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二校际联考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献里的“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其中科学位于技术前头。但是,很多人却把它们看成是同样的东西,在实践中往往还把它们的位置颠倒过来。‎ 科学,更明确地说,自然科学,指的是通过观察、实验、仿真和分析去研究大自然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并探求其原理的学科总类,目的是认知世界;技术,则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手段、形式、方法及过程的集成,它在现有事物基础上产生新事物,或者改变现有事物的性能和功用,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两者之间,科学为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而技术进步则不断地向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反过来激励科学发展。‎ 科学的进步一直是由人类试图认知世界内在基本原理的好奇心所推动,而不是出于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之前不曾预测过或者从来都未有计划去实现的偶发事件,而且短期内往往看不出有什么用处。这样的例子俯首可拾。数学中的数论有3000多年历史,但它在成为现代信息保密手段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个最无用处的。‎ 显而易见,我们对科学发展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不应该采取同样的做法;特别是,不应该简单地把发展技术的思路和措施直接搬过来为发展科学铺路,也不应该简单地套用管理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方式来经营科学发展。但是,今天学术部门中常见的却是决策者们以“技术管理思维”去指引和管治科学发展,以为通过集中筹划、巨额资助、快捷升职等手段便可以刺激基础科学迅速发展并立即开花结果。这样一来,许多基础科学研究都被贴上“无用”的标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在这里回顾一下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管理经验是有益的。亚历山大·洪堡基金会主席Helmut Schwarz最近刊文指出:“科学研究中大多数颠覆性的发现都不是事前就计划好的。相反,它们都像淘气的小妖精那样突然出现在墙角,因为它们都是科学家们满腔热忱地探讨未知事物所导致的发现和发明。因此,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的经费是一个学术机构成功的关键。”‎ 值得指出的是,中文里的常用词“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简写,但它往往导致一种错误的理解,即把科学与技术看成是同一回事,让许多人对它们作同等的分析演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一直是一个被不恰当地解释和处置的问题。无数的事件和事实表明,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可能还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进步着眼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各种技术,但它们并没有演化出现代科学知识和基本理论。例如,熟知的火药发明并没有建立起现代化学,指南针的应用并没有建立物理学的电磁理论,数学中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并没有建立起现代数论,等等。‎ 中国在古代曾经有过诸多先进技术发明和改进,但却没有让自己成为一个创立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国家,这一事实长期以来让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感到迷茫困惑。不言而喻,只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解决,中国才有希望能够很快地进入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选自陈关荣《“科学与技术”,不完全是“科技”》,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献里“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固定词组,现实中很多人往往对两者不加区分,混为一谈。‎ B. 科学以认知世界为目的,人类试图认知世界内在基本原理的好奇心推动科学的进步。‎ C. 技术以为人类社会服务为目的,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D. 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人对科学与技术作同等的分析演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分析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点,把论证推向了对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论述。‎ B. 文章通过数论的例子,论证了许多科学发现不仅是偶发事件,有时短期内还看不出有什么用处。‎ C. 文章引用Helmut Schwarz的话批评了以“技术管理思维”去指引和管治科学发展的做法。‎ D. 文章在论述中提到了我国对科学与技术认识的现状及历史上存在的问题,有其现实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许多基础科学研究被贴上“无用”的标签是因为学术部门中决策者们没有分清科学与技术的不同。‎ B. 只要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自及充足的经费,就能有颠覆性的科学发现。‎ C. 着眼于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并不能演化出现代科学知识和基本理论,所以技术进步意义不大。‎ D. 只有真正地理解和解决了科学与技术的问题,中国才有机会进入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人对科学与技术作同等的分析演绎”错误,第六段说的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可能还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由此可知,这只是猜测,而不是肯定。