠结在与之相关的一些细节上。 A.①②⑥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 分)( ) A.这起史无前例的环保诉讼天价赔偿案,由民间环保团体发起,并获得国家有关部门 的大力协助支持,成功使一个巨头企业低下了骄傲的头颅。 B.只要我们具备了执着地追求教育理想,不断提高认知能力,拥有爱与责任,终有一 天会成为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C.幼儿入睡的情形也各不相同。有的很乖,一会儿就睡着了,有的就不那么乖了,老 师哼着歌哄着拍着,还拼命想坐起来,哭闹不停。 D.德国大诗人席勒将 18 世纪称之为普鲁士民族“一个被墨渍铺盖的世纪”“一个读书 成瘾的世纪”,塑造了至今依然强盛的德国。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 分)( )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① 靠了思想的能力, ② 被置于 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 ③ 自己与自己 交谈,哪怕仅仅做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他 ④ 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 如果 ⑤ 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 ⑥ 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论 可能 足以 居然 也 B.因为 无论 / 足以 居然 也许 C./ 无论 可能 可以 竟然 也 D.因为 不论 / 可以 竟然 也许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3 分) ① ,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 风雅事, ② 。苏轼偏不在乎,他不仅爱好美食,还极爱下厨房,③ ,做出许多流 传至今的名菜。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 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21.下面是北京申办 2022 年世界冬奥会的标识,请找出该标识上除字母以外的构图要素, 并解读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3 分) 要素: 设计之妙: 六、作文(40 分)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结合诗歌理趣,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参考答案 1.C (“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 初伏生所传《尚书》多 16 篇”可判断出“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错误) 3.C(“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 不能推断出“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 4.答 A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BCE 不给分(A 项,“男主人公为少年的冲动和时代的过 错而深陷懊悔之中”分析错误,文中说,当男主人公听说女主人公的双手被冻伤锯掉时, 他的内心非常内疚,他没法再认为那是时代的过错。D 项中“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简单粗 暴,而应该循循善诱”的分析与本篇小说的写作意旨不符。) 5.①侧面描写。小说没有一处正面描写女主人公,她的故事及性格特点是通过男主人公的 回忆及结尾处的那封信来表现的。②对比反衬。小说中,少年时代“出卖”男主人公的 并非女主人公,而是她的亲密女友,与亲密女友的自私、怯懦相比,女主人公显得隐忍 和有担当,反衬出她人性的高尚。同样面对年少时“爱过的人”,男主人公狠下心来恶 劣报复,女主人公却能以德报怨,人性的对比更显女主人公的高尚。③正面衬托。在女 主人公的反复劝说下,她的父亲及女儿改变了想要报复惩罚铁匠的初衷,并最终帮助了 铁匠,父亲及女儿的改变更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宽容和善良。 6.小说中的铁匠面对年少时所犯下的罪过,陷人深深的忏悔之中,他希望通过精心打制喷 壶,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审判自己的灵魂来赎罪,但仍害怕受害者不接受自己的“赎 罪”。在对自我的灵魂进行审判时,铁匠发现了一个令他更感可怕的事实,他的灵魂里 自幼便缺少一种美好的养分—人性教育的养分,这才是他人性丑恶的根源,他为此深感 悔恨与不安。小说启示我们,自幼便要加强人性的教养,荡涤灵魂深处的尘埃,只有这 样才可能减少对别人的伤害,减少悲剧的发生,而这远比悲剧发生后再来忏悔有意义, 有价值。 7.答 C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B.D 不给分。(A.“以至于无暇……”错误;B.“在 ‘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表述的时间错误,这种认识是在草堂建成后;D.“因 此”的表述不合文意。 8.①表现杜甫此时生活的暂时安定状态。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结束了流 徙的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诗兴。②表现杜甫苦中作乐的现实处境和“心情获 得了片刻的宁静”的心境。③因为时刻记着“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素怀匡时济 世的远大志向,所以杜甫诗中不时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 (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9.第一问:观点一: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理由:①他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 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 活、关注现实的体现。②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 门的悲慨。