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论述类文本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论述类文本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

‎ ‎ ‎【考点讲解】‎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重要考点之一。‎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体味和推敲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的句式、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或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或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释使之具体化等。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下面几种:(1)直接阐明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2)对新观点或新理论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3)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和结束句、结论句;(4)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①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②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③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④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⑤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3)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4)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 理解句子含意的前提是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凡是有助于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句子的理解。做题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重要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二、关注句子所在的语境 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后,接着便要关注其所在的语言环境。只有对具体的语境进行仔细考察,我们才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真正理解作者赋予句子的特殊内涵。‎ 要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全文的中心来理解句意,重要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来理解。‎ 还要抓住相关语句。作者要表达一个重要的意思,往往不会仅用一个句子来表达。在文中常常会有一些与该句相关的语句与原句互相参证,如前后照应句、同义反复句、反向论证句等。‎ 三、抓住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 理解句子的含意,常需要察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对于领起句,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去分析;对于过渡句,那就要注意分析上下文段的意思;对于总括句,理解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寻找相关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在句子的“辖区”内寻找答案。‎ 四、要进行语法和修辞分析 对结构复杂的长句,首先应分析它的主干,把握大意,然后再具体分析修饰限制成分,准确把握语句的含意。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有的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就可以根据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真题分析】‎ 一、(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答案】A ‎ ‎ 二、(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 ‎,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 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 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 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答案】B ‎ ‎ 三、(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 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 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 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 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答案】C ‎ ‎ ‎ 四、(2015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学科……网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 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答案】 D 可以赚取相应的利息。因此A项的前半部分表述是正确的。A项后半部分的表述具有推论的性质。宋代的商 ‎【模拟考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站在当代社会、网络时代的高点上,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是在谈什么呢?‎ 有人说“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这种观点可以说道尽了文化、传统的本质特征。因为,对于我们的传统来说也好,对文化来说也好,它们不过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谈我们的生活与头脑中的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是在谈你我他的日常生活,更谈我们的思路、我们的风度、我们的气派……‎ 说到中华文化的玄妙处,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曲”。昆曲向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艺术品位著称,被看做是精妙高雅的传统艺术。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戏剧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曾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大胆创新,并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力求贴近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创作了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美,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剧具有了符合今天审美趣味的时尚色彩,在演出时,人们感叹“太美了,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让人黯然神伤……”昆曲表演中的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可谓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解释,“罕有其匹”。‎ 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它走自己的路,处处坚持自身特色,但如果要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大潮,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要求新求异,从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体现时代精神。‎ 故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载体。近年来,故宫推出的一系列“萌系”文创产品迅速蹿红,比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建筑彩绘“秘密皇宫”与“戒急用忍”等,“故宫淘宝”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微信小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有600年历史的故宫这一古老IP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这一系列文化创意之举,改变了文物仿制品素来古典、肃穆但缺少新鲜生命力的形象,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和赞扬。正是这种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个性超拔的努力,让古老的故宫走入当代生活,融入时代的文化之中。‎ 这些年来,我们正努力寻找一个合理的方向和方式来对待传统文化,但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人在割裂传统文化,有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浅薄和轻浮的解构和颠覆,更有甚者,干脆采取一种商业化的态度,消费传统文化……事实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本就该是亘古常新的,这是其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的秘诀所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更深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内化为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最好的传承之道。