故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把论证推向了对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论述”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把论证推向如何推动科学发展的论述。故选A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因为学术部门中决策者们没有分清科学与技术的不同”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因为“简单地套用管理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方式来经营科学发展”。B项,“只要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自及充足的经费,就能有颠覆性的科学发现”错误,选项歪曲了原文意思,文中只是说“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经费是一个学术机构成功的关键”。C 项,“所以技术进步意义不大”分析错误,选项的说法无中生有,文中说的是“技术进步则不断地向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反过来激励科学发展”可知“所以技术进步意义不大”推论错误。故选D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火车上的女郎 ‎【印度】鲁斯金邦德 火车开动后,车厢里只有我一个人。直到罗哈站才上来一个女郎。前来送行的那对夫妇大概是她的双亲,他们好像对姑娘的这次旅行很不放心,那位太大耐心地告诉女郎该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不可把头探出窗外,如何避免与陌生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盲人,所以无法形容出那女郎的容貌,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哒啪哒”的声响,我知道她穿的是拖鞋。我喜欢听她说话的声音。‎ 火车驶出站台后,我问她:“您是到德赫拉顿去吗?”‎ 可能因为我在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所以我的说话声吓了她一跳。她不禁轻声惊叫一声说:“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起初我也没有看见您,”我说,“不过我听见您进来了。”我想,只要我坐在原处不动,她就不一定发现我是一个瞎子。‎ ‎“我到沙哈兰坡下车,”女郎说,“我的姑妈到车站接我。您到哪儿去?”‎ ‎“我到德赫拉顿,然后去木苏里。”我答道。‎ ‎“啊,你真运气!我也想去木苏里。我喜欢那里的山峦,尤其是在十月份。”‎ ‎“是啊,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的脑海浮现出我眼睛没有失明时所见到的景象:漫山遍野的太阳花在明媚的阳光下竞相开放。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大多数游客都已离去,万籁俱寂,仿佛在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不语,是不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看成了一个多情善感的白痴?‎ 随后我错问了一句话:“外面天气怎么样?”‎ 她对我的问话似乎不以为意,难道她已发觉我是个瞎子了?‎ 不过,她的一句话立刻解除了我的疑虑。“您自己往外看看不就知道了嘛。”语气十分自然。‎ 我沿着铺位轻轻地挪到车窗边。窗子幵着,我面窗而坐,装出一副欣赏外面风光的神情。‎ 我在想象中能看到电线杆飞快地从眼前掠过。“你注意到没有,”我试探着说,“树好像是在动,而我们好像是静止的。”‎ ‎“总是这样。”她说。‎ 我朝她转过脸去,有好一会儿我们谁也没说话。“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我变得越发大胆了,我知道她是不会生气的,因为女孩子很少有不喜欢奉承的。‎ 她愉快地笑了,笑声像银铃股清脆。“您这样说我倒挺高兴。”她说,“人们一张嘴就说我长得漂亮,我都听腻了。”这么说她一定长得很漂亮了。于是我大声地说:“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呀! ”“你真会说话。”她说。‎ ‎“你马上就要到站了。”我唐突地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谢天谢地,路途还不算远,要是在火车上坐二三个小时,可真叫人难熬。”‎ 然而,只要能听见她说话,我坐多久都没关系。她说话的声音,有如高山流水清脆动听,我想只要一下火车她就会忘记这次短暂的邂逅。然而对我来说,我会一直想到下车,甚至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汽笛一声锐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女郎起身开始攻拾东西。我不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梳着披肩发。也许剪着短发。‎ 列车缓缓驶进站台,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这时,门口传来一位女人的尖脆的说话声,我想一定是她姑妈来接她了。‎ ‎“再见!”女郎说。‎ 车门口一阵骚乱,一个男人结结巴巴地道着歉走进车厢,接着门“砰”地一声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 列车徐徐开动了。‎ 车越来越快,车轮又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车厢轻轻地晃动着,我摸到窗口,面朝窗外坐下来,外面分明是阳光灿烂的白昼,而对我犹如漆黑的夜晚。‎ 现在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旅伴,也许又会有新的节目了。‎ ‎“对不起,我可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那样有魅力。”他搭讪着说。‎ ‎“那位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的是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有注意,”他好像有点迷惑不解地说,“不过她的眼睛我倒留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但对她却毫无用处了一她是个瞎子,你没注意吗?”