(任写一点即可,1 分) 观点二: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理由:①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有味”欣赏 草堂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②“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 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任写 一点即可,1 分) 第二问:影响:①内容上,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富于现实 主义精神,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 ②艺术表现形式上,中晚唐写实诗人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元稹、孟郊等的诗风、文风都 有杜甫诗歌风格的影子。(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10.B(冲,为“要冲,交通要道”之意。) 11.D(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解 析:“先是”是一个表时间的词语,是后面显然要断开。“楼居”与“材既具”之间有 总分的关系,要断开。侯是人名可以据此断开,辟前面省略了侯,与前面道理相同。 “凡……”,“无……”构成两个分句,自然要断开) 12.B(并非只有王秬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重要性,而是历任长官也能认识到,却没有能 力修葺州学) 13. (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略、先于此,句式 各 1 分)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之、以、已各 1 分) 附参考译文: 开设学校,古已有之。在学校建文庙宇来祭祀孔子,这是后世的制度;在学校里修建书 阁来收藏天子之书,这是古今普遍的做法,是臣子们谨守的职责。当涂在长江、淮河一带是 个有名的地方,这里有学校,可是(学校破败)没有传述解说的地方;这里有文庙,然而 (文庙坍圮)没有可供祭祀之处;有天子的赠书,却只能在屋墙上挖坑来放置。 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侯秬来当涂担任地方长官,当时这里正发生水灾,河堤水坝全被 冲毁,老百姓家里没有一粒粮食吃,到了冬天,又有战事发生,当涂是兵家必争之地,朝野 一片震惊。王侯秬一上任,救灾的政策,御敌的战略,都有详细安排。灾民们都能吃饱,倒 塌的房屋都能修整好。紧急情报时时送来,王侯秬全都镇静地签收办理。第二年春天,双方 达成和议,改年号为“乾道”,打算在学校举办奠祭先圣先师的典礼。王侯秬对儒学教授沈 瀛说:“学校原本应该这样安排!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 的呢?”命令他的副官蒋晖、吕滨中拆毁原来的学校并重新修建。在这之前,当涂官署打算 盖新楼房,材料已准备好,王侯秬下令将这些材料拿来造藏书阁,开了两扇门,凡是学校应 该有的东西,这里没有不置办齐备的。 有客人路过感叹说:“没有比他更贤达的人了!如今的当涂,还是原来的当涂啊。来这 里做主持政事的,谁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啊,而独独把这事忘记了,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 是没有能力顾及罢了!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然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王侯秬除去了他们的忧虑,使他们进入安乐的生活环境,接着又大力兴办这里的学校,不役 使百姓,只示意部下就轻而易举地办成了。没有比他更贤达的人了!” 客人于是又感慨道:“尧、舜、禹、汤、文、武的天下,传到今天,(他们的功绩)就 像天地那么重大的地位,像日月那么耀眼的光辉,像江河那么长远的流水,万世也无人匹敌。 国家有时太平有时战乱,有时强大有时弱小,难道有别的原因吗?这都是人为的因素罢了! 物资供给不充足,军队不够强大,人才不够多,难道是真的做不成事吗?《诗经》说:“国 家强盛无比在于有贤人。”如果认为我的话不确切,请看看新建的学校。 四月十六日,历阳人张孝祥写。 14.B(是映衬不是对比) 15.“漠漠”画出了水田在雨雾中苍茫空阔的情状,(1 分)“阴阴”活现出夏天树木浓绿茂 盛的生机。(1 分)加上这四个字,画面就显得开阔又幽深,十分逼真地再现了积雨天 气空濛、迷茫的色调和气氛。(1 分)叠字的应用使得诗句更富音韵之美。(1 分) 16.(1)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长(2)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3)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C ①句中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此处使用错误,可改 为“不以为意”。②句中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此处使用错误,可改为 “鱼目混珠”。⑥句中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后也指待人处 世的一种手段。此处使用错误,可改为“纵横捭阖”。 18.C (A 搭配不当,民间环保团体发起的应是“诉讼”而非“赔偿案”;B 残缺赘余,应 在“责任“一词之后加上“ 的精神”,或将 “具备了” 删去;D 因残缺致表意含混。 应在“塑造”之前加上“是不倦的学习”几个字) 19.B((1)处是因果关系,据此可排除 AC 项,(3)处不需要关联词,“足以”是足够可 以的意思,比“可以”更符合语境,据此可排除 D 项) 20.(1)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 (2) 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 (3)以大胆的 创意和实践精神(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1.要素:中国书法“冬”字、滑雪运动中的人物形态和滑道、数字“2022”、奥运五环(1 分) 设计之妙:①书法“冬”字、滑雪人物、滑道巧妙结合,突显“冬奥会”主题、展现运动活 力,彰显中国文化魅力。②“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 2022.点明举办时间。③与奥 运五环的组合凸显了奥林匹克精神。(每点 1 分,答出两点即可) 22.【哲理解析】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 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 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 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诗歌启发我们,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 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