这也印证了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所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对于传统、对于文化,当代人应当谨慎地使自己的前进步伐不发生偏差,而不是轻蔑前人积累下来的庞大的精神遗产。文化是既向后看也向前看,我们的文化传统本性包含着历史性,这蕴涵了双重意义:它既有高于历史的力量,又依赖于历史;它既决定历史,又为历史所决定。一个民族不能与历史、与传统割裂开来,我们需要进行好传统和现代的对接,这是时间给予我们的机会,也是历史要求我们担起的责任。‎ ‎(节选自《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我们是在谈什么》)‎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文化是世代积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B. 昆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形式是传统的。但她更代表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品味。‎ C. 传统文化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应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D. 文化传统具有既高于历史、又依赖于历史,既决定历史、又为历史所决定的特性。‎ ‎【答案】B ‎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载提出的著名思想主张,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虽然这一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辩证分析,其合理内涵在当今时代也有积极意义。‎ ‎“民胞物与”的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张载在《西铭》中写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认为,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一切人都是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同伴,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这就叫做“民胞物与”。‎ ‎“民胞物与”思想对后世思想家影响甚大。例如,清代名臣曾国藩就将其视为“完人”的两个重要条件之一,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思想其实是一种阶级调和论,因为它并不要求取消封建等级制度,并不主张阶级平等,而是建立在封建宗法关系的基础上,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从上而下的怜悯而已。虽如此,对这个思想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辩证分析。其中的合理成分,有助于我们今天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之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人怎样才能和谐相处呢?我们可以从“民胞物与”的思想中获得启示:把别人当同胞兄弟,爱人如爱己。当前,经济社会深刻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容易出现不和谐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尊高年”、“慈孤弱”,倡导和践行换位思维,帮人之需,济人之危,扶人之困。只要我们以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与人交往,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少一些矛盾和摩擦,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和谐,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在这方面,“民胞物与”思想中的“物与”即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的观点具有积极意义。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现这些突出的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人一味将自然界视为索取和征服的对象,不尊重自然、不注意环境保护。其实,自然是具有独立性的。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的:“作为社会劳动的相关者,客体化的自然界保留着两种特征,即面对支配它的主体,它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必须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而应把自然当同伴、当作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与天地为友、与万物相随,顺应自然规律,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不过度垦荒、不乱砍滥伐,注意资源节约、保持生态平衡。只有认真践行和始终坚守这种理念,才能保持天蓝、地绿、水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载在《西铭》中提到,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君子立志时,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 B. 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所以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倡导践行换位思维。‎ C. 我国目前出现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根本原因是人们将自然界视为索取和征服的对象,意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D. 哈贝马斯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具有客体化特性,是社会劳动的相关者;这一观点具有积极的意义。‎ ‎【答案】D ‎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都是“传统”的。如果我们把“现代文化”理解为适合于现代工业化与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基础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那么我们依然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已经相当“现代化”,甚至具有先进性。‎ 中国人民历来把“国”与“家”相连,把“国”视为“家”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华夏子孙最为稳定而深厚的人生依附和精神家园。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疆裂土的不肖子孙,即使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民族意识则往往更加强烈,民族命运屡屡浴火再生。‎ 儒学之所以充满了现代性,是因为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它用世俗的、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上的观点和原则,解决了西方人需要借助神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同时,它又通过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解决了西方文化中必须通过外力强制立法才能解决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 儒家思想及其后来的思想发展,包括吸纳融合儒、佛、道等思想而产生的宋明理学,是中国皇权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上的空想或道德上的虚伪,而是深深扎根于普通人的经验理性、极具实践功能的实用理论。‎ 儒家推崇仁、孝、义、礼、智、信、勇,这是孔子针对当时的天下乱局和人民苦难而提出的政治理想,他为了实现这一政治理想曾四处奔波、处处碰壁。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带着理想和道德积极入世,匡济时艰,并为此不断完善个人人格修养,锻炼个体意志。这种道德理想曾激励过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和普通大众。‎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和位育”,即思想不走极端,不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鼓励差异和矛盾双方和谐共存;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有发展。这种和谐思想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可能是医治当今世界种族、民族和宗教冲突的良方。‎ 较之于资本主义的文化,我们可能对一切“封建”的东西更为敏感和反感。但是,如果能够客观地比较和分析中国“封建”‎ 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往往可以得出两者各有利弊的结论。而且令人惊叹的是,中国文化的长处恰恰是西方文化的不足,而中国文化的短处恰是西方文化的长处,这种东西文化的互补性可以发生在思想、道德、制度、社会、思维等各个层面。‎ 我们显然也不应该以我们的传统文化来排斥现代的西方文明,如果我们以排斥西方文明来弘扬传统文化,把两者完全对立,则无异于开历史倒车,无异于拒绝工业文明、现代科技和现代市场。因此,只有在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西方文明成果的前提下,我们恢复和弘扬传统文化才能够达到最为有利的效果。‎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文化虽不同于现代文化,但并不都是“传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已经相当“现代化”,甚至是具有先进性的。‎ B.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都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儒学的现代性,表现在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 C. 宋明理学是吸纳融合儒、佛、道等思想而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皇权时代曾占据主导地位。‎ D. 儒家推崇的仁、孝、义、礼、智、信、勇的主张,是孔子为了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而提出的。这种小我的个人理想主义,使得他在实施这一理想时处处碰壁。‎ ‎【答案】D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