‎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我”一开始一个人在座位间里,既为人物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合,也为“我”和“女郎”的故亊发展提供了诱因。‎ B. “我”脑海中浮现的景象灿烂、明媚、宁静、和平,是“我”失明前见到的,暗合了“我”对过去 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C. “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是“我”对女郎容貌的主观评价,体现了“我”对“女郎”的好感,因而 获得了对方的好感。‎ D. “门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指的是内心的阻隔,表现了“我”的失落和无奈。‎ ‎5. 结尾“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看似突兀,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中。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6. 小说中的“我”和女郎形象有哪些共同特点?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作者运用了铺垫或者伏笔的方式来暗示,使最后结果的出现合乎情理。①用家人的行为暗示。如女郎家人送站、接站,特别是送站时细心且周到的安排。②用女郎的行为暗示。如在同一个座位厢里“我”和女郎打招呼,女郎“不禁惊叫”。③用“我”的疑虑和行为暗示。如“我朝她转过脸去,有好一会儿”,女郎居然没有特殊反应。 ‎ ‎6. 共同性格:①自卑心理严重;②极力维护尊严;③渴望美好生活;④对他人行为敏感;⑤缺乏走出困境的勇气。‎ 作者意图:作者通过表现弱势人群的境遇和困惑,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同情,希望他们勇敢地走出自我困境的愿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门‘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指的是内心的阻隔”说法错误,此句是一语双关,既指表层空间上的阻隔,也指内心的阻隔。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构思安排特色能力。解答此类题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结合文本的核心要素进行理解,重点把握文章表现手法方面的积极作用。答题时一般从文章情节安排、伏笔设置以及结尾留白几个方面分析作答。本题题目是:结尾“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看似突兀,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中。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看似突兀,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中”是在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尾在前文有哪些伏笔和暗示,也就是分析结尾伏笔设置。答题时,仔细阅读前文,结合前文具体内容分析结尾安排的巧妙“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也就是结尾“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前文有哪些铺垫和伏笔。答题时圈出前文关于暗示女郎是瞎子的内容,进行分析,指出是如何进行暗示的即可。比如:女郎的家人送站时,“他们好像对姑娘的这次旅行很不放心,那位太太耐心地告诉女郎该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不可把头探出窗外,如何避免与陌生人交谈等等”还有姑娘之说自己到站以后有姑妈接站,车到姑娘下车的站后,姑娘还没下车,“门口传来一位女人的尖脆的说话声,‎ 我想一定是她姑妈来接她了”,这是用姑娘家人行为来暗示姑娘是瞎子。姑娘上车后,坐在同一个座位厢的我向姑娘打招呼,“我的说话声吓了她一跳。她不禁轻声惊叫一声”,还说自己不知道这里有人,这是用姑娘自己的行为暗示姑娘眼睛看不见。还有当“我”会议没有失明时所见的景象,姑娘默默不语,“我”问天气如何,姑娘回答不出来,让“我”自己看窗外。“我”脸转向姑娘,有好一会儿,姑娘没有发现“我”是瞎子,这是用“我”的疑虑和行为暗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意图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文章塑造某人物形象意图,一般为: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品质;通过人物的命运发展来反映某种社会现状;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以上三点可综合概括为“为表现主题服务”。另外,塑造某一个人物为表现作品中其他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服务;有时也可考虑情节和结构方面的作用,如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最后还可以考虑增加故事真实性的因素。本题题目是:小说中的“我”和女郎形象有哪些共同特点?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题目有两个问:第一问:小说中的“我”和女郎形象有哪些共同特点?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答题时要着眼于“共同点”,在文章中找出能反应“我”与“姑娘”共同性格特征的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共同的性格特征。比如文中“我”和“姑娘”都在极力掩饰,且也不愿让人发展自己是瞎子,都不愿意且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眼睛看不见。“我”与姑娘打招呼,姑娘吓了一跳,说自己不知道有人,“我”也说自己起初没有看见她,只是听见她进来。“我”问姑娘天气如何,姑娘看不见,不愿“我”发现,让“我”自己看,也不告诉“我”自己看不见,说明“我”和“姑娘”都有严重自卑心理,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瞎子,看不见,极力维护尊严。“我”和姑娘都不愿意告诉对方自己看不见,且用对别人行为敏感,极力用自己的行为言语去掩饰自己的生理缺陷,说明“我”和姑娘对他人行为敏感,缺乏走出困境的勇气。还有姑娘说自己也想去木苏里,自己特别喜欢那里的山峦,特别是在十月份,“我”想起自己能看时所见的木苏里情景,说明“我”和“姑娘”渴望美好生活。第二问: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作者通过写盲人“我”在火车上遇到一位同为盲人的姑娘的故事,塑造同为盲人的“我”和姑娘两个形象,“我”和姑娘都极力掩饰自己的生理缺陷,不愿意别人发现自己的生理缺陷,表现来有生理缺陷的人不愿意别人把自己当作“特殊”人群对待,怕别人看不起自己,缺乏走出这种困境的勇气,但是又不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表达来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和同情,希望他们勇敢地走出自我困境的愿望。‎ ‎【点睛】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解答此类题,首先把握所要寻找伏笔的内容,然后仔细阅读前文,找出前文中对此内容提示或者暗示的内容。比如本题,可以从姑娘家人的行为、女郎的行为、“我”的疑虑和行为三个方面的暗示来分析是如何设置伏笔,引出 “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的文章结尾。‎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逐步显现。旅游观光、访亲谈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6700米,其中沉管段长‎5664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1.5亿欧元咨询费。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大桥标准沉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4.4万吨。另外,沉管还要在‎12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建设幕后》)‎ 材料二:‎ 通过上世纪80年代的“学习和追赶”,90年代的“提高和创新”,我国桥梁建设迎来了21世纪的“超越”阶段。中国桥梁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与改革开放同行。‎ 在世界前10名最高桥梁中,有8座在中国;而在2020年前将完工的世界铁路10座最高大桥中,有9座是中国建造的。胶州湾大桥,获得国际桥梁组织颁发的乔治·理查德森奖,为中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大跨径桥梁技术上世纪在美国、欧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发展,而进入本世纪后,中国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引领了世界。”著名桥梁专家、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伊藤学说。‎ 大桥改善的不只是交通,更是产业发展、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大型桥梁建设可有效拉动建材、制造、装备、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从全国各地的修桥历史,更可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但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对此,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 材料三:‎ 图表1:2011-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增长(单位:单位米,%)‎ ‎ ‎ 图表2:2014年公路桥梁调查表 ‎ ‎ 材料四:‎ 我国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未来,桥梁的建设、维护任务依然很重。桥梁是交通的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用寿命。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与宽。‎ ‎(摘编自《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 ‎7.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1-2017年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同比增长率有起有落,但同比增长保持在6%以上,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 B.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桥梁建设快速发展,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递增。‎ C. 在我国公路桥梁中,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所占比重较大,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明显不及美日,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还应提高。‎ D. 截至2014年,我国公路桥梁有75.71万座,公路桥梁里程达到了4257.89万米,这些数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港澳大桥的建设中,桥梁建设者自主研发了沉管隧道技术,实现了沉管的精准对接。凭借这项技术,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B.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既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更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等资源的流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建设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可改善交通,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还能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D. 桥梁的修建能显现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在质与量方面都引领了世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 ‎9. 目前应采用哪些措施,促进中国桥梁建设继续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7. D 8. C ‎ ‎9. ①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科技。②重视桥梁科技内涵及技术创新。③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研究。④加紧造桥机具的研究。⑤注重桥梁设计理念。⑥完善桥梁的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D项,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这些数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不正确。桥梁总数不及美国,“桥梁里程为全球第一”于文无据。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不合文意。原文为“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B项,后两分句的逻辑关系与原文不符。原文为“不仅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选项调换了递进关系中的前后分句顺序。D项,强加因果,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第一”“最高”的原因是桥梁“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故选C。‎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促进中国桥梁建设继续发展的措施,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等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与写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为礼部试官。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上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枢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 权工部郎官,累迁兼吏部郎官。两淮旱,命廉视真、杨、庐、和四郡。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瓜洲新城,专为退保,金使过而指议,淮人闻而叹嗟。谁为陛下建此策也?”‎ 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诏权工部侍郎。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B. 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C. 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D. 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11.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自明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 累迁,表示官职多次调动。在古代,超迁、擢、陟、拔等表示官职的升迁,而谪、黜、窜、左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 D. 《通鉴纪事本末》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纪事本末体”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枢文才突出,学识渊博。他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以《修身与写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周必大、刘珙看好他的前程。‎ B. 皇帝关心提拔袁枢,袁枢借史事劝诫皇帝。袁枢积极进言,敢于弹劾权贵,御史冷世光违法乱纪,袁枢弹劾他,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 C. 袁枢为人正直,修史秉笔直书。他负责修国史,章悖是他的同乡,向他委婉请求修饰自己的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 D. 袁枢为民办实事,体恤百姓。他在江陵任职,江陵靠近长江,每年遭受水患,百姓遭殃;他建草房安置百姓,种树木防备水灾,百姓感激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 ‎ ‎(2)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 ‎【答案】10. C 11. A 12. C ‎ ‎13. (1)袁枢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邪恶人的话,造成祸乱。‎ ‎(2)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上是从袁枢开始的。‎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自明朝以后”有误,应是“自隋朝以后”。‎ 考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错误,应是宰相赵雄赞赏。‎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袁枢,字机仲,建宁府建安县人。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用《修身为弓赋》在国子监应试,周必大、刘珙都用远大前程期许他。参加礼部考试,考词赋第一名,担任兴化军教授。‎ 担任礼部试官。喜爱诵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苦恼它盛大广博,于是辨别它里面的事件而贯穿在一起,称为《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他的书,献给皇帝,孝宗读了嘉奖赞叹,拿来赐给太子以及沿江各将帅,而且命令他们熟读,说:“治国的方法都在这里。”‎ 后来有一天,皇帝问袁枢现任什么官,龚茂良按实回答,皇帝说:“可以任他为寺监簿。”于是凭着大宗正簿的身份上朝对答皇帝的询问,就根据史书进言说:“我私下听说陛下曾读《通鉴》,多次有教导的话,看到诸葛亮谈论两汉兴衰的原因,有告诫,流传示范万世。”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邪恶人的话,造成祸乱。皇帝说:“我不至于和这些人在朝廷策划国事。”袁枢道歉说:“陛下的话说到这里,是天下人的福气。”‎ 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分工负责国史传记。章悖因为是袁枢的同乡,委婉地请求袁枢用文辞修饰他的传记,袁枢说:“我是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不隐瞒,宁愿对不起老乡,不可以对不起天下后世的公正的评论。”当时宰相赵雄总管修史的事,见到这事感叹说:“不愧于古代的优秀史官。”‎ 升任大理少卿。通州百姓高氏因为产业的事被关进大理狱,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接受巨额贿赂偏斜包庇高氏,袁枢原原本本地把事情报告皇帝,大家替袁枢担心。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上是从袁枢开始的。朝廷下诏让袁枢代理工部侍郎。由于议论大理寺案件请求调外地就职,有给他郡守的任命,接着贬官两级,停止以前的任命。光宗继位,恢复原来的官职。‎ 提拔为右文殿修撰、江陵府知府。江陵靠近长江,每年被冲垮成一片汪洋,百姓无处安身。楚国的旧城楚观还在,建草房,迁移百姓居住在那里,以防备意外之事。种树木几万株,作为屏障,百姓感激他。开禧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创作《易传解义》和《辩异》《童子问》等书藏在家里。‎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①。‎ 湘东一目诚堪死②,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用南朝梁东王萧绎一只眼失明的典故,比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按照规则,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可现在只有一眼,情势危急可知。‎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的“碧落”指天空,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B. “尚可持”和“诚堪死”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 C. 尾联以反问的句式表明了作者对一向珍惜光阴的人们在下棋方面浪费时间的不满。‎ D. 诗歌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而且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 ‎15. 颔联、颈联写出弈棋者怎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答案】14. A 15. (1)弈棋者的形象:心思缜密、神情专注、意志坚韧。(2)①比喻。把弈棋者的心比作“蛛丝”,足见其心思之细;②用典。以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写弈棋者神情专注,心无旁骛;③对比。用只剩一眼的危急情形和弈棋者的努力构成对比,突出弈棋者坚韧。作者通过上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转败为胜”错,“尚可持”即尚且可以与之对峙,并没有转败为胜。C项,“表明了作者对一向珍惜光阴的人在下棋上浪费时间的不满”错,作者用反问的句式写下棋者十分专注,连时间都忘了,并没有不满之意。D项,“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错误。没有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故选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者如何刻画颔联、颈联写出弈棋者什么形象的,需要明确手法,结合内容分析弈棋者的形象。“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写出了一个静静的棋手的形象,前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以蛛丝来形容棋手心思缜密,偌大的棋盘被比作苍空,在这棋盘中自然处处都要极其细心。第二句,则用了《庄子》中佝偻承蝉的典故,写出正在下棋的棋手,也正是这样地一动不动,全神贯注。在这一刹那时间似乎也停滞了。颈联,“湘东一目”,是说梁元帝萧绎,他在当上皇帝之前被封为湘东王”,担任荆州剌史。他自幼瞎了一只眼睛,围棋需要两眼才能成活,“一目”就只能等死了。而笔锋突然一转,说天下从中间划分下去尚且可以把握。也就是说边角一目不成活,但如果把握中盘,还是很有希望的。从中我们看到诗人的豁达、大气和坚韧。‎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里男主人公对婚亊进行占卜的结果是“_______”,随后主人公提出“______,以我贿迁”以完成婚亊。‎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场面的句子是:__ , ___‎ ‎(3)韩愈在《师说》中体现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___,__‎ ‎【答案】 (1). 体无咎言 (2). 以尔车来 (3). 钿头银篦击节碎 (4). 血色罗裙翻酒污 (5). 位卑则足羞 (6). 官盛则近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咎、篦、卑、谀。‎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人没机器,想要看什么书,非得自己挽起袖子抄不可,就算家里有钱,用得起雕版印刷,也 得请刻工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在版上。在这种情况下,复制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因为传抄的人也是普通人,会写错别字,会犯懒,会突然走神而漏掉个把字,会因为急着出去吃饭而撞自把笔画减掉几笔……如果是大部头著作,改动一两个字或许 ,但如果是诗歌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本身有可能“ ”乃至面目全非。要知道,( ),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可谓 。‎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我们 ‎ 的经典语句,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如李白的《将进酒》里有个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清代人查过古本诗集,发现这句诗居然还有好几个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材”和“天生我材必有开”。可见版本之间的差异有多离谱。直到有近代学者在敦煌唐人手抄诗卷里发现这首诗的踪影,知道了这首诗叫作《惜樽空》,这句诗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我们今人才搞清楚这首诗在唐诗的真正模样。‎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伤大雅 伤筋动骨 一字千里 耳熟能详 B. 无关大局 遍体鳞伤 失之千里 耳闻则诵 C. 无关大局 伤筋动骨 失之千里 耳熟能详 D. 无伤大雅 遍体鳞伤 一字千里 耳闻则诵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贵在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 B. 诗歌的特点是以最少的篇幅表达最微妙的含意 C. 诗歌创作需要极其认真的严谨态度与作风 D. 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明图的不同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B.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己大不一样。‎ C. 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 D. 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无伤大雅: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无关大局:对整个局势没有关系或没有影响。此处是针对改动大部头著作,并非针对整个局势,选用成语“无伤大雅”。第二处,伤筋动骨:本指身受重伤。后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此处是说如果是诗歌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本身有可能受到重大损害,乃至面目全非。选用成语“伤筋动骨”。第三处,一字千里:是说差一个字意思就会相差很远。失之千里:失误虽小,结果损失很大。此处是根据前文“改了哪怕一个字”“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选用成语“一字千里”。第四处,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洋尽地说出来。耳闻则诵:记忆力好。此处是说我们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洋尽地说出来的经典语句,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选用成语“耳熟能详”。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依据文意,第一段是在阐述很小的错误都会对诗歌产生极大影响。前有“……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面目全非”,后有“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只有B项符合前后语意。而其他几项所言均与本语境无关,文章没有涉及。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划线的句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划线句子犯有语序不当和不合逻辑的语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语序不当,改为“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不合逻辑,“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为因,“信息辗转传播”为果,改为“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再来看选项,A项,“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应调换语序,“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为因,“信息辗转传播”为果。B项,“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将原本是唐朝以后1000多年的时空纳入了唐朝之内。整个语段意在说明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唐诗作品与最初的版本的作品 大不一样,而C项“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这就偷换了“大不一样”的内容。故选D。‎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某高校学生邀请该校知名教授参加学生活动的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本周五我院学生会将操办一场读书分享会。您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潜心治学的态度在贵校获得了极高的名誉,现忝列文学院院长一职。我们特邀您担任本次活动的客座教授,衷心希望您能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参加,恭候您亲临指导。‎ ‎【答案】“操办”改“举办”,“贵校”改“我校”,“名誉”改“声誉”,“忝列”改“担任”,“从百忙之中”“抽身”和“拨冗”删去一个。‎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是某高校学生邀请该校知名教授参加学生活动的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操办”改“举办”,“操办”口语化较重,“举办”用于正式场合或文体。“贵校”改“我校”,“贵校”是对被人学校的敬称,而知名教授本就来自和同一个学校,故改为“我校”。“名誉”改“声誉”,“名誉”是指社会对特定的公民的品行,思想,道德,作用,才干等方面的社会评价。而“声誉”是指声望名誉,比名誉更深一层。“忝列”改“担任”,“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从百忙之中” “拨冗”:敬辞,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它“抽身”和“拨冗”语意重复,删去一个。‎ ‎【点睛】语言得体的一般方法:注意特殊用语的含义和用法,如谦辞(自称)与敬语(他称),褒义与贬义,口语和书面语等,准确用词,把握分寸。同时考虑说话与受话双方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职业经历、性格修养等,说话要尽可能体现对他人应有的尊重、适度的礼貌及真诚的谦逊。注意说话的外部环境,即时间地点、场合、氛围等,要“入乡随俗”,“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不同的语体、文体特点,并保持说话风格的一致。大致说来,口头语通俗易懂,而书面语则庄重典雅。‎ ‎21.仿造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山光水色,榆柳桃李,暮钟鸣幽人隐,古代诗人崇尚闲适的田园生活。‎ ‎[材料]‎ 雄浑 悲切 傲岸 乌江怨湘竹泣 孤烟直长河美 苍松挺荷花洁 西风昏鸦 边关黄沙 古道残阳 雪中红梅 大漠胡杨 石间劲竹 ‎【答案】答案示例:‎ 边关黄沙,大漠胡杨,孤烟直长河美,古代诗人赞赏雄浑的边塞风光。‎ 西风昏鸦,古道残阳,乌江怨湘竹泣,古代诗人品味悲切的家国情怀。‎ 石间劲竹,雪中红梅,苍松挺荷花洁,古代诗人讴歌傲岸的人文精神。‎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主要考核仿写,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回答此题的关键点是根据“雄浑”“悲切”“傲岸”对给出的另两组内容进行分类,然后按着“成语+成语+诗句+古代诗人……”的格式仿写。‎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进入新时代了,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身处这个时代,你肯定接触到好多新奇新颖的事物。这 会引发你更多的新感受与新体验,会让你不知不觉融入时代洪流。‎ 请以“我就这样触摸到了新时代脉搏”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千里江陵一日还 ‎——我就这样触摸到了新时代的脉搏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四川奉节的长江水道上,一艘小船鼓足风帆,顺流而下。李白站在舟头,刚刚的喜悦还在脸上浓得化不开。参与李麟谋反,被发配夜郎。忽又得到赦令,李白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诗人惊喜之余,豪情勃发,吟咏了千古名篇《下江陵》:早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是何等的迅捷啊,舟借水力,帆借风威。一日而行千里,尽管有夸张的成分,也让人读之心旷神怡。‎ 可是今天呢?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千里江陵一日还”已是慢速度的代言。千里之遥,只需4个多小时到达。从步行到骑马,从牛车到乘船,从蒸汽车到火车,从绿皮车到普快,从普快到动车,交通的迅捷让人张口结舌。不远的将来,中国又迎来了时速4000公里的“飞铁时代”。我们开凿隧道,逢山开路平坎坷;我们建设港珠澳大桥,逢水架桥通天险。‎ 新时代交通的迅捷,让远在天涯顷刻变成人在目前。‎ 还是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长安城中一片衰败。野草满街,遍地荒芜。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昔日的畅通天衢,早已变成烽火连天的战场。杜甫一声哀叹,被解送到沦陷的长安,目睹了一片萧条零落,想起家中妻儿,禁不住泪流满面。悲情难禁,诗人含泪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家书抵万金”,是啊,战乱不息,亲人的信息难以知道。这时的一份家书是多么金贵,又是多么奢难啊。‎ 可是如今呢?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见字如面已经成为唾手可得的事情。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个伊妹儿,一个微信,一篇微博。有声音,有图片,实时,实地。亲人的一举一动随时可以了解到。从“凭君传语报平安”到“行人临发又开封”,从驿站快马到邮车快递,从电话传声,到视频聊天,通信的迅捷让人目瞪口呆。“相聚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已经不能隔断相思,“天涯若比邻”造成了现实。‎ 新时代通讯的迅捷,让一书难达变成了当面诉衷肠。‎ 古人交易多用金银,费事费力,携带不便。尽管近代出现银票纸币,但在兑换时,也很是麻烦。现代网络的出现,让支付变得更加迅捷。从物物交换到携带铜币金银,从纸币钢镚到线上支付。手机银行的出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出现,让支付变得轻松自如。大到千万上亿,小到几毛几分,手机一扫,鼠标一点,便支付成功。有人说,扫码时代的到来,让小偷失业。‎ 新时代的迅捷,何止这些呢!“美团外卖”让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美食;“共享单车”让最后一公里变得迅捷;线上淘宝和线下无人商店,让购物变得迅捷……迅捷无处不在,惊喜时时相伴。‎ 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果古人能穿越到现代,信息发出不久,敲门声响起,朝思暮想的亲人来到眼前,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开不开心?‎ 感悟迅捷,我触摸到了新时代的脉搏。‎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是“进入新时代了,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身处这个时代,你肯定接触到好多新奇新颖的事物。这会引发你更多的新感受与新体验,会让你不知不觉融入时代洪流。”写作要求:以“我就这样触摸到了新时代脉搏”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作文导写:1、这是一篇比较宽泛的新作文。新时代的脉搏有很多:“新农村建设”“命运共同体”“网络时代的迅捷”“低碳时代”“新常态”“环保经济”“服务意识”“万众创新”“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等都是新时代的脉搏。主题不宜分散,抓住一点即可。2、副标题的限制必须明确,不能丢掉副标题。弄清标题和副标题的关系:一般副标题是对主标题的解释、补充和说明。一般副标题会更具体一些。3、题目重在对新时代脉搏的说明和阐释,议论文本不是很好把握,如果写成散文形式或记叙文的形式,可能更好把握一些。材料作文的写作: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 ‎【点睛】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提示语加题目的作文,一定要注意把提示语和题目两部分都要分析透彻,之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写作时,要注意书写一定要整洁,标点符号要使用正确,关注作文的词语运用与描写,尽量让笔下的文字灵动起来。当然平时的练笔也是至关重要的,写作其实就是一种习惯而已